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企业发展战略

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7-0055-03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总量快速增长,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必然带来资源的快速消耗,由此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滥用,而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了人类经济社会進一步发展的桎梏。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全球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如果突破了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继续按照传统的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将面临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要实行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最少化、资源化、无害化,生产环境友好的产品。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及其理论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利用、高循环率的特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让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人们称之为3R原则:减少原则(Reduce)、再用原则(Reuse)、循环原则(Recycle)。

(二)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

同任何经济理论一样,循环经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在人类经过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付出巨大代价后提出的。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用大量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号召人们注意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随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他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比喻成牧童放牧,“在一个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充满了鲁莽和暴力的发展方式”。地球的经济就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基数大,寿命长,但是如果一味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当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时,人类就会面临灾难。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开始爆发,经济增长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对传统的大生产、大投入、大废弃的根本变革,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

首先是减量化(Reduce)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通过产品的清洁生产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用可替代的再生能源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尽可能地减少進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并且严格保证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作为生产者,要通过减少原料的投入和利用先進的科学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对于消费者来说,要优先选购环保简易包装,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利用的能力。其次是利用(Reuse)原则,即废物利用的最大化,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群体(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长,以达到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高效运转的目的,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最后是循环(Recycle)原则,以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部门,也是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制造者和责任者,面对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了诸多阻碍。

首先是环境管制的加强。目前,我国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难以负荷高速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为此,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加强了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整治力度,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会制定更加严厉的环保法律法规,一步步阻止企业通过牺牲环境的手段来谋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目前,为了加强对环境的整治力度,政府已经相继出台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進法等法律法规,在各地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并且加入了很多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非常严格,企业违法环境保护条例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此外,政府利用行政和经济职能对各种财政税收及贸易政策越来越多地涉及环境、社会的行为,对承担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责任的企业实施政策倾斜。环境管制的加强意味着企业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企业生产外部成本增长率的提高强化了企业外部性对于企业的内部化趋势,减弱了生态治理活动的外部效应。环境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不能忽视发展之外的环境绩效问题。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先生产,后付费治理的模式,企业将很难降低成本,牺牲环境换来的利润将越来越薄,面临被政府惩罚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企业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最优选择就是建立生态管理体系,从企业生产的源头来控制成本,保证获得利润的持久性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是绿色需求和消费。严重的环境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选择环保、可循环利用、对环境破坏小的产品。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也让群众改变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绿色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同时要求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毫无疑问,那些在环保方面形象好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相反,那些在环保问题上做得差、污染严重被曝光的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肯定会大打折扣。市场和消费者都需要企业向绿色经营转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导向要求企业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生产环保型、低消耗型和低排放型产品。此外,产品的环保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只有将环保的理念融人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生产出让市场和消费者都满意的绿色产品,为企业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最后就是绿色壁垒的挑战。WTO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国实施贸易壁垒的能力,多边自由关税壁垒的降低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但是,我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却屡屡受到环保技术的限制,屡屡被挡在他国门外。环保技术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制约我国产品准入的新措施。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是不得买卖的,而且这种环保标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更严格的执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了替代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的、新的贸易保护手段,主要表现为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等。其作为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企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在更广领域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必须要重视绿色壁垒的威胁,采取措施改進生产工艺,降低污染,减少废物排放,改善内部运营体系,积极申请ISO141、CE等认证,以自身的行动冲破贸易保护的壁垒,加速国际化的战略步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要因时而变,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应对新环境下的各种挑战,保持企业持续盈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观念的确立能够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持久盈利能力管理战略;二是和谐管理战略;三是生态管理战略。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战略就是此三种战略的综合利用和交叉统一。

(一)持久盈利能力管理战略

获得利益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在无法获得经济利益和利润保障的前提下空谈循环经济是没有意义的,企业在竞争中能否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循环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模式,不应该否定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事实。

(二)和谐管理战略

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的,即单位投入的产出最大化,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大不了再拿出利润的一小部分来治理已经污染的环境。但是,已经污染的环境已经来不及补救了,造成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要追求利润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体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保证企业的发展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保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够山清水秀。

(三)生态管理战略

生态管理战略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融入环保理念,按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生态型经营管理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无毒无害的生产工艺,保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将现代企业物质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变为或纳入自然生态过程,形成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的企业生态格局,使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自然资源和原料能源得到最优利用,极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废弃物,形成一个投入少、消耗低、质量高、无污染而又产出多的符合生态环境标准产品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生态管理战略又包括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认证的诸多环节。

从清洁生产来说,是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对生产的全过程進行排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对环境治理的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清洁生产实质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是减量化原则的具体化和制度化。清洁生产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制造开始一直到产品出场,各个环节都要進行排污控制,并且保证资源能够得到综合利用,使企业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绿色营销上来说,一方面,绿色环保的企业形象能够帮助我国企业提高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消费者進行绿色消费,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可以说,绿色消费既是开拓市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手段,又是企业获得持久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

上文已经提到过,我国部分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屡屡受挫,重要原因就是环保技术不达标,没有進行绿色认证。企业在最大能力范围内進行各项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是打破这种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只有具备了绿色通行证,才能走向国际市场。将国际公认的绿色环保标志标于商品上,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绿色信息,而且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因此,企业推行ISO141环境管理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支持。

(四)持久盈利能力管理,和谐管理和生态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持久营业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和谐管理战略和生态管理战略都是为持久盈利能力这个终极目标服务的。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不断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能够保证企业持续获得利润,生态管理和和谐管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三者应该是高度正相关的关系。企业生态管理与和谐管理正是通过推动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生态管理战略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改善内部运作模式,将传统的单一运作系统变为闭合循环的运作系统,外部投入的资源经过闭环生产系统后能够形成完全有用的产出,不存在任何废物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生态管理战略指导下的企业明显在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方面拥有优势。和谐管理战略的实施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公众在企业实行环保的理念下必然会对企业做出更高的评价,企业遭受环境管制惩罚的风险、内部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都会降低,这些都将促進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从而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目前循环经济在企业中的实践

以大型企业燕京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开展清洁生产的方针是:遵纪守法,清洁生产,合理酿造,防治污染,节能降耗,保护资源,绿色管理,持续改進,清爽燕京,怡人甘泉,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在这些方针的指导下,燕京集团在生产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控制污染排放量,在啤酒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过程制麦、发酵、包装等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逐年降低,其中间产品酒糟被制为饲料出售,酵母粉作为药品原料出售,煤渣用于建筑的放水材料,玻璃瓶回收再制造新瓶。每年燕京啤酒从这些物资再回收中获得的利润不可忽视。另外,燕京集团还做到了二氧化碳100%的回收利用。除此之外,公司还致力于生物工程的研究,尝试从废酵母提取RNA和DNA等,作为生物制药的原始材料。在申请绿色认证方面,燕京集团早在2002年就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卫生安全(HACCP)认证。

再以宝钢集团为例,宝钢集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作为资源高消耗企业,宝钢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施污染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100%回收的原则,按照国际标准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宝钢的综合耗能已经降低了三分之一,这一水平在世界都是领先的。

大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可以获得政府扶持等政策方面的优势,自身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也能够支撑起循环经济的改造,而且大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有利于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成本降低比较明显。而对于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我国众多的小企业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小微企业,对于解决就业和促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些污染严重的小微企业由于受地方政府的保护迟迟不能关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由于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有限,排除的废物量达不到规模处理的要求,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很难落到实处。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而政府如果为这些小微企业投资污染处理设施,往往成本还没有收回,这些企业就不存在了。面对这样的现实,国家要对小微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给予特别关注,如何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中小企业里,在不增加或较少量地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使他们增收,将是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联合的方式将多家小企业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享一套排污处理设施,发挥集群优势。其次,要关注相关技术進步和行业发展趋势,在费用可承担的前提下逐步引進生产加工新技术。最后,要加强与第三方企业的沟通,挖潜增效,努力实现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生态产品链;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企业循环经济系统,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1.清洁生产模式生态经济最初的实现方式是清洁生产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工业逐渐形成,循环经济得到更为广泛地关注。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减少生产系统的废物,并使之得到循环利用,在每个生产环节达到尽量减少工业废弃物,从而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不断减少能源的消耗。2.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以循环经济原理为设计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结合食物链的形成规则来进行工业生产。对于工业园区的废弃物进行分类,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来解决废弃物,使一个企业的废弃物能够作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类似于沼气池的形成与运用。为了尽量减少废物达到高能量的目的,要严格按照生态工业园区模式进行生产。3.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绿色管理模式,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体现。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为了开拓市场,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控制污染节约资源,让员工积极参与绿色生产,树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形成了这种绿色管理的模式,这样利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统一,促进管理方式的创新,使管理理念得到更好地实现,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4.企业内部物料再循环模式对于企业内部物料的循环发展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集生产过程中流失的物料输送回上一道工序中;第二,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有效的加工处理,以原材料的形式返回生产流程中;第三,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料处理之后应用到其他的工序中。

二、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1.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企业关于其内部系统集成设计了主要包括:物质、技术、能源等多方面因素集成,简单来说就是对生态工业网络进行模拟分析,根据共生网络严格控制物质流动时对数量以及质量的调整,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物质资源的输出量,这样一来产品的输出量就得到增加。另外,通过技术集成可以全面的对于工厂废弃物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的工艺设计,使得清洁资源生产循环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使用寿命。简单来说,能源的集成就是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量,加强对环境友好型能源的使用,比如,针对蒸汽发动工艺可以通过增加预热,进而区分开蒸汽和热水,与此同时,将多余热能提供给工厂的工作人员使用,为职工提供生活用水,这样一来,通过水资源的七成加强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将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蒸发技术进行处理,达到重复再利用的目的,进而减小对自然环境水资源的污染,有效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水费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费用,使得产品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集成设计是循环经济模式中一项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但是其核心重点在于对生产技术资源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工艺技术加强废弃物的处理。2.以产品链为依托构建物料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网络框架对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网络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生态发展理念为依托。第一,从物料层面进行分析,构件系统的“原料链”、“中间体链”、“产品链”、“剩余物及副产物链”、“废物综合利用链”等,实现物料“链”、“网”系统的很无力分配。在这个发展体系中,对于原料链中的氢和碳,经过中间流程的转化,实现对关键程序发展的平衡分配,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实现把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剩余物或供应链上下游的副产物等转化为资源循环至相应的原料链端,构成新的产品链及其物料网络系统,改变原来单一的产品结构,形成系列产品的协调发展。第二,从能量层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生产体系中的高、中、低档产品进行能量排列,对企业内部的化学装置按照使用性能和等级完成合理优化配置,不断完善能源的层级管理和互补共生,梯级用能、按质用能、按需用能,形成热能的网络化体系。3.境管制的加强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我们国家已有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无法负荷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体系,生态环境所处的态势越发严峻。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循环经济,不断加大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制定环境安全防护体系,运用法律的武器实现对生态的保护与治理,避免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利益而牺牲环境。为了进一步强化对环境的政治力度,政府部门分别颁布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全国范围内的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增加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不仅如此,政府在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实现对行政和经济职能的协调发展,在制定财政税收和政策的过程中更多的倾向保护社会利益和公共环境,明确要负担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发展而毁坏生态系统。要知道,想要不断加强环境管理体制,也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外部经济的增长率强化内部管理流程,不断降低生态治理活动的外部效应。企业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最优选择就是建立生态管理体系,从企业生产的源头来控制成本,保证获得利润的持久性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4.水集成企业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不断完善水资源集成分配。在进行集成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为:不断提升对水循环系统的利用频率,在生产环节中直接利用蒸汽冷凝水,把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产、生活废水经过特殊处理替代原水。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将碳酸锰的二次洗涤水用于下料产品的一次洗涤,大量污水通过膜技术处理之后实现循环利用,有效减小对于原水的使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国家和相应政府管理部门把对工业园建设的发展中心放在建设循环发展经济和生态化发展方面,目前,已经初步拟定对多个国家级大型工业园区的不同产业链实现交叉生产,保证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的运行。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建设生态产业链已经成为园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多方面的集成化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推行实施企业相关管理办法,力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管理的协调发展,在企业运行中全方位多角度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0-24.

[2]胡山鹰.磷资源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8.

[3]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5-27.

[4]冯之浚.循环经济与上海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1-263.

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范文3

1科技创新战略是中小企业内涵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市场需求多样性要求企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进而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消费者越发追求个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越发明显,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与空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近六成的经济总量和近一半的财政税收,提供了近八成的就业岗位,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谁能率先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谁就占有了主动权。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党的十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中小企业实现自我发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需要企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涉及面广、数量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健增长和国民就业的严峻问题。第一,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资金,反映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即便想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但是面对经费短缺,许多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第二,中小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弱。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手段多是对一些成熟技术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模仿的多是中低档的资源消耗型的制造技术。对低技术的模仿创新正是很多企业无法成为全球性的行业领导者的原因。欧盟限制温州打火机的安全锁便是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模仿创新型企业对他们消费市场的影响而设置的技术壁垒。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看到他们所面临的模仿创新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从创新来获取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那么企业必将被不断变化的市场所淘汰。第三,中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且人才易流失。中小企业由于社会大环境和自身实力等原因,吸收创新人才难度大。另外,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人员,由于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创新人才流失大,导致企业缺乏后备创新力量,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尽管中小企业具有动态、灵活、开放、高效、适应性强的优势,许多中小企业也进行了较多的创新研究,但其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小企业研发成果,受创新观念、资金投入等的影响,没有切实吻合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另外,由于还受到产权等因素影响,成果转化率较低。

3科技创新战略下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小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自身的水平又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不可能离开内外部环境而独立地取得发展。

3.1外部推动

外部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土壤,所谓外部推动即企业外部环境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创新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的同时,市场需求变化,大力激励企业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热潮,在企业间形成创新驱动的趋势。在如此社会大环境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同行业间竞争需要,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会自发地在企业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业间形成竞争,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面对同行业的压力会逐渐分化,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后在企业间形成创新趋势,反过来推动社会大环境下的创新水平的提升。

3.2内部驱动

企业创新活动与企业内部环境密切相关,组织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内部环境的保障,通过技术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文化保障,通过组织层级结构的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机制保障。企业通过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变企业内部环境和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思潮,引导组织成员创新,逐渐在企业内形成创新驱动的意识,让创新习惯化并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意识远比创新的方法重要,创新驱动发展所涉及的方法、途径很多,而且市场变化很快,市场新的需求在不断地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拥有创新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创新驱动的本质,树立创新的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以不变(创新的思维)应万变(变化的市场)。所以说,中小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最终目标是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社会环境和企业创新密不可分,社会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创新的环境正是在社会的环境中才得以体现。如果把企业创新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社会环境便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激励下才得以产生。所以说创新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创新的灵感,会比其他企业进步更快。

3.3创新机制

企业组织的结构及运作的程序,以及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这是影响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环境因素。在创新机制上,企业设立专门的创新组织机构来领导创新,明确创新的目标和责任,合理组织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的劳动效率,以此机制来领导创新、推动创新。

3.4创新目标

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 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战略选择

一、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完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在企业内部成立健全的创新执行机构。组织体系是落实各项规划、决策和措施的保证:一是要建立以企业管理层为核心的决策体系,具体负责本企业的科技发展方针、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批等;二是要建立以企业首席研发工程师为核心的研发进程控制体系,以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这是技术创新的中坚和基础;三是为适应知识管理的特点,科技型企业要组建技术开发管理中心,以整合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切实做好计划、指导、协调、科技情报等各项服务工作。

2.重视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首要条件。(1)在分配制度上要彻底贯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承认和保护创新者的“创新产权”,探讨创新者凭借创新产权在企业中占有股份获得利润的可行性,强调重大奖励和所有权激励,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持久动力系统。(2)在管理制度方面,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进行调节和控制,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创新、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应。

3.培养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概念,是形成企业思想和管理风格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一双调节企业运行方式以及员工行为方式的“无形之手”。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建设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文化,创造有利于每位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氛围,企业一旦具有了“尊敬人、吸引人、培育人、发展人、造就人”的企业文化,就可创造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可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创造力。

4.多方面扩展融资渠道,加大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是科技型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加大先进设备的投入力度,科技型企业只有采用高科技、高精度的技术设备和方法,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这就是所谓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次要加大对实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先进的设备必须与先进的软件和高素质人才相匹配,才能充分发挥先进技术设备的效能,更好地提高勘察设计产品的经济合理性。

5.加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技术创新是一个由知识技能的积累到创造性的应用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依靠承载知识技能的各类人才来完成。首先要立足于使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年青业务骨干参与或担任项目负责人,尽快把他们推到生产科研一线,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分配机制、用人制度、奖励、培训等,促进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再次加速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经济、法律等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要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二、科技型企业成长发育的战略选择

1.特色经营战略。该战略侧重于树立市场细分的差异性,它包括产品本身差别化和营销战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对个性追求的增强,高科技产品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差异产品和服务的理念逐步得到认同。特色经营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能够比较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2.联盟战略。高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与其它企业展开合作,获取互补优势,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较易地将产品扩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场。比如传统产业与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结合,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如网上购物交易,网上咨询、市场调查等业务的展开,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传统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依赖性,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空白切入战略。该战略注重于填补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的空白点,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这是根据部分的高科技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它主要适用于以下领域:(1)产品寿命周期较短,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加以生产,传统企业反映跟不上技术变化的产品领域。(2)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个性化需求很强,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而不愿插足这样的领域。(3)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因素;策略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亿吨。因此,就煤炭行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浅析一下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分析。

一、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0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煤炭的需求。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煤炭行业在整体发展上还处于一个层次低、水平低、效率低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1、我国煤炭行业现行状况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煤炭储量总数的33.8%,煤炭可采储量,我国次于美国(25.1%)、俄罗斯(15.9%),居世界第三位(11.6%),达1145亿吨。我国的煤炭行业在过去的50多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煤炭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2、煤炭的供求差距在扩大,出现“煤荒”现象

20世纪80年代,由于小煤窑的发展,我国的煤炭产量增长较快。后因煤矿安全等因素,小煤窑一直处于整顿、关停状态,产量有所减少。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缺口在逐渐拉大,其中,煤炭在2003的可供求量为15.2亿吨,而消费量却达16.5亿吨,供求差达到了1.3亿吨。预计2004年供求差将增加1000万吨,缺口达到1.4亿吨。作为煤炭行业的下游用户,电力、冶金行业的迅速发展,加上国际煤价的上涨,对煤炭需求开始加大;同时,煤电之争、铁路运力矛盾等问题,造成近期煤炭需求量增加,引发“煤荒”现象。

3、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我国一些老煤炭企业由于年限长,现场条件差,设备严重老化;小煤矿点多面广,技术设施落后,违章违规操作屡禁不止,事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死亡总数。

4、煤炭开采加重环境压力

煤炭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原始径流,采煤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水利工程破坏,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因采煤沉陷需要搬迁的村庄越来越多,煤矸石占用土地已超过5万亩,煤炭洗选加工、清洁燃烧和污染排放技术发展缓慢,煤矿抽放的瓦斯85%以上直接排空。

5、煤炭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煤矿办电、煤化工、煤炭液化等战略性工作进展较慢,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还远远不够,大部分煤炭企业至今尚未摆脱单一产业、单一经营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老路。

二、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1、受传统行业限制,发展空间有限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转产经营是所有煤炭企业迟早要面临的问题。相对于其他新兴产业,煤炭行业是一个成熟行业,其成长性受到限制;在“新经济”背景下,煤炭行业的主营业务获利空间面临增长性不足的问题,需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企业要维持再生产就必须拓宽经营领域,培养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低,面临着规模效益问题

煤炭行业因本身进入壁垒低、退出障碍高的特点而成为一个分散型行业,即没有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煤炭行业这种市场集中度低的特点,导致了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企业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生产资源浪费较大。

3、煤炭企业的组织分布跨度大,对管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许多煤炭企业的注册地和生产基地相分离,业务组织的分布跨度较大,势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保证业务有序发展,并使企业管理层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需要企业建立健全并完善高效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

4、涉足全新领域,面对新的挑战

从行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看,煤炭业必将逐步实施多元化经营,涉足一些全新领域。由于涉足全新领域面对的是新市场、新环境,煤炭企业应对项目深入调研,以减小项目的投资风险,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元化经营虽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但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问题,因此,需要企业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尽量避免新领域、多元化经营带来的新的经营风险。

5、加大煤炭运输业的投资力度,解决生产瓶颈问题

从全国范围看,运输是煤炭销售的瓶颈,对煤炭销售形成制约。煤炭企业应加大煤炭运输业的投资力度,在解决生产瓶颈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赢利能力。充分依托资本市场,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证券市场实施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快速吸收优质资产,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将公司塑造成为以煤炭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电力生产等为主业的综合类集团公司。

三、解决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深化煤炭行业改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煤炭行业出现的问题,几乎都与价格机制以及投融资体制有关。煤炭行业改革已走过了10多年的漫长路程,投资和定价却仍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模式,这已成为问题的核心,也是煤炭行业利益失衡的症结所在。应当说,国家在煤炭资源管理与供应体制上的不合理性是导致“煤荒”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煤炭行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从价格到市场准入实行全方位的放开,通过深化改革来彻底解决煤炭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国是用煤和产煤大国,但在煤炭的利用上,很多还是原始的直接燃烧,煤炭的综合利用、进出口以及整个煤炭能源的战略规划,均应提到议事日程。要由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来统筹安排煤炭发展规划,同时,协调各个能源行业的发展与规划,以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兼并收购中小煤矿扩大产能、储备资源,提升主业规模

为改变我国煤炭行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的产业政策应是鼓励大型煤矿集团实施跨行业、跨地区重组,通过收购、兼并,形成特大企业集团。煤炭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占有资源。由于目前大规模的新建矿井很少,因此很多企业都在超能力生产,以缓解市场煤炭紧张的状况。同时,要通过兼并和收购小煤矿的办法,加紧扩张生产能力,为市场竞争储备资源。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煤炭销售收入是煤炭采选类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一些煤炭类上市公司,通过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这也是煤炭行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要增加洗精煤的产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实施有限多元化战略,延长产业链条

我国煤炭企业跨行业发展起步晚,速度慢,步履维难,大多数煤炭企业仍是单一产业和生产单一产品,而国外大型煤矿一般均采取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同步经营,综合开发的发展路子,企业效益好,竞争力强。因此,要想在能源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煤、电、油以及天然气的混业经营是较好的选择。因此,利用煤炭的资源优势,延长煤炭产业链的战略,已成为煤炭企业的共识。目前,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煤--电、煤--炼焦--化工等方式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5、加大煤炭运输业的投资力度,解决生产瓶颈问题

从全国范围看,运输是煤炭销售的瓶颈,对煤炭销售形成制约。煤炭企业应加大煤炭运输业的投资力度,在解决生产瓶颈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赢利能力。

科技企业发展战略范文6

一、企业发展战略与财务战略概述

企业发展战略包括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发展战略应该根据企业的运营现状、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的发展潜能进行制定,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能够为企业规划一个比较长远的发展方向。财务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涉及到资金使用的战略,能够平衡企业的财务支出和收入两个过程,以此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发展的影响,长远的财务发展战略能够适当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企业的资金流动,加强企业发展与财务管理的融合。

二、财务战略规划应该具有的主要特点

(一)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

财务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财务战略规划的制定应该符合企业整体的发展,经营者应该在财务战略规划之前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企业整体的成本使用情况等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也能够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的实现。

(二)具有长远性和相对动态性

成熟企业对发展战略的规划性是有很多种,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以及长期规划等,而对企业发展最有力的规划是长期规划,能够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财务战略规划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长远性,以便企业能够针对公司的运营情况及时做出财务战略规划作出提前安排,同时财务战略规划还应该随着整体规划的改变作出调整。

(三)平衡公司内部与外部环境

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在这些环境中包括对企业运营有利的因素,也包括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因素,所以需要财务管理能够对外部环境进行筛选,尽量引进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保持企业内外部发展战略的相对平衡,这样的财务战略规划能够增强整个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

三、企业发展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规划

(一)及时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过多地注重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规划应该针对公司运营情况进行调整,及时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将财物管理重点集中在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财务信息的整理和会计核算,并将计算机等技术工具融入到财务管理方法中,不断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细化对财务管理的规定

由于财务战略的规划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财务管理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企业经营者应该对财务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细化管理规定,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将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分为收入、成本以及资金控制等几个方面,并对核算的过程进行相应的完善,同时加强企业经营者对财务管理重视的程度,及时对相关规定进行细化。

(三)做好预算和成本控制

财务战略规划主要包含预算制定、成本控制以及会计核算,预算制定是整个财务战略规划过程的基础,只有做出全面的预算规划,才能够使得成本资金的流动方向更为明确,所以企业经营者应该在财务战略规划中做出明确的预算要求,并对企业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资金的不正常流失,这对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也起到了提升作用。

(四)注重培养财务规划人才

虽然现阶段很多科技产品已经被投入到财务规划过程中,但整个规划过程中还是离不开人工作用,也就需要企业适当引进财务规划人才,或对本企业的规划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不同企业的规划工作人员应该定期进行交流,在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等不同的部门设定相应的专项人才,以确保财务战略规划能够严谨有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