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技能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技能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电气工程;智能化;继电保护安全
中图分类号:TM63;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324-02
引言
继电保护是确保智能变电站可以顺利且正常运行的关键和核心。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较而言,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其中主要的设备连接电缆都被替换为光纤,并且将其详细分为站控层以及过程层。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结构以及相关的元件构成都会对智能化电网的实际功能与运作过程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要尽最大努力完善和检查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并且对其的可靠性评估工作给予充分的关注以及重视,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实际用处,达到预期目标,避免影响变电站的正常运营。以此本文就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评估进行简单探析和研究,并且对提升其可靠性的方案进行详细叙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智能变电站与继电保护的含义与实质
(一)智能变电站的含义
智能变电站是利用在传统电子通信网络技术系统的基础上还将信息测量、采集以及控制进行集成的一种良好应用模式,从而使电网实时数字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控管能够得到有效展现。
(二)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含义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所需要利用到的元件为:交换机、合并单元、网络接口、智能终端、电子互感器以及同步时钟源、交直流系统等。智能变电站能够把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以及相关数据都进行分类和整合,然后将其精确的传送到继电保护设备及操作后台,最后在继电保护系统受到相关指令之后实施断路器的跳合阐操作,然后将信息进行充分的反馈到后台及相关调度。
二、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以及可靠性探究
继电保护系统的机构以及相关的元件构成都是使得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的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因素,相关电力企业要对这二者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下文将对其进心简要叙述和探析。
(一)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结构
220kV智能变电站依照SV以及GOOSE两种方式进行传输,其采样以及跳合闸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
①直采直跳。继电保护设备运用光纤直接连接合并单元采样以及智能终端跳合闸。
②网采直跳。SV和GOOSE独立组网或共网采集数据,直连智能终端跳合闸。
③直采网跳。继电保护设备直接开始进行采样的环节,利用GOOSE实现网络跳合闸。
④网采网跳。继电保护系统采样和跳合闸都将会利用SV和GOOSE单独或共网络实现。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最核心部分就是过程层网络,继电保护系统只有顺利经过过程层网络才能够进行信息收集以及控制断路器等相关操作。GOOSE报文以及采样值SV报文能够使继电保护系统的顺利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二)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所应用的内部元件及元件作用
将其和以往的电磁互感器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电子式互感器的优势更为显著,其不仅拥有无磁饱和、测量准确等诸多特点,而且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合并单元可以使过程层的采样传输得以充分实现,利用接受时间对电子式互感器所传送过来的各项采样信息进行标记,然后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输送到继电保护设备中。合并单元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继电保护设备间的复杂操作,从而使时间成本得到降低,达到数据共享数字化的目的。
交换机是众多元件之中的重中之重,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它能够在数据链路层上进行数据帧的交换操作。由于我国交换技术的大力发展和进步,使得信息流传递的速度不断上升。目前所运用的虚拟局域网就是对智能单元进行合理划分,从而使得通信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智能终端能够对断路器进行严格且准确的监控,对设备内的各项数据以及信息进行全面的手机,然后根据其对断路器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和判断。实施断路器监控操作,可以有效避免设备出现临时故障从而造成大量损失,使设备能够维持稳定的运行状态。
同步时钟能够使智能电网信号采集工作以及传输工作的统一时序得到良好保障,保证智能电网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对于电网运行时所收集到的各项资料以及相关数据,同步时钟可以准确记录其正确的顺序,从而使后续操作的有效性得到良好保证。
三、基于电气工程基础下,提升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的主要方案
(一)保C继电保护工作的完成
想要使得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得到有效提升,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案之一就是应该运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跳闸系统性工作,使智能变电站内部各项设备的保护工作都得到有效加强,比如变压设备和输电线路等等,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有效避免智能电网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故障,尽最大努力使损失降到最低,让电网调度系统能够更加稳定、安全的运行。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应该要着重关注一下几个方面:工作人员应该要详细了解电气工程相关知识和内容,然后熟练掌握该系统的基础功能,并且还应该对电气厂家系统的部分元件、相关设备以及装置进行熟悉,需要对运维人员进行智能变电站数据查看、操作、巡检注意事项,查错如何开展等工作,定期开展技术培训。
(二)完善间隔层中的继电保护工作
对于继电保护系统而言,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双重化配置的方式来进心设计,对于后备保护系统而言,可以运用集中配置的方式来进行。后备保护系统的任务在于保证后备设备可以稳定且顺利的运行,并且对部分开关失灵的设备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另外,相关设计人员还应该要根据电站等级注重智能变电站整体集中配置以及相关内容,来使变电站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设计人员根据智能电网实际运行情况,对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且采用最合适的电网工作方案,从而使电网能够更加顺利且可靠的运行。
(三)强化系统的冗余性
强化^电保护系统的冗余性也不失为一个能够有效提升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良好方案。设计人员可以采用以下方案来提升系统冗余性:一、设计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可以利用双测控主从模式进行数据采集,这样不仅强化了冗余性,也不会增加现有的后台系统负荷。二、利用网络构架的需要来达到强化系统冗余性的目的。构成网络构架要运用到三个基础网络,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使继电保护系统可以顺利且正常的运行。具体方式如下:首先,对于总线结构来说,设计人员可以利用交换设备来使得信息数据的传送工作得以更好的实现和完成。但是这样就会使得系统的冗余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进行应用设计的时候,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只能适当延缓时间,从而使其敏感程度得到一定提升。其次,对于环形结构来说,环路中的任意一点都能够提供冗余,只是在程度上会有所区别。设计人员把它和以太网交换设备结合起来,就可以创建出管理交换设备。该结构能够给机电系统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还能够适当的控制网络重构,使其能够处于一定的时间范围中。最后是星型结构,此结构不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也就不存在冗余度。因此如果主交换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者意外情况,那么信息数据的传送就一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此结构的可靠性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无法使其广泛应用。
结语
继电保护系统能否正常且稳定的运行一直都是国家、社会以及人民广泛关注的重要内容。只有保障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运行,才能够使智能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各项性能都得到大大提升。因此各大电力企业应该对提升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的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确保电网实现最优技术经济比、最佳可持续发展、最大经济效益、最优环境保护,从而优化社会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综合投资及利用效益,使得电网更坚强更智慧。
参考文献
[1] 陈星田.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隐藏故障诊断与系统重构方法[D].重庆大学,2015.
[2] 高鹏.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23-25.
[3] 万林豪.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6,13:126+128.
电工技能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接触器故障;制动器;断路;自锁
Abstract: “Brake contactor latching ", is the cran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event the motor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between appear transiently will be commonly used design method. But this design has great deficiencies, prone to heavy free fall, causing a serious accid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sign of line def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rane circuit provides reference.
Key words: Contactor fault; Brake; Circuit breaker; Self locking
中图分类号:U226.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GB/T3811-2007《起重机设计规范》7.4.6 规定: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对这一规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做法。笔者谈谈自己对这一条规定的理解,和全国起重机行业的广大技术人员探讨。
这一条规定主要是针对某企业重大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PQR6402)设计上有“重大事故隐患” 做出的。该企业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的“重大事故隐患”为“起升机构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制动器接触器的自锁”,是起重机制造行业上防止电动机运行方式之间转换时出现瞬间抢闸的常用的设计方法。但这种设计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当部分档位在切换时,正在运行的电动机的方向接触器断路,电动机的动力电源会失电,此时一旦有电气故障发生,制动器就不能制动,发生重物自由坠落。具体过程如下:
①起重机启动运行后,上升或下降运行的方向驱动接触器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电时:
a.上升方向1~6挡:上升方向运行时, 上升方向接触器断电时,电动机失电,制动器不能下闸;
b.下降方向2~3挡:反接制动挡,下降方向运行时,上升方向接触器断电,电动机失电时,制动器不能自动制动;
c.下降方向4~6挡:下降方向运行时,下降方向接触器断电,电动机失电时,制动器不能自动制动。
②起重机停止在空中后,重物下降方向接触器线圈断路,上升方向接触器完好,往下降方向(下降4、5、6挡)启动运行时,经过下降2、3挡开闸后,转为下降4、5、6挡,下降方向接触器断路,电动机不能得电,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发生自由坠落。
出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采用图1的控制线路。下降方向接触器FC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路,起重机停止在空中后,直接打下降方向第6挡,经过下降2、3挡开闸后,转为下降6挡,下降方向接触器控制线圈的控制回路断路,电动机动力回路不能得电,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发生自由坠落。为了避免同类事故的再发生,标准中就出现了“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的要求。
图1“起升机构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某企业出事故的起重机控制屏的电气控制原理图
然而,单从字面上分析,笔者认为此条规定还是有不全面的地方,因为在起重机的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其它的电路故障同样也会引起起重机不能及时抱闸,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在起重机的电路设计时,还应做到更深入的考虑。下面来分析一下规定不完善的地方:
1.规定只提到了“电动机定子电源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之间的控制关系,没提到它们之间的保护关系
这一条规定是规定“接通电动机定子电源(三相交流、能耗制动的直流电源、单相制动等)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接通制动器开闸电源的“制动器接触器”两者之间的控制关系”,不存在“正反向接触器”的“故障保护”功能,即不存在“正反向接触器”保护“制动器接触器”的问题,不是“故障保护”关系。也不是“正反向接触器”之间的“故障保护”功能,而是电动机的“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两者之间的“开闸、下闸”控制关系。这个控制关系是:驱动接触器得电,制动器接触器同时得电,制动器“开闸”;驱动接触器失电,制动器接触器同时失电,制动器“下闸”。而事故起重机正是因为“起升控制屏的制动器接触器自锁”导致驱动接触器失电,而制动器接触器不能同时失电,而这两者之间又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导致制动器不能“下闸”,重物坠落,造成事故。因此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每个驱动接触器”和“制动器接触器”之间的保护关系。
2.只规定“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未规定“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线圈的控制电源回路故障”是不全面的
在起重机的使用过程中,控制回路故障是很常见的,原因也是比较多的。这些故障同样也会导致类似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把控制回路的故障考虑在内。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控制回路的故障形式:
1)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有不能得电,或得电后失电两种情况;其原因有:①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的本身故障;②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的本身没有故障,驱动接触器的线圈回路控制电源故障断路。③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
2)“电动机的驱动接触器” 的本身故障有:①得电后,衔铁故障不吸合;②得电后,衔铁吸合,传动系统故障,如卡住,常闭触点不断开,常开触点不闭合。③失电后,常闭触点不闭合,常开触点不断开。④ 控制线圈绕组断路;
3)接触器线圈控制电源回路故障造成断路,使接触器不能得电或失电的原因有:①控制回路电源的导线折断;②接线端子的接头松脱掉落;③回路中的其他接触器(或自己)的触点,因烧蚀、变形等原因,造成常闭触点断开。线圈控制电源回路故障造成接触器失电的还有:导线对地短路;
上述这些故障都有可能使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不能得电,或得电后失电);我们以图1为例来分析。①如上升运行1-6或下降2、3档运行时,ZC线圈回路断路,ZC失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② 正在运行时,突然转换到上升或下降或调速的驱动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断路的档位上,造成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如FC线圈回路断路,上升运行1-6或下降2、3档运行时,突然转换到下降4、5、6档运行时, FC不能得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③如停在空中,FC线圈回路断路,突然由零位转换到下降4、5、6档运行时, FC不能得电,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上述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都会发生重物的自由坠落事故。
3.这一规定不包括“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造成的电动机“定子异常失电”
当电动机的定子动力导线折断,接点松脱等,或者电动机绕组断路时,就会导致“电动机动力回路或绕组断相”。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也应考虑在内。然而这种情况是很好处理的,在电动机另设缺断相保护就可以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以图一的电路图为基础,结合考虑到的各种情况,对电路图做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更好的实现“起重机构电动机应设置定子异常失电保护功能,当调速装置或正反向接触器故障导致电动机失控时,制动器应立即上闸”。以下是三种经过修改的电路:
⑴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
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同时还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见图2。
图2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
⑵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制动器制动的控制环节,同时也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见图3。
图3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制动器制动的控制环节
⑶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保留防止瞬间抢闸的控制环节),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解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见图4。
图4 不删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保留防止瞬间抢闸,另外设置所有方向接触器全部断电时,强迫解除制动器接触器自锁的控制环节
上述重物自由坠落事故预防环节,采用了时间继电器,故障停车会出现滞后下闸的现象,滞后时间大约是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时间,故障停车出现滞后下闸的现象是允许的。但正常停车(回零位停车)出现滞后下闸(不包括制动距离)的现象是不允许的,因此,回零位停车时不得经过时间继电器延时切断“制动器接触器”,一般应由控制器的触点直接切断“制动器接触器”。
电工技能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衔接;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05-02
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五年制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是机电专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电器专业、汽车等工科专业的基础技术学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笔者通过探究《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可以改变目前五年制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存在的脱节现象,还能很好地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也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所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一定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学要求
五年制高职专业学校目前都是按照统一的专业教学进程实施教学的。当然,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可实施计划有所不同,但总体都是按照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现举例说明两个专业的教学进程安排。
1.《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要求: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中“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包含:①《电工技术基础》包含电工仪表内容,是理论教学课程。计划安排在第3、4学期完成,每周4节课,共112课时。②《电子技术基础》包含电力电子内容,是理论教学课程。计划安排在第4、5学期完成,每周4节课,共100课时。③《电工基础技能训练》(含电工测量)是实训课。计划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计1周时间,共28课时。④《电子装接工艺与技术训练》(含电子测量)是实训课。计划安排在第5学期完成,计2周时间,共56课时。该“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共需286课时完成,约合10周时间。《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程中,在第8学期安排了4周时间进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在第期还安排了6周时间进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最终考《维修电工》高级工。实际教学安排中第8学期4周120课时的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最终是考中级电工,而第期6周180课时的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最终是考高级电工。该教学模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要求为:①本课程为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不同模块可由不同的教师分别任教。②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或项目教学法。③简化原理阐述和繁冗计算,以应用性教学为主。④课题选择与工业应用项目相结合的为主。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要求: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中“电工电子技术”模块的安排:①《电工技术基础》包含电工仪表内容,是理论教学课程。计划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每周6节课,共96课时。②《电子技术基础》是理论教学课程。计划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每周6节课,共90课时。③《电工工艺与技术训练》(含电工测量)是实训课。计划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计2周时间,共56课时。④《电子装接工艺与技术训练》(含电子测量)是实训课。计划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计3周时间,共84课时。该“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共需326课时完成,约合11到12周时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进程中,在第5学期安排了6周时间进行维修电工综合训练,在第8学期又安排了8周时间进行维修电工综合训练,最终考《维修电工》高级工。实际教学安排中第5学期6周180课时的维修电工综合训练最终是考中级电工,而第8学期8周240课时的维修电工综合训练最终是考高级电工。该教学模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要求为:①本课程系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宜采用或编写相应教材实施教学。②要简化原理阐述和繁冗计算,理论知识以够用为主,注重学生技能培养。③实践性教学环节,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或项目教学法。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这些技术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应采取理实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前在电工、电子教学中还做一些实验,现在已经不做实验了。就目前的教学实际中,许多学校未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还是在理论教室上理论课,即使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也显然未能达到预期要求,加之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想象结果是什么样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职教人都知道。
2.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在实施教学时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单独进行技能训练学生难以接受,所以教学效果并不好。②1周(或更多)训练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掌握技能已经结束了。③教学安排并不都是理论课结束以后再上实训课,可能是实训场所安排不过来,但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只能按时间掐内容,这同样没有教学效果。④有些学校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目前的技能训练课是达不到技能鉴定考核要求的。
3.在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笔者多次参加高级工的考核,发现有时会出现比例较高的不合格,或者是理论或者是技能。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学过”这些内容或是这个课题(项目)没有训练过,所以不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未按照初、中、高的要求逐级加强技能训练,这自然就导致了不合格。
三、《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的探究
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前面述及两个专业最终要进行维修电工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而国家职业标准对维修电工是有一定要求的。①鉴定要求:首先学生要通过初级工的考核,然后再进行中级工的考核,通过后最后才能进行高级工的考核。②基本要求:首先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再就是基础知识要求,包括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电工读图基本知识、电气控制基本知识、常用电工材料电工工量具仪器仪表、供用电知识、钳工基础知识、安全文明生产知识、质量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③工作要求:国家职业标准是按照5、4、3、2、1级,即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这里简单介绍初、中、高级的工作要求:①初级工。一是工作前的准备,要求正确准备个人劳保用品,正确采用安全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能根据工作内容合理选用工量具,能根据工作内容正确选用电工材料,能够读懂并分析一般电气控制原理图和接线图。二是电气安装调试与维修,要求掌握基本电工安装操作技能,能够按照要求安装调试一般复杂程度的电气控制电路和简单电子电路,能够检查排除一般复杂程度的电气故障,能拆装测试一般的异步电动机和变压器及常用电器。②中级工。一是工作前的准备,要求会常用工具量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读懂与分析较复杂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及接线图。二是电气安装调试与维修,要求能按照要求安装调试较复杂的电气控制电路与电子电路,能用示波器等仪器对较复杂的设备电气控制电路进行检修故障,能够测绘一般复杂程度机械设备的电气部分。③高级工。一是工作前的准备,要求读懂与分析复杂电气控制原理图,如数控系统等。二是电气控制安装调试与维修,要求能按要求安装调试复杂电气控制电路如PLC控制电路,能够检修复杂电气控制电路如龙门刨或数控系统的电气故障,能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电工电子)原理图接线图及元件明细表,能对一般机械设备的电气修理进行工艺编制、会新技术的应用。三是能指导低级别电工进行工作,
2.《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①教学内容的衔接。首先,我们将《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工艺与技术训练》、《电子装接工艺与技术训练》这四本教材的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初、中、高的考核要求进行对照,包括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其次,我们将必要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提炼出来。第三,我们将这些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作为我们的校本教材。这是非常难的一步,因为每一次课都必须包括知识要点和技能操作要求。②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时,我们根据事先编制好的校本教材,完全采用行知一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也就是说每次课的内容都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操相结合的。例如,某次课的内容是“照明电路安装”,学生通过串、并联电路的安装,掌握了电工操作的基本技能、电路安装的基本要求、电路安装的工艺要求等;还掌握了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联接、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重要概念。这些安装技能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也是学生通过通电试验得出的,更不会忘记。这种方式显然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愿意这么上课。③教学考核的衔接。前面的校本教材每一次课都有一个课题或是一个项目,每个课题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要求和技能训练要求。我们将这些要求,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列出表格,根据职业标准对每列内容给出配分,课题结束前对学生进行打分。多次之后,学生自己也会评价自己了。
通过以上衔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大幅度提升,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明显提高。以上介绍的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究。由于篇幅还有许多比如课题与课时的问题等,就不赘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通过《电工电子技术》这个模块实施衔接,已经有了一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谈学梅.我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
电工技能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
一、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意义
1.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基础。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电工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基准点,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要素之一。对于丰富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是保证教学实施的需要。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性文件。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直接引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对于制订电工基础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围绕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以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力求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是执行电气、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二、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
1.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构建要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提高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以职业素养、岗位技能需求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总体框架及教学目标的确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由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构成。评价服务课程,课程服务专业,专业服务就业。
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相关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分析后续专业课教学中所需的电工基础知识,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对电工基础理论与技能的要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就业岗位,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与社会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处理生产与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为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用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原则
1.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对相关岗位群的充分调研和分析,结合后续专业课程及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的需求,以易学易懂、必需够用为出发点,科学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其理论深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强基本概念的阐述,弱化复杂的理论推导、计算。
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提升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为出发点,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的相关内容以及后续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养。
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工程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作为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实施之中。
2.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学校即有教学设备状况、学生的基本情况,课程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动画等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与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以案例教学为主导,贴近专业讲理论,贴近生活讲理论,消除学生对电工技术的神秘感;通过实验使学生逐步积累电工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及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工技能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12-0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和特色内容。项目教学法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是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在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参与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不仅操作技能得到训练,更重要的是心智技能得到切实提高,从而学有所获。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如表1所示。
项目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构建,最终学会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给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个好的实训项目,指导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例将本节内容讲解好,是对教师创造能力的再培养,使教师在总结、学习和设计项目实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综合教学力。不仅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转化,还能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的一体化,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项目教学法在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在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考虑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施教对象的层次 指导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施教对象的整体水平,还要考虑不同对象原有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面向领域等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如在校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要强些,而实际操作能力则差些;在岗员工可能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强些,可理论基础知识就相对弱些;而面向社会培训对象时,则可能文化层次、所学专业及岗位经历都不同,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参差不齐。
情境分析 创设与学生当前学习内容接近的生活实际或实际生产情况基本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以项目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设计安装一个控制电路,要求电动机能自动切换运转,并要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失压保护和欠压保护等功能,指导教师就可结合实际生产加工中的情境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知识关联 维修电工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多、技能范围广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交叉及关联,还要把握知识前后的联系,承前启后,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学习参与 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才能体验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乐趣。这样,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可培养职业技能。
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或直接由教学目标(如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来实现。
项目教学法在维修电工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实践
实施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工作流程:确定项目任务(课前讲解/阐述任务/介绍重要性)制定实施计划(教师示范/展示要领/介绍为什么这样做)实施项目计划(学生操作/练习强化/重复练习/及时矫正)检查评价(师生评价/分析共性问题/表扬鼓励)。以“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故障排除”的教学为例,说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见表2~5)。
应注意的问题 在维修电工的技能实训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指导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探索电工职业技能知识和获取新技能过程的培养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和操作去做一遍。因此,在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训项目课题的选择。维修电工的技能实训教学是在实训场所进行,如“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故障排除”这一项目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掌握了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动作原理,且通过通电试车来正确检查设备状态,并利用相应方法断电检查故障点,最后正确排除故障。这就把电气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还融合了实际生产需求,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本工种工作岗位。(2)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实训指导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方讲台、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理论教师,要从讲台上下来到学生中去,从传授、灌输转变为引导和监督,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实训指导教师的备课时间比传统的教学备课时间更长,备课知识面应更广,不仅要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储备,还要能结合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维修电工的技能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训课题的实施过程,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间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应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结与展望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再是指导教师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或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指导教师的安排和讲授方法去重复,强制灌输和包办。在教学实施中,可从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方法在教学完成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自觉地构建相关知识体系、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指导教师在项目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地拓宽自身的专业视野和职业素养,且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在实践教学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已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质量,还能加大“双师型”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提高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与协调能力,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韦玮.项目教学法在维修电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电工技能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小组合作 中职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 应用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法,也就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单位,较为灵活地运用个人学习带动整个小组学习,继而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使知识能够相互渗透。经验表明,小组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融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法”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正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这是一种可取的教学方法,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还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可行性
电工基础课程十分适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习,因为,电工基础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强。中职《电工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度很强的课程,学习目标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灵活运用,这里所说的“应用”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论解题,而是真正全面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以保证提高学生电工操作技能。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搭建交流平台,更好地合作。
2.抽象性思维强。《电工基础》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所以相对其他内容来讲更抽象,如三极管电流分配规律等课程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抽象化为具体,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运用抽象思维充分理解课程具体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共同协作性强。《电工基础》内容相对比较多,并且包含的知识面很广,每一章节内容很冗杂,学生必须通过大量时间进行总结和思考,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取很多信息支撑知识体系。然而,很多技能、信息和材料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全部具备的,“团结力量大”,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出每一个人的优势。
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有效策略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和合作学习模式。中职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所以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学生之间有很大差异性,个别学生对学习容易产生极大厌烦情绪,而有些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把握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将成绩较差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按照适当比例分配在一起,让好学生带动小组整体学习。通过小组模式构建,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扎实基础,根据学生能力整合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教师只起指导性作用,但并不代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任何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旁观者,要对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做好监督,及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学生自身掌握一定的合作学习技能,才能顺利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时,应当积极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根据实验最后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考方法和模式。
3.科学采取教师合作参与和直观教学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才是教学主体,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协调性十分重要。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操作实践和演示,让学生主动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并尝试自己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做到“示范”即可,随后,教师再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彼此提出不足和疑问。如学习便置电阻对放大器波形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论证和相应分析。
4.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能够给予学生很大鼓励,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让每一个学生的合作效能达到最大化,需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从课上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评价学生,更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组织能力及课堂表现等方面,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中职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科目,并且中职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针对理论和实践融于一体的电工基础讲,课程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当增强学生基本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左小红.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9:80-81.
[2]许兴梅.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万丽琴.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3:94.
[4]罗英和.“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课中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