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防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范文1

[关键词] 有机农业 病虫害防治 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4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量逐年增长,近几年,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提高作物的质量,但是,病虫害一直困扰着有机农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开展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

一、对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基本原理是对自然生态体系进行模拟,增加种植作物的多样性,传统的单作物种植提供了统一的生态条件和资源条件,病虫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容易迅速发展,益虫由于可以觅食的种类较少加上栖息地有限,往往很难较好地繁殖和生长。所以,采取多样化的种植,引进品种多样的农业资源,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圈,对于害虫的防治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多样性种植包括时间多样性和空间重要性两部分,时间多样性主要包括对于植物播种时间的把握,对收获时间准确的计算等,空间的多样性包括种植品种的多样性,地理空间以及种植土壤的多样性,通过生态多样性的建造,有效的促进益虫的生长和繁殖,益虫的增加有利于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2.对生产过程进行强化管理,减少病虫发生概率

在树苗、种子进行选择时,对抗病的品种进行优先选择,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选择以后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对播种前的种子要晾晒充足,用温水浸泡,将带有虫病的种子及时的剔除。在病虫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和制定栽培制度,播种尽量避开病虫高峰期,做到在虫害和益虫同步生长时进行播种,或气候不适合病虫生长时期进行播种。播种以后及时的播撒虫害药物,将病虫从根源消灭。当树苗等作物长到一定高度时,对枝杈进行整齐的修剪,及时的定花定果有助于将含有虫害的枝桠清除。搞好田园卫生管理工作,保证作物种植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实现农作物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虫害的综合治理。病虫害治理要综合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平衡发展发展。在虫害防治之前,计算机准确计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对虫害控制的最大限度值,制定虫害预警装置,当虫害超过预警值时,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虫害的密度较小,难以造成较大的损失,可以利用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虫害进行防治管理,节约治理成本。病虫的防治要采取最优化的措施,避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尽量运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既达到虫害防治的效果,又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作物在进行虫害防治方法选择时,尽量利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理方法优先考虑,积极地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例如,种植土壤,种植方法,作物品种选择等,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地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

农业技术人员要做到三个“深入”即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研究,科技人员要深入群众内部,坚持以人为本,定期对农民开展问卷调查,整理群众反映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快速有效的查找相关的书籍结自身的田间经验,编制成农作物病虫防害小册子发放给农业种植人员,指导他们农作物虫害防治工作。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要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手把手指导农业种植人员农作物病虫防害技术,总结出各类虫害病毒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细致的指导,确保他们真正掌握防治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技术。

5.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适当的采取物理、生物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方法,通过大量播撒农药,将害虫杀死,这种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首先,化学农药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们食用农作物中包含残余的化学药品,影响身体健康。其次,采用化学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给环境带来污染,违农药对河水污染严重,造成生态破坏,影响生态平衡,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物病虫防治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不足,例如,在有机农作种植场所定期的释放鸭子,鸡等以虫子为食的家禽,有利于对虫害的防治,利用灯光对昆虫的吸引作用,可以在灯光周围对昆虫进行布网猎杀。在农作物周围布置纱网,设置昆虫障碍,隔绝昆虫进入作物区的路段,有效的进行虫害防治。

二、小结

农业作为我国的主要产业,关系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不断地创新,深入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双丰收,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柱.求真务实 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9(3).

[2]陈振天,孙丰年,宋婷婷,等.吉林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及发展思路[J].吉林农业,2010(6).

农业防治方法范文2

论文关键词:菜蚜高效防治七法

 

菜蚜又叫腻虫、蜜虫等,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总称。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主要有萝卜蚜(菜缢管蚜)、甘蓝蚜和桃蚜。3种蚜虫均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在菜叶上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卷缩变形,植株生长不良,影响包心,以致减产;为害留种株的嫩茎、花梗和嫩荚,致使花梗畸形扭曲,不能正常抽薹、开花、结荚,荚果籽粒也不饱满。此外,蚜虫又是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病毒所造成的为害,有时比蚜害本身更大。菜蚜的主要防治措施和方法有:

一、选用种植抗虫品种:同一种蔬菜中,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抗虫力。如一些多毛的品种,蚜虫多不喜食,各地可据情选用。

二、清洁蔬菜地田园:及时多次的清除田间杂草,清理越冬场所,尤其是在初春和秋末除草,可消灭很多虫源。生长期及时拔除带虫较多的苗,减少虫口数量。

三、保护和利用天敌:蚜虫的天敌很多,应保护利用。在用药剂防治时,应采用尽量少伤害天敌的药物。作用较大的捕食性天敌有六斑月瓢虫、七星瓢虫、横斑瓢虫、双带盘瓢虫、十三星瓢虫、大绿食蚜蝇、食蚜瘿蚊、普通草蛉、大草蛉、小花蝽等,寄生性天敌有蚜茧蜂,微生物天敌有蚜霉菌等论文提纲格式。

四、纱网育苗栽培:利用纱网进行栽培,可在苗期有效阻挡蚜虫侵入作物幼苗和为害。进行蔬菜育苗时,播种后在育苗畦上覆盖40~45筛目的白色或银灰色网纱农业论文,可杜绝蚜虫接触菜苗,减少青菜的蚜害,对秋季白菜减轻病毒病也有明显效果。

五、消灭越冬虫源:在越冬菠菜、十字花科的留种株、桃树等蚜虫越冬的场所,在春季蚜虫尚未迁移的时候,用较强的药剂进行防治,减少当年的虫源。在保护地生产发达的地区,一定及时消灭内部的蚜虫,防止越冬蚜虫迁入大田。

六、适期早播:适当提早播种,使受害期在植株长大后,可减轻蚜虫的为害程度。

七、银灰膜驱避:菜蚜对银灰色有负趋性,在蔬菜生长季节,可在田间张挂银灰色塑料条,或插银灰色支架,或铺银灰色地膜等,均可减少蚜虫的为害。

八、黄板涂油粘蚜:利用蚜虫对黄色有强烈地趋性,可在田间插上一些高60~80厘米、宽20厘米的木板,上涂黄油,以粘杀蚜虫。

九、药剂防治:目前蚜虫的防治主要是药剂防治。由于蚜虫繁殖速率快;蔓延迅速,因此在药剂防治中,应本着早防的原则,及时及早防治。

常用的药物有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该药对菜蚜有特效,且不伤天敌;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等。菜蚜对拟菊酯类农药易产生抗药性,应慎用或与其他农药混用。常用的有2.5%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6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1500~2000倍液。

农业防治方法范文3

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农业机械推广是指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途径,把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活动。 

提高农机推广工作质量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新领域和新形势,强化发展适应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机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一些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

1 完善农机政策建设,加大扶持力度 

政策建设是搞好农机推广工作,特别是提高农机推广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在政策上给予规范,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优先补贴;在物质上给予支持,多渠道争取农机合作社建设资金。 

1.1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 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政策。通过购机补贴政策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农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实现调整农机存量结构、推进农机专业化服务、促进农机新技术应用与推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一方面,要积极争取补贴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适当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标准,力争各级财政对农机投入和补贴规模都有一个新的提高。另一方面,为实现农机购置补贴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总结经验,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补贴办法,制定科学实施方案,加强农民购置适用现代特色农业的新型农业机械的引导,并向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大中型农业机械倾斜补贴。 

1.2 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投人,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

一方面,加强农机作业协会、农机服务队等农机合作组织的组建,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农机作业大户和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应加强解决农民购机资金筹措难的问题的力度,出台购机贷款优惠政策及质押担保政策,提高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完善农业机械燃油补贴政策,从“一卡通”的综合补贴中将燃油补贴分离出来,直接发放给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

1.3 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各种方针政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将所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广大农民手中,让广大农民受益。 

2 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前提,将广大农机拥有者与使用者有机联结起来,从而实现农机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它是超小规模的农户与激烈竞争的大市场之间的一个载体,对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组织的作用,以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拓宽社会化服务的领域。 

2.1 加强培训服务 

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应紧紧围绕国家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执行和落实,加强对项目区农民的技术的培训,使农民群众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应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阵地、为依托,通过层层培训、重点宣传、科技人户以及现场示范、效益对比、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等措施,加强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在田间实际演示新型农机具的

使用操作。指导农民使用先进的农机具,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先进农机具的水平。同时,为提高农民适应、开拓市场的能力,农机专业合作社应加强信息服务,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市场信息。 

2.2 创新服务模式 

一方面,实现农机服务机制的创新。开展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努力实现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培植农机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户。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帮助其优化机具配置,拓宽服务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的引导,将其纽带作用的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 

3 加强农机化技术创新,促进农机装备优化升级 

农业防治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特点;传染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山区

中图分类号 S88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07-02

1 发生特点

家蚕幼虫眠期发生血液型脓病,多为不眠蚕,不食桑,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节间膜高突;起蚕不久发病,节间叠起成高节;食桑一定时间后发病,环节肿胀或如竹节状,或如算盘珠状,透过皮肤看到混浊的体液;病蚕狂躁,常爬行于蚕匾或簇具四周,皮肤易破,流出混浊白色乳液状脓汁;病蚕死后尸体肿胀,部分发黑,腐烂。蛹期发病,病蛹体色稍乳白,易破,经震动,即流脓汁而死,极少存活到蛾。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蚕呈高节、肿胀等症状,体液变成牛奶状脓汁;用600倍显微镜下观察脓汁可见六角型的多角体。

2 传染规律

家蚕血液型脓病可经食下传染,也可经伤口传染[1]。病毒多角体被蚕食下后,在碱性肠液作用下迅速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部分病毒粒子便由中肠开始感染中肠细胞。游离的NPV病毒粒子也可通过伤口感染虫体细胞。病毒粒子利用虫体细胞,在细胞核中自主大量复制和不断扩增,部分释放到血液中,随血液流动,又侵染其他组织细胞。在感染末期,合成多角体蛋白的基因启动,形成多角体蛋白,并把病毒粒子包埋于其中,大量多角体不断形成,使细胞核膨胀、细胞膨大,直至破裂,细胞碎片、多角体及病毒粒子游离于血液中,造成虫体代谢障碍,血液浑浊。小蚕感染后一般经3~4 d、大蚕感染后经4~6 d,就发病死亡。4龄起蚕出现的病蚕,感染时间应在3龄起蚕之前;5龄末期出现的病蚕,感染时间约在5龄起蚕。养蚕时温度低发病较慢,高温闷热发病加快。病蚕、蛹、蛾的尸体、脓汁及被其污染的蚕粪、蚕具、蚕茧带有大量的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是血液型脓病的主要的传染源。

3 发病原因

蚕室用具消毒方法不正确,消毒效果得不到保证。有的消毒药物使用不当,如单纯用福尔马林消毒,因不能溶解多角体,无法达到杀灭病毒粒子的效果;有的虽然进行消毒,但蚕具、地板还残留蚕粪、尸体残余和污渍;有的消毒浓度不够或湿润的时间不够;甚至有的蚕具和场地完全未经消毒。例如,很多养蚕户大蚕室地面养蚕,而自动上簇架及方格簇没有消毒,且悬架于蚕座上空,上面的病原物随时都会飘落,污染桑叶、接触蚕体。蚕粪乱堆乱放,死蚕乱扔,甚至蚕粪直接施入桑园,使桑叶、蚕室、用具、水源及周围环境均受到污染[2]。养蚕批次密,批叠批,养蚕前没有足够时间认真消毒;养小蚕、大蚕的蚕室、用具混用。饲养粗放,蚕头过密,没有做好扩座和提青分批,除沙及大蚕下地动作粗放,容易造成蚕体受伤,扩大传染范围。一些共育室的商品小蚕质量较差。一些养蚕户反映,购买的小蚕当时或当龄就出现病蚕。

4 防治措施

4.1 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源

养蚕前必须全面清洁和彻底消毒养蚕室、贮叶室、上簇室及蚕架、自动上簇架、蚕框、竹箕、蚕台垫层、采叶箩、盖(垫)桑叶的薄膜、盖(垫)小蚕的薄膜、切叶板、切叶刀、蚕网、蚕筷、簇具、茧箩、茧袋、室内拖鞋等所有用具。养蚕室的周围及受到蚕粪、死蚕、烂茧污染的场所(包括生活场所)也要定期消毒。清理养蚕场地、用具残留的蚕沙、死蚕、烂茧及垃圾,运到远离桑园、蚕室的蚕粪池(坑、房)堆沤,或集中烧毁;全面打扫上述场所地面、墙壁、墙角,能冲洗的应以清水冲洗干净;上述全部用具均应全面洗刷干净。特别要注意拾除蚕具粘附的尸体、脓汁残余和斑迹[3]。应用药物消毒,可选用市售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的漂白粉按1 kg用量对水25 kg喷洒消毒,需湿润30 min以上;小件用具可用漂白粉液浸渍消毒,但竹木用具浸湿后应马上捞起,接着浸第2池用具,避免每次浸渍时间过长、漂白竹木而损耗药效,影响后面浸渍消毒的效果。或用新鲜石灰2~5 kg对水100 kg,喷洒消毒和浸渍消毒均可,需保持湿润30 min以上;也可用6%~10%的石灰浆喷刷墙壁、地板,达到杀灭、封闭、固定病原物目的。或用消特灵即漂白粉精500 g对水30~50 kg,使用方法同漂白粉。或用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必须加入2%的新鲜石灰才能杀灭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病毒,具体配制方法为1 kg福尔马林原液对水17~18 kg,再加新鲜石灰400 g。用强氯消毒也应加石灰,具体为含有效氯85%的强氯精100 g对水20 kg,再加新鲜石灰400~600 kg。因陈旧石灰粉及建筑用的石灰粉消毒效果差,需用新鲜石灰。

竹花簇、塑料折簇、木制方格簇采茧后,清除浮丝、死蚕尸体及其残留,用上述消毒液喷洒消毒或浸渍消毒;纸板方格簇,清除浮丝后,打开放在太阳下曝晒1 d,然后再集中在一起,用2%甲醛溶液或含有效氯1%的强氯精喷洒,马上用塑料薄膜覆盖簇片密闭4 h,再打开曝晒1 d。也可将晒干的方格簇片搁挂于密闭的室内用强氯精熏烟消毒剂5 g/m3熏烟消毒,点燃后明火发烟,闭门至翌日取出。经过消毒的簇具可放置于用具间备用。要求按照“消―洗―消”方式进行消毒,即养蚕结束后先对房屋、场地、用具消毒1次,防止病原物扩散污染,再进行全面的清洗,清除污物,然后在养蚕前再全面消毒1次,达到全面彻底消毒。养蚕批次不能过密,批与批之间要有足够的间隔时间,以便房屋场所和用具使用后的清洗消毒,避免蚕病传染给下一批家蚕。

4.2 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和隔离病死蚕

配备专门的蚕室和用具,大蚕用具与小蚕用具严格分开使用,避免小蚕与大蚕同室混养;养蚕室及附近不能放置花簇、方格簇、茧袋、茧箩、蚕粪箩(箕)等带有大量病菌的用具物品,这些用具物品更不能接触蚕体蚕座、桑叶。勤除蚕沙,搬运至蚕沙池(坑)堆放,远离蚕室和桑园;病蚕、死蚕应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到处污染。养成入蚕室换鞋、洗手的好习惯,避免从室外带入病原物污染蚕座、桑叶。保证桑叶洁净。桑园不能直接施用蚕粪作肥料污染桑园;用经过消毒的采叶箩、车辆来装叶、运叶;用经过严格消毒的贮叶室、薄膜存放桑叶,保持桑叶洁净;注意桑园治虫,防止桑虫传病给桑蚕。及时拾除病蚕、死蚕;眠期进行提青分批,彻底淘汰迟眠蚕、不眠蚕,或迟眠蚕隔离饲养。各龄眠期及起蚕、大蚕每天或隔天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蚕座有病蚕脓汁,应及时撒石灰消毒和覆盖。

4.3 增强蚕的体质,消除诱发蚕病的因素

精心饲养,良桑饱食,给予适宜的温湿度,防止高温、闷热诱发病毒病;防止蚕体创伤感染脓病[4]。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农药已在茶叶、蔬菜等农作物上推广使用,桑叶受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污染会引起蚕脓病的暴发,必须引起重视,避免桑园及附近作物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使桑叶受病毒污染。

5 参考文献

[1] 赵亚玲.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51,354.

[2] 邱海洪,韦秉兴,冯健玲,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368-2370.

农业防治方法范文5

关键词: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方式;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黄淮地区农村科技体系有待加强,通过壮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训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先进技术更多的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形成。

农业防治方法范文6

一、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

(一)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上具有综合性 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起步于20 世纪 80年代末期,2003年财政部首先在中央教科文部门进行了计划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并逐步拓展到农业领域。尽管目前我国针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很多,但是专门针对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因而在评价方法的选取上没有统一标准。为使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更具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必须选取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同一类项目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也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由于政府项目支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在方法的选择上应当特别注意综合性与适配性,不同类项目应选择不同的方法组合对其进行评价。同一类项目在不同的实施阶段,也要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加以选择,使之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不同方法之间必然存在交叉使用的问题,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只有将目标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立足于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相关部门的资金运行效率,还有利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因此,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相关部门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农业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可以使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村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在绩效评价的引导下,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的有效实施,农民的意识也产生了很大转变,突出地体现在农民的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

(三)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实践已有近60年的历史,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尚属新事物,但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而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绩效评价近十年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国外开展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经验来看,巨额财政投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很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加,农业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受到国内理论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文献也较多。总的来说,这些新理论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尽管已有研究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绩效评价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在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绩效评价方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制度体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2009年财政部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但其对评价方法和标准的要求不同,使得各级财政部门绩效工作开展不规范、不健全,制约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我国有必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绩效评价法律法规,以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实施主要由各级财政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机构进行,但是在评价实践中评价层次单一,对许多部门和单位的评价并为展开,不能及时有效的把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反映上来,因此难以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只是简单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指标设置不够全面、科学,直接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不公平性。

二、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一)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效率的需要 我国的目前的资金管理模式,对资金投入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产出和效率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应逐步把财政资金的使用与财政支出项目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绩效评价相关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也将得到加强,尤其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方面。

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为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积累了更多经验。为了顺应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发展趋势,我国省级农业部门普遍开展了以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积累经验为目标的绩效预算评价工作,通过实践经验,我国在绩效指标构建、绩效评价主体的设定、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全面监督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相关部门的预算管理效率,还可以发现项目资金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各项目的横向比较,可以有效的分配资金,清理重复、交叉的项目,把资金更多的投入到效益高的项目中去。对以后的资金分配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将评价结果作为分配农业财政资金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项目的特点要求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要更加贴近农民的利益。通过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找出项目资金分配的不足,及时调整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服务水平的需要 政府的执政水平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政务公开透明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政府财政收入的使用情况也日益关注。这种社会监督,促使政府部门必须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以促进公众对财政支出项目的了解,使国家各部门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公众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在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农业相关部门更倾向于聘请农业院校作为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同时,农民群众作为项目评价的参与者与评价主体,使项目更易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

(一)宏观评价方法 宏观评价方法,即从非技术角度总结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不涉及资金的投入、产出,只关注绩效评价的覆盖面和评价角度。在同一项目中,由于绩效评价的覆盖面和评价角度不同,可能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评价目的不同,也会导致评价角度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步骤来看,可分为模拟评价和直接评价两种方法。模拟评价法,即在项目的内容、目标或主管单位不够清晰明确时,应选择典型环节进行模拟评价,在充分了解项目支出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直接评价法,即财政支出项目在各主要环节上有过类似的评价经验,可以直接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范围来看,可分为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两种方法。全面评价,即把项目的全部内容或全部单位列入评价范围,采用加权平均方式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评价,即在全面评价的过程中赋予重点内容或单位以较大的权重,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有效。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形式来看,可分为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两种方法。现场评价,即选择财政支出较大或较典型的执行单位,进行现场分析与评价。非现场评价,即对项目较单一、评价内容较少的,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进行评价。

从相关领域专家的参与方式来看,可分为专家单独评价和专家集中评价两种方法。专家单独评价,即对内容单一的评价项目,请若干相关专家对项目支出的内容分别评价,最后汇总评价结果。专家集中评价,即对于项目内容涉及专业领域较多的项目,需邀请专家集中评议,保证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

(二)项目成本效益已知的评价方法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筹备阶段,首先需要确认此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是否已知。项目成本是采用数学方法计算项目绩效的重要依据。项目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与一定标准的分析对比,可以派生出绩效评价的多种技术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即针对财政支出的目标,在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已知的情况下,选择能使项目效益最大化且成本最小化的实施方案。此方法要求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都可以用货币计量。综合评价法即综合各种绩效评价的方法,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出综合取值。这种方法的灵活度较高,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大多选择这种方法,但是其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大。因素分析法即将影响绩效评价目标的各因素罗列出来,分析财政支出和产出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这也是一种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目标评价法即将当期财政支出产生的效益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考虑各种与绩效评价目标完成度相关的因素,从而对财政支出项目做出准确的评价。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长期项目的评价。

(三)项目成本效益未知的评价方法 在不易获得项目成本和效益的情况下,则需要从其他角度去考虑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不同于定量分析方法,它们不依赖于量化评价指标,只通过定性分析即可得出一定的评价结论。公众评判法即对于无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评判项目效益水平时,聘请权威专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复核绩效评价报告等方式来对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进行评判。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强,但因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通常作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中的补充方法。专家评议法即邀请专家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进行评价。这种方法还可以细分为专家单独评价和专家集中评价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项目内容单一和内容较复杂的绩效评价。这种方法的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技术优势。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在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一)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的目标及特点 河北省政府于2010年了《关于加强示范县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在全省选择15个蔬菜生产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市作为蔬菜产业示范县,连续三年对项目县进行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支持。15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分布在11个设区市,其中每个示范县选取10个示范村进行重点建设。所以,此项目绩效评价的对象为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2010年项目建设情况。该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档次、提高效益为目标,以推进蔬菜生产方式的转变为要求,力图把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打造成为京津高端市场的蔬菜供应地,带动全省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项目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实施和运行机构不仅包括省级的菜产业发展局和农业厅,还包括各蔬菜示范县蔬菜办公室或农业局。第二,项目所涉及的15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及其150个蔬菜产业示范村的蔬菜种植基础有一定差别,不具备可比性。第三,项目内容复杂,涉及范围广泛,绩效评价人员受经费、人员和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做到全面走访。第四,项目的目标明确,可以依据目标制定出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第五,该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都可以通过农业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或实地走访中得到。第六,(公众评判法)项目所涉及的数据,例如农户对项目实施结果的满意度,只能通过定性分析得到。第七,项目的收益主体是农民,项目实施的绩效直接关系到项目区农民的利益。

(二)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 综合上述特点,该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同时选择了以下评价方法。第一,采用模拟评价和直接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此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和责任单位众多,所以必须先通过模拟评价了解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模式以及项目的重点内容。第二,采用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财政对于每一个蔬菜示范县的支出均为1500万,要对此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全面评价,且要重点关注项目内容中所占权重较大的评价指标。第三,采用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此项目涉及全省11个市,考虑到人力和成本问题,最终选择了部分由代表性的示范县进行了现场评价。其他蔬菜示范县通过有关资料数据进行评价。第四,采用目标评价法。根据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的建设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分析比较,找出影响项目目标的因素,从而对项目绩效做出评价。第五,成本-效益分析法。这是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着重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比,科学合理的确定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水平。第六,公众评判法。对农户满意度等定性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加以评价,将各示范县的定性指标汇总,进行综合分析。第七,专家集中评议法,该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复杂,需要专门聘请专家对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集中评议,以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参照《河北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办法》,此项目的绩效评价实行百分制,满分100分。根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依据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权重。

综上所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各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应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及评价目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皮丹丹:《对政府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方法的初步探讨》,《 湘潮》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