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的要素范文1
关键词:自主学习 学习环境 大学生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之中,当前高校教学中自主学习环境创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和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1]。根据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环境应包含任务情境、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多向互动和学习者自我评价六个基本要素,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师创设自主学习环境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这六个要素进行设计。
一、任务情境的设计
任务情境是自主学习环境的核心,因为任务情境直接蕴含着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任务的完成或解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对整个的自主学习活动具有直接的统领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为学习者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支持学习者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设计支持和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任务情境的设计中应注意:(1)所设计的任务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应与现实世界有相关性,情境应当最大限度地反映知识、技能在实际中运用的方式,亦即要注重与日常情境中的学习特点相关联,将知识和技能“锚定”在现实的情境中,这是最关键的一点。(2)任务情境应该是结构不良的(ill-structured)、开放的(open-ended),使大学生感到问题的意义、挑战性和趣味性,目的在于给学生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任其大胆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所设计的任务情境应具备“承载力”,即能蕴涵或体现与所学领域(单一学科或跨学科)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4)任务最好能包括若干重要的侧面,学习者有协作学习的机会,便于组织分工合作,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5)任务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迁移性,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资源,以便学习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持续性的审视。(6)教师应该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以此培养学生管理学习时间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工具的设计
学习工具是指有益于学习者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协作,建构知识,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和评价学习效果的中介[2],信息技术可以为自主学习环境提供多样的学习工具,常见的有:提供认知支持,促进学习者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认知工具(如“几何画板Geometer’s Sketchpad TM”);呈现问题和学习任务的情境工具(如“动画软件”);提高学习效率的绩效支持工具(如“数据处理软件”);提供学习者查找资源的信息工具(如“搜索引擎”);记录和评价学习者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反思的评价工具(如“网络日志”);进行“会话”与“协商”的交流工具(如“电子论坛”)等。
高校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作为各种学习工具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指导学生探寻和使用各种学习工具。利用各种学习工具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学会在建构中学习、在做中学、在交流中学习和在反思中学习等多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总之,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去学习,而不是从技术中学。
三、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学习环境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支持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信息化自主学习资源一般有三种:一是本地资源,指教师把自主学习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二是远程资源,指教师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利用“page to page”的方式超链接到互联网;还有一种是学习者根据需要直接利用“雅虎、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上网查找获得的资源。
在设计自主学习资源时,高校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围绕任务情境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资源的信息库。信息库可以包括多媒体素材、试题、案例、课件和相关文献资料等信息。只要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都可以放入信息库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使用。各种资源按学习者学习的思维习惯,采用超链接的方式组织,便于学生通过自行控制的方式,快速获取相关的信息。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确定资源的提供方式,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应多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查找资源,对于学生查找获取的资源,经过师生们的集体评价,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网上,让同学们共享,这也是学习资源的一种共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查找资源、对资源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鉴别能力,还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特点、条件等,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选用的调控学习以及过程的恰当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为保障,也就是要“会学”。学习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学习策略,它适合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如分解学习目标、管理学习时间、理解学习内容、调控学习时的情绪等;另一类是具体的学习策略,适用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如作笔记、复述、列提纲、作小结、画示意图等[3]。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和情境,如果学生缺少相应的学习策略,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也不可能得到顺利进行。
自主学习既需要一般性的学习策略,也需要具体的学习策略。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中要结合学习任务情境和学习内容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和具体的学习策略;同时,需要提供一定的学习“脚手架”,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内容的帮助,也提供一部分元认知知识和策略,通过提供多个范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相关学习策略,讲明策略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策略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熟练地进行设置目标和作出计划,寻求、组织和转换信息,记录和监控学习过程,寻求教师、同伴和其他成人的帮助,自我评价等,即学会学习。掌握这些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而且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科学习效果。
五、多向互动的设计
互动是自主学习环境的灵魂,缺乏互动,自主学习环境各要素的力量就难以发挥,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中主要存在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信息资源之间三种互动。学生与信息资源的互动是指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学习,这种互动可以极大地满足个别化学习需要,适用于学生个体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指互动双方借助同步异步通讯工具进行的互动,既是满足学习者学习交流的需要,也是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协调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要设计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多向互动,除了设计信息资源对自主学习的反馈之外,还必须通过开辟学习论坛、BBS、聊天室、MSN、电子邮件、留言本等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所需的“会话”和“协作”提供支持。教师要有目的地去引导互动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互动氛围,要经常进入交流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帮助、指导。学生通过与信息资源、教师、同伴等多向互动,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获得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也能消除学习中的孤独感。
六、自我评价的设计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并不是随意性的、主观的评价,而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里的评价标准主要指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4]。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加强学习者自我评价,发挥其自我诊断、自我反馈和自我激励的功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高校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创设中,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为学生提供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信息技术环境下,最常用的有“电子学档”和“博客(blog日志)”,两者都便于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等,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监控;都能使自我评价作为学习的一部分来进行,与自主学习融为一体,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两种评价技术也各有特点,电子学档可以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和进步,“博客”更方便学生与老师和同伴交流,可以很好地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关于“电子学档”和“博客”的详细信息可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用适合的评价技术,根据已定的目标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
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概念,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进程是共存共生的,随着学习活动进程的展开,学习环境中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变化[5]。因此,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和动态的自主学习活动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主学习环境中的六个要素也必然围绕着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的地发生变化。想要构建出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需要针对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不断地对自主学习环境各要素设计进行修改与更新。
参考文献:
[1]潘飞南.论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注意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2]钟志贤.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5.3.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环境设计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艺术设计;“五感”要素
进入2l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的主流核心产业,数字技术的崛起也宣称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在言必称高科技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这一成熟的学科,也需要在已然枝繁叶茂的老树上开出新花,紧紧的跟上时代的脚步。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是为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提供具有归属感、安全、美观的城市空间,为人类提供一个诗意的栖居场所。数字时代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表现空间。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在知识型社会的推动下,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不仅仅把自己框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也不再是人们眼中狭义的二维空间设计,它超出了视觉的唯一性,向“五感”之美进行有效的发展和推动。所谓“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五种基本的人体器官感觉。
原研哉先生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出“五感”的领域一说,他认为设计信息不实无机质数据的堆积,而是“人类五官感觉所能提供的丰富情趣知觉对象物得情感体验”,通过五感可以建立人于设计间的有效沟通。数字科技改变了这五种官感的传统界限,扩大了设计外延,也提升了设计受众感官的感受性。
一、视觉感受的延伸
在“五感”之中,视觉是最为直接的感官,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1]在对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的评估中百分之七十五来自于视觉。视觉自身具有的张力往往能强化设计的视觉冲击力,提升设计创意的震撼力,增强设计表达形式语言的解说力。视觉有助于快速而有效的对设计受众进行信息传播和设计沟通,赋予设计更丰富、更深邃的艺术魅力。
随着数字化介入到设计中来,新的形式及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作品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视觉化表现,也从二维的空间里解放出来,逐步向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去延展。设计表达也通过裸眼3D技术、4D技术,全息影像等技术,能更加准确,清晰的将设计以最接近实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表达方式得到了延伸。其中四维设计是在建筑三维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时间轴度量的第四度来协助完成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也就是在计算机上用4D模型再现建筑的建造过程。这在大型建筑尤其是异性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对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数字时代下,设计师的工作正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变为计算机主导设计。从设计草图到计算机出图,无论是AutoCAD图纸还是效果图都能方便的在网络上传输、修改,信息传递及时、方便,效果逼真。例如,环境艺术三维设计软件Sketch Up,配合vary使用就能“所见即所得”不需要复杂的渲染和硬件支撑就能得到效果。全息影像技术在建筑外观上的运用,使建筑在夜晚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景观设计中近年来较流行的水幕、纱幕技术亦是利用高科技创造出的视觉神话。
二、触觉感受的延伸
触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心理学中研究的触觉是狭义的,是指皮肤受到客观物体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感觉。广义则包括压觉、振动觉和温度觉等等。人的触觉能感知材料、纹路、温度、软硬程度、震动等,这便形成了我们对事物的多元化认知。触觉设计以体验为向导,将受众融入设计,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是根据人类的触觉体验进行的设计。触觉设计更多的是人们对不同材料触摸时心理上的感觉,这种感觉更为细腻和微妙,因此更容易打动人心。
材质和肌理的运用便能很好的的运用到触觉当中,从而为设计提供更为多样性的体验和感受。同时,触觉当中也有视觉化的体现,如材质的样式,肌理的纹路,这些种类多样性的东西若能有效的运用到设计里,不仅能提供视觉体验上的新意,也能让触觉深入到人的心理,从而使设计更具感染力。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中心,墙面外部是玻璃幕墙,幕墙后面是不锈钢的方格构架,构架上有数百个一米见方的金属图案,这些图案组合起来是阿拉伯清真寺的图案。而这些图案全都是用作遮光窗帘的光敏镜头,这些镜头上面有非常精巧的电子设备,通过光敏传导器来控制“镜头”的开合,镜头的张合完全与光照的强弱程度相关,因此它不仅是有阿拉伯文化图案肌理的外墙更是一个全自动的电子遮光幕墙。这个高科技的产物最终抓人的不是图像化的表象,而是其在技术帮助下肌理的触感触碰到了观者的心灵引发涟漪般的共鸣。
数字时代,触控技术,触屏、热感等技术推动了人机交互的发展,同时也为室内智能设计提供了可能,将人机交互体验推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只是手指轻触便能轻松改变环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三、听觉感受的延伸
无可否认,信息化的今天,新媒体为设计提供更为便捷和有效的途径对信息进行传播。其中,听觉作为声音的感知器官,也在设计领域里发展着炙手可热的功效。听觉刺激在公众头脑中产生的记忆和视觉相比毫不逊色,而且一旦和视觉识别相结合,将会产生更持久有效的记忆,声音的传播手段相比图像也更具灵活性和广泛性。语音识别技术扩大了公共空间的信息接收受众范围,也推动了无障碍设计的发展。
建筑界的女魔头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曾经以“纸上谈兵”著称,其设计大胆、前卫,设计的造型往往都在挑战建筑材料的物理属性,为结构力学计算增加了重重困难,现在运用电脑虚拟技术可以在方案的事实过程中探讨、完善和深化方案,为方案的可行性提供支持。已完工的扎哈的设计――广州歌剧院流线型的外观为音乐厅享受音乐的功能设置了障碍,为了取得良好的声学效果,在3D模拟技术的帮助下,通过计算机调试找到了利用建筑本身作为音乐厅的扩音器。座椅和不规则的墙面都通过计算机的调试和现场数字音响的协同,最终为人们提供了超级听觉盛宴。
四、嗅觉和味觉的延伸
嗅觉是一种远感,味觉是一种近感。二者是鼻子与嘴的关联,二者相通则能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真实的嗅觉和味觉能更直接、更快速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数字化时代能通过虚拟的嗅觉和味觉体验提升设计受众在环境中的愉悦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二者在现代设计中发挥着各自的特色和功效,为设计的形式增添的不少的新意,让设计在某些限制下能够更加多样性的发展,从而使设计之间没有界限,更加单纯。
基于数字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借助环境意向表达文化,传递信息,其进步也有赖于各相关学科的支持。图像性设计符号的设计功能开始大展拳脚,运用数字时代的伟大成果将设计的“五感”要素外延扩大,增强五感的感受性,推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对话,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为无界限设计,并为环境艺术设计要素的发展指明方向。
环境设计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住宅;室内环境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现有的生存环境提出更高要求。住宅作为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室内环境需要从以往简单的功能性需要,发展到到现在人们对生存空间的合理性、舒适性、美观、绿色健康、趣味性以及其所带来的心理效应等都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室内环境设计的现状及各要素的运用来阐述现代城市住宅的室内环境设计。
一、室内环境设计现状
(一)总体现状
随着各国文化的渗入,人们对设计风格有了重新的认知。中国传统的设计风格被打破,日韩、欧美、东南亚等风格相继传入中国,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总体来说,我国城市住宅的室内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同时,除了设计风格外,人们在以往的美感、功能性需要的基础上,x予室内设计情感、文化和心理需要方面的含义。因而,现今的室内环境设计行业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不仅需要掌握各类设计风格,更需要深层次的挖掘用户内心的需要。
(二)不足之处
中国的室内设计处于迅速发展并不断探索的阶段。室内设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现在市面上设计公司的水平差异造成了价格的悬殊;设计师本身的设计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引致了设计风格的雷同、无新意、不能满足居住者个性化的需要的现象;设计行业的资讯滞后、设计理念陈旧等,导致了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缓慢;风格多元化引致的设计风格紊乱,过多的拼接式的组合的想象;设计要素掌握缺失,以致于很多设计者轻视陈设和装饰,使房间缺乏整体风格的统一。
二、各要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一)空间要素
空间形象设计,就是对住宅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进行处理,对建筑所界定的内部空间进行二次处理,并以现有空间尺度为基础重新进行划定[1]。空间的设计重视人性化原则。要求遵循基本原则和人体工学。对空间的改造要使空间的范围、功能、美感的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空间主要包括天花板、墙面、地面、分割实体、半实体等界面。对各个界面进行施工和装饰,以创造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空间形象。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基础,只要空间结构设计到位,才能为其他要素的融入打下基础。
(二)色彩要素
色彩是创造良好的家居环境积极的、富有表现力的手段之一[2]。室内色彩主要包括墙面、地面、灯具、家具、饰品等色彩的选择与配搭。我国室内设计早期在色彩方面整体以白、灰为主,陈设色彩单一、随意、缺乏统一性。随着人们需要的改变,现在人们通过色彩来营造出不同的感受和个性特征。丰富的色彩运用能让室内环境变得生动、活跃;多层次的色彩运用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情绪的发泄。色彩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来具体选择。如客厅作为家庭活动中心,可使用欢快、明亮、活波的颜色;卧室作为休息的场所,可使用安静、舒适、温和的色彩,不宜太刺激或明亮的色彩;餐厅作为用餐的地方,应选用干净、清洁的颜色。
(三)光影要素
光影主要来源于自然光和灯光两种。自然光与室内的采光有关,良好的日照时间让室内色彩丰富,也有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灯光与安装的灯具有关,灯光不仅是人们生活所需也能带来视觉上的舒适感。室内环境设计发展至今,人们通过多重角度获取自然光光影,利用直接采光、放射光影等方法,使室内在在基本光照的同时还避免过强或过柔的光线。灯光的亮度也不再成为灯具选择的唯一标准,现今,灯具的形式多样,人们更注意灯具与室内整体风格的协调性以及带来人们的享受感。人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光源色来营造不同的室内氛围,以满足心理需求。
(四)陈设与装饰要素
除了硬装外,人们对软装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理念走进了人们的心里。室内的陈设和装饰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陈设主要是指家具、电器等生活必需品。装饰品主要指灯具、窗帘、摆件等具有美化作用的饰品。陈设与装饰固然重要,仍需要配合整体空间尺寸、风格、氛围、功能来安排。
三、小结
虽然我国室内环境设计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规范化和体系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理解和掌握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为了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功能需求基础上将人文美、情感美融入设计中。我们只有合理的运用空间要素、色彩要素、光影要素、陈设与装饰要素、绿化要素这些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各要素,才能营造成适合现代城市住宅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要素范文4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性
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对于“泊来”文化的追求达到空前高涨,东南亚风的流行,欧美复古风的盛行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渐渐躲至角落,险些被人遗忘。但是随着人们理性的回归,经过徘徊和盲目跟从阶段之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也逐渐回归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便是反映我国的民族特点。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兼收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弥补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之处,发展本民族的特点和特色,基于我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和基本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才能使环境艺术设计活灵活现,具有民族根基。否则,环境艺术设计便成为无水之木、无根之源。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性
环境艺术设计还要注重传统艺术的文化性。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加入传统元素,并非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根据传统元素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进行整合,而后统筹规划。世界格局已经向东方倾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东方世界,关注东方世界的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中要体现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色,反映我国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元素反映相同的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应当是反映我国先进、文明、科学的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最重要的便是理性回归之后的本土化。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更加注重从传统内部衍生而出的东西,注重自己的独特性,注重融入发展地区或者我国特色地区的文化内容,追求文化的地域性、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将地域的文化要素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反映文化的地域性。这是一种文化的反弹,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思,更是一种文化的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提出文化的地域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要素纳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文化要素的表现形式,运用显微之处彰显深刻文化内涵,力争做到“一滴水见太阳”的特殊效果。并通过对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
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多种多样,设计者要运用自己独特的构思和想法将其灵活运用,使其展现不一样的特点和特色。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绿色植物的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植物一直有一种内心的偏爱。无论对于梅花的歌咏还是对于君子兰的赞颂,无不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中对于绿色植物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内涵的深刻寓意。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候,如何让绿色植物展现传统文化则应当被设计者纳入考虑范围。比如在进行环境绿化设计时候,可以运用竹进行装点,结合环境需要,表达竹的清高和气节,彰显传统文化中竹的深刻内涵。
第二,注重装饰物的作用。现在环境设计中对于装饰的运用已经越来越灵活,因此将具有传统元素的装饰物应用于环境设计中可以让环境设计更加灵活,在单调的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统一空旷的环境中放置我国传统的百宝格,在百宝格中放置形态各异的中国瓷器进行点缀和装饰,既可以体现环境的高雅之风,又可以体现环境主任的品位之高,更可以使整体环境体现出浓烈的人文气息,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注重空间的自然设计。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自古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情怀。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加入自然元素,也正与传统文化理念想契合。在环境的设计中可以运用玻璃的通透感打造视觉上的自然效果,也可以在休息区添加自然景观,在自然景观中设置天然休息区,让人们感觉到如同在大自然中畅游,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语言,它用含蓄的语言进行着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环境所带给人的舒适感和愉悦感。也这正是传统文化所寄予的意义和将其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础。正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因此,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当是话语无形,但却时时处处都在,如同空气一般,不觉其存在,但却让人愈加无法离开。这是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更是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最高境界。
三、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则当属儒、释、道思想的传承文化,三家思想均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法中人与自然的融合。传统文化讲究情与景的契合,探究天与人的合一。因此,传统文化要素若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达到完美的协调发展,则需要在环境设计中减少技术的应用,减少工业化技术的应用,更多的运用自然手段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只有不断建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化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才能让传统文化要素得到潜移默化的应用,才能让传统文化要素更好地为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服务,并让人们得到更好的精神享受,进行精神世界的净化。同时,设计者也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交融一起,将具象的知识与无形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候,随手拈来的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环境设计中出处点染的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要做到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可持续。
环境设计的要素范文5
一、环境设计及感知系统能力
环境设计,通俗来说就是指通过探索研究所建筑事物的内部空间环境及外部空间环境后,主要使用艺术设计的方法来对建筑物内外的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整理及合并的一项非常实用的艺术,是人类对自然中的环境进行创造及改变从而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方式。环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就是指在环境周围的存在以及影响环境的存在的集合。任何事物都处在这个环境的集合之中,包括人类自己。不同的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我们作为这个环境的主体,对环境而言有一定的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来创造和改变环境,使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它更加强调的是对所设计环境的整体效果,不同地点的环境设计原则及要求不同,我们必须根据所设计环境的现实需求及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才能达到环境设计的最佳效果。我国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现今的环境设计来说,想要有优秀的环境设计成果,就必须明确使用者环境设计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人类的思想越来越多样化,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感知系统能力,以真正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计的需求以及所设计环境的周边环境,从而使环境设计能展现出更好的功能性和外观性,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感知系统能力就是指人本身所具有的对所需设计环境的内外环境产生感应反应的系统的能力,它包括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一切对外界能产生感知能力,这种感知系统能力不仅是人类最早具有的能力,更是对环境设计来说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建筑物是人们改变环境最主要的方式,很多人类创造和改变环境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来实现。因此,如何调节好环境、建筑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环境设计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想要调节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深入了解需要进行设计改变的环境的周边环境以及人本身对环境设计的需求,确定选择哪种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调节好环境、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上述可知,对环境设计而言,感知系统能力的存在非常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虽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如今仍然不存在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也就使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高。并且,环境设计的标准具有多变性,对环境设计的标准而言,它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还会因为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环境特点不同而不同。虽然环境设计的标准一直变化,但还是可以确定一个大概的环境设计标准。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想达到这个环境设计标准,就必须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其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使用者的内心需求及喜好,了解周围的风土人情,环境特点。充分做好以上工作之后进行环境设计,不仅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能达到当地环境的设计标准。所以,环境设计与感知系统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想要更好地进行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感知系统能力。
四、环境设计的分类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如今生存空间的一种创造和改变。环境设计创造和改变的主要是我们生存空间的某个生活要素,而不是整个生存环境,环境设计也主要是通过创造和改变这些要素从而使环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环境设计可以大到某个国家城市的环境设计,也可以小到某个社区家庭的环境设计。无论大小,这些环境设计都可以分为两种,对自然环境的设计与人工环境的设计,而自然环境也可以通过创造改变成为人工环境。对于人工环境设计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室内室外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公共建筑设计等。对不同种类的环境设计来说,所需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所需达到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不同的环境设计来说,绝对不能选择相同的方法和手段,一定要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在充分了解这些因素之后再决定如何进行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环境为人们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实现环境设计的目标。
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要运用到人体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能力去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计的需求以及周边环境,并将自己的理念通过对环境的创造及改变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优秀的环境设计。因此,想要得到优秀的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感知能力,了解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
环境设计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景观
建筑是文化最好的承载物,无论是人文的还是科学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最后都落实在建筑上,千百年来传承于此。今天许多大众媒体乃至部分学术界仍然有“传统园林”就是“园林”或“园林”就是“传统园林”概念简称的想法,其实对照现代对“园林”概念的内涵广阔的理解,相对现代“园林”概念所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等新的意义和内容,今天我们所研究的“中国传统园林”其实只是“园林”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因为“传统”一词已经界定了它的范围。作为研究者,要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中寻求一个适当的切入点,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对当代设计具有推动作用,而不是在社会和商业的影响中迷失方向。
1.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浓郁的诗情画意、深邃高雅的意境。
2.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
3.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
3.1传统基因的提取及文化的延伸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用传统的东西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是由于中国的历史积淀、民族的归属心理经历了千年的传承,而且人永远不可能与传统绝缘,即便是文化思想史上那些开一代新风的创造者,却也恰恰只是深刻地把握住了传统精髓而已。我们希望未来的景观环境设计对传统进行基于自身要求的滤化与筛选。一方面,统一于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之上。另一方面将多样的传统因素纳入自己的整体结构之中。
3.2提取传统是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自身的要求
现代景观环境追求的是或封闭或开放的,多元化的有创造性,并能为大众服务的一种新的空间格局。它表现的是自由、明朗、富有激情的等多种艺术特性;现代景观环境应该能陶冶现代人的心灵情操,激发人们对美的自然追求,铸就现代的品格素养;同时也应该能够通过欣赏者自我感受去体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情感,这就是现代景观环境的“意境”创造的问题。可以说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日趋重视设计的意义,重视场所精神的建构,重视对意境的追寻也是其自身的要求。
3.3现代景观环境中意境的隐退
现代景观环境和中国传统园林一样同样存在着感官、外部形态和场所等意境结构的要素,只要我们在充分理解它们的基础上,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脉络和一定的依存关系结合成一个整体,使人和景观环境之间产生感性的联系,那么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意境的感受离我们就己不再遥远。虽然景观环境的意境是一个审美系统,有稳定的结构,若干相关相生、互补互渗的主客观元素,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审美客体即景观环境内外部形态和空间布局,也包括审美主体即游赏者和使用者的审美水平和心态。
3.4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意境建构的手法
在现代景观环境中,也存在着意境结构的要素,而要使这些要素发生一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网络,从而最终在现代景观环境中形成意境,就必须才用一定的手法,而在这方面,中国传统园林仍然是我们最好的借鉴,提供给我们很多实用的手法,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情趣早已不同于古人,但意境仍然是它们精神层次的最高境界。
4.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4.1自然与人文融合
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其中空的部分才是空间的内涵。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老子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即空间是建筑最基本的内涵,建筑赋予空间人的性格。建筑原本就是辩证之物,虚实相生,阴阳相长。
4.2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中国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从现今的发展来看,主要目标和特点是需要发扬环境景观的人文精神,体现环境景观特色,追求环境景观艺术个性。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目的是为了隔绝外在的人与环境,营造一个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满足园主人隐逸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自身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到批判性的继承,在对古典园林的优秀之处做以深入研究后将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予以抛弃,而在审美思想上、艺术手法、空间分割等方面取其精华,让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重新发挥。
4.3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是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的。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即在不大面积破坏原有自然环境中的水体、植被的条件下对景观进行改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借鉴古典园林的设计精华之前先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两者的不同之处。然而由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的设计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循环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