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职业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职业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职业技术培训

电工职业技术培训范文1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学技术、练技能、创造一流业绩的热情,推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根据省总工会、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关于开展全省百万职工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滕州实际,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经济贸易局、市教育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工商业联合会、市服务业协调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滕州市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现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大赛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意义

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和推进我市“百千万培训工程”,通过这一活动,旨在全市职工中营造立足本职、钻研技术、岗位成才的浓厚氛围,形成“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社会风尚,激励职工群众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创新能力强、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为滕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活动原则

(一)全面发动、广泛参与。各级各单位要增强参与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组织动员广大职工普遍地参与各类职工技能比赛,在全市形成浓厚的“比技术、练绝活”的氛围。

(二)统一协调、分层实施。各系统、镇街(总)工会、各基层工会、各企事业单位要搞好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好对大赛的初赛,选手的推荐、报名等工作;全市技能大赛的组织及比赛细则的制定、报名、出题、场地等具体事务、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与各承办单位协商制定。

(三)注重实效、鼓励创新。比赛规则的制定,要以现行标准为依据,与实际工作接轨,同时要适当体现新技术的前瞻性要求。

三、大赛工种及承办单位

本次活动共组织客房、餐饮服务与烹饪技能,车工与电工,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等三个项目的比赛,分别由滕州宾馆、*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单位承办。

四、参赛人员、组队方式及报名方法

(一)参赛人员: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包括农民工)均可参加客房、餐饮服务与烹饪技能,车工与电工的比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参赛对象为市直、镇街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含机关工勤人员)。

(二)组队方式:客房、餐饮服务与烹饪技能,车工与电工的比赛以系统、镇街为单位组成代表队,省、市驻滕单位直接组队;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以各部委办局、镇街为单位组成代表队。每队4人,其中领队1人,选手3人,不具备组队条件的,也可以个人名义参赛,但不计入团体成绩。

五、大赛标准及参考教材

大赛以《国家职业技术标准》高级工的要求及《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滕州市信息产业局)为依据。各项目比赛细则另行下发。

六、时间安排及比赛形式

1、时间安排:6月下旬下发通知,进行动员,7月上旬制定出各项工种比赛细则并组织报名。7月份举行客房、餐饮服务与烹饪技能的比赛;车工与电工、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定于8月份举办,9月份进行总结表彰。

2、比赛形式:比赛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考试(试卷型)占总成绩的30%,实际操作占70%。

七、表彰奖励

1、大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若干,对获得各工种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代表队同时授予“振兴滕州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2、大赛设个人一、二、三等奖若干,对获得各比赛项目第一名的选手同时颁发“振兴滕州劳动奖章”;

3、对获得各比赛项目前三名的选手,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时授予“滕州市技术能手”称号。

电工职业技术培训范文2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大胆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0-02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编号g2013c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久(1973-),女 ,汉 ,湖北黄冈市人 ,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之联系更加紧密[1]。

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型、应用型院校,其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传播、师资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术推广与服务。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

教高[2004]一号文(2)和[2006]16号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服务,是国家对公办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尽到的社会职责。

(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要求[2]。

近年,我国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减反增,特别是一些民办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因此生源大战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优胜劣汰。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生源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能力的竞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基,成长的沃土,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扎根于区域经济这片沃土,努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动力。只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才能找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果游离于需求之外,高职院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多种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在服务社会的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式:

(一)“岗证培训”社会服务模式[3]。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面向企业的岗位群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为企业提供转岗、在岗职工的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模式。面向社会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如各工种的上岗证,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模式。

(二)“订单培养”社会服务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道。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采取企业选人、学生自愿的方法,组建“订单班”“冠名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完成实践环节,既为企业培养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缩短了企业员工上岗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成本,又为高职院校找准了办学方向,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就业渠道。

(三)“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

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相关院校共享专业建设成果,共享优质办学资源,共享优质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相互促进,为共同发展高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力资源支撑社会服务模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要紧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这些产业培养专业对口、质量优秀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的中心,学生在与企业高度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培训,为将来到企业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企业在学校培训员工,提高了培训质量,节约了培训成本。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双方得到双赢。

(六)社区文化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是文化精英单位,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辐射和示范作用。高职院校为社区文化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市民进行公益性的讲座、培训,对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还可以将学校的大量资源,如完备的活动场所、丰富的活动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大学成为社区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三、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社会服务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发展迅猛。由于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国内智能楼宇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资料显示,今后10年,楼宇智能化在我国还将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其中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比例约为60%,即30万人。因此每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的需求在3万人以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智能楼宇人才短缺,供不应求。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智能建筑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全国此专业方向的人才缺口达40万,而且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智能楼宇化专业是目前高职十大绿牌专业之一。

另一个面,智能楼宇化专业需要的人才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人才?。除了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能力。由于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智能楼宇化方向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跟着师傅简单学习一下就上岗了,甚至有很多都是街头“游击队”,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或培训,对现代智能化楼宇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职业素养几乎为零,这也为安全生产和日后的生产管理埋下了巨大隐患。

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湖北地区建筑电气专业的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某院开办了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检测、运行、销售与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员,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可以发展成为会施工、会管理、会工程预决算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准这些工作岗位,我院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根据技术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调整和更新了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课程有CAD、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消防电气技术、建筑安防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组态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预决算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根据岗位需要,重组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践,产教结合,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专业配套的实训环节有:电子装配实训、PLC与组态综合实训、水电安装实训、消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安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楼宇智能化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实训、企业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

2、以服务行业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面向行业,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生产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既可以扩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也为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再生社会资源。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现的教学资源,包括培训场所、仪器设备及教学环境,大力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

3、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近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了楼宇智能化系统模拟实训中心。同时,某院与香港路九号、嘉禾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训与实习,初步构建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模式。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近几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目标与服务群体单一[4]

由于各种原因,服务目标以在校生为主,社会人员服务显得比较少,服务的群体也比较单一,合作的企业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2、服务深度与能力不够

由于服务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服务限制。因此,调整专业结构,丰富办学模式,拓展服务内涵,积极参与高新技术攻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探析[N].光明日报,2008-07-24

[2] 刘立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 彭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电工职业技术培训范文3

《教育与职业》: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郭虎: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可以说,2004、2008、2011年,宁夏职业教育相继迈出了三大步,特别是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十五”期间,自治区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每年只有250万元。2004年,宁夏职业教育开展布局结构调整,开始扩张规模,走集约化发展之路。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后,自治区将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2008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确定了“使初中毕业未被普通高中录取、高中毕业未被大学录取的学生都要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决定建设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每个市建设一个综合性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人口20万以上的县建设一个职教中心。

建设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全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按照规划设计,基地占地8.8平方公里,涉及15所学校的调整,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0万人学习和实验实训,其占地面积、投资额度、建设规模在自治区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大手笔,对当前而言是奠基工程,对长远而言则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目前,宁夏职业教育园区已经整合入住学校10所,在建2所,3所正在规划之中。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依托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成。职业教育园区计划总投资61.74亿元,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67万多平方米,已完成投资33.04亿元,已有在校生6.8万人。五个地级市分别建成了一个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同时重点支持人口在20万以上的县建设好一个县级职教中心。灵武市、平罗县、青铜峡市、中宁县、隆德县、西吉县、海原县等县级职教中心改扩建或迁建工程部分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改善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提供了物质保障。

同时,自治区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并从2010年开始每年再增加1000万元,2012年达到8000万元。概括起来可以说,宁夏的职业教育2004年走出了低谷,2008年得到了发展,2011年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举办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46所,其中高职学院9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29所,成人中专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规模达到了14.5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2.2人。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由“十五”末的1927人增加到3300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40所,其中民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0所,年培训10.5万人次。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比例达到5.2∶4.8,基本实现了中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院校开设了电子、数控机床、烹饪、建筑、机械、物流、商贸等100多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基本建立起了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在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连续四年取得了较好成绩,职业教育步入快车道,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

《教育与职业》: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郭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宁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自治区综合竞争力、构建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面向民众、服务社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民、惠民、富民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可靠保证,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宁夏而言,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就是要深入实施“技能致富”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致富技能,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与职业》: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被列为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地区。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改革试点情况?初步取得了哪些成果?

郭虎: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备案意见的通知》精神,宁夏承担了职业教育园区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试点以来,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首先,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改办文件要求,结合宁夏实际,及时制定了《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点),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园区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顺利推进,正在和自治区编办协调成立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由自治区教育厅分管职业教育的副厅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设正处级专职副主任一名,成员由入驻职教基地其他院校院(校)长,自治区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高教处负责同志等组成。管委会下设综合管理部、教学实训部、培训服务部、后勤保障部等4个职能处室。

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后,自治区教育厅正在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初步设想管委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工作职责为统筹安排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日常工作,协调、解决园区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制定了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按照教改办文件要求,我们及时制定了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其中包括《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园区设备整合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园区师资整合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园区专业调整和整合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创业园管理运行实施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园区后勤社会化实施方案》等。

四是确立改革目标。我们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方法创新”的原则,整合入驻职业教育园区15所院校,分别是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司法警官学院、宁夏农业学校、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宁夏化工技校、宁夏艺术学校、宁夏农垦中专学校、宁夏旅游学校、宁夏体育学校以及银川市第一、第二、第三职业中学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教师,调整专业设置。建成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设置现代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4个实训中心,园区内院校各建设1~2个与骨干特色专业相配套的实训中心。建设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实行园区内“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讲座互通”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后勤社会化改革。

我们的阶段目标是:2011年,摸清入驻园区学校基础设施、设备、教师、学生及专业底数,确定实训中心和基础实验室分布方案。对入驻学校进行整合。2012年,高标准建成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成职业教育创业园并进行试运行。2013年,完成新近入驻园区的两所学校新校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设备、教师、专业的整合工作。园区正式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方法创新”的新机制运行。总结试点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措施的成功经验,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改革试点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已经整合入住学校10所,在建2所,3所正在规划之中。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和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体化建设)已经建成。职业教育园区计划总投资61.74亿元,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67万多平方米,已完成投资33.04亿元,已有在校生6.8万人。入驻园区院校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组建职教集团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成立了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学校举办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零距离对接”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近日正在筹备成立三个职教集团。园区内其他院校都结合各自实际和特点,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探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方法创新”的方针整合资源,改革办学模式,加快园区建设。整合资源包括:整合学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广播电视大学、重工职工大学、宁夏机电学校、宁夏农业学校合并入驻园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商业学校、宁夏供销学校、宁夏粮食学校、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宁夏化工技工学校合并入驻园区;整合银川市第一、第二、第三职业中学,组建银川市职教中心并入驻园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了宁夏财经中专学校和宁夏银行学校,正在园区内建设新校区。整合基础设施。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流的现代服务实训中心、装备制造实训中心、电子信息实训中心、能源化工实训中心等四个实训中心和职业教育创业园,凡入驻职教基地的职业院校可根据本校骨干专业建设1~2个各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基地,不能重复建设,达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整合专业和教师。入驻职教园区的院校逐步调整办学层次与专业方向,实现错位发展。各院校要充分开放本校教师资源,实行“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讲座互通”的运行机制。整合设备。按照“资源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发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入驻职教园区院校现有的同类实训设备产权不变,集中使用,统一安排,做到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是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与实训水平”的“双达标”为抓手,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教育创业园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前校后企、校企一体化建设。

四是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的立交桥。对有继续学习愿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按20%~25%的比例,通过专业技能和文化课考试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探索优秀高职毕业生继续深入本科职业院校学习的途径。

五是积极推进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广泛吸纳民间资金,逐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控”的后勤保障体系。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不断完善《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点),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人,进一步细化、实化、量化、具体化。对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可检测、可评估。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集团化办学的过程性督导和检查,确保职业教育园区集团化机制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教育与职业》:本刊曾对青海省职业教育进行过报道。其中,东西部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被视为缓解西部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同属西部地区,对于这样的合作,您怎么看?这方面宁夏进行了哪些尝试?效果如何?

郭虎:为了拓宽职业教育发展渠道,我们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搭建省际之间合作平台,加大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力度,相继开展了宁津、宁苏、宁鲁、宁闽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200多所学校开展了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为了切实指导组织好合作办学工作,自治区2008年在山东烟台设立了宁夏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站,2011年又在福建厦门设立了闽宁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站,为到东部地区学习实习的学生提供服务,并协调地区、校级之间做好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从2006年至今的6年中,我区赴东部职业学校学习、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总数已超过7万多人,其中近4万余名学生成功在当地就业,此项工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教育与职业》:今后一个时期,宁夏将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郭虎:今后一个时期,全区职业教育要坚持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以项目实施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保证规模就是要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年度招生不低于4万人,在校生规模不低于12万人;调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育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骨干特色专业,另一方面要调整学生构成结构,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原则,吸引大批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在职员工、回乡农民工等接受职业教育;加强管理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校园管理、教师管理等多方面;提高质量的重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要着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实施的项目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1000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专业建设工程等。

《教育与职业》:未来还将采取哪些新举措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郭虎:当前,宁夏正处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不但需要大批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庞大数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社会对接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就业、抓扶贫、抓增收,促进职业教育就是促发展、促稳定、促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本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培育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技能致富”计划,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关键是要把握一个总体要求,坚持三项原则,在五个方面谋求新突破。

把握一个总体要求: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技能致富”计划,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