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概述范文1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认知过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50-01

一、起源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下述理论流派:格式塔学派、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皮亚杰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本文所探讨的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二、理论假设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即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的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叶浩生,1998)。并提出了相关的假设。

一是心理过程能够也应该科学地进行研究。

二是心理功能的模型可以通过研究被提出、建立。

三是通过对可观察的行为和意识的研究,对心理功能模型展开证实、驳斥、甚至是修改。

四是认知过程对我们接收的信息进行灵活的组织和控制。

三、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家在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还采用了特殊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实验室研究。实验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实验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有助于收集资料,验证假说,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成为认知心理学经常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种是个案研究。皮亚杰采用了临床面谈的方法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并引进临床法与数理逻辑作为分析工具对个案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阐释内容

认知心理学家尝试去解释以下一些心理现象。

记忆: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记忆的信息输入、储存和丧失的多重储存记忆模型,认为存储是其记忆模型的结构要素,还提出了一些控制和影响记忆的因素,如:注意、编码、复述等,这些因素与存储紧密关联。

知觉:格式塔学派对知觉的研究是最值得一提的,通过对知觉的研究得出了“完型倾向性定律”,Pragnanz(1981)提出了下述图形组织原则:临近性、相似性、连续性、闭合、图形-背景、共同命运等(希尔,2000)。

注意: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是对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而是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这个理论也被叫做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彭聃龄2004)。

社会认知: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地反映到人们的认知当中,并被固定化;二是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周晓宏,1997)。

五、评价

优点:(1)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方面贡献很大,突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遵循的经典:刺激――反应公式的局限;与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不同的是: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得出了很多可验证的结论。(2)在研究方法上与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不同,认知的研究方法将其解释的基础建立在机能,心理的层面上,而不是以生物还原主义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尤其是格式塔学派的完型思想,提供了比较好的解释图景。(3)心理学的认知研究范式对人类行为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在实践应用中体现了很高的价值。认知研究方法关注人内在的心理过程,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教育,咨询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缺点:(1)过于将心理过程简单化。(2)不真实和假设过多。(3)太冰冷。

参考文献:

[1]彭聃龄.2004.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519.

[2]希尔.2006.耿文秀译注.心理学专业英语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9.

心理学概述范文2

关键词: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00-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30多年的山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让学生亲历经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读懂教材,活用教材,读懂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具有了学会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数学知识只有在能够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践活动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一节内容时,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有刻度的标杆和皮尺,让学生测量操场边上的大树的高度。学生开始感到十分为难,那么高的树又上不到树的尖上怎么测量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只要量一下大树的影子就可以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具体的做法是:量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量一下标杆的长度,再将标杆立起来,量一下标杆影子的长度,并分别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学过的比例的内容,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杆影长度÷树影长度=杆长度÷树高度。通过计算,同学们不一会儿就算了出来。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表面模型供上课用,这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让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并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了;看过了,可能就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合作交流――拓展学生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21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21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这个时代人才辈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才能生存,不会学习就会被现代信息所淘汰。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不但让学生“学会”,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学,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提问问题的情境,创设提问问题的机会,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5、1/15、2/11、3/8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1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8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2/1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1份,也有这样的2份,却不能化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数学就在我身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的价值。

总而言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将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例如,我在每一节课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做数学例子。打动学生童趣,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了解学好数学对于我们长大后的生活有着广泛的意义。

心理学概述范文3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生成机制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和心理学根源。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为首的天生主义者就提出:语言是自然赋予的,和人类的规约无关,因此词语的声音和意义是完全对应的。和他们的对立的是以亚里士多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他们认为词语的意义和声音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心理学基础。语言的使用以认知为基础,威廉・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西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现代心理语言学的雏形。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词,将语言产生看作是完整的思维转换为有组织的线性语段的过程;提出“统觉”概念,指我们对某一种经验的结构的感知。例如把一系列的音符听成某一种曲调。他主要采取实验内省法。而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波利斯等。他们首先批判了“内省法”,认为这种方法带有主观性,而且人类行为主要受客观环境影响;反对将心智活动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因此研究对象常常是动物;强调经验在行为中的作用。

一、发展阶段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研究时期、重大突破时期和跨学科发展时期。

(一)早期研究时期

儿童语言习得和儿童心理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库斯谟1859年发表《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1954年,《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的概观》问世,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的。

(二)重大突破时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心理语言学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时期。1957年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随后深刻批评了行为主义。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们对自己语言的隐含的知识,他注重讨论语言中的创造性。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不是靠“刺激―反应”来掌握语言规则。语言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与认知系统的规则和标准是不同的,是相互独立的。

(三)跨学科发展时期

80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研究重点从表面结构和言语行为转移到底层结构和认知结构。并且受到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心理语言学最重要的影响是关于语言理解和知识表征的研究,语言理论、语法规则和语法分析再度受到重视,句法结构也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二、重点研究内容

早期的心理语言学从儿童习得入手一步步解开语言产生的奥秘,因此,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分为语言产生、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三个方面。

(一)语言产生

语言产生分为记忆和输出两个过程。首先是记忆结构模式。其次作为说话人,我们要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概念化。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即共有背景知识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前语言环境。概念化之后就是构想过程,提取心理词汇和前语言知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合乎语法和词汇的结构化语言。这时产生的仍然是内部语言,然后通过语音计划,发声转化为口语化表达形式,即外部语言。

语言产生的模型分为以下三种:1.串行处理和并行处理。其中有两个阶段:(1)建立句子的短语结构;(2)提取准备安插到句子的词项;决定这些词项的正确发音。2.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小到大,语音,语音和音节;词汇;句法;话语,把一个句子的意义和前一个句子的意义联系。自下而上反之。3.自动化过程和控制过程.自动化指的是不太需要记忆容量的过程。第二阶段是脱口而出,即自动化。

(二)语言理解

1.言语听辨

言语听辨是语言理解的第一步,这部分主要研究人们是怎样处理言语中的声音信息和语言信息,即我们是怎样把言语信号分解成语音单位并与有意义的词语匹配。研究者提出了四个模型:(1)肌动模型。(2)合成分析模式。(3)模糊逻辑模型。它认为言语听辩有三个过程:特征评估,结合和决策。它的基础是原型,先有一个汇总的描述,包括了各种区别性特征的联合。(4)交股模型。它包括了两个阶段:首先一个词的声学/语音特征激活了记忆中和他相近的词。其次,所有可能的信息都会影响目标词的选择,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排除干扰信息。

2.心理词汇识别和提取

(1)词汇识别。研究者提出了心理词汇,指储存在内心的一个统一的词汇。关于词汇的识别有以下三种理论:第一,直通理论:词的意义可直接由词性获得,语音的提取是词义通达后的附加过程。第二,语音中介理论:词义的获得需要先词形信息转换成语音,由语音激活词的意义,因此语音信息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第三,双通道理论:词形通过词义和由词形通达语音在通达词义两条路同时存在,哪条道路起作用取决于词的频率和类型等因素。

(2)词汇提取。福斯特(1976)提出串行搜索模型:将心理词汇比作一个图书馆,有三个提取档:供辨认书面文字提取档、供辨认口语的语音提取档、供辨认意义的语义/句法提取档。这些提取线路一次只能用一次。还有一种相对于的是并行提取模型:词汇发生模型。词的提取并非靠它在心理词汇中的位置,而是靠它激活的程度。她就像一个记分板,记下该词项和直觉刺激共享的特征数目。

3.语篇理解

语篇理解的关键问题是句法知识首先被加工还是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同时起作用。因为言语交谈中充满着大量的歧义句,如They are eating apples,借助语境,我们才能知道这句话表示的是“这是可以吃的苹果”还是“他们正在吃苹果”。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以下两种理论。(1)模块化理论。句子加工中,句法和语义信息由大脑不同功能性模块或加工器完成(词汇加工器和语义加工器)。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相互独立。弗雷泽(1982)提出的“花园小径”模型。如果语义分析否定句法分析的结果,句法分析模块再一次进行分析,提出另外一种结构。(2)交互作用理。句子理解的过程中句法和语义信息同时交互作用。

(三)语言习得

儿童语言习得也叫作语言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家主要任务是分辨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儿童语言的变化。他们认为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前语言阶段,只会咿咿呀呀发出有意义的、但无法交流的声音。(2)语言听辨阶段。区分音段和序列、区别语调和重音。(3)单词语阶段(1岁至1岁半),模仿和创造。这一阶段中,儿童语言开始体现语法。(4)双词语阶段,标志着儿童说话能力的进展,这是由于其交际意愿强烈。(5)成人阶段。

三、结语

心理语言学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国内研究仍然落后了一步。心理语言学是以语言心理活动的过程,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以及语言理解活动为基础。通过对心理语言学的简要梳理,我发现:首先,在心理Z言学的各个研究方向上,需要一个大家认同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并且运用比较统一和规范的试验方法。其次,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互相促进,这不仅对于我们认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认识人类智力也有重大的作用。最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是跨学科的。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侃.我国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2): 81-85.

[3]桂诗春.认知和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3): 67-80.

[4]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5]余林, 舒华.西方语言产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02(3): 248-255.

[6]罗婷.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肖旭月.语音表征在取词拼音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学生英语拼写错误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6): 422-428.

心理学概述范文4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 “新”新经济地理学 企业区位选择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行业内贸易量快速增长、企业分布全球化、产业集聚等现象的大量出现,传统理论对企业区位选择的解释越来越无力,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本文系统梳理了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经济学最新分支的理论脉络。

二、古典区位理论与新古典区位理论下的区位选择

将地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初期。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他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20世纪初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 (1914)。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区位理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美国学者Isard 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 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为大家所熟知。Isard (1949) 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分析范式,但其始终未能建立起关于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随后Alonso (1964) 提出城市土地竞租理论,以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居民和企业布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行为,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新古典区位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均衡与空间竞争,其在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静态与最优化角度分析企业区位选址问题。然而,新古典区位论的整个理论框架仍然沿用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产品同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这极大的影响了其理论对于现实中企业区位选择现象的解释力度。

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下的区位选择

1991年,克鲁格曼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提出了“中心―”模型(CP模型),它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在分析中,克鲁格曼将D-S模型(Dixit,Stiglitz,1977)拓展到了两个区域,在两个区域对称分布的初始状态下,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导致流入区域市场规模增加,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吸引企业入驻;企业聚集区域的商品由于包含较少的交通成本而使得价格较低,从而产生“价格指数效应”吸引劳动者流入。这两种效应产生循h累积因果关系形成聚集力。同时,由于农业劳动力不可流动,并且一个区域内企业增加会导致竞争加剧产生“市场竞争效应”,从而产生分散力。聚集力和分散力的权衡形成区域聚集或扩散的格局,其中贸易成本是关键参数。

1999年Fujita等人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2001年Brakman等人出版了《经济地理导论:贸易、区位与增长》、2003年Baldwin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这三部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新经济地理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趋于成熟。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对经济学来说是把空间概念引入经济系统,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不同,新经济地理学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接近于现实。在C-P模型(1991)的基础之上,大量拓展模型相继出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也得以不断完善。Martin 和Rogers (1995) 的自由资本(FC) 模型、Ottaviano 等(2002)的OTT 模型、Forslid 和Ottaviano (2003)的自由企业家(FE)模型都是其中重要模型。

四、“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产业层面的异质性,然而,现实中相同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以及企业劳动力的异质性要明显得多。因此,借鉴国际贸易领域“‘新’新贸易理论”的思路,研究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兴起,成为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的又一次突破。2006年,Baldwin与Okubo共同发表的《异质性企业、集聚与经济地理: 空间选择与分类》标志着“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开端。

Baldwin 和Okubo(2006)将企业异质性引入了自由资本(FC)模型中,分析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文章有两个主要结论,选择效应:由于高效率企业定位于大市场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应对大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因而大市场总是倾向于吸引高效率企业的迁入,并且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迁移至大市场的意愿越强烈。分类效应:随着高效率企业迁移至中心区,中心区市场竞争加剧,中心区低效率的企业将不得不向小市场转移以逃避激烈的竞争,从而形成高效率企业定位于大市场和低效率企业定位于小市场的格局。

五、结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研究结论与现实经济更为贴切,能够有效地说明社会经济问题,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中国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可以预见,新经济地理学,尤其是“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国化研究将是下步国内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3).

心理学概述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利弊

一、引言

多媒体教学又可以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黑板、粉笔、课本为主要媒介的传统教学方式。生动有趣、会声会影的演示教学能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求知体验、给予老师更多发挥空间等显而易见的优势被普遍认可,但是绚丽多彩的多媒体是否有喧宾夺主让学生仅仅沉浸在影像图画之中忘记课堂核心知识,是否每个或者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是否真正做到、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拟结合历史学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分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分析多媒体教学对老师、学生的利弊,以及解决的办法。

二、中学历史教学特点及多媒体应用现状

中学历史教育,尤其是高中历史内容覆盖面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世界文明发展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变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备一定的历史问题分析能力,从考试角度来讲依然以知识记忆为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历史发展时间序列为脉络,分朝代讲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几部分,尤其是以政治变迁为主线。新课改以后,中学历史逐渐向专题式教学演变,核心事件为中心的深度讲述更容易让学生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广泛影响。

传统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课本,决定历史课堂枯燥与否的是授课老师的演讲技巧。现在,以我所在的县城中学来看,各个年级的课堂基本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公开课、竞赛课中多媒体应用也被看做是考核的主要标准。投影仪、计算机的配置使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ppt演示教学成为最主要的授课方式。但是,多媒体应用主要表现在制作简单ppt课件,内容照搬从书本“拿来”,不论什么课都使用ppt,完全舍弃板书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多媒体应用的优点

对老师而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首先体现在课件的可复制性上。它解放双手,避免老师在不同班级同一内容课堂花费大量时间板书主要内容,既使老师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好的与学生互动、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上,又有利于身体健康,避免粉尘引起的职业病。同一课件多次使用,课件随时可以更新,提高老师备课效率,也有利于老师相互学习、借鉴。图片、音频、视频、网络连接等技术的使用,让老师拓展教学深度有了可能。传统教学对政治疆域、城邦形态、文化、科技、远古社会等内容只能停留在文字修饰阶段,需要学生自己开动想象力,或者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来获得认知,课堂上过度拓展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帮助老师展开进一步讲述。

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好处是最受关注的,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能够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中学到足够的知识才是课堂最重要的目的。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好处在于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样重要。好的学习过程体验不仅提高学习效率,从长远来看更利于培养学生兴趣。音频、视频、图片、图像促使图文音影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官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吸引学生兴趣。图文并茂、会声会影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关注,抽象变具体、静态变动态极大的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其次,在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理解方面效果显著。在讲解旧石器时代时,加入旧石器时代石器、洞穴、复原人像等图片,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验到当时的情景;在讲述文化信仰、宗教改革时,观看《天国王朝》等影片资料,可让学生深刻了解对个人、社会的影响;在探讨某一社会历史问题时,实时链接当代大师的分析,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分析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的缺点

当然多媒体教学并不完全是有利无弊,比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语文诗歌课堂并不太需要多媒体教学,能否使用多媒体教学取决于具体教学内容。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其劣势表现在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老师而言: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因地制宜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具象呈现增强理解之间找到平衡点;其次,需要老师提高自身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软件、多媒体、视频剪辑能力,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演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4页)

示方案,才能在课堂上更得心应手避免顾此失彼的尴尬;再次,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拓展知识广度、深度,才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进一步拓展。然后,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备课时间,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为参加公开课、竞赛课,许多老师制作过精美的课件,大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是深有感触,如果每堂课的内容都要如此,那就需要老师更多的付出;最后,多媒体教学对师生互动提出更高要求。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和使用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使用过程中,需要老师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课件设计、讲授方式等进行沟通,多媒体教学还要求更多一些的沟通交流,实现全过程交互式互动教学。

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如何及时调试自我,习惯多媒体教学课堂。县级中学中,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很少接触多媒体教学,刚开始可能被新奇的方式所吸引,但是他们好奇的注意力并不是新颖教学方式所传授的内容,而仅仅是其形式。这需要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学会把握课堂重点,避免沉浸在影片故事、华丽图片、形象动画之中忘记核心知识。由初中到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史实,更多的是要思考其背后的规律,学生应该紧跟课堂演示进行积极思考,而非专注于演示文稿。其次需要学生更多的与老师沟通,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教学内容,以及大到影音资料的引用,小到演示文稿色彩、文字、图片音效设置、板式等教学方式达成一致。

五、小结

显然,中学课堂普及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扬长避短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因地制宜。依据教学内容主次难易程度、时间、精力条件,以传授基本内容为核心,辅之一多媒体手段,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照搬照抄课本设计演示文稿、照本宣科教学。历史课传统教学基本上有照本宣科的嫌疑,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的改变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教师提升自我历史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知识,充分发挥好气作用。

其次要因材施教。不同学年段、不同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需要不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互动,就教学内容、多媒体利用方式达成一致,避免老师唱得好、学生听得欢、学校效果差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7

心理学概述范文6

摘要:数学是人类数形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 掌握各学段数学知识和技能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实践,立足课堂探究,着眼学生综合发展,在教学中,要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数学 课改 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教研教改”理念也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和深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成长需求,教材内容编排有所侧重,我觉得,小学数学具有“联系密切生活,内容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式学习方式明显,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等特点。根据多年教学体会,笔者现就新课程理念下一些教学问题初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一、关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方面,应该把握以下要求。

1、要深化理念认识,立足教材内容。小学数学内容要求我们要树立新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了历次改革,融合部分国外课程及教改成功经验,结合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现行教材具有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学习氛围等性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2、要注重角色转变,精细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要联系生活,在数学中创设童真童趣教学素材,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差异,安排教学内容要有“弹性”,应在过去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探究式教学手段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把握小学数学教革重点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看,小学数学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兴趣。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

1、注重联系生活。农村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数学遥远,无法触摸、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时,尽量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举出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信心。

2、注重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综合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方式,避免传统的教师单纯教、学生机械接受的宣讲式学习窘况。

3、注重课堂活跃。新课改要求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被动学习向探知科学转变。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疑诱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 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和生活联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传统教学只会让学生用现成材料思考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而新课程,明确数学是学生生活实践活动,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充分融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和探究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过程探究化。《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和合作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实践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能力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实践数学、运用数学”。

3、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要求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即时评价与长期评价来评价学生,但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分数。新课改要求不能把考试分数当“靶子”,不能让“形而上学”泛滥,要把形成评价与考试分数有机结合使用,学生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肯定和表扬,要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导向。因此,老师应转变单一的“甄别”和“选拔”手段,构建自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评价。

数学是社会数形交流的语言,对学生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应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都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依照数学本身发展规律来构建生动、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就会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