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属于儿童阶段,心智与心理发展不成熟,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我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关键一点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论是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品德的还是人格的。培养健全的“人”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理想。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系统把握儿童发展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亦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正如曹理教授强调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或说明音乐教育教学现象,也不是把音乐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音乐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师生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笔者认为这种注重内外交换与师生交互作用的研究思路显示了国内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

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与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和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承、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不能代替与等同它的研究。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应包括: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研究方法的介绍。对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的回顾与评价。对音乐学习、教师与教学的心理研究,如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从音乐感受能力的层面分析学习者对音乐各要素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探索音乐反应与审美意识建构的关系;音乐技能训练的心理规律等。再如音乐教师心理结构的分析、差异与建构,教师的听赏能力与技能的研究、发展的规律,音乐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心理学依据,音乐教学成果的测试与评估等。

二、研究目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和人类的基本需要或特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与人类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二是民族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音乐人才与师资的培养,对音乐生活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对民族的振兴作用亦不言而喻了。三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研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从现象的描述进入深层的剖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更准确、规范,更具科学品格。比如,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仅依据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是不准确和不充分的。通过音乐心理学制定的系列音乐能力测试,对其音乐能力的结构会有较全面的把握。

三、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基本上依循心理学的几种主要方法,如测量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1.测量法。以测量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均属于此方法。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情绪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

2.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试验法与自然实验法两种。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有与研究目的相关的设备和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对被试者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较精确的结果。如通过实验室录制的歌唱家演出录谱与原谱对照,分析歌词中最佳的振动音在音高、音强和音色上的处理。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试验,研究者可依照研究目的对被试者的实验条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变化来获取结果。

3.观察法。观察法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前者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贯彻,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在体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当面的对话与书面的问卷,搜集被调查者的有关资料,从而掌握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可以分为谈话法和问卷调查法。

5.个案法。是研究者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追踪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 多媒体学习 迈耶 认知心理学 认知负荷

一、多媒体学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多媒体学习的研究离不开“多媒体”、“学习”这两个关键词,研究多媒体是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研究学习是为了揭示人类学习行为的内在心理规律。对学习行为、特性的研究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对多媒体的研究隶属教育技术的范畴。因此近年国内外心理学界、教育技术学界都青睐多媒体学习研究。

多媒体学习研究就是根据人的学习特点,结合多媒体的优势,组织、安排多媒体呈现有效促进学习者在多媒体学习条件下的认知加工。

二、国外有关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概述

多媒体学习研究划分为三个时代,目前尚处于第二阶段。

1.关于学习者怎样整合并利用所呈现的言语信息和视觉信息相关的研究。

这一时代是以多媒体开始广泛进入教育、学习领域为标志的,研究主要将媒体呈现形式分为言语呈现与视觉呈现,关注文字和图片的结合。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识记伴随插图的文字信息比识记没有插图的文字信息的效果要好。

2.与言语信息和视觉信息的安排及呈现方式相关的研究。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第一代多媒体学习研究存在缺陷。以迈耶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关注怎么设计多媒体信息以促进有意义学习,把多媒体教学信息界定为言语信息、视觉信息,通过大量实验探求言语信息与视觉信息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三、迈耶等人近十年来的研究

迈耶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对多媒体学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该领域内学者的一致认可。1997年他首次以多媒体学习为题发表《多媒体学习:我们是否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从此掀起多媒体学习研究热潮。他的研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迈耶总结了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双重编码理论、工作记忆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作为其提出的多媒学习认知模型的理论基础。

2.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

近十年来,迈耶等人一直从事着多媒体学习的相关实验研究,力图通过实验得出一系列多媒体学习材料的设计原则。

(1)多媒体学习一般原则的提出

迈耶于2001年出版《多媒体学习》,介绍了多媒体学习的前景、认知理论与认知原则等,从而得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个体差异原则。

(2)多媒体学习高级原则的提出

2005年《多媒体学习手册》出版,迈耶总结了多媒体学习的高级原则:导向发现原则、范例原则、协作原则、自我解释原则、动画和交互原则、导航原则、站点地图原则、先前知识原则,将一般原则向学习内容和对象延伸。

(3)对不合理多媒体学习不合理原则的修正

迈耶等人站在多媒体学习研究前列,每一项原则的提出必将经受他人的实践检验,因此他对前期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正,发表《五个常见而有争议的多媒体学习原则》,这有助于多媒体学习研究的繁荣。

3.迈耶等人近三年来的研究概要。

四、未来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方向

多媒体学习研究处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的研究边缘,引起了这两个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方法、手段也不断创新的。

Haido Samaras等人将多媒体学习研究的第三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多媒体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媒体还是针对某一特定媒体,即媒体应适应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内容适应媒体;效能评估;主动加工;认知负荷;动机,等等。

国外多媒体学习的研究将在迈耶多媒体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认知负荷理论和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多媒体学习应用,如具体学科教学材料的设计、网络学习媒体材料的设计也将逐渐普及。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多媒体学习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开与之相关的实验研究。迈耶近年来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与学习者相关的因素,相信这一趋势将引领第三代多媒体学习研究的开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 E.Mayer.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8,(1):43-52.

[2]Richard E.Mayer.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M].Cambridge Press,2005.

[3]张丽,盛群力编译.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演进[J].远程教育杂志,2006,(6).

[4]Richard E.Mayer.The promise of multimedia learning:using the same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across different media[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125-139.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正如现代语言学博士H.H.Stern指出“没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学教学理论而教授语言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是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随着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拓展及今后的就业留学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浓厚,对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缺乏明确目标,学习上非常被动,学习习惯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较强,不敢开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难度。

二、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是由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著名教育家华生、斯金纳等。其主要贡献是对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对学习的规律、动机、实质进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及学说。如斯金纳曾提出“操作性条件作为一科学系统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对促进世界传统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发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说,与当时的联结说形成对立。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学者贾德、布鲁纳、奥苏泊尔等。该学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领悟、认知———发现科学学习说”理论,肯定了认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现代认知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相对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及马斯洛。此学习理论基于自然人性论,主张人格或人的自我实现,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熏陶及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曾说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学习模式为自发学习,马斯洛在《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中指出,个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来源于自我压力。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

(一)运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刺激———反应为原理的机械性语言操练,即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然后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无论是强调语言机械训练,认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的听说法,还是把外语学习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强调图像和录音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达到语言习得目的的视听法,都频繁用到听、说这两种输入和输出的技能。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说等手段积极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用情景法和交际法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自己英语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重新建构自己新的认知体系。而人们进行阅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理解;二是借助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再加工达到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各国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知识,拓宽视野,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学生词汇量不够的短板。另外,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影响教学效果。

(三)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及由此所产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环境,敢于表达自己,勇于改错,主动表现自己,最终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态等内容。诚然,英语学习好坏与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于英语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养学生集体的观念,互助合作;培养师生和谐的关系,教学相长。只有多管其下,英语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论干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与学习者需求相关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实现,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并不均匀,起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量先大后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此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知识,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英语学科来说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期望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激励,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可以大力鼓励学生,给予正面表扬,多注重进步的方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良性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积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理论,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孙丽娟.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高职英语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3,02.

[3]张子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讨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信息化,2013,05.

[4]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王琦.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53.

[6]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