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校园文化 建设现状 对策

近年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的现实发展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不仅要研究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更需要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作用。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农村小学,由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对校园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把握还不够系统、科学,认为校园安全、教学成绩好就行,这些观念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育人作用的发挥。

(二)切合实际的有效创新不够。

有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措施、手段还不能与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实际效果还不够明显。校园文化建设怎样更好地贴近学校、贴近学生,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怎样合理地将满足需要与科学引导相结合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切实有效地加以解决。

(三)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

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在实际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个性不明显,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性。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改革一样,最终都要强调整体效应,要求达到整体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性不是满足于各组成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追求一种有序、优化的整体建设。

(二)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民族性的问题,特别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中有用的、合理的和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不能漠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问题和欠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又应该对传统进行辩证的否定,摒弃消极部分,引进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意识,采用一种融合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全新的学校文化的策略。

(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优化育人环境。根据小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此外,还要做到绿化、美化,将学校办成花园式单位。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可以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学校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一所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五)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搭台,给予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物质支持;学生唱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六)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学校要重视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要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晨会、班会,组织学生宣传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要抓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作用,扶正祛邪,净化校园空气,引导正确舆论,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象征。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配合;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优秀和谐的校园文化,配合课程改革,才能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健聪.浅谈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3).

[2]杨君,阳德华.普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3]苏雅静.小学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2

施;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19―01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多元文化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与继承,克服思想上的模糊性和行为上的盲从性。

2.规范作用。由校园文化产生的教育情景即精神氛围,对每个成员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 形成了特定评价系统与标准,促使每个成员据此调整与规范自己的行为。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凝聚力量、精神纽带。它把广大师生与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唤起和激发每个成员对学校的诚挚感情,使分散的个体力量团结为一个整体力量,使学校成员珍惜学校的荣誉,关心学校的发展, 为办好学校献计献策。

4.辐射作用。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对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的整体文化影响力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是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为社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并使学校的社会作用得到进一步拓展。

5.互补作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毕业后投身工作实践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6.发展作用。学校从来就是汇集、传递、创造文化的主要场所,它不但能够及时反映时代的文化,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丰富、发展社会文化,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 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校园文化的创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抓好宣传阵地,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优美的校园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形成观念,化为行动,起到很好的德育功能。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刻苦、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学风的形成。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育化的功效。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3

1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在各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大高职院校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但现实中我们却发现,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19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90后所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宿舍管理陈旧模式影响了宿舍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多为由学校后勤部门负责,后勤处则配备管理员来执行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是: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而且只负责学生住宿环境的清洁和宿舍日常事务的管理,对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无法真正的去了解,谈不上对于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指导。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以及信息时代带来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院校所面临的培养对象大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年轻人,这些学生大多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对父母及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习惯于被人督促和监督,而普通的公寓管理员又不能用有效的方法去管理,这就出现了很多漏洞,暴露出很大的问题,所以必须在宿舍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

1.2 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想认识上轻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学生无法成为宿舍文化建立的主体。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详细的宿舍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条例,只下功夫在住宿的硬件设施以及作息检查和宿舍日常卫生情况等方面而对于学生文化思想动态不甚关心。有的院校虽然也在建设学生宿舍文化,但很多却出现了盲目追求宿舍文化的形式,将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宿舍文化建设混为一谈的现象,没有真正的利用好宿舍这块阵地,很多有关于宿舍文化的学生活动也是喊几句口号,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动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更重要的,作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更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使宿舍不仅成为学生休息之地,更让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宿舍有家的感觉,进一步使宿舍文化来丰富整个校园的文化。

1.3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缺乏自己特色和内涵的挖掘。由于对宿舍这一文化阵地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即便有了宿舍文化也流于表面形式,教辅人员和管理者都无法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正确的把握和引导。常见的现象就是宿舍文化建设沦为在墙壁上粘贴各种明星的海报,积极健康的宿舍文艺活动也无法有效开展。而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1]。在宿舍管理过程中时常发现男生在宿舍就是打电脑游戏,而女生在秀十字绣,打毛衣。那些具有院校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2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以上在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我校宿舍文化的建设现状,总结以下三点对策:

2.1 为宿舍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逐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向学生宿舍转移,首先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2]。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班级辅导员进驻公寓,除了自身承担班级事务之外,也管理宿舍的各项事宜,由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一直在积极推进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工作,专职辅导员大多文化素质较高,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活动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延伸到宿舍,这对于宿舍文化的建设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辅导员不仅承担起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教育以及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课余之外更多的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带领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2.2 利用好基层的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塑造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宿舍文化。在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学生宿舍管理当中除了公寓辅导员还有一支学生队伍自律委员会。自律委是一个以学生公寓为活动阵地,在学生处指导下,以各系公寓楼为主体依托成立的学生组织,它由学生代表组成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为主体,是学生自治组织。它是公寓专职辅导员加强管理的得力助手,是学校加强学生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直管理队伍。自律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宣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有关制度,维持公寓日常秩序,推进学生公寓内务标准化制度的实行,他们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便于辅导员开展宣传教育思想工作的延伸,由此老师和学生能够相互间更加了解,可以积极展开各项文体活动,倡导文明和谐的公寓生活,丰富的宿舍文化的内涵。

此外一些新形式的探索也有利于学生思想的成长和宿舍文化的塑造。如党员挂牌宿舍的创立,党员示范宿舍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系列与入党相关的教育,政治理论学习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党的思想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学生当中,每个党员和积极分子门口都贴上标识,使学生党员和干部的作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良好的学风和思想文化得以宣扬,无形当中也塑造了高品质的宿舍文化。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4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

校园文化是学校校园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弘扬学校精神风貌、展现办学特色、凸显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一所学校办学过程形成的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的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是教学活动更好开展的保障和基础。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小学校园的特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其内容包括校风校纪、学风建设、师生关系以及环境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作为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是小学开展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促进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养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客观评价社会和自我评价。

一、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物质文化建设――硬件配套设施不齐全

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的保障,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小学在建设校园、改善校园硬件设施的力度和强度方面还不够,主要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教育发达地区,硬件设施的完备,并未利用好,发展好。许多学校都建立新校舍、引进新设备,大量的新教学楼、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得到了建立和完善,但是其发挥物质文化作用的效率太低。例如,有些图书馆并未实现对小学生的全天开放,不及时更新书籍,书籍的种类学生并不喜欢。(2)在教育落后地区,硬件设备不完备,受到升学的压力,领导并不重视也无力提供大量的新设备,学生每天只能坐在教室学习。一方面,这是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是领导和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忽视,强调的硬件配套措施并不一定要新,而是要用“心”。例如,调查中发现,一个山区的小学,每年都会组织特色的运动会,他们没有操场,没有专业的跑道,但是效果却非常好。

2.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引导教育学生

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而现实情况中,精神文化建设的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不知道或者不了解学校校园的基本知识,甚至连校训、校歌都不清楚,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归属感和凝聚力;(2)日常的价值观引导不够,大部分的时间学生都在教室里,日常的校园广播宣传以及公开课教育跟不上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3.制度文化建设――协调组织管理不到位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离不开协调组织,保证文化建设的有序性和制度性。从制度的角度来说,制度的建立需要体现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在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中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并未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管理制度都是教育管理内容,内容单一,更新的速度慢;(2)教师和学生对制度的遵守力度不够;(3)从非成文制度来看,学校和教师,学校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处理并不融洽。

4.活动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收获不理想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小学是塑造和养成个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小学生都非常爱玩,所以校园就成为他们玩的理想场所。通过学校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目前小学校园建设的现状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安排过慢,活动课较少,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以前更大,造成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被严重压缩;(2)学校开展活动的效果不理想,现在学校开展的日常活动,主要有广播操、运动会、歌咏比赛等等,还缺少相应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外活动。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是建设小学校园文化的关键。校园文化是小学生的个性塑造和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通过校园文化这一平台,塑造和培养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是为了建设好校园文化,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坚持以教育为目的的原则

素质教育理念在新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调整中,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能摒弃学校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作为开展正规学校教育的开端,是培养社会的起点,这更坚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时刻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双向带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有机整体,所以在建设和组织时,需要统筹规划。从校园风貌到校风校纪,学风学纪上都应有整体的规划和安排,在强调物质文化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化。其中,需要重点注意和规划的是校园核心文化建设和校风校纪的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各个领域都要统筹和协调,是组织好、发展好、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三、提高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物质文化建设――投入和规划

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投入”和“规划”。首先,加大财政支持,提高物质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拨款,提高学校的经济实力,从而建设美丽校园,实现物质文化的飞跃。其次,规划和设计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单依靠财力的支持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内涵修养,提升物质文化建设品质。

2.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和激励

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引导”和“激励”。首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内在修养和品质,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面向更大的舞台奠定基础。其次,激励学生潜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实现,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是无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发挥潜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利用好这个舞台去发掘、去创造。

3.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和弹性

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规范”和“弹性”。首先,校园的校风校纪应该明确和广泛宣传,树立校园核心价值理念和完善的校园规章制度,学生在规范的制度和制约下环境下学习。其次,以人为本,弹性而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将学校、老师、学生的三者关系处理好,充分以学生为本,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为学生建设的文化乐园。

4.活动文化建设――丰富和长效

小学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丰富”和“长效”。首先,学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学生能够得到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应该进一步扩大,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带领学生去探索社会的“走出去”能力。其次,建立长效机制,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总结活动的效果和经验。争取做到办每一个活动都能有收获,组织每一项比赛都能有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学周刊,2012(06).

[2]李明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呼市郊区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陈岩.海勃湾地区城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校园建设

作者简介:李忠林(1976-)男,四川剑阁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49-02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CerNet成立开始,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逐步迈向熟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迈向“基础网络化阶段”。目前已进入“应用普及阶段”和“数字化阶段”。由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逐年增加,使得教育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二者之间是互利共赢“相辅成而得益彰”的关系,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需求和支持,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又助推和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的定义之一,就是把模拟形式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形式。数字化校园则是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对高校的管理、科研、教育、课题以及生活服务和发展目标等内容进行数字化整合与集成,并实行统一用户、统一资源和统一权限控制的管理,把高校打造成为现代化、具有高端科技的学习乐园。

(二)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首先是拓宽了高校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维度,其次扩展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和效率,而且让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发生质的改变、实现质的飞跃。教学模式的数字化,不仅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更为学生创造出多彩丰富、图文并茂精彩的学习环境[2]。为高校的办公、服务、安全、制度等管理提供了便捷,在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高校立足长远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数字化校园的结构

高校数字化校园结构,就是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硬件与软件构成的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一系列的集成服务系统。把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紧密连接起来,通过网络将高校与外界架起一座信息桥梁。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管理系统,以互联网B/S管理为模式,以数字化为平台,用一个帐号进行高校教务教学管理,并且高校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实际的教务管理。

2.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多模块综合信息的管理系,包括教务公共信息维护、学生、师资、教学计划、智能排课、考试、选课、成绩、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等管理,以及学生综合信息查询、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等模块,可以帮助高校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教学。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提高办公效率,使高校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实现共享信息,改变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与管理,为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高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数据库和非接触IC卡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辅助手段,将校园的各项设施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学习环境。一张卡便可完成开门、考勤、就餐、借书、用电等活动。

5.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用户通过目录服务系统,可以轻松获得所需信息。高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平台,有力促进了高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二、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走向新世纪的必经之路,高校在软硬件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虽在前进中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

对数字化校园没有做深刻的理论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盲目跟风,不进行严格的研究论证,就开始草率投资兴建,等校园网建设成了,却成了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建设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以软硬件相结合、科技和技术相促进的系统工程。可许多高校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在硬件的建设上不遗余力,而在软件的投入上又及其吝啬,形成光顾修路不管造车的局面,虽然具备了先进的网络系统,拥有了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不能完全彰显科技带来的高效率、高利益。

(四)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

高校各个部门系统各自为营。由于高校一般都是先建校园网,然后开展数学化校园建设的,而在使用校园网期间,一些部门就已经使用其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懒于进行系统与信息的更新,出现系统之间信息的不一致,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从而使数字化校园形成信息孤岛[3]。对整个校园网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65 ― 02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辅导员的内在素质要求。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在经过学校科学的管理和培训后,掌握了较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行为的变化来随时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能随时发现、教育、纠正,并尽责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要求就职的辅导员首先必须要通过相关的专业化培训,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及思想政治等理论的学习,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最后,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辅导员必须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且要严格把关认证上岗政策。较强的政治素质、严明的纪律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较高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辅导老师,它是高校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当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与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社会之一大学的特色制度之一,它1953年最先成立于清华大学,且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变迁,这一制度经过专业人士的相关人士的探索与摸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时期,我们高校建设依然是以育人成才为本的价值核心为根本,而人的价值观恰巧在大学时期会逐渐形成、发展并定格,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指导者,其对大学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者,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因此,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层次结构等也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有利于我国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我国高校辅导员都是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手段,以育人成才为核心目标来进行工作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教育部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这就给我们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国高校必须要大力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进程。辅导员的专业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高校辅导员肩负着管理和教育的双重职责,它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不断在变化,这就使得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也要随着社会及教育的变化进行调整,这就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挑战。这一变化要求如今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改革自身顺应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也要努力进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辅导老师,它是高校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当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与指导者,他的工作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其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但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多是并未从事过管理或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缺乏辅导员这一职业所需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是单纯的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开始工作,单凭经验办事,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一份工作。

2.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错位,工作职责不明确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重视不够,且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许多高校都以教科研为工作重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且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分工过于泛化,导致其角色定位错误,工作职责不明确。许多高校都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的一些涉及学生生活方面的工作都应该是辅导员来做,并将学生的生活能力、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等的考察作为辅导员工作质量考核的重点,同时辅导员在校内也隶属于多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从而导致角色定位的错位,同时也偏离了其原本的工作轨道。

3.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不强

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进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强的主要表现是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大,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大、事务繁杂、缺乏学术地位、发展空间有限、工资不高等等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只是把它作为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个“跳板”,没有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意愿。另外,有一些辅导员工作一两年或两三年便转岗,导致这一工作具有短暂性、临时性与过渡性,从而使得高校辅导员找不到自身的定位,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这也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1.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在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代的大学生已经算是成年人,且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面都比较广泛,且对事物都有自己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因此,要想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就必须要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理论修养,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各高校理应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制度章程,严格按一个合格的辅导员素质要求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培训。

2.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明确其工作职责

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工与明确定位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做到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分工喜欢与职责的明确定位一定要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协调好辅导员与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辅导员所属的部门,明确辅导员在校的工作职责所在;第二,要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如我们可以把辅导员的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就业辅导、社会化辅导等方面,同时为了更方便明确的执行职责,我们还可以将其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此,就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明确的工作模式,从而避免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错误或职责混乱的现象,这对进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3.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政策保障机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进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各高校必须要努力建立并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政策保障机制,培养其对辅导员这一工作的职业认同感,争取调高其职业待遇,解决其职业发展问题,从而为其从事这一工作增加信心。在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方面,学校应不断提高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地位与威望,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这一队伍,并让他们通过自身的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增强其自豪感与职业认同感。在职业待遇方面,学校要完善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对优秀的辅导员应给予奖励,完善其福利制度。再其职业发展方面,各高校应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给其以完备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基地,以此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创建创造条件。

小结:在当今的形势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进行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专业化发展也必定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我国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几年,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愈加重视,这使得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也自觉地形成了组建专业化队伍的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化知识和理论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良好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是分不开的。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队伍建设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7.

〔2〕张革华,彭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与创新:一名辅导员的职业化践行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6.

〔3〕李晓.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