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全国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经验 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办公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甚至是各部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成为对公务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部门对新员工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重视,职业院校的规模有所发展,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也比较认同。我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多年,颇有教学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理解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经过了多方考察,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有明确定位。作为任课老师,我们理应透彻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岗位,强化能力,明确课程定位,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公共基础课,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新生的第一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应让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整体构成模块,各模块应学习些什么内容,学生学习后可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很多任课老师认为基础课与人才培养目标没什么联系,与相应的专业带头人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专业脱离,让学生感觉不到课程与专业对接的理由,进而学习松懈。

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块。我平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1.兴趣引导。

新生的第一堂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初中和高中都有开设,并且要通过高中会考,不少学生都有简单打字、排版的知识,只是学得不精而已。他们现有的知识,无论是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考证的难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任课老师,我们既要让无基础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容易入门,容易学好,又要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有实用价值,有后续内容供他们继续学习。如果还是重复以前的简单知识,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而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老师上的课每节课都是新的、有趣的是每个任课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经常把学过的知识连贯起来,做成一个综合练习,增加一些实用技巧,让学生融会贯通,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原来这个知识点还有切实可行的用途,还有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深度和趣味性。

2.加强理论部分的学习。

目前各高校都要求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包含选择题、Windows基本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以及网络操作部分,一般选择题和Excel操作部分的得分较低。选择题共计20分,占了20%的比重。学生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计算机的信心。但这些基本知识是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看不见实物或是接触不多,对一些基本的术语“置之不理”,不加以记忆和巩固,时间一长,就不知其所以然了。Windows、Word、Excel、PPT、网络部分也有一部分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加以记忆。记忆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好像是一大难事,这需要任课老师在知识复习和演练的过程中借机加以引导和巩固。

3.重视操作部分的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我校一般都按1 ∶ 2的比例来安排理论与实践课,大量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程结构也让学生明白本门课程强调的是的操作能力,这是学生所见即所得的内容。很多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步骤照样模仿,但自己一动手实际操作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此时我们要耐心地辅导,将一些学得好的学生安排为助理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对那些自以为是、调皮、不听课又爱耍嘴皮的男生,更要“厚爱”,让他们信任老师的能力,让他们有“深造空间”。上操作类课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及拓展”的原则,上课时以案例为导向,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列举典型实例。该实例要让学生能有较好的切入点,并且有较好的应用空间,使学生学习之后能用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然后抽取几名学生来分析问题,根据学生的分析总结一下,看看要使用些什么功能,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怎么样的,接着给出解决问题后的样张。我一般是根据案例的难度来决定是先详细演示还是直接让学生操作。整个课程的案例最好具有连贯性,至少几个课题的案例能综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大型的、具有高操作性的综合性实例。课程的最后几分钟应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决一些学生集中性的错误问题。人都有很大的遗忘性,上节课演练过的内容,过一两天后再上计算机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只剩下一些模棱两可的残存记忆,此时需要重新巩固。综合性实例具有很好的延伸性和可持续性,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容易触物生情,很快地回忆起原有的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差异较大,为避免学得好的同学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记录一个平时成绩。学生们都很在乎成绩,分组后也可训练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我还布置一些拓展性练习,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学习知识的迁移性。上课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同学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免费开放的机房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三、善用考试

我校的学生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含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测评。部分学生因原已有基础而旷课,故任课老师应掌握好尺度,除已办理免听手续的学生外,应要求学生都到课参加学习,这样一来可规范学生的行为,避免发生其他不良事件,二来可使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成绩是对学生最具有约束性的有力武器,故教师应该加强平时考评,至少每一个单元应该做一次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时我院有专门的题库,学生从中随机抽取考试题组成一份试卷。很多学生都能考试合格,也能顺利地通过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该课程作为理论课程来学习,而没有作为一种工具来掌握,没有在技能和实际应用方面来锻炼自己,学完课程后不会利用Word处理公文、不会利用Excel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这样我们的教学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故在平时考试过程中,应避免纯功能性的题型操作,所有实例均应赋予它实际生存的空间,让学生在日后的毕业设计和事物处理上可以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引言

计算机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进行选修的课程。计算机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顺利地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面对全校学生,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如何做到这一点,值得高校计算机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达成不良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达到的结果,高校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总大方向来看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从细节上看,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应用一些工具型软件,或者主动解决一些计算机问题;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之外,还有些学生也要求在计算机编程方面略有涉足。但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要求分类细化,导致很多学生学无所用,还有些学生“学不会”,以至于总体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也不好。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计算机已经是目前普及的个人工具,但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例如Word文档编辑中的一些细节等。然而,正是由于计算机是普及性的个人工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学习兴趣不足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的缺席率居高不下,课堂控制难度大、教学效率也比较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校计算机教师必须解决的教学问题。

3.学生实践能力弱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了解计算机基本运行规则、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应用、自行解决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问题。但是,除了安装软件、打游戏、进行简单的杀毒和程序处理等问题,很多学生对基础软件的应用能力还是比较弱。学生实践能力弱导致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效性低,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要应对的一个问题。

二、解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对策

1.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特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的课程;另一类是动态的、变化相对快一些的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规划这两类课程。例如,文学专业以及英语、历史等专业,在撰写论文方面需要应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文字处理软件,那么,应该对这些院系设置专门的文档处理和应用专题课程;而生物、物理、化学等专业对计算机编程应用较多,则应该专门设计实验程序编程课程。

2.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上机演示和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任务和案例系统地融合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网络学习和教师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提前自学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些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

3.开辟课外教学资源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始终应该以知识的应用为前提,而校园环境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应用空间比较狭窄,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性如何重要,学生因为应用频率低,始终不会对其产生重视。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建议高校开辟课外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参与实践的方式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例如,帮助学校图书馆进行电子书录入和编辑;组织计算机、手机基础程序问题解决小组,帮助学校周边的居民解决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去电脑科技城进行周末实习实践,通过为顾客介绍电脑的配置、应用性等,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的课外教学资源的开辟能够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边学边用,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应用性。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课外资源的开发进行解决。但是,这些问题解决对策的应用需要以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基础,这意味着,高校计算机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致力于本校计算机学科建设,只有这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勤勤.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9):101-102.

[2]殷昱煜.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子制作,2013(03):115-116.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讨论

【中图分类号】G71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缺少计划性、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玩游戏、网聊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层次水平不一,使得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职高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将桌面、窗口、菜单、图标、应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

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

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旧知识的融汇贯通,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进制转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可以先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为基础,分析进制转换中三要素:数码、基数、权的具体涵义,再利用其它进制与十进制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引申至其它进制中。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章的学习中,在教学上可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任务,将新建文档、输入和编辑文档、排版文档、表格处理、图形处理、样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档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八个小任务中,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将小任务分成更小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最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课教学;项目教学法;混合式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49―02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

1.考证式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教师围绕考证开展教学工作,长期以往形成计算机文化的学习就是学习不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计算机基础就是学习Windows、office的误区。怎样把对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教条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层次不齐一锅煮。计算机文化教育包含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等的普及,有些高职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到高职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基础,这就出现了高职计算机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的局面。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操作能力, 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运用还比较熟练,但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如何将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深度和广度上与学生个体需求相结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二。

3.教学开展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感到盲从和厌倦。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只讲操作,不讲为什么或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等,学生们很难理解知识的实际功能。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会了“照葫芦画瓢”式的盲从,遇到软件环境发生变化和实际应用时便不知所措,心理上难免出现对这门课的厌倦感。

4.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与岗位需求脱节。一方面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多年一成不变,甚至教学的软件环境也还是老版本,与实际岗位使用情况的偏差越来越大,学生从课堂学习的计算机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就业岗位需要。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没有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在一起,都使用同样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明确。

5.评价环节单一。很多学校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仍然在沿用“纸考”或“机考”的“一考定终身”形式,不能区分学生的“盲从”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瓢”画对了就得分,这显然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能力素质本位思想。

二、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的教学探讨和建议

1.对计算机文化课程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缺乏对实际岗位的全覆盖,教师的“应试”教学,学生“照葫芦画瓢”式的学习,产生的问题已经显现。因此,需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出发,以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为抓手,以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平台为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等能力。

2.对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梳理和遴选

(1)计算机常识。计算机常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入门,教学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容组成大致可分为:

(2)计算机应用基础。在这个层次以面向应用为主线,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应当紧跟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水平。内容大致为:

(3)计算机技术基础。这一层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内容可组织如右侧表:

3.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解决学生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依据课程模块设置难易不同的项目,教师尽可能将现实岗位需求还原于项目,并将各知识点隐含在项目中,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完成一个个项目,实现师生在项目中“思学做”。

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学习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面对面讲授或学生在线学习等形式。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同时也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体现,教师可将课程内容打包放在网络上,供学生随时、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便于起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自修跟进。

4.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完善考试和评价体系

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完成项目情况,让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或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的方式对项目学习成绩进行量化。在课程性评价上,宜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考核包含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动手操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结性评价主要看最后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的情况。

三、结束语

如何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现状和新时期岗位能力发展需要,对五年制高职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是每个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崔晓红,谢斌.加快高职教改 彰显高职特色[J].职业技术,2007(06).

[2]张鹏.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实用化[J].今日科苑,2010(02).

[3]郑丹青.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01).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计算机 中职物流专业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出路只有联系企业,将企业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专业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最近几年,很多中职院校对物流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都在不断探索之中,究竟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知识,才能满足我国目前和将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呢?本人经过多年从事计算机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探索,依据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情况,我认为如何使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有效使用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演-练-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我校的物流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我校中职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两大部分,一是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数学、英语、写作、书法、就业心理教育。二是技术理论课,包括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会计基础、礼仪沟通、财务软件、商品学。专业课:物流法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备、市场调查、企业参观实习。

目前,我校的中职毕业生在河南长通、豫新、万里、金辉等大型物流企业实习工作岗位主要有:1.财务部整理统计单据、催收货款。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4.客户服务。

以上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太复杂,易操作,但要求细心、专业。

针对以上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采取专业知识层层推进,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训练方法,有效地利用“演-练-评”三步走的立体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素质、特点的学生,培养其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

学生毕业实习时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交际沟通能力,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每分钟打字速度要在50字以上,物流系统专业知识扎实、全面。下面针对各岗位中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方法加以说明:

1.财务部整理单据、催收货款。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会计基础》和《财务软件》,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课堂老师讲解会计知识,学生课下演练《会计案例实训模拟题》,老师进一步讲解实训题,让学生在情景案例中掌握财务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会计软件》,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老师再评价总结,最终使学生熟练使用电子财务软件,达到会使用计算机整理物流出入库等单据、催收货款的能力要求。

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软件》及物流系统知识,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主要是打字、五笔字型的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办公软件》,主要学习微软的OFFICE软件,如:排版软件word、表格数据处理软件excel。本岗位要求学生打字要使用五笔,打字速度必须在每分钟60字以上,工作要细心、专注,老师在讲课时需注意这一点,加以点评和总结。

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物流法规》、《物流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前两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要记住重点法规,《物流信息系统》老师则利用“演练评”模式教学,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物流信息软件,熟悉物流流程中收发货的程序,老师进行讲评总结收发货中注意事项及如何正确开具收发货单据。

4.客户服务。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范文6

1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较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基本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此大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不同类型教育课程中都有体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在小学就有所涉及。也正因为此,中职院校学生基本都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会忽略这部分内容,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基础内容教学过程中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目前而言,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通过机房,但是不同的机器其操作系统可能不同,而且计算机操作系统也在不断更新,这就使得系统差异造成了一定的操作差异,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也使得其学习效果不同。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且促进学生能够提升学习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并能够使用部分针对性较强的工具软件以及办公软件等,提升?W生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

2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对“项目”的设计来实现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明确,以教学目的为导向进行相关的问题以及实践内容开展,通过与学生一起对教学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巧、进行实践操作等。已经不再是以往只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情况,目前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其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为基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这一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项目教学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于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3]。

3 项目教学法应用

3.1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以学生为主题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点研究具体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认可自己。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多加鼓励和引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科学设计课程内容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是贯彻项目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教学法的价值体现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支持,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全面性的课程设计基础保障项目教学法的良好实施,促进教学任务完成,并同时使教学质量得到体现。避免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符与脱节现象发生。

3.3 重视实践操作

传统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主要会出现实践操作不足的情况,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能够促进师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其运用方法。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操作时要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学生在理论方面要有足够扎实的基础,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有所体现,这样在两者兼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顺利发展[4]。

4 建立项目教学体系

4.1 项目准备方面

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项目准备时,要考察当前社会环境对于计算机专业方面人才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内容。针对社会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项目设计以及教学工作开展。确定项目内容后,教师要针对其项目内容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以能够对项目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剖析。制定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需要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其教学内容设计要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学以致用。

4.2 项目实施方面

准备工作做好后,需要进行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后对其分配项目小组任务,再将项目任务分工到各个小组成员身上,小组负责人制定出项目技术,包括名称、内容、目标等。各小组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各项目小组动态,予以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项目的难点,强调涉及重点知识的内容,并向学生提供项目研究的方向。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尽量多的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加强信心,建立信念。与此同时,要提醒各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操作记录,例如发现的问题,过程的心得等。通过互相探讨,分析研究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4.3 项目评价方面

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在小组完成计划项目之后,需要开展项目的总结和评价工作,这是对于各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完成效果的评定总结阶段。在项目评价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价,让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进行相互讨论并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各小组制作项目总结报告提交。教师要针对各小组项目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和解决,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估,完成优秀的小组予以鼓励或奖励,完成较差的小组要予以分析问题所在。通过不同小组的完成情况,要做出最后的项目总结,对本次项目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解释。之后要将项目报告归类整理好,以供后期参考。

5 完善项目教学管理

中职学校进行项目教学法需要细化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奖罚机制,项目成果评价必须秉承奖罚制度来施行。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制定与完善管理制度,所有项目的成果评价记录档案便于管理。在今后所有教学行为根据安装相关管理制度实行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项目教学的建设核心在拓展与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项目设施建设则重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过制定合理的项目构建计划,最终有效地提升专业在校园中的所占比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