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文1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文2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文3
关键词:VB语言编程;教学对策;计算机技术
一、VB语言编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VB语言主要是针对设计对象进行可视化的编程设计,能对页面进行可视化设计,而且具有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等功能,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友好界面、如何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省去了针对过程语言的一些程序,使编程设计更加轻松方便,有利于程序开发效率的提升。
该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将程序设计运用到实际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多数学生而言,以前并未接触过语言编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当,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许多学生因为理论的难以理解而止步,以至于VB语言编程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
VB教学通常有两大版块,一是界面设计,操作较为容易,但需注重细节的处理;二是程序代码设计,需要极好的抽象逻辑思维,对学生有难度。
二、提升VB语言编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1.深入研究教材,选择典型例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材料,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对于初学者,常常没有头绪,且对学习重点认识不清,在茫然中极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提前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让学生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时,务必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后,再利用适宜的方法对其逻辑思维进行训练,保证学生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然后由浅而深。因为VB的逻辑性较强,教学过程务必要重视前后的逻辑关系,将内容互相衔接,环环相扣,无形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如,从普通变量到数组变量,再到数组控件。须注意的是,教材内容要结合实际所需,根据实际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内容,需要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内容枯燥,学生容易反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尝试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供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常用的方法有演示法、讲解法和小组学习法、归纳法等,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需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以一些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令其独立思考,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for循环语句的讲解中,可利用印度“象棋数麦粒”的故事吸引学生,令其对循环有初步认识,将理论和实际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必会主动思考学习内容。针对数组中的数据排序问题,教师可通过演示法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方式演示排序过程,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课堂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结构都存在着差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掌握多种方法,为全体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课后实践实例的选择
课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绝不能忽视,只有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提升程序设计水平。VB编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目的也是学以致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主要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开展具体的实践练习。教师可留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为拓展实例,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同时,既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巩固,又积累了实践经验。
实例应符合两点要求,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和所学内容相关。如,某些常用控件的内容,可借助腾讯QQ的普及性,让学生进行QQ登录界面的设计;控件数组的教学,可以计算器的制作设计作为实例;在菜单、多文档等操作中,可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一些简易文档编辑器的制作。
VB语言编程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加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教师应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引进一些有针对性的例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应多加实践。
参考文献:
[1]肖天灿.VB语言编程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7(3):190-191.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表达;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是提升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学会书写汉字,学会运用词汇,学会剖析句子结构,学会组词造句,学会不同文体写作等,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才能综合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因为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学生仅仅会组词造句,却无法通过流利的汉语表达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意愿或者想法,那么这类学生往往会被称为“书呆子”,这类学生如果进入更高一层的阶段进行学习,他的综合素养仍然难以提升。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表达能力是学生最为直接的素质体现
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阶段,相比小学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词汇及句式结构的运用,相比高中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则还处于基础阶段,还注重扎实学生的汉语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汉语情感。鉴于初中语文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格外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直观体现,无论这个学生的汉语词汇多丰富,无论这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多高,如果无法通过表达能力来展现,那么仍然难以判断这个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在现代信息不断发展、人才知识能力不断进步的时代,人才的竞争是激烈而又无情的,所以表达能力成为一个人展现自己的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工具手段。
虽然不同的人的表达能力不同,甚至很多人的表达能力有着天生的成分,但任何高明的让人叹为观止的表达能力,基本都是在后天培养形成的。初中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是一门锻炼、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2.表达能力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的表达能力较低,无法通过言语表达或书面表达来直抒胸臆,无法通过表达来阐述自己心中的所想所念,那么很容易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教师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分组,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如果学生的表达能力较低,那么小组成员之间的探讨将会成为一种束缚和摆设,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激发,互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再加上初中学生的求胜欲望比较强烈,在与其他小组的对抗中,如果败下阵来,那么很容易在小组成员之间造成一定的隔阂,不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来强化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储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适当的留白处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来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在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中,针对性地进行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要适当的留白处理,教学内容切忌面面俱到,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想法的空间和时间。
2.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使得学生在进行表达时,做到有根有据,摆事实,有依据,才不至于使学生的表达出现混乱、词不达意等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教师对课文写作结构的剖析等,训练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较好的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而达到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其次,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教学实际,推荐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名家名著来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切忌\尝辄止,而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记录的习惯,重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后,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概括性内容的训练,“如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设问,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3.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依托于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依托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根据教学设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100位市民对于巴金先生作品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在社会上进行锤炼,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在语文学习中纠正。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背诵枯燥的公式、运算繁杂的数据,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高低和效果好坏的因素很多,但是其核心因素是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对数学形象思维的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是非常重要的,R.柯朗在《数学是什么》中这样解释:“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我们常说的数学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等。形象思维是指借助数学形象或表象。反映数学对物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在数学形象思维中,表象与想象是两种主要形式,其中数学表象又是数学形象思维的基本元素。
1 数学表象
数学表象这一概念。是指对已经感知过的观念形象的一种重现。数学表象常常以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特定模式。即结构来表现。例如,数学中“球”的形象,已是脱离了具体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形象,“球”这个概念在数学概念中是表示定点距离相等的空间内点的集合。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集合内的点(球面上的点)与定点(球心)之间的本体联系,距离相等。数学的表象就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用一种可以分解的结构模式进行拆分和重组。从而分析其形式和特征。
数学表象在人的头脑中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模型、几何图形、代数表达式、数学符号、图像、图表等的重现而形成的。而数学的形象思维恰恰是以数学表象为主要思维材料的一种形象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表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课程中抽象的内容。善于利用表象思维能力去分析事物的性质特点等。从而利用这些特征学会解题、学会认知。培养学生的表象思维就是要使学生在几何学习中。对基本的图形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表象,抓住图形的形象特征与几何结构。辨识不同关系的各种表象,在代数、三角、分析等内容的学习中。重视各种表达式和数学语句符号等所蕴含的构造表象。
2 数学想象
数学想象是组成数学形象思维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学科里通常把数学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类型。 转贴于 首先,再造性想象指的是,根据数学的语言、符号、数学表达式或图形、图表、图解等提示,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新的数学形象的思维过程。再造性想象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生产的新想象虽然没有感知过。但是并非是自己完全独立创造出来的,是根据别人描述或者示意再造出来的:另一个新形象是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再加工或改造。其中包含着个人的知识与理解能力的作用,因此又有创造的成分。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的想象,很多都属于再造性的想象。因为学生的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很难对新的表象创造出独立的、全新的想象。所以,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学习中。经过再加工、再现等方法去展开想象活动。其次,我们要分析的是创造性的想象,它一般指不依靠现成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描述。也不根据现成的数学表达式和图式等方法的提示,只依据思维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形成独立的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这种想象能力一般多出现在数学家和科学家的头脑中。一般中学生是比较难达到这个高度的,但是可以朝这个方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对数学逻辑思维的分析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两大组成因素。形式逻辑思维就是依据事物的形式。有规则、有逻辑地反映数学的对象、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这属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就是一种从运动过程及矛盾的相互转化中去认识物质客体。同时还要遵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去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更多的是哲学的思考能力。坚持客观的评价和认识事物。因为。就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本来就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是一门论证严谨、逻辑严密的学科。数学中的公式、定律和法则等。都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才能推导归纳出来的。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层层论证、逐步证明、反向验证等方法,这是一种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之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把数学学好。所以,在平常的习题练习当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论证和检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数学直觉思维的分析
直觉思维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是指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通过对数学对象作总体观察,而在瞬间顿悟到对象的某方面的本质,从而迅速地对数学对象作出估计判断的一种思维。在表现形式上。一般有以下特征:直接性、快速性、整体性和不可解释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活动。是知识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和反复思考以后,某一瞬间触发了灵感而不自觉地对事物本质作出的一种判断。这种思维能力在学生的身上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发性的好奇发问。或者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直接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正确或者全面。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如何尊重学生的直觉思维,懂得将其不全面的直觉思维,加以逻辑的锻炼,从而帮助学生从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数学。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范文6
[关键词]问题导学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7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何谓“大问题”?它是指触及数学本质,能够涵盖教学重难点的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借助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思考。
一、关联新旧知识,创新数学思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制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并借助大问题导学,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关联新旧知识,调整已有知识结构,不断改造、重组,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创新策略。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并能够借助旧有的知识体系实现问题解决,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9+9+9+5+9=?”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经过讨论后认为,采用乘法计算更为简便。我进一步引导:“进行乘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认为,乘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找到算式中有几个9,题目中现在有4个9,因而可以转化为9×4,还剩下一个5,因而加上5,就是9×4+5,转化成这个算式后再进行计算,就能够得到答案。顺着学生的这一思维,我继续提问:“你还能找到更简便直接的方法吗?”有学生发现,可以将5当做9,这样就有了5个9,但是这个9多出了一个4,因而要减去4,由此,将这道算式转化为算式9×5-4后再进行计算。
在教师设计的大问题主导下,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乘法知识,顺利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转化,将5看做是“9-4”,并能够根据加法算式提出乘法的简便运算策略,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二、积累数学表象,提升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大多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需要依靠已有知觉的唤醒和表象的积累,才能实现思维提升。教师要借助大问题导学,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余数”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余数的概念形成过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1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请问每个人能得到几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可试着用学具进行操作。”我让学生说出摆学具的过程和自己的发现。学生认为,要先摆出14个苹果,然后给6个人每个人发1个,还剩下8个;再给每个人发1个,还剩下2个。由此,可以得到结论,1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2个,还剩下2个。
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建构,此时我继续设置大问题:“有16根香蕉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能分几根香蕉?还剩几根?你发现了什么?”此时不用动手操作,只需借助头脑中的表象,学生就能轻松解题。
教师紧扣余数的概念本质,借助开放性的大问题设置,让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建构数学模型,从而深入理解余数的概念,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探究数学本质,发展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较为薄弱,考虑问题往往容易陷入肤浅的认知误区,为此,教师要借助大问题导学设计,带领学生经历论证过程,探究数学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先出示算式“(1)9÷3=3;(2)90÷30=3;(3)900÷300=3;(4)9000÷3000=3”,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发现,从算式(1)到算式(2),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从算式(1)到算式(3),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商不变;从算式(1)和算式(4),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0倍,商不变。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进行观察,学生发现,从算式(4)到算式(3),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10倍,商不变;从算式(4)到算式(2),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100倍,商不变;从算式(4)到算式(1),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1000倍,商不变。由此,学生经历了规律探究论证的过程,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深入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大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整个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