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制造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制造技术范文1
第六节初步萎凋
由科学研究所得,使人明了茶叶自树上采摘,叶离枝干之时起,便起种种极复杂之物理的及化学的各种变化。在萎凋所呈之变化,系使茶叶中所含之酵母(Ferment)以充分发展。盖酵母实为主要或唯一要素,能影响于茶之香及色。即茶冲成饮料后之茶浆,品质之好坏,全恃此种酵母变化发达之程度为定。萎凋作用,在补鲜叶离树后,自然变化程度之不足而举。是以萎凋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制茶品质优劣至巨。此项工作,在萎凋与揉捻发酵过程分开之红茶制造,已不易处理,何况介于半发酵萎凋与发酵过程无法划分之岩茶制造,更为不易。但此项工作,在经验丰富、技术老练之武夷茶师,却能处理得当,达到尽善尽美之阶段。
1、日光萎凋(俗称为晒青)―茶青自山场挑进厂后,做青茶师(即专事茶青萎凋发酵之茶师)应先判别茶青之种类,实行做青唯一之法则所谓“看青做青”,分别予以处理。如入厂之茶青系普通菜茶或水仙,数量较多,即倒入于青弧内(此青弧俗谓“开青弧”,直径有一七五公分,高约三十公分,系用竹篾编成网眼方八公厘,每方四十公分,边有较宽厚竹篾为骨干),青弧放置于活动四脚架上,然后将青篮内茶青倒入,稍稍翻动,俗称为“开青”。遂以敏捷手法,将青摊布于竹制圆筛中(俗称水筛直径为九二公分)。其法取鲜叶约一市斤,放入水筛中,双手执筛,稍一抖转,鲜叶便均匀摊布于水筛上。每筛摊叶摊布极薄,几未见重叠之叶。抖转功夫并不易学,所用之力量,正好使叶均摊于筛之全面,且无一叶掉落,此事多由做青茶师亲自处理。摊完一筛,即交与帮手,排置于竹制萎凋棚上(俗称为晒青架)。如系种类不同之茶青,应分别提出,另加处理。晒青棚之大小,随制茶数量多少,可能地位,以及日光照射程度而有出入,通常每搭一棚,可晒青五六十筛至百一二十筛。棚宽约五公尺,仅一小竹之长,可排四个水筛为准。长因受上述条件限制,并无一定,由五六公尺至十余公尺不一。棚向内侧稍稍倾斜,即人立工作之一边较低。水筛由一边排至他边,排筛及收筛,则用一竹柄,尖端装有一四公分长三公分径之小木节,柄上约三公尺,用于推拉晒青架上之水筛用。颇为灵巧便利,俗称为“青钩”。
初采下之茶青,含水量百分之七―八,富有弹性,且有光泽。如天晴朗,阳光炎热,茶青曝晒八、九分钟后,水分蒸发约减至百分之六―六五,此时叶之呼吸迟缓,叶中细胞生机大减,物理的萎凋已达相当程度,于是化学的萎凋随之开始,若干碳水化合物即各自活动供给营养,并发生极复杂之作用及反作用。过氧化酵素及氧化酵素,亦在此时发动,加紧在变化中之工作。但此刻进行尚慢,叶片在此时已呈萎凋,原有光泽亦见减退,叶中所含有芬芳精油,亦随水分之蒸发扩散出来,鼻尖近叶,闻之已有芬芳之味。若以手握叶(岩茶萎凋通常忌用手触摸鲜叶,惟恐碰伤叶细胞,使局部红变),则有如握绸。此时即将二筛茶青并为一筛。但如阳光较弱,须经一次翻青,再行并筛。并筛后放置于阴处冷青架上,进行阴萎凋,俗称为凉青,以发散热气,使水分慢慢蒸发。此处应特为提出者,水仙之日光萎凋,与菜茶日光萎凋略有不同,水仙因叶大水分较多,一次晒于烈日之下,时间不能过久,在厚实之叶柄叶脉水分未及蒸发,而较薄之叶片已成日焦,例须晒十分钟日光始足使萎凋适度者,可于六七分钟曝晒后,即须二筛并为一筛,放于阴处凉青架凉之,使水分得慢慢蒸发不致有过于不及之弊。候叶冷后,再排置晒青架上晒三、四分钟久,并将叶稍摇动,且收离筛边一寸许。略厚摊布放于凉青架上,经相当时间之凉青。菜茶叶较小,水分蒸发较易,如非炎烈阳光直射,无须两晒两凉。
有时叶挤,晒青架不敷应用,或晒架受荫已无日光,可放水筛于地上晒之,但须特别注意,水筛不宜紧贴于地上,筛下须填放竹木,后架筛于上,使筛离地数寸,以免鲜叶上受日晒,下受地面辐射之热,上下受热,而成日焦。
晒青之程度,随采次数而不同,例如第一次所晒程度,较第二次青稍轻。因此在后萎凋与发酵处理上之时间,比其他各次为长,水分蒸发不能于一次使其达到相当程度,致其他步骤之处理,发生困难。反之,午后所采之青,晒青时间可以稍长。一日所采茶青,全于当日午夜,一次制毕,午前第一次青,及午后末次青,相差时间达十小时以上,自然萎凋处理,不能无异。其中因天候关系或茶青种类数量以及用具等等之不同,其处理方法均有出入。此须凭茶师之经验而调度,笔者在一九四年五月十五日于武夷碧石岩观察老练茶师对于一日八次茶青萎凋处理时间之不同,有实际之记载,兹将处理情形列表示后:
(1)天候:天气晴朗,日光颇炎热,无风。
(2)一日间采青次数及处理时间值不同如下表:
2、阴处萎凋―鲜叶之萎凋,在一短时间使其迅速完成“物理的萎凋”,叶细胞的生机在数小时之内,使足够的减损。化学变化接着迅速进行,此在全发酵之红茶并无不可,但在半发酵之绿茶,化学变化若使其过速进行,不仅处理困难,几无法抗制鲜叶,令其达到半发酵之适宜程度。因此,化学的萎凋,跟着物理的萎凋的缓慢进行,是要求合法之处理。故岩茶日光萎凋后,将青并筛,放置于通风阴凉处所凉青架上,继续萎凋。鲜叶并筛后须稍稍摇动,使叶蓬松而不互压,收集于筛中,较厚摊放,边沿留寸许空位不放。叶放置时间,依天候而定,潮湿寒冷之天,时间稍久,经三十至四十分钟。如天气干燥,则一、二十分钟已够。鲜叶水分,受日光曝晒蒸发,而成萎凋状态,因细胞尚未损失生机,其后尚可吸收叶脉及叶柄水分,故凉青后仍恢复未萎凋时状态。此时芬芳暂浓,即可三筛再并为二筛,略摇数下,即可放入发酵室内(俗称为青间),进行后萎凋及发酵。每筛摊放叶量约二斤半至三斤。
3、加温萎凋―加温萎凋法,在岩茶制造中,不论天晴或天雨,均须举行。在晴天每日下午最后之一二次青入厂,因已无日光,无法进行日光萎凋,必须籍火力萎凋。如雨天加温萎凋,更须全日进行。俗称加温萎凋为“烘青”。用此法萎凋,实为不得已之事,茶师每遇天雨,无不蹙眉愁容,因加温萎凋,不仅耗费柴火,且于制茶常有不良之结果。
(1)就萎凋原理言之,为使鲜叶于蒸发至相当程度,接续开始各种化学变化之良好起见,务使鲜叶有较长时间之继续进行呼吸作用,叶面水分蒸发完毕,叶柄之水仍可靠微管作用,与叶细胞未全毁灭之前,流入补充,使水分平均蒸发,化学变化之进行不致局部急剧进行。据印度孟博士之研究所得,鲜叶置于凉爽而通风处所,经四十八小时以上之天然萎凋,所得之茶浆,常比应用热空气之短时间萎凋者所得之浆味强烈而浓厚。盖须叶勿干枯,如单宁等之可溶解物会因萎凋时间愈久而愈增多。且用柴火之烘青,发生之烟直冲鲜叶,鲜叶呼吸作用未止,不免将烟味吸入叶细胞内,使中原有之芬芳沾油气味不纯,茶色味均受影响。
(2)加温萎凋在处理上亦觉困难。一因鲜叶放入烘青间,大面积之摊放,厚薄难以平均,且因火力之热气,在萎凋室中流动不均,近热之端,其鲜叶总比他端萎凋较速,往往有萎凋过度与不及之弊。他如摊散、翻拌、收集等项工作,无法仔细,茶青易受损伤。而工作间之人,均因烘焙间火烟熏绕,常须眼泪横流,盖经不起熏烟之侵袭,工作更为草率,致使此重要工作,被所搁误。有时几使后半段茶青之处理,无法进行。
武夷各茶厂,对加温萎凋之设备,系一烘青间。多数设于焙间之上,离地三公尺处,上铺设细长木条楼板,木条宽约三公分,厚二公分,条与条间隔三公分。
上面复铺以疏孔竹(孔眼大约七八公厘),室之四面无窗,仅开一门,由室外设梯,以资上下运送鲜叶。茶青摊于竹上,厚度较摊于水筛者为厚。摊时用手撒开,然后于楼下室入门处,燃烧木柴,为使热力不致直冲楼上之一处,而使热传散全面起见,在距离地面约二尺处,自桁下四边离壁约二公尺,四角吊以绳索,横直架以小竹或木条,架上铺以竹(各茶厂均利用破坏之水筛、簸箕等),热气冲起,受此阻挡,不致直冒,热向四边徐徐上升,传绕全楼,使鲜叶平均受热,鲜叶之萎凋得以均匀。
据云:昔时茶业景气好时,烘青设备较为考究,加热并不固定于一处燃烧木柴,系用木炭烘青,置木炭于一小铁锅上,燃烧后置锅于一小木架上,架下设车轮,可随意推动,遍走室内,半屋亦不加阻挡,可使室内各处,平均受热。此项设备,随茶业之不景气,且地方变乱,山主不克亲来监制。包头因简就陋,自一九二七年以后,即废用而采用上法矣。
照上法烘青,所经时间,随摊叶厚薄及火力大小,茶青次数并无一定。但与晒青具有同一原则,即第一、二次之茶青,烘萎凋程度,较其他各次为轻,末后一、二次则较重。其理与上述日光萎凋随次数先后而异其程度者同。每次烘青,尚须经过一、二翻拌,使叶受热齐一,水分平均蒸发。翻青时间与次数,亦无一定。依笔者一九四年五月十一日在碧石制茶厂举行由记录制造所得记载,云天午后五时,所采来茶鲜叶,摊后三公分,烘青间温度为摄氏三十八度,经半小时翻青一次,至六时十分,萎凋适度,取出凉青。有时逢雨天,又属末后一二次所采之茶青,因离炒青时间不久,恐萎凋不足,在烘青间须行抖青一二次,使水分加紧蒸发,促发酵之迅速进行。即将叶收集一堆,用双手轻轻由左右对合将叶抖起,使其互碰,然后堆高约十一二公分,边沿稍后,堆中留一小孔,以利通气,候叶柔软若棉,发出清香,此乃萎凋之适度。
烘青适度后,即集叶下楼,放于青弧上,再依照上述方法摊于水筛中。每筛数量约三斤,照法放入凉青架凉青。
水仙与乌龙或其它单丛名丛,在雨天通常不采摘,有时也迫于万不得已而采摘,在烘青处理,虽极尽小心之能事,亦无法制成佳品,多当为普通茶制作。不过如此情形鲜有。经烘青所制成之菜茶,均归为名种类中。
4、做青人工―于此应附带提及者,尚有“做青”人工(即处理茶青萎凋发酵之工作者,俗统称“做青”师傅),做青茶师,在岩茶制造中,是唯一要角,技术之巧拙,为决定全盘制茶优劣。是以包头每春对做青茶师之招雇,极其慎重。雇之以来又得恭之敬之,祈望彼等能尽心竭力,使一年经营之一春茶叶,能有良好之收成。
做青茶师,内分有阶级,主持本春做青之茶师,被称为“头手”。“头手”之下有“二手”一、二人协助之。“头手”责在对茶青之判断,并直接处理较精细之工作。“二手”之下,不称为茶师,是为“帮青”,意即帮忙做青。“二手”及“帮青”之雇用,均由“头手”决夺招雇。
做青茶工人数,以各厂随制茶数量多少而有增减。以清源厂制茶量一千零八斤为例,则用“头手”茶师一人,“二手”一人,“帮青”四人。碧石厂制茶六百七十五斤,用“头手”一人,“帮青”三人。
生物制造技术范文2
能耗降低的程度与预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真菌或酶的种类有关,今后的研究将着重于筛选和培育能够高效降解木素的优异菌株,Hart等人的研究表明将粗磨后的山毛榉机械浆用菌株处理,可使后续磨浆能耗降低,成纸强度性能也得到改善[2]。葛培锦等对麦草碱法化机浆的制浆与漂白过程中木聚糖酶预处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木聚糖酶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麦草碱法化机浆的抗张强度和撕裂度[3]。李新平等研究了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预处理对打浆能耗和成纸性能的影响[4]。杨桂花等探讨了木聚糖酶预处理对速生杨高得率浆抄造性能的影响[5]。彭涛等对漆树漆酶对马尾松化机浆的生物改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漆酶/介体体系(LMS)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6]。
生物漂白
由于环境保护对制浆造纸工业的压力以及市场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氯漂工艺,消除氯漂废水的危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纸浆漂白,是降低废水污染、实现无元素氯(TCF)漂白的一种有效途径。生物漂白是利用微生物或其分泌的酶来处理纸浆,以达到脱除木素或有利于脱除木素,并改善纸浆可漂性、提高纸浆白度及其它性能的效果。生物漂白流程一般安排在传统漂白流程前面,作为预处理工序,从而节约后续工段化学漂剂的用量。目前对生物漂白的研究主要从微生物白腐菌直接作用纸浆进行漂白,半纤维素酶参与的纸浆生物漂白,木素降解酶的生物漂白三个方面进行。半纤维素酶可以引起纸浆中碳水化合物结构改性而起到脱除木素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半纤维素酶预处理,可以提高纸浆的可漂性,减少漂白化学药品的用量,并且可以减少漂白废水中的COD、BOD含量,降低环境污染负荷。蒋忠道等研究了木聚糖酶用于针叶木硫酸盐浆的漂白[7]。洪枫等探讨了麦草化机浆经木聚糖酶预处理后可漂性和白度的改善效果[8]。CristinaValls等研究了利用木聚糖酶处理桉木硫酸盐浆,结果表明,木聚糖酶预处理可以降低纸浆卡伯值,改善纸浆可漂性[9]。田野等研究了纤维素酶预处理对麦草化机浆纤维形态、强度、后续漂白浆白度和白度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纤维素酶处理后的漂白浆料与未处理的漂白浆相比,紧度、不透明度、光散射系数和白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0]。王珅对木聚糖酶辅助麦草浆CEH三段漂白的工艺参数和对后续漂白氯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麦草浆木聚糖酶辅助漂白过程中,随着酶用量的增加,纸浆白度呈递增趋势,纸浆卡伯值呈递减趋势[11]。李文俊等对废报纸脱墨浆H2O2漂白前的纤维素酶预处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预处理可以提高后续漂段的漂白效率,经过酶预处理后的H2O2漂白浆白度提高8.8%ISO[12]。
生物酶法脱墨
随着我国纸和纸板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制浆造纸企业面临原料紧张、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废纸回用具有节省原生纤维、节约能源、减轻环境污染、降低成本等优点。因此,提高废纸回用率,加大二次纤维在造纸原料中的比重对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化学脱墨方法是使用化学药品,在一定的温度和适当的机械作用下,将油墨从纤维上分离下来,然后再通过浮选和洗涤的方法将油墨从纸浆中除去。随着二次纤维中高级印刷纸和办公废纸的比例日益增加。同时,新型油墨如紫外光固化油墨、激光打印和静电复印油墨、水性油墨等大量使用,传统的脱墨方法已经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13]。生物酶法脱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脱墨方法。与传统碱法脱墨相比,生物酶法脱墨具有脱墨浆游离度高、物理性能及滤水性能良好、高白度以及低油墨残余量等优点。采用生物酶法脱墨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浮选效率,降低洗涤负荷,减少纤维流失,为脱墨废水的封闭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生物酶法脱墨技术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废纸脱墨,对激光打印、静电复印等热固性油墨尤其有效。更重要的是酶法脱墨可以大大降低脱墨废水的COD值,有效地降低废纸制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14]。虽然目前酶法脱墨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成本高、负荷大等),但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酶法脱墨技术将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脱墨技术之一。张素风等将木聚糖酶用于旧书刊纸脱墨,优选出了木聚糖酶脱墨的最佳工艺条件[15]。吴淑芳等对内切纤维素酶(EG)在混合办公废纸酶法脱墨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浆料经EG处理后浮选有比较高的油墨脱出率[16]。颜家松等对半纤维素酶对ONP/OMG脱墨浆改性进行了研究[17]。徐清华等对旧报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漆酶协同脱墨进行了研究[18]。尤纪雪等探讨了漆酶和淀粉酶混合脱墨的最佳配比及碱抽提对混合酶脱墨的影响,比较了生物法脱墨与化学法脱墨的效果,观察了酶脱墨浆的纤维形态,并分析了酶脱墨浆和化学脱墨浆的尘埃度[19]。
生物制造技术范文3
关键词:杨树造林技术有害生物 防治工作
前言:杨树在我国境内分布极为广泛,从新疆到东部的沿海,从黑龙江到长江流域都有杨树分布。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杨树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而杨树无论是在营造防护林,还是在用材在我国生态林保护和工农使用上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下笔者就杨树造林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并就危害杨树林的有害生物提出相应的防治工作。
1.目前我国杨树造林技术措施
1.1 杨树造林地的选择
杨树造林地选择的好坏对杨树的质量、高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集约栽培成功的关键。如果在杨树栽培初期对其造林地的质量选择不够标准,即使在后期管理中投入增加投入也不易改造好,不能保证杨树的质量、高层。因此,在对杨树造林地进行选择时,应该对造林地土壤的厚度、费力、结构、质地以及地下水等多方位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以此确保造林地的基本自然情况适合杨树苗木的生长。
杨树造林在土壤选择中,其土壤的可溶盐量不得低于0.1%到0.2%之间,地下水位约1.5M到3M,如冲积物上形成的黄潮土则是最符合杨树育林的土壤类型。由于杨树是喜湿树种,不宜在丘陵或者坡地上进行种植。在河滩上进行种植,也必须经过深翻整地与积肥灌溉后方可种植杨树,确保杨树的栽培要求。杨树栽培最佳的土壤质地为砂壤―轻砂壤,砂土机质含量最好在1.5%以上。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杨树造林地的有机质含量均低此于标准。因此,针对杨树造林地肥力过低,有机质无法达到标准等问题,可以采取农林间作、迫肥、掩埋落叶等多种措施进行弥补。
1.2 杨树造林的方法
杨树的实际造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普遍采用的都是单一的常规造林方法,而这种单一的造林方法无法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造林需求,降低了杨树高产率。因此,在实际造林中应该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对自然环境以及苗木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其造林的方法。杨树造林主要方法有几下几种:首先,杨树常规造林。在常规造林中,主要提倡“三大一深”,三大即大株行距、大穴、大苗,一深则是深栽。一般情况下,对杨树树雪的规格因该在80~100cm×80~l00cm×70~80cm左右,而深度则为70~80cm之间。以下技术增强杨树苗木有更长的干部能够转化为跟,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提高成活率;其次,采用插条造林技术。插条造林技术具有成本较低、成活率较高等优点。插条造林技术多数使用于苗木稀少,土壤湿度较高,气候又较干旱的地方。插条主要选自1到2年生的苗木,选择插条的长度大于为50cm到80cm之间,粗约为3cm。进行插条技术是其栽培的深度一般50cm到80cm之间,具体深度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插条的上端应该高于地表面3cm到5cm之间,以利于杨树插条发芽。在人工造林中,使用留根育苗和插条造林相结合的手段,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育苗和造林技术;再次,采用平茬造林技术。平茬造林既是指在杨树根系和茎下部分水不多前及时平茬或强度截干。在平茬造林中重点要注意平茬时机,如果错过了平茬时机的良好时机,就会导致苗木不能正常生长;最后,采用插十深栽技术。
1.3 杨树造林季节的选择
对我国中原地区而言,秋季为杨树的最佳造林季节。因为在中原地区,冬季不是很寒冷、干旱,所以在秋季进行苗木的栽培,可以使杨树苗木在秋冬季节中缓缓的生根并愈合组织。等到第二年春季时杨树苗木已经形成大量的根,对杨树的成活和生长都十分有利。在对杨树树苗进行栽培是应该确保其栽培深度在80cm到100cm之间。而在北方地区,最好选择在春季进行杨树造林。因为北方冬季较为寒冷不利于杨树育苗的生长。
2.我国对杨树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2.1 杨树干部有害生物防治
干部的防治。在杨树干部林业有害生物中对其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检疫害虫,严重时能够导致杨树风折、枯梢、甚至枯死。即使在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治理工作中,采用全部种群(TPM)理论,但目前对杨树检疫害虫还做不到彻底消灭某种有害生物。在干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要抓住害虫为害流淌树液或排出木削期,在为害处用药泥堵洞、注射杀虫剂或者在成虫期悬挂性诱剂等方法进行防治。当然主要还应该在林业造林时防止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造林,而且必须在造林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扩散蔓延。 2.2 杨树叶部有害生物防治
杨树也不有害物质往往是引起杨树干部有害物质的前期因素。因此杨树叶部会应有害物质的入侵或者吃光而提早落叶。而叶部恰恰是执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环节,当叶部提前掉落、,必将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降低杨树的抵抗性,如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杨树林大量枯萎、死亡。
在叶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首先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抓住害虫的薄弱环节,如在地面地被物下越冬的幼虫上树期前,在干部涂化学药剂等,这样既省工,又节约、成本低、效果亦好,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作为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对杨树的栽培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杨树也以其适应能力强、分布广、品种和种类多、容易改良遗传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人工生态林和工业用材林等方面。本文从杨树造林技术及有害生物的防治上进行粗浅的分析,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和, 董吉成, 孙晓明, 张树俭. 杨树人工造林技术[J]. 吉林林业科技, 2011, (04)
生物制造技术范文4
财务报告最根本的作用是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投资者一般通过高度概括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财务报告来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及度量投资价值。财务报告能否在投资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报告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传统财务报告过度关注财务信息的披露,越来越显得与投资者的需求格格不入。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传统财务报告不会披露的、且与交易无关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人力资源、客户关系、产品市场信息、公司治理等各种“软资产”,也已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很多,由于信息收集、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传统财务报告只能披露有限的信息。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呈现爆炸式増长趋势,大数据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契机。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一笔业务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既包括生成传统会计报告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对投资者决策影响重大的非结构化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有效信息并及时公诸于众,对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立足于大数据的时代特征,论述了大数据如何引起会计环境变化,如何推动会计流程再造,并最终达到提升财务报告质量的目标。
二、大数据与会计环境变化
(一)大数据基本概念和技术支撑
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的兴起,全球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増长和积累的态势,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大数据也叫海量数据、巨量数据,数据规模大到无法通过主流软件工具进行处理的程度。GartnerGroupInc.认为大数据是海量、高速率、及/或多样的信息资产,这种信息资产需要新型的处理模式去促成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发现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一般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点,数据量庞大(Volume)、数据类型多样化(Variety)、数据处理实时性(Velocity)。以IDC为代表的业界在“3V”的基础上増加了价值性(Value)特点,即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比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可能只在某个片段生成。
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它通过特定的算法对庞杂数据进行分析,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获得富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数据挖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包括云计算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人工智能搜索技术。Gartne「认为,大数据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满足海量、高増长和多样化信息资产的需要。
(二)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会计活动赖以产生、发展的各项条件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科技环境等,它影响并制约着会计的发展,是会计工作存在的客观条件。
政治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实务的发展和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法律环境主要影响会计立法模式,如大陆法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会计规范具有统一、强制的特点,而海洋法系国家则注重民间职业团体的作用,会计规范基本由民间协会制定,显得更加灵活、选择性更强。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都离不开人文环境氛围,人文素质、文化教育水平都会影响会计思想、会计理论的形成。科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科技进步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营销理念的变革,进而引起会计工作重点的变化;其次,科技进步推动会计方式和会计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有用性。
(三)大数据引领会计环境变化
大数据主要通过影响会计所处的科技环境影响会计的发展,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环境已经且正在发生变化,会计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两者数据同源,可以利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存储原始数据,有效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资源共享。融合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企业未来规划、发展前景、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及风险、财务分析和预测之类的信息资料,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大数据技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未来企业只有准确洞察每位消费者的偏好,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企业实时决策成为必要,需要会计人员及时收集、汇总、分析产品数据、客户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从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撑。
其次,投资者信息需求角度。传统会计报告存在较大弊端,难以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投资者欲求达到的及时、全面了解企业经营动态的目标,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报告内容高度综合,存在着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不足或无效的问题,同时滋生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会计信息真实性受到挑战。第二,会计原则和基本前提不适应时展。如财务报告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掩盖了大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营管理活动,而这些活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往往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第三,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受到挑战。资本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者随时都要做出决策,然而受制于固化的财务报告体系和信息技术,现行财务报告在时效性方面存在严重弊病。
总之,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整个经济社会将产生巨大的变革。大数据对会计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变革会计工作,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特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大数据与会计流程再造
(一)传统会计流程
会计的价值体现为通过合理的方法和专业的语言反映企业经营现状和财务状况,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流程是实现会计价值的路径,传统会计流程是一个数据收集、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输出的过程,体现在会计实务中,即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到“账薄”再到“财务报表”的过程(如图1)。
会计流程从本质上说是会计价值链,申春华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产品,构建了一个三维的会计价值评价实践模型,三个维度分别是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和会计信息成本。会计信息质量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信息数量要求即提供给投资者所需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年度报告向中期报告、分部报告、自愿披露的演变,便体现了会计信息数量在传递会计价值中的作用。会计工作需要投入各种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即要求以低成本满足投资者需求。显然,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数量的基础,会计信息成本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和会计信息数量的提高。
(二)传统会计流程问题透析
时代在变迁,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在变化,源于手工处理的传统会计流程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数据收集过程局限于可货币化的财务信息。传统数据收集工作始终围绕着可货币化的定量信息展开,而诸如产品研发能力、人力资源数据、产品市场分析、客户评估、供应商评估等不可货币化的非结构化数据一直被忽视,这些数据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同样意义重大。
第二,数据处理过程财务信息高度汇总,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传统会计分类汇总信息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思想显然已经落伍了,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高度汇总的做法掩盖了大量的企业运营细节,这些细节也许正是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此外,受信息技术的约束,传统会计工作偏重于分析处理结构化数据,而蕴含着丰富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
第三,数据存储过程不能提供非货币化信息,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脱节。传统会计只能存储可以确认和计量的会计科目,过滤了许多不能用货币计量的重要事项。此外,传统会计系统仍然相对孤立,无法从业务系统中直接获取所需的数据,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脱节严重。
第四,数据输出过程忽视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传统会计按照既定的格式编制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只能被动接受,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在大数据时代,市场行情瞬息万变,需要随时做出决策,定期披露的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实时、动态信息的需求。
(三)大数据推动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会计信息的供应正在偏离使用者日益増长的需求,会计价值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并在实务中发出会计价值危机的预警信号。大数据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它可以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和会计信息成本三个维度提升会计价值。首先,大数据为非结构化信息的收集和披露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大数据为财务报告的实时披露、个性化披露提供平台,极大地增加用户所需的信息量。最后,传统会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输出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轻松实现,节省会计信息成本。
因此,大数据会对传统会计流程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输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大数据的特点,对未来会计流程进行了若干设想。
第一,数据收集阶段重点关注非结构化数据。由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协同收集数据信息,运用数据集成技术方法,建立一个融业务与财务于一体的业务事件仓库,实现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促进会计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有机整合。还要将上下游企业相关交易信息、金融机构借贷信息、宏观调控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纳入会计流程,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有大数据时代,信息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投资者希望动态、全面了解企业信息,以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传统财务报告定期披露财务信息的模式已经落伍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应当枳极探索财务信息实时披露、个性化披露的路径,并注重时效性与重要性的结合、权衡信息不足与信息超载的矛盾。
第二,数据加工存储阶段重点分析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蕴藏丰富的价值,应该得到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当然,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可以相信,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这一点。
第三,数据输出阶段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枳极探索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以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提供动态的面向需求的财务报告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财务信息质量为最终目标的财务报告“未来模式”。
四、大数据与财务报告质量提升
前文论及大数据将引起会计流程的深刻变革,有助于提升会计价值,并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本节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进一步论述大数据对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如图2)。
(一)非货币价值信息披露
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财务报告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质量要求。受信息收集、披露成本的约束,传统财务报告主要披露可货币化的财务信息。显然,这对于投资者评价企业发展前景、度量企业内在价值是不充分的。比如,以创新为时代主题的21世纪,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是企业价值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传统财务报告很少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基于大数据技术,这类数据信息的收集、披露将成为可能。
非货币价值信息的披露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1)技术研发能力,包括研发团队过去研发成果的评价、研发团队人员结构、研发技术独特性等。(2)产品市场信息,包括产品独特性、产品生命周期、上下游产品市场供给状态、进入壁垒、产品市场竞争状况等。(3) 管理层治理能力,包括管理层学历、经验、个人信用情况等。(4)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包括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政府等之间的关系。(5)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披露,会计是一门艺术,涉及大量的主观价值判断,可供选择的估计方法很多,会计计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当给予披露。
(二)经营动态实时披露
大数据时代,信息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投资者希望动态、全面了解企业信息,以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传统财务报告定期披露财务信息的模式已经落伍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应当枳极探索财务信息实时披露、个性化披露的路径,并注重时效性与重要性的结合、权衡信息不足与信息超载的矛盾。
时效性与重要性结合。企业曰常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秒、每一刻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然而投资者只关注重要信息。如果将所有的数据信息简单堆叠,投资者必将湮没在数据的海洋里。因此,实时披露必须挑拣重要的信息,做到时效性与重要性的结合。
信息不足与信息超载权衡。传统财务报告高度综合,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不足或无效。实时披露模式提供财务细节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运行过程,度量投资风险。但要谨防信息超载,不至于长篇累牍造成投资者阅读困扰。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两大分支,它们数据来源相似,而且都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研究对象。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忽视两者的内在联系,设置两套系统分别核算,既降低会计工作效率,又造成企业资金的大量浪费。
大数据技术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两者数据同源,可以利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存储原始数据,有效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资源共享。融合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企业未来规划、发展前景、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及风险、财务分析和预测之类的信息资料,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生物制造技术范文5
关键词:噪声治理 噪声源 吸声体
中图分类号:TB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143-01
1 噪声治理现场概述
降低噪声污染是环保的需要,更是保护职工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通过对许5注水站注水泵房内采取加装吸声、消声材料和消声产品的治理措施,使泵房内噪声值降低5~8dB(A),达到改善职工工作环境,保护职工和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
2 噪声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通过对许5注水站现场机器设备的工况参数以及许5注水站现场调查的厂区状况的了解后,通过对现场监测的噪声值进行分析,它们的噪声有以下特点
(1)噪声源为高压柱塞泵、电机以及管路。
(2)噪声频带宽,大多呈现在中频段,远传能量强。
(3)管路噪声造成的叠加噪声量大。
(4)墙壁吸声消声能力差,墙壁反射使噪声叠加。
2.2 主要噪声源分析
(1)电磁噪声。
电机在运行中电磁噪声的大小与电机功率、转速密切相关,大功率电机的电磁噪声占相当大的成分,其频率范围在100~400Hz。
(2)机械噪声。
它是由设备的运动件相对与固定件的周期作用力所激发的噪声。
(3)管路噪声。
实际上绝大多数管路中的流体均处于雷诺数Re
3 方案技术分析
3.1 噪声治理措施
针对许5注水站注水泵房机组产生噪声机理、频谱特性及现有工况,特制订以下治理措施。
(1)在泵房内顶部加装高效吸声吊顶。
(2)对泵房内墙体加装高效吸声体。
(3)对泵房原有的门窗更换为高效隔声窗、高效隔声门。
(4)南墙面安装窗式进风消声器。
(5)对泵房内安装防爆排风机和配套消声器及温度在线监测装置。
3.2 方案技术分析
(1)在机房内墙面、顶面安装新型高效吸声体。
在机房内墙面、顶面安装高效吸声体。由于声波投射到吸声材料表面上,部分声能透入材料孔隙内,使材料的纤维筋络振动而产生摩擦,以及空气的粘滞性和热传导效应使声能转化为热能而损耗。因此墙壁和顶面加装高效吸声体处理,可有效的降低机房内的混响声,所采取的吸声处理可降低噪声8~12dB(A)。
①吸声吊顶。
安装工艺:在房顶固定龙骨支架—固定镀锌三角龙骨(副龙骨)—装吸声滤料吸声体—装方型(600mm×600mm)微孔铝扣板饰面。
②吸声墙体。
安装工艺:在墙体上固定A2/1.2厚C型钢主龙骨—固定副龙骨—装吸声体—装扣板固定架—装150mm宽竖向条型铝扣板饰面。
(2)将注水泵房原有的窗更换为高效隔声窗,北墙面安装高效隔声门。
由于泵房机组是较强噪声源,门窗是主要传播噪声的重要途径。将泵房墙面上安装高效隔声门和高效隔声窗,高效隔声门面板材质为A3/2厚冷轧板,内设A3/1.5厚C型钢支架、高效阻尼层、多频吸声材料。高效隔声窗为塑钢型材,玻璃厚度为5mm的双层中空玻璃。门窗隔声量20~25dB(A)。
(3)安装进风消声器和排风机配套消声器及温控装置。
在泵房窗下墙面上安装百叶通风式进风消声器,在泵房墙体上部或房顶部安装为防爆型排风机配套消声器。由于泵(机)房内为动力而产生热源,通风散热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在泵房墙面上部安装防爆型排风机及配套消声器,在室内安装温度在线监测仪,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自动监控和温度控制。其具体为:室内温度在超过设定的环境温度时,温度监测仪自动打开排风装置进行排风,在低于设定的环境温度时,温度监测仪自动关闭排风装置停止排风,保持室内温度平衡和设备正常运行。
4 综合评价
根据理论计算和我们所做的项目实际效果,注水泵房通过噪声治理实施方案后,在排除其它噪声干扰外,许5注水站注水泵房噪声治理后,在不受外界噪声影响的情况下厂界噪声达到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II类标准,白天60dB(A),夜间50dB(A)规定要求。
噪声治理后,不会因降噪而影响设备的机械性能和使用要求。对设备的操作、检修、观察机械声音判断等要求没有影响。可减少噪音超标罚款,减少企业因噪声超标所缴纳的噪声排污费。可避免职工因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中所引发的职业病及由此所支付的医疗费用。噪声治理项目属于一次性投资,其它不需要维护费用。总之,该技术是一项很好的噪声治理的综合措施,噪声防治效果明显,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S].
生物制造技术范文6
3月26-28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河南省郑州市组织召开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验收暨成果展览会,科技部农村司、河南省科技厅、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中国农机学会、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领导、专家出席指导。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是“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农村领域先行先试的试点,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积极探索了统筹规划、申报入库、系统布局、组装立项等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式,充分调动了行业内外参与积极性和优势的协同发挥,推进了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了项目重大成果产出和产业化同步;积极探索和实践了项目专员制、法人责任制以及课题分项任务合约、经费集中管理等管理模式,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结合、指导服务与督导检查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结合,取得了很好经验和成效。
项目取得了一批支撑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突破了农机先进设计制造、重型拖拉机无级变速传动系CVT技术、大喂入量脱粒分离、作业导航及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150多项,开发了400马力级重型拖拉机及配套多功能田间作业装备、10kg/s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三行通用型和六行采摘与打包一体化采棉机、番茄和甘蔗等典型经济作物收获机、禽蛋等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等高性能装备近100种,申请专利近350项,其中发明专利近20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近50项,390多篇,成果转化应用收入超过亿元,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先进装备技术在农业应用起到了巨大作用,为全面完成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14全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上举办了项目成果展览会,展出了400马力重型拖拉机、无人驾驶旋耕机、施药无人机、三行通用型采棉机、西红柿采收机、甘蔗收获机、花生收获机、甜菜切顶机等23种代表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及先进适用技术方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