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范文1
人类不断保持自身活力和创新力的核心关键就是想象力,在人类的精神文明中是至关重要的。可见,在小学阶段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是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现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关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点思考。
一、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在新课标中有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态中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动手进行操作,主要包括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拼一拼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对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巩固。
例如,在对图形的各个侧面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制作下面的两个模型。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对于立体几何图形就会有一个清晰认识。在制作的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对空间图形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形制作的完整性,如图所示:
学生在做完模型之后,教师让其在课堂上展示,只指定一个侧面让其动手剪下来,这样学生就直观地感受到其侧面的形状,通过前后的结合就会建立良好的联系。侧面图形如图所示:
很容易看出,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可以让学生锻炼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不同形状空间模型的侧面、平面形象,同时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进行了进一步培养。在小学数学中,可以用来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素材有很多,教师需要善于发现教学素材,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二、数据想象力的培养
数据的想象能力是数学想象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方面,在数学教学中,面对数据时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解答数学问题的效率,还能提高正确性。建立不同种类数据之间的关系之后,经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可以有效将不同种类数据联系在一起,进而达到提高数据想象的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教学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面对数据的想象能力,可以设置下面的题目:
通过这种简单的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换算,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对于常见的数据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想象,在看到0.25、0.5、0.2等数字的时候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对应的分数,解决问题也会更加方便。
由此可见,通过在不同的数据之间采取对应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据想象能力。数据的想象能力是数学能力当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对应的数据问题。因为数据问题一般都比较抽象,采取这种对应的关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这种不足,在日常的解题中达到更好效果。
三、猜想能力的培养
数学猜想能力也是学生数学想象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需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同时将自己的猜想建立在一个良好的观察、实验、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类比、归纳、联想等方式进行合理猜想,将已有的资料和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例如,在进行“变与不变”问题的探讨时,把下面的一组圆形图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猜测两个圆的面积和周长是否都相等,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由于圆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所以其周长和面积都发生了变化。
之后,通过下面三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三个图形的共同点就是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三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否相等,并且说出原因。
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范文2
联想是与表象的相似因素有关,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前者是创造性想象,后者是再造性想象。联 想和想象都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脑运用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元素,形象思维本质上就是表象的运动变化和改造。
2 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1 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增强记忆,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供解决问 题的线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2.1.1 引发类似联想,促进知识的迁移。旧知往往是学习新知的原型和基础,我们可以抓住契机引发类似联 想,促进知识的迁移。如教学现行教材六年制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图形的直观感知,得出:3/4=6/8=9/12,再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学生逐步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但往往把“0除外” 丢了。这时可以及时启发学生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原型中展开联想,发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 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必须补上“0除外”,否则这一性质不能成立,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 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2.1.2 诱导接近联想,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八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让学生 自己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总结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1.3 培养对比联想,训练逆向思维。有些教材内容本身具有可逆性质,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相互 关系等。教学时分析知识的可逆结构,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进行对比联想打基础。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当学生掌握了(5+3)×4=5×4+3×4时,不仅让学生练习(5+3)×4 =_×_+_×_;9×(4+6)=_×_+9×_。
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可逆性,再经过训练,思考问题时,不仅能 正向思维,而且会逆向思维。但必须注意,有的知识逆推后,答案不止一个,有的知识不可以逆推,即不存在 可逆性。
2.2 想象能力的培养。思维过程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正 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2.1 在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认识直线时,先让学生认识线段,形成线 段的概念,建立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表象;然后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延长,引导学生用 “直”的表象和延长的动态表象,去想象这条直线穿越空间,没有尽头,帮助学生建立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 长的表象,形成直线的概念。
2.2.2 在知识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有位教师教学分数意义时,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 义后,要学生在下面的正方形中画出表示分数3/4的阴影部分,并标出它的分数单位。
2.2.3 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 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当学生解题思路受阻 时,我们引导学生用图解法寻求解题途径,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地探索问题的解法。
2.2.4 在故设障碍的辨析中,激活想象力。为了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学中设计一些干扰性练习,让学生 在扫除障碍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正确认识。
有位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如长方形图中,甲图的周长(大于、小于、等于)乙图的周长。学生一般 想象:面积大的周长大,面积小的周长小。图中甲、乙面积大小的图景和周长大小的图景不一致,干扰了学生 对过去形成的表象的认识。通过分析: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曲线是甲、乙两个图的公共边,所以,甲、乙两 图的周长相等。这样修正了学生原来的错误想象。通过正、反辨析,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再造想象和创造性 想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3 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3.1 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首先要提高观察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观 察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观察训练。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四要:一要认真细致,二要有序有向,三要 全面深刻,四要有静有动。
2.3.2 丰富表象积累,培养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把外界信息转化成记忆可以接受的形象编码。没有形象记 忆,就没有表象的积累,而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联想和想象的水平。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 生动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增加形象信息量的储存,建立完整、清晰、丰富的表象。如演示时伴有醒目板书 ,操作后让学生复述,对学过的图形要求学生默画等,都是培养形象记忆的有效手段。
2.3.3 丰富语言,发展抽象思维。联想和想象都需要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同时也受其制约。有了语言与抽象 思维的参与调节,学生的联想才会更丰富,想象的构思才能更广阔,更具有逻辑性。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数 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做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互助互补。
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2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的地位中又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本文结合《直线、射线、线段》一课的教学,谈一谈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
一、借助实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而数学中很多概念都是想象的产物,在生活中没有物理模型,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常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让他们借助实物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形成数学表象,建立数学模型,这样既使学生通过想象创造性地理解了数学知识,又使想象力得到了提高。例如,直线、射线在现实生活中就找不到物理模型,它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就连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太阳光线、手电筒光线、电灯光线,等等,它们在传播的时候都会受到物体的阻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射线和直线。为此,笔者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时,并没有把三种线的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个玩具——“红外线”灯,通过变换射的方向,让他们在想象中形成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表象,建立起线段、直线、射线的物理模型,抽象出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
首先,将红外线灯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指出这条“红外线”是从哪里射向哪里,是弯的还是直的,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的表象,然后改变红外线的射出方向,将红外线沿着一端射向窗外,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任何物体的遮挡,这条红外线将会射向何方,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物体的遮挡,它将会射向远方。”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物体的遮挡,它会射向无限远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物体的遮挡它会射出地球,直到宇宙之外”……就这样,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玩具,建立起了射线的表象,接下来笔者又改变了红外线灯的射出方向,让红外线灯沿着两端向窗户外射去,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物体的遮挡,它又将射向何方,学生有了前面的想象体验,迅速回答道:“它将沿着两端射向无限远的地方。”就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再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想象,给这3种线取名,学生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其想象也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深刻,给射向黑板的那条红外线取名为“线段”;给向一端射出窗外的红外线取名“射线”,给向两端射出窗外的红外线取名为“直线”。学生初步建立起了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教师再次变换红外线的射出方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将线段变成射线与直线,想象无限远的意思,感受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成为射线,想象两端无限延伸就成为直线,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通过想象创造性地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同时学生的数学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知识的比较和沟通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数学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和体验,体验不仅是生活体验和操作体验,而且也包括想象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想象体验,先让学生展开想象,待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表象后,再让他们借助想象比较异同,掌握知识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在比较中掌握了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在比较和沟通中得到了发展。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时,笔者利用学生已有的表象,再一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学生借助想象很快找出了三种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限长,能度量;射线和线段相比较也是直的、但是它只有一个端点,只能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度量;直线和射线、线段相比较也是直的,但是直线没有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度量。通过比较和沟通,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同时数学想象力也在比较和沟通中得到了发展。
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陶行知先生说:“单纯地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地想,只能算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放飞学生的数学想象,让学生借助想象去操作,在操作中去修正想象,从而有机地将操作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的画法时,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三种线的表示方法,而是先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想象体验,合理选择画3种线所需的学习用具,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大脑中所形成的直线、射线、线段的表象,大胆地展开想象,借助想象去寻求线段、射线、直线的画法,通过想象、操作,结果学生创造性地表示出了:线段,即用画两个端点的直线来表示:
;射线和直线的无限长时却出现了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学生用画一个端点的直线再加上省略号来表示射线,如……;有的学生用画端点的直线加上文字说明来表示射线,如无限;有的学生用画端点的直线来表示射线,如;有的学生用不画端点的直的线来表示,如————;有的学生用画端点的直线后,在两端加上省略号来表示,如……————……;同样,有的学生用没有画端点的直线两端加上说明文字“无限”来表示,如无限————无限。
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笔者又适时引导学生对线段的两个端点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线段的两个端点其实就是一种符号,表示到此为止,不能再延伸的意思,于是学生又根据讨论、交流、想象及时修正了射线和直线的画法,一致认为射线用一个端点的直的线来表示,直线用不画端点的直的线来表示更为简洁、明了。就这样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讨论、修正不仅掌握了三种线的画法,而且理解了线段的两个端点其实就是一种符号,表示到此为止,并不比其它点大,学生的想象力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和提高。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诱发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是以观察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联想是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想象,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此再想起其他事物的心理活动。丰富的联想,能使思维更加活跃,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是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前提。联想训练有利于扩展思维面,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开启发现性思维活动的闸门,探索新知,从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可以用好教具学具诱发联想,培养想象力:诱发联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获取新知或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例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呢?
生: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通过剪、移、拼的办法转换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由此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生1:我想可以将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推导公式。
生2:我想可以将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公式。
师:试试看!(学生通过实验及推理,推导公式。)
由旧知识引发类似联想,培养想象力:引发类似联想,促进知识的迁移。旧知往往是学习新知的原型和基础,可以抓住契机引发类似联想,促进知识的迁移,等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海洋中翱翔,学生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编辑:朱泽玲)
青岛出台新管理办法规范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范文4
固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基于对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深入认识。基础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能力,更要通过美术让他们了解生活与文化。固有的美术教学评价标准用“像”与“不像”进行衡量,这显然是偏颇的,会磨灭学生的艺术天分与直觉认识,容易导致他们的艺术思维停滞不前,学成以后成为“画匠”,而不是拥有灵魂的艺术家。当代美术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思路,纠正了以往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将少儿的心理、情感及人格融入美术教育,实现其全面发展。如,在《春天的颜色》主题绘画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颜色,然后通过这种直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与创造力,正如艾斯纳说过的:“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空间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扩展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认识,美术教育是自由的、多样的。创造力的培养依赖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以激发少儿的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兴趣为基础。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展现美术的魅力,注重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与把握能力相适应,努力点燃少儿的探索欲,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少儿因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对世界的认识是短浅的,教师正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科学的媒介。如,问学生“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多数学生都会回答红色,从直接感知的角度看,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探讨,就不能认为是红色。为了进一步揭示规律,让学生认识到太阳颜色的科学事实,教师可以搭配三棱镜,将阳光的色彩分散为七彩,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并为美术创作提供更大的发散空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绘画更是如此。绘画的素材源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是单凭想象创造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其创作原型。当然,艺术创造力源于理解与认识。在认知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事物对象,通过局部的解析再融合;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取其内在的联系是一种方式,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也是一种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只要我们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尽力发挥发散思维,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一切都将成为可能。少儿的思维没有定式,极富想象力而不被外界牵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却逐渐受制于大人的影响而变得狭隘起来。画由心生,从画作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品性、德行。少儿不懂得掩饰自己的内心,少儿眼中、思维中的事物往往和现实距离遥远,这种遥远不仅是现实距离的遥远,而且是心理距离的遥远。所以,少儿喜欢用“飞”表达一种急切、渴望的心情;用较深的色彩表达严肃的人或事物。少儿虽然不明白什么是色彩心理学,但正因为不懂而更显真实,其创作的作品就显得有趣、活泼。他们借绘画抒发和宣泄情感,通过绘画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望,从而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都是对少儿的成长十分有益的。美术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教育工作者对方法的研究应当紧紧围绕这个理念开展。对于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教学,施教时应注重每个阶段的衔接;在每个阶段性教学中,要制订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工作,更多的少儿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所收获,从而积累知识,打下基础。少儿绘画虽看起来较为肤浅,没有什么技巧可言,更比不上成人的意境,但是这些创作足以体现他们的情感,而且往往能够打动人心。
三、结语
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 合理 猜想 猜想能力 途径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题精神为宗旨。发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猜想能够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所以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比较,联想,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对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数学史上,利用猜想得出的命题,定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当前,在数学解题中也越来越体现出了猜想的重要性。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猜想能力的几种途径:
(一)观察已知到未知的变化,产生猜想
“解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而观察导致发现,把已知与未知进行充分的对比,从而发现某些变化,并得到推测性的解题方法。
(二)由易到难,以最简单的问题为起点产生猜想
当已知与要求达到的目标相对复杂时,先考虑一些较为简单的,易于下手的情形,通过他们来探索一些正确的结论,或者否定一些正确的猜想,使猜想逐步趋于合理化,然后再设法解决问题。 以最简单的情形为起点,学会猜想,实际上也就是退一步来看问题。
(三)以特殊代替一般,得到猜想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特殊性寓于一般性之中,要认识一般性,必须从研究特殊性着手,并且从特殊性入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思维方法,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为猜想奠定了基础。
(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而获得猜想
教学中,应重视不同数学分支的第一课的教学,在课堂上,必须将这一数学分支与其它分支的联系与不同的研究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新的分支的神秘与畏惧感,又使学生掌握规律,在解题时得到合理的猜想。
这样,我们掌握了解这种题的几种方法,也就是一般的解题规律,在遇到这种题时,就可以合理地猜想解题方法。
三、为培养学生的合理猜想能力,教师面临的任务
(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而学生有一大不足,就是习惯与演绎解题,用结论套类型,却不想探究结论是怎样来的,不想结论是否能推广延伸。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和设计,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特别地,在听到后进生的不成熟,甚至不合理的猜想时,不要立即武断地打断或讽刺挖苦,而要鼓励他们继续其它方面的猜想,如果时间允许,还应该顺应路子,稍走几步,然后分析说明想的不合理性及其原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观察
欧拉曾经说过:“在被称为纯数学的那部分数学中,观察无疑地占有重要地位。”观察是我们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解数学问题时,我们首先从观察问题入手,边看边想,通过观察找出特点,从而解决问题。如小高斯发现1+2+3+… +99+100=(1+100)×50=5050。
(三)广联系,找沟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联想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通过联想,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教学的需要”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问题与知识之间广联系,找沟通上下功夫。
另外,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联想是指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在这方面,教师应通过一些典型例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联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纵向发展,横向发散,从而提高他们的串通和融化能力。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联想中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四、结束语
猜想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合理猜想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重视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点拨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联想,在联想中开拓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创造性能力与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舒林军猜想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中学数学研究》,2003(第11期)
[2]何灵。浅谈数学学习中如何促进正迁移,《数学教学通讯》,2004(第4期)
[3][4]刘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范文6
一、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意义
1.为了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他们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形象思维。在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将来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
2.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将具体的知识形象化,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这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把数学课堂搬到户外,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基础性的和形象性的具体认识。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教师自身要有创造性的思维
小学教师自身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应该从自身出发,将教学课堂知识形象化,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由学生感悟出来,并对一些知识有所拓展。
2.促进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比较。
教师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具,积极动手操作、演示,带动学生利用工具材料积极多动手、多动脑,反复练习。例如,在教数学的加减法的时候,利用铅笔、橡皮擦等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交易物品,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表述,通过这一形象的交易过程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和熟悉,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
3.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想象力,尽可能利用情景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了大体印象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学生文具出发,想象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哪些东西是圆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阅读课外科普书籍
有关知识表明,学生的日常知识越丰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就越活跃,联想也会很好地发挥,那些日常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对于课堂知识有一个表象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有关系的科普书,或者一些跟数学相关的图画,并在阅读结束后,多多跟学生进行交流,进而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数学知识表达出来,引导其思维能力的转变,然后再进一步指导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的问题,并形象化、具体化地解决课本上的问题。
5.注重学生数学敏感、思维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