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1
关键词:基金业;信托;全球基金业;欧美基金业;亚洲基金业
“小投资者可以像大资本家一样投资了”――1868年11月,英国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成立时,投资者曾说,基金现已发展成为与银行、保险、证券并行的四大金融产业之一。到2009年第二季度末,美国基金的总资产在1996年已超过了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成为第一大的金融产业。全球基金的总额已经达到30.41万亿美元,其中美洲占57 %,欧洲占33 %,亚太及非洲占10%。
一、世界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
基金起源于十九世纪英国契约文化中的信托原理,在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展起来。世界基金业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1822年至1921年在欧洲的萌发阶段;1921年至1950年在美国的成长阶段;1950年至今在全球发展和逐渐成熟阶段。
1868年11月,英国组建了“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受到了中小投资者的欢迎;1921年4月,美国引进了英国的投资基金制度,192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美国基金业发展最快,也是问题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立法的主要时期。1933年证券法案、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三大法案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投资法律体系达到的完善,1978年美国“401K”计划的出台,共同基金迅速蓬勃发展起来。
美国基金作为一个产业,主要是在上世纪8 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基金业规模最大的美国,1980年其基金的规模才1347亿美元,基金数量564只; 到1990年发展到10650.9亿美元的规模,3079只基金;2000年底,则达到69646.3亿美元的规模,8307只基金;到2008年12月底,已发展到96010.9亿美元,8022只基金。美国除了共同基金业增长很快之外,基金投资者中家庭持有者的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据ICI 2002a数据显示,美国家庭持有者的比例在共同基金投资者的比例从1998年的27%到了2008年的44%。
与此同时,欧盟的大多数国家也保持了很高的增长,整个欧盟共同基金资产总量从1998年的2.6万亿到2008年的4万亿左右。其中希腊年增长率87%为最高,其次是44%年增长率的意大利,其后是比利时和丹麦、芬兰和冰岛。其它一些国家比如摩洛哥,增长率很高但是起点很低。可以说,基金业的成长是与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资本市场的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1868年英国就出现了第一只基金,但作为一个行业,基金业真正取得规范快速的发展并对经济、金融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是最近20年的事。
亚洲方面,日本基金业仍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基金市场。日本基金是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中强大的政府推动力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通过在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紧跟美国学习的途径,日本基金业在亚洲的是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
接下来是中国香港地区的基金业,进入80年代初,由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日渐显著,加上亚太地区特别是香港经济增长,许多海外基金管理公司相继在香港推出多品种基金,香港居民在当时高通胀和低利率的困境中,对基金这种新兴的投资方式逐步认可,促进了香港基金市场的发展;到80年代末,由于香港政局稳定,没有外汇管制、法制健全、税率低,以及银行业、律师业和会计服务的高效率等因素的综合因素,香港以基金资产总值106亿美元成为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日本主要服务当地投资者,香港主要经营国家基金,服务整个亚洲地区。
台湾80年代初,台湾资金流动性过剩,受日本的影响,台湾“财政部证券管理委员会”于1983年相继颁布了《证券投资信托管理办法》等法律来规范基金业,为基金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台湾的基金业抓住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投资基金发展历程
我国的基金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与股票市场同时期出现的基金试点阶段。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先后正式成立,同年,中国最早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最多时基金产品达70多只基金,投资范围包括了股票和房地产,但是由于风险控制和监管不到位,出现很多问题,最终在1994年被监管层全部叫停。
第二个阶段,从1997年底,我国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开放式、封闭式并存的基金经营方式,同时制定了相关基金监管条例。1998年3月23日,在该办法指引下设立的开元、金泰两家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公开发行上市,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新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的出现,我国的投资基金开始了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时代,在基金业起步初期,政府为扶持基金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单独配售新股和新股配售定金部分交纳等,使这个时期的基金专业能力遭人病垢。
第三个阶段,开放式基金时代。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子阶段。
(一)2000年10月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为开放式基金的设立制定了法律依据。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内地首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成功实现了首次募集目标50亿份,并于2001年9月21日正式宣告成立。很快开放式基金成为基金的主流,数据如,截止2010年5月30号开开放式基金总数是652只,封闭式是37只。
(二)2003年《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使投资基金业有了自己法律层面的制度规范,某种程度上,因为当年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背景下“催生”了中国《证券法》,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国的基金业试点失败后的空白期,所以《证券法》没有基金业的相关内容,因此2003年基金单独立法,但是由于历史阶段的原因,03版基金法存在有很多遗留问题。
(三)2006年是中国基金资产规模发展的分水岭。05年底之前,中国基金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时中国股票市场正在经历从2001到2005年网络科技泡沫破灭后长达4年的熊市,证券投资基金业也就随之波澜不惊的发展了几年。06年之后随着中国股市罕见的跨年度行情的爆发,短短的两年内基金业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2007年底中国基金净值规模达到2.7万元,这一数字随着股票市场冲破6000点后的大幅回落,成为迄今为止基金年期末净值最高数额;
近期,随着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小非解禁规模急剧膨胀以及保险、社保基金、券商自营、资管、阳光私募和基金专户理财等其他机构理财的发展壮大,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博弈已步入群雄纷争的阶段,2007年后,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进入相对平稳阶段;截至2009年12月30日,国内60家基金公司旗下共600多只基金,总资产净值为22483.71万元。加上据传最近规模刚刚冲破千亿大关的阳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国内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形成了规模比较稳定的市场力量。
三、小结
综合来看,日本和台湾没有经历基金业纯粹市场化的混乱和挫折时期。类似于美国1926-1929年的快速发展,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设施的基金业,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行业初创的阵痛期;我们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了70年代的香港和9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陆,而日本、德国和台湾等地却没有这个过程。当然,影响基金业发展的因素各有差异,决定了各国基金业发展的水平。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制度经济学家等学派认识也有区别,但是历史的可爱之处在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巴曙松,陈华良,王超,基金治理之困[J].今日中国论坛,2009,(7).
[2]巴曙松,陈华良,王超 等著,2010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M],中信出版社,2010(07)
[3]巴曙松,陈华良,王超,基金治理之困[J].经济,2009,(7).
[4]刘晶,中国基金业与美国基金业发展的历程比较――看中国基金治理结构的问题[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2).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2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会计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和法律等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会计价值理念、会计工作程序、会计工作手段及内容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都处于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所处状态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会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会计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因此,会计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一、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类的早期生产实践,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产生、发展并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国的会计发展,还是西方的会计发展,最初的会计活动只是反映经济业务的某些技术记录,只是一种记录的工具。从会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兴起,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萌芽,商业贸易的繁荣,资本的需求推动了借贷活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由此诞生了复式薄记。复式记账法仍然是当前国际会计记账方法的主旋律,虽然它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没有发生变化。随后的15世纪至18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和经营管理发展渐缓,会计的发展也处于滞进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爆发,出现公司制组织、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对簿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会计不仅要记账、算账、报账,提供经济信息,还要能审查账目,查错防弊,并且对财务信息要作出科学解释。在这一背景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得到了巨大进步。20世纪后,经济的变革特别是所有权和经曹权的分离,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深刻变革,此时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繁荣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会计的新观念也随之不断出现。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从会计出现开始,会计环境就在不断地影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物价变动水平、金融、证券市场发育及完善程度等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的变革势必导致会计的变革。经济发展状况的高低对会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物价变动也会对会计发展产生影响。比如在持续通货膨胀时期,财务报表可信度低。此外,随着金融和证券市场的发育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就越全面。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繁荣,使得财务会计报告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其重要性地位日益突出,各国不仅只关注本国的会计信息,而且重视国际会计信息的交流,这就使会计研究内容逐渐倾向国际化,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世界经济发展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国际化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研究国际会计的相关内容。
(二)科学技术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科学技术为会计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会计方法、手段革新,拓宽、深化会计工作领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其会计方法、会计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先进和完备。随着高新技术的的日新月异,科学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的电算化会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产生并在会计实务中运用。
(三)政治法律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会计是国家政府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有效工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约束着会计组织制度建设、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一国的政策措施也对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政治环境因素不一样,各国的会计研究指导思想就不一样,对会计认识也大相径庭。会计的发展也要受国家所采用的法律模式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基本可以分为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两大法律体系。大陆法系国家通常以法律形式对其会计准则、会计工作程序、会计核算方法等进行规范,会计实务受公司法、税法、会计法、商法等法律的约束,政府在会计立法上作用明显。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由民间职业团体制定,政府很少干预。会计实务受民间职业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约束,会计规范较为灵活。另外,一个国定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法律体系是否健全、执法力度的轻重、国民法律意识的强弱等法律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四)文化教育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会计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社会整体素质的影响上。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机会,便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也会大大阻碍会计的发展。文化教育环境因素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会计的社会地位;2.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会计的基本思想;3.决定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影响会计社会作用的发挥;4.影响会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决定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及运用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特定时期的会计发展水平及其基本特征时,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会计环境,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活动产生的影响。只有不断适应会计环境。才能为会计的发展开启一片新天地,才能把握会计发展的趋势,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理论,更好地指导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会计环境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7:329-330
[2]李仲彩.浅述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J].财会研.2006.10:21-22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3
【关键词】新三板;做市商制度;转板;股市悖论
一、引言: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20多年,总共不到4000家的上市公司,而创业板仅有400多家企业,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重要的平台,企业发股或发债的体量都太小,完全不能满足创新型企业发展;目前国内有150万亿的金融资产,93%都控制在银行的手里,而银行没有对中小创新型的风险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而新三板则为海量中小创新企业提供了募资渠道,把互联网思维植入投资领域,让需求方和供应方直接对接,无疑会推动资本市场抵消、扭曲的现状改变,作为资本市场的“经济特区”,国内的金融体制改革将从新三板开始。
二、新三板发展历程:
起源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三板市场,是两网及退市公司的股权交易场所,但其场外交易发展滞后,为解决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及股权转让问题,2006年推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历经了“扩大试点”和“全国扩容”两个阶段[1]。第一次扩容从中关村科技园区扩大到上海张江、天津滨海和武汉东湖高新区,属小范围、区域性试点,第二次扩展到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突破地域、行业、所有权性质等限制;激发挂牌公司数量、估值水平、投资和交易金额的爆发式增长,截止6月12日,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已经达到2568家,总股本有1186亿股,总市值达1.25万亿,已实现对包括新井建设兵团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和82个行业的全面覆盖。
三、国内资本市场层次简析:
同样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一环,与注重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不同,资本市场更侧重长期资金的投资和流动,包括证券融资市场(例如股票、债券、基金)和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信贷市场。我国资本市场大致分四层:一是主板市场(上交所、深交所及深交所中小板市场);二是深交所的创业板市场;三即为新三板;四是地方的股权交易中心及产权交易所等(俗称四板市场)。然而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存在两个缺陷,一是体量较小,即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导、而股票市场的市值和债券市场存量偏低;二是结构畸形在资本市场呈倒三角结构:上市公司市值分布较为集中;上市公司主要以周期类、跟投资相关的企业为主,而不是在国际成熟资本市场上占较高份额的与消费有关的企业;股票市场、尤其是中小企业估值偏高;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
四、新三板的创新优势:
与沪深两市侧重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领域不同,新三板定位于创新型、技术型中小企业,且槛较低(除个人投资者外)、挂牌时间短、综合成本低,在做市转让交易、有机转板、定增审批时间、不设涨停板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1、做市商制度:
是一种以做市商为中介的证券交易制度,投资者根据报价选择是否与做市商成交,做市商则通过买卖价差实现盈利,我国新三板做市商制度于2014年8月份启动,到目前采用做市交易的挂牌公司已有有430多家[2]。新三板有三种股票转让方式即协议转让、做市转让和竞价转让,大部分挂牌公司采用的是协议转让,竞价转让尚未开启。其主要作用是盘活市场的流动性,还可通过双向报价,对做市证券合理估值,在买卖报价过程中发现合理价格,减少沪深股市常见的庄家炒作投机等现象,从而帮助维护市场的稳定[3]。
2、股票转让不设涨跌幅限制:
沪深两市的涨停板是为防止股票交易价格剧烈波动,旨在抑制过度投机,稳定交易价格,但过多含有行政干预色彩,不像美国和香港市场可以实现涨跌的完全自由化浮动,由市场掌控风险自动熨平,新三板对股票转让不设涨跌幅限制体现市场化导向。
3、新三板转板制度:
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竞价交易机制吸引着不少质地优良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寻求转板,转板后会增加公司流动性,目前成功从新三板转至创业板、中小板的企业共有11家,新三板转板有三条路径:一、通过IPO转板,但IPO路途漫长、不确定性较大;二、被收购曲线上市;三、直接“对接”创业板。
4、新三板对资本市场的对接:
1、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三板为全国性公开证券市场,其所挂牌的公司,若达到股票上市条件,可申请主板市场上市;在四板市场进行股权非公开转让的公司,符合挂牌条件的,可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和四板的扩容、成长将一改我国资本市场的倒三角结构,扶持和培育更多优秀中小微企业,向主板和创业板市场输出后续优良公司资源,成为主板和创业板的“蓄水池”和“孵化器”。
2、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中小企业的领先样板
“股市悖论”,即股市无法有效发挥资金融通功能,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达不到上市条件无法融资,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已基本不需要再融资,资金真正的需求方被拒股市之外;一方面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良好的投资渠道,形成资金堰塞湖;另一方面A股IPO排队时间漫长,形成企业堰塞湖现象。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对经济贡献税收超过50%的中小微企业,金融资源只占到20%左右;间接融资市场,商业银行更青睐国有企业、大型公司等优质客户,中小微企业因为透明度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难以获得银行授信;而在直接融资方面,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银行间市场的财务门槛都很高,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无缘。较A股而言其,新三板在资本金、连续性盈利、存续期间等挂牌门槛更低,有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五、结语:
新三板介于一二级市场之间,相当于一级半市场,由于竞价交易机制、投资者门槛等因素影响,流动性不足(目前日成交金额约仍未突破100亿)且交易频率低;定位为高净值人群、高风险承受者,存有一定量的风险,故不应降低投资门槛;为保证独立发展,应该吸引并留住企业,不应推出转板机制。
参考文献:
[1]程晋月.新三板及中小企业挂牌的利弊分析[J].会计师2015年第2期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4
Abstract: Warrant is one of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 products based on object and connected with underlying stock. Therefore, the entrance of warrant into the market will have some effect on the underlying stock.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warrants listing on the volatility of the underlying stocks, I use the EGARCH model introducing a dummy variables to estimate it.
关键词:权证上市;标的股票;波动性
Key words: warrants listing;underlying stock;volatility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56-01
作者简介:孙晓惠(1984-),女,山东临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0 引言
权证起源于美国,在欧洲得到蓬勃发展,而我国权证产品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2005年,权证在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重新出现在证券市场上,成为市场的焦点,到目前为止,已有5年的发展历程。作为股改对价方案的股改权证已顺利退出历史舞台,而权证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敲门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对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内地权证主要是以股票为标的资产的金融衍生品,与标的股票之间存在着联动关系。本文将立足于我国内地权证市场,探讨权证上市对标的股票波动性的影响。
1 EGARCH模型
ARCH类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金融数据尖峰厚尾、波动丛聚性以及杠杆效应等特征,可以应用于具有积聚性和方差波动性特点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及预测。Nelson(1991)提出的EGARCH模型(Expoential GARCH)是一种非对称的指数形式的GARCH模型,具有能够保证条件方差的值非负、同时考虑到方差方程中的杠杆效应等优势。
2 模型的建立:引入虚拟变量的EGARCH模型
为了验证权证上市前后标的股票波动性是否发生显著下降,本文在EGARCH模型的条件方差中采用加法方式引入一个虚拟变量dummy,用以反映权证是否上市这一事件,D的取值如下:
D=1,权证上市后0,权证上市前
引入虚拟变量后,EGARCH模型变为:
均值方程:Ri,t=αi+βi,tRm,t+εi,t
D
其中λ是引入的虚拟变量的系数,当λ>0时,说明权证上市后标的股票的波动性增加;当λ<0时,说明权证上市后标的股票的波动性下降;当λ=0时,说明权证上市对标的股票的波动性没有影响。
3 样本选取
由于我国权证市场2005年在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才重新启动,早期市场不稳定,同时作为股改对价方式而发行的权证,由于其特殊性不易与国外和港台地区等成熟权证市场作比,因此,本文仅选取自2007年以来、我国内地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派发的权证为研究对象,样本区间为2007年6月26日至2010年8月31日,采用的样本收益率为权证上市前后相等时间段内的标的股票连续复利收益率。除此之外,通过计算和检验后,剔除收益率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以及服从正态分布、不具有尖峰厚尾特征的标的股票:上港集团(股票代码600018)、中远航运(股票代码600428)和江西铜业(股票代码600362)。
4 EGRACH估计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在13只进行EGARCH估计的标的股票当中,有12只股票的虚拟变量系数λ为负值,说明权证上市后绝大部分股票的波动性都下降了,而且其中7只股票的虚拟变量系数λ显著,说明标的股票波动性显著下降,其中宝钢股份波动性显著下降72.39%,青岛啤酒波动性显著下降66.48%,其它股票下降幅度较小。另外中兴通讯和马钢股份两只股票在权证上市后波动性各有小幅上升,但是并不显著。
由此可知,对于股本权证而言,其上市显著降低了标的股票的波动性,尤其是和前述股改权证上市相比,经过近四年的发展,股本权证对于标的股票的稳定性作用更加明显了,其发行和上市对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权证市场仍存在缺陷和问题。例如,我国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备兑权证、未引入做市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极度缺失,与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只有推动我国权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权证市场的功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鹏.权证上市对标的股票的影响――基于中国股市的分析与实证[J].金融研究,2008,(1):100-118.
[2]刘维奇,谢黎旭.权证市场和基础市场关系研究――基于二元G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1):109-119.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5
2014年7月30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修改。此次修改既实现了公允价值在法规上的一致性(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也标志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进一步规范。有别于传统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凭借其高度的市场相关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在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代成本计量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的重新规范为契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出发,对公允价值的界定、本质、实务和应用层级角度进行分析。
1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
根据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会计理论基础可分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是成本价值的理论基础,旨在为资源所有者如实报告资源管理者的委托责任履行情况,服务主体定位为特定人群,起源背景为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壮大。决策有用观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旨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作出正确决策的信息,服务主体定位于市场参与者,并依托于资本市场的深化而逐步推广。
资本市场深化的突出表现之一为股权的高度分散性。资本市场越发达,股份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小,股权更广泛的分散于众多的市场参与者(投资者)手中。由此,公司所有者的关注点更倾向于其所持资产的变现性,即投机性需求。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的局限性逐步显现:一方面,其服务主体定位于公司所有者,不能满足众多市场参与者做出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初始入账价值为计量基础,具有强稳定性但市场相关性较差,难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要。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公允价值应用逐步发展起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公允价值计量思想的萌芽时期。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研究公告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于以非货币交易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进行定价。这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首次出现在正式文件中。此后,在以美联储和两大派系的激烈争斗中,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缓慢:SEC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力推公允价值计量;美联储代表银行家的利益对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秉持审慎态度。
八九十年代是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八十年代,在美国储蓄贷款危机的爆发以及九十年代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异常火爆的大背景下,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使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同时建议应用于企业抵押贷款和可转换债券业务。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是推动公允价值发展的重要力量。8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首次将公允价值应用于非金融工具领域。
我国社会环境与经济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公允价值应用起步较晚。1998年,《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应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为公允价值。当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增资本时,债务人应以公允价值入账。”其后,公允价值的应用逐步扩展到投资、非货币易领域中,并且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租赁的相关准则也对公允价值有所涉及。由于当时我国资本市场上不完善,市场活跃度较低,公允价值运用的可验证性较差。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价值的会计应用出现了短暂的停滞。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列为五大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并轨趋势。
在《基本会计准则中》,我国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为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三个层级,有17项具体准则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对企业影响较大的具体准则有: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
2 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最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美国会计准则将其定义为:“当前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发生的清偿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
公允价值定义的国际趋同性,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而非报告主体来确定的。从定义的限定条件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市场参与者”的范围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更为客观,避免了交易双方的不适当选择而产生的操纵交易价格的情况,突出公允价值的公平性:市场越成熟,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越能保证交易价格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性,从而交易价格越接近公允价值。
3 公允价值的本质
对公允价值本质的讨论,目的在于论述公允价值成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必要性。与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相比,对公允价值的本质的理解有四种观点:狭义独立计量、复合计量、目标与手段、标准尺度。后两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不属于计量属性,而只是作为其他计量属性的一种约束和目标而存在的。
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支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的存在。狭义独立计量是指,公允价值是并列与其他计量属性存在的一种会计计量方法。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并列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的第五大会计计量属性。复合计量则强调,公允价值对于除历史价值以外的其他3种计量属性的包含关系。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参与者(参考市场)在计量日的脱手价值(确认时点)的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在各方面都拥有更为明确的规定。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需要通过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估计方法确定;完全竞争市场上,公允价值就等于现值。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6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 发展态势 生态环境
一、引言
作为金融与产业创新产物的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PE),开始于美国,起源于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投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PE在我国逐渐成长为举足轻重的金融行业。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包括四个因素:政府、投资机构、目标企业和投资人。这四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到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水平。(1)潜在的目标企业。中国银监会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银行贷款目前更多的扶持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旧是长期未得到解决。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境内上市企业有2400多家。上市公司依旧是稀缺资源。银行的经营原则决定了银行不可能成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也决定了能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很小的比例。而PE则是中小企业扩张、业务重组和资产整合的理想通道,目前中小企业也成为PE巨大的潜在目标企业。(2)潜在的资金提供者。有限合伙制度下有限合伙人(LP)是PE的资金供给者。中国PE潜在的资金提供者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社保基金、企业等机构投资者及国外投资机构和私人投资者。但截至目前,对于拥有大量资金的大型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等机构来说,能否成为PE资金的提供者依然没明确规定。因此,发掘和激发更多的机构成为PE的LP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开放与支持。(3)PE种群发展程度。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人民币基金机构的前十名中,本土机构达到6家,占比为60%,前三十名中,本土机构达到15家,鼎晖投资、中信资本、弘毅投资等都是中国本土机构中的佼佼者。(4)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对PE发展采取稳步推进的政策,PE在中国的整体环境在不断改善。
二、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态势
(一)投资活跃度放缓,资金募集困境突显 纵观近两年来中国PE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PE投资的活跃程度明显出现放缓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为了调控国内宏观经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收紧银根,加之国内资本市场的萎靡以及国外投资环境不稳,我国PE市场投资活跃度出现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PE的投资活跃程度下降,也影响到了其募集资金的规模。据清科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共有369支PE基金完成募集,募集金额约为253.13亿美元,但较2011年募集规模388.57亿美元下降了34.9%,资金募集困境突显。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私募股权基金概念在中国的不断深入,PE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纳,但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不稳,以及我国IPO窗口的趋紧,影响到了PE投资的收益,导致很多募集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影响了资金募集的总额。
(二)投资规模小型化,投资范围和区域相对分散 目前我国PE投资的规模出现小型化趋势,大部分投资的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从投资的范围来看,我国PE的投资范围较分散,涉及23个一级行业,投资交易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互联网、清洁技术、能源及矿产、房地产等。其中,由于收到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前期的打压和调控使得土地和楼市有一定的估值空间,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逆势反弹。从投资的区域来看,近年来PE投资较为分散,全国32个省市区都有投资交易的发生。分散的投资分布中,集中化趋势也很突出,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近年来都是颇受PE青睐的投资区域,分别占总数的56.5%和61.5%。从其他投资区域来看,PE投资相对分散,但中西部省市所获投资逐步增加。
(三)行业竞争加剧,投资回报降低 近年来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和扩容为PE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行业的暴利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机构进入PE市场,各投资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造成了各投资机构在PE市场上争夺项目的“僧多粥少”局面。PE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部分新兴机构开始盲目追求“投资速度为王”、“投资数量为王”,市场上泡沫渐现,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也导致PE的投资收益逐年降低。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创业板市场PE退出的平均回报率由2010年的15倍,降到了2012年的4.31倍,下降幅度达到71%。ChinaVenture的金融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PE机构IPO退出回报率环比下降7.4%。
(四)PE退出方式多样化,IPO退出方式萎缩 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不稳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上市数量及融资规模都呈现下滑态势,2012年更是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根据ChinaVenture的金融数据产品和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相对2011年IPO退出占比的90%下降了22%。与IPO退出方式相反,股权转让、并购、股东回购等退出方式在2012年分别比上一年都有所增加。2012年各个行业都有PE退出的案例,但更多的集中于机械制造行业,占比为15.8%,其次是清洁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等领域,占比为10.2%。在以上所有行业中,IPO退出成为主要的退出方式,在机械制造行业退出案例中,IPO退出占比为84.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PE投资于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退出案例占比也比较高,2012年该行业的退出案例占比为7.3%,受制于房地产行业IPO的困难性,房地产行业的退出则全部采用非IPO方式,如股权转让、股东回购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在退出上也都采用了非IPO的方式,PE退出方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五)投资风格转换,朝“三化”趋势迈进 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和投资组织形式,需要懂得PE运作的投资家对所投资企业及其所处行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判断。然而国内PE刚刚起步,还缺乏充分的实践,扎堆IPO项目,对优质的项目一哄而上,以至于这一外界看起来十分神秘的行业迅速成为全民淘金的金矿。随着募资的困难、竞争的加剧以及盈利状况的转变,狂热过后国内PE的发展面临着深度的调整与洗牌,也迫切要求PE进行投资风格的转换。一方面PE由“狼群抢食”的粗放式投资转向“内涵式”投资,即通过分析企业的未来成长性而非短期内能否上市来获得未来更多的资本价值增值;另一方面PE的未来发展路径也将朝着产业化、VC化和专业化迈进。随着投资机构募资、投资到退出、分配的一个完整PE周期的完成,优秀的大机构的优势将会体现出来,多数作坊式的PE将消失,以大型产业基金做后盾的产业化运作将是未来PE发展的趋势,目前中信产业基金、渤海产业基金已经迈出了步伐。项目竞争的加剧,投资往前端走的VC化也将是一种倾向,更进一步甚至有PE天使化的趋势。此外,PE在选择投资方向上,将走上专业化道路,专注于某个行业的单方向PE将越来越多,并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三、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化进程行政干预过多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政策的稳定性不管对资金提供者还是资金需求者都至关重要。对于PE来说,稳定的政策也是其顺利实现退出的有利保障。回顾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可能是上市政策的多变性。如在1994年至2004年间,我国的新股发行政策多次变化,甚至到目前IPO窗口的关闭与重启也成为影响证券市场的重要因素。以行政措施来缓解二级市场,反映了证券市场依然出于政策控制局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上市审核制度,这种制度就决定了任何公司IPO的过程必须经过国家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批,政府的行政力量已经直接控制了企业IPO的时间和历程。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波动与股市涨跌符合资本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这个过程渗透了过多的行政手段的干预,势必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会影响到PE的顺利退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的机制在逐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但这一市场化进程显然不会一蹴而就,期间会出现波折,势必影响PE的发展。
(二)参与PE的投资者远未成熟 在非常匮乏的资金渠道中,PE的发展可能吸引一些愿意投资的机构和个人,但是这些有投资意向的机构和个人,对于PE投资来说都很不成熟,这是本土PE面临的共同问题。投资者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投资业务的强烈兴趣,可以说这是国内PE行业发展的重要的潜在障碍,尤其是一些新成立的民营资本作为主要来源的机构,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温州东海,有这样的规定:“一是东海创投的任何一笔资金的流动都必须经过大家的签字才可以投资;二是八个合伙人定期开会,共同分析市场,商讨投资决策。”(东海创投带来什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解读,温州都市报,2007年12月21日)显然这使得有限合伙制名存实亡。普通合伙人根本无法执行决策,却要承担无限责任。如果所有的PE的资金提供者超越自身的角色定位而像普通合伙人一样参与到项目的决策中,这意味着我国PE的成长环境还有待改善。投资者的参与如果有效,就没有必要单独成立一家机构来代替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此外,与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整个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也远未成熟。因此,可以说,不成熟的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可能成为中国PE发展的最大潜在障碍。
(三)潜在的长期资金来源相对不足 PE行业发展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商业银行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是私募股权基金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提供者。这些机构投资者具有成熟的投资理念和完善的公司管理体制,它们为PE提供必要的资金的同时,也为PE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机构投资者在我国目前发展还不成熟,加之一些法律障碍的限制,导致机构投资者还不能成为我国PE发展的基石。我国PE当前长期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民间资本和政府资金,民间资本趋利性较强,持续时间较短,过于分散并且缺乏成熟的经验理念;政府资金以及各地的产业引导资金虽然满足PE资金长期性的特点,但政府资金往往带有非常浓厚的政策意图而且运作相对不规范。这些情况导致我国PE发展中长期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也造成了国内PE的融资能力无法与国外成熟的PE相比,国内的PE一边选择项目进行投资,一边还要为资金的来源发愁,这种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四)监管法规和税收体系不完善 PE发展和不断壮大,必有其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必然性。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PE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发展PE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为促进中国PE健康发展,政府部门也开始有意识制定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的修改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上消除了各类PE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但是梳理以上政策法律我们发现,相对与PE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这些法律和政策还是显得零散,针对PE的实施方法、投资运作、监管等方面,我国还缺乏一部专门的法规来全面规范PE的行为,这也是我国PE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政策障碍。政府今后将采取何种政策来对PE进行管理,也是未决的问题。此外,除了监管政策上的不确定因素之外,在税收方面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2007年生效的《合伙企业法》为PE以有限合伙的法律形式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且合伙企业税收的流经原则也早已确定,但关于有限合伙企业税收征收政策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
四、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路径选择
(一)坚持市场化的发展道路,用市场机制推动PE发展 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尚未最后完成,仍存在大量的行政干预,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何尽快推动PE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市场化的发展道路,用市场机制推动PE的发展。由于投资门槛较高,PE在西方被称为“富人的游戏”。这一特点使PE具有较少的外部性特征,其投资者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即使某项目投资失败也不会引发社会动荡,这是西方国家放松对PE监管的原因。PE的生态系统决定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PE的发展,这些因素又受到市场化程度的影响。PE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投资方式,PE的价值创造过程也是市场化的资本运作过程,过严的监管以及牺牲市场化都会影响到PE的长期发展。美国前任财长约翰·斯诺(John Snow)指出,政府不应对PE有太多的管制,这主要是由于PE来自市场,投资者构成多样,可以通过详细的尽职调查、风险控制进行监管,在(内部)监管方面原本就比政府层面做得更加有效。因此,减少行政干预,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用市场机制推动PE发展,是中国PE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扩展资金来源渠道,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资金是PE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我国目前很多机构可以成为PE的潜在资金提供者。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规模达到1万亿元,2015年有望达到1.5万亿元。但从投资的角度看,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狭窄。考虑安全性和收益性双重需求的情况下,把我国社保基金作为PE资金来源之一,未来大有潜力可挖。我国目前保险基金运用余额已达5万亿,保险资金是一种长期资金,不需要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和马上套现。PE也是一种长期投资性资金,通过长期投资达到高额回报符合了保险资金增值的要求。因此,对于我国规模巨大的保险基金而言,PE是更适合保险基金的投资载体。此外,国外机构对投资中国有很高的热情,而且资金充裕,在国内长期资金匮乏和投资机构不成熟的大背景下,允许外资设立人民币基金便成为更加现实的选择。目前我国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还无法将一部分资金配置于PE。未来应该学习欧美等国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完善相关政策,使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机构能成为我国PE行业中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三)培育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种群的发展 管理人在PE的业务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相对于国外PE人才济济的状况,我国PE管理人才则显得捉襟见肘,管理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PE管理种群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美国的经验,从入门开始到成为一个可以独立作判断的从业者,大概需要10-15年的时间,中国作为PE发展较快的国家,培育合格的从业者也需要8-10年的时间。PE在国外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积累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可为我国的PE所借鉴。迅速培育我国PE管理种群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合资的方式引进境外优秀的PE管理人才和技术,而开放市场,引入外资基金的积极参与和良性竞争又是唯一的出路。此外,PE投资需要银行家、会计师、律师、创业家等专业人才的共同配合,PE投资体系的中介服务机构成为我国PE管理人才重要的来源渠道,因此加大这些中介机构的人才培育力度,也是培育中国PE管理种群的重要路径。
(四)完善法律制度环境,理顺PE监管框架 我国PE需要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与支持。尽管政府部门已经修改和完善了多部相关法律,但是制定单独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集中、专门规范PE的设立、运作和监管,目前更符合我国PE发展的实际。在完善税收体系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针对合伙企业的税收政策和操作方法,并制定可操作性的细节,使《合伙企业法》、《企业所得税法》与有关PE的税收政策能够有效衔接。此外,坚持市场化走向并不意味着不对PE进行监管,相反,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细则不明确的情况下,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发挥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多部门参与的统一监管体系,搭建有效的监管框架,对规范PE健康有序发展非常必要,也能为我国PE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恩才:《解密私募股权基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2]周炜:《解读私募股权基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3]张斌:《私募股权投资的制度效应与市场拓展》,《改革》2011年第5期。
[4]张杰:《基于后危机视角的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方略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5]付袋红:《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思路分析》,《财会通讯》2011年第1期。
[6]马宁:《关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