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护理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护理综述范文1
关键词:综合护理;老年性白内障;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志码:B
白内障是眼科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尤以老年性白内障为最常见的类型。虽然显微手术在眼科的应用的发展和人体晶状体材料的不断进步,使手术摘除白内障成为白内障患者复明的最佳治疗手段,但由于由于患者的特殊年龄段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疾病本身的作用,给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白内障术后患者常会发生并发症,所以对患者的精心护理特别重要[1]。因此,各种先进的护理方法不断应用于眼科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实践[2-3]。我们取各种优质护理方法之所长,对我科针对白内障手术患者采取了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科2015年5月~206年5月治疗的32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男158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7±2.3)岁;女16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2.5)岁,单纯性白内障患者260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42例,其他原因白内障18例。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年龄较高,相关疾病知识缺乏,对手术疼痛的畏惧,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对于住院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予温馨其环境,对患者关心,能够以专业、耐心态度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患者具体情况予以说明,并对患者术后如何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必要时也向患者家属介绍其主管医生以及管理护士,以减少患者与患者家属焦虑情绪。除此之外,对患者病理具体情况予以说明,能够减少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焦躁情绪,对疾病有详细认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手术。
1.2.1.2手术之前准备 对于患者而言,只有保持充足的精神,才能更好应对手术。因此,在术前准备阶段应保持患者睡眠充足,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不能过饱。因为如果食用过多,那么在手术进行阶段患者会感到身体不适,对手术造成一定影响;如果患者在术中想要稍微移动身体或者想要咳嗽,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出现意外情况。在手术进行之前,要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血糖、心电图等检查。对于患者手术要求,则要求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血糖空腹保持在8.3 mmol/L以下。在术前3 d需要进行常规滴左氧氟沙星眼药水6~8次/d。
1.2.2术中护理 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对术中所用物品与手术器材准备齐全,要保证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因眼科手术中所涉及内容较多,虽然手术时间较短,但是医护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应对每台手术,避免事故发生。在手术过程中要求患者平躺在手术台上,严禁乱动,出现任何不适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免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应减少手术时间,可以在手术中对患者给予一定安慰与心理护理,这对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非常有效果。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只有熟练掌握手术中使用各种仪器与设备操作,才能在各种眼科疾病种类中完成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同时使用几种仪器进行操作,所以对于护士而言,要在手术中高度集中精神配合手术工作,以此配合医生成功完成手术。
1.2.3手术后的护理 进行眼部手术完毕之后送患者回病房,患者要按照医嘱进行静养,尽量减少活动,在饮食上应以流食与新鲜果蔬为主,避免便秘。在术后1 w内应避免出现头部大动作,防止水入眼,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要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1.2.4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多食水果蔬菜、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食物,为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防止剧烈咳嗽或者打喷嚏,以免给术后康复带来不利影响;不能用力睁眼,禁止揉眼,无菌纱布包眼1 d,勿自行摘除。术后换药,要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所以操作上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①要以消毒药棉将患者眼部周边分泌物擦除;②为了避免出现再次眼部伤害,所以要求患者缓慢睁眼;③观察角膜、前房、瞳孔大小,术口有无感染,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是否疼痛,有无并发症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继续按医嘱用药,教会患者及家属滴眼药水的方法,滴眼前洗手,勿压迫碰撞术眼,保持术眼清洁;出院后休息1个月,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禁止游泳;出院后复查1次/w,1个月后复查1次/月,共复查3次;24 h热线电话发放白内障复诊卡,复诊卡上注明手术医生姓名、手术眼别、手术方式及患者的基本信息,告之患者如果出现眼痛、眼红、视力下降等可随时复查。
2 结果
手术后的32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顺利痊愈,视力恢复较好,无明显并发症。术后视力达到0.8以上者有220例,0.5~0.8者65例,0.5以下者35例。
3 结论
老年人白内障手术开展较为成熟,手术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但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综合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很重要[4]。尤其白内障患者大多年龄较大,对他们的耐心解释、热情接待,家属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改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通过出院指导可使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各种先进的护理方法不断出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综合护理方法考虑了各种可能因素,对患者体现了人性化、全面的舒适护理。本文对老年白内障患者采实施综合护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温暖.眼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及心理指导[J].现代护理,2009,06(29):99-100.
[2]张鑫,王琼,孙祥,等.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眼科日间手术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33-136.
老年护理综述范文2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31-02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主要起源于支气管载膜上皮,临床症状包括血痰、刺激性咳嗽。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30万患者死于肺癌,并随吸烟人数增多、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影响,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多[1]。目前,临床上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因心、脑血管等其他系统疾病进而影响肺部的顺应性,进一步导致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2]。笔者对34例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行呼吸道护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咳痰、胸痛、血痰、气短、胸闷等症状,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肺功能诊断标准[3]。依据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34例)与常规护理组(34例)。其中:综合护理干预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023±1027)岁;28例有吸烟史,10例患者合并肺气肿或支气管肺炎,3例合并肺结核;术前测试30例存在肺功能异常,其中21例为轻度,8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常规护理组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146±1054)岁;26例有吸烟史,11例患者合并肺气肿或支气管肺炎,2例合并肺结核;术前测试有31例存在肺功能异常,其中有20例为轻度,10例中度,1例重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肺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呼吸道护理,包括常规的口头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解答患者的疑问、根据医嘱应用相应的药物等。
122综合护理干预组在进行常规呼吸道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首先是在手术前做好患者的各项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血糖、血压等,尤其是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潮气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同时要加强患者的保暖,叮嘱患者预防感冒,绝对禁烟,进食后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为患者提供干净、清洁的病房环境,定期消毒病房。按照医嘱对存在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气肿的患者应用解痉抗炎、抗生素能够药物。对患者开展呼吸功能训练,内容包括咳嗽排痰、缩唇、腹式呼吸等。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实施雾化吸入湿化气道,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叮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加强营养供给,若患者食欲较低,则可适当应用助消化的药物,手术前五天应用营养制剂,每日剂量为1000ml,确保患者的营养状况符合要求,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②术后护理。给予患者吸氧处理,将氧浓度控制在30%~40%范围,并依据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合理调整吸氧频度和浓度。加强患者的呼吸功能监测,尤其是在手术后24小时以内,应积极采用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对患者实施连续监测,并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尽量保持PaO2在100kPa以上,SaO2在095以上[4],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变化、节律、是否出现呼吸困难以及紫绀等异常情况。同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保持患者合理的,在全麻未醒前保持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患者清醒之后则可保持平卧。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并给予静脉止痛泵镇痛;患者在清醒之后可实施雾化吸入,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深呼吸方法,以使水分和药物更加充分的吸入至远端终末支气管。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适当给予拍背,协助患者排痰,避免患者痰液无法排出而造成窒息,必要时采用挤压振颤胸部排痰方法或者鼻导管或纤支镜吸痰处理。③并发症的预防。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气短等表现,通过对患者听诊肺部明确其呼吸音有无降低,有无出现气管偏向患侧等情况,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同时要做好肺水肿的预防,护理人员应及时检查胸腔引流管是否保持通畅,监测其血容量水平,防止心力衰竭发生,尤其是对于全肺切除的患者,要注意合理调节输液剂量和速度,过多或过快都容易导致肺水肿发生。
13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调查采用本院自行设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等,总分为100分,超过90分为非常满意,超过60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并发症发生主要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常规护理组为4412%,综合护理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
老年护理综述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47-03
Applica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ty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KANG Zhimin1 SUN Qicai2
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haoxing City Center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3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Zhejiang Hospital, Hangzhou 3112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the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ty(THA), to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All 46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23) and observation group (n=23),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l,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8 h, 24 h, 48 hVAS score, preoperative and after postoperative 4 months, 12 months, Harris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VAS score, Harris sco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preoperative (P>0.05);VAS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at 8 h, 24 h and 48 h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Femoral neck fracture;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的2%~6%,而且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活动范围增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2]。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疗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骨科医生的肯定。随着人们对该技术的不断深入了解,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手术后患者不能立即下床活动,因此相对易引起患者术后包括脱位、松动、撞击、感染、骨溶解、金属过敏、神经麻痹、疼痛甚至是死亡等各种并发症[3,4]。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可直接影响THA的疗效,因此老年股骨颈骨折THA的围手术期护理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5]。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23例股骨颈骨折THA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的23例患者对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THA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46例,男17例,女29例;年龄61~76岁,平均(69.5±9.4)岁;致伤原因:滑倒伤36例,车祸伤7例,坠落伤3例;其中左侧股骨颈骨折21例,右侧25例;34例(73.9%)有骨质疏松,19例(41.3%)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均无意识、精神或智力障碍,能与护理人员很好沟通并配合康复训练,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对照组男9例,女14例,年龄61~74岁,平均(68.15±9.82)岁;观察组男8例,女15例,年龄63~76岁,平均(68.25±10.5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综合护理干预小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入院时责任护士热情接待,耐心与患者沟通,对其病情表示同情、理解,并给予安慰,鼓励患者倾述以了解其心理需求,对其心理需求尽量给予满足,交流过程中应面带微笑,语言要和蔼、亲切,以初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消除其心中的疑虑,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②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采用恰当的形式介绍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相关知识,阐明THA治疗的必要性和优势,介绍麻醉和手术的基本步骤,强调良好心理状态与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使患者以良好的形态接受手术。③术前指导:指导患者床上早期进行患肢功能训练、训练、深呼吸训练、习惯床上大小便、术前禁食水等各项术前准备。④家庭支持: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鼓励其参与患者的护理,向家属讲解患者不良情绪对预后的影响,要求家属尽量在患者身边陪伴,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鼓励患者。⑤术后疼痛护理: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为患者营造舒适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引起疼痛;及时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等积极信息,积极解答患者术前担心的问题;通过播放患者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和音乐、聊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和缓解其疼痛程度,对疼痛难以忍受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⑥术后护理:患肢保持外展30°的中立位,不能过度屈曲或伸直,不能盘腿或侧卧,仰卧时可将软枕或厚垫置于两大腿之间。⑦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了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延缓退行性改变,常需做各种功能锻炼,主要有慢下蹲运动及快、慢步交替行走等。并且在进行这些锻炼时,患者要心态平和,不能急躁,注意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原则。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关节生长功能较年轻人更弱,因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给患者制定合理可行的锻炼方案,帮助其身体机能尽早康复。鼓励患者按计划进行恢复。训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由弱到强”及“活动范围由小到大”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⑧预防并发症护理:患肢术后2w内应保持直腿外展20°、内旋5°以预防假体脱出;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期帮助拍背、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肺部感染和褥疮;术后患肢采用弹力绷带包扎,并适当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除早期肢体训练外,帮助患者按摩患肢,加强其被动活动,注意观察肢端颜色、有无肿痛等情况,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⑨出院指导:向患者发放本研究小组编写的THA院外康复训练指导手册,帮助患者制订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意义,由责任护士负责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指导和解答康复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术后疼痛评价标准 应用VAS量表进行评级,疼痛程度由轻至重0~10分。
1.3.2 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采用Harris评分法于术前、术后4个月和12个月从日常活动能力、步态、疼痛、关节活动和关节畸形5个方面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8 h、24 h和48 h的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8 h、24 h和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的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3 两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髋关节假体植入物取代原来损伤的髋关节的外科手术[6]。置换手术包括完全置换和部分置换[7]。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减轻关节炎的疼痛或修复严重的身体关节损伤,是髋部骨折治疗的一部分[8]。髋关节置换术目前是最常见的骨科手术,虽然患者短期和长期的满意度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随着材料科学的进展、制造工艺的改进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髓关节病变的临床外科治疗中。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手术疗效的保障尤其重要[9,10]。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可降低患者对术后功能训练的依从性,有研究报道微笑和语言可缓解疼痛,如护士向患者微笑10 min,患者疼痛程度可减轻几小时,若进行5~10 min的语言沟通,疼痛缓解可持续18 h[11],本研究中护士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疼痛程度,并采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术后8 h、24 h和48 h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支持、语言交流及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增加舒适感。
老年护理综述范文4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人工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目前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或致残,栓子如发生脱落,可造成脑、肺等重要器官栓塞,进而危及生命,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文献报道,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47.1%[2],临床一旦发生,轻者早期可造成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晚期则遗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重者血栓还可进入肺循环发生肺动脉栓塞,危机生命[3]。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处于极高危状态,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均需要给予预防措施[4]。本文分析了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实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男24例,女47例,年龄57~90岁,平均70.2岁。100例患者入院前伴有内科系统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脑梗塞、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中64例患者同时并存2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症。随机将两组患者分成A、B两组(n=50)。
1.2手术方式 所有手术均为择期手术,术中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联合麻醉法。
1.3护理方法
1.3.1 DVT评估 DVT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在术前准确评估和筛选DVT高危病人,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本组患者入院24h内即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使用Autar评分量表从年龄、体重指数、活动能力、手术类型、创伤风险、服用药物情况和合并疾病情况7个方面来评估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程度;风险等级:
1.3.2健康教育 本组患者自入院起责任护士即对其进行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①饮食宣教: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软食。②适应性训练:为了使患者的身体,心理,活动能够适应术后特殊的体质和环境改变,护理上对其进行分阶段的术前训练。术前适应性训练,为术后的康复打下了基础,降低了DVT发生的机会。
1.3.3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活动旨在通过以多种运动形式改变肌肉状态,将静脉或静脉窦中瘀滞血液泵出,从而减少静脉血流瘀滞,从而促进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此外,早期活动还可促使下肢静脉侧枝循环建立,降低静脉压,减轻淤血及水肿[5]。本组患者手术后6h即开始早期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做足趾的随意运动,3次/d,5min/次。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运动,3次/d,10组/次;小腿肌肉按摩,3次/d,10min/次;术后第1d,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3次/d,10组/次;术后第2d指导做直腿抬高练习,3次/d,5个/次,抬高下肢(距离床面10 cm)。站立练习,在离床前应增加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下床时,下肢外展30°,屈髋
1.3.4物理预防 间歇充气加压泵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物理预防措施,其原理是通过挤压肌肉,增加对深静脉管腔的压力,推动血液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流动,从而达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6,7],本组患者术后第1d即开始双下肢肢体的间歇充气加压治疗,2次/d,30min/次,有效促进了双下肢的血液循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
1.3.5药物预防 本组患者术后24h即开始采用低分子肝素类药物进行皮下注射,每晚1次,持续注射10~14d。
1.3.6静脉血管的保护 除了本身意外导致的创伤及手术导致血管的挫伤、撕裂甚至离断外,护理上围手术期如何保护患者的血管颇为重要。老年患者本身皮肤弹性差,松弛,皮下脂肪少,静脉较细小表浅,脆而硬,加之部分患者需长期输液,反复穿刺可直接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因此,在给患者输液时尽量避免使用钢针穿刺,选择静脉留置针可有效减少了穿刺的次数,保护血管。其次,严禁在下肢尤其是患侧肢体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因为下肢静脉血管瓣膜较多,反复穿刺导致瓣膜及内膜损伤,血小板迅速聚集粘附于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8];再者,患者术后大多数需甘油果糖、七叶皂甙等药物消肿活血,这些药物本身对血管内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输入对血管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以保持输液速度既适合治疗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从而减少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前合并其他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术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常规组患者发生6例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3例放置滤器及溶栓治疗,3例术后并发Ⅱ型呼衰转入ICU治疗。其余44例手术顺利,平稳度过围手术期,见表1。
3讨论
血液缓慢、静脉管壁的损伤、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活动减少,术中麻醉、制动、止血带的使用及术后疼痛、卧床等都使血流速度减慢;其次手术创伤,骨水泥的热损伤引起的血管壁的损伤;及手术创伤致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围手术期的禁食禁饮导致的血液的高凝状态,因此关节置换术是形成DVT的高危疾病。通过对实验患者采取基础预防、药物预防、物理预防等一系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防止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金,李清华.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73-74.
[2]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55-160.
[3]李荃利.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6):759-759.
[4]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赛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380-383.
[5]陈祥青,于海峰,邢乃姣.护理干预在预防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6):85~87.
[6]黎坚.间歇性充气加压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0,14(43):8133~8136.
老年护理综述范文5
关键词:社区 老年人 痴呆症 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4-01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本病起病徐缓,病程呈进行性,病因迄今未明。它是导致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首要原因[1]。目前,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没有疗效显著的治疗措施,所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现就如何做好社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家庭护理综述如下。
1 饮食护理
对于痴呆患者,应该合理调制饮食,以低脂,低盐,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饮食为主。许多研究表明,天然动植物食品具有延缓脑衰、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作用[2]。乙酰胆碱是种与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增加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有利于增强记忆力。可以常吃富含胆碱的豆类及其制品、蛋类、花生等。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重要的营养素之一,除了参与脑细胞的组成以外,还具有软化血管、分解胆固醇,保证脑内血液循环通畅、提高脑细胞活性、维持神经正常功能的作用。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进食时,患者要做到定时定量,最好是与家人一起进食。食物要简单、柔软,进食速度要缓慢,做到细嚼慢咽,以免食物堵塞引起窒息。每天还要摄入足够的水分以保障机体需要量,可以给患者安排每天的喝水时间。
2 用药护理
AD患者存在明显的器质性病变[3],甚至伴随着其他各个系统的疾病,因此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是必然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多以口服药物为主。痴呆患者因记忆受损常会忘记吃药,吃错药或不按药量服用,所以患者服药时必须有人在边上陪伴,协助其按时将药物服下,避免遗漏或误服。痴呆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患病或者多疑,认为给的是毒药,常常拒绝服药,家人要耐心解释劝其服下。另外,痴呆患者常不能清楚述说不适,家人需要留心观察其有无不良反应,发现后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3 安全护理
AD患者随着疾病的进程,会并发神经功能、行为功能、语言功能等障碍,症状表现为摔倒、自残、走丢等[4]。患者多体质差,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步态不稳。室内地面保持干燥、平坦无水迹,让患者穿舒适合脚的鞋子,避免摔倒引起骨折。尽量减少患者单独行动,利器、锐器应该隐蔽放置,防止其自残或伤人。避免让患者直接接触电源、煤气罐,以防火灾等意外发生。对于有毒有害的物品应该加锁放置,以免误服中毒。对容易走丢的患者,外出时应有人陪同,并在其身上放置标有姓名、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的卡片,以助于走失时被人送回。
4 心理护理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社会心理性疾病[5]。由于疾病的影响,AD患者常常会出现暴躁、激惹、易怒等不良情绪。若是这些不良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将进一步加快病情发展。因此,要针对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家人需耐心倾听其诉说,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伤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使其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6];要多陪伴患者,根据患者个性,采用鼓励、安慰等方式与患者交流,减少其孤独感、失落感;尊重患者,重视痴呆者的自我决定权[7],指导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让其感受到生活乐趣和自我价值,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家人还要多观察患者的言行变化,掌握其心理状态,并分析产生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交流。而患者自身也要努力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调节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5 康复训练
研究表明: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在认知、定向力和自我照顾能力上对患者有帮助及改善[8]。患者在训练中得到有效锻炼,延缓与社会的脱离和情感交流的缺乏。在借鉴国内学者对AD患者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①自理能力训练:维持患者现有的生活能力,每日指导患者做一些简单家务,比如洗菜、扫地,每日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②社区交往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与外界接触,参加社区活动。一方面,通过外界动作、语言、色彩等刺激,提高记忆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③智能训练:可以让患者进行简单的拼图游戏,对一些色彩、图案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由易到难的数字计算。④记忆认知训练:鼓励患者回忆印象深刻的往事,帮助其识记目前生活中的人与事,以恢复记忆和减少错误判断。
6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与老年性痴呆相关的知识。指导家属掌握观察病情变化的方法,及早发现痴呆病程的进展,一旦出现加重或恶化,及时就医,避免导致严重后果,同时也要留意是否伴发其他系统疾病。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与训练,使其更好地照顾患者,延缓痴呆进展的速度。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家属对痴呆患者的厌烦感,减少负面心理的影响。
综上所述,老年性痴呆病程较长,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因此家庭护理十分重要。通过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对患者的饮食、用药、安全、心理、康复等方面进行护理,减慢病变的发展速度,延缓病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哲宇.精神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5.
[2] 顾克敏,曾秘,刘敏,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营养治疗[J].临床护理杂志,2005,4(6):68-69.
[3] Baldeiras I,Santana I,Proenca MT,et al. Peripheral oxidative damage in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mild Alzheimer's disease[J].JAD,2008,15(1):117-128.
[4] 吴叶,孙菊凤.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3,6(7C):143.
[5] 张少茹,李小妹,王作仁.老年痴呆的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2):62-64.
[6] 成穗莉.家庭病床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安全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7):279-280.
老年护理综述范文6
关键词:高压氧 心理疗法 现状综述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19
资料与方法
2004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65岁以上老年病人325例,男201例,女124例,年龄65~76岁,平均70.5岁。疾病分类:一氧化碳继发症38例,脑梗死73例,脑出血56例,脑动脉硬化29例,脑血栓52例,脑血肿清除术后19例,冠心病11例,颈椎痛23例,糖尿病24例,突发性神经性耳聋26例,中风10例。高压氧治疗采用医用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2.5ATA,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2小时,10天为1个疗程。
护 理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首先要具备高压氧医学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气压环境下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感,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病人心理的技能。
首次高压氧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高压氧治疗机制、治疗过程和疗效,使病人了解高压氧治疗的必要性,从心理上愿意接受此项治疗,增强治病信心。介绍氧舱的主要设施,告诉病人治疗时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及防止方法和注意事项,让病人有心理准备,以防产生恐惧、惊慌心理。带领病人参观治疗环境及其他病人治疗过程,教会调节咽鼓管的各种方法,让已经接受过治疗的病人谈在氧舱内的感受,树立新病人的信心。
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氧舱容积小,全封闭,空气流通差,易造成舱内空气、物品表面细菌污染。舱内空气及物品表面微生物污染,经严格的消毒处理后,可使舱内细菌计数符合卫生标准。常用消毒方法为治疗时通风换气,每次治疗完毕,对地面和舱壁用1:500“84”消毒液擦拭,吸氧管道1:200“84”消毒液浸泡,紫外线照射30分钟,每月对舱内空气菌落进行检测。保证舱内空气新鲜,干净整洁,温度适宜。
因人施护:对老年人反复、细致、耐心介绍高压氧治疗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中青年病人鼓励其克服困难,安心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诱导,调动其自身的自律系统,发挥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动作用,尽快树立治疗信心。将具体、多样化心理护理形式,融入到高压氧治疗的各环节中,给病人以安全感,使之自始至终都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进舱前的护理:①向病人介绍氧舱的性能原理、作用及治疗效果,治疗时会出现的问题及症状等;②介绍病员进舱须知,并辅导进舱后的调节动作;③让已接受治疗的老病人与新病人交谈在氧舱内的感受,树立新病人的信心;④针对病人的盲目乐观心理,向病人介绍高压氧舱不是神奇的治疗仪器,解释不同疾病治疗次数不同,让病人在思想上有所准备,避免盲目乐观,以得到病人的积极配合。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①加压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压力的不断升高,病人的感受最为明显,所以除上述进舱前的护理外,还要考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氧舱内病人互相交流,有条件的氧舱还可以播放一些音乐、歌曲、戏剧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缓解病人恐惧、紧张情绪。如果有耳痛时应立即停止加压,让病人做好调节动作直到耳痛症状消失后再升压,在最初加压阶段即0~0.04MPa所需时间为10~15分钟,让病人有逐步适应的过程,以稳定病人的情绪;②稳压阶段,也是吸氧阶段,一般为60~70分钟,由于舱内压力无波动,病人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我们仍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动作、表情等,经常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感,遇到问题及时解 决,给病人一种安全感;③减压阶段,减压时病人耳部都有不适的感觉,告诉病人不适的原因,消除紧张情绪,在减压时不憋气,以防止减压病的发生。
出舱后的护理:治疗结束后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反应,了解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及治疗效果,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使其对高压氧治疗有一正确认识,在以后的治疗中能够积极配合,并保持心情愉快。
讨 论
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重要性:高压氧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高压氧治疗是在高气压的环境下进行的,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易燃易爆、气压伤等,加上人们对这种治疗认识不足而产生心理压力,这些不良心理往往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治疗。所以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通过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其解除恐惧心理,避免不良情绪造成的心理压力,使病人接受治疗,保证高压氧治疗质量是很重要的。
首次高压氧治疗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对高压氧舱臆想造成病人的精神负担,这在首次进舱治疗的病人中表现尤为突出,对高压氧舱的认识从外观形象上即产生恐惧感,从而做出荒唐的揣测。姚映琦等调查424例病人后发现364例(86%)进舱前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心和恐惧心理。
老年病人自身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老年病人因患病时间长,在家庭中受亲属照顾,生活中依赖性比较强。加之对高压氧治疗认识不够,在接受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常会有恐惧紧张心理、自尊心理、怕孤独心理、盲目乐观心理等。李爱军等针对知识型老年病人心理状况的调查表明:①知识型老年病人的负性情绪较大,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注意;②对医疗与医学信息的要求多于其他病人;③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尊重和帮助;④担心医疗费用过高,导致报销困难或加重家庭经济负担;⑤盼望早日康复,关注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高于其他群体。
知识缺乏导致的心理问题:有的老年病人怀疑高压氧的治疗作用,认为吸入的氧气只能解决呼吸困难,而不能治疗疾病,甚至担心舱内的高气压对身体产生损害,而不能顺利接受、坚持治疗。
由于老年病人心理的特殊性,我们在整个治疗中采取了进舱陪护等一系列方法,较好控制了不利因素,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朱文俏,包玉美.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恢复期病人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0,1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