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的看法

环境设计的看法范文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向国际市场打开大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都开始融入国际元素。在环境设计领域,很多境外的设计师在国内环境设计工程中中标,并参与到国内的环境设计活动中来。这让国内的环境设计行业在惊呼“话语权丧失”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国内环境设计领域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进而在我国环境设计领域掀起了一股融合传统文化的浪潮,也因此,传统文化得以在中国的环境设计活动中重生。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科教文化行业进步迅速,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也逐渐苏醒,对外来文化开始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国际和异域文化产生了异议,认为这些建筑、景观不能反映出自己民族的特色,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在这种社会和民众需求的推动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优势、局限性及发展思路

(一)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环境设计领域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以建筑设计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容易区分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更加趋向于建筑原本的形态,也就是说更加倾向于建筑的实用性。基本上当前建筑物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作用。那么在建筑中除去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剩下的就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因素往往是非理性的,是为了提升更深层的建筑品格和审美形象才加入进去的,这就意味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这只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种看法,单纯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对环境的塑造理念,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让环境塑造更加具有历史的沿承性,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审美追求,这是其他任何文化理念都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有儒、释、道三种学说,这三家在对文化的阐释上,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三种思想达到了空前的一致,都认为人和环境应该是和谐共存的,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这就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应该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沃土,将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融合的应用

(一)树立自信心,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国门的初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国内的环境设计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对西方思想和西方设计理念的模仿,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稳,这种思想的盲目和急躁退却以后,环境设计人员开始认识到环境设计必须根植于民族和国家的土壤,并以此为起点。我国的环境设计事业开始对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走上了一条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主体,应该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相信在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呈现出更加无可比拟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同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环境设计理念必将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迷信,能够让中国的环境设计回归到传统文化延续、传承和融合创新的道路上。

(二)对世界各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切发展和创新都源自于对旧有事物、理念、思想的总结与提炼,在环境设计领域,我国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外国理念的一隅,也不能逡巡于传统文化的桎梏。而应该博采众长,既要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要研究一切外来文化,在了解自身的同时也了解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世界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差距,我们有什么优势,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环境设计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了我国和世界环境设计的最新发展,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环境设计的全面认识,才能清楚当前环境设计发展的方向。进而在根植于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环境设计理念。

(三)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融合

我国文化不仅具备无所不包的广域性,同时也具备纵向千年的时域性。在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上,文化的发展进步总是先驱,是历史向前的引路者。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行业也站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上,我们的环境设计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兼顾现代元素,并结合中国环境设计的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传统文化是基于传统社会实际创造的,在现代环境设计活动中传统文化的结合应用一定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在当前的环境设计领域中,设计主体一定要创造性的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结合在现代社会的血脉中,与环境设计的现代元素一起促进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环境设计的看法范文2

初期的茶席设计都仅为方便泡茶、奉茶,并营造一个茶事活动专属的场所而努力,一切设备都得自己张罗,甚至于茶巾、泡茶巾之类还得亲手缝制,全组茶具的组配、桌巾的裁剪、花石的点缀也都由茶席主人亲自完成。这样的茶席、这样的品茗环境百分之百是属于泡茶者的,属于茶席主人的,能完全表达爱茶人对茶的感情、对茶的诠释、对茶道境地的体悟,当然也显示了他的表达能力与在美学上的修养。

初期阶段的茶席设计难免显得不够精致、不够专业。因为普遍的爱茶人都还来不及进修品茗环境有关的课程,也还来不及学习绘画、建筑、音乐、诗词、哲学等必须的周边艺术,他们对茶境的表达能力是薄弱的,虽然他们对泡茶、品茗、茶道精神已有所感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就会有一些对茶界较为熟悉的环境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茶具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或产品给茶席主人。这时的茶席主人自然感到惊喜,如虎添翼,只要买进全套茶席用品,甚或委托茶席设计专家,就可拥有相当亮丽的茶席或品茗环境了。最近在各地方举办的茶席设计展经常有耳目一新的大幅度改变。

茶席或品茗环境设计的专业化是茶文化高度发展的现象。但在茶道与茶席的结合道路上,茶席主人必须把握主动的地位,表现你所要表现的,茶席、品茗环境、茶具、服装等专业人士只是帮你提供表现的素材而已。如果买进全套茶席、茶屋的成品,甚至连同服装与打扮都在设计师的安排之下,那就连同自己都成了茶席的一件道具。

使用“茶席设计”的原始意义并不是真正的茶席或茶屋产品,而是带有茶道演出的意思,重点应该还是在泡茶、茶汤、茶境的表现。茶席与品茗环境只是增强茶席主人所要表现的主题,并方便泡茶者与品饮者在泡茶、奉茶、品茗上的操作而已。

茶友可能要提出另外一个看法:不论设计师提供怎样的茶席与品茗环境,我都可以配合它表现出与品茗环境相搭配的泡茶风格。这就如同别人出题你来回答一样,是要有足够的泡茶与茶道表现能力的。只要有这样的功底,由别人代劳提供茶席与品茗环境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你要表现自己的茶道内涵,那就要你出主意,他们帮你完成。

环境设计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建筑模型 环境设计 应用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就是将建筑图纸具化为可视的实物过程,通过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逐渐形成最终的设计形态。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绘图能力,还需要灵活的动手能力,最后更需要对整体空间的把握和掌控能力。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开设旨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为课程设计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今后的专业课程打下深厚的基础。

一、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设置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在课程的设置和讲授上应和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区分,教学的重点主要倾向于室内建筑空间的应用与划分设计、环境景观模型设计、单体家具的模型制作等方面,通过主题性课程实践训练,达到教与学、听与练、思维与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建筑的构造设计以及外观模型设计方面主要以著名建筑设计案例分析讲解和按比例进行模型还原为主,并不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

二、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挑剔的顾客和紧张的工作,寻求更为高效的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无论作方案还是作分析,它比图纸更真实地反映建筑。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原本想不清楚的或是没想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复杂的建筑更为如此。模型的制作可以为设计师将各阶段的成果直观地呈现出来。更方便设计师分析研究,减少彼此讨论和磋商的时间,能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减少反复思考修改的时间。特别对方案,结构复杂的建筑有很大帮助,在和顾客讨论时也能让双方交流更为方便。

目前,建筑模型的表现方法一般都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制定具体的表现形式。至于建筑模型的未来发展将会如何让,是很难下定论的。然而,就时代的发展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来分析,由于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未来模型制作极可能在如下几个方面有着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1、 在材料上的变化趋势。模型制作一直与材料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商业行为的驱使,模型制作所需的基本材料和专业材料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模型制作将不会停留在对现有材料的使用上,而是探索、开发、使用各种新材料。模型制作的半成品材料将随着模型制作的专业化而越来越多。材料的仿真度也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有重大提高。

2、在工具上的变化趋势。从国外工具业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模型制作业和材料业的发展及专业化加工的需要,模型制作工具将向着更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届时模型制作的水平也将得到巨大的提高。

3、在表现形式上的变化趋势。目前,模型的表现大都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制定具体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建筑模型,因为主要是围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的展示和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来进行的,其形式更加单一,展望未来,这种具象的表现形式仍将采用。但随着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则将会产生更多的表现形式。未来的、新的表现形式则侧重于模型的艺术性、观赏性与研究性的抽象表现形式。

4、智能化和动态化的变化趋势以房地产销售模型来举例,十年前都不是用模型来售楼,仅用图纸贴在墙上说明就可以了;六年前只要用一般模型能够清晰表达空间关系即可,一年前则要求用精确的带灯光的模型;近年来开始研究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控制的声、光、电一体模型,即解说讲到哪里,电影画面演示到哪里。而且还采用遥控静音双语播双解说系统,同时模型以外的环境氛围灯也全部采用电脑控制,根据情节的需要调节气氛。

5、在制作工艺上的变化趋势。当电脑雕刻机被应用于模型制作时,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人认为,电脑雕刻机的出现将取代手工制作。电脑雕刻机绝不能取代手工制作。因为电脑雕刻机只能进行平面、立面的各种加工,况且电脑雕刻机完成的只是制作工艺中的某一个雕刻环节。在组合过程上还需要人为去操作。因此可以断言,未来的模型制作将会呈现传统手工制作和现代化高科技制作技术共存一体的趋势。

三、结语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能将环境设计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成果转化为实体成品,能让设计理念变为可视的物品,这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该课程的开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研究,宋培娟,大舞台,2013.02;

[2]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制作课程教学探讨,魏晗,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3;

[3]“诗意的盒子空间”模型设计与制作――环境设计专业建筑模型设计课程实践研究,杨晓帆 ,河南科技,2015.07;

[4]浅谈建筑模型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刘琛、丁峰,中国校外教育,2012.03;

环境设计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设计美 新价值 新境界 人性化 绿色设计

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这已是不刊之论。然而,美到底是什么?迄今仍争论不休。高尔基曾说:“美就是生活。”是的,美随处都有,对于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几千年来,随着美的出现和发展,人们也在不断的给“美”下了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美是和谐的,有的人认为美是完美的,有的人认为美就是理念,有的认为美是生活,有的认为美是关系,有的人认为美就是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设计艺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运用,它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肯定。东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推动设计美的因素,我国现在艺术设计与西方大致相同,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致使我国设计艺术转变时间较长、过程较为缓慢,以至于今天仍落后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因此,要想推动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获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国际环境中,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创造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计境界。

1 什么是设计美

1.1 美是什么

从汉字构成分析,我国甲骨文“美”,上部分为一对羊角,因此有“羊大为美”的说法。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美,甘也,从大从羊。”在现代汉语解释为大而肥的羊被认为是美的,即美味的感觉。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羊为美”。这是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等资料中得出,即人头戴羊头跳舞是“美”字的起源。

对于美的认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从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比较认同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一种主观的社会观念,他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

1.2 设计之美

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了创新,设计就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就如同产品失去了生命一样。因此,设计就是把设想变成实物的一种过程,通过视觉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一个方式。

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学科,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最基本的范畴。没有设计美的存在,就没有设计美学,也就无法进行设计审美。环境艺术设计,说白了它是一种空间的设计,它不仅包含了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同时也包含了人文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因此,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有独到的见解,建立起新的审美和价值观。

从个人而言“美”是一种潮流,每个人对待不同的事物都会有他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品味观念,它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改变。就拿建筑风格来说,在古希腊时期有古希腊式的建筑,在古罗马有古罗马式的建筑,而到了中世纪出现了哥特式建筑,到了后期由于观念的改变又有了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

因此,我们不能否定前人的设计,不能说那是不美的,只是由于时代不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如,唐宋女性以胖为美,而在现代则对“美”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前人的设计不管是在哪个方面都是绝对的艺术,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被超越的,也有一定分量的原因是由于前人的设计不可被超越,因此作为当代设计师就应当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

2 设计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新价值和新境界的体现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当人们满足于空间环境的基本需求后,人们开始把目光拓展到对空间环境的审美和舒适上。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以提高和改善建筑的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创造出建筑本身丰富的美学空间层次和文化内涵。同时,在设计对象上,以超越以往的空间艺术范畴,为满足大众的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诸多方面的需求,设计以追求舒适、有人情味的空间理念。

从宏观的美学角度来说,“美”也是运动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美”的发展趋势不再是一成不变,在设计中“美将是千姿百态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客观存在的空间环境实体可能也会变得能动起来,到时候就会完全颠覆空间环境多样性的概念,一处环境就能“包罗万象”。

设计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以使人们的生活的空间需要和心里舒适度得到满足。未来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变化多端的,将会更容易贴合人们的需求,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因此,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空间环境设计正在变成一个信息传递的媒介,而依附于它环境本身的应该是独创的设计给人们所带来的认同感和舒适感。设计以人为本,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到主体的功能化、人性化还有技术的层面。

“人文设计”,即人性化的设计,设计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感官是评判设计最终的价值尺度。其次,在这个工业化急剧发展的社会,环境污染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要想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保障就应该考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环保健康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活环境需要,将人与自然紧密的联合在一起,这将是我们空间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2.1 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美观的同时,也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于消费者,在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诉求的前提下,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一书中写到: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及工业技术逐渐从工作场所转移到家庭。高技术的家具反映过去辉煌的工业时代。厨房里的高技术,它的高峰是食物处理机的出现,使我们的厨房也工业化了。

在当代艺术设计当中,人的情感追溯与平衡,将成为空间环境设计的一种趋势、一种价值取向。这就要说道人性化设计中的感知设计,则是以人的感觉特性为设计准则,如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这些都将成为空间环境设计的考虑范畴。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从而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感知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将会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他以人的体验为主要考虑对象,将对今后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2 绿色设计

在近几年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不得不将空间环境设计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绿色设计,又称之为生态设计,将绿色生态的概念应用于设计之中。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他于20世纪60年代所著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已强调,设计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绿色设计成为蓬勃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和新的设计价值取向。

设计的本身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空间环境。绿色设计不仅涉及人的价值,而且要关注自然的价值,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改变环境,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90年代绿色设计开始融入并表现出来,以使用再生材料和减少材料的消耗作为设计构想,使用废物回收利用为主。如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家具、家电等,都合理地利用了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将其设计构思实施生产利用,体现出了绿色环保的生态设计理念。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必然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新的思潮,给我们的空间环境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设计该如何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设计思路,要想真正立足于世界设计文化之林,就要以人性化的设计和绿色生态设计为心的价值理念,积极汲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推进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著.《设计美学》[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2月.

[2]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2月18日.

环境设计的看法范文5

一、专业知识与“设计思维”

环境设计它是根据设计的目的,选择特定的语言和形式,而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是设计的思维主导着设计的整个过程,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认识指导实践。设计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扎实的形象表达技能,心手协调,而且要求设计师能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做出思考和研究,通晓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断地激发直觉和创造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设计对象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渐熟悉设计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形式,艺术设计的最大价值也正体现在设计思维于艺术的运用。因此,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对于艺术设计中的水平和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思维就成了影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设计思维能力来源于设计者专业知识。因此,当下“项目教学”的思考视角不应仅停留在对设计实践的形态描述和经验总结的层次上,更不能仅仅将设计当作某一现实利益的实现手段。在“项目教学”设计中由于项目条件的影响,学生反而更易受到工艺、风格、技术和成本等现实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因而很难形成具有典型创意思维精髓特征的设计作品。为完成项目,教师有时需要把教学体系的学科知识打乱,从中挑出与设计任务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让学生把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极易产生混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结果,相当部分学生在项目设计时不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通常讲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情况反映了“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基本命题,“是什么”解决一个好的设计具备的专业因素;“怎样做”解决了这些专业因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被体现和完成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好这个基本命题才是“项目教学”的终极目标。设计思维是一门以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基本形态、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探讨和研究设计思维的方法以及设计思维潜力开发等问题的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业造型设计师等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共通性,只是专业知识不同而已,他们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项目教学”模式下“设计思维”的培养与拓展在此意义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项目任务与“设计思维”

从理论上讲,设计概念构思的产生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受限制的设计构思往往达不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虽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限定的现实。但设计概念构思在此时是核心的东西。我们知道,理性思维是一种线形空间模型的思路推导过程,一个概念通过立论可以成立,经过收集不同信息反馈于该点,通过客观的外部研究过程得出阶段性结论,然后进入下一点,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最后的结果。感性思维则是一种树形空间模型的形象类比过程,一个题目产生若干概念(三个以上甚至更多),三种概念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每一种都有发展的希望,在其中选取符合需要的一种,再发展出三个以上新的概念,如此举一反三地逐渐深化,直至最后产生满意的结果。设计思维中这两条重要线索“推理”与“想象”。它们分别代表着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推理,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它的目标直指最后的结论。它与诸如“逻辑”“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心理学概念相联系。与之相对“,想象”则更具有一种发散的、充满个人色彩、无单一确定目标的特征。在设计中“,推理”模式的思维过程明显地需要更关注外在条件的影响,而“想象”模式的思维过程则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内心活动,甚至可以暂时不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所以,概念的创意中,创意是主要矛盾,限定是次要矛盾。在设计过程的这个阶段,首先应该考虑的主要是概念的发展。在概念确立的前提下,再来看限定的制约条件,这样的思维过程比较符合环境空间限定的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拘泥于“设计项目”限定的条件,可能永远也创造不出有新意的作品。但种种“概念”都不能完全决定设计的最终效果与成败,因为决定设计的优劣效果,除了功能等内容之外,主要表现为视觉因素,而视觉形式的创造是“图解思考”模式的思维过程。

三“、设计思维”与“图解思考”

环境设计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建筑;外环境设计;探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人们将景观设计定义为艺术作品的性质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因为自然力已经逐渐取代了人类设计景观的意图和技能。景观设计不应只是人类营造的单向审美,而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相辅相成的“共美”。应当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发掘这个景观的独特之处,并把它溶于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之中。阐释人与自然的更深层关系,“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不但要把自然对人类的关怀尽量的体现出来,而且要维系人与自然的良好循环关系,致力于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1 概述

1.1背景

当今我国城市建筑环境现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土地资源被大量的城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等建筑体所代替,自然植被资源的消失率远远大于其再生率,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随着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城市气候的改变,这个改变已影响到世界 50%人口的生活,人类生物圈中的废弃物污染了城市生存空间甚至危及城市植物、生物的生存,城市中自然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铺天盖地的硬化城市覆盖面割断了自然循环链,热辐射被硬质城市储存和释放。

一方面地面丧失保水能力,雨水不能返回土地,地表水面干枯或萎缩,过度的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极度下降,大城市普遍存在水源不足。另一方面城市的温室效应,使城市空间中的热量无法散去,大城市普遍存在热岛现象,城市内部噪声、粉尘充斥,城市空气被污染,城市失去了良性的自然生态循环,自然调节力极度下降,城市效率逐渐降低。

1.2 目的与意义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悠久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与一定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相关联。从人类与环境共存、共生到有意识的改造和设计,可预见目的性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景观以外的自然生态及先进技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视世界的审美哲学和技术与生态对现代景观概念的影响力。

1.3 相关概念

1.3.1 建筑外环境

指的是建筑周围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从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与建筑室内环境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的环境。

1.3.2 生态景观

是综合景观与生态等各学科的科学研究,生态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它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 建筑与环境

2.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建筑物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即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和建筑小品等相通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同时,还应考虑到自然条件,如地形、朝向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时还涉及到空间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一幢优秀的建筑在环境上能够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与周围的景物取得和谐的配合 还会给人以激情。

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单纯解决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已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创造更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使建筑物与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景观,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是影响我们生存与生活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来说,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也很大,建筑是环境中的建筑,环境的改变必然对建筑产生影响。

2.2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首先从技术上,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对建筑的通风、取暖和采光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技派的兴起以及生态建筑的凸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其次从感官上,周围环境适当的表达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讲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3 生态设计的系统与应用

3.1植被造景生态设计

要创作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在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统一的同时,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组合的形式美唤起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与日俱增,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城市可供景观建造的用地少之又少,增加城市景观的植被生态设计便成了最优选择,这其中尤以高强度多用途活动区的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为主。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3.2地貌改造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