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范文1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一、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与教师应具有的心理健康特征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1.对本职工作的情感不够强烈。如有些中学体育教师过于关注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乏职业自豪感;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自信心不足;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得过且过。

2.自我调控与自我意识能力不强。如表现在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的欠缺上,不愿意过多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处理学生事务,抱着只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的想法。

3.情绪不稳定和自制力差。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激、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甚至遇事不顺就体罚学生等。

二、中学体育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代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而复杂的。他们既要考虑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在学校的地位,还要考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些致使目前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着种种心理问题。

1.工作环境所带来的压抑、紧张心理。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相对较闭塞单纯,在工作中接触的人主要是未成年人,再加上接触社会机会少,这就使得一些体育教师思想比较单纯,遇事处理简单化,不易与社会“接轨”。

2.职业因素所引发的倦怠、挫败感。中学体育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未成熟的青少年,而他们一般思想没有定型,易偏激,致使体育教师在与之打交道时易心力交瘁,产成职业倦怠感。

3.体育教师自身原因。体育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一些不良行为模式、对现实生活中人生经验的错误总结等,都会对体育教师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培养中学体育教师健康心理的方法

1.在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训练。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转变现代教育评价观念。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应多开展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讨论、研究,让大家都重视体育等学科。这也能让教师正确评价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应的间接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加强健康人格的塑造。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中学体育教师的健康人格,既有助于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范文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职校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41-02

随着当代科技迅猛发展,职业学校传统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发展学生操作技能的目标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注重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培养学生对技术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提高技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对“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使学生透过操作技能了解其基本技术原理以及操作技能所内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未来技术世界的适应性,实现学生全面而平衡的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也是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心理学界定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个人通过认知过程来面对和解决现实的、跨学科情境下无明显解决方法的问题的能力。当一个人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适合方法时,他所从事的活动就被称为问题解决。可以说,问题及其解决是社会中每个人每天都面临的活动,也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自主地、主动地谋求解决,能有规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问题,并能适宜地、合理地、有效地解决问题。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书中,首次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1)在情境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2)明确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3)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杜威后来又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活动;第二步: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步: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应对这个问题;第四步:学生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其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步: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其想法。

可以看出,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提供了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具体途径。

教学实施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路径

职业学校教学包括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教学、校外实习教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多个平台。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树立能力培养的意识,积极营造一种学生能愉悦地进行思考的氛围,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然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经历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进程的自我反馈和结果的评价等问题解决环节的真实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能逐步地培养起来。以下是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步骤:

(一)在教学前

在教学前,教师(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并提出问题,并向学生说明和解释问题解决的思维步骤和操作流程,以便师生双方各自做好教学准备。

问题设计 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又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是开展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重点在于事前对问题情境进行设计。问题情境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设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真实的案例、实际的职业行为问题、具体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等。尽量促进知识的提取,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使学生把先前学习的实例应用到与此类似的问题解决中。(2)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相互联系的部分,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3)问题要设计得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4)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当然,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本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创造就来源于日常的普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与日常教学完全割裂开,而应在课堂上把训练学生掌握常规问题解决的策略与创造性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维步骤 教师要熟悉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事先向学生说明,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第一,分析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第二,产生一个问题解决计划。问题解决计划应包括总目标、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策略和能力。第三,回忆已有的信息或获得新的信息。要想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学生必须有三种信息:事实的信息、概念和原理。其中,概念和原理这两种信息对于问题解决来说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和不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要解决问题所需的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不同。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概念和原理有非常透彻的理解;而不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则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不透彻。第四,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并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第五,检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检验和验证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充分?是否产生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计划?是否有问题解决的策略?所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自己在问解决过程中是如何决策的?等等。检验和验证要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操作流程 (1)分组。同一问题分成若干小组,如有多个问题,愿意回答同一问题的组成一个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基本的规则,学习者和教师明确各自的角色。(2)在小组内,师生间对问题进行沟通或修改。(3)小组内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讨论,分配任务。明确哪些是已知事实,提出假设,列出解决问题所需要进一步知道和理解的学习要点,分配需要完成的各种具体任务,为向全班同学说明展示解决方案作准备。(4)各小组对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准备,并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比如分析、图表、报告、作品等)向全班同学说明、展示他们的方案,报告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5)进行自我评价,并接受小组成员及教师的评价。

(二)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营造问题解决的气氛 试着在教学的每一段落都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提问,不允许学生按书本上固有程式给出答案,而是要 “最大限度说出你能联想到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情况适合于这种办法”等等。这种提问方式常可以结合“头脑风暴法”来使用,即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不同的想法,而教师避免直接给学生答案。对学生经过创造性思维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并给以赞赏,让学生感受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界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清楚地界定教学目标,把握好课程安排和时间的灵活性,注意运用与学生沟通、合作学习的技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对学生提出的貌似荒唐的问题或答案,教师不要轻视、忽略或是讥讽,而应该给予倾听和考虑,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或验证这一想法。

及时反馈 问题解决训练需要及时的反馈,教师要把握学生方案展示的进度,及时给予指导,看问题是否正确解决了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方向,及时反馈可以加速问题解决的进程。当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采取补救措施,以便把问题完全正确地解决。

做好学生方案的讨论与评价 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沟通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想法,发展学生批判他人想法的技巧,并扩展学生对问题的深层了解。最后用事先拟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评价。

(三)在教学后

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应根据评价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讲评,指出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总之,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训练应以学生解决问题为导向,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是一个顾问、支持者和咨询专家。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清楚地阐明目标以使学生了解工作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期望,主动地把握工作进度,明确的期望可以使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独立制定并执行计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敦促、鼓励、协助、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负责工作,自行去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设计

根据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流程,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应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理解、识别、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2)搜集信息;(3)解决问题计划的设计;(4)既定计划的实施及指向目标的解决过程;(5)解决办法的有效性。

由于问题有大有小,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因此,要评量一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若以其解决某些问题的成功率来决定,可能会失准。为防止这种偏差,设计的评价工具既要应用有效,又要尽量全面,同时,指标成绩水平的建立要基于可观察学习成果分类,以便在相关的问题解决情境中能支持有经验教师的判断,为学习者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反馈,提出改进的策略建议。为了促进问题解决能力训练与学习积极性,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当完成一个任务后,学生被要求用这个工具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以便给教师提供问题解决评价的证据。为此,笔者设计了表1。

作为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单独评价,也要对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根据事先议定的标准,可以按照教师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评价4:3:3的比例,对学生在本次方案实施中的问题解决表现做出评价,并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袋,学期末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Ellen Weber.Student Assessment that Works:A Practical Approach[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范文3

【关键词】中药化学;问题解决

Teaching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curriculum

XU Tunhai1LIUyang1 XU Peng2 GUI Haishui1 ZHU Yindi1

【Abstract】 Learning tasks have much problem solving in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asks are arduous and important. In the teaching, the teachers shoul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of problem solution, encourage students carry on the attribute to the questions, state the assumption of the problem solution through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arry on the induction and conclusion to the problem solution way. In addition, teachers should als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omply with the study situation,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earn, to learn how to ponder, to learn how to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oblem solving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20-02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围绕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人们通过概念、原理等知识结构的表征,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知识传递是人类借以交流和继承认识成果、获得间接经验知识的方式,间接的传递也是人们进行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1]。知识传递的过程依赖问题解决来连接。问题解决的学习,在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前人因为解决了问题,构建了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后人学习了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并把概念和原理应用到自己的问题解决中,获得新知识。当然,在实践中,又不断遇到新问题,于是发展出新知识,继而通过知识传递,传承给后来者。

中药化学作为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已经建立其知识结构体系。但是中药现代化又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药的活性作用物质基础,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基石。因此,与中药学的其他课程比较而言,问题解决的学习在中药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1 问题解决学习的心理过程分析

多数心理学家赞同美国学者纽威尔和西蒙对问题的定义:问题是一个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为[2]。问题解决指在问题情境中能够以问题为目标,通过对已有概念、原理的重新组织,找到问题新的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逻辑、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必须将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才能完成,如果仅仅是照搬学习过的原理或概念就能解答,那只是原理或概念具体化过程,不能算作问题解决。例如,以人参为例,学习三萜皂苷类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后,学生初步了解人参皂苷的化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研究其他含有三萜皂苷中药时,学生能够通过对已有方法和技术的重新组织,确定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形成探索性研究问题的思考能力。

认知心理学研究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理解并表征问题,识别问题情境,并在理解基础上把问题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表征。(2)寻求解答,可以通过算法式和启发式两种途径,找到问题解决途径。算法式是采取一步一步的类同程序,直到问题被解答出来。启发式是指通过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反推或者类比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综合中药化学学科特征,算法式可能是解决问题主要途径。(3)执行计划或尝试问题解答。在第2阶段确定算法式途径,在这个阶段就开始行动,并通过实验过程描述来表征对问题的解答过程。(4)评估问题解决结果,完成问题解决方案后,应对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以确定解决方式是否合适,结论是否可靠等。

2 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到多种心理过程影响。例如,问题情境、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等,有些因素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有些起阻碍作用[3]。我们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心理过程来分析中药化学的教学策略。

2.1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思维是人的潜能,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需要学习才得以发挥。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传递系统学科知识。知识的学习包括概念学习、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学习几个方面,我国教育向来只是重视前两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在努力学习得来的高分下潜在着危机:早在1992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发表报告指出“我国中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创造;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数学,弱于科学。”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和留学生的不足,主要是动手能力、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4]。虽然近10年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力图改变这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但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已影响到中药化学的学习。在教学中,经常见到被动的学生,把老师和教材规定的作业或习题册,当成完成任务或者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自己主动、有兴趣地探索问题如何被解决;还有的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而是抄袭作业来完成规定任务。对这类学生来说,根本谈不上学习乐趣和信心,更别说进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和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智慧活动。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已严重影响到学科知识学习中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不习惯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既不善于发现新问题,也不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发挥思维中问题解决的潜能,重新建构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任务。中药化学教学中,可以适度增加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寻找新药物资源等例子,激发学生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学习动机。

2.2 表征问题的策略。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后,知识传递进入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从问题解决的学习心理过程来看,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对问题进行表征的学习策略。表征问题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清晰、准确地分析题意,并通过语言或外部行为表述出来。问题表征的学习策略是从指读问题字词语句开始,学生应准确理解语言词句所传达的信息,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语言表述中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问题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的目标做出判断。例如,“哪种填充剂是柱色谱分离生物碱的最佳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问题字词语句的表述,而不是急于回答问题。从“哪种方法”的语言表征中,可以理解到至少不止一种方法可以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重述,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将问题陈述中隐含或其他省略条件增添到对问题的理解中,在理解问题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目标做出准确判断。学生对问题进行重述处理后,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更具体的问题表述:在中性氧化铝、硅胶、凝胶、聚酰胺、硅藻土等,哪种填充剂是柱色谱分离生物碱的最佳选择?这样通过教学中表征问题的策略,可以使学生通过呈现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加强对问题整体意义的理解,从而找到具体问题的解决目标。

2.3 提出假设的策略。在对问题进行准确表征的前提下,教师要训练学生陈述自己问题解决的假设及步骤,使学生借助外显语言清晰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并且自觉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估,理清自己问题解决的学习思路,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路径,并及时、正确地归纳和总结自己的问题处理经验与策略。让学生报告提出假设的学习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觉察和训练的策略。当学生在报告问题解决假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重视运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还要重视运用未知条件来进行逆向推理。中药化学教学,由于中药化学的学科特征,要求创新型学生既要善于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例如,在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中,顺向推理遵循常规的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登操作程序,提取中药化学成分;同时,由于中药中亦有未知化学成分,因而,这一问题解决学习中问题解决的假设,需要求学生顺向推理同时,善于逆向推理,采取确立“子目标”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例如,对麦冬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的问题解决中,虽然国内外已报道麦冬中多种皂苷成分,但我们仍然可以假设麦冬中仍存在未被分离和鉴定的皂苷,利用已知条件顺向推理(已有麦冬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和未知条件逆向推理(假设麦冬存在未被分离与鉴定成分),研究者经过将川麦冬块根粉碎、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制备分离等过程,最终分并鉴定4个甾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5]。因此,教师要善于觉察学生提出假设时语言表述中的思维策略,抓住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实质,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路径。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和提出假设的语言陈述,帮助学生扩散性思维,从多角度看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影响,并学会从多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

2.4 归纳与总结的策略。教学中,特别是通过课程提问、问题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思考是否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目的,是否把掌握的知识纳入学生自己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回忆自己表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中的经验,并与其他同学或老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体验其他问题处理的思路和技巧,归纳、总结问题解决的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经验,使自己在的问题来临时,能够借鉴已有问题处理模式,但又不受思维定势影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动机、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归纳与总结问题解决模式对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是问题解决的充分条件。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者的智慧、动机强度、认知策略以及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因此,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解决学习的本质特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即刻表现出来问题解决的学习心理,以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目标,培养中药学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金辉,韦克难.实用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96.

[2]梅涛. 关于“问题提出”的几点思考[J]. 高等函授学报. 2007, 21 (3):19-21.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1.

[4]陈文胜. 问题解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2-3.

[5]徐暾海, 陈萍等. 川麦冬中的新呋甾皂苷的分离与鉴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 l (28):286-288.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能脱离具体的学科教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何进行有效的化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这些问题要落实,归根到底,其落脚点就是如何进行初中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

一、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任何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学生通过教学后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教师教学活动优劣的评价依据,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起着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作用。由于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进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制定化学教序目标时应注意系统性。例如,在制取氧气的时制定的目标时初步学习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而日后学氧化碳的制取时,教学目标就应该掌握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学习迁移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界关注、研究的热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就涉及到迁移。如氧气这部分内容,学习重点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但是在解决“如何制一瓶氧气”和“氧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这两个主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制取气体和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为以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和研究其他物质的性质做好铺垫,实现了学习的正迁移。

二、化学问题解决式任务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学设计科学化的一门重要技术。任务分析的目的是揭示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构成成分和层次关系,并据此确定促使这些学习结果习得的教学条件,从而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起决定作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可构成三种关系:(1)原有知识是上位的,新学习的知识是原有知识的下位知识,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在包容程度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新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下位关系,这时新知识的学习称为下位学习。例如,学生已经有了“化学反应”的概念,再学习“氧化反应”就构成了下位学习。(2)原有知识是下位的,新学习的知识是原有知识的上位知识,当新知识在包容与概括程度上高于原有知识时,这时新知识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例如,学生已经具有了铁、硫、碳、磷等跟氧气反应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化合反应的概念便产生上位学习。(3)原有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是并列的,构成并列结合的关系,有时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既不产生上位关系,也不产生下位关系,新知识可能与原有知识有某种吻合关系或者类比关系,这时新知识的学习为并列结合学习。例如,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制法的有关知识,再学氧化碳的制法时,由于二者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新知识也可以被原有知识同化。在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时,必须弄清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不同问题解决阶段的问题设计时选择最恰当合适的问题呈现顺序。

三、化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化学问题设计是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中的精髓。好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由于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的模式是按照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为阶段性标志的,因此,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既具有一般问题设计的原则,又因为其问题解决的阶段性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了A, B两类问题解决后,学生渴望通过解决新的问题来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C类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模式中的C类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所提问题能创造性地加以分析、比较、综合,并有条理的叙述出来,从而训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关于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验证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多数同学的实验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改变?”“为什么有个别小组同学的实验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改变了?”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回答上述问题后,就会了解在考虑反应物和生成物时要全面,自然会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的更为透彻。这类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是C类问题设计的主体形式。开放性是促使学生自由思考的保证。开放性,即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方案。如“现有足量的蔗糖固体、水、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要配制100g10%的蔗糖溶液,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方案。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增强了学生对于溶液组成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问题是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因而,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语言表述的严谨性,以免引起误解和歧义。如设计问题“酸的五条通性是什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酸都有且只有这样几种性质。另外,还要注意合理使用化学专业术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例如,在学习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时,可设计问题:“在了解了金属铜的微观结构后,你能说说为什么我们用元素符号Cu来表示金属铜的化学式?”

综上所述,教师要依据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同时,积极挖掘化学教材及相关教育资源中的问题生长点,从而精心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范文5

在当今的教育实践观念中,心理学作为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较为深入的探讨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心理学技能,从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关键词】学生;心理学;教学实践

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兼具人类文化具体传播的使命,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推广,时代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需要学习、理解和掌握心理学,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将其运用于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群体要面对的都是那些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观念比较新颖,敢于向旧观念说不,勇于创新。故而教学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因此,当前的教育工作想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就成为了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心理积极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1应用需要层次理论和强化理论,完善更新激励措施

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的心理需求是分层次的,越高的心理需求层次,引发行为的动机就越强烈,学生也不例外。一般心理需求根据来源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主观需求,二是客观需求。主观需求是形成动机的决定性因素,而客观需求是形成动机的外部条件。合适的目标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正学生的学习行动,具有较强地激励作用。由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知,教师可以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其期望学生的行为发生概率增大,而学生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时其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这样就通过正强化起到激励作用。反过来,教师也可以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其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减小,学生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消退甚至丧失,这就也就是负强化。如教师的某一行为如果会给学生带来愉快和满足,如给予赞誉、关爱和礼物等,学生就会倾向于重复行为;反之,教师的某一行为如果能减少和消除学生的不快和厌恶,如责骂、体罚和联系家长等,学生同样也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不仅应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大学生的学生热情,要着力做到帮助学生制定和确立恰当可行的学习目标,还要让学生既可以有效投入学习,又可以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善用强化理论达到预期激励目的,最后还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2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教学实践中予以验证提出。指出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最显著的体现在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在教学中,教师的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学力量。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如果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拒绝感和不信任,就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甚至教师,而这种消极态度的积累,逐渐会使学生进一步拒绝老师的要求。反之,教师适度的关注和欣赏也会逐渐扶持一批对自己信心不足的“问题学生”认同自己,给他们进步的动力。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学会好好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认真鼓励与欣赏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寄予一定程度的期望,从而使那些学习困难和不上进的学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问题和外显或潜在的自卑感。

3运用关怀心理效应,增强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学生学习动机有两种,一种就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另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其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当今社会下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在不堪重负的压力下会有部分学生自信心下降的情况,尤其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到学校后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时,就会产生不自信的感觉。鉴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学理论,教师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尽可能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也会使学生体验到归属感和温暖,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4加强深层次沟通,帮助学生接纳自我

在教学工作中难免会有学生对教师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这时,老师就担当起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教师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不可表现表现出厌烦等消极情绪,要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里自由的表达自己,让学生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根据学生的言语表达和肢体语言对其进行有针对的辅导。辅导过程中教师要以恰当的语言和真诚的态度接纳学生积极与消极的方面。有时耐心地倾听比说教更为有效,学生将自己烦恼和问题都说出来,这一倾诉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继而教师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辅助,教会学生学会接纳自己,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取悦自己,使学生在未来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懂得如何应对与疏解,真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5结束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需要各位教师通过认真的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学素养,提升心理学教学思维,并在具体地教学中不断地积极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贵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心理教科导刊,江苏省盐城电视大学射阳分校:江苏.

[2]李彦军.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2015.05.

[3]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2011.09.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范文6

作为教师,深知测验的重要性,教育测验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教与学的有力工具.通过测验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运用考试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文从测验目标、测验的依据、测试内容的选择、测试的时机及测试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测验的目标要与教育目标保

持一致

作为教育评价的教育测验,测量目标应反映教育目标.对于形成性评价,每个教学目标都应该是测量目标.但对于终结性评价,应从教学目标中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目标作为测量目标.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包括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方面.能力这一维度应运用布鲁姆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即认知领域中的知识、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学习水平层次)来加以界定,从而测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以标准化测验作为进行测验

的依据

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为了使不同的被测试者所获得的分数有可比性,测验的条件对所有的被测试者都必须是同样的.这样,在测验时,唯一可变因素就只有被测试者的能力.

测验实施的标准化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再详述.因为我们平日的测验一般都使用自编题,因此对标准化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即常模的建立,在此也不详述.仅就试题的编制谈一点肤浅的看法.自编试题也应取相当数量的标准化测验所运用的测题格式,如选择、填空、是非等题型,因为这些题型易使测题取样充分,覆盖面大.论证题型虽然在评分上具有一定主观性,但却可检测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这是前者难以达到的.我们只要对论证题加以改善,将其作标准化处理,比如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并作出可靠的评分标准,仍是可以采用的.两种题型结合使用,取长补短,并注意测题的鉴别力,这样编制的测题,也会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也能为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三、灵活选用开放题

开放题是指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的问题.开放题可使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与面临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容易激发认知冲突,迫使学生修改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将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进而对推理的结果做出评价.同时它可以很好地完成考查布鲁姆提出的学习水平分类系统中的“评价”这一层次的学习水平.因此试题中开放题是有益无害的.

四、掌握适宜的考试次数

教育心理学表明,间时复习法比集中复习好些.大多数死记的观念学习中,间时可能胜于集中.在概念形成和包含普遍心理定式的问题解决中,集中练习最为有力,但每遇到需要转变心理定式时,间时练习好处较大.当然复习的方法有很多并不是一定要通过考试,但考试可以作为促进复习的重要方法.我们可根据教育心理学这一理论确定考试次数.不能用过多的测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能随意消减考试次数,甚至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后者更将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认为对于每一个单元应以一个熟悉知识结构进行一次随堂小测验(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抽查收卷(每次成绩可记10~20分),每单元作一次综合性测验,期末再进行总测验为宜,这样学生能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复习巩固,也便于教师进行反馈控制.

五、测验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

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为巩固学习这一目的服务的,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为内容所服务.根据不同的考试目的或考试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反馈来调节我们的控制行为,逐步缩小被控制者的可能性空间,提高控制能力,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说把总的目标变成一步一步的分段目标.排除已学会的,抓住未学会的,通过努力使之变成会的.不断提高正确率、完整率,降低错误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控制论这一理论,可采用以下两种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