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1
1基于设计工作过程的方法研究
环境设计的专业教学一般由基础课和专项设计课程构成,到了高年级,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真题真作”和“假题真作”的模式,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模式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美术类考试,他们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理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对低较。同时,在教学上的师资储备、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在专业理论建树和工程项目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设计水平难以突破。这些弱点在就业方面已经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其次,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多注重表现技法的传授和形式语汇的表达,当学生面对实际项目设计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实际指导设计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感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节,形式语汇难以建构。事实上,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几乎都未开设专门的设计方法研究等类似的课程,所谓方法大多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认识水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整个设计专业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1科学的工作方法
现代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交叉学科。首先,环境设计的成果是以工程项目的建造为结果和过程的。因此,凡是涉及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的所有环节都将成为环境设计关注和遵循的必须原则。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整体的方法来支撑,这一过程很难得以推进。其次,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又会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叠加和展现。这更需要设计者具有冷静和睿智的头脑,运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化解和实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不能及时得以评价或是由于片面的评价和引导,往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方法成为设计过程中的注解,而非设计必须遵从的原则。在面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时,盲从和慌乱成为普遍现象。
方法学,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艺术设计方法学研究主要解决设计师面对设计项目时“怎么办”“如何开始”等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环境设计项目,其复杂的设计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规划(明确设计任务)、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首先依靠科学的方法的介入和指导。例如,在初期需要有设计调查这一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是,它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甚至仅仅被作为设计表达的表面注解和方案阐述时的理由。原因是,设计者缺乏正确的调查方法和途径,结果自然是片面和“想当然”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设计的实际意义。例如,对于综合市场的改造这一设计命题,微观上从管理者、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同的诉求和需要出发,和宏观上从社区文化、市场竞争力与整体环境形象出发。对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介入方式与方法不同,得到的指向和结果就会相差甚远。其次,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还要依靠科学的分析和解读。问题都摆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析和梳理出重要的数据和信息,逐渐整理出设计的理念和基本思路。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的方法,设计的进程再次回到了方法研究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以将设计师从工匠的迷茫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工业的语境之中”。[1]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变化,它不再将个性化和艺术表达作为首要条件,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艺术表达,而是成为与委托方、其他工程师平等协作,参与并完成设计艺术生产的合作。这源于设计、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没有一个科学优化的工作方法,这一过程将会变得复杂。
1.2系统与整体的工作方法
系统与整体的设计方法不仅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也可以成为其他设计领域关注和采用的基本方式。它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设计过程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获得优化。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设计全过程。
环境设计是复杂的、动态的设计过程,委托方意志的变化、投资额度的变化、市场反应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甚至施工环境的变化等,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进程。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太多的环节需要关注、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关系需要协调。因此,更需要设计师树立系统与整体的理念。整体性就是把设计过程中的任一对象看成各个要素,并按一定方式来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部分,要素与整体、环境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呈现出各组成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强调这种关系的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科学性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学生也好,设计师也好主动地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方法,从与人沟通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等细节入手,以分析、综合、评价、执行的手段贯彻于设计各阶段,使设计的问题得以凸显、集中、深入和拓展,最终以优化与适合的方式完成。
2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设计方法学的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有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前者以观念与方法论影响后者,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2]包豪斯注重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把艺术设计看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强调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密切联系。艺术家与工艺技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统一和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现代设计已经不是能由某个具体单一的工种或艺术家来独立承担的工作。乌尔姆设计学院强调全面发展的创造个性旨在擺脱“纯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纯制作者”的狭隘性,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然而,乌尔姆设计学院试图把设计活动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推导和逻辑过程的做法,这又会导致对于设计师个体的艺术感受和认知的忽视。由于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现代设计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包豪斯和乌尔姆学院都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就艺术如何参与现代设计中给出了解释,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作为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类似于将设计的过程定位于前提条件限定下的被动执行和流水线生产,忽略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设计除功能之外的活力因素。
2.1设计思维方法的分类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发展的趋向却不同。
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现象、特征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二是对艺术设计思维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现代设计的科学本质及其目的性规定了设计思维的逻辑定向,即通过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从而在设计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价值。其特点是把直观或经验所得的东西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个别到理性一般再到理性个别。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对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等环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形象的创造要求艺术思维发挥独特的作用,只有综合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这种综合性体现了设计思维的辩证逻辑,即处理好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综合、历史的与逻辑的、人与物等关系。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的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
2.2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研究设计理论,必须研究方法上的处理方式、创造性的观念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果说目的性、实践性和规律性是一般方法的共性特征,那么情感性则是艺术设计方法最显著的个性特征。设计方法学涉及众多领域,是对设计方法的再研究,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更加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点审视设计问题,避免过早定论,脱离以往的做法,实施转化思路等。在各种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抽象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和反映出来,它最终仍是一个形象的建构问题。因此,艺术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起着主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针对所给信息而产生的问题,要尽量从各式各样的角度去解读。它是一种跳跃式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围绕一个问题,从已有的信息出发,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过程。设计师可以对设计要求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提出设计创意。从范畴化的角度来看,在谋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的环境设计范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思考过程中,着眼于设计要求中心要素的思考容易受到既成概念的影响而落入惯性思维,运用周边要素开展的思考则表现出一种扩张的态势,并能从中找到更合适的设计方案。
3环境设计方法的嬗变
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传统认识论通过彰显“智慧之爱”并未将认识论引向解放。在克服科学认识论弊端的前提下,认识论研究领域中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其中,生活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在批判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其理论体系。生活认识论是“生活世界观照下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关注的焦点转向人们生存的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社会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及其社会性。从关注理性哲学的科学认识转向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是认识论研究的层次深化和思路转换,开启了更广阔的认识论研究视域。这一转换为理解知识和知识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效地指导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从而促进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在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以及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以新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论、学习扩展论和知识创造模型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使工作任务越来越强调知识性、跨学科性和复杂性。“如果不与他人合作,单个人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同样的,“学习也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动态的过程”。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考虑到这些特点。学生应在学校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从而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告诉他们在一起工作,不意味着能够自然地发生协同合作。当前的学习环境设计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使每个人都能为获得成功作出充分的贡献。人类的特质之一是能够集合共同的智力资源,一起解决问题,从而将创造知识的过程建立在群体协作的基础上。但现有的学习环境设计“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
人类始终跋涉于认识世界的旅途中,从对外物的认识到对自身的认识,体现出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知识,因此认识论与知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因而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必定以某一认识论作为支撑。在当下,基于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学习环境设计正表现为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再到“以协同创造知识为中心”的发展轨迹,即从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因有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的需要,知识创造基础上的环境设计必将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形态。
4结语
设计方法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综合学科,对其研究与实践应紧跟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科学与艺术、经验与分析、定性与定量、创造与适合等的关系则为关键。把空间形态、构成与人的行为状态的研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与研究对象,将现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体系与方式引入教育模式的探讨,改变原有的以院校学科优势、地域特征、教师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据展开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支持来研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并逐步形成基于系统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敏.设计Or艺术——乌尔姆设计方法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0(02).
[2] 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继尧.世界艺术设计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4] 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2
相比于其他专业设计门类,室内环境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于文字、色彩、图形的创意及编排这种表达纯感性理念的设计内容,更具理性、更具科学和技术的精神,也更具实践性。其实用功能,装饰功能的完善,不仅需要有好的艺术设计方案,充满艺术风格的表现和艺术探索精神,还要对室内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原建筑结构的特点,设计风格的定位,基本设施的配套,材料及工艺的限制,经济性指标的要求等等因素,每一项要求都可能制约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实施,影响限制着对设计方案优劣的评定。好的环境设计方案不只是看设计方案画面是否优美,更为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等。而上述环境设计要素的体现,没有大量严谨的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是不可能达到实际专业要求的。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教学中,必须增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便缩短“虚拟设计”与“实务设计”之间的距离。同时,制订一套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调整、修改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性教学课件建设,建立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认识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以致用的室内环境设计师,达到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的真正目的。
鉴于以上室内环境设计的专业特殊性,以及目前该专业的教学现状,为了使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得到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该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教学:
一、在调研基础上,完善针对室内环境设计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从客观概念上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但从局部层面,或者具体到设计专业的某个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满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制造出合理的、准确的教学大纲。特别是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科目,除个别设计院校外,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表现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材质量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理论教学课时太少等,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考察、装饰材料认识考察、施工工艺现场实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实习、应用性环境设计内容等)严重缺乏。其原因可能因为对艺术类教学因认识的不同而造成投入的严重不足,没有用于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平台.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做为基本工具的电脑配置不足,没有建立环境艺术教学专业实验室,没有适度设置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基于此面对这一教学现状,要想在教学理论体系大纲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完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更无疑于纸上谈兵。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该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特点的认识不足,加上环境设计教育设计发展趋势的日新月异,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体系,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确立。
因此,明确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在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做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特征,才是环境教学的根本.(一)明确理论讲授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课时不少于20%,60%的课时用于课堂指导训练,20%的课时用于认识、调研、评估等应用性、实践性教学。(二)每个学期安排2-4周专业实习课程。(三)课堂“虚拟设计”与社会实践性“应用设计”相结合,缩短教学与应用的距离。(四)更注重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环境设计的概念空间模型制作等。只有明确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做为教学指导,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工作才会有质的飞跃。
二、建立室内设计教学实验室、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中心
设计不同于美术作品的创作。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功能。表现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就是必须满足各真实空间功能的各类需求,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画面如何精美而不能满足工程应用,也只能是一张废纸。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室内环境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超前的设计理念,熟练的设计技巧,还要熟知材料、工艺及科学技术在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没有对装饰材料的认识,不了解最新的装饰施工工艺,不清楚各造型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对环境设计的制约及影响,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而这些基本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掌握,全靠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最简捷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教学实践实验室、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认识中心。通过上述空间浓缩展示各类装饰材料及其艺术特点,绘制相应施工、结合详图,正面展示各空间常用工艺施工作法,以及各类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认识环境艺术设计阶段过程及技术难点并快速提高,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性教学内容充分渗透到室内设计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目前室内设计教育课堂训练通常会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布置作业,在画室完成自己的作业,表现在一张设计方案或一幅“所谓的”设计作品。教师当然也会在授课期间,适时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图书、资料,观看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在作业设计辅导过程中,讲述大量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内容,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近距离认识问题。
我认为应该保证课堂理论教学和质量,充实专业认识阶级的信息资料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阶级进行应用性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实战水平。新晨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3
关键词:水彩画;效果图;意境美
一、水彩画与环境设计效果图的意境美的关系
1.水彩画用水调和透明颜料所创作的绘画作品,简称水彩画,由于色彩颜料的透明特性,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叠加效果,就是水彩画的魅力所在;水彩颜料轻便,便于携带,其绘制时间相对较短,可以作为速写来搜集和记录素材。水彩画顾名思义:是以水为主要媒介调和透明颜料完成的绘画作品。
2.环境设计效果图环境设计效果图:是人们对自然环境改造设计的预想图。是以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山水为主要题材的再创造过程,人们通过功法自然或人文再创造的手法来营造出理想的生活学习环境的过程。
3.意境美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意境指的是境界和情调。通常是人们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对对象的形象描述所体现出来的感受。美指的是好看的、美好的事物,结合“美”与“意境”的解释,意境美就是美好的或美妙的境界与情调。那么无论是水彩画还是效果图都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所呈现出:抒情的、情景交融的、虚实结合的、妙趣横生的、无穷韵律的、如诗般的空间环境。从环境效果图的角度来体会意境,则可以分别从“意”和“境”二方面来感受:“意”是“意会”,是在情理之中的体味;“境”是环境、境界,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4.水彩画、环境效果图、意境美之间的关系水彩画是载体,环境设计是目的,环境中的山水、花鸟人物、是表现的素材,他们共同体现出美好的环境意境美来。
二、水彩绘画基础对环境效果图的作用
1.绘画基本功底
绘画造型的基本景物写实能力对环境设计效果图的表现上来说有很多的共同性及相似性。因为环境设计效果图练习,也是侧重于对环境物体的空间结构和形体表现,虽然环境设计效果图很多时候是没有现实景物的参照,绝大数情况是根据设计者对环境的预先设想来完成效果图作品,所以要将感性的认识落实到理性的认识和实际的环境中去,以写实的方法再现其环境关系,也是区别于纯绘画艺术的关键所在。当前,在表现效果图中,我们切实做好三个方面:造型、结构以及质感的表现。(1)造型造型是物体本身的形态,是事物本身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观察理解,准确、有效地对其体面关系进行准确的表现。(2)结构结构是指物体内在组织骨架关系,但很多时候又是通过外在的表象能够被我们观察和理解到的组织关系或者是运动规律。我们在作品创作时应对其进行强调,来有效的表现其空间结构和内部关系,突出其层次感和运动走向。(3)质感质感是材料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我们在绘画过程中真实再现对象的表现能力。
2.色彩学习方法
色彩是画面视觉效果最强的体现,一张完整的效果图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色彩。色彩的是否协调统一关系到效果图的成败。作为一个设计师,首先我们必须从色彩开始练习,训练出敏锐的丰富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1)色彩学习的重点①掌握对比色的调色方法和规律;②掌握明度、纯度、色相的表现方法和调色规律。(2)色彩练习的方法①临摹。“得法多至古人出”临摹他人优秀的作品,能够直接而快速的获得他人的经验和色彩练习的感悟与启示。但是,要避免一味的照搬照抄,不加分析的埋头“复制”。要冷静的分析和辨析,分析色彩的构成关系与统一协调,感知色彩的魅力。②记忆默写。作者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例如:自然环境中的山石、房屋、溪流,再如:影视剧里的场景、衣着等色彩知识,结合自己对色彩的理解或自己已掌握的色彩配搭方法的描绘与再现的色彩练习。③归纳整理。归纳整理是一种高度慨括的色彩练习方式,是在临摹、写生过程中,经过分析提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和特色性的几组色彩对其加工利用、整理的一个过程,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这是设计师深入了解色彩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色彩训练中最有效的练习方法。
三、环境设计水彩效果图的意境美
1.从水彩画的特点中说意境美
水彩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通透透明的视觉效果;二是在绘画过程中由于水及颜料的流动,所产生的灵动淡雅的特性。这也是水彩画区别其他画种的最大特点。水彩画的通透透明的视觉效果主要表现为:清新、明澈的视觉感受,画面清爽迷人。淡雅的色彩,令人陶醉的水色交融。在创作时控制好水分与颜料的比例,所产生水的流动,主要表现为:自然洒脱、酣畅淋漓的意趣。
2.环境效果图题材来谈意境美
环境效果图里的山水动植物就是常用题材,在传统的水彩画创作表现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解析环境效果图里面的组成内容,了解水彩风景画的形成与特点,对于了解环境效果图意境美有着积极意义。丰富的想象力,极简的笔触,细腻的色彩表现,淡雅的丛林、岩石、房舍、溪流、田野和瀑布等环境元素尽显眼底。作品通过时空的想想在作品中的再现,在情与景、性与情的高度融汇后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还是内心景物的表达。都将呈现出作者想要表现的特定意图——客观、主观的联系形成了作品的意境之美,其是自然、生活、艺术之美的完整统一及和谐表现。
3.不透明画法的意境美
有时候根据效果图的需要,我们不需要色彩的透明与灵动,我们需要一种厚重与质朴,这时我们可以结合水粉画的技法,显得颜色具有一定的覆盖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厚重与柔和。随着人们绘画观念的改变与创新,技法、题材的多样化拓展,水彩的表现技法也多样而丰富了。从不透明技法表现出来的作品来看:如餐厅的水彩画静物,其画面干净而淡雅,题材贴近就餐功能需求,它们都能产生和谐的意境美效果。再例如水彩留白法,对画面空间、着色的取舍安排,虚与实、神与形、近与远、前与后等的对比研究,使其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结语
欣赏水彩效果图的美主要从其意境、意趣、内涵入手,通过对色彩及画面内涵的感悟出发,体会水彩的灵动、轻快、水色淋漓的各种神奇艺术效果。水彩效果图的艺术价值,除却真是预见其环境效果外,本身也是一件艺术作品,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精神审美的需求。
作者:王钢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4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环境设计作为独立的设计科目,对提高装潢设计的层次和优越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环境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文化、历史、艺术、创新与一体的现代设计门类,景观装饰元素是集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与一体的创新设计模式,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环境功不可没。本文主要通过对景观装饰元素子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景观装饰;室内环境设计;应用
引言:衣、食、住、行是人们耐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自然景观装饰元素,是指由具有一定美学、科学价值并具有旅游吸引功能和游览观赏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所构成的自然风光景象,指完全未受到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1]。随着环境破坏、污染严重,人们越发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因此景观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还体现了“和谐”的设计理念。
一、景观装饰元素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可视景观都属于自然景观范畴,自然是一个相对统一的综合体。景观装饰元素,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可用于装饰,具备一定装饰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装饰物。简单地说,小到一滴水、一棵草;大到一座山、一条河都是自然景观装饰元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存在的最大差异在于,自然景观是自然塑造的,而人文景观通常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人为修饰而成。所以,自然景观更具有纯天然气息,给人身临自然的舒适感。往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像魔术棒一样,可以赋予物体以灵性和个性,应用到环境设计中不仅可以提高审美价值,还可以丰富人们的视觉美感。
二、景观装饰元素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
(一)、自然景观装饰元素是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景观元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自然景观与室内环境设计息息相关。室内环境作为浓缩的小空间,是人们正常居住和生活的场所,而“人”作为自然生物的主导者,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和呵护。所以,每个人都有习惯自然的、亲近自然、依赖自然的天性[2]。因此,将室内环境设计融入自然景观元素,不仅可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可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景观装饰元素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取材基础
自然景观装饰包含理念化、个性化、人性化元素,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我们生活的环境来说,无论是学习、工作、娱乐都离不开景观装饰的参与。例如:营造小清新设计风格,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会将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融入到设计中,同时还可以包含各类风景画和手绘等;营造自然的设计风格,设计师往往会移植各类奇石、盆景、花鸟等元素,还原自然的本真。
三、景观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传统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丰满的精神追求,只有不断加强景观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的全面发展。
(一)、风格化应用
景观装饰元素传递的是自然景观给人带来的审美享受。自然给人的第一映像是喜怒无常的,人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所以很多人崇拜自然、敬畏自然。融入到室内环境设计中,可以将自然不同风格的一面展现在设计里。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每个人的审美角度也不相同,所以风格化的设计具有很广的拓展空间。例如:有人喜欢质感的设计风格,那么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常会以木质本身的颜色作为主要基调;有人喜欢温馨的设计风格,设计师会利用暖光和植物作为设计主题。总的来说,自然景观所具备的所有风格,都可以应用到室内环境设计中。
(二)、理念化应用
理念化应用属于创新应用。自然景观元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和谐、环保、绿色、健康。大众化的理念对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下,随着环境问题越演越烈,人们追求环保节能意识越发高涨。随即而来,将自然景观的生态环保理念应用到室内环境设计中,符合广大消费的心理需求。例如:无甲醛墙纸的应用,就是理念化作用下的产物。所以,理念化应用,可以改变人们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滋生创新设计的诞生。因此,理念化应用落实到实际设计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带动新兴设计材料的诞生。
(三)、人性化应用
人性化应用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只有符合人的需求和审美标准,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自然是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共同空间,人对自然是最熟悉的,所以当室内设计融入自然景观元素,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居住环境中,人性化设计体现在细节部分[3]。例如:为了居住健康,选择环保型设计材料;有小孩家庭可以设计秋千装饰,简单实用。总的来说,自然景观设计的种类繁多,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四)、个性化应用
现代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展现个性化特点,追求与众不同的美。室内环境设计空间有限,能够使用的材料和和资源也有限。景观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往往善于到处取材,营造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设计师眼里,凡是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元素,都能够成为设计材料。例如:有人喜欢简约、原始的设计风格,设计师在客厅设计中加入树木种植(树木经过专业处理),坐在树下看书学习,仿佛在公园纳凉一样;有人喜欢养鱼,设计师就用玻璃设计地板,制造透视养鱼效果。设计是一个充满幻想和灵感的工作,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结语:综上所述,景观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有其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室内环境设计质量,必须要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模式、落实实践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室内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功能价值。此外,为了更好地设计审美与实用并存的作品,设计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突破障碍,并立足于传统设计为基础,不偏不移的走创新型发展道路,才能实现景观装饰元素与室内环境设计的无缝对接,进一步为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平平.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农林学.2014-05-30
[2] 刘婷婷.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年04期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符号;环境设计;应用
符号是人类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总结,同时也是表达情感以及交流情感的基础语言。茶文化是文化符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传播是对茶文化符号的操作,茶文化系列产品的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接受度以及大众的喜爱,则表明了茶文化符号传播的效果。茶文化符号是人们思维的工具,是“语意”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茶文化符号的传播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将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既能够起到美化茶室、茶馆、茶园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起到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途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符号的概念
符号自身具有意义,同时还是传播者、受传者的意义,茶文化符号是人们传播茶事活动的过程,茶文化符号的传播作为一种行为,例如“喝茶”、“坐茶”以及“吃茶”等。茶文化符号中包含一种特殊的语境或者环境,语境和人们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存在很大的关联,茶文化的环境和物质会直接影响茶文化符号中的语境。茶语境在传播茶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语境的影响下,茶文化符号中所包含的语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并且会形成全新的语境。基于符号学角度来说,茶文化符号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茶文化符号的对象、形体,然后创建相应的语意架构,茶文化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传播茶文化符号语境时,对传播者与解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受众人群的文化素养不同,在理解茶文化符号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其二,在不同的受众环境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并且解读者对茶文化符号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环境中茶文化符号所创造的语境也不同,再加上传播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三,从茶文化符号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层面来说,提炼者自身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不同,在提炼茶文化符号时,基于自身对各种符号化的创新性操作,能够赋予茶文化符号不同的语境,然后依靠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的传播。
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分析
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经过多年的开发和传播,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结合,建造了大量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中国茶馆,各种茶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为茶文化的传播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为了推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各种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思维方式
在进行茶室环境设计时,茶文化符号承载着传递茶文化语境的重要作用,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能够将茶文化和各种符号完美的结合,以此达到传播茶文化的目的。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提取和衍生茶文化符号中的“形”。
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指的是其所表达的内在结构形式与外在形式,不同地域、民族的茶文化符号的“形”不同,即茶文化符号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进行茶文化符号中“形”的提取时,可以模仿传统茶器,并且在器具上用文字与图形对相关的故事、历史以及典故等进行描述,同时还可以采用具有历史感的色彩进行渲染,这样能够充分的展示不同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在提取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时,不能采用照抄、原样复制的方式,而是应该基于提取者的文化素养,再经过对茶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美学的有效结合,更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符号进行变异、错位、打散等方式,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再造、衍生以及提炼等,这样能够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将传统的茶文化符号表现出来,以茶画为例,茶画为茶文化符号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茶画中包含了茶具、茶市、茶楼、点茶、斗茶以及采茶等众多场景,上述景观为茶文化符号“形”的提取奠定了基础。古代茶器具众多,众多茶器具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物质、人文遗产等,在现代茶室环境设计中,通过提取茶器具中的茶文化符号,能够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设计在环境中,这样不仅能够设计出蕴含民族、地域意味的茶文化符号,还能够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1.2茶文化中“意”的延伸和沿用。
我国茶文化深受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茶文化符号的应用不仅应该只重视“形”,还应该重在“意境”的应用。茶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即使再优美的造型,如果缺乏自身包含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也不可能流传和发展。文化符号的产生通常源自于人们对宗教、自然的崇拜,进而产生了“驱灾辟邪”的象征意义,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在进行文化符号设计时应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设计了具有众多寓意的文化符号,即由“形”衍生为“意”。
2.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时,应该采用合适的应用手法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地区、民族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或者风气,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该部传世的作品全面的反映了当地、当时的风土人情,这种具有浓郁民俗的画卷,可以应用在现代茶室、茶馆环境设计中。我国茶民俗众多,如功夫茶、酥油茶、虎斗茶等,上述都是茶民俗的典范,通过将典型的茶俗文化等以符号的形式应用在茶室、茶馆环境装饰设计中,例如,能够将各种茶俗文化设计成茶画、浮雕等,能够赋予茶室、茶馆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以及象征色彩,进而对受众人群的审美产生影响。
2.2.2茶文化作品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茶文艺作品,例如茶事掌故、茶戏曲、茶歌舞、茶书法以及茶诗词等,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甚至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品。特别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作品中包含了众多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茶文化作品比较完美的体现了我国的众多精神文化,通过将这些富含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茶文化符号应用在茶环境设计中,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赋予茶环境特殊的文化含义,丰富茶环境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对于传播茶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茶文化图案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图案符号通常来自于茶器具表面的纹样,例如景泰蓝图案、宝相花、龟背纹等,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进而茶器具文化以及种类众多,不同地区在进行茶器具纹样设计时,会应用不同的图案、文化符号以及装饰手法等,可以将茶文化图案设计成装饰品、浮雕等。通过将茶文化图案应用在茶室外景设计中,能够展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不同,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茶室、茶馆的地域特征、民族风格以及受众人群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将茶文化图案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不同国家、地域以及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提取和设计时,提取者应该准确的把握不同图案、图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这样既能够对茶文化图案符号进行定位,又能够将传承茶文化、历史文化的讯息等准确的传递给顾客。
2.2.4茶文化造型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许多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茶馆等,都是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茶器具的形态和寓意,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寓意茶器具符号的应用,能够设计出不同文化典范、物质性的茶文化建筑,进而起到了凝结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作用。茶文化造型艺术的设计通常需要借鉴我国历史茶器具符号的形态结构、寓意等,进而设计出不同造型的动态水景、雕塑景观以及园林小品等,各种茶文化造型的形态各异,其传递的文化形态和寓意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茶文化造型艺术的应用,能够设计出具有特定文化性质的景区或者茶室、茶馆环境。
2.2.5茶文化美学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茶文化美学符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形式美学符号的应用,即符号由体、面、线以及点灯经过巧妙的组合形成,例如多样统一、匀称对比、单纯齐一等,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相应的形式美,以“百茶屏”为例,其是茶溪谷著名的景点,采用多样统一、对比调和等手法,塑造了具有十足古风的特色景观,其中祥云浮雕展现了茶文化的形态美,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意境美学符号的应用,意境美学符号是更高一级的美学手法,艺术家通过自身对诗、艺术以及茶文化意境的理解,并利用自身的情感进行熔铸,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不同的意境和内涵,以茶溪谷为例,在环境造景设计中,采用了借景、障景以及框景等众多手法,赋予了茶溪谷特有的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茶文化符号进行环境设计时,首先应该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充分、全面的理解,然后对茶文化符号进一步的提炼,提炼茶文化符号中的“形”和“意”,基于此再应用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茶文化作品符号、茶文化造型符号以及茶文化美学符号等进行环境设计,以此设计出融合或者渗透了茶文化的茶环境,起到传播和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促进我国茶叶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成.当代环境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及美学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16(1):237-238.
[2]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104-105.
[3]李荣华,郭莉梅.茶文化视觉元素在商务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2):83-84.
[4]张倩.基于地城文化的茶馆室内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6
关键词: 建筑设计课程 理性思维 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美术功底好,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但普遍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在认识建筑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建筑空间、建筑构造等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熟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涉及的学科、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成市场调查、资料收集、设计构思、方案选择、设计分析、评价及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认识,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能够发现的问题
1.理论知识掌握较少。
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一门系统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课程,更不用说开设建筑史课程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甚少。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中,就大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他们对建筑/设计发展史、风格流派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以至于教师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时,不得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补习建筑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对古今中外建筑的有所认识,然后才展开讲解建筑空间的基础知识。如此,课程实践时间和课堂答疑时间减少,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弱。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中,感性过多,喜欢任意发挥。如在设计楼梯时,还停留在构图画面是否完美的阶段,而没有考虑楼梯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外空间通行的功能,楼梯踏步过窄、踢步过高现象很是常见。学生时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评阅设计稿时,总要说我设计的楼梯不合理?明明我已经把图画得很漂亮了。”追求构图的完美,过度画面,构图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之间欠协调,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显然忽略了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讲究审美的学科专业,还要强调其实用性和功能性。
依照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设计表达及方案构思仍然是薄弱环节,得分率比较低。尤其是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情况不理想,忽略了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另外,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设计类学生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空间的理性表达,以至于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3.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欠合理性。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建筑设计课程定于大二下学期开设,为本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比较合理的。这个时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人体工程学知识,对建筑室内空间也有了解,软件操作、手绘制图能力可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但在我校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之后安排的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方案最终的效果图只能依靠手绘完成,只有部分课下自学3Dmax软件的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建筑模型,和方案草图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如大多数学生手绘的效果图表达得更全面。
建筑设计类课程安排松散、授课周期较短是影响授课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院校的情况,建筑设计课程开设56学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但是就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来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尚且停留在对建筑空间的懵懂认识阶段,更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4.课程实践环节缺失。
因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无法安排课程实践与测绘,同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都是宿舍和教室,加之上述建筑空间理论知识少等原因,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某一个或某一类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做方案设计时,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的长、宽、高尺度,如有的同学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也做特别的概念性设计,在普通居住空间中设计了面积近60平方米的卧室,而此卧室的高度为4.5米。无论是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空间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过大或过高的空间,都不适宜人居住。另外,开窗面积过大或过小、窗户高度过高或过低等也是常见现象,窗地比例严重失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
1.设计选题,考察基地,拟定设计对象。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拟定的设计任务书及选题,可增加基地考察的环节,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勘察建筑所处场地的地形、气候、交通、人文和历史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该空间的使用者和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嗜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将这些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可使空间设计更合理,住起来也觉得舒服。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做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同时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此教学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又可达到激发专业学习好奇心的目的,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一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找到环境优美的场地作为勘察基地,做好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材料准备与分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考察。
2.分组合作,进行建筑空间测绘。
建筑测绘是认识和调查研究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测绘了解建筑的构成、空间尺度和细部构造;旨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三维到二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测绘自己熟悉的建筑空间如教室、宿舍等,体验该类空间的使用状况,并对室内家具尺寸、灯具及插座位置等进行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平立剖面图及三维效果图。这样直接、方便的空间体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解决测绘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尺度,设计理想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在测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3―5个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的空间进行测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测绘任务。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讲评,采取小组之间互评与指导老师讲评的方式,加强设计资料、方法的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新。此外,分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阶段的讨论题,在阶段任务开始前向学生公布,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和部分资料。这些问题应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应与当前学生的能力相适宜,所探求的答案可具有多样性,对所创设问题的各部分能够层层深入,如能引出新的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则更妙。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更多地提供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舞台。另外,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4.成果展示。
在课程结束时,安排课时展示学生的测绘作业、方案设计成果及课程学习心得;最终的设计结果汇总成A2图纸大小张贴在教室,要求图面表达清晰完整、制图规范、板式富有创意,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设计说明,并将上述内容制作成PPT,逐一汇报。成果展示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摒弃传统的由教师一人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与成果分享,可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也是改善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习惯自顾自做作业、课上课下专业学习欠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等现状的有效手段。
5.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强课程间联系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应为透视学原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在空间表达中,若效果图形体表现准确,则可提高学习热情,提高理性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借助课程达到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课程中人体的动、静态尺度及心理空间尺度、家具的尺寸等数据,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和约束,是设计功能、尺度合理空间的基础。
与建筑设计后续关系紧密的课程是建筑模型制作,若能紧跟着开设此课程,要求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再次展现,发现从二维图形生成三维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完善建筑模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延伸和巩固课程价值,达到开课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吴恺,王蔚忻.关于环艺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