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刻的技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刻的技艺范文1
溯源:吐蕃曾向大唐进贡金银器
藏族金银铜器工艺技术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铜器行业,进行专门生产,并经常向唐皇赠献。据现有史料和实物来看,吐蕃时代的金银铜器锻造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吐蕃人崇尚黄金的例子,史书中比比皆是,例如吐蕃向印度和汉地延请名医和高僧,其礼物往往是“砂金一斗”,可谓相当惊人。
吐蕃制作的金银器也曾骄傲地作为礼物,向唐朝进贡。例如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吐蕃送来一支黄金的鹅形酒器,“其鹅黄金铸成,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与大昭寺在仙女节盛酒的银壶类似。唐显庆二年(657年),又有记载“吐蕃赞普遣使献金城,城上有狮子,象、驼、马、原羝等,并有人骑。并献金瓮、金颇罗等”。如此规模的金制品,已经有炫耀之意了。唐代本就以精湛的金银铜技法闻名后世,由此足见吐蕃人的金银铜制作工艺,实在有过人之处。
难怪美国学者谢弗在其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中译本名为《唐代的外来文明》)中指出:“在对唐朝文化作出了贡献的各国的工匠中,吐蕃人占有重要的地位。吐蕃的金器以其美观、珍奇以及精良的工艺著称于世,在吐蕃献给唐朝的土贡和礼品的有关记载中,一次又一次地列举了吐蕃的大型金制品。吐蕃的金饰工艺是中世纪的一大奇迹。”
扎西吉彩:源于18世纪末的手工技艺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藏地见到制作金银铜器的手工厂,其中,尤以日喀则的扎西吉彩最为著名。
48岁的拉琼是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一名技师,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目前主要生产藏族群众生活所需用品及宗教用品,还生产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等,品种多达百余种。
拉琼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西吉彩金银锻铜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拉琼从18岁开始学习这项传统技艺,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
拉琼介绍,他的家乡扎西吉彩村是一个金银铜匠非常集中的村子,其中的渊源要追溯到18世纪末。“扎西吉彩原来是日喀则最古老的金银铜器加工制作的一个民间组织,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了。”道光年间,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将一些尼泊尔的金银铜匠请到了,就在今天的扎西吉彩村建成一个加工场地,专门组织制作寺庙用品。后来,这些匠人在此结亲招徒,形成了一个既不种地也不放牧,专门从事金银铜加工的村落。
从前,扎西吉彩村子里的这些工匠们都有自己祖传的家庭作坊和从不外传的家族技法。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工匠们开始了联合作业,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路子。拉琼就是在村子里成立的金银铜器加工厂里跟着师父学会的这项技艺。尽管拉琼的父母本身也从事这一行当,但“做学徒的哪有不挨师父打的?自己的父母肯定是下不去手的,所以就把孩子托付给别人去教。”之所以没有跟着自己的父母学习,正是由于这种“棍棒底下出高徒”的观念。在拉琼的印象中,那时候挨打的原因无外乎偷懒贪玩不好好干活,或者反反复复理解不了师父的意图:“师父真生气了,随手抄起什么就往身上打。”
受家庭的熏陶,拉琼从小就对加工金银铜器非常感兴趣。然而,这是一项极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整个过程很多时候都相当枯燥,这期间拉琼也曾经产生过放弃的念头。“那些细致的花纹刻起来真的是非常困难,一开始总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难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好在有师父和父母的随时提点,拉琼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将自己的爱好就这么轻易地搁置起来。
工艺:银碗制作也有六七道工序
拉琼还记得自己最早干这一行当是从制作银碗开始的。“制作银碗的利润比较高,但工序相对来说也比较复杂。”拉琼介绍说,制作一个银碗一般要经过六七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洗银镀银,首先要将白铜碗表面的氧化物清洗掉,然后再利用一种特殊的药水将白银直接镀在洗好的白铜碗上。”拉琼解释说,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银碗才会特别有光泽,显得华丽富贵。
每天在工厂里,拉琼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最初学习时,从一开始的利用模具成型到敲打出规范形状,再到精雕细刻那些细致的花纹,直到最后的火烤定型,每一道工序都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拉琼当年从初学到独立制作出第一个银碗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而且,有些器具是不用模具的,完全靠手工打制,那样的话,难度就更大了,制作时间自然也会增加。
正是经过了这样的精细打制与雕刻,扎西吉彩的金银铜器才堪称精品,售价不菲。一套银制酥油茶碗能卖到4600元。镶嵌有翡翠、玛瑙等多种宝石的酥油灯标价为15000元。家庭中常用的铜制暖壶也要至少五六百元一个。“现在人们生活条件都好了,从前只有贵族才能用的东西,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了。”拉琼说,他们工厂里接收的订单区内区外的都有,区外的相对还要更多一些。扎西吉彩的金银铜器因其质量上乘,为国内外的顾客所青睐。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锻炼,拉琼现在也算是厂子里数一数二的高手了。目前为止,他已招收了18个学徒,全都是村子里的年轻藏族小伙子,都是自己主动找上门来的。拉琼认为,如果缺乏最基础的兴趣,强迫去学根本不会有任何效果。回想起当年师父着急了会打自己的情景,拉琼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他看到学徒偷懒的话,有时也会急得动手打两下警告他们。
拉琼自己有两个孩子,儿子20岁,明年就要大学毕业,女儿也18岁了,还在上学。两个孩子都没有向拉琼表示过想要学习这项技艺的意愿。“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沉不下心来,又害怕辛苦、枯燥的工作,要不要接手这项技艺,还是得看他们自己的兴趣是不是在这上面,否则强行教他们也学不好。”
对于自己的孩子,拉琼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他还是想着把现在的这些学徒全都带出来。拉琼希望所有学有所成的学徒都能留在厂里,像他一样做一名技师。但是,还是会有人不甘于这样的生活,选择自己出去自立门户。但不管怎样,都不会影响拉琼将扎西吉彩的金银锻铜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多培养出一个学徒,对这项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终归是有好处的。”
特写:重锤和雕凿的交响乐
锻铜是一种区别于铸铜的工艺,是在铜板上进行创作,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锤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制作出艺术成品。
在八廓街的恰彩岗古建大院内,我们看到了传统的铜佛锻造技艺。
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院落,院场中始终堆放着尚未完成的铜制器件,如半截宽厚的佛身,白塔上的铜配件,还有长喙中叼着长蛇的大鹏金翅鸟。
这些器件在完成后,将被打磨抛光,送往各地的寺庙,稳居神坛之上,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院落内的锤击之声始终不断,这里围坐着几十位铜匠,他们头发散乱,裤子上落满铜屑,伸直双脚,将铜皮放在两腿中的模子上敲打。甚至连音乐也难得欣赏,因为连续的敲打声破坏了音乐的节奏。这些工匠多来自拉萨的近郊和后藏,年轻人居多。当白天枯燥的敲打工作结束之后,他们将脱下布满铜屑的裤子,洗净双手,成群行走于八廓街上。
来访者并不会被视为打搅,倒是工匠们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奇地欣赏一下来访者,此情此景,很难说是谁在观察谁。
如果坐下来,沉浸在加热铜的乙炔焰气味、铜腥味和柏油的气味中,会渐渐听出两种不同的敲打声,一种是纯粹的重锤敲打声,这是其中的一种工艺,将加热过的铜皮靠在柏油制成的模具上,用力敲打,或是不借助模具而敲打,逐渐让其呈现出大略的形状和轮廓。
还有一种就是节奏更快,更为细密的凿声,这是用尖头凿在已经初步成型的铜皮上连续敲打,勾勒出明确的线条。根据线条的不同要求,要采用不同的工具,这往往是技艺精湛的技师们的工作。
两种声音互相交错,就是铜皮变成铜雕的过程。此外,还有点燃乙炔加热铜皮的声音,以及熬煮柏油的声音,这样的工艺可谓结合了现代工艺和古典技法。
雕刻的技艺范文2
【关键词】灵璧磬石 吴河江 线刻 工艺特色 传承
千百年来,灵璧磬石雕刻承载着我国灵璧磬石工艺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与持久的艺术影响力,是我国雕刻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灵璧磬石雕刻作为一门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试通过以吴河江及其线刻工艺为典型,对灵璧石雕刻和线刻工艺传承状况与现实境遇进行分析,就传承状况、革新与发展以及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来一窥灵璧磬石雕刻艺术能够持久传承的缘由。
一、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传承状况
灵璧磬石作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成为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它的雕刻工艺更是磬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璧磬石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作为皇室贵族祭祀或祭孔的器具,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灵璧磬石雕刻后期吸取了汉代石刻线画以及古代优秀的雕刻工艺,形成了它自身独树一帜的雕刻手法。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经过千年的积淀,在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展示中华文明的作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表现手法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继承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美术师,其中宿州市灵璧县磬石线刻工艺师吴河江、赵君等人为此中的代表人物。灵璧点睛斋的主人公吴河江,是一位深识磬石之美,又能够创造美的优秀工艺大师,他的线刻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对灵璧磬石雕刻方面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2010年,灵璧磬石雕刻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河江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灵璧石线刻工艺品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得金奖。基于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在我国传统工艺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的称号。当然,任何成功的取得皆非偶然,自幼就喜爱书画、篆刻的吴河江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初,他应招进入灵璧县工艺厂并因其表现突出,被送到上海漆器雕刻厂继续深造,为其以后研究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克服诸如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诸多困难,推陈出新创作出“磬石茶壶”。为了弘扬磬石线刻艺术,吴河江查阅了大量的线刻绘画书籍,观赏国内的优秀石刻线画,并对石刻手工作坊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积极借鉴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地区的优秀线刻技艺,融会贯通,转益多师,兼收百家之长,又自出己意,走出现代工艺美术的创新之路,使磬石雕刻艺术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并根据灵璧磬石的特点调配出雅致的着色颜料,对灵璧磬石雕刻做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作尝试,为古老的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在现实机遇下,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道路,在保留传统雕刻工艺精华的同时,合理地发展、创新成为灵璧磬石雕刻艺人们的当务之急。吴河江对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精湛追求,使其作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深切体会到灵璧磬石雕刻艺术的精美和神奇,领悟到中华灵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吴河江对于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的革新与发展
放眼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无疑是一朵艳丽的“花朵”,在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史和民间审美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价值。灵璧磬石雕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且它的传承是连续的、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更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全新的生命力。是以,在国家加强传统工艺保护的进程中,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对于灵璧石雕刻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也不断加大力度,成绩斐然。另外,高校、学术界对灵璧磬石雕刻的学术调查与研究,还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收藏家、艺术家的关注与收藏,都为灵璧石雕刻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吴河江的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在保持自身独特审美欣赏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天然的肌理纹路,游刃有余地将具有深厚功底的线刻技艺与灵璧磬石独特的材质纹理结构完美结合,那些灵璧磬石自身所具有的纹路经过创作之后成为线刻艺术品完美的一部分。吴河江线刻技法功底深厚,通过其孜孜不倦地努力,创作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精美绝伦、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灵璧磬石线刻工艺品。如《清明上河图》《金刚经》《永恒世界》等都是其微雕线刻的代表作,屡次斩获省级、国家级大奖。
《金刚经》是在10.5×11.1厘米的灵璧磬石板材上,采用正楷繁体微雕5600多字,是吴河江凭借其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技术上的困难,不断改进雕刻技术,在材质硬度大、并不适合进行微雕的灵璧磬石上进行雕刻,创作出的首件微刻佛家经典线刻工艺品。线刻工艺给吴河江带来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思,也给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探索之路上带来了无尽的信念与力量。就吴河江线刻画工艺的代表作而言,其用半年多的时间刻绘的《清明上河图》,是在90厘米长、8厘米宽的磬石板上采用微雕技法雕刻而成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风俗画的无限魅力,还给人带来了一种“磬石名传几千年,河江线刻亦无情。清明上河一览后,似乎真游汴梁园”的艺术享受。
如今的磬石雕刻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一件件前所未有的精美磬石雕刻艺术品不断涌现出来,使磬石雕刻艺术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简约而不简单的线条,情感丰富的内容,匠心独运的构图,使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在中国线刻艺术界独树一帜。 吴河江很多优秀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使得灵璧磬石工艺声名远播。
三、吴河江灵璧磬石线刻的工艺特色
灵璧磬石雕刻,其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代表着灵璧磬石雕刻的发展方向。吴河江运用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中的线条,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线刻艺术的神奇魅力,集中体现了中国东方哲学的美学思想,并对当代雕刻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吴河江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灵璧磬石线刻艺术的创作中。在继承传统线刻工艺的同时,取百家之长,既能传承又善于推陈出新。虽然灵璧石线刻工艺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变化,但其线性意识和线性表现作为创作艺术之魂一直贯穿其中,经久不衰。吴河江将线性艺术作为他一生的研究课题,并通过线性艺术向我们传递了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他用自己的方式对灵璧磬石雕线刻工艺进行继承、发展、创新,其线刻技艺继承前人博大精深的传统,坚持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坚持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之精神,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当代灵璧磬石雕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吴河江创作的磬石茶壶为磬石工艺品增添了一个新门类新工艺,在并不适合雕刻的球面上脱稿创作,每根线条起止、承接和呼应的力量感,变化丰富的节奏感,线条组合的立体感,使每一个茶壶都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韵味,不仅填补了“磬石无壶作”的空白,而且把磬石茶壶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克服种种困难配制的磬石雕刻、刻专用颜料,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也给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如今,吴河江的创新还在路上,灵璧磬石雕刻、线刻技艺的创新也还在途中,但他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无疑会给灵璧石线刻工艺带来新的突破。
社会是养育灵璧磬石雕刻发展的土壤,灵璧磬石的发展不应该只依靠传承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让更多对灵璧磬石雕刻艺术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使灵璧磬石雕刻文化不断成长。只有不断发展、完善灵璧磬石雕刻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底蕴三个体系,才能更好地将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延续下去。灵璧磬石雕刻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使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焕发勃勃生机,保持灵璧磬石雕刻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语
灵璧磬石雕刻的传承之路还存在不少困难,这种线刻工艺的发展和探索之途还很漫长,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对灵璧磬石雕刻传承人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要想更大限度地走入民众的视野,成为国家级“非遗”,甚至是石刻艺术的典范,除了手工艺人们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探索,还需要社会不同阶层的接纳和推动,也离不开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有了更多向世人展示的机会,不同的文化交流更能激发灵璧磬石雕刻工艺创新的潜力,灵璧磬石雕刻将会给中国的石刻艺术带来不庸于俗、不流于众的独特魅力。■
本项目为安徽大学国家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工艺与产业化调研(国家级、项目号N31314024);安徽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民间美术实践教学》;2014年安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民间美术》(校级教研项目J1011854002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纯军.论灵璧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2]赵焰.石与鬼――关于灵璧石[J].江淮文史,2010(05).
[3]宋康年.形神兼备,意韵并蓄――读几件灵璧石[J].收藏界,2011(05).
[4]余凯莉.灵璧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
张恒达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雕刻的技艺范文3
【关键词】课堂纪律;培养;立规矩;多媒体
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认真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校纪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主要原因有:第一,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是年纪小,喜欢玩,他们在课堂上注意的时间持续得比较短,往往不能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行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会自言自语,有的会无意识地剥弄手指甲,有的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实践证明,如果老师的这堂课不是上得很精彩,或者说,课堂上没有他特别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再乖的孩子也很难坚持在35分钟内不开一点小差。第二、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我校有位教师的儿子刚上一年级,虽然他人很聪明,成绩也好,但他直言不讳地跟我说:这里没劲,课间没有点心吃,中午也没有床睡午觉,最重要的是没有玩具。看来,他十分留恋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孩子的这番话其实代表了许多孩子的心声。学生在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而升入小学后马上以学习为主,这里缺少自然的过渡,必然会出现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第三,一年级学生课堂良好习惯的养成,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养成很好的遵守课堂纪律有习惯,那么以后,尤其是到了二、三年级,课堂纪律会更难把控。所以,培养一年级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需要教师扎扎实实地做工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可放任不管,而必须多方诱导,耐心教育,使他们逐渐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刚踏进一年级的教室时,小孩子的自由和无纪律观念,着实让我头疼。于是,我并没有急着讲新课,而是花了几天的功夫在新生入学的习惯指导上。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给学生们立规矩。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开始,我就和学生约法在三章――上课就应该怎么样做,不能怎么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比如,一听到上课铃响要马上进教室,上课时间不能随便说话,有什么事必须举手发言,起立坐下的时候不能说话……这些基本的规矩,开学的几天天天讲,天天练,结果,功夫没白费。接下来的时间里,因为有了之前的规矩,课堂纪律好,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是六、七岁的小孩子,无意注意占主体地位,注意力很难长久地集中,课堂上难免会开小差。为了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能跟着课堂的教学进度走,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创设情境,投其所好。我常常在课堂中引入他们熟悉的动漫世界的人物带他们畅游知识的海洋。比如,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带他们去拼音王国认识几个朋友,去天线宝宝的家里找拼音宝宝等,这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也常常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自己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对话。
第二,树立孩子信心,提高积极性。小孩子喜欢听老师表扬。在课堂上,我从不吝惜表扬的话,只要有一点进步,或者遵守课堂纪律,或者比上节课表现好,我都会大加表扬,孩子们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自然会想做得更好,得到更好的表扬。有的时候我还会假装不会写,让小朋友在下面说,指导我写,然后说谢谢他们。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第三,在课堂中导入游戏。这一方法就是要使40分钟的课堂动静交替,让孩子们在一动一静中劳逸结合,这样孩子们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厌烦。我常采用的是开火车、找朋友、猜猜猜、摘苹果等游戏方式指导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猜猜猜”和“摘苹果”。学拼音的时候,我会做口形让学生们猜我说的是什么字母,也会用顺口溜让学生猜。而学习生字,我会把生字做成苹果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拼读,读准确了,再让全班一起拼读,帮老师把苹果送给那位同学。当然,老师还得不断创新,因为孩子们总是喜新厌旧的,你不得不不断想新招吸引他们,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能体会到一种乐趣。
第四,简单明了的口令是调控注意力的法宝。有趣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在漫长的40分钟里,有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还是经常会走神――说话、玩玩具、摆弄文具,因为这些东西比学习更有吸引力,所以还是需要老师经常提醒,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上一些口令。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课堂中常用的口令。
1.上课前:
师:铃声响,进课堂。
生:小小手,叠叠放。小小腰,要挺直。小嘴巴,不说话。
2.上课时:
(1)师:拍拍手,生:快坐好!
(2)师:一二三,生:坐端正,腰挺直!
(3)师:小嘴巴,生:不说话!
(4)师:小眼睛,生:看黑板(老师、电视)!
(5)师:小耳朵,生:认真听!
(6)师:谁坐得最直?生:我坐得最直!
(7)师:请坐好,生:我坐好!
(8)师:小手指伸出来,生:指着字认真读!
(9)师:请跟我读,生:我跟你读!
通过训练,当孩子们对课堂调控口令形成了条件反射后,利用孩子们齐声说的集体效应,那些分神的孩子会很快回过神来又重新投入学习。真的,对付一年级的孩子,喊口令的效果要比老师批评说教有效得多!说来也奇怪,小孩就受这一套。
雕刻的技艺范文4
【关键词】托尼·克拉格 材料 雕塑
托尼·克拉格,是英国后现代雕塑大师,挖掘材料潜在的各种可能性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雕塑生涯中,材料始终被视为创作的起点,在很大程度上,所选择的材料已经决定了这个雕塑的形式。在他看来,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且这种体验应该被抽象化,因而他的作品既拥有丰富的故事内涵,也时常让观者感到迷茫。克拉格说,“我是个唯物主义者,我不信神,我相信材料,认为材料就是一切。雕塑的目的也是要研究材料世界,但不是科学家那种根本性的研究,而是要赋予材料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艺术,材料就没有意义。”“我感兴趣的不是发现新的材料,而是为材料寻找新的意义。”克拉格对材料的认知比大部分艺术家深刻,如果说一般性的艺术家是利用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克拉格则是用观念来展示材料的潜力。
一、对材料的“高度兴趣”
托尼·克拉格 1949年出生于英国一名工程师家庭,后进入生化实验室工作,并萌发了对艺术的强烈兴趣,于是他开始作画,学习雕塑。正是由于他的家庭背景和工作经历,克拉格具有严密的理性思维,使得他对材料的运用比纯粹的艺术家更具思辨精神。他利用背景知识深入到材料内部去,从本质上将材料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他惯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材料,包括塑料、陶瓷、石膏、木材、钢铁、青铜、橡胶、聚氨酯、聚苯乙烯、合成碳、玻璃纤维及新出现的材质等,当然,运用这些常见材料制作雕塑已并不稀奇,克拉格显然有着更高的智慧,才能从万千的雕塑中脱颖而出,那就是科技与雕塑的结合,即重视介质、比例、生成、技术、计算机等手段的应用,并最终找出适合某一种材质和工艺的切合点,使作品浑然天成。例如,《操控》这一雕塑的表面覆满了凸起的二进制数字1和0,如同印上花纹的橡胶轮胎表皮,观者甚至都不会察觉到这件作品其实是铜铸的。这是克拉格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极复杂的程序完成的,在表达观念的同时,又为雕塑增了几分神秘。雕塑作品《哈姆雷特》则是由成千上万的薄胶合板堆叠成的岩层状物体,其制作涉及三维电脑设计和精密建模。看似光滑精炼的雕塑,实际上需要成熟的技术才得以完成,而克拉格能将天马行空的想法亲自制作,而非工厂代劳,这归功于他富于挑战的精神。
二、对材料美感的探索
托尼·克拉格的早期作品主要是由已发现的材料、废弃的建筑材料和家庭废物利用处理出的材料制成的,此时的他主要是对材料本身的形态、颜色、质感的美感的发现,以及对这些材料在特殊的空间中所体现的与人的生命状态之间的关系。《马铃薯脑袋》是克拉格第一件使用塑料作为材料的作品,艺术家把每一个脑袋用黑白摄影拍摄下来,手工给它们上色。塑料的鼻子、眼睛、耳朵、嘴巴被按照某种数列规律添加在马铃薯上,制成一个个很特别的“脑袋”,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意味。
1977年,克拉格移居德国,从德国发达的机械材料中获得了启发,并拓宽了材料应用领域。《教堂尖塔》就是他应用重力原理的一件作品,他将工业化的金属材料组成4件圆锥状的物品堆,形如教堂的塔尖,层层堆积的金属体没有任何内部固定,只靠地心引力保持垂直。这些似乎年久的金属件搭配在一起所形成的色彩对比,别有一种原始意味。凭借这件作品,托尼·克拉格获得了英国最高艺术奖“特纳奖”。
在前期的试验中,克拉格主要还是利用现成品所蕴含的意义,通过组合、堆放、排列构成初级形态的艺术作品。如果说我们从他早期的作品里看到了其他艺术家些许的影子,那克拉格成熟期的创作则是充分找到了自己的语言。
三、以不同材料表现人体抽象之美
2000年之后,克拉格把兴趣点集中在利用不同材料的质感表现“人体的抽象之美”。这是一个十分大的跨度,没有了现成品的影子,替代的是陌生的人造形态,但又似乎是在大自然中看到过的形态。他的作品中常出现多个人的头部在延展变形后被自由组合的形式,远观如同连绵起伏的山脉,近看人的脸部依稀可辨……他将人与自然、无机与有机融入作品,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宏大的景观意象。《思维图景》就是一件典型的青铜作品,观赏者可从某个角度发现多张人脸。这些头部(人脸)被错落地挤压在一起,如崇山峻岭般,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模棱两可的形象在人眼前呈现了一个富于艺术情趣的新景观。《是耶非耶》等作品亦是延续了利用青铜将人脸与层岩结合的手法,五官更被虚化成波浪形的纹理,与岩层本身的形态难舍难分,营造出更加幻化的场景。
作品《伙伴》利用玻璃纤维表现人的肠子:大小不一的球茎状物体代表了正在分解消化中的肠道纤维,它们向周遭空间中膨胀出去,表现出一种相互捆绑、难解难分的生命状态。与其相近的作品《远房表亲》更让人难以理解,通过聚氨酯将玻璃纤维制成的各种容器连接起来,克拉格解释这个物象是人类的“远房表亲”——狗,或者是狗的肠子……在受众看来,这一造型跟狗没有丝毫的关联,可是克拉格并不在意这究竟是什么形,他意在创造一个新的物种,使其看起来如同生长变化的有机体,向着空间的各个方向伸展。在这些“怪异”的作品中,克拉格没有同某些极端艺术家一样把对象表现到令人作呕,品读其作品时,没有压抑的感觉,反而可以理解为中性或者美好的。事实上,克拉格也意在如此,他不是发泄对生活的抵抗情绪,而是引导人们探寻人与自然交融的深层关系。
结语
处在后现代主义时期,托尼·克拉格的艺术追求总体上与时代艺术风尚协调一致。材料在他的艺术中真正起到话语的作用,在形式上,非写实的抽象语言表达占据着创作的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特质。他对科技的融入,挑战了常规雕塑,宣告着那些靠堆放、排列等原始手段就可表达观念的做法已处低端。从早期对材料自身原理之美的探索到后来利用材料质感表现人体的抽象之美,托尼·克拉格创作的不断成熟表明了他意在发掘物质、自然、人类生存状态的互动和反应,因而从艺术观念、技术、材料上均拓宽了艺术的范畴。
参考文献:
[1]王梦佳.托尼·克拉格:材料与形式的有机生长[J].雕塑,2012(2).
[2]托尼·克拉格.雕塑与我[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雕刻的技艺范文5
一、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主动参与,教师应积极地把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应积极地按照老师的设计来思考、领悟,并大胆质疑。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什么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还是被动者?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释疑。启发引导的关键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前教师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的做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发现学生问得有道理,自己所讲的问题有失偏颇,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即时给予纠正。只有尊重科学、尊重学生,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把握好提问三要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三要素,即提问的时间、环境“氛围”和问题自身。一言以蔽之,应在最佳的时间、最活跃的环境(学生的求知欲最强时)中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也同样要注意上面的三要素。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讲到什么时候让学生提出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不是在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就立即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先连续提问,然后有选择性地回答,而且发动学生互答,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完成的,教师应以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吸引和启发学生。教师的语言应该平中有奇,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应该“流”中有“断”,“断”出一段空隙,任学生去填充、去涂抹,至于填充得是否实在、涂抹的颜色是否协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某些语言应该是值得学生模仿的,如警句、格言、幽默对话等。教师还应该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专业术语,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轻轻松松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遵循启发性、直观性、科学性等原则外,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用联系实际的观点,讲授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一般都是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当前,农村中有些人对家用电器接地现象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有没有接地是一样用的,接地纯属多余。殊不知,当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部分绝缘损坏时就可能造成漏电,如没有接地就可能使人触电,给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触电身亡。如笔者讲授“接地”这一基本概念时,可从这一小小的现象,向学生说明家用电器接地的重要性,同时说明接地是将电器金属外壳的电导入地下的行为,以防漏电。这样不仅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简单化,而且对农村普及科学用电器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其次,设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增强实验环节的教学。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必须设法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实验、生活中去,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课外,改变以往那种在黑板上接线路、口头上做实验的做法。例如,在教学“正弦交流电的产生”一课中,通过实验线框在匀强磁场作匀角速度旋转,学生可以观察到交流电表在作摆动,说明产生了交流电。而对交流电的大小如何证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也可以让学生仿照书本自学,但必须提出问题,如“书本中的Em=2blv,能否进一步延伸”等。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教师应以例题做习题,从反馈情况了解学生所学的情况,利于及时查漏补缺。例如,一线圈以某一匀角速度在一匀强磁场中旋转,求平均感应电动势、最大感应电动势以及某一时刻的电动势。这样由实验到证明再到练习,逐步延伸,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雕刻的技艺范文6
【摘要】 通过方剂学课程市场调研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探索方剂学调研式教学法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意义,为方剂学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经验。
【关键词】 方剂学;市场调研;实践活动;教学改革
方剂学课程如何在传统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环节,是方剂学课程改革的新命题。近年来我院在贵州省精品课程《方剂学》课程的建设中,注重方剂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就如何通过市场调研活动来促进和创新方剂学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索,逐步形成方剂学调研式教学方法,这种可操作性强而富有乐趣的实践教学活动既能巩固方剂学课程教学效果,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为方剂学优良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1 市场调研实践活动的设计思想
将实践教学引入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医院药房、街边药店、药品超市、药业公司、社区街道等实践场地,安排学生进行方剂汤剂饮片调剂和中成药运用销售等情况的调研活动,使之对周围事物产生亲身体验,注重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联系性,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鼓励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与社会的联系性,激发学生产生对方剂学科学习、理解与探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市场调研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2.1 调研方式
利用课后闲暇或周末假期的时间,采取实地走访、采访交流、资料查阅等方式,独立或自愿结伴深入药品市场3~5家,亲临其境进行市场调查并收集资料,在老师提供的选题范围内确定主题跟踪进行深入调研,按要求完成市场调研报告以作业形式记分。向学生提供贵阳市主要药品超市、医院药房、街边药店等实践场地详细地址。
2.2 选题内容
根据医学与药学专业的不同而提供相应的调研选题,内容可以涉及:方剂功用与主治病证的相关情况,方剂剂型现状、改良与思考,中成药生产与价格情况,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的使用率调查及原因分析,中成药、复方汤剂和西药的选用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方剂汤剂与新剂型疗效和价格比较分析,复方饮片配方情况,中医方剂成药化相关问题,中成药研发、运用与销售等综合情况等等。
3 市场调研实践活动开展的教学意义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通过调研式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能很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加深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增强对方剂及其运用的认识理解,扩展学习范围,训练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融学习性、实践性、知识性、社会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
3.1 巩固方剂学课程理论教学成果
通过反复深入的调研活动,能加强学生对方名、组成、功用、主治证的自然强化记忆,巩固方剂教学内容;在实践现场的眼观手摸中亲身了解方剂临床应用及其疗效,增进对方剂临床实用性的感性认识;了解方剂剂型多样性与汤剂饮片的具体销售情况,促进学生对方剂剂型的直观认识,熟悉临床常用剂型及其选择,为学习临床各科奠定良好基础。
3.2 增强方剂临床应用感性认识
学生走进药品销售实践现场,可以直接与购药患者、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等各类人群接触交谈,了解来自患者的疗效体会,倾听购药者、销售者、管理者对中药复方关于疗效、剂型、价格、毒副作用、服用便利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心声,感受巨大的中成药市场和中药饮片市场,尤其可以从患者对疗效的评价与期待中启发自己对
3.3 激发学习方剂的热情与兴趣
通过不同调研场地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中西药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存在必然,近距离观察市场上玲琅满目、客观实在的中药复方制剂或中药饮片配方过程,势必引发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启发,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同学们学方、识方、记方的热情与兴趣,化课堂上的被动学习为实践中的主动求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品味方剂学习的趣味性、实效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方剂学教学效果,为临床课程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3.4 扩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调研实践活动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根据不同的主题追踪探求相关知识理论,在好奇与兴趣的引导下自觉探究与方剂学相关的医药学知识或经济学、社会学常识,达到扩展知识视野的良好作用。同时,鉴于对中成药市场基本了解,可以促进学生关注方剂传统剂型与新改剂型的联系比较,探究影响中药方剂疗效因素或中成药质量标准等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3.5 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
学生在市场调研实践中会遇见许多他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难堪。学生在与社会进行广泛接触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程度,通过磨练如何打开调研被动局面的过程来培养与人友善交往的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和综合写作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毕生的工作实践奠定基础。
四年来,我院方剂学教学中适时穿插药品市场调研实践活动的调研式教学法,先在药学专业试点获得成功后逐步向医学专业实施,取得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方剂学教学中穿插市场调研实践活动后,学生普遍体会到方剂学习的乐趣与信心,学习热情高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探究创新精神,师生双方教学相长,取得满意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