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

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文1

【关键词】 体育展示 竞赛 传播 共赢

体育传播在大众媒介时代被认知为以电视转播、新闻报道为主流渠道的传播形态,而竞赛展示为体育传播赋予了一个新的注解:“体育即传播”。通过竞赛展示这个“跨界”载体,使体育这一全球性语言实现着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二位一体的深刻变革。竞赛展示主要指在体育竞赛现场通过播报、音乐、视频、表演、互动、灯光等综合传播方式,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赛场氛围,将体育竞赛内容、赛事文化、市场效益以整合的平台呈现给现场观众和离场受众,被称作体育赛事的脸面和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界定,竞赛展示是在体育现场内外所有与竞赛和赛场氛围相关的信息、观点、情感的符号传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整合系统。由此,竞赛展示是一个从体育竞技到体育文化跃升的综合传播体系。

竞赛展示的传播特征

对一个事物特征的判断,遵循注意-兴趣-了解-记忆的认知原理,首先获得体验的是该事物的外在表现,即形式特征,进而深入内部固化印象,提炼事物的内在模式。形式特征是指人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体机能直接感知或者运用工具性力量测量的事物的外在性状,它一般包括速度、高度、范围和持久度等衡量指标。

1.传播速度

从速度来看,竞赛展示可以被看作最迅疾的传播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体育现场传播,电视直播也被嵌入成为竞赛展示中最长的视频展示环节。体育竞赛中对于竞赛展示的需求瞬息万变,对于时间充满不确定的赛事而言,或许一分钟前急迫地需要竞赛展示的插入,一分钟后竞赛展示则变得画蛇添足,因为竞赛展示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往是以秒为计量单位的。当然竞赛展示也可以是十分冗长的传播手段,因一些竞赛项目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或一些突发的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出现,赛后竞赛展示就有可能被无限期拖延。简言之,竞赛展示的信息传播是准时、及时、适时三要素精当组合的灵活变通。

2.传播高度

从高度来看,竞赛展示传播定位于高深与通俗之间的中间路线。竞赛展示中的信息传播,体现对体育竞赛知识及专业术语的简单介绍,但不涉及高水平运动员才能领悟的技战术意图或组委会内部掌握的竞赛组织方案的解释和说明。通过竞赛展示传播塑造的观众情绪和氛围根据体育现场的类别不同可分为热烈、期待、温情等不同基调,但竞赛展示从根本上代表体育赛事的组织行为,与纯粹的民间群体现场助威行为在展示语言、态势、倾向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传播广度

从延展度来看,竞赛展示无所不在地体现出传播的时空同在、信息共享和情感共鸣。竞赛展示的触发点不完全是体育官方组织有意识的预先安排,有时可能是竞赛过程中竞赛展示团队有备而来而又顺其自然的临场发挥,甚至可能是对体育比赛现场观众气氛的主动顺应和积极回应。也就是说,竞赛展示的传播范围天然包括观众群体在内,它模糊了竞赛展示专业传播者和现场观赛群体传播主体的界限,竞赛展示甚至成为融合赛场内外观众实现情感共享的主要工具。

4.传播深度

从持久度来看,竞赛展示在体育现场的传播控制中作为花絮镶嵌在体育竞赛这条主线的间歇中,但它在现场传播中留下的形象印痕和情感记忆将延绵在观众心间许久。新闻传播有一个客观规律,传播时效与功效成反比。在竞赛展示传播中,往往经典的竞赛展示声画和场景将在人们内心长存,例如庄严神圣的颁奖仪式全程。而形成这种延续性的推动力并不是强制传播手段在发挥作用,而是对激烈的呼唤、对崇高的膜拜、对仪式的向往等软性情感因素的触动和隐现。

竞赛展示传播的发展趋势

创新扩散过程中,增量式发展比存量式改革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现实的挑战。竞赛展示在赛场是一种增量式传播,是在现有体育竞赛的基础上新派生的传播子系统,竞赛展示在尽可能不侵扰体育赛事其他子系统利益的基础上增量改革是最为平和的前进方向。

1.自上而下的渗透路径

竞赛展示活动可以划分出数个创新扩散阶段,依次包括国际商业比赛的经验尝试、全球大型赛事的推动认可、屈指可数的竞赛展示项目化运作、竞赛展示公司雨后春笋般成长、固守传统的滞后群体。竞赛专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做的趋势判断为,竞赛展示的创新者是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早期采用者是国际单项体育比赛,早期大多数是国内商业体育比赛,晚期大多数是全国性竞技体育比赛,滞后者是群众体育比赛。

纵览竞赛展示传播的发展路径,正在沿着自上而下的线条扩散延展,在体育竞赛中的覆盖率也正在逐年提高。自上而下主要指传播主体的由大到微和传播平台的从高到低,竞赛展示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信息辐射性,国际大型综合赛事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平台,竞赛展示借助这个窗口完成与国际标准的迅速对接;商业置入度,体育职业赛事推广的成熟运作将竞赛展示推到赞助商体育营销链环的最前端,大手笔的体育赛事赞助投入以及丰厚的商业回报是竞赛展示形态创新重要的助推剂;赛事影响力,竞技比赛与群众体育由于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举办目标,竞技体育更强调比赛整体价值的实现,群众体育则突出参与个体的自娱自乐和自我享受,竞赛展示是体育现场的整合传播,这种系统的综合传播系统更易在体系更严密的竞技体育中拓展,在组织相对松散的群众体育项目中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都大大降低,是竞赛展示创新扩散的滞后者。

2.凸显一元的类别变迁

竞赛展示传播的五类主体,赛事组织者、参赛主体、竞赛展示团队、媒体与赞助商、现场观众形成以赛事组织者为起点、观众为终点的价值链,其利益整合由竞赛展示团队执行,理想模型是竞赛展示受到赛事组织者宏观控制、媒体和赞助商侧面影响、突出参赛主体的体育现场传播行为、满足观众的观赛需求。但在真实的体育现场环境中,处于原点的竞赛展示定会因为不同传播主体利益博弈发生价值偏向。竞赛展示的价值传递过程对于观众而言,竞赛展示将竞技体育的文化与艺术的外延传递给受众,势必会为竞技体育带来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体验,体育精神的内涵与感染力会伴随着竞赛展示传递、扩散、渗透和凝聚;对于赛事组织者而言,竞赛展示将会为体育赛事塑造更具魅力的形象和综合影响力,高水平的竞赛展示产生的效果彰显着精神与文化,会为体育赛事的主办者带来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和品牌积淀,其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体育赛事本身。竞赛展示传播主体价值链中其他三类,将根据传播目的和条件的差异,形成分别偏向竞赛展示团队、参赛主体、媒体与赞助商利益的三类媒介传播形态,即赛场媒介型、明星专场型、综艺节目型竞赛展示。

3.整合共赢的发展态势

竞赛展示作为一种传播,不仅是在系统内部进行传播方式的整合,一方面它通过与大众传播的整合,形成强大的媒介整合系统;另一方面,它借用媒介事件管理、品牌营销、体育产业、创意产业规划等多种经济社会资源,实现竞赛展示的行业扩展和利益共赢。

竞赛展示与电视转播关联形成的分立模式、协同模式、共赢模式、整合模式的趋势反映竞赛展示媒介综合运用能力正逐步增强。在竞赛展示介入现代体育之前,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转播已经占据了赛事传播的主导位置,体育竞赛以广告置换方式转让电视转播权,赛会组委会和体育组织将转播权转让给电视机构,电视机构以等价的广告时段支付给卖方,广告内容可以是赛会宣传也可以是商品广告。竞赛展示创立之初与电视转播是分立的,仅仅在赛事宣传和竞赛数据信息方面共享,然后穿过交汇点继续在各自的轨道运行,资源重复造成的浪费不可避免;当竞赛组织者不断为竞赛展示正位时,电视转播逐渐意识到竞赛展示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开始尝试在时间掌控、音量调节等方面协同对接;随着竞赛展示与电视转播关系的进一步磨合,它们开始在颁奖仪式等环节力图实现电视镜头语言与竞赛展示播报的声画对位,以紧密合作谋求共同效益;电视转播与竞赛展示的整合模式是对二者之间高渗透、高效率的描述,在这样全案推广型的竞赛展示中,大众媒体全程介入体育赛事并与之浑然天成,成为体育赛事在赛场外的工具性延伸。这四种模式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而一个成熟的体育赛事会很快尝遍每一种模式并根据赛事类别做出抉择。例如,乒超联赛正在酝酿俱乐部主客场之外的中国乒协主场,而竞赛展示与电视媒体全案推广形成的传媒合力,是确保赛事影响力的坚实后盾。

竞赛展示是一个极具产业扩张力的生命体,以传统的角度审视体育赛事系统,竞赛展示只是若干个传统的视听传播因素的组合。若整合竞赛的力量则能扩充竞赛展示的边界,如在赛事新闻会添入竞赛展示元素会使竞赛展示层次更加丰富;又如将竞赛秩序册的编撰发行纳入竞赛展示的统筹之中,一方面加入观众互动的竞赛展示元素促进体育现场营销,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打造竞赛展示、多媒体展示的共同内容平台;从体育产业的综合发展来看,竞赛展示会成为其不可分割而且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营销(sports marketing)是指“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所以体育营销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于体育产品或服务的营销,另一部分是借助体育这个载体所进行的市场营销,广义上定位竞赛展示,它甚至可以替代体育营销的大部分功能,仅仅排除体育产品的离场推广这一支脉;更大范围来看,把竞赛展示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需要重新进行估量,它的实现方式和操作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细分、延展、流变还可为颁奖典礼、会展活动、庆典仪式等其他行业的事件展示传播提供规律借鉴。

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文2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北京奥运会,KM-SM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4-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07GXS3B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文卉(1974-),女,湖北武汉人,国家大剧院文化交流部部长,博士,副研究员;黄朕(1968-),男,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讲师。

3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KM-SM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进步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诸如赛事主体多元化、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和知识共享等新问题对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重要意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了全面审视。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北京奥运会的案例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简称:KM-SM模式),期望能够推动知识管理在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应用推广,提升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整体水平。

3.1 KM-SM模式的内涵

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横向由赛事计划管理、组织运行管理、竞赛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管理、后勤保障管理、风险管理、客户管理、新闻传播管理、活动仪式管理、形象景观管理、财务审计监督管理等组成,贯穿于赛事举办的整个过程。纵向来讲分为赛前、赛时和赛后三个阶段,赛前着重计划和演练,赛时着重执行和应急,赛后着重总结和评估。根据赛事举办不同阶段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特点和要求,赛事管理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赛前往往会采用职能化层级制的垂直管理模式,讲求自上而下的管理风格,统一行动、雷厉风行和高效率。随着赛时运行阶段的到来,为反应迅速和权力下移建立起一批任务团队,具有扁平管理模式特点,总体上看是一种网络化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不同阶段组织模式的转变以超文本方式进行转换,保证了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的连贯性和参与各方的协同性。本文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并不是对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引入知识管理的新元素,让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用知识管理的理论补充其不足并解决新的问题,以期让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模式创新,不仅可以解决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问题和瓶颈,还能预见未来赛事管理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是大型体育赛事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KM-SM模式在政府、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管理组织,这四种力量并驾齐驱、各司其责、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使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达到最佳效果。KM-SM模式符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项目”的行为准则,满足了体育赛事组织专业化、知识化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更新的体育赛事管理模式。

3.1.1 KM-SM模式的系统构成

图3-1 KM-SM模式示意图

图3-1所示KM-SM模式包含密切关联的四个元素: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它们共同承担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工作,各方有独立的权责,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集成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功能,形成“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充分参与”的四元驱动赛事组织管理模式。

(1)政府――在宏观层面发挥先导作用

政府在KM-SM模式中处于先导地位,不同于“政府主宰”或者“政府主财”。个人或某个单独的职能部门通过经验作出的判断往往带有浓烈的个体本位色彩,从而可能导致“面子工程”或“赔钱工程”,这样高度集权和领导拍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KM-SM模式中,政府在宏观调控、全局保障和赛事定位上,依据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大量知识作出决策,为其它协作机构制定明确的活动范围和项目实施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还会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和财务担保,为赛事举办提供便利,并节约大量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做出的宏观决策和全局定位不是拍脑袋空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赛事管理组织和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前期调研资料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知识管理组织――在中观层面起优化协调作用

知识管理组织在KM-SM模式中充当参谋和协助决策的角色,也是此模式区别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关键点。知识管理组织的中心任务是:①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将个体、部门和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②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赛事管理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从最初的赛事申办到赛事筹办和举办,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档案,这些都是智力源泉,靠知识管理组织挖掘整理和传递。知识管理组织不仅要在整个参与赛事管理的四方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底层传递结构,还要积极的倡导和建立学习和分享知识的组织文化,设计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流程,创造知识资产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的文档、资料、图片、管理文件、运行方案以及更为细微的项目实施方案、代码库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提取,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经人的参与和加工提升为知识,借助e-mail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论坛、学习班、头脑风暴会议、虚拟会议室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从而与组织知识相结合转化为显性知识在组织中流动,最后,它会回馈于个人并得到内在和个体的提高,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又为组织提供了新的知识可供分享。信息交流的畅通和知识的不断分享,可以使组织和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几方更为高效且协调得力。政府的不同部门与组委会不同职能处室的业务往来和执行情况,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找到及时的信息和数据,包括总体方案、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进度等,不仅大量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信息过时、政策歧义等老问题在知识管理组织的介入和参与中得到了解决。

(3)赛事管理组织――在微观层面发挥主体作用

赛事管理组织是整个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执行者。赛事管理组织既要在政府规定的赛事组织目标、运行模式等多种要求下工作,又要借助知识管理组织对赛事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赛事的申办、前期准备,到赛时运行、再到赛后总结,这些工作都由赛事组织者具体实施和完成,工作量巨大且项目庞杂。因此,在四方当中赛事管理组织机构是赛事运行的核心,政府、知识管理组织、企业从不同方面给予指导、监督、完善和补充。

(4)企业――在微观层面起关键作用

赛事相关企业在KM-SM模式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承担了许多政府不能或者不适合运作的项目,但又与赛事组织方有明确的职能区分。赛事相关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可替代和功不可没的。例如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就是以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为指导和统筹,具体的票务营销渠道和方法由合作企业实施完成。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制定原则有: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购票机会和权利;分阶段售票: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尽可能简便的购票渠道和流程。在这三个售票原则的指导下北京奥组委委托了一家专业的国际票务公司来全盘进行门票销售。这是专业公司参与赛事管理的典型案例,实现了最优化的做法――用专业化的公司去运作不同的项目。企业有足够的实力与政府共同做好体育赛事中的有关项目,从而使政府由多重身份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3.1.2 KM-SM模式的优点

(1)促进多元主体的一致性

KM-SM模式由四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构成,四者在赛事运行过程中密不可分。从KM-SM模式的运行机理看,该模式有明确的宏观、中观、微观分层,且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了有序而紧密的逻辑联系,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KM-SM模式中的四个要素在赛事中发挥各自独特功能,如果只选用其中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无法全面、系统、科学地管理体育赛事。因此,KM-SM模式能够将四个要素协同起来,最大限度的释放各自潜力,融合各要素之间的功能,构建出完善的有机互动体系。

(2)保证大型体育赛事的稳定性和创新性

随着科技文明的飞跃、管理学科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赛事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体育赛事需求。从国际奥委会的实践以及其它体育赛事的探索中,清晰可见知识管理参与赛事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参与多少没有定论。本文提出的KM-SM模式,是对新型赛事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也为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权责更加明晰,避免了传统赛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赛事组织的职能更为明确和简化,不需要再走传统赛事的“保姆”式;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模式中起着粘合剂、剂和内循环水的作用,使得整个组织摆脱了静态的、僵化的、闭塞的困境,此模式下各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工作是动态的、创新的、有活力的。在这种模式下,四个要素的潜能被充分激活,在KM-SM模式框架内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

(3)提高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决策的正确率

在传统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当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甚至被恶意封锁的情况,也不给各参与主体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阻碍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降低了各方的积极性,增加了内耗,影响赛事举办的效果。KM-SM模式能有效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政府不再做具体的事务性命令,而是提出宏观要求和政策规定,避免了政府行政命令过多干预体育赛事的情况。知识管理组织在实现信息对称和知识共享上提供关键技术和方式方法。赛事组织机构在政府指导下,在知识管理组织支持下执行知识管理应用的过程,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处理和赛事知识的传递共享,提高了组织和员工的决策正确率。

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图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 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联合优势,共同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以便举办影响广泛、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好、美誉度高的赛事,从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调整行业结构。KM-SM模式运行要坚持“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积极参与”的总体原则,权责明细,各归其位。以政府的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知识管理组织为切入点,以赛事组织机构为运行载体,以企业参与为补充,既充分利用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发挥了赛事组织机构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最终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目标。

3.2.2 组织形式

在KM-SM模式中,大型体育赛事围绕政府规划和要求进行方案设计。赛事的整体方案、实施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大的框架都由政府制定,并负责运行和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知识管理组织主要是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协助政府统筹好各类知识管理操作项目,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速度和知识传递的准确度等。赛事组织机构主要是在政府制定好了相应的赛事规程和赛事组织方案后具体执行,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政府设计的方案实施。企业主要是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具体操作融资事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等。这种组织形式的体育赛事往往在决策上要经过较长时间,但决策正确率是有保证的,而且执行效率很高,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内部协同工作。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方处于平等地位,相互之间既是契约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会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书面协议,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联合管理。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相比,KM-SM模式的组织形式具有明显优势,参与主体的联系是紧密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决策是全局性的,最有利于实现共赢目标(见表3-1)。

3.2.3 实施原则

(1)合作共赢的原则

建立四方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的重大事宜,共同审议体育赛事组织的规划方向、办赛规模、项目设置、管理团队建设、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寻求四方管理理念的共性和交集,从而使理念趋于一致。在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多元之间建立统筹规划、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并行发展的管理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统筹规划等方面形成严密的相互制约机制和监管机制。实现管理上通达、资源上互补、利益上双赢,从而确保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使赛事规模和规格与社会资源配置相适应。

(2)资源共享的原则

首先是人才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都因赛事举办需要而大量吸纳人才。知识管理组织对于赛事管理架构中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沟通作用,人才在框架体系内的流动也是知识传递、融合、提升的重要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四方良好的协作机制,更能够产生大量的新知识,为组织乃至管理体系的提升发挥重大作用。其次是技术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四方不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法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各方所掌控的技术要领也各不相同。例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赛事组织的整体协调操作技能,知识组织的信息传递体系构建技术,企业的市场把握和应变技能,都是各自的专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四方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深度开发出一套体育赛事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较大商业价值。

(3)专业性原则

专家委员会指导。从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组织中各抽出一部分专家,并从科研院所、高校、体育组织中聘请一部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赛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组织内部和框架内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3.2.4 合作内容

(1)服务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有大量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包括医疗、志愿者、技术处理、信息通讯、安保等。合作表现在服务上互相补充,医疗、通讯和安保服务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由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共享平台,便于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餐饮、运动员村和运输等由合作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2)职能合作

体育赛事的职能合作主要是协调过程。比如在赛事的新闻宣传和报道中,政府有新闻办公室,组委会有新闻宣传部等,共同寻找新闻点,统筹宣传渠道,并统一宣传口径。

(3)管理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机构中的人力资源广泛来源于政府及事业单位,通过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实操培训和演练,让大家迅速成为专家,共同管理各业务口的计划和执行。

(4)监管合作

监管合作是四方都有权对赛事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随时监控,比如监察审计由招标而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的审计部门来完成,餐饮住宿的服务质量由星级酒店的高级督察、质量监督局的官员组成监督小组来管理,卫生安全由政府协调公立医院、研究机构的卫生专家共同完成。

3.3 KM-SM模式的保障机制

3.3.1 制度保障

KM-SM模式中,有包括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和企业在内的四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和运行的相关任务。让四方平等参与赛事管理过程,必须以积极协作的结构环境为前提,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KM-SM模式进行认证,并对四元主体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即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或合同明确知识管理在赛事组织中的地位,确定KM-SM模式的管理方式,在政策上保证赛事管理模式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比如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合同》中把知识管理作为规定写了进去,使举办地政府和具体执行的组委会从一开始就接纳了知识管理的各项规定。国际奥委会对近100个业务口了技术手册和标准流程,对奥运会举办方而言一方面是政策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政策约束,是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

确立知识管理组织的创新主体地位。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系统中拥有最大的信息量和知识储备,能够为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足够的案例,帮助赛事主体全面、系统、有序、高效开展各项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知识管理组织承载着整个体育赛事的信息传递疏导和知识共享传承工作,国家应对其扶持和进行政策倾斜,优化科技和人才配置,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组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来保证知识管理组织的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和应用到体育赛事管理的实践中。

3.3.2 组织保障

组织结构主要是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方式以及各主体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沟通机制,以高效、合理、优化的方式把各主体和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以科学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组织结构好比人体的骨骼,撑起整个模式的支架,是系统内部知识和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载体。它不仅推动着系统运行的进程,也承载着系统的各项任务,高效的组织结构是KM-SM模式中极为关键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知识创新体系,以之为基础将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纳入组织保障的系统之中。如图3-3所示,此系统以创新部门为中心连接五个机构:由国家为创新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创新部门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由知识管理组织为其提供丰富的知识案例,使得创新部门能够有强大的知识平台作为研发后盾;由赛事管理部门为其提供赛事管理需求信息,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工作;由地方政府为体育赛事做宏观定位,使得创新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企业为创新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证,使创新部门无后顾之忧。同时,创新部门在研发过程中为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创新成果使各方受益,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的数据,便于知识的产生和更新。在这个体系中,还存在一个互动关系,即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原始数据,供知识管理组织提炼成信息再加工成知识,并分类存档入库,供有需要的部门包括创新部门使用。这个体系能够很好的促进KM-SM模式的运行和发展,也使得KM-SM模式在不断的实践和社会发展中调整更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

图3-3 大型体育赛事创新体系结构图

3.3.3 物资保障

物质和资金投入是KM-SM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和实施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投入不足会导致知识管理组织和赛事组织无法正常运转,投入过多会增加政府负担,造成浪费和资源使用不足的现象。KM-SM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的资金筹措机制。如图3-4所示,资金保障体系囊括了KM-SM模式的四元主体。由赛事管理组织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进行规划设计和提交预算,由政府进行资金筹措和调配,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将资金拨付给赛事管理组织,加上企业赞助和供应商服务,保证赛事知识管理的正常运行。

图3-4 物资投入方式运行图

政府在知识管理投入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拨款或政策倾斜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知识管理的支持。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并不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当地方政府在举办一次性赛事往往不愿意为知识管理投入太大时。而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除直接赞助现金之外,还可以供应商角色提供知识管理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服务,直接找IT企业作赞助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例如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以实物形式赞助的物品和提供的服务占技术部门总服务的60%。当时最主要的IT公司都是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包括柯达、施乐、兄弟、飞利浦、3M、松下电器、理光和IBM,他们提供的赞助均以实物和服务为主。因此,KM-SM模式将政府和企业同时纳入资金筹措体系之中,政府负责自身的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由企业负责提供现金、设备或服务,引入了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各种资金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提供了物资保障。

3.3.4 人力保障

人是KM-SM模式中最核心的资源,也是知识管理的立足之本。无论是知识的收集、提炼、整理、传递以及再创造都需要人的参与。可以说,专事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是保证赛事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KM-SM模式顺利开展的人力保障。基于KM-SM模式的人力保障体系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之上,大量借鉴和沿用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将知识共享与知识网络、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知识整合、联盟和联网等概念引入人力保障机制之中,确保KM-SM模式惠及各类人才。

图3-5 KM-SM模式人力保障机制

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文3

(一)有利于促进体育赛事的传播与推广

体育赛事能够成为倍受瞩目的“眼球经济”,与媒体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其中新兴的网络媒体业已成为体育赛事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继广播、报纸、杂志、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新兴的网络媒体业已成为体育赛事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截至2013年12月,世界网民达到30亿,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在第二季度的统计中已达6.68亿人,智能手机用户占全球手机用户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利用网络架构进行的“网络营销”,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高、潜在市场大的特质,不仅是传统营销的创新,更代表了营销发展的趋势,体育赛事因此具有更为广博的传播空间。

(二)有利于竞赛表演市场的大力繁荣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引起社会各界对体育产业的高度关注,其中对于体育赛事提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这次与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相比,对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更加关注打造品牌赛事,同时丰富大众体育市场,强调社会与市场力量的大力参与。2014年9月国务院会议宣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现有的体育产业,让更多企业有机会投身到体育赛事中。目前市场开发空间较大又具有品牌效应的往往侧重于大型体育赛事,正引领着我国赛事市场的发展导向,赛事的网络系统吸引着众多体育迷。

(三)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如今,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随着以奥运会为标志的各项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在我国的不断举办,整体办赛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

(一)体育赛事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共同特征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不需要更多的中间层。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作为一般网络营销下的一个分支,它和一般网络营销一样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达到目标群体与目标顾客进行沟通,可以包括视频、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网络营销。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同一般网络营销一样具有公平性,竞争者都是在同一个平台上,以相同的网络渠道争取达到目标群体的机会,所有的网民都有机会通过网络获得与体育赛事相关的信息,这样信息一般化的平台也是相对公平的。另一方面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和一般网络营销相同的还有其全球性,网络跨越了国界,无论是体育赛事网络营销还是一般的网络营销都可以使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相同的平台上了解到同样的信息。互联网是宣传和推广赛事的一个多样化的平台,以达到利用不同资源为建立品牌形象服务的目的。互联网能够作为赛事营销过程中的一个独立渠道,完成赛事产品从生产者到经营者的全部环节,包括产品提供、支付和配送。互联网渠道己经成为赛事经营者开拓赛事市场的重要环节。同时体育赛事网络也能够更及时和大量地向受众传递信息,为不同企业的广告投放以及冠名权等其他相关资源的交易提供了极佳的先决条件,也会吸引到更多深层次的收益。

(二)体育赛事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区别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营销目的往往不是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或者直接利润为目的。许多商家通过在网络上推广某个产品,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商品的销售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而体育赛事网络营销最重要的并非销售有形产品,而是对一个赛事品牌的营销扩大体育赛事品牌的知名度,使体育赛事得到更好的发展,加深自身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赛事关注赛事。也正因为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主要目的不同,其在网络营销的方式上、网络营销时的侧重点上、网络营销的管理过程也有很大不同。同时在体育赛事的网络营销中,其商业性并不那么突出,虽然同样会推广一些体育赛事的相关产品但并非重点,相反体育赛事的相关网站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的关注度吸引赞助商从中获利。此外,一些在我国举办的频次相对较少的大型体育赛事存在巨大的网络营销难点,即非赛期漫长,本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相对赛期长,但也要受到竞技水平与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的巨大冲击。这对于赛事网络营销来说,如何吸引网民持续观看将是一个严峻考验,也因此会导致成本的短期投入与难以回收。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方式多以传统营销为主

传统的赛事营销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印刷品等对赛事进行宣传,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站、论坛、微信、微博、APP等都成为了赛事营销更加广阔的渠道。但是从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通过网络了解赛事信息的还不到一半,基本以中青年为主,传统媒体营销方式尚在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同时也必然存在反复观看、多种组合元素以及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辽宁全运会也是以传统营销手段为主,网络营销辅助进行。

(二)财力投入不足

赛事网络营销主要存在三种方式,或者由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全力承担宣传报道重任,或者独立建立赛事官方网站,或者只是以网络相关信息为主。目前无论是哪种方式,总成本投入都远低于传统媒体营销,这与人员构成与财力以及认知观念直接相关。另外对于大型体育赛事,赛事公司一般会花大量经费在球员邀请、赛事赛场和观众服务上,而对于赛事网络营销的投入十分有限,这就直接影响了中网网络营销以及赛事推广的质量和水平。

(三)网络营销商业成效欠佳

赛事网络功能目前还是以赛事信息与视频图片为主,商业功能还很薄弱。有些大型赛事把官网建成票务平台,但是在赞助商宣传、特许商品销售等方面成效甚微,这也是众多赛事不去建设官网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投入较大,但是商业回报却较低。有些网站虽然关注度较高,但是销售效果也多欠佳。

(四)官网媒体报道不够深入且并非宣传主力军

与体育赛事门户网站相比,赛事众多官方网站往往报道信息总量相对较少,缺乏深度与趣味性。如武隆第十二届国际户外越野挑战赛,其官方媒体—新华社以及重庆当地媒体将主要工作集中于开幕式、闭幕式,完成政府计划内的工作,并未深入赛事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此种报道模式,使有较大权限的官方媒体并未真正给赛事网络营销做出贡献;同时也使无权限但有实力的媒体丧失报道精彩赛事的机会。

(五)赛事网站信息竞争力面临挑战

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文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对重庆业余球队联盟赛事运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联盟在赛事的组织与运作中,采用公司管理、联合足协、媒体宣传等方式,为重庆业余足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业余足球;球队联盟;运营模式

1.前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球迷组织的业余足球队不计其数。但是这些业余球队没有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很难保证一个固定的、规范的、广泛参与的赛事。虽然中国足球协会自2002年开始,举办了全国业余足球联赛,弥补我国业余足球发展滞后导致的体育资源不足的缺位,满足了部分业余足球爱好者的体育需求。由于这项赛事对于参赛球队的竞技能力、经济条件要求较高,民间还有更多更为草根的业余足球队急需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民间赛事。所以2003年前后,我国各个省市地区自发性、民间性的业余足球联盟孕育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其组织的业余足球比赛为广大球迷提供了固定的、规范的、初具规模的赛事。但是,新事物的出现伴随时间的推移,在管理、组织、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困扰着这些自发性的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重庆业余球队联盟”从2003年成至今克服了许多困难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并在2008年成为重庆市官方一级联赛。联盟作为重庆草根足球的大本营,在全国都有着广泛的知名度。作为全国各地业余足球联赛的先行者,这个被业内称为风向标的联盟通过《足球之夜》走出重庆,成为全国的一个成功范本。

2.重庆业余球队联盟赛事运营模式分析

2.1联盟赛事组织结构分析

重庆华野体育有限公司是联盟负责人成立的体育赛事组织公司,对重庆业余球队联盟行使管理工作。联盟主要设置网络部、竞赛部、营销部和财务部4个职能部门。

网络部主要负责联盟官网“重庆业余足球网”的网站编辑工作,保障网站的信息通知功能、赛况报道功能和球友交流平台功能。网络部的主要工作有:把赛事报名通知、规程、规则等竞赛信息和联盟有关的重大活动信息以及每周末比赛的场次、时间、地点、违纪处罚规定等信息到重庆业余足球网上;把每周末比赛的赛况报道以及录像编辑成精彩射门视频集锦到网站上;为注册球迷提供网络服务,给广大业余足球爱好者提供临时预约比赛、评球交友的平台。

竞赛部主要负责联盟竞赛活动的管理,保障联赛有序而规范的进行,提高赛事的质量。竞赛部的工作内容有:制定联赛规程、竞赛纪律、竞赛编排;球队以及运动员的注册、报名以及审查工作;场地器材的预约与布置;联赛赛况的记录;比赛录像;比赛监督以及处罚决定;安全保障;场地工作人员、裁判员、志愿者的安排;协助媒体采访等工作。

营销部主要负责联盟赛事的市场营销工作,建立沟通渠道扩大联盟影响,为联盟寻求资金保障。营销部的主要工作有:寻求企业赞助、媒体宣传、大型活动。

财务部主要负责联盟联赛经费方面的工作,对联盟赛事的资金的使用进行控制,使得联赛顺利进行。财务部的主要工作有:联赛经费的收支以及预算控制。

2.2 重庆业余球队联盟赛事运营模式特点的分析

重庆业余球队联盟作为重庆乃至全国的民间性业余足球联赛的先行者,在发展过程中克服因组织管理松散、资金短缺、规章制度约束力不足、影响力小而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运行困难、球场暴力、社会关注度下降等困难,迅速发展成为了重庆市最为正式、规范的业余足球联盟,并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联盟赛事运营模式的特点有:公司化规范管理、联合足协规范赛事、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力、联盟的网络化便捷信息交流、联合高校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2.2.1公司化规范管理

联盟经历成立之初的新鲜后,随着参赛球队数量的增加,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联盟的组织工作由几个热心的球迷自愿、自发的承担,加上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使得联盟组织松散、缺乏约束力、人力资源短缺、运营资金短缺。这导致联盟工作效率低下、运行困难,联盟一度徘徊在较低的发展水平。2005年联盟成立了重庆华野体育有限公司来运营管理联盟的赛事。固定的工作地点和专职的工作人员,完善的职能部门,规范的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了联盟的工作效率,在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下,赛事得以良性运转。联盟也以公司的名义向各个相关民政部门报批,获得服务与支持。联盟从此迅速的发展取得了成功。

2.2.2联合足协规范赛事

2005年底,联盟以公司的名义向重庆市足球协会递交举办业余足球联赛的申请,第一次获得了重庆足协的审批。足协委派了专业裁判参与到比赛中,提高了联赛的正规性、规范性。自2009年,联盟的赛事开始由重庆足协主办,联盟承办。足协对参赛球队行使统一的注册管理,并派遣纪律监督员到比赛现场监督比赛。通过足协对参赛队员的规范管理,加大了联赛的约束力。球场暴力以及无故缺席比赛、迟到、罢赛、比赛着装等影响联赛形象的不良行为的处罚措施得到了足协有力保障,很好的控制了球场暴力等有损联盟形象的不良行为。联盟在重庆足协的帮助与支持下,提升了联盟的威信力,球场暴力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树立了联赛良好的形象和保持了联盟友好的氛围。

2.2.3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力

联盟时时与媒体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2004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足球之夜》栏目对联赛进行了专题采访。2006年联盟与重庆青年报合作举办联赛,重庆青年报对联赛进行全程报道,同时广东卫视重庆体育频道体育新闻栏目也对联赛进行新闻报道,让更多媒体开始关注重庆业余足球联赛。2008年联盟举行联赛的新闻会,让联盟走进重庆更多主流媒体的视线。2010年中国最具权威的足球期刊《足球周刊》对联盟进行了专题报道,让更多的球迷了解了联盟。同年重庆晨报对联赛进行全程报道。正是与媒体的广泛合作,关于联盟的广泛报道宣提升了联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提高了联盟的社会关注度。联盟的注册球队从最初的10支发展到了现在200余支,其中常年参加比赛的球队达50余支,联盟初具规模。联盟凭借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得到了有体育传统文化的企业的冠名赞助合同,保障了联盟运行资金的充足。同时,联盟还吸引了体育用品公司、健身俱乐部、饮料公司、休闲会所的赞助。联盟也积极采用各种受益方案措施为这些赞助商实现它们的利益期望:比赛场地醒目的位置企业横幅标识展示,在网站广告,除联赛的开闭幕式,联盟还组织了各种活动活动宣传了企业,尤其加强其中服务行业与参赛球队队员及家属的互动消费。

2.2.4联盟的网络化便捷信息交流

重庆业余足球网是联盟的官方网站,是各球队与联盟连接的枢纽,起到了很好的信息沟通的功能。联盟利用了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很好地完成了竞赛的组织、报名、通知等工作。相比于传统的赛事运营模式,联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联盟以互联网的优势,把以前处于无序散乱状态的重庆业余足球爱好者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良好的“以足球会友”的足球氛围,提高了重庆业余足球的组织化程度。

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文5

 二、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主要类型

 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以内容划分,主要有三类:新闻报道权、赛事画面集锦使用权和赛事转播权。从播出范围来看,可分为全国性转播权和地方性转播权。从转播方式来分,可分为无线频道转播权、有线频道转播权、卫视频道转播权以及互联网电视转播权。一般而言,在新闻节目中使用赛事信号不得超过3分钟,且播出间隔不得少于6小时,在节目中使用赛事信号权超过3分钟就需购买赛事画面集锦权,要转播整场比赛则需购买赛事转播权。只有购买了相应范围和内容的转播权的电视机构,才能获得赛事采访权和公用信号使用权。

 三、国际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体育电视转播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反映观众需求的电视收视率,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目前,许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受到电视转播的影响,都在对自己的竞赛制度和项目规则进行一些变革,有些单项体育组织还喊出了“电视决定未来”的口号,甚至吸引专门的电视转播技术人员参与设计新的赛制和规则,以吸引电视传媒的关注。

 赛事转播权的国际市场开发主要体现在:国内体育组织面向世界销售中国境内的国际赛事转播权、由国际企业向国内外销售中国境内的各种赛事转播权、境内赛事传播外企产品信息等等诸多方面内容。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世界上众多企业都对中国市场有所期望,而体育赛事正是传播其企业和产品的一种较好渠道,因此,体育组织应精心设计、包装、促销赛事,通过赛事转播权和广告权的营销,吸纳各种外来资金。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决定了在中国境内的各种国际赛事将越来越多,除部分赛事是由其国际组织直接营销外,许多赛事还都是由承办城市营销,这将都是我国体育组织的重要市场资源,因此,我们要将面向世界的营销纳入我们的战略规划之中,并通过制定一定的措施使其逐步实现。国际企业营销赛事转播权,既可引来许多国际客户,也可向我们展示先进的国际营销经验,有助于我国培养人才、培育市场。

 四、我国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发展现状

 (一)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我国,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有偿转让是一个新事物,体育界和电视界还需要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在中国电视和中国体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电视界(主要是中央电视台)还处于垄断地位,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传统观念还左右着自己的行为,总认为国家办的电视台转播比赛天经地义,不收钱已是对体育的支持,还购买什么转播权?如1999年在西安举行的第四届城运会,当地电视台在没有购买电视转播权的情况下早早地与中央电视台一起制定了由中央电视台转播开幕式以及15场比赛的计划,并制定了与全国10余家省级无线电视台做比赛联播节目的计划。可当他们得知要按国际惯例,对比赛转播权进行有偿转让,并希望每转播1小时拿出1分钟广告时段给组委会时,他们感到不理解。中央电视台则表示,如果这样就不转播了,从而导致了第四届城运会电视转播权开发流产。

 (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

 在国际上,对于电视转播权的分类执行得非常严格,国际奥委会为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没买电视报道权的电视媒体绝对不能扛摄像机进赛场,没买广播报道权的广播媒体不能拿录音机进赛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由于部分中国地方电台记者未向国际奥委会买广播报道权,当他们以报刊文字记者名义拿着录音机进赛场时,录音机被发现并没收,有关方面还让中国奥运代表团做出解释。因此,在这之后向国外购买体育比赛转播权时,都能够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行事,购买奥运会、世界杯转播权的出价也越来越高。但对国内比赛的转播,情况却不同,且由于在实施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还造成双方的碰撞不断。如在1998~2001年足球甲A联赛中,由于当时足协和俱乐部与电视台签约时,均没有明确电视台是授权制作,也未明确制作费的支付形式,实际上制作权掌握在地方电视台手中,购买了电视转播权的教育电视台若要实现转播,每场还要额外支付昂贵的制作费,成本加大,不得不中途退出。

 (三)价格定位不准,双方分歧较大

 目前我国大多数比赛电视转播权转让是通过交易双方当面磋商达成协议。可是由于当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较合理的、统一的转播权转让价格标准或推算方法,交易双方在报价与还价之间差距太大,影响了交易的成功。如中国足球甲A联赛在刚刚步入职业化的前5年,中央电视台从转播甲A中获得了数千万元的广告收入,而中国足协仅从这份

合同中获得了每场2分钟的广告时段。因而足协在商讨新3年的合同时,由于双方在电视转播的转让价格上相持不下,互不相让,眼看甲A联赛就要开始,才匆匆于赛前3天正式达成协议。中央电视台以每场14.1万元3年共11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3年甲A全国性版权的电视转播权。  (四)系统存在着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电视台的经济实力有限,以货币来购买比赛版权的能力很低,希望能用广告时段来换比赛转播权,而一些电视媒体的体育部又没有广告权。特别是像中央电视台等一些正规的大电视台,体育部没有广告权,买转播权时是由体育部造预算,经台里批准,由台里划拨。可是划拨的经费非常有限,有些比赛掏钱买舍不得,不转播又不忍,想用广告时段来交换,又没有广告的权力。

 体育部门也存在着体制和机制不畅的地方,各个中心、协会都缺少电视转播权方面的专门知识,缺乏商业运作和专业操作的能力。他们希望国家体育总局培育本系统有实力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帮助各协会开发比赛转播权,对比赛资源整合,形成规模,整体推进,提高竞争能力。但仅靠体育界自己的公司难以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具备这些专业运作能力的人才,因而在此情况下成立的中广网公司作为体育系统比赛转播的中介,其人员并非原报业总社的办报人员,而是由部分在地方电视台工作过,掌握电视转播权开发专业知识、有商业运作能力的人。 (五)比赛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体育比赛是一种特殊产品,它的价值在于比赛本身的质量。电视台愿不愿意来购买转播权,取决于比赛能否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比赛的吸引力和收视率是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开发的基础。有了观众,就有了市场,电视机构就会争先恐后地来争夺转播权这块“蛋糕”。如美国NBA的赛场就像是一个市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比赛,在那儿用餐、休息、喝咖啡,等待比赛开始,观众席上不断有人送食品给来不及用餐的人。每节比赛中间都有吸引观众参与的节目,现场抽奖、小丑表演等等,都有很好的广告效应。场地空中设有4个大电视屏幕,不断滚动播出精彩镜头并插播广告。目前我国的体育比赛尚缺少像NBA这样的名牌产品,无论是体育明星的包装、比赛现场的表演、观众参与的节目,还是对观众的各项服务等都有待于提高。

 (六)电视转播权收入分配不合理

 在我国,随着电视转播价格的不断上涨,体育组织对转播权收入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在体育比赛中投入最大、出力最多的俱乐部和公司应该是当然的最大受益者,应占据收益中比较大的比重。在国外,俱乐部生存的一个主要经济支柱就是电视转播权的出售,其收入占到俱乐部全部收入的30%~50%,而国内才2%。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和国外相比,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电视业不像国外那样发达,但中国的俱乐部都渴望能在电视转播权的开发上实现自身价值,得到合理产出。

 (七)体育比赛电视转播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市场决定价格这一基本经济规律,在电视转播中也应得到遵循。中国的体育电视转播权到底能有多大的市场?没有直接的数字,但是可以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广告收入4亿人民币,加上1频道、2频道的,总计6亿人民币。从另外一则数字也许更能反映电视转播的市场火爆:奥运足球亚洲区预选赛赛事转播广告价格为5秒,6900元;15秒,13000元;30秒,20800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余暇时间增多,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参与运动,同时也喜爱“观赏”运动。美国人每年花费在娱乐方面的钱为20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花在体育方面。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电视转播体育比赛提供了技术支持,体育比赛的独特魅力对商家也有无限的吸引力,大量比赛的举行,为体育主办者、电视台、商家走到一起提供了机会。巨额的广告费用促进了转播权价格的不断攀升。目前,境外许多媒体机构对国内比赛虎视眈眈,他们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体育,而是看中了其经济价值所在。尽管我国明确开发电视转播权的历史不长,开发出来的经济价值还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其市场潜力巨大,勿容置疑。

 五、我国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发展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走出认识误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广电系统和体育系统都应当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这一新事物,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无偿转播的传统观念,对任何形式体育比赛电视转播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取得相应的转播权。同时,要对电视转播权转让的国际通行做法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澄清电视转播权转让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摆正体育比赛的组织者、电视媒体、体育比赛的参加者、比赛承办地体育场馆之间的关系,规范转播权市场行为。另外,广电和体育系统都应当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以便更好地解决在转播权转让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体制和机制不畅的问题。体育系统应当将自己拥有的各个中心、协会项目的比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开发,形成规模,整体推进。

 (二)合理确定转播权价格

 在电视媒体开始接受体育比赛转播权有偿转让这一事实之后,关键的问题是双方如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确定一个合理的都能接受的价格。而价格的确定,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同时由于转播权是非物质商品,加上对体育比赛所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培养运动员成材所付出的心血和费用并不是用货币能准确衡量的,所以,十分准确地评估转播权价格难度很大。但比赛的知名度、赛期、竞技水平、规模及影响力;通货膨胀率;同类比赛转播权的历史成交价和转播权价格膨胀率;买方的经济承受能力;主办者与其它电视机构成交的价格和比赛转播的预计收视率等因素都与转播权价格有关,应当充分考虑。

 (三)提高比赛品位,增强服务意识

 目前国际上有些项目的比赛不仅在形式,而且在比赛规则等方面都根据电视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以此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如排球比赛,队员服装的改变和一些排球规则的变化,都是为了提高比赛精彩程度,提高电视收视率。我国的各单项协会,也要高度重视提高比赛质量,重视比赛包装和对电视转播权购买者的服务工作,提高比赛品位,增强服务意识,千方百计想办法吸引电视观众。在服务方面,不仅要满足电视媒体采访信息的需要,还要充分维护已购买转播权的电视台的利益,做好监测工作。

 (四)规范转播权的销售行为

 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在进行比赛转播权转让时,应从规范行为入手,按照国际惯例来运行,严格将制作权和版权分开运作。比赛信号可以由比赛主办者制作出高质量的公用信号,由比赛主办者免费提供给购买了比赛转播权的电视台,将成本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严格按照国际规则,对比赛的转播权进行严格的分类销售,逐渐减少“中国特色”式的规定,并对实际的转播过程进行严密测控,杜绝违反规则转播的现象发生,以维护比赛转播权购买者的利益。另外,对电视转播权的开发要借鉴国际足联经验,请有专业化操作能力的中介机构按市场规律进行商业运作。

 (五)合理分配电视转播权收入

 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电视转播权有偿转让和分配的销售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全面、合理制定电视转播权收入分配方案,让俱乐部和体育比赛的直接参与者从中获益,不断提高电视转播权收入在俱乐部收益中的比重,以提高其投资积极性,保证体育比赛的质量。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体育法》,将营销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的相关条款补充进去,使其法制化。

 (六)发挥各方优势,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体育赛事竞赛组织方案范文6

一、做足做细前期工作,确保杏花节如期开展

一是精心选址。文体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从3月初开始,就杏花节举办的地点文体局派专人联合自行车协会等到天义镇、忙农镇、黑里河镇、八里罕镇、温泉街道等地进行了查看选址,经过多次实地踏察,根据杏花资源、符合赛事要求、离城区就近以及交通等多方面因素,并向县领导请示,最终确定在忙农镇青龙山举办。二是精心策划活动方案。文化广电体育局成立了杏花节筹备小组,抽调局机关和文体系统单位负责人专门负责杏花节的各项工作,并且随时召开杏花节调度工作会议。多次召开局机关、文体系统和协会组织工作会议策划活动方案和活动主题,整个杏花节设置开闭幕式、徒步大赛、专业越野跑、寻宝、山地自行车赛、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摄影、创作等活动。细化了分项活动的子方案和《竞赛规程》。同时还增加了剪纸、刺绣、写生、少儿朗诵等外延活动,使杏花节更精彩、有趣,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参与。三是精心选择主会场和比赛道路。文体局与忙农镇一同多次上山就主会场的位置进行勘察选址。主会场确定后,忙农镇开始征地,并成立了杏花节工作领导小组,对主会场、停车场和上山道路进行平整,修建厕所,清理垃圾,修剪路边树枝等大量工作。文体局、忙农镇、自行车协会和户外俱乐部就主会场的舞台搭建、徒步赛道和山地车赛道多次实地查看和设计,已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四是精心部署宣传工作。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进行宣传,在城区主要沿街路口设立宣传牌,网站、微信适时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和路线图;同时联系赤峰有关信息网站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的效果。

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效果显著

一是开幕式阵容宏大。开幕式会场彩旗飘扬,每个条幅采用了来宁城的四十四个理由宣传标语。120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株株镲表演队阵容强大,110人组成的广场舞表演队队形变换,精彩纷呈,精彩的文艺表演拉开了杏花节的序幕。二是文艺演出和非物质文化展演节目精彩。乌兰牧骑在忙农镇坤头营子村部演出了大型评剧和综艺节目;忙农镇大忙村皮影队在晚间演出了皮影戏,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演出。三是体育赛事规格空前。杏花节举办了千人徒步大赛、寻宝活动、专业越野赛和山地自行车赛,吸引了蒙冀辽三省和北京市、天津市体育爱好者前来参加赛事,整个比赛精彩激烈,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四是义务植树活动,井然有序。在植树现场,领导和小学生们共同种植树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劳动,70多棵松树在忙农镇青龙山“安家落户”,为那里添上了一片新绿。五是“印象杏花”摄影大赛活动组织有序。吸引赤峰、宁城及宁城周边地区摄影爱好者参加了摄影比赛,作品正在征集中。六是“杏花美”创作大赛成效显著。目前已有宁城及周边地区的作家积极投稿100多篇,预计五月上旬将出版本届杏花节专刊,为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献礼。六是宣传报道工作取得实效。邀请媒体6家对本届杏花节进行了宣传报道,扩大了影响面,达到了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