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操作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操作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操作基本知识

电工操作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电工仪表与测量 教学法 学习效率

《电工仪表与测量》是电工电子类、电气控制类及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计量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主要讲授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知识、磁电系仪表、电磁系仪表、电动系仪表、电度表和互感器、电参数的测量、电工仪表的选择与校验、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仪表的结构、原理与维修,以及各种电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等。下面我根据教材内容就基础理论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教学为例,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教案设计阶段,教师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走访相关企业,使师生对电工测量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技能有所了解,让学生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然后在备课时提炼出电工测量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结合需要讲解的知识,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任务与教学方案。第二阶段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完成工程中某项具体测量任务,通过照葫芦画瓢,改变测量参数,自我思考,问题解决,方案验证等环节,在完成实验任务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水平和能力。另外,对实验任务稍做修改,通过学生相互探讨,共同努力,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以及与他人探讨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在讲授功率表的特点及用途时,根据结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推理功率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正是因为结构上采用两组线圈,一组与负载串联,反映出流过负载的电流。另一组与负载并联,反映出负载两端的电压。所以在接线时才会明白电压线圈前接法、电压线圈后接法两种正确接线,以及功率表的量程,应该兼顾电压量程和电流量程,而且应该同时满足两者。一旦掌握了功率表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电能表、功率因数表的结构和原理。

2.注重电工仪表的选择教学

在讲授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知识时,由于学生以往学习电路知识时大多是验证类实验,对实验过程中正确地选择电工仪表和测量方法,减少误差没有概念,更不用说可信度误差理论这些枯燥的知识了,于是我们先安排磁电系仪表、电磁系仪表、数字万用表的结构、原理等内容,然后在实验室采用电流表、电压表、模拟万用表、数字万用表(配备3■,4■两种)编制实验内容,完成多种仪表的比较使用,边操作边讲解。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要根据测量要求正确选择电工仪表、选择测量方法的原则,一个物理量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法得到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间接测量或比较法进行测量,所选择的方法必须达到测量要求,在保证测量要求的前提下,选用最简单的测量方法,选用的测量方法应保证测量仪表和被测元件不被损坏,测量是对客观事物取得数量概念的一种过程,人们借助专门设备通过实验方法得出以测量单位表示的被测量的数值大小,以与真实的接近程度是否在误差范围内,决定测量的可信度。与误差理论相关的知识很多,首先应明确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疏失误差,误差的表示分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仪表的误差分为基本误差和附加误差,我们将各种带差的名词概念列表进行对比,通过实验采用不同仪表,让学生掌握各种误差之间的区别,加深对各种误差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就能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同时选择电工仪表做好理论准备。加强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教学,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实之间的接近程度,它是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量度,仪表的准确度是仪表量程内的最大绝对误差与仪表量程的百分比,它说明了仪表的准确程度,仪表的准确程度直接反映该仪表测量的准确性,即仪表的基本误差有多少,利用准确度可以确定误差范围,根据测量要求和仪表的准确度,可以正确选择仪表灵敏度,是指以表对被测量变化的反应能力,它反映了仪表所能测量的最小被测量,是指以表读数变化量指针角度的变化量与被测量的变化量之比,灵敏度的倒数称为仪表常数,刻度不均匀,量程应选2/3以上等。最后运用适当例题、练习题训练学生对精度、误差的理解,切合实际,不必过难,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内容。

3.类比教学法

测量大、中、小电阻采用不同的仪表是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尤其在高级维修电工操作试题中,如用单臂电桥测变压器绕组的电阻,交流电动机的绕组的电阻,双臂电桥测导线的电阻等。针对电阻的测量及仪器一章,可结合高级维修电工的相关要求编制实验内容,完成对电桥、绝缘电阻表、接地电阻测量仪、万用表、电压表和电流表法等仪器的使用。

当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辅以其他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演示实验法、口诀记忆法等。都将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上就是我在《电工仪表与测量》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参考文献:

电工操作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教学探讨

《电工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机械专业开设本课程目的有两个:一是使机械专业的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理论基础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二是了解常用电器元件的性能,熟悉常见机械设备中电拖系统的结构,并能简单维护。这些对于实现中职机械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级技术水平的机械工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是实际和紧迫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 目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方面的问题

其一、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单调而抽象。这种传统的教法对于文化基础差、电学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正如学生所讲的听天书一般,玄虚而难懂。

其二、由于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几乎没有练习和巩固的时间。

其三、亲自动手,结合生产试验和应用的训练几乎没有。

2、 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对学习《电工学》的厌学心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电工学》有思想偏见,认为只要学好机械类专业课就行了,《电工学》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二是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点。

学习《电工学》用处不大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对于一个合格的机械设备操作者来说,不仅能正确地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还必须了解掌握机床的构造和原理,并能及时准确的予测和发现设备故障,这些知识的构成与《电工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要做到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同样需要《电工学》方面的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际工作和公共生活提出许多电学方面的问题,《电工学》是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认识基础,是各专业各工种都需要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证明,目前机械类学生的电学知识相当贫乏。如,有的学生常把电功率和电功混为一谈,将发电能力用多少亿度来衡量,实际应该是多少千瓦。曾经有人问我某水电站年发电多少度?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若问这个水电站一年能发多少千瓦电才是正确的提问。又有一些学生在生产中由于缺少电学知识,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缺乏或不懂电学知识,是很难适应现代生产、生活和安全的需要。由此可见,机械类学生学习《电工学》十分必要。

3、教学方法单调而呆板

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式授课形式,基本都是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老模式。由于内容多而深,课时又少,课堂教学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违背了精讲多练的原则,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日积月累,消化不良,挫伤了学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状况而言,应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讲,在授课中除了知识性外,要注意运用形象化和趣味性,同时着重注意结合生产实践,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1、 尽量采用肢体语言讲述或采用投影仪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具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2、 图表类比法

相近的事物可以对照比较记忆,有利于区别各事物的特征,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用图象和表格表示出来形成知识的脉络网。一些概念单一拿出来较难理解,但把其相同特征抽出来,加以列表比较就化难为易了,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比如电场和磁场;在单相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和纯电容电路的特征;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特点等都可以用此方法。

3、 数字罗列法

把许多语言叙述的道理用数字形式罗列起来,既便于牢固掌握知识又容易记忆,比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既抽象又复杂的过程,但可以简单归纳成“3、3、2”这样的数字罗列。其含义是:三个形成过程:即旋转磁场的形成过程,感生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转矩的形成过程;三个手的定则:

即右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则判定感生电流方向,右手安培定则判定旋转磁场的方向,左手电磁力方向判定定则确定电磁转矩的方向。两个关键方向:即旋转磁场的方向和转子转动的方向,形成了三个过程,三只手、两个方向的周期表,即好记忆又有趣味性。

4、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讲解单相交流电路一节中,当分析完纯电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时,在给定纯电容电路中,电容量一定,初相位为零的先决条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该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5、 精选和补充习题和例题

以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前导,结合习题精选课堂习题和例题。在选择习题和例题时,应侧重习题和例题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重点选择基本知识应用题和基本概念容易混淆的题目,坚持少讲多练,达到“勤能补拙”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机械类学生在学习《电工学》的过程中理解慢、遗忘快的缺陷。因而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例题的引导作用和习题的慎重选择以及反复多练尤为重要,同时多练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发现“可疑点”,消灭“空白点”,弥补对基本概念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

6、 高度重视《电工学》的实践教学

电工操作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 机电 现状 分析

为了认真完成好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定改革研究》的调研工作,课题组成员对中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是,中职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业务现状是: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现状是获得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

现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对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1 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当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机电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机电技术应用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

2 业务范围现状分析

(1)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2)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知识,熟练掌握机械原理、电气控制原理和液压技术。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3)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

3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现状分析

3.1 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描述(如图1)

图1 知识、素质和能力描述

3.2 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的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

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

4 主要课程、职业技能实训项目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现状分析

4.1 课程设置概况

本专业共有10门公共必修课,6门职业基础课,9门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11个,以确保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4.2 主要课程和主干课程

4.2.1 主要课程

语文、英语、数学、政治、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AutoCAD应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电工电子技术。

4.2.2 主干课程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制造基础、电机修理、数控应用技术、工厂供电、protel。

4.3 主要课程学时分配现状

法律基础知识30学时,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2学时,哲学基础知识30学时,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28学时,求职与创业28学时,语文88学时,英语52学时,数学104学时,体育52学时,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88学时,机械制图120学时,金属材料与工艺学70学时,电工电子技术90学时,机械设计84学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20理论,24学时实验,AutoCAD应用56学时, 机械制造基础(含机床)56学时,数控应用技术84学时,电机修理34理论学时,10学时实验,机床电气控制与PLC (总学时84,其中实验学时10个),工厂供电60学时, Protel 60学时,技能认证训练(含液压基础)180学时,企业管理30学时,市场营销60学时[2]。

4.4 实践性环节的安排项目:

金工实习三周、电机修理一周、电子装配一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一周、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三周、机电一体化设备联调一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二周[3]。

5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分析

经过分析:必修课总共3054学时占97%,其中,公共课522学时占17%,专业必修课1026学时占33%,职业技能项目360学时占12%,其它实训课1020学时占35%。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43:57。

6 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结合相前实际,我们认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同时提出以下建议与设想。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实际,如何来重新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难点是专业课开设种类以及学时配比。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中职学生基本现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如何从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有效突破上还在探索之中。今后要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寻求到比较实用的一套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十分有必要重新研究中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Z].2008-12.

[2]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Z].2009-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8-12.

电工操作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电工基础 工学一体化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由于目前技工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基础差,从而接受能力相应普遍比较差,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并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得到运用,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

一、电工基础课程内容与特点要求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

电工基础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讲授电流、电压、电阻、电功和电功率这五个基本概念,主要是了解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这三个基本的电子元件,让学生充分了解电与磁这两种基本的物理现象,掌握直流电和交流电这两种基本的电路模式,还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电路

规律。

电工基础从其特点上来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电工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正确掌握,因此,把握好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至关重要。

电工基础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重视基本理论,轻视实践,刚开始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电工知识能够接受,可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专业性质渐渐显现出来,慢慢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接受,甚至厌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突破以往教学观念的束缚,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有必要把电工基础的教学放到电工电子实验室内进行,按照“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对一些理论进行验证,使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电工基础的各项教学内容,因此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二、电工基础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对电工基础课程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要按照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以基本的电路规律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在电工电子实验室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学习基本内容,对电路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性的了解。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简而言之,也就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能轻松地理解、接受和掌握课程知识点。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必须掌握的原则是对于教学内容要做到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要对课程的各项知识点进行充分糅合,把主要内容进行全覆盖,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课程选择中,要充分把握实用性原则,在教学中结合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好必要的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做好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

三、电工基础“工学一体化”组织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这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根据电工基础的各个知识点的特点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欧姆定律教学内容为一个知识点,进行“工学结合”的

说明。

1.建立起基本的学习目标体系

在对本学习目标体系的掌握过程中,必须充分熟练掌握电压、电阻和电流这三者的概念和之间的基本定义,了解三者所代表的符号和单位,让学生能够熟练按照正确的规程操作电流表、电压表和万用表,能够根据不同的电路图把各种零件组装成实用电路。

2.对学生具体分工

按照教学大纲的各个知识点要求,将实验内容进行细分后让学生分工完成,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内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准备和检测,一部分学生负责组装电路,按照电路图安装电子元器件和仪表的连接工作,另一部分学生负责对组装好的电路进行数据的记录,对各数据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清晰的分析。在对学生分工的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分配的任务,而且对别的小组的任务要有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好协同工作,实现对整个实验的密切配合。

3.实验的实施

教师要对各小组实验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在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督促、指导,并得出结论,写出

报告。

四、电工基础“工学一体化”的效果评价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工学一体化”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具体操作和教师的辅导讲解。在进行效果评价时,教师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实训规范、项目操作熟练度、完成时间、创新理念及团队分工合作等方面来界定,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主要的评价形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充分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总而言之,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教师以指导和验收为主,而学生以亲自操作为主,这种模式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而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更让教学气氛得到充分的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彩平.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1).

[2]于悦河.《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华章,2011(08).

[3]张志超.中职《电工基础》教学探讨[J].才智,2009(18).

[4]段俊玲.《电工基础》教学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4).

电工操作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电子电工实训教学是中职学校最重要的实践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电子电工专业的技能。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电工技能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子电工专业学生掌握技能熟练程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此,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应改进以往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效率,巩固学生专业课知识,发挥实训教学的实际作用,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一、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专业知识与实训教学有效结合。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要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基础。以牢固的专业知识为指导,让学生掌握安全规范的操作方法,强化实训教学的效果,并预防实训教学操作中存在的危险。例如,在电工实训过程中,操作过程中必须有两人以上方可作业,电器操作人员应集中注意力,电气线路在未经测电笔确定无电前应一律视为“有电”,不能用手触摸,不能绝对相信绝缘体。而且,在使用测电笔时要注意测试电压范围,电工人员一般使用的测电笔,只允许在五百伏以下的电压使用。因此,在实训教学前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对枯燥的专业知识,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概念与规律,同时应避免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训操作训练。

2.完善实训教学项目,丰富实训教学内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了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应适当增加实训项目,体现实训教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例如,在基础实践操作完成之后,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多台电动机的实训内容,或者对实训项目进行优化组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成为全方位的技术人才。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操作之后,为巩固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设计、安装、调试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借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几点策略

1.实训过程中不怕学生失败,鼓励引导学生改进操作方法取得成功。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因为害怕触电或者怕被电火花伤到而不敢进行操作训练,教师此时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为安抚学生紧张的情绪,教师应有耐心地向学生展示各种安全措施,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操作训练。另外,学生不可能一次就能正确地完成操作,面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耐心纠正,而且要鼓励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课本的操作过程进行实训,引导学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出安全的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从业后在岗位上的创新发展打下基础,达到并超出实训效果。例如,学生因操作不当而触电,进行第二次实训操作时,会因前一次的触电而不敢尝试。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学生勇敢尝试,之后检查学生操作注意事项是否记牢,并确保实验设备准备好。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确保学生安全。学生第二次操作成功后,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多次实验训练,以彻底掌握该技能。

2.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训训练。在实训过程中,观察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训练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就在实训中加强其动手操作能力;有的学生项目设计能力欠缺,在实训时对其实验项目设计就要严格要求。再如,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因害怕而不敢进行实训操作,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勇敢操作,多次成功操作后,增强他们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3.分阶段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职学校学生因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在学习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比较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教案,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分阶段地教授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掌握专业知识。例如,在电工专业知识学习时,会涉及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由于在义务教学阶段没有学好物理基本知识,对电工专业知识很难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增加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认识基本的机器设备,能完成物理实验测试。通过这一基础阶段的学习,为学习深层次的物理理论做好充分准备。在分阶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调整学习状态以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内容。

三、结语

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全方位高素质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必须认真对待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找到适合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实训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从业后工作岗位的要求,为国家经济技术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斌.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4,06:275.

[2]黄一展.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2,43:185.

[3]栗松.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3,09:69.

电工操作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 高职供电技术专业 电气安全技术课程 素质教育

《电气安全技术》是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对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阐述,反映最新的技术标准规范,突出安全技术和技能操作,做到知识够用、技能必备,专业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电气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电气安全技术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的基本素质,具有与电工特种作业相适应的安全观念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取得电工特种作业许可资格,毕业后即可从事电工特种作业。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实践操作难、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过程吃力、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突出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掌握课程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借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目标、教材选取、课程安排、课时分配、学情分析与对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教学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与提高,并将素质教育贯穿在各个环节。

1.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本课程以维修电工、电气试验工、电气装配工、电气检修工为工学结合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电气安全技术方面的职业岗位技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1.1课程认知目标

1.1.1了解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1.2掌握电气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高、低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

1.1.3掌握安全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高、低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

1.1.4熟练运用常见的电气安全技术处理实际问题。

1.2课程能力目标

1.2.1能够协作完成常见电击事故的处理和日常安全操作用具的使用;

1.2.2具有实操电气安全技术的能力;

1.2.3具有自学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2.4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1.3课程情感目标

1.3.1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

1.3.2具备一定的沟通知识和技巧;

1.3.3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1.3.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4素质教育目标

1.4.1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4.2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1.4.3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课程教材的选取和特点

本课程教材选用由乔新国副教授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用书《电气安全技术》(第二版)。

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2.1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岗位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具有思想性、科学性、适合国情的先进性和教学适应性;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

2.2针对性强,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能力,坚持高职高专“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精简了繁琐的理论分析,前后知识衔接紧密,表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3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并且引入了行业或专业最新技术和成果。

3.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

本课程按照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在第四学期讲授。课程教学总教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践教学为36学时)。具有分配如下:第一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理论为2学时,实践为2学时);第二章电工理论及电力系统运行知识(理论为6学时,实践为6学时);第三章电气安全基本知识(理论为8学时,实践为8学时);第四章低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五章高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六章安全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七章低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八章高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

4.课程教学方法

该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强调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概念性和原理性,打破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设课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彻底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逐步构建起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实训内容的构思和设置上强调项目的、系统的概念,各个专业教学和实训从内容到实施方法都整合在一个个项目中,它们相互衔接、影响、渗透、补充,使原来各自独立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每个功能模块。

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4.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4.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

4.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将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

4.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性”转变,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教、学、做”融为一体。

4.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5.课程教学手段

该课程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板书+多媒体+互动+情感”的一体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单一式的不足,从而让老师易教、学生易学。

5.1板书课程每节重要内容的提纲,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理论计算,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分析、推导,使学生前后比较、联想更能够接受公式的计算和理论的分析。

5.2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思路和眼界,增强学习兴趣。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时效,又非常直观,便于理解。同时,利用电子教案,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缩短课堂板书、挂图的时间,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也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5.3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师生互动,包括在授课过程中师生眼神的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等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

5.4采用情感式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风趣幽默,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由愿意接近老师到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

5.5最新知识进课堂。除了选用新教材外,教师要通过阅读期刊、杂志了解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术交流了解新见解、新理论;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6.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其中:学习态度和阶段性学习效果占10%,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占10%,素质教育占30%,理论和实训部分占50%。理论部分由70%的笔试成绩和30%的平时作业及课堂练习组成。

7.教学效果

采用上述课程教学设计,对我院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四届级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1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7.2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7.3使学生掌握电气安全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了快乐学习。

7.4课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转换。

7.5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环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7.6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教学督导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

[2]乔新国.电气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