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1
新生儿科主要收治的是出生至28天以内的患儿,他们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无家属陪伴,采取24小时护士全程护理,而护理中有着许多风险因素与护理缺陷。因此,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必须对常见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才能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降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1 新生儿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1.1 执行制度不严 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不按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规程办事,酿成护理纠纷。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致转抄医嘱时,未认真查对,导致执行过程中的差错,给患儿打错针、输错液、喂错奶,未仔细核对床号、姓名与手圈;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导致不能按时用药,遗忘医嘱,造成不良后果;观察病情不及时,延缓治疗和抢救时机。
1.2 护理不当 新生儿科的患儿全是护士人工喂养,而奶瓶的孔大小不一,空较大容易呛奶、溢奶,牛奶及呕吐物误吸会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皮肤娇嫩,护理不当易发生尿布疹;沐浴用水温度调节不合适而致烫伤;新生儿自制力差,随时可能将导管拔出,抓破表皮,碰伤四肢;输液时没有及时巡视导致患儿输液外渗;甚至由于护士粗心大意或没有采取安全措施而发生追床等。
1.3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是患儿病情变化最准确、最宝贵的记录,具有法律意义,一定要真实客观。如果对患儿的病情变化,相应的治疗护理抢救措施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记录不当,将会引起医疗纠纷,或在医疗纠纷发生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危重患儿急救时护士执行的大部分是口头医嘱,抢救结束后进行补记,在补记过程中有疏漏及书写不全面,内容记录不完整。医护沟通不畅时,造成医护文书书写内容不一致,出入量记录不准确,医嘱执行后漏签名。还有一些护理人员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在医嘱上代签名、带签执行时间、漏项、错记、涂改导致差错发生,或将新生儿性别、年龄写错而引发护理纠纷。
1.4 医院感染观念不强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尤其是低体重儿、早产儿生命较脆弱,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接触患儿的医疗器具消毒不严格,护理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未认真洗手,进入新生儿病房不更衣、换鞋、戴口罩,奶瓶、奶嘴做不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2 防范措施
2.1 严格执行制度职责 护理工作制度对保证护理工作程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这些都是保证患儿医疗、护理安全的核心制度。对早产儿、危重儿特殊治疗做到心中有数,护士长应根据不同时段的护理工作量的特点弹性排班,合理调配人员,以缓解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的情况,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
2.2 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 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掌握重点,重视举证责任,增强落实法律制度的自觉性,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强化培训急救知识,应急预案演练,熟练掌握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确保护理安全。
2.3 规范护理操作规程 按医嘱定时定量选择奶孔大小合适的奶嘴喂奶,喂奶时保证奶液完全充满奶嘴,避免空气被患儿吸入,喂奶后将患儿置于右侧卧位,减少患儿呛奶的发生,并加强巡视。每次患儿大便后擦干并涂鞣酸软膏于肛周;给患儿沐浴前先调节好水温;将患儿的四肢都带上防护手套,以免抓伤或碰伤;输液过程中要及时巡视,防止输液外渗;将患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台上后应检查暖箱门或防护栏是否关好,防止坠床或摔伤的发生。
2.4 规范护理文书记录 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记录护理记录单,根据医嘱、疾病护理常规及病情进行记录。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与病情相符,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用双横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除去原来的字迹。各项病情观察应根据专科情况及病情要求正确填写。
2.5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手卫生,接触患儿前后均用快速消毒剂擦手;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区应用空气消毒机每日消毒两次;每月进行一次检测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奶具等实行生物学监测;患儿用物实行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根据患儿病情、年龄、体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6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 让护理人员有更多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知识更新,在工作中才能主动、准确分析判断处理各种护理问题,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加强年轻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只有掌握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才能识别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其进一步加重造成损害。每年派2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及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水平,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差错、纠纷。
总之,新生儿护理安全是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关键就是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防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潜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尽可能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力争形成一种诚信文化,实施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保证患儿生命安危。
参考文献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母婴同室 安全 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母婴同室已是目前医院产科的基本住院方式。其优点是:母婴同室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乳喂养,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有利于新生儿心理和智能的发育。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客观原因,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 。如:窒息,感染,意外伤害等,加之母婴同室病房探视人员较多,对病区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母婴同室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现将我院对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潜在的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一、母婴同室的常见安全问题
1 、 新生儿窒息 婴儿误吸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容易发生呕吐和溢奶。溢奶、喂哺过多,喂哺后即平卧,极易发生误吸,甚至引起窒息。
2 、 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感染多发生在交叉感染,自身感染及母婴传播感染等。
3、 新生儿意外伤害 多见于新生儿烫伤,新生儿摔伤。
4 、 产妇睡眠型态紊乱 产妇睡眠时间不足,不能入睡等。
二 、 母婴同室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相应措施
1、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多发生在母子同床同被的情况下,被子盖得过于严实,导致新生儿缺氧窒息。对此,应向产妇进行卫生宣教,新生儿适当保暖,盖被时应露出口鼻部位,棉包不能包得太紧,保证有充足的新鲜空气。
2 、母亲喂养姿势不当
压住新生儿口鼻,特别是夜间躺着喂养而母亲睡着时,也可见于喂水或喂药不当,造成新生儿呛咳而引起窒息。应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和手势,夜间易采用坐位哺乳;人工喂养时速度不易过快,奶嘴喂养时奶嘴不易过大。不能让新生儿吃得过急,新生儿喂饱后应轻拍背部,以排出吞入的空气。
3、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亦是引起窒息的重要原因。
应告知家属及时帮助新生儿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出生后1-3天新生儿易取侧卧位,头遍向一侧。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刚出生时羊水吸不净或反复负压吸引易造成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易致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出生时的清理呼吸道非常重要,既要吸净又不能过度。新生儿进入母婴同室后应嘱咐家属让新生儿头偏向一侧,若吐出羊水及时擦净,防止误吸。
5、医务人员因素
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 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从法律和业务上严格规范产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使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也是职业保护,需时时牢记医疗安全,定期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护理措施。定期举办专科护理培训、专科护理查房、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考核等。科室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按制度落实每日与每周的考核工作。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护士工作,每周召开患者座谈会,倾听产妇和家属对护理诊疗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对潜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保证护理安全。凡是工作人员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病灶,胃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均应暂离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及接触新生儿或母亲前后均应用消毒液认真洗手。
6、家属因素 母婴同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儿直接接触致病菌的机会应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工作;凡在家属中有患传染性疾病的,均应做好与新生儿的隔离工作;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减少病房人流量;母亲在喂养前应洗手,并用温水擦洗,以减少哺乳过程中的感染性机会。加强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纠正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育儿观念 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安全知识的宣传:(1)对产妇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2)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以免发生意外;(3)教会产妇及家属防范新生儿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情况的护理方法.
7 、新生儿自身的因素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尚末成,皮肤角质层较薄,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均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且新生儿含IGA抗体较少,对致病菌的抵抗力差。对此,应加强对新生儿使用物品的管理与基础护理。直接接触新生儿的被服应高压灭菌,保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加强新生儿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脐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感染新生儿应做好隔离工作。
8 、环境因素 病室内的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新生儿磅枰,操作台,治疗车等物品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应做好病室的消毒工作,空气传播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途径。母婴同室内的空气流通、温度、湿度对预防新生儿的呼吸道感染很重要。母婴同室应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20~40 min,温度控制在22 ℃~24 ℃,相对湿度在55%~60%。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1~2次。(3)污染的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随空气的流动也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母婴同室应每日紫外消毒一次,每次30~60 min。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9 、新生儿意外伤害
1 、新生儿烫伤 多是因为洗澡对不注意水温,热水袋与新生儿贴身接触,或热水袋漏水引起。新生儿淋浴前应常规侧水温或用手背感觉,有条件的应用恒温热水器。使用热水袋保温应先测好水温,用双层包布包好,并应确认无漏水后,放在离新生儿10cm处,并应加强观察,注意皮肤有无发红气泡,防止烫伤。
2、新生儿摔伤 可见于新生儿转动过程,新生儿淋浴称体重等工作环节,也可见于母婴同床,抱养方法不当等。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认真遵守各项工作的操作规则,沐浴区地板应保持干燥,不放杂物,称体重时应双手在两边保护。
10、 产妇睡眠形态乱
1、产妇自身因素 产妇可因母婴同床,担心婴儿窒息或摔伤而不敢入睡。此时,应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告知其只要做好防护措施,新生儿就不会有危险,消除顾虑,使其可以安然入睡。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新生儿入睡时,产妇应尽量多休息,以增加体力。
2、新生儿因素 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应尽量调为白天醒多睡少,而夜间的睡眠时间长,同时,在满足新生儿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恰当的安排好哺乳时间,以利于睡眠。
,总之,通过采取以上预防对策,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新生儿在母婴同室中的安全隐患,让产妇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参与到婴儿的护理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家属及产妇护理婴儿的知识,且为婴儿以后的护理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 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效果
本文主要对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 其中男108例, 女52例;足月儿120例, 早产儿40例;体重2500~4000 g, 平均体重(3424.00±106.24)g;住院天数7~15 d, 平均住院天数(11.00±1.45)d。其中病危4例, 病重38例。
1. 2 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针对新生儿病区的护理技术操作较多、新生儿发病急、病情变化较快和治疗用药量小等特点, 详细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如留置套管针脱、液体渗出、给药问题、臀红和溢奶误吸、查对制度未落实以及因沐浴水温过高而致使新生儿烫伤等。
1. 2. 2 完善护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院定期召开护理座谈会, 将新生儿病区的护理的特点、重点、现状、安全隐患、避免方法等进行详细讨论。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制订新生儿专科的技术操作流程、新生儿护理的评估表和交接班的流程等。强化医院的感染管理和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制度。护士长负责科室的感染管理, 设置1名感染监测员, 每月对新生儿病区的空气、仪器、物面和工作人员的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
1. 2. 3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新生儿科室需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以护士长为组长, 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员, 并对护理人员每日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讲评。
1. 2. 4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实施窒息复苏的急救演练、专科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急救技术;要求护理人员客观书写护理记录, 对危重的新生儿护理文书实施质量控制, 发现并纠正问题。
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投诉和护理的质控评分等各项质控指标。
1. 3 疗效判定标准 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1]。该项的评定以本院自制《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为依据, 评定的内容有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技能纯熟度、耐心度、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时处理新生儿需求和满意或信任护士工作度等。每位产妇在出院前需完成评定, 评定人员主要为质控小组的成员及护士长。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160例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为5.63%, (其中留置套管针脱出1例, 液体渗出2例, 给药问题1例, 臀红2例, 溢奶误吸3例)明显低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的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22.50%, (其中留置套管针脱出5例, 液体渗出8例, 给药问题3例, 新生儿窒息4例, 臀红10例, 溢奶误吸6例)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各项指控指标情况 160例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为96.88%, 无护理差错发生, 护理纠纷发生2例(1.25%), 护理质控评分为(98.00±0.78)分;明显优于实施前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81.25%, 护理差错发生25例(15.63%), 护理纠纷发生30例(18.75%), 护理质控评分为(87.00±1.26)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病情具有变化快、比较复杂等特点, 因此, 新生儿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对新生儿病区的潜在风险因素实施评估, 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护理管理机制, 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本文对本院的新生儿病区实行环境优化、预防感染和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 达到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干预的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的避免风险能力。强化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后, 可发现新生儿病区内隐藏风险,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应急处理, 预防安全隐患, 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工作质量, 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2, 3]。
本研究表明, 本院160例新生儿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为5.63%, 比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的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22.50%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6.88%, 无护理差错发生, 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25%, 护理质控评分为(98.00±0.78)分, 明显优于实施前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81.25%, 护理差错发生率15.63%, 护理纠纷发生率18.75%, 护理质控评分(87.00±1.26)分。因此, 在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能有效降低护理缺陷总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医护人员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实施重点干预后, 需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降低新生儿病区缺陷的总发生率, 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曾蕾.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观察.医学美学美容, 2013(11):118.
[2] 汪秀华, 宋立弟, 刘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4):292.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新生儿病房是一套完全封闭式的病房管理体系,患儿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病情变化快的初生婴儿,患者无家属陪伴在身边,护理人员每日都基本上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笔者结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新生儿病房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人力资源配备问题
1.1.1 护士人力配置不够人力配置不足使有限的护士在班期间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往往感到非常紧张,有些护理人员为应付工作而减少工作流程,减少巡视患者时间而出现的安全问题。
1.1.2 排班固定不活动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导致当班人员工作超负而工作不到位出现的安全隐患。
1.1.3 应急配备人员不充分新生儿病房常有应急出诊,特殊抢救治疗(如新生儿换血治疗、PICC置入)等,而人员不够占用病房当班人员出现的安全隐患。
1.2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问题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是一个无陪人的封闭式病房,护士的一切治疗护理都是无家属监督,一些护士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护理操作常规,执行医嘱不严谨,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术问题
1.3.1 专业知识不扎实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患儿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出现安全隐患。
1.3.2 技术操作不熟练新生儿病房有重要的仪器设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完全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导致治疗护理计划不能正常完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带来安全问题。
1.4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
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有记录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在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代签名、漏记、错记而出现护理纠纷安全问题。
1.5 细节管理问题
新生儿病房患儿病情危重,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细节护理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如皮肤损伤)等。
1.6 护患沟通问题
新生儿病房是封闭式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家属在心理非常紧张焦虑,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完全是护患沟通实现,如果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探视时间里不能与患儿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难免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因费用问题而发生纠纷隐患。
1.7 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度,将导致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1.8控制院感问题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8%[2],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来往、家属探视、监护仪器、医疗设备、环境空气等都使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
2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2.1.1 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新生儿病房工作紧张,繁重,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以上。
2.1.2 设立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白班负责监控当班和夜班的工作质量,下班监控上一班的工作质量,执行班班相互监督、层层相叠、环环相扣的责任制度。
2.1.3执行护士连续排班法本科室2008年以来开始执行A.P.N连续排班法,收到较好的效果,A.P.N体现护理层级管理的规范上,从而把护理质量、护理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老护士搭配,互相帮助,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尽可能保证有两名护士当班;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执行弹性排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减少在班人数,为护士提供休息,避免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护理不安全因素;执行各班出休第2天待命制度,确保科室人员应急配备使用,避免患者入院高峰时段、特殊抢救治疗、出诊等安全因素的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护士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灌输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用法,在工作中遵循慎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护士工作基本上是在无家属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科室定期组织进行职业道德讲座,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2.4.1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水平。
2.4.2建立新生儿病情观察制度如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反应情况、吸吮、喂奶、病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2.4.3建立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内容及预见性并发症的防范。
2.4.4 制订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计划及实施考核,使低年资护士及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专科理论,技能知识,控制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
2.4.5 定期选送专科护理人员的外出进修及学习派人员外出学习专科护理新进展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外出进修学习回来的护士的反馈汇报,借鉴并推广护理新知识,改正护理工作缺陷。
2.5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2.5.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班责任组长负责对当班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估,接班者在接班时首先阅读护理文件,对上一班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执行班班有监督,下班监督上班双层质量把关,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缺漏。
2.5.2 不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结构、方式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内容全面、具体,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2.6注重细节管理,把握关键流程
新生儿患者病情变化快,完全无自理自控能力,护理人员细心、耐心、爱心、热心、关心,还有同情心,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问题,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如为患儿剃头发防止刮伤头皮,尿液浸泡过久会发生红臀,患儿烦躁指甲会自伤,胃管脱出鼻饲会窒息等,都要求护理人员在细节护理上认真把握护理关键流程。
2.7重视新生儿病房护患沟通内容和步骤
利用患儿家属探视时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有关病房的工作制度,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告知目前在治疗护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8 制订防范患儿身份差错的工作流程
制订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接诊工作流程,新生儿住院期间确保身份无误的工作流程,新生儿出院时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2.9 加强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病房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9.1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并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感控人员每月定时进行检查评分。
2.9.2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定时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报告等。
2.9.3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把院内感染管理列入护理质量管理重要部分,院感控制知识作为专科培训和新入科培训内容,把预防院内感染质量列入每日护理质量监控内容。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4],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也是2005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的重点项目,2009年“百日安全”专项活动检查,把医疗安全推向最高层次,实现患者安全、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新生儿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脆弱的群体,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环境因素,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丽珠,尹中秋,刘英茹.46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2):127.
[3]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4]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5]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81.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5
1 新生儿病房常见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漠,缺乏较强的专业知识。一些护士缺乏安全意识及专业知识,遇到疑难问题不请示、不汇报、不懂装懂,对一些可能发生隐患认识不足。如在护理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操作常规,观察病情不仔细,喂奶不当引起呛奶、误吸或卧位不当吐奶引起误吸而导致窒息及吸入性肺炎。还有些护士由于责任心不强,对病情相对稳定患儿减少巡回次数,导致患儿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失去抢救时机。
1.2 护理不周,保护措施不当。新生儿皮肤娇嫩,护理不周可发生臀红、尿布疹及鹅口仓,液体外露使组织坏死。沐浴时或热水袋、暖箱、烤灯使用不当引起烫伤等。新生儿自制力差,随时可能将导管拔出,抓破表皮,甚至由于疏忽或没有采取必要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等。
1.3 仪器性能不佳。抢救仪器准备时未试机,临时发生故障,吸引食道堵塞不通,呼吸机不能正常运转等。
1.4 交接班不细。交接班不仔细,不执行床旁交接班制度,遗忘医嘱,遗忘危重病人特殊处理而造成不良后果。
1.5 护理记录缺陷。新生儿护理记录是病情变化最准确最客观记载,如果对患儿病情变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不全面、不具体,将会引起医疗纠纷;或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医学术语应用不规范而影响诊断治疗。
1.6 院内感染制度执行不严。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全,特别是早产儿,未成熟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一个重要途径。再加上吸痰、吸引器等未定时消毒,医护人员接触新生儿未洗手、未戴口罩成为交叉感染媒介。或家属探视制度不完善,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易发生医院感染。
1.7 管理因素。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管理监督不严格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不仅可引起医疗纠纷和事故,也可能对患儿安全造成威胁。
2 护理安全管理
2.1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一套严格工作制度,可以防止差错事故,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2]。
2.1.1 新生儿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仪器使用保管制度及监护病房与其他病房各项制度。要求各班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护士交接班时除交接病人情况,尚需交接仪器使用情况,各种引流管等。
2.1.2 安全管理制度。做到三查、七对、六到位。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所用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六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监护仪、呼吸机、院领导。
2.1.3 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新生儿室消毒隔离措施,每天早晚新生儿病室消毒两次,每次1小时;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前洗手;谢绝探视;定期进行院内感染监测,每月新生儿室间空气监测,各用物细菌培养一次,并做分析。
2.2 护理专业知识指导。
2.2.1 新生儿护理专业知识宣教及指导。每月召开两次工休座谈会,讲解新生儿相关护理知识,如进食后竖抱患儿轻拍背部,打嗝后侧卧位,防止溢奶呛咳等;保持侧卧位,防止返流误吸,若有分泌物流出及时清理。
2.2.2 保持新生儿病房环境。保持新生儿病房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每个空间配备干湿度计、室温计,室内每日开窗通风两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3 使用仪器设备的安全措施。对于医疗设备及所用电子器件,要细致阅读说明书,充分了解性能、常规操作方法,各种设备使用前要检查并核对,使用后整理并消毒。电源线使用三相软线,带有外壳地线仪器使用前必须正确接地。如发现仪器性能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立即使病人与仪器线路脱离。无论故障大小,切不要任意拨弄,要根据使用说明书处理,或请专人抢修。
2.4 定期进行质量分析和安全教育。护士长作为管理者既要对病区护理安全管理负责,又要对不安全因素了如指掌,还要检查落实情况,将安全网络管理作为重点来抓[3]。加强管理消除隐患,对科内易发生差错事故者从严要求、强化教育、力求规范。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培训护士安全意识及业务能力,对容易发生隐患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定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做到警钟长鸣。
2.5 重视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护士专业知识素养。新生儿病房护士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高尚素质,护士长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抢救技术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同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级学历自学考试,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及参加学术交流会。强化学习各种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专业业务技能及应变能力。
3 体会
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完善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制度,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消除不安全隐患,将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目的。
参考文献
[1] 淳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理 安全因素分析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08-01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法律和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是功能上的损害障碍以及缺陷跟死亡,主要是指利用所有的力量通过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事故的发生,将出现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来确保患者处在一个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中,其最终目的就是确保病人的安全。新生儿科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科室,新生儿病情比较的复杂而且变化速度比较快,没有家长陪伴,没有任何行为跟语言能力,造成了工作预见性比较的差。因此新生儿科室的护士要严格执行新生儿科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项操作的规章程序,不然很容易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危害,导致护理纠纷引发医疗事故。
1 影响新生儿科护理的安全因素
1.1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够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跟工作方面比较的欠缺,责任心不够强,缺乏沟通交流,有些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没能够体会到病人的需求,对病情的发展缺乏预见性以及主动性,心理调节能力差,不适应新生儿科的工作量及强度。缺乏“慎独”精神。新生儿没有语言功能,又处在一个无人监督的工作环境中,护理人员的“慎独”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没有按时给新生儿修理指甲,没有按时巡视新生儿导致患儿脸上出现抓横。
1.2 护理观念比较的落后。现代的护理要求实现人性化护理理念,主要倡导的是以人为本,要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以患者至上,然而有些护理人员存在着病人有需求于他,因此不尊重患者跟家属,把自己的位置摆的过高,认为护士的工作就只是负责落实治疗护理工作,只要患儿的病好了就可以,不管患儿的外观形象。比如说在输液的时候输手脚比较的麻烦为了方便就输头皮,导致了患儿头发刮落的太多,改变了患儿出生的形象,让家属对患儿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家属认为患儿不是自己的孩子。
1.3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的淡薄。护理文件方面的记录比较的简单,缺乏专业特点,病情严重的患儿发生病情变化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记录了用药治疗,对于病情的观察记录并没有做详细的记录,实施护理措施后对于护理效果没能进行正确的评估,法律意识比较的淡薄,随意的涂改护理文件上的记录,字迹潦草,记录描述跟医生的不吻合。
2 对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解决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安全意识并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给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对于如何有效的保护病人跟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增强护理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的维护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以及诊疗护理常规,错误都是发生在细节上,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工作,让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尽一切可能的满足病人的需求,让病人得到安全可靠的护理。
2.2 加强新生儿科护士的“慎独”修养。慎独主要是指人在独处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遵守道德准则。护理工作是直接给人的生命健康提供服务,护士的道德水平会直接支配影响对患儿的护理行为,对其心理及生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挑选新生儿科护理人员时要选择有爱心爱岗敬业的人员,护士还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综合修养素质。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深厚的同情心、高度的自觉性跟热情。在新生儿入院时要按时修剪指甲,避免患儿抓伤自己,进行静脉输液时尽可能的选择手足静脉,避免刮头发影响患儿的外观。
2.3 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沟通。新生儿入院的时候,接诊护士要详细的跟家属讲解探视制度以及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科的护理流程跟每日费用等,家属同意后需要签字,这样可以让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科的工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新生儿科的护士要随时保持衣物整洁,干净大方,态度温和,让家属能够感到信任感,发生问题时,要多站在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耐心的解释他们提出的问题,避免因为造成家属误解发生纠纷。
3 总结
现如今护理安全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护理人员服务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同时也是让患者得到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安全知识学习,正确评估分析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许璜,张国军,袁燕娴.护理安全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