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孝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发展孝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发展孝文化

如何发展孝文化范文1

关键词:文化站;基层;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46-01

基层文化站是我国广大基层地区进行文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对基层地区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广大基层地区的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文化站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缓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压力,提高群众活动的热情。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基层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这就要求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基层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层文化站内娱乐器材较少,部分娱乐设施出现老化等问题。第二,基层地区普遍缺少公共娱乐场所,很多基层干部仅仅注重理论的建设,没有真正解决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第三,部分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第四,国家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没有资金作为保障,基层文化活动很难顺利开展。

二、文化站对基层文化活动的作用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站可以为基层地区民众提供基础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例如,有些民众喜欢关注实时信息,关心国家大事,文化站可以在当地建立电子阅览室,让基层民众可以上网,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站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对电脑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使电脑设施保持正常运行。此外,应该根据当地民众喜好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文化设施建设。例如,老年人较多,可以加强娱乐广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满足老年人广场舞的需求,青年人较多,可以进行足球场和篮球场的建设,满足青少年对足球和篮球等竞技运动的喜爱。

(二)加强思想文化的建设

加强基层民众的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基层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文化站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对基层民众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促进基层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广大基层民众,对基层的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调查,并对采取的措施及时调整。文化站领导应该加强对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视,把该建设工作纳入到工作计划,制定相应的机构,拟定一定的实施方案,使基层民众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三)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需要人才做出贡献,因此文化站应该重视人才,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基层文化的建设。然而,目前我国基层文化站普遍人才匮乏,在基层文化站工作的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较强的责任感。因此,文化站应该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切实做好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文化站内部还应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对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的优秀员工予以表彰,使大家都向其学习,对表现较差的员工进行批评,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督促大家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为基层民众做出贡献,促进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基层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更加愿意参与进来,从而促进基层的文化建设。例如,在广场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吸引当地民众观看,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街道办等相关单位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积极进行文娱活动的开展。例如,在七夕节开展牛郎织女舞会,使基层民众通过舞蹈等形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娱乐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基层民众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热情,非常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五)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让民众树立文化保护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基层地区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有些文化遗产面临着遗失。加强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可以让民众意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从而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了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旨在促进我国基层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站是对基层地区进行文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因而文化站责任重大,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民众,了解民众的需求,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基层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文君.如何有效发挥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2(02).

如何发展孝文化范文2

近期,我国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其中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探视老人成为法规,体现了我国立法的日趋成熟,也与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但笔者对条款的执行效果也持谨慎态度,法律与道德显然还是有区别的,原本应是道德范畴的规范,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约束,让我们不得不担忧传统孝道的流失。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合肥市庐阳区法院在一起赡养纠纷案中引用“常回家看看”条款,判决5名子女定期看望母亲。但因与母亲有矛盾,5名子女拒绝执行判决。后在法官的一再劝说下,子女们虽然同意“回家看看”,却只是站在门口“看看”老人。对于这种徒具形式的行为法律又当如何界定?无怪乎媒体也只能感叹“门口看老人,法律又能如何”——毕竟我们的孝道终究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以孝入法,自古就有,汉律对于违反孝道的行为要处以刑罚,若一位大臣不符合孝道的要求就要被罢官。西汉甚至专门设置三老一职以宣扬孝道。不过,在传统社会结构消逝的背景下,精神赡养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更加突出。一些人把孝道简单等同于物质供养,缺乏对父母的精神赡养。《礼记》有云:“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天然地要求子女对父母做到赡养与爱敬两个方面。养,是指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这是孝的最基本要求。真正的孝应达到“敬”的高度,即对父母必须恭敬,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敬重,支持父母的合理意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体系的日益健全,国家和社会为赡养老人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并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养已不难做到,但是儿女对父母“发乎心”的敬,和如何借助我们当前的沟通工具,加强与父母的交流,让父母打心底里感到欣慰,应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孝的伦理本质是爱。的确,人最早感受的是来自于父母的爱与呵护,并在父母及他人的爱中形成最初的责任感。人正是不断地扩充、升华对父母的这种初始责任感,越出血亲家庭的范围,形成对他人及社会的爱与责任——其根基都深植于对父母之爱中。试想,一个不从精神上爱、敬父母,行动上忠、顺父母的人,又何谈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任?故曾子疾呼“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

如何发展孝文化范文3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代都推崇孝顺,即子女孝顺父母。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有些人因为孝顺父母而被“举孝廉”“出仕”。那么,子女怎样做才算得上孝顺父母呢?孔子对此作过一些论述,但没有作定义式的概括,而是根据学生各自特点作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也就是说: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来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子女唯恐父母生病。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我们要常在父母身边尽孝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是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侍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孔子还有一些关于孝顺的论述,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是说:父亲死后,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其他论述限于篇幅和教学的实际不再引用。

教师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孔子“孝”的观点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如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的现实,提出如何解决养老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联系所学的经济生活道理来准备答案。这样学生就能联系到生产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分配问题(要发挥好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国家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同时保持个人收入的增长),消费问题(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其精神需求)等。

在《政治生活》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民主管理时,教师提出如何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来推进养老。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居委会的性质、作用。目前社会中有一些人没有或者没有很好地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教师提出政府如何引导人们形成尊老爱老的风尚。这时学生就联系起来政府的相关知识,如政府的职能、作用、原则、依法行政等知识。

在《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传统文化时,教师让学生来评价孔子“孝”的思想,学生会运用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的正确态度等知识来认识它。同时让学生指出孔子“孝”的思想中的不严谨之处。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学生道德的教育。比如在谈文化创新中,教师提出如何促进我国“孝”文化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学生就会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来回答。又如在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时,教师提出弘扬“孝”文化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学生就会联系起培养文明风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明白孝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怎么会爱自己的国家,关心社会呢?

在《生活中的哲学》教学过程中,在讲意识的特点时,教师提出为何目前社会中大多数人孝敬父母,而少部分人不孝敬父母。再引申一步,这少部分人不孝敬父母的人为何会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学生就会联系起意识的特点以及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在讲矛盾时,教师设问: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均问孝,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却不相同,这说明矛盾具有什么性质?孔子孝的观点有无共性?这样学生就会对矛盾普遍性、特殊性以及两者关系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通过谈孝,学生对孝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师设问:同学们对孝的认识过程又能反映出什么哲学道理?这样学生会联系起认识的发展、理论的作用等知识。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他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孝”的观点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仅一味地顺从父母之志,而没有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考虑事情的真伪。又如按“礼”来对待父母,在今天这个“礼”首先是我国的法律,然后才是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要有全面的观点,以免出现“尽信书”的情况。

如何发展孝文化范文4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党的十六大以来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从这层意义上讲,老龄产业发展应遵循与孝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1.1出台扶持老龄产业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长,老龄产业备受社会瞩目,对此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积极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然而,因为受到政策制约、资源配置、传统观念、受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消费需求,急待政府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其着力点在于:“一、老龄产业是国家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利润少,投入大,国家应适当给予补贴;二、适时出台发展老龄产业的税赋减免政策,以及针对老年人消费的统一优惠标准;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公平竞争机制”。

1.2培育发展老龄产业市场据我国人口普查的官方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为13.4亿人,其中13.26%的是60岁及以上人口;据此测算,我国老年人口已近1.78亿,这意味着我国正由‘老龄化社会’迈入‘老龄社会’;面对这一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另一方老龄产业适逢巨大的市场潜力”另据了解,“2010年,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万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8万亿元、2030年预计达到22万亿元”。由此可见,老龄市场的开拓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孝文化资源,发展老龄产业,主要可从老龄用品业、老年旅游业、老龄服务业等方面着力培育老龄市场。

1.3打造刺激老龄消费环境随着社会加速进入老龄社会,将大幅拉升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但是,长期以来,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却影响着老龄产业的市场消费,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打造老龄消费环境。有关数据统计,“42.8%的城市老人有存款,每年老人的各种来源存款可达3000亿至4000亿元,此外子女孝敬父母的各种支出也增强了老人的消费能力”。尽管如此,然而老人“轻自己、重子女,轻消费、重积累”的传统观念却阻滞了老龄消费的增长。如何改变消费观念,拉动老龄消费,除了鼓励老人消费外,关键是打造“孝文化消费”环境。特别是在传统民俗节日中鼓励“孝文化消费”,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使精神享受和物质消费交织在一起。

2发展具有孝文化特色的老龄产业

从市场经济来看,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开发孝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爱老、养老、敬老的孝文化产业势在必行。综观以服务老年人为主、以孝文化为特色的老龄产业发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四类:特色旅游业、敬老服务业、产品包装业和影视出版业。

2.1孝文化特色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促进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底,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着力发展旅游消费和服务消费”。据调查,在旅游中开阔视野、了解特色文化、创造幸福生活,是现代旅游观光的新价值取向。例如,国外的美国宇航旅游、法国乡村旅游、越南战迹旅游,国内的北京胡同旅游、温州茶文化游、武当道教文化游等,这些特色旅游项目不仅印证了以“特”制胜的旅游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发展孝文化旅游提供了典型范例。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发展孝文化旅游产业,是开辟特色文化旅游的新路径。依托孝文化加大对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其吸引人、感染人、愉悦人,真正变孝文化资源优势为孝文化旅游品牌优势、经济优势。

2.2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依托孝文化资源,开发和研究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使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让敬老服务业成为服务老人的一种神圣事业,也让晚辈参与敬老服务消费成为一种孝的象征”。发展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体现孝文化的养老服务业,鼓励兴办满足各种老龄消费需求的敬老服务企业,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敬老服务人员,打造敬老服务业的孝文化品牌。此外,围绕敬老服务业,还可以开发节庆活动等,商机无限。比如,把重阳节办成“孝文化”节。重阳节自古有登高辟邪,饮酒、赏菊、品糕、插茱萸等习俗,1989年,由政府赋予了该节日敬老的内涵。传统节日已融入人们的生活结构和心理结构中,具有强大的开发潜力。把传统习俗与当代敬老风气结合,举行老年人登高比赛、赏菊、品食、插茱萸以及评选孝子等活动,可以拓展很多的产业项目。

2.3孝文化产品制造业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多追求精神上的需要,文化消费将走进千家万户,在老百姓的消费支出中逐步扩大比例,市场潜力无穷。比如,浙江义乌的竹简,上面烙上“孙子兵法”,0.35个平米的竹简卖到160元,上面烙上“孔子”,则卖到200元,而且不搞零售,6幅才卖。开发孝文化资源,用孝文化包装产品,让物质和精神上的“孝”相结合,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将本地特产与孝文化产品开发相关联,使孝文化产品“特”上加“特”,如孝感具有孝文化特色的麻糖、米酒;二是将孝文化产品开发与敬老礼品相关联,使孝文化产品与老年人生活用品息息相关,如老年人保健品、贺寿用品等;三是将孝文化产品开发与旅游购物品相关联,满足老龄游客购物留念的需要,如以孝文化为内容的雕塑、书画、纪念章、纪念邮票等。

如何发展孝文化范文5

论文摘要:临终关怀,一种理性照护生命终端的方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开展,而在中国推广却是步履维艰。传统孝道观以及医务人员的现有医道观等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因素,由此社偿日仑理环境的改变足破解临终关怀开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临终关怀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处置终极生命的方式,提倡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患者,转变延长无谓“生命”长度的治疗,转向关注患者在有限时序里生命质量的提高,使患者在最后的短暂时间里身心幸福并且有尊严地走完余生。

面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端的老人、艾滋病人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照护他们的终期生命,临终关怀应该成为一种理性和道德的选择方式。在西方很多国家,临终关怀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普遍支持,并且也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剧,临终关怀逐渐被人们关注,但在现实推行中,却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笔者近期走访了上海、南京、武汉以及合肥等多家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医院或科室,这些地方确实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转变了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临终关怀的开展处于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1临终关怀开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传统伦理思想

我国推行临终关怀步履维艰,是移植过程中理论理解的偏差还是技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还是我国根本就不需要临终关怀这种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Www.133229.Com其实,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普遍存在着过度治疗终期患者的现实,无不强烈呼求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方式出场。二十多年来,内地志向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也大量介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理论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临终关怀的条件,但是临终关j坏被移植到我国后,它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适应度决定了它的生存状态。解决临终关怀推行艰难的难题,必须探求其与传统伦理思想的抵触点所在。

1.1传统死亡伦理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践中受阻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大众固守的传统死亡伦理观。在中国,一谈到“临终”二字,往往认为是生命即将消失,死亡的降临是对人的彻底毁灭,死亡是极力回避和忌讳的字眼,伦理观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恶”,所以面对临终关怀活动,国人从概念上就会拒斥,这其实反映出中国大众整体死亡态度为“重生忌死”。笔者在安徽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对此问题设计过问卷,其中对问题“您酬尺遥远的死亡问题一a有过思考;b从未思考过;c不愿思考;d忌讳思考”进行随树由取568人调查时,数据显示选择b,c.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折射出把死亡价值看作是最大的“恶”仍然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传统“忌死”文化观还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因而临终关坏受到排斥。

1.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它是违背“孝”道观的。临终关怀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临终患者送到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舒缓治疗和关爱,使患者在医院或临终关怀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时一光。这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当老人即将临终时,家人或亲属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违背了传统“孝”道观的。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将谢世时必须床前守护,方可显示孝心。

1.3传统医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现实推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医护人员面对临终患者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表现为医护人员对生命无法逆转患者的救治还是按照传统的救治方式来进行,总是设法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来延缓患者的无谓生命,至于用“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理念来指导医疗实践,医护人员往往是措手不及,认为这样做是与医学坚持的传统医道观一一救死扶伤有悖的。

2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路径: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施与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有诸多抵触,所以顺利开展临终关怀必须放弃、拓展或突破不利于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思想,营造出适合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环境。

2.1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

开展临终关怀首先要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受着深层伦理文化影响,认识死亡必须回归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来解读。一般来说,生死是自然生理现象,本没有伦理评价的意义。但由于它关涉人生的两个终极问题,对它们的考量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以及形成行动的指导,这时人们对其探求就赋予了伦理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主流趋势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对待生死考量上,由于一味重视“生”的价值,忽略了对“死”的价值认识,甚至是排斥思考死亡的意义,以至于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定式一一“重生忌死”。儒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出这一点,我们知道自从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开始,就奠定了传统思想中“重生忌死”的生死文化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更把“生”的意义规约在“仁”的范畴之下,“生”的意义变成了对道德的追求。孟子也有“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就是看到了生死有别,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来延长“生”的长度。其实都反映出传统思想着重于“生”的价值探讨,赋予“生”有积极意义,而缺少了对死亡价值意义的探求。这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死亡给人的表象就是一切现实的消逝,是对所有现存的彻底毁灭,“生死两茫茫|”、“死去元知万事空”等都是对死亡价值的消极认识表现,因而死亡被认为是最大的“恶”,人们因此过分贪恋生而不愿去思考死。这种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推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改变这种现状,要对死亡价值进行再认识,也就是对死亡是最大的“恶”的观念进行颠覆。伦理学上的“恶”其实就是对行为或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否定的评价,或称为其与客观“应然”的相悖,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恶即是它与客观实在的不同。”按照这种思路来看待死亡的存在可以发现,死亡其实不能被看作最大的恶,因为它是与自然的符合并且也有着终极的价值意义。首先死亡是自然安排而无法逃越的现象,以自然观来看这是符合自然伦理的,也就是死亡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生的事物不应从恶的角度来评价。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要积极看待死亡的价值,比如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早就有这样的思想,“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其次死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机制是新陈代谢,也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生必然有陈旧事物的消亡,社会以此来达到平衡,才能发展。死亡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的动力系统,丧失了死亡也就无所谓发展,因此死亡现象具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再次死亡的存在是人完善的需要。人的一生包括生死两端,生与死是人生必须思考的两大问题,有死亡的存在,它会时刻警醒着人们对“生”的珍视,所以人们才会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奋进。丧失了死亡存在的人生,也就是对死亡不去思考的人生其实是麻木的存在,也就会没有目的意义的生存。只有死亡才是敲打人前进的最好武器,死亡在促进人完善方面也有最高价值。当然改变死亡观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完成的,但理论认识上的准备是必须的,接下去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应该像西方一样,尽快开展全民死亡观教育,营造积极看待死亡价值的氛围,更应该宣传儒家文化思想外的一些超越认识死亡的思想,消解对死亡恐惧的心理。死亡价值观的改变才能使大众接受临终关怀这一事物。

2. 2摒弃临终关怀有悖“孝道”的观念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伦理型文化国度,伦理在维系国家发展和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孝”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孝”一开始就是作为至要德性被认知的,《孝经》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上升为衍生一切善性的根基。孔子更有“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而把“孝”凝固为贯通天地的要德以及人间的道德法则,“孝”成为检视和评判行为的标准。传统社会中,“孝”主要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来表现,它是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不可随意违背的天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农耕文化为主,这就要求形成以血缘关系的家庭单位来协作劳动,为了维系家庭的延续,使劳作不至于因缺乏劳动力而停止,生育后代来传宗接代成为晚辈必须尽的责任,并且上升为“孝”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孝道观在家庭伦理中的意义要求作为晚辈不仅仅完成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必须服从长辈和奉养长辈,因为晚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并且“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这就要求晚辈在长辈老年时要在跟前赡养老人直到老人去世,甚至在老人去世后也要在坟前守上三年,《论语》中即有“父母在,不能远游”、“孝始于事亲”等,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而显示“孝道”。“孝”成为传统中国人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伦理基础。

那么临终关怀是不是违背孝道观呢?其实要把临终关怀要义理解清楚,临终关怀在西方最早产生的原因是临终关怀先行者看到临终患者要么是受到过度的医疗救治,要么是在家庭里不能得到应有的护理,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的折磨,更主要是心灵的痛苦不能去除,从而不能有尊严、幸福地走完人生,对待临终患者往往是过多关注“生”的救治而忽视了“死”的照护,所以提倡成立专门的临终护理机构,用伦理关怀来对患者短暂的最后时光进行“身、心、灵”的关爱。这其实是不违背孝道的,孔子曾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十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把传统“孝道”内涵表征为不仅仅是能给亲人吃好穿好就是“孝”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亲人的挂念和尊重,考虑如何使老年人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和尊严,“孝”应是一种心里的敬仰反映。那么现在我们在老年人面前怎么才算上“孝”呢?现在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即“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传统尽“孝”基础的丧失要求我们对“孝”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不是说把老人放在眼前亲自照护,能够吃好、住好就是“孝”。现实中对于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位或更多的老人,为每位老人的去世而在床前尽“孝”或老人去世后要守“孝”三年现在己经不大现实,家庭照护老人的方式可以说己经呈现出不能承载现实状况的重压。把临终老年送入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让他们在那里得到充分的照护,其实对老人可以接受到家庭中不能完成的照护,这并不与“孝道”相悖。其实质只不过是把家庭照护转移到社会机构来进行的方式上的转变。

2. 3去除医“死”违背“医道”的观念

顺利开展临终关怀,作为临终关怀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认识观念也要澄清,也就是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舒缓照护方式违背医道吗?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能够对生命终极的两端“生、死”进行干预,或制造“生”(代孕、克隆人)、或延迟“死”(当然很多状况下,是以过度医疗延缓无价值生命的长度)。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道的问题更显突出。临终关怀的首倡者桑德斯就曾说过:“垂死病人往往被迫在医院病床卜度过最后一段日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并与家人隔绝。他们亦很少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顾。”罗斯博士也曾说:“他(垂死病人)可能迫切需要得到休息、宁静、尊严。但他得到的是输血、输液、心脏机或气管切口术。”这都是医务人员在传统医道坚守下把医学使命狭窄化的结果。

如何发展孝文化范文6

【关键词】博山;孝文化资源;颜文姜;现状

博山是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关于孝妇河的发源以及孝妇乡、颜神镇的得名,最见于晋人郭缘生的《续述征纪》:“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及时出,而搜其室,试发其笼,泉随喷,涌流飘居宇。顾命笼水。” [1](P147)

一、博山孝妇文化的开发

(一)约定俗成的庙会习俗。颜文姜生前是孝妇,死后则成了庇佑一方、每求辄应的神灵。按照当地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月十八、七月初三这3天,人们都要到颜文姜祠中烧香许愿[2](P161)。近年来,庙会活动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02年首届文姜庙会的举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庙会文化,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3](P16)。以传承孝文化、宣传博山人文和自然景观为目的,以展示博山传统民间文化为切入点,突出了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和民俗文化。

(二)开发保护的颜文姜祠。颜文姜祠是一组富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建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南部凤凰山之南麓、山头镇西神头村的北首,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这座古建筑群至今已有近1400多年的历史)。据颜文姜祠内碑文和史志记载,该祠始建于北周,唐天宝五年唐玄宗指派重臣大规模扩建;宋熙宗八年再次扩建,清康熙十一年又进行增建 [4](P14)。颜文姜祠于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30日,经山东省几位古建筑专家鉴定,其正殿被确定为唐代建筑,是我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建筑物之一,也是国内目前最早的一座由最高统治者褒封、平民营造的祭祀庙宇[5]。

(三)建设文姜广场和沿河主题公园。博山区政府为了弘扬孝文化,先后投资扩建了颜文姜祠,修建了二十四孝蜡像馆,建成了博山孝园。并在颜文姜祠的北侧,依山建设1万余平方米的文姜广场,中间耸立着高达17米的大理石颜文姜雕像。另外,自2009年博山区投资1400余万元兴建文姜公园,成为弘扬孝文化的又一重要基地。现在文姜公园已初步建成,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品味孝文化的最佳去处。

(四)以孝文化促进经济文化建设。颜文姜的孝文化教化人民行孝积德,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凝聚着一种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繁荣。在宋金元时期,博山的陶瓷琉璃业就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博山依托境内蕴藏量丰富且埋藏较浅的煤炭资源,工业迅速发展 [3](P17)。新世纪,博山更是改变多年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分析自己“生态、山水、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提出了打造“陶风琉韵,休闲博山”的口号 [6]。

二、博山孝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零星开发,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博山区现有的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颜神镇的孝妇颜文姜孝行感天,八陡镇的孝子王让因孝为官,崮山镇的焦波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俺爹俺娘》等。但要想独自大规模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景点比较分散、规模过小、产品过于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而且缺乏全区发展总体规划,各地方各自为政,文化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档次低、规模小,难以留住游客,形成集团式的产业发展规模。

(二)知名度低,尚未形成品牌。博山作为一座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广为人知,原因在于没有做好宣传工作,没有打造出文化旅游的品牌。一方面,缺乏旅游宣传经费,旅游包装低档次,品牌打不响;另一方面,各景区的零星宣传经费,形不成声势,且文化旅游生产企业缺乏,产业链短。另外,因为旅游业在经济推动上的作用还未凸现出来,大多数人对其认识还不够,没有把旅游业作为潜力产业来培育。

(三)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脱节割裂发展。博山拥有传承已久的孝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以陶瓷琉璃为代表的轻工业,以水泵为代表的重工业,且各方面都独具特色。但是,文化旅游资源与工商业脱节割裂发展,各主管部门没有有效沟通,达成发展共识,使得资源分散,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另外,旅游没有文化内涵,经济不依托文化发展,使得市场环境相对混乱,浪费了宝贵资源,对博山的综合发展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博山孝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打造孝乡品牌,规划孝文化资源圈。面对零星发展、规模小的问题,博山应该按照点、线、面的模式来规划当地的孝文化资源。首先,打造以颜文姜祠为中心的孝文化旅游核心圈,连接周边琉璃园―陶瓷园―原山―颜文姜祠―樵岭前,形成以颜文姜祠为中心的山水文化旅游线路。其次,建设以农村题材影视基地为中心的孝文化旅游拓展圈,以电视连续剧《俺爹俺娘》拍摄的外景地――崮山镇天西村的人情风貌为基础,建设影视基地。最后,还可以开发以王让故居、二女泉等为点缀的孝文化旅游边缘圈,将其纳入博山文物修复长远计划[7]。做到集中成点,延伸成线,拓展成面,将分散的孝文化、山水文化联合起来,提升档次与规模,留住过往游客,形成集团式的产业发展规模。

(二)加大宣传力度,建设文化旅游型城市。针对知名度低的问题,博山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文化旅游形象,围绕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夏孝乡、生态旅游、琉璃之乡、鲁菜名城等知名品牌,广泛组织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强化旅游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将孝文化、山水文化、饮食文化,还有手工艺品统一包装,利用各种会展和交易会将博山的品牌打响,建设为真正的旅游文化城市。

(三)依托孝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博山区应该意识到孝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依托丰富的孝文化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文化共同繁荣。一方面,要以孝文化为精髓,突出“孝”的特色,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以便于招商引资,达到以文化促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依托,完善其文化、旅游、饮食以及工艺品的产业链,将经济发展纳入到文化繁荣的产业链之中。还应该将庙会文化传承下去,做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扩大地区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博山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经起步,但如何将其做大做好还有待商榷,面对当前各地弘扬孝文化、开发孝文化产业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要正确认识博山孝文化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挖掘其思想内涵。希望博山能以孝妇颜文姜为依托,从本文中找到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l]郭缘生.续述征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刘心明.博山孝妇故事探源[J].民俗研究,2003(1).

[3]于斐.浅谈博山孝文化[D].安徽大学,2007.

[4]建文.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颜文姜祠[J].城建档案,2007(3).

[5]博山颜文姜祠被确定为唐代木建筑[N].新华每日电讯,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