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老人护理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折老人护理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折老人护理技巧

骨折老人护理技巧范文1

【关键词】 老年;骨折患者;安全管理

安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老年骨折患者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骨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士长管理的重中之重。骨折病多因突然而来的意外使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发生跌仆、坠床、误吸、皮肤压伤、自伤等意外,护理人员加强防范意识,并根据现存的或潜在不安全因素,制订相关的护理措施或管理规定,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1 老年骨折患者潜在不安全因素

1.1 跌仆 由于骨折患者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引起肢体乏力、功能障碍等,行动不便造成跌仆;因久病卧床突然改变如突然站立、久卧坐起等造成头晕;地面湿滑或鞋带不合易跌仆;患者突然患病未能接受现实,评价自理能力擅自下床,或自身疾病引致的问题导致跌仆。

1.2 坠床 意识障碍的患者床栏、约束带使用不当;用品、食品放置不当,未能及时解决患者合理的需求。

1.3 误吸 卧床患者喂食速度过快;家属喂食时未掌握正确的喂食技巧;高龄患者吞咽障碍致使食物误吸入呼吸道;患者不能维持正常的进食。

1.4 皮肤受损 卧床时间过久,患者自觉疼痛,经久不改变,局部皮肤受压;长期卧床皮肤护理欠清洁,引起瘙痒抓破皮肤;多处骨折、骨盆骨折等由于疾病的原因不能改变,护理人员护理措施欠妥;水肿的皮肤。

1.5 自伤 患者在康复期间,患肢功能锻炼过急、过暴造成患肢再次受创;老年脑改变患者,进行一些危险异常的行为,如:硬物自伤、玩火等。

1.6 其他因素 患者活动时不当引致关节脱位;起床、过早下地负重行走引致钢板断裂等。

2 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抓好主动服务的实施,更新护理观念 根据社会的需求特点,强调护理人员必须以病人为中心,把患者放在心中的服务理念,评估患者目前的现状及生活习惯,为患者提供主动性的服务,切实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换位思想常记心中。骨科病区是一个生活护理繁重的病房,高质量的护理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因此,骨科护士把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与患者的安全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利用科室早会交班时间,对重点、特需患者进行点评及安全提问,特需患者包括:神志不清、患三种以上内科疾病、孤寡老人。向护理人员灌输新的护理服务理念,加强薄弱环节管理,提高安全质量的预见性。

2.2 发挥团队精神,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 团结合作是每个护理单元都必须具备的要素,同样也是病房安全管理的必要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知识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对医疗安全的要求更为精益求精。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规,定期组织护士讨论科内隐患的苗头,早上床边交接班时,高年资护士指导年资低护士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预案,成员间相互查找问题,互相提醒,将工作做在隐患之前。科室每月进行安全分析,吸取其他单位的经验教训,告诫全体护理人员。利用网络优势,各护理人员将某些不安全的因素第一时间告诉每一位护理人员,让每人收集信息,及时预防,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1]。

2.3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宣教 患者入院后我们除了及时向患者进行入院宣教介绍外,管床护士还向患者讲解一些制度如:请假制度、陪护制度,疾病的宜忌。根据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向患者的家属或陪护进行施教,如:的要求、外固定的要求等;并针对刚下床活动的患者进行一对一专人陪护,防止跌仆。向每一位患者讲解治疗及锻炼的目的,让患者明白它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主动配合治疗。利用每月健康宣教座谈会,请资深的副主任医师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功能锻炼讲解,骨科相关知识讲座;通过实际操作向陪人及家属进行喂食技巧培训,让家属熟悉基本的护理要领。

2.4 制订预防安全可行措施 严格执行巡视制度,如病房巡视制度、输液巡视制度、翻身卡签名制度等,主动提供护理服务。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科室制订预防跌仆风险评估表,准确判断患者可能出现跌仆的风险程度,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实施的措施有:向家属建议使用约束衣,床头挂“慎防跌倒”标识,提示护理人员的注意,重点防护。抓好清洁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确保环境的安全,特别南方潮湿天气和夏天关空调开窗通风时段尤为注意,针对不同时段对地面的安全管理更需注意,特别是拖地后、关空调前、患者集中进行生活护理时,是护理地面干洁的重点。患者出院时向患者开出健康处方,从患者的鞋、衣到患者的生活起居开出一套合理的处方,为患者出院后的安全管理,也是骨折患者出院后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2]。

2.5 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指导护理人员正确评估老年患者吞咽能力,喂食时置患者正确,耐心给患者喂食,进食时避免不必要的刺激,防止患者误吸。护理人员通过培训考核,熟练掌握不同病种的翻身技巧,防止引起再次骨折。科内制造图文并茂的宣传小册子,供患者翻阅。

3 体会

3.1 主动服务是骨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护士长加强对护士进行主动服务意识教育的实施,是防止住院骨折患者意外发生的重要一环,使护士认识到服务与安全的重要性。由于骨折患者多是突然而来而受伤的,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自理能力的程度,不同程度改变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容易出现躁动、自制能力降低等,成为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安全危险因素,护士掌握患者的情况后,对患者的安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预防,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及主动的护理服务,积极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3.2 团队精神,共同参与安全管理 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确保骨科患者住院期间安全,从不同时段不同的角度对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制订安全有效可能的护理措施,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人人参与安全管理。

3.3 针对性的宣教防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影响骨折患者住院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协作。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利用模型、图片、示范等手段向不同的患者进行宣教,切实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宣教的目的作用,让患者主动配合,使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骨折老人护理技巧范文2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65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入,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1], 群体庞大, 其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备受关注。预见性护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病症尚未出现前对其进行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干预措施, 通过预见某种病症, 对患者进行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2]。为探讨预见性护理应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现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本院诊疗的10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诊疗的10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影像学检查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100例患者中男62例, 女38例;年龄65~87岁, 平均年龄(72.1±4.3)岁;致伤原因:跌倒摔伤54例, 车祸伤46例;均为单侧发病, 左侧67例, 右侧33例。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签定知情同意书, 对此次护理调查知情并支持。

1. 2 方法 对照组:按照骨科常规的股骨颈骨折护理程序给予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

1. 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前, 对患者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 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说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越优;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护理质量评分, 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说明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医护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的护理工作不但能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的满意程度还有利于预后恢复。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 除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外, 妥当的护理措施也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现阶段, 医院作为服务性单位, 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人民服务。预见性护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病症尚未出现前对其进行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干预措施。老龄骨折患者术后在恢复过程中易出现心情焦虑、抑郁, 术区疼痛、褥疮、便秘、肺炎等并发症。针对这些情况, 本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 高龄老人患病后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再加上一系列医学仪器的紧张连接及应用[3], 会加重老年人的负面情绪, 不利于临床治疗, 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多与患者交流, 了解其护理需要, 鼓励安慰患者, 树立患者战胜疾患的信心, 避免极度消极情绪的产生;②疼痛护理, 注意术区皮肤变化及愈合情况, 记录有无红肿、渗出、异味等, 并密切关注引流量[4]。还要指导教育患者掌握各种预防及消除疼痛的技巧, 在咳嗽或者深呼吸的同时, 指导患者尽量用手轻轻按住手术切口, 降低牵扯缝线导致的切口疼痛;③预防并发症, 定期对患者的皮肤或褥疮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 定期更换床单、被褥, 保持其干燥整洁, 并与患者家属配合定期帮助患者更换[5]。实施生活习惯的健康指导, 卧床患者由于缺乏运动, 胃肠蠕动功能下降, 在饮食方面要提高高纤维素食物比例, 清淡饮食, 少食多餐, 防止便秘的发生。及时清理患者口腔、鼻腔分泌物, 防止误吸。鼓励患者多主动咳嗽排痰, 定期定时给患者拍背、翻身等, 促进痰液排出, 预防肺部感染。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 指导其定期给患者捏腿、活动四肢等的方法, 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骨折老人护理技巧范文3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并进行相应的病情观察,是老年人获得满意的护理。

方法:对我们光荣院2005―2010年间收住的60例瘫痪在床的休养员根据个性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60例病人经过护士和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增加了安全感和亲切感,虽然他们有的因为年事已高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在有生之年都获得了生活和心理的最大满足,积极主动地配合护士很好的护理。

结论:只要护理得当,尊重老年人,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从而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那么就会醉的程度让他们摆脱痛苦,快乐的享受晚年生活。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变化 慢性病 生活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性化护理应运而生。如何实施人性化护理是老年病人护理的一项全新课题。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系统机能衰退,患病后往往导致卧床不起,有的甚至卧床至生命终结。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下肢骨折,风湿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严重的肺部疾病都是造成长期卧床的原因。通过本研究对60例老年病人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休养员2005―2010年因病卧床的老年人 男性 60例 年龄67―90 平均年龄78岁

1.2 护理方法:(1)安置舒适的环境;(2)合理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3)了解老年人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4)预防并及早治疗并发症。

2 结果

60例老年病人经过护理,均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3.1 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衰老是人类生命的必然结果,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心力渐减,出现反应、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及适应能力减低,表现为烦躁、易怒、忧郁、悲观失望等。尤其住在光荣院的这些老人,大多无儿无女,他们孤独寂寞情感脆弱,易于受损,对周围的人和认和事比较敏感,有极重的猜疑心,有时候领导或护士的言行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他们的猜测,认为是在谈论他的,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和自己联系起来,好像自己没用了,被社会遗弃了,这些都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他们更需要有精神寄托之所。另一方面,进入老年期,每个人都需要面面临生理和心理的极大变化,由于机体衰老,易患各种疾病,不免对生活留恋,对死亡产生恐惧感,得病后,求医心切,希望立即得到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客观事实不能尽如人意,他们就产生消极心理,进而导致生理和心理疾病互为影响,出现恶性循环。

3.2 护理:(1)环境 卧床老年人要安置在光线充足的房间,保持房间内空气清爽,经常进行消毒,温度湿度适宜,日常用品应放置在易于取放的位置,暖瓶等危险物品应远离老人,以防发生意外,偏瘫老人应加床档,防止摔伤。

(2)饮食护理 老年人消化道也像全身组织一样日趋衰老,不可避免会发生牙齿松动,味觉差,咀嚼、吞咽困难,胃粘膜及肠蠕动功能减弱,加之卧床,会增加上述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出现食欲下降,食量减小,易发生腹胀、便秘、体重减轻等。要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水果,一则加强牙齿的咀嚼能力,二则防止便秘。食物烹调尽可能要做到色香味美,并保持多的水分,适当运动增加血液循环和肠蠕动,从而增加食欲,注意按时进食,晚餐不宜过饱,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早通知医生处理。

(3)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老人交谈,了解老人的心理活动,及时疏导老人的郁闷情绪,向老人解释病情,指导老人积极配合治疗。对于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要讲究谈话时的技巧,维护老人的自尊心,讲话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言要温和亲切,让老人保持愉悦的心情,感受到生活的温暖。还有一种非语言交流艺术,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护士见到老人后要用温和的面部表情,亲切的目光,这样会给患者带来安全感,感觉得到了鼓励和爱戴,唤起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另外,触摸也是护患沟通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通过适度的触摸,可使患者获得关心、体贴、理解等情感.。

3.3 预防并发症 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差,卧床时间久的话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导致死亡,因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卧床老人的护理重点。

(1)预防褥疮 老人床铺应松软、清洁、干燥、无渣屑,定时协助老人翻身,对受压部位经常按摩和热敷,动作应轻柔,如果已经形成褥疮,要及时进行抗菌,消炎处理,以防进一步发展。

(2)预防坠积性肺炎 保持老人室内空气新鲜,做好空气消毒,帮助老人更换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时及时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时及时治疗,保证营养水分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有条件时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以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

总之,卧床老人的护理是一项长期的、细致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护士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不仅有娴熟的护理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对卧床老人来说,情感重于一切,要舍身出地的为他们着想,让他们得到亲人般的温暖,全心全意的护理每一位老人,及时发现问题,最的限度满足其安全、自尊、爱与归属的需要。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护理得当,80%的老人会最大程度的恢复健康,甚至达到自理,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华干部病房老年病人幸福度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 A):827―872

骨折老人护理技巧范文4

1.老年病人从入院到手术前常见的心理问题

国外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病人在入院24小时内焦虑程度最高,经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PI)测查,情绪不稳定者焦虑程度高,持续时间也较长,一般需要五天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术前各种应激刺激(WilsonBarnet,1978),[1]所以在病人刚入院时,就应对其现存或潜在的问题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多数老年病人一旦生病,就意味着对健康甚至生命产生了重大的威胁,这时最容易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且他们对疾病的态度通常是宁愿被动的接受,也不愿意去寻找主动的治疗,这样一拖再拖就更容易加重疾病,所以往往在入院时就已处于晚期,病人最容易产生以下这几种心理问题:

1.1 否认心理: 因怕家人嫌弃而拒绝承认有病,即使到医院也不愿意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及治疗。

1.2 自尊心理:老年病人一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固执,有时候又争强好胜,经常会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趁家属睡觉时自己大小便,走路不让扶等,这就容易造成摔倒、骨折、中风等。

1.3 恐惧心理:医院的陌生环境、个人角色的转变及疾病的煎熬、担心手术失败、手术后的恢复、同时会担心自己会给子女带去沉重的经济负担等,往往会使老人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这些都容易造成老人焦躁、易怒、恐惧,从而拒绝治疗等。

1.4 自卑及抑郁心理:老年病人一旦生病,就自认为病情危重,总觉得自我价值缺失,并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似乎已经到了尽头,生存意义不大,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2.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制定出如下的护理措施

2.1 首先,如果家属要求对老人保密,应配合实行保密性措施,但对病人家属应讲明病情,取得配合,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耐心通俗的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2.2 老年人对新环境的适应往往比年轻人慢很多,所以我们应该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及规章制度,使老人感到有安全感,学会谈话技巧,老年人往往就像小孩一样,与其沟通需以引导式的方法,循循善诱;主动接触病人,注意其情绪及思想变化,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处处尊重老人,以取得信任。

2.3 适当告诉老人疾病的可治疗性,同时恰当保证会帮助减轻痛苦,使其能积极的配合治疗。比如,我曾经遇到一个老年胃癌病人,术后的前几天,病人相当的烦躁,大吵大闹,欲自行拔出胃管、针头,几天几夜不睡觉,不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还囔囔着要吃饭……,看到这种状况,我就主动去和他的家属进行交流,最后得知其实该病人在入院前性格是比较开朗豁达的,自从手术后老人看见自己浑身的管子,监护仪的导线、吸氧等,就觉得自己病情很重,身体已经不行了,自己已经是一个废人了,而且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又浪费子女的钱,所以他在思想情绪方面就发生了扭曲,有了一种愤怒、反抗心理。试想一下,如果当我们在术前反复与老人进行了沟通,了解其所想,并且提前告诉他术后可能身体上会有尿管、胃管、血浆管、监护仪等多种管道,只要他好好的配合治疗,恢复良好,很快这些管道就可以拔掉,这样就让老人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麻醉清醒后不至于因恐慌而产生上述情况。

2.4 在老人入院时可以安排其他一些手术后恢复较好的老年病人同住一间病房,因为在他们的交流中可以无形之中互相给予力量,使其更有信心对抗疾病,相反的,如果将老人安排在一个随时需要抢救的病人旁,他该如何去想!

2.5 术前允许一定的家属陪伴,这样既可以保护老人的安全,又可以让老人觉得自己老有所依。

3. 老年病人手术中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手术室没有家属的陪伴,四周都是冰冷的仪器设备,环境及气氛往往会让人觉得比较窒息与恐怖,对老年人更是如此。许多人形容手术室像地狱般恐怖,在病房时心率血压均正常,一到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结果又被送了回来。所以在老人到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就应该在旁边与其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并且要耐心细致,使其感到信任安全。

3.2 老年人比较敏感,而且比其他人依耐性更强,到了手术室后就会觉得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及生命全权交给了医生护士,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谈话轻柔和谐,遇事沉着冷静,切忌惊慌失措,大声喊叫,以免对老人产生消极暗示,造成其紧张。

4. 老年人术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老年人术后由于一时不能生活自理,长期卧床,禁食,孤独,对镇痛药过于敏感等,往往会产生:

骨折老人护理技巧范文5

【关键词】护患沟通 形式 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护患沟通可以建立和改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能有效地减轻来自环境、诊疗过程及疾病本身的压力,有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因此,护士应重视对护患沟通的认识,不断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1护患关系界定

“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患者在护理情景中通过交感互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这种人际关系中包含了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矛盾与对立统一。护患关系有矛盾的一面,因为护士与患者每天接触的时间最多,免不了会发生一些矛盾;然而护患关系又是统一的,因为护士的天职就是护理好病人,而病人也需要护士从各方面给予关心,二者的目的是统一的,即协助医生让患者早日康复。护理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提出过一个有名的论断:“护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艺术性之一就表现在处理护患关系中的矛盾,化矛盾为动力,让护患关系成为促进治疗的一种辅助力量,首先表现在护患沟通的艺术上。

2护患沟通的意义

既然护患关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护患关系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呢?无疑,“沟通”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临床护理过程中矛盾是常有的事情,在我20多年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经过观察与归纳,总结出如下引起矛盾的原因:服务态度、费用、护士人员少、输液滴数和瓶数不对、晨间护理、伤口敷料更换不及时、实习护士单独操作、物品丢失、病房环境差等等,由于情况众多,并不能一一列举。这么多情况,要全部从根本上解决,做到让病人百分之百满意是不现实的事情,相当多的情况,如物品丢失的问题,要完全解决,也不可能。基于这种客观现实,沟通,让病人明白并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沟通能让护患关系趋于和谐,提高护理质量,让护理程序得以正常、顺利的进行。

3护患沟通的本质和内涵

护患沟通的本质是医患主体间的信息传递。从主体间参与信息传递的因素看,有行为学因素、语言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从所传递的信息内涵看,有病理学因素、环境学因素。

护患沟通落实在一系列的行为上,如何提高行为的有效性,需要行为模式理论的支持,其中重要的行为是言语行为,包括有声言语和无声的肢体言语活动。语言的准确、流畅、得体程度,影响护患沟通的效果。优秀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知识。无论是一般性为还是言语行为,对于接受者而言,都是一种刺激和反应的链接,遵循S0R的心理过程。所以,护患沟通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信息传递活动。

护患沟通内容涉及面也非常广泛,从病情、治疗方案到病人的心理感受,家庭状况,再到社会因素等等。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沟通的关键。如:老人和孩子的社会问题相对较少,故以有关疾病知识、预防常识及情感沟通作为沟通的关键。对于重病患者,首先应对其进行鼓励,使患者摆脱不良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其次,护患间知识技术的交流也尤为重要,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商讨治疗护理计划,传授有关医学护理知识,促使患者及家属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治疗,促进康复。

4护患沟通的形式: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4.1语言沟通:护患沟通的前提是信任,信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而理解,则是通过一次次的语言交流来建立和巩固的。语言沟通是指护士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患者。语言沟通又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口头沟通有交谈、讨论、开会、讲课等都属于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在护理操作过程中避免使用服务忌语,要学会察言观色,对病人不清楚的问题要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耐心解释。对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用药都要心中有数。尽量准确及时回答病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于不确定答案的问题,不能随意回答,以免那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误导病人,应耐心向病人解释,待了解清楚后再告知病人。学会换位思考,为病人着想,处处理解、关心病人。

书面沟通是借助于书面文字材料实现的一种沟通方式。书面沟通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院采取办黑板报和用图案结合文字说明制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介绍各种疾病的预防、保健、饮食及护理等。介绍病区的环境结构,病房设备的使用,饮食安排及探视制度。

这两种语言沟通的方式是互补的,口头沟通更人性化,更及时,而书面沟通更精确,更专业。掌握两种方式沟通技巧,并懂得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情况下自如的运用它们,能让护患沟通的效果大大增强。

4.2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借助于非语言符号。如姿势、表情、动作、空间距离等进行的沟通。约占沟通形式的65%[1]。非语言符号分为无声的动姿,无声的静姿和有声的辅助语言与类语言。人与人之间仅限于语言沟通是不够的。人的情感复杂多变,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术后病人伤口疼痛、。骨折病人病程长、治愈慢、哀声叹气、愁眉苦脸等。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给予同情、理解。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疼痛时给予安慰。例如:骨折病人恢复慢,要给予鼓励、支持。有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就可以缩短护患间的距离。

5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5.1注意“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发生在护患沟通的最初阶段。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应注意四个方面:①作自我介绍。②记住患者的姓名,选择恰当的称呼。③介绍护理单元。④注意外在的形象。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态度和蔼。

5.2要学会倾听:与患者交谈时要聚精会神,避免分散注意力。如看表、东张西望等。与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姿势自然,不打断患者的说话。保护眼神的交流等。

5.3善于应用非语言行为:与患者交谈时注意保持有效的距离。注意距离的有效性和舒适感。交谈时可作适当的反应。可作点头或轻声地说“嗯”“是”等。

5.4善于交谈:交谈是收集资料,建立关系,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方式。交谈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做到有目的,有主题。提问时可采取开放式或封闭式的形式。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恰当的时候给予解释。交谈完后要做好总结。

6结语

提高护患沟通的有效性,是医护人员的长期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护患关系不断变化,需要随时调整护患沟通内容和形式,因此探讨护患沟通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论题。

骨折老人护理技巧范文6

1.1对象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贵州省“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班”第一、二期学员,来自贵州9个地区市、县、乡级养老机构。

1.2研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制基本情况问卷对我国养老护理员进行现场调查,自设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6项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水平、是否受过职业培训、有无职业资格证书、是否签署劳动合同、有无社会保险、养老机构性质等8项从业情况资料。由黔南民族医专护理系教师担任调查员,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放、讲解,学员自己填写,调查当日收回。发放问卷188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75份,有效应答率93.1%。

1.3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SCL-90各因子分、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国内常模的比较采用两样本u检验,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结果

2.1一般资料175名我国养老护理员,男55人,女120人,年龄<30岁43人,30~49岁120人,50~59岁12人。汉族106人,少数民族69人。未婚32人,已婚130人,离异12人,丧偶1人。小学1人,初中43人,中专或高中47人,大专58人,本科及以上26人。健康167人,患慢性病8人。工作年限<5年123人,6~10年21人,11~15年12人,15年以上19人。管理岗位77人,服务岗位98人。月收入<1000元37人,1000~2000元55人,2000~3000元55人,3000~4000元20人,4000~5000元6人,5000元以上2人。受过培训54人,未培训121人。有职业资格证11人,无证164人。签订劳动合同88人,未签订87人。办理社会保险118人,未办理57人。养老机构性质:公办135人,集体14人,民营26人。

2.2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我国养老护理员SCL-90各项因子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及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常模。SCL-90总均分为(1.53±0.39)分,与常模(1.44±0.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75,P<0.01)。

2.3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2.3.1SCL-90各项因子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SCL-90量表9项因子分别作为因变量,以14项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情况、劳动合同、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进入方程。

2.3.2SCL-90总均分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14项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劳动合同进入方程。

3讨论

3.1我国养老护理员一般特征与同类研究比较与黄菲等研究比较,相同点有女性为主、培训率及持证率低。与前者研究所示养老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不同,参与本调查的我国养老护理员以青壮年为主,没有文盲,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约占75%,收入相较于黄菲等研究显示相对偏高。这是由于调查对象为贵州省“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班”第一、二期学员,是各养老机构选派的骨干、机构负责人等,另有少数的民政部门管理人员,管理岗位人员占44%。

3.2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成人,与张静的研究结果相似。我国养老护理员比普通成人更容易产生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心理问题。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水平、劳动合同、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在本研究中我国养老护理员年龄在30~50岁的青壮年120人,约占67%。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是栋梁,在单位是骨干,承受家庭和社会压力最大,繁重的工作和家庭付出常让这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各种身心症状。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中患慢性病的约占4.6%。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与疾病相关的心理反应,带病工作及亚健康状态也会出现相应心理反应,影响心理健康。工作年限的长短会体现在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上,工作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业务不熟悉,会给工作带来压力,影响护理员心理健康。工作岗位在一线的我国养老护理员工作压力大,为失能、半失能、临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稍有不慎,老人可能发生噎食、跌倒、骨折等意外,风险极高,护理临终老人还要面对老人去世,协助做好遗体料理及后事服务等事宜,因此,我国养老护理员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收入和劳动合同是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占54.3%,未签订合同的占49.7%。赵崇偲等研究显示,收入水平低是抑郁症状的高危因素。我国养老护理员工资微薄,福利待遇低,使得我国养老护理员难以产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劳动合同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稳定的劳动关系,未签订合同让护理员缺乏职业归属感和安全感。经济的窘迫和缺乏职业安全感使我国养老护理员易产生抑郁、焦虑。职业培训是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养老护理员服务对象是特殊的群体,老年人有其特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这要求护理员具备相应的护理知识、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职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民政部2013年6月30日颁布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护理人员应当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本研究中,接受过职业培训者为30.1%,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者仅占6.3%,低于10%的全国水平。现实中我国养老护理员获得培训、进修的机会极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护理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胜任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有利于心理健康,而培训机会的缺少影响工作能力提升,从而影响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