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7-03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要旨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核心,已成为各高等学校的共识。作为农学专业的教师,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农学类创新型人才所应具有的特征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模式、方法等相关问题,并努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不断提高农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有关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林崇德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卢宏明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刘宝存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阳浙江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人才中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同时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实施了创新行为且取得了创新成果的人。王亚斌等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也就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在某一方面打破旧有的成规,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创造性、创新积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拥有大量理论或实践经验,并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为社会做出正向价值贡献的人才,其必须具有创新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吕钦等综合教育界、学界的观点,认为创新型人才是人才的一种,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拥有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够在特定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卢宏明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超常的健康人格、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李俊卿等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视野开阔、对问题高度敏锐、思维活跃、认识新颖、实践能力强。郑其绪等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好奇心、执着心、反叛性和兼容性。徐恩芹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丰富的创造性、高度的责任感、个性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佟庆伟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5项基本特征: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合作精神;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阎玉科等认为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创新意识。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健康的人格、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合作精神、开阔的思维能力、执着的追求信念、很强的实践能力。

2.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设置于1951年,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至今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名。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本专业办学定位是:以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产学研结合,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我国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结合前人有关创新型人才的观点与农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扎实的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研究与教学、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健康的身心。健康的身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特征,其包括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与过硬的政治素质等三个方面。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包括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极强的事业心与进取心、顽强的意志力与受挫力。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创新型人才走正确道路的保证。只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加上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保证人才不会成为“危险品”。(2)扎实的创新基础。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基础包括人文素质、农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等两个方面。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文理兼备的人才,较高的人文素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是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成功的重要基础。(3)强烈的创新意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基于其对农业生产与科研的兴趣。创新意识亦即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只有时刻心怀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发现新问题、产生新念头,这是创新型人才创造创新成果的第一步。(4)敏锐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发现问题有关,是发现新问题的前提,而创新思维则与分析问题有关,是科学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重要保证。(5)很强的创新能力。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实施创新活动,并能开发出新产品、取得新突破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

二、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根据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态势,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同志也多次谈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问题。其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其在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农业领域的创新,而农业领域的创新就需要大批的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于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其要求农业生产技术必须由经验向科学转变。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创新与广泛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中,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土壤改良与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需要大批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需要。纵观当前人才市场,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纷纷开出了一个条件——“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显然,这对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不利的。但是,我们得好好想想,为什么用人单位会强调工作经验呢?笔者认为这是用人单位的无奈之举,是应对当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普遍偏低这样一个社会现象的无奈之举。因此,作为高等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要再让学生们无奈,也不要再让用人单位无奈。当前,很多农业领域的用人单位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科研训练,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需要。

三、农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措施

前文已述,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研究与教学、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创新型成果的取得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产生了创新“点子”(即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创新思维提出解决方案(即分析问题),最后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出新成果(即解决问题)。因此,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是缺一不可的,这也是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内涵。

1.创新基础培养。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人文知识和农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从学生角度来看,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以积累更大的创新潜能。

从学校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加强校园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图书馆与图书资料建设,等等。其次,必须设置完备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以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为适应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本专业实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理论课体系与实践课体系两方面进行改革。关于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应从强化主体课程教学、删减传统老化课程、增加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增设讲座式讨论式前瞻性课程等方面开展改革;关于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应完善课程实验体系、课程实习体系和综合性实习体系。

2.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郝树凤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创新意识培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应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利于各种新思想火花的迸发。应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新想法、新观点,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结论甚至教材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应多开设研究型课程,以研究型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三,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讲授—讨论—总结”的互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建立在自学基础上的勤思、善问的基本素质。

3.创新思维培养。很多人在谈创新型才培养时,往往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混为一谈,笔者认为,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如前所述,创新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而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创新成果。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即应以科学的思维分析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揭示联系、寻找原因、总结规律,领悟课程内容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戒刻板、僵化、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的锻炼。

4.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实施创新活动,并能开发出新产品、取得新突破的能力。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此处所讲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本校农学专业的实际来看,其实践教学环节是比较完善的。其主要特点是:秉承“六边综合实习”传统,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四年不断线,即大学四年都开设有专业实践课程;所谓“六边综合实习”,即边学习、边实习、边科研、边推广、边搞社会调查、边做群众工作。但是,从当前农业发展形势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增设专业课程实习环节、强化科研环节、采用一贯制导师制、开设创新实验班、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本文综合前人观点和农学专业实际,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分析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阐述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措施,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8.

[2]卢宏明.试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0):106-107.

[3]刘宝存.关于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断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2):9-12.

[4]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J].人才资源开发,2008,03:6-8.

[5]王亚斌,罗瑾琏,李香梅.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18-320.

[6]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9,(3):23-24.

[7]李俊卿,胡甲刚.创新型人才简论[J].教学与管理,2001,(11):9.

[8]郑其绪,宋彩风.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88-92.

[9]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9):9-10.

[10]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5-18,37.

[11]阎玉科,庞风民.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J].江苏高教,2004,(2):87-89.

[1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N].人民日报,2006-01-10.

[13]郝树凤.教育学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5,38.

[14]尹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27(3):70-72.

[15]杨春梅,席巧娟.课程与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19-121.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途径;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81-03

1 前 言

创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创新不仅是人类的一种知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实践能力。创新的主体是人类,创新不是对过去事物的重复,而是对过去事物的改变,创造新的事物。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创新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是人类对世界的改造行为,世界中充斥着矛盾,人类需要通过创造新的物质形态来改造这些矛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及知识和科技的创新来为国家提供不竭的动力。国家的兴衰与发展与创新息息相关,如何屹立世界之巅的关键就是创新。各国的竞争伴随着社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愈演愈烈,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开端,培养医学人才是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1]。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创新医学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并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从事相关专业性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带来价值和财富的人。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医学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近年来,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彰显出来。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医学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初步对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型进行了探索,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20世纪初,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提出大学应当培养社会医学人才,他认为社会医学人才具有两个特点:①具有知识;②具有探索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英美等国家对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英美大学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世界一流学府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启发式的,利用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医学人才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如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依靠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是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途径上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日趋成熟的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创造性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发展模式。

2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

根据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多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他们的特征和特质的考察,笔者总结了以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

(1)靠经验累积。从前辈累积的经验中学习是很多人的学习方法。学习到知识、技术等之后,再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不断地积累,相当于变成自己的经验了。靠自己的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来使得自己成长,这是很多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之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缺少的成才方法。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但这不是靠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靠每一代人的努力才做到的。前一代传承给后一代经验和教训,新一代人踩在前一代人的脚印上,接着往前前进,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

(2)靠外界历练。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都经历了很多历练。外界的历练对他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外界的历练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是一件大事。可以是对身体的历练,也可能是对心理的历练。外界是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学术界。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都是在这个大熔炉之中,只有经过这些历练,并努力学习,让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才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创新型的医学人才,进行创新,对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不管是什么人,生长在这个社会,就要不断地接受这个社会的磨炼,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创新型医学人才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

(3)靠模仿学习。模仿和学习已经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这也是很多创新型医学人才在没有成才之前,做过的事情。也可以算是他们的成长规律之一。已经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他们的学习方法、实践经验对还未成才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毕竟,成才之路很漫长,会有很多障碍和困难,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这里就要学会选择性地吸收前辈成功者的经验,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这可以节省许多精力和时间。可以把这些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走的这条道路,他们对前辈充满敬意。

(4)靠教育和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同样必不可少的是正规的教育和培养。而且通过教育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一种高效率的方式。针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特征的分析,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和理论,并进行实践性的活动或课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当今的中国,在教育培养这种方式上,需要走的路还很远,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5)靠自身修炼。除了外界的磨炼,创新型医学人才自身的修炼也很重要,而且也很关键。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给你再好的环境和机会,都没有用。所以说,自身修炼也是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道路上不可少的。对照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努力地去修炼自己,主动地去找出差距在哪里,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创新型医学人才不一定就是具有高学历的,很多人都是靠自己后天的学习,靠自己后天的苦干,才被称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自身的修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每天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自己,才能保持先进性,才能进行创新。

3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途径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思路是,培养具有综合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与技能的综合医学人才,他们能够通过拓宽自身的学习面来学习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结合创新型思维开展创新活动,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专业性知识。上文已经指出专业性知识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性。这里具体阐述一下原因。专业性知识的内涵很丰富,不仅仅是指相关专业的知识,还指一些基础学科,例如高数、物理、化学等。专业性知识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作用就相当于一栋大楼的地基,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发展更加顺畅更加牢固。

(2)拓宽学习面。创新需要融合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拓宽知识面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手段,在学习专业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与这些专业性知识相交叉的内容和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学习面可以为创新行为提供更为扎实的基础,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3)融合创新型思维和意识。创新思维和意识是创新行为中最为重要的特征,需要后天的培养。对待事物不可仅停留在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创新思维去看待和考虑问题。对待任何事情和问题,都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带着创新意识去生活和学习。

4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与培养模式,必须首先分析基本构成要素,从而探索创新医学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与途径。见下表。

运用层次分析法,把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分为许多元素,并将这些元素组成为有序的层次结构。通过比较和一定的运算,得出各个元素的权重,以及最终培养模式的确定。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无法直观表达出来,可以通过上述各元素来表达。即C=(C1,C2,…,Cn)。同时,每个元素Ci由相应的指标来运算,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与途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性、多指标的复合过程,在这个复合体系中,各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以此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通过分析可知,创新意识在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的过程中相较于其他要素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知识结构、科研成果以及实践能力;而在创新意识中,创新实践指标所占权重最高,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所占权重相当。由上文可知,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综合性医学人才。对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元素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作用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专家模拟和运算。分析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元素重要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文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特征和特质出发,多方面研究了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并结合实践归纳总结了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以期能够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1]魏发辰,颜吾佴.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及自我修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9(5):106-109.

[2]涂铭旌,唐英,张进.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一)[J].西华大学学报,2012,31(4):1-5.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养 创新型人才

课 题:本文系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重点研究课题《职业教育毕业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案例和规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拔尖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主题。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十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做现今时代教育的总目标,这使得当今教育工作更加具有时代内涵。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创新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创新精神就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竞争变成了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大环境的需要。

2.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创新可以改变人们的生产关系,使其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也是一种生产力的革新。所以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可以促进生产力革新的脚步,所以说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推动。

3.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需要

中国教育的发展要跟上时展的脚步,而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所以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教育学校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其走出社会后的适应程度是成正比的,所以职业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当作教学的重点。

二、职业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要具备三个眼光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重下面几点。

1.长远眼光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的结合体,在学校期间主要培养的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成果是其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拥有的,所以,职业教育院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具有长远的眼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发现的眼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创新型人才如果不能被发现,其创新能力和价值就不会体现出来,其后续的工作也无从谈起。所以对于职业教育学校来说,学校要具有发现人才的慧眼,做创新型人才的伯乐。

3.全面的眼光

很多人将创新型人才简单地认为是科技方面的人才,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不光需要科技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需要社会、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其创新精神和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要树立全面的眼光,经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能力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当今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许多教师表现得不是很积极。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体制建设不尽合理。首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培养少部分的人才,但是现在很多学校,没有这种培养人才的“特区”,不能适合创新型人才个性的发展需求。其次,职业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是一个中间环节,学生的创新成果要在日后走进社会工作后才能发挥出来,这样就使得学校缺少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考评机制。最后,校方没有激励机制,使得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积极性。

所以,职业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要想培养较强职业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学校的机制建设,设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专门课程,并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制度化;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其次,为创新型人才找出路,优先推荐创新型人才适应比较好的工作单位。另外,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增强创新能力。

四、小结

随着科技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中,职业教育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面要树立长远眼光、发现眼光和全局眼光。另外,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还有待提高,校方要在建立创新教育机制的基础上为创新型人才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J].大学(学术版),2011(2).

[2]林崇德.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1(1).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范文4

(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人才是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高度统一,必须以体能为依托,以技能为表象,以智能为其核心。这里“智能”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表现为正确判断与分析、透彻理解与掌握、适当推理与应对。创新能力是运用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并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智力品质。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活跃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是理性的使者,是创造的火花,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合理的知识机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在某一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在该领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对相邻学科和科学发展历程要有一定的了解;很强的实践能力。创新重在行动,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捕捉机会,并果断决策进行研发,从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创新产品成功地引入市场;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型人才必须有远大的创新抱负,坚定的创新信念,这样才会有内在的动力去克服困难,并保持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进行创新活动;高尚的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通常是风险偏好型的,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敢冒风险,勇为人先,善于团队合作,珍惜时间。

二)影响创新能力的权变因素

上面所谈的创新型人才素质主要反映了潜在的创新能力,要使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正确分析影响创新能力的权变因素,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真正使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大量涌现出来。影响创新能力的权变因素有:

1创新文化。它主要是由创新价值观、创新制度体系和创新行为规范这三部分组成。价值观是文化的根本特征,当代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应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强调能力权威,鼓励开拓创新,追求卓越高效,包容错误失败。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更应是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因而创新文化要得以形成和运行必须有创新制度体系为基础,这包括在组织内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与使用制度、研究与开发制度、奖励与惩罚制度、成果鉴定与保护制度,并同时要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有相应的科技法规、教育制度、风险投资制度、技术引进与转移制度等与之相配套。创新行为规范是创新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理解、参与和支持。

2 激励体系。中国古语有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里的“能”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潜在创新能力,“为”可以理解为将潜在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显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个人的主观意愿起决定性作用。为了使创新型人才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投入到创新中,把潜在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成果,就必须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构筑全面促使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的激励体系,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把潜在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潜在创新能力向现实创新能力的质的飞跃。

3 组织环境。创新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群体行为,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环境为支撑。支持创新的组织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①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它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并能跨职能工作,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②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③包容失败。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注重过程甚于结果,鼓励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不用害怕可能的失败;④外部控制少。组织会尽量将规则、条例、政策等减少到最低限度,积极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宽松的工作环境;⑤容忍冲突。组织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意见,并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而触发灵感;⑥开放迅捷。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做出快速的反应。

二、我国人才资源创新能力的建设方略

(一)能本管理:以能本为理念指导人才资源创新的能力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作用日益凸现,确立能本管理理念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在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中要倡导组织成员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把提高和激发创新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决定性因素,把人才创新能力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提高和激发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要唯才是举,特别要关注其是否有创新潜能;在能力开发和培训过程中,要强调个性化开发和终身学习,改革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实现从知识型培训向创新能力型培训的转变,特别要强调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使组织成员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与此同时,要定期对创新能力开发状况进行考核,提倡组织成员进行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在薪酬方面,要强调向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付酬,实现薪酬支付因子从以岗位为主向以人为主的转变,逐步形成按能付酬和按绩效付酬相结合的薪酬制度,从而一方面有利于潜在创新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潜在创新能力向现实创新能力的转化。

(二)文化再造:以创新文化为土壤孕育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必须文化先行,没有创新文化的滋润,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创新行动,更不可能有自觉的人才创新能力建设。然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成败论英雄”。表现在组织里,忽视个体尊严、价值和权利,抑制个性发展,崇拜权力,惧怕“权威”,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害怕失败,不敢创新。显而易见,这与创新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必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超越的基础上,再造组织文化。

首先要树立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执着追求、开拓进取、高效卓越的价值观;其次要确立鼓励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尊重失败者的道德准则;最后要创造自由、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尊重个性,尊重独立,与此同时也要倡导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使人们享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三)制度创新:以激励为动力推进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

在创新型组织中,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强化,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工作成就愈来愈为创新型人才所看重。因而,在推进人才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人力资本“能动性”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进行制度创新,在激励重点上把利益驱动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在激励方式把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结合;在激励时间效应上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在激励报酬机制设计上把事后激励和事前、事中激励结合起来。因此,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努力:①要确立责权利明晰并能从根本上保证和鼓励人才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的新制度,这包括产权制度创新、分配制度创新和用人制度创新;②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确保创新型人才拥有其智力成果的专利权和创新需要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往往还要承受极大的风险,如果对创新成果不加以保护,那么创新者付出的心血和代价在经济上也得不到满意的回报,从而不能也无力继续从事创新活动; ③要特别重视非物质激励的作用,围绕创新型人才对个体成长机会、工作自主性和成就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并通过心理契约和共同愿望把创新型人才的个体成长与组织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范文5

探究创新型人才的人格构成要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格是什么。我们对“人格”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用到。那么,人格到底是什么呢?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①。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这是因为创新人格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②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追求新颖。笔者认为创新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人们很难把思维活动分门别类,因为各种思维活动的形式常常是十分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在探讨创新思维时,为了目标的集中与简化,人们往往把创新时的思维方式称为创新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类型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③。总的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它是创新型人才在进行创新时的灵感来源,它具有新颖性、发散性、灵活性、非逻辑性等特征。通常,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活动有异于常人,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往往能够另辟蹊径。

(二)创新胆量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摆脱思想束缚,寻求新路径。在这个寻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当然,这种创新胆量并不等于蛮干,它是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在运筹帷幄的基础上大胆干。创新胆量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的力量保证,只有拥有创新胆量的人才能够创新。倘若没有力量作支撑,再聪明的人也只能墨守成规,走别人走过的路。

(三)创新意志

创新意味着开辟新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遭受挫折与失败。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创新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创新意志。有时成功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坚持则意味着成功,放弃则意味着失败。历史上,很多发明创造往往就在于创造者的创新意志。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对创新型人才来说,创新意志是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动力源泉。任何一项创新之举,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出成果的,在这个极度痛苦的过程中,创新意志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四)创新激情

创新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在激情的支配下,往往能够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一个拥有创新激情的人,敢于争先,敢于探索,敢于奋起,敢于创新。创新激情使创新型人才有想创新的冲动,只有获得了这种创新冲动,后续的创新工作才能继续下去,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激情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的持久动力。这里的创新激情并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状态,而是一种恒久的文化积淀的结果,更恰当地说是一种对创新的钟爱之情。只有酷爱创新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将创新之路一直走下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弊端

创新型人才的人格培养亦即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个性。对创新型人才创新个性的培养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胆量、创新意志、创新激情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靠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就当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创新型人才仍然是非常缺乏的。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目标的评判标准一直深受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改革,尽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所进步,但在实践中对教育的评价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教育评价层面上。笔者将在下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弊端作简要的剖析。

(一)重共性,轻个性

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基本上属于共性化评价,主要针对的是某一教育群体或其中的个人或个体,实现或达到统一的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水平、人才规格、标准和素质等要求的状况、程度、结果等的评价。评价者一般是根据共同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采用一套共同的普遍适用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为了在学校中获得较高的评价,通常会迎合学校的评价指标,也就是说,学校的评价指标怎么设计,学生就努力让自己符合评价指标的要求,甚至还会弄虚作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学校就像一个大工厂,不断地进行着批量生产。没有个性的共性使得教育系统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虽然说进行共性的量化评价易于操作,更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是这样的公平只会阻碍教育的发展。况且,把个性化评价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中,并不一定就会使得教育缺失公正。在现实教育中,由于个性化评价的缺失,学校很难把学生培育成创新型人才,我们知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个性的发展。创新个性使得整个人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个体的主体意识,而这一点恰好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只有具有创新个性的人,其创新思维、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更好的释放,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

(二)重结果,轻过程

尽管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强调对学生使用发展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使用形成性评价,评价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发展,不仅如此,在使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就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上,而不只是关注结果。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这种形成性评价只是徒有虚名,有多少评价者真的能够在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呢?他们更多的只是在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罢了,评价学生的好与坏、优与劣完全根据学习成绩的高低。这也是为什么优秀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在社会上发展得平平淡淡,而那些学习中等具有个性的学生反而能够在社会上如鱼得水。笔者认为这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它与教育中的评价息息相关。教育过于看重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过于在意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笔者认为仅一两次终结性测评,很难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且很多时候,学习者往往在考试前的最后几天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同样可以获得高分。由于评价者没有真正对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所以,学习者根本不在乎平时的课堂表现,他们很多时候在课堂中或者是保持沉默,不愿动脑筋思考,或是思想开小差,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只有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这样的教育评价又怎能培育创新型人才呢?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胆量、创新意志、创新激情又于何处得以培养呢?

(三)重学业,轻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育评价还是过于注重教学。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的教育评价已经有所改进,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成绩,已经把在学校中担任学生职务纳入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这应该说是高校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取得的进步。然而,在中小学,这种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评价者过于关对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而轻视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评价。中小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期,尽管在大学,我们有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笔者认为用布迪厄的惯习来解释是最恰当不过了。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美国的中小学更倾向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教育反而要求不那么高,然而创新型人才却是人才辈出。这是因为创新个性需要从小养成,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使他们能够想方设法将已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并促使他们绞尽脑汁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激情,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胆量与毅力,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更有利吗?

三、教育评价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弊端,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一)共性化评价与个性化评价整合

共性化的教育评价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标准都具有统一性,在教学现实中,简单易行,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将个性化评价引用到教育评价之中,并将两者进行整合。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个人,它能够对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进行价值判断。尽管个性化教育评价可能会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但它能够使评价对象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育评价中应该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对一些所谓的“偏才”“怪才”进行合理恰当的评价。个性化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再拘泥于共性,能够根据个人的爱好寻求自己的个性发展,无疑有利于学习者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当前,我们无法否认共性化评价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通过共性化评价,我们能够判定学习者完成共同目标的程度,所以说,只有将两者整合才能使教育评价日趋完善。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双管齐下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首先应该培训评价者,使其具有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并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地实施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使评价者能够更加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评价者对过程的关注,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而不仅仅只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使其更加注重平日里的学习表现。一旦对平日里的学习表现在意,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改善在课堂中的表现,会尽可能地让自己参与到课堂之中,那么,课堂中的学习气氛自然会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自然会得到发展,不仅如此,他们的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胆量与勇气以及他们参与课堂的激情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胆量、创新激情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然,我们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结果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所以说我们不能否认终结性评价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想更好地、更合理地评价学生,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必须双管齐下,各自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三)学业评价与实践评价并驾齐驱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承载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一、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一)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定是有责任感的人,具有献身人类利益的精神境界。具体表现为自信、顽强的意志、强烈的独立性、活跃的思维、旺盛的求知欲、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等。

(二)个性化和创造性思维

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人,具有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不依循于常规,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富于想象,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敢于标新立异。

(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信息社会学习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学习不只是自主学习,更是终身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不只是接受,更是一种探究,是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越来越多的发明和创造都不再是单独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各种不同的知识,需要多方的合作。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深入的研究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差异;不同专业与学科怎样改革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等,高校缺乏深入、细致、系统的探讨研究,没有形成科学严谨的一个体系。导致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要求。

(二)传统办学模式

受传统办学与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员工、还是学生,都已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习惯,对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教育活动有着强烈的依恋情结。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

课程设置综合化可以为通识教育创造条件,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视野开阔,基础扎实的人才。在对高校创新教育环境的评价中,教学内容陈旧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传统

传统教学方法中重知识轻能力轻实践忽略创新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削弱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使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特质难以形成。

(五)学生评价体系滞后

考试方式和内容上,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缺乏过程性和多样性的综合评定。考试的功能错位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使考试失去了诊断和引导的功能,教师也只注重书面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评价。

三、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目标上,应确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由强调共性要求向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应从制度、目标、观念上深化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向课程的综合化、平台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建立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大课程的梯形课程体系结构。具体安排为:首先,统一安排各专业公共基础课,再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其次,把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在选修课中应含创新方法论、专题、学科前沿等课程。再其次,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设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提供学生课外自主实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多媒体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师可将学科前沿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先进的技术信息迅速地充实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形象,课堂教学应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黑板讲授为辅的方式。以学习知识为基础,以训练思维为中心,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构筑完善的创新知识体系。

2、双语教学

高校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专业与英语的贯通、工程与理论的贯通、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则与国际相关专业直接接轨,能更快地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