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概念

教育教学概念范文1

现阶段,部分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若不是基于经营类专业开设的,其教学的重点更偏向于经济类的课程;若是基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其教学重点则偏向于计算机类的课程教学,而这些均同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本身意义存在一定差异,从而使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论和实践本应有机结合在一起,然而就目前国内教学现状而言,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多的是侧重单纯课本知识的传授,突出对概念类、理论类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单一固定的记忆模板,产生一种挫败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黄金章感。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多是强调说理论知识的习得,缺乏必要的多元化课件,且学生实践的机会也较少,无法真正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法的采用,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从本质上来说,电子商务本身就属于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若仅仅是依靠单纯的概念知识考核,根本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理论和实际操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为此,在电子商务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以此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电子商务的教学改革

(一)形成现代电子商务教育教学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商务教学应该是一个集教育理论、教学理念与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师生友好互动的过程,其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知识发展。基于此,新时期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其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乃至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将其贯穿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有关电子商务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需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与自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表现出教学的主体意识,不仅需挖掘出教材本身所涵盖的知识,还需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入手,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设计,以确保各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最后,在课程教学方面,体现创新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疑问意识与探索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积极展开技能与思维的训练,最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全面展开教学。

(二)落实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

当前中职生在信息素养与接受能力方面的特点,中职教育中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面向生产、基层与服务、管理第一线需求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为此,新时期,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强化中职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训教学,全面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充分应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展电子商务实训提供条件。如今,商品的电子化交易已经成为了电商的最大特点,为此,要想确保学校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展开,构建一个健全的校园网是其关键所在。现如今,大多数的中职学校也多半拥有自己的校园网,并配有电脑机房,各场所通过网络的连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各部门间的友好联系。故在展开电子商务教学时,教师就可充分运用校园网这个平台,分享一些教学内容、课件或是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各方面的资源。其次,借助电商软件,为学生开展电商模拟练习提供有利平台。如在学校机房中装设电商模拟系统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电商模拟练习,而且电商软件的应用,还能为学提供一些比较多见的网络服务平台,比如网上商城、网上支付等,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商交易的进行。其具体功能有:(1)实现B2B、C2C与B2C是等交易;(2)让学生扮演物流企业、厂家或消费者等相关角色,并参与到系统实际运行操作中来完成对相应业务流程的习得,如成立个人网站、申请EDI与在线支付等。通过这样一种电商软件的应用,不仅可帮助教师实现对相关电商问题的探讨,还可为学生模拟交易练习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使之全面了解电子商务进行的相关流程与操作,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最后,借助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技术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多媒体化。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革新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即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团体或小组探讨,抑或是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强化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并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为学生创造一个类似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但是,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案例的有效选取是展开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故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案例。比如,在讲解“电子商务分类(模式)”内容时,可以选择阿里巴巴来讲解B2B模式,选择淘宝网来讲解B2C与C2C模式;在讲到“电子支付”问题时,可以选择支付宝来具体分析其支付的原理和应用;在讲解“B2C”模式时,可以选择淘宝网或当当网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购物流程与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此来加深记忆。(2)案例阅读。选择并设计案例之后,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案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来熟悉案例内容与相应的背景资料等。(3)案例课程。在学生阅读案例之后,就可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继而展开案例教学。比如在讲授“电子商务物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探讨包裹、联邦物流等的做法;或是采取体验式的案例教学模式,通过角色的扮演或情境的模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给出问题解决方案。比如,针对一家不知名的B2C企业,安排学生扮演企业运营者,使之思考应该如何规划与运营,才能使企业脱颖而出,并提出相应方案等。(4)案例分析报告。在完成上述环节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本次案例教学,完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分析案例,对其进行总结,以此来加深对问题的解决与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引导下学生围绕一个共同任务进行主动的探索与协作,并完成任务的一种学生实践活动。在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合理设置情境与提出问题是其关键所在。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利用C2C网络购物”这个内容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就可这样进行:首选,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C2C流程图,使学生对该内容有一个直观上的理解,认识到该购物流程的主要对象就是卖家、买家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了解到买家可自主选择商铺或商品进行交易,并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这时卖家发货,待买家确认后,进行再次付款确定与评价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C2C购物的目标,并具体结合购物目标设置相应的情境。

教育教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革新;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更新和改进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转换角色,才能真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新需要。

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可提高可改进的。教师及其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必然使教师要完成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中我们不再强调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不再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是强调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这种变化打破了多年来教师习惯的教育教学目的,并且对于知识体系的界定是明确的和较为简单的,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具体职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估却是相对模糊和困难的,这使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师要适应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引导者和训练师。

1.教师角色转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当今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法则已被否定,新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要求和个人技能是一种开放式的对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动态适应的过程。基于这种形势,在职业技术教育计划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设计者,而首先应当是一位学习者。教师要不断认识和解读职业领域中的需求变化,判断这种变化给就业者职业能力带来的新要求,思考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应。

教师在计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主观的设计者,而应当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协助者,是在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一个协调者,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所作的那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一个相对多样的,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方案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服务。

课程教学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应当首先从教师的角色观念作起,从课程结构与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变革,具体包括:

课程结构与管理方面:改变过去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做法,以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改变过去一元化、专业化的倾向,向多元化和均衡性的管理转化;改变过去教学过程管理的同一性与指令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灵活的,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性与自觉自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中,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习惯,代之以职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心;改变过去课程组织强调系统与规范的做法,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减少过去课程组织中原理与经典知识,增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与技术政策问题;变旧有课程教学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将过去教学过程的概念、法则、练习的渐进模式变为经验、思考和应用模式;将过去的教学重心从注重结论、获得知识转移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通过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使教学从一个单向的授递过程变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设计发生以上变化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者。

2.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3.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教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价。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是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的,通过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过程中应以评“学”为主,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被动地位,多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精神与学习收获的总结评价。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少给定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其次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多采用论文、答辩和制作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此从评价考核的内容出发,减少知识掌握的测试,加强技能、技巧、参与性、多元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以此种评价的指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能力。

教育教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教师观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74-02

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是中国基础教育在新时期的迫切需要,根植于学生个性发展,旨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接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所认为的:“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①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的发展观,教学过程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不仅关注学生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的表现,更注重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对于教师而言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积聚底蕴,提升内涵”的要求。教师们应突破框架,抛弃违背教育规律、落后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改革模式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创设新模式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转变的教育模式探索

一直以来,对于我国教育模式的探讨只要是课堂内容的分析和填充,也就是重视一节课中的知识含量,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们最关心的、思考最多的是对于知识记忆的加强和扩充,学习社会文明文化成果,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繁琐应试的知识传授仍然充斥着课堂。枯燥低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深陷“教得累、学得苦”的怪圈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课堂转型”、“高效课堂建设”、“减负高效”等呼声渐高的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越来越成为衡量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标准”,没有触及课堂深处的改革,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改革,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的改革。在其中大多数的教师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生理心理情感、个人价值观塑造、自身创造性培养等等各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上课就是教师本人进行知识输出,而学生作为输入方,接受了多少,很难确定,这种教学形式,简单单一,却相对方便统一,在面对升学率、高考、教师晋升等等压力下,给基础教育施加了太多的工具性和目的性,而我们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就是更新新的教育理念,是重新建立教学模式体系,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创新型的后备军,整个改革涉及到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安排的调整,重新确定教学标准,甚至于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变化与增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形态引导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塑造健康的人格性格,全面地普及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也为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栋梁之才。

二、基础教育改革下教师观念的重新认识

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策略、教学目的等诸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基础课堂教学上注重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意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丰富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安排部署以及任务分配都是在教师的提前设计和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展开。一切为完成课时服务,学生受制教师的思想指引,失去了自主参与、自己体会、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肯定会让学生将学习当做任务,敷衍了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而在改进的教学理念中,基本出发点是个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程度好的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同,处于发展中,希望自己被关注、得到肯定并得到尊重和认可。其次,教师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转变,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完整的知识体系,经过对课堂分析,运用适当的教具,则是为了使抽象概念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要注意教学实施与学生吸收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科技媒体技术增强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教课过程的感染力;要注意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不要无目的地罗列和机械照搬教学课件。对于每一门教学要结合最新的信息知识、要使得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有效性,向利用新发展的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仪器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等形态发展,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作断定。在学习方式改变过程中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多种机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整改进和激励功能,使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的机制,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状态,使自己获得可能获得的最大发展。再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理念,注重师生民主和教学互动,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成为学生指引者和支持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指导者,首先自身要兼顾学习心理、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渊博的知识中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信任、诚实的关系,保持信息畅通,体现民主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讨论、辩论活动,活跃他们的思维,教会他们识别是非真假判定的标准,这样才能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最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清晰的自我认识,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正确的积极的总结。对于学生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要耐心和积极分析,不要让学生悲观;要多给他们自我展现的机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对所有的优点和进步提出公开表扬、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肯定。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不单纯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好坏。塑造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与习惯,是增强与巩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因此,从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各种困难环境、面对疑惑具备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经受失败锻炼的毅力、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能采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畸形发展的性格特征,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再加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刻苦认真,踏实稳健,而学生成材成功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增强。这样的教学模式才会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要彻底更新,用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洗脑,最大限度地把学生放在课堂中自由呼吸,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正确了,对新的时展的教学模式有了全面深刻的思考后,才能使初等教育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全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注释:

①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投身于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参考文献:

[1]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教育教学概念范文4

比利时现象学家贝耐特(Rudolf Bernet)早在1990年就对当时的现象学研究作出这样的评价:“作者们还没有对他们所描述的在世界中的生活(life in the world)的事实进行充分的思考,生活世界现象学就繁荣了起来。”[1]20年之后,我们的教育学研究却同样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对很多哲学概念还没有充分地领会和把握,就已经将它们引进了教育研究当中。十几年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或“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热门话题,也是争议极大的焦点。“生活世界”已经成为教育学界使用最多的现象学术语之一。然而,在理解和厘清这些纷繁复杂的教育学术观点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对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加以分析和厘清。

一、现象学与生活世界

1.“生活世界”的源起

“生活世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对它的研究几乎就是从现象学开始的。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life-world)是胡塞尔现象学中影响最大的概念之一,在他的晚期理论中尤显重要。而且随着胡塞尔著作的不断整理出版,关于生活世界的文献越来越丰富。最新出版的胡塞尔全集第39卷《生活世界――论预先确立的世界及其建构,1916―1937手稿》仍然以此为主题。从中期著作《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0)第一卷到晚期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1937),我们可以看出,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其实贯穿了胡塞尔的大半学术历程,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布满了现象学的发展史,并辐射到诸多研究领域,教育学也是其中之一。

“生活世界”这个概念虽然运用广泛,但胡塞尔本人并未给予它一个精确的定义。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各位学者中,倪梁康先生在《现象学及其效应》中写道:“生活世界的最基本含义当然是指我们各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2]德国现象学家黑尔德(Klaus Held)在他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一文中称生活世界是“comprehensive horizon ”[3](无所不包的视域);丹麦现象学家扎哈维(Dan Zahavi)简单地在随文注中将生活世界称为“the prescientific world of experience”[4](经验的前科学世界);美国现象学家索科拉夫斯基(Robert Sokolowski)则写到“生活世界,也就是我们在其中生活的世界”[5]。各位学者对生活世界的描述都很简洁,但又对它进行了大篇幅的研究,显示了生活世界问题的重要性,并暗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而言之,生活世界就是我们随时随地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最为直观和最为切身的“日常生活世界”,那个还没有被语言、观念、符号抽象化过的世界,一个直观的、未经人类理智加工的本真的世界。胡塞尔也用“周围世界”或“生活周围世界”来表达这个概念。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时时处处沉浸在其中,须臾不可离之的日常生活。当然,它的哲学意义还需要更深入的领悟与分析。

2.“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意义与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重新反思

“生活世界”在胡塞尔这里获得一种意义:这个世界对于整个人类精神,尤其是人类精神高度发展的成果――哲学与科学而言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现代社会早已是一个科学化的社会,然而科学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如同启蒙时代人们所期望的一样,将人类带入一个更加幸福的世界。胡塞尔通过对欧洲人精神发展的研究发现,西方的哲学与科学并不那样“客观”也不那样“公正”,甚至“持有一种对他们来说是构造性的成见,即对一个在真理自身之中可以被把握到的客观自在存在之成见,因而遗忘和超出了前科学的生活世界”。[6]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胡塞尔追溯了从伽利略开始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的第二部分,详细而准确地描述了自然科学是怎样从生活世界中发展出来,又是怎样一点点忘掉生活世界的。其中,从伽利略开始的对数学、自然的新的研究方法,即超出直观可见的世界去寻找精确的“规律”的研究方法,不仅提供了一条新的认识路径,还激起了人们研究关于自然的数学知识的热情。很快,科学研究从社会的边缘角落进入了公共视域;科学家成为值得信任的有识之士,科学的品质成为受到推崇的美德。逐渐地,自然科学式的思维方式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在人们的观念中塑造为自然科学式的世界,如同很多人相信教育是有理性的规律可循的,相信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可以被数字化地描述,达至一种精确的数学表达――只要我们稍加反思便可以发现,主流的教育学及其理想形态,正在与这个世界一起被“塑造为自然科学式的世界”。

在抽象化、体系化和数字化的科学世界中,科学活动的前提和过程是容易被忽略和遗忘的,“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7]人们的生活越发受到科学的深刻影响,却同时忘了科学知识真正的起源正是那个作为基底的“生活世界”。不仅如此,科学被当做一个仅仅靠自身便可客观独立存在的对象,这种观念不仅将实证科学推上了一个至高的主宰地位,还产生一种更大的威胁――“当代的危机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科学、哲学和生活意义之统一性的完全丧失”。[8]与生活意义脱节的科学和哲学带来了思想的板结化,使科学与哲学丧失活力,甚至使人受制于由人创造出来的科学和哲学。这便是胡塞尔所说的欧洲科学危机,也是欧洲精神的危机,乃至是整个现代性的危机。

胡塞尔尝试解决这个危机的方式便是重新反思“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与哲学的意义,他深信哲学拥有一种适切的反思和批判的功能。[9]生活世界现象学之所以可以更新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乃是因为科学是一种“理想化的‘发展产物’。所有理想化及其意义基础都起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使这些理想化得以可能并且引发了这些理想化”。[10]也就是说,整个科学世界的意义基础都在于那个我们日日沉浸其中的“生活世界”,恰恰是这个生活世界使得科学的诞生成为可能。

生活世界理论与以往那些极力维护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适性”的观点截然不同,认为:一切科学,也即是那些从目标到方法都致力于制造精确客观性的知识,并非拥有其自身所宣称的那种独立于认识行为的“客观性”。因此,“客观自在”的概念和科学的客观性并不是来自于另一个“理念世界”的绝对可靠的东西,科学知识在诞生的过程中,其起始点就是无时无处不包裹着人的那个前科学、前符号的生活世界。因此,要理解科学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的来源及其限度,就必须从生活世界这个根源开始,重新理解科学。

并且,生活世界不是一个静态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捕捉、去重返、去回归。“生活世界始终具有‘发生―历史’的特征,它是一个由人所构建的、实践的周围世界。这个周围世界作为许多周围世界中的一个处在历史及其传统的视域之中。”[11]因此,生活世界既是积淀的,又是当场被构成的,它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当中,始终包裹着我们的整个存在和一切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原先从生活世界中构建出来的一些东西会逐渐沉入生活世界当中,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世界正是这样生长、变化、扩展,又在这样的生长、变化、扩展中,生长出每一个时代的科学与哲学,生活世界也因而成为构成意义世界的基础。

3.“生活世界”问题的文献基础和研究路径

胡塞尔身后,生活世界现象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世纪之交都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关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文本越来越多。在胡塞尔原著中,《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1937)和《经验与判断》(1938)是两部较为重要的著作。除此之外还有胡塞尔全集第13至15卷《交互主体性现象学》(1973―1975)、第39卷《生活世界――论预先确立的世界及其建构,1916―1937手稿》(2008)等等。

重要的现象学家们关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研究还可以参见:《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与科学》(1979)、《新的胡塞尔――批判读本》(2003)、《胡塞尔―― 一线哲学家的批判性评价》(2005)第五卷等著作,本文提到的多位现象学家都有论文收录在这些文集当中。

在其他现象学家那里,“生活世界”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概念和主题。法国存在主义者、现象学家梅洛-庞蒂(Merleau-Ponty)是较早研究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的学者,在他的《知觉现象学》中对“身体―主体”和“在世存在”的探讨中多处进入生活世界问题。奥地利社会学家、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üz,亦译许茨)是最早将现象学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之一。生活世界在他的笔下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他在《社会的意义建构》及其后的一些作品中都涉及过生活世界问题,并且对生活世界的社会性有较多的探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Habermas)在对交往行为理论的研究中也讨论了生活世界的问题,并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有较多讨论。

除此之外,一些现象学圈外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罗蒂,分别都对生活世界问题有或多或少的触及。对这些研究著作(及这里没有提到的其他更多著作)的阅读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这个概念,也为我们将这个现象学概念引到现象学之外的教育语境下做好准备。

二、生活世界概念的教育学意义

在对“生活世界”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开始思考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并审视近十几年里关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各种如火如荼的争论。

1.教育离开了生活世界吗?

几乎所有关于教育与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都将教育脱离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事实。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诸如这样的观点“对生活世界的遗忘,这是一个真实的教育问题。……进一步说就是科学世界对教育的垄断问题。”[12]“制度化教育产生以后……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孤立起来。”[13]然而,在现象学的立场上,教育真的脱离了生活世界么?

首先,教育学的抽象化、理性化程度不足以与近现代自然科学相比。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教育学既不是奠基于精确的自然科学,也不是来源于严格的现象学。虽然总有一些人努力地要将教育学“科学化”,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整个教育并没有被数学化的改造―也就是说教育既没有自然科学般的精确性,又不具备现象学般的严格性,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尚未开始”。①

其次,生活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直观性,这一特点在胡塞尔著作中多次有所描述,而直观也是现象学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事实上,教育学本身就极为注重教育教学中的直观,“直观性原则”从来都是最主要的几条教学原则之一,从直观的经验中学习也从来都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这种对直观性的强调是其他自然科学乃至很多社会科学都不具备的。虽然教育教学中的直观不能等同于现象学的直观,但这种直观的意识和对直观的重视使得教育学与生活世界现象学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平台上拥有对话的可能。

再次,教育以及教育学的工作领域和胡塞尔所考察的近代科学是非常不一样的。一个研究核物理的科学家可能专注于原子的聚变和裂变,而忘却了这样的研究既可能造福于民,也可能毁灭一切……然而,教育者的工作时时刻刻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活动,本身就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没有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教育本就站在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之间,一方面面对着大量的理论、观念、方法;另一方面又饱含着各种经验、习俗,和日用而不知的惯习。

“我们知道我们永远处于生活世界中。”[14]――胡塞尔的这句话昭示了生活世界其实是一个不可能脱离的世界。而教育学者们揭示的教育中出现的工具化、应试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教材繁难偏旧等问题,是教育中现实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另有其根源。

2.现象学要求“回归生活世界”吗?

教育永远处在生活世界当中,因为“生活世界是永远事先给予的,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15]一些支持“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学者常常会提到胡塞尔的“面对实事本身”(Zur Sache selbst)。也许这句话常见的另一种翻译“回到实事本身”和常见的英译“back to the thing itself”留给人们一种“回归”和“重返”的印象。然而,Zur Sache selbst中并无任何一词有“重返”或“回归”的意思。胡塞尔也从来没有提出过返回生活世界,更没有将生活世界作为反对科学的理由。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目的是重新建构科学认识的过程,并非要将整个生活拉回前科学的世界,也并非要停留在前科学的直观领域。同样,反思欧洲科学的危机绝不是要取消科学的研究,而恰恰是要更好地理解科学。连胡塞尔自己都说“唯有科学才能最终克服这个起源于科学的困境”。[16]

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不论是赞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还是反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没有真正理解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教育需要的不是重返或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返回自身去反思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当然,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得出了一些有益和有启发性的成果,但这并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研究,更不宜把“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和胡塞尔联系起来,也许这些学者可以转而建立另一种逻辑自治的理论。

3.“生活世界”可以被教授吗?

很多学者在看到生活世界的人文性之后,提出将“生活世界”纳入教学的改革设想,目的在于克服现在的教学中工具化、技术化、应试化等各种无视人的内心世界、无视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现象。例如,岳伟就提出过“我们认为,与科学世界一样,生活世界的内容也应该被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这是因为,生活世界不只是一个感性的世界,而且也是一个丰满的文化―历史世界”,甚至“关照生活世界,把生活世界当做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17]这样的想法充满对教育实践的改革热情,然而这种思路本身是值得省思的。

首先,生活世界本身是前科学化也是前观念化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特点就在于其未分化、未被符号化。这个前科学的世界一旦被整理为某种“资源”或“知识”,这种“整理”“被纳入课程资源”的行为,事实上就对生活世界本身进行了观念化、符号化和抽象化。这个课程中的“生活世界”已经不是生活世界本身,而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不再具有非主题性、直观性等生活世界才具有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旦被课程化的生活世界,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生活世界的意义。

其次,与系统的科学知识相比,这种从生活世界中刚刚被提取出来的“课程”还是一种较为初步的精神产品,很难说其教育价值比科学知识更高,也很难说教授这样的“相关生活世界的知识”就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而这样的做法也反映了对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的另一种误解。总的来说,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可以被教授的世界。

三、关照生活世界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1. 生活世界与教育研究

首先,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不是一个教学论问题,而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还有相当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教育不仅要关照生活世界,教育也塑造着生活世界,同时,教育自身也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此,生活世界现象学对于教育学研究的意义首先在于让我们明了生活世界是意义的基底,提醒我们教育学在走向科学化的可能道路中,不要忘却生活世界里生长着它的根。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学非常着迷于使自己“科学化”,急于在科学的世界中得到承认,整个现代教育学不断往科学化的道路上滑过去。这种科学化不仅表现为教育学越来越多地借助甚至依托科学的术语、方法、框架作为研究教育问题的路径,更表现为以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教育研究的水平与价值,将教育学置于科学的规训之下。关照生活世界的教育研究要求研究者破除教育学的科学化盲目崇拜,建立一种批判的教育科学观。因为,教育研究本来是属于科学世界的,而真正的科学一定要包含对自身的反思,尤其不要陷入遗忘生活世界的境地中去,教育学研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向前看(发展教育科学),另一方面也不能忘了向后看(回顾生活世界)。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的意义乃是从生活世界中生长而来。要真正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们同样需要从生活世界这个基底开始反思与审视,教育这个充满文化意义和寄托了人类希望的世界,究竟是怎样建构起来的。教育学要建立自身对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理解,而不是重复哲学界的研究结论。如果说社会现象学家舒茨思考的“社会的意义建构”是发现了社会学中核心的问题。那么“教育的意义建构”就不仅是对教育来说真正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对人来说真正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真正的教育学问题!

2.生活世界与教育实践

生活世界现象学对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并不在于简单地使教育“贴近”生活,而是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意义世界的建构。

首先,在知识方面,加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史与思想史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是一种历史性的遗忘――科学忘记了自身的过去和自身的历史。要避免这种遗忘,我们就需要知道科学知识及其他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世界中逐渐超越而出的。在小学,可以从科学发现的故事开始讲起,让学生知道科学其实源于生活中的惊异;在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中,可以将学科发展简史融入课程;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学生应该系统地学习科学史和思想史,对于科学知识不仅知其现在而且知其过去,不仅知道高度符号化的科学形态,也知道这些科学形态的知识是怎样从人的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

其次,在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现象学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其“反思”的理念已经广泛影响到了其他学科。同时,“反思”也是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的思考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具备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学生更有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从我们日日沉湎于其中的知识世界中“苏醒”过来,并有利于培育一种有批判性的科学精神。

再次,在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健全的科学观和历史观。现在的教育中,与科学知识和科学品质(勇于探索、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等等)相比,对学生的科学观的关注和培养仍然很不够。这造成了学生虽然掌握不少科学知识,却缺乏健全的科学观来将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整合到整个生活当中去。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科学,更需要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反思科学、将科学放到整个人类的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思考的科学观。这样的科学观的形成应该被作为科学教育最为主要的目标之一。

“生活世界”不是一个轻飘飘的理论,它背后有着对现代社会中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生活世界问题本身是丰富的,教育中的生活世界问题更是意义重大的。本文在这里进行讨论的,仅仅是其中处于起点的一小部分,后面还紧跟着一个丰富的教育现象学的世界。但是,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首先需要教育研究者们跳出“回归生活世界”这个简单命题,对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和生活世界现象学几十年的发展有较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这样,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从直观出发考察和建立教育的意义世界,将这个有着丰富教育意蕴的现象学概念适切地运用于教育研究与实践当中,并且在研究与实践中发掘教育的生活意义与伦理价值。②

注释:

①胡塞尔在创立现象学的早期曾经说过,它(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尚未开始,当时他是饱含着一种对哲学的严格性的追求和对学科的责任感写出这样的话,读来让我深受感动,因为我也深深地感到,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样尚未开始。

②生活世界的伦理价值在本文中虽未涉及,但在生活世界现象学中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具有教育学意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Rudolf Bernet. Husserl’s Concept of the World[A].Edmund Husserl: 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C]. Vol.V. New York:Routledge,2005:19.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31.

[3]Klaus Held. Husserl’s Phenomenology of the Life-world[A].The New Husserl:A Critical Reader[C].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3:58.

[4]Dan Zahavi. Husserl’s Phenomenology[M].Stanford.Cal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35.

[5]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44.

[6][8][10][11]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修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73,273,275,275.

[7]张廷国.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21.

[9]David Carr. The Lifeworld Revisited: Husserl and Some Resent Interpreters[A].Edmund Husserl: 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C]. Vol.V. New York:Routledge,2005:5.

[12][17]岳伟.论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13]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14][15]胡塞尔.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A].倪梁康主编.胡塞尔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084,1087.

教育教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军队院校转型后,部分院校的培训任务发生改变,教育教学对象由生长军官转变为士官,士官任职教育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立足岗位、贴近需求、着眼现实,也就是说要按照部队的需求,紧缺什么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确立什么内容,更加注重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岗位应用型人才,提高学员的实用技能和能力。

在当前的任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能以形而上学的态度看待教学方法的改革,去片面追求教学形式上的翻新。我们既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要扎扎实实地去实践与总结。在平时教学中,始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现有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认真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我院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特色。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法是否得当,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但对待教法的问题,要采取辨证的态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好说明这个道理。所谓教学有法,是指教学的一般规律而言,即如何实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客观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所谓教无定法是指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的整体,教员的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和掌握又不尽相同,所以教学方法不应该是统一的模式。所谓教法得当就是要根据学员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特征所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从数学学科规律及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首先考虑它是数学课,进而考虑它是哪种类型的数学课,是概念性的,还是练习性的,或是综合复习课,然后决定教员与学员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等。例如,数学学科中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如果没有教员精辟的讲解,会使学员学起来走不少弯路,甚至感到非常困难。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的这个特点,教员进行必要的讲解是完全应该的。相反,如果是数学中练习性的内容,教员不让学员动手动口亲自操作,仍要自己滔滔不绝的去讲解,那么,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员在数学课上的讲解,随其要讲的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

1.对某节数学课内容的知识结构、逻辑关系、推理论证方法等作完整的全面的讲述,这种讲述应该是有哲理和富于启发性的。

2.对某节课的重点内容或学员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作画龙点睛式的重点讲解。

3.在学员独立阅读教材或进行思考时,作提示性的讲解。

4.在学员独立阅读教材或进行练习之前,作启发引导式的讲解。

5.根据学员在预习、自学或复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员作解答问题式的讲解。

(二)对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应该组织学员进行不同的活动,其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学员容易看懂的数学概念、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等,在讲解之前,尽量让学员自己先看一看,经过思考后再由教员讲解。

2.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教员可以先列出由浅入深的富于启发性的提纲,让学员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最后让他们根据提纲的要求回答问题。

3.定理和公式的应用性质的内容,多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这些内容也可以先让学员边看边做,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4.某些以运算性、思考性为主的内容,应该给学员充分的思考、口答、书面练习的机会。

5.对于那些有多种证法的定理、公式、具有一题多解的例题等,可以组织学员边看、边议、边练;或先集中一段时间看,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再组织全班性的发言,最后教员作总结式的讲解;这样的内容也可以先由教员提出问题,列出提纲,后由学员自学、讨论,再由教员讲解,最后让学员练习。

二、从学员心理发展特征及能力基础出发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学员感知能力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对数学定理的认识都更加深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注意那些具体的运算,公式的运用,而且也开始注意数学理论方面的问题,如公式的推导过程、定理的论证方法等。他们在思维方面的显著特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高,在数学学习上,往往自己独立地去考虑问题、研究问题、阅读资料、深入钻研。

在课堂上,学员的表现形式与中学生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中学生以“外露”为主,那么学员则转为“内向”,表面上他们不大爱举手回答问题,但此时,也许他们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所以,多年来数学课的课堂气氛多数显得沉闷。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有经验的教员由于充分利用和调动了这种“内向”的积极性,也收到较好的效果。不过由于学员这种“内向”,给教员在课堂上对学员的了解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任职教育课程的教法改革实验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任职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教学概念范文6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要:本文阐述了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的概念,论述了三者的关系,并就项目教学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G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09-03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项目”、“项目教学”“项目课程”等概念。其概念具体是指什么?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日常概念的使用中,不少人是把它们混淆、等同起来的,这势必造成大家认识上的混乱。界定、区分项目教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几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项目的概念

项目的英语译为“project”,在香港和台湾译作“专题”,其在《英汉辞海》的定义为:(1)“具体的计划或设计”;(2)“规划好的事业(如明确陈述的一项研究工作,研究项目)”;(3)“课外自修项目”。i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项目”被定义为:“事物分成的门类,如科研项目,体育运动项目,服务项目等”。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其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中所做的定义如下: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以下活动都可以称为一个项目:1、建造一栋建筑物;2、开发一项新产品 ;3、计划举行一项大型活动(如策划组织婚礼、大型国际会议等):4、策划一次自驾游等。项目通常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项目开发是为了实现一个或一组特定目标;2、项目受到预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3、项目的复杂性和一次性;4、项目是以客户为中心的。ii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项目”指向的是“系列活动”,是由不同素质和能力的人共同组成小组,在有限条件下,进行规划、实践和评价,以便在一定的期限内达到共同目标。iii有人则认为,项目是一种“学习任务”,是借助多种资源,制作作品并推销给客户,并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多个相互关联问题,这是立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iv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亦称“项目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案教学”等,香港和台湾称为“专题研习”或“主题探索”,它是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通过达成项目目标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它已经成为欧美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学校教育广为流传的教学方法。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定义,众多学者有不同的界定。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认为:项目教学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v

我国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则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态度的目的出发,认为“项目教学”是以某一个主题或题材为基础而进行深入的探讨,结合相应的任务或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联结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德国的鲁道夫·普法伊菲尔认为项目教学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及主动性,在项目小组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项目创意,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出决策后实施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事实上,这是一个学生在指导帮助下自行计划、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国内也有人认同这一观点。vi

国内有学者观点相对一致地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以项目引领团队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协作和表达等方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获得并发展职业能力”。vii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前,该教学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机械制图、金融类课程及汽修类课程中的应用均取得了较常规教学法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相关文献达到数千篇。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模式已广为接受,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l)围绕项目开展教学、学习过程;(2)教师具有指导作用;(3)项目活动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4)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5)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多方而资源重新整合与构建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从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应用来看,项目教学一般采用的是以下流程步骤: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学习探究,制作作品,成果交流,项目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项目教学法常常采取任务驱动:(1)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2)通过制订项目计划,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4)通过实施项目计划,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如表1:

(四)“项目课程”

何谓项目课程?简而言之是与项目相关的课程。其在不同场景中,内涵有所不同。奥尔堡大学PBL教学模式(model-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project- based learning) 把为项目教学做必要知识准备的课程称之为项目课程。这种模式把教学分学知识,项目教学主要做项目。课程分学科课程(subject course)与项目课程(project course)两类。学科课程主要是本专业所处学科的核心课程,是有关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与项目教学没有直接关系。项目课程则是与项目“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由教师进行讲授,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同。项目教学(project work)指的以学生做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提供一个项目,学生根据所选项目学习相应的项目课程,然后以团队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因此PBL中的项目课程与项目工作组成一个项目教学体系,前者为后者做必要准备。二者相对独立。因此可见,奥尔堡PBL中的项目课程属于知识型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本身不包含“做项目”这个内容。崔军等把其称之为“项目支持课程”。与学科课程所不同的是知识选取的依据不同。学科课程依据学科逻辑体系选取与编排知识。而项目课程依据项目逻辑体系组织知识。viii

中国职教专家徐国庆的定义是: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工作任务可以是加工一个产品、完成一个作品、提供一项服务。如加工一个零件、制作一件服装、设计一个网站、提供一个营销方案等。他同时认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源自克伯屈(Kilpat rick)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ix克伯屈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他从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出发,并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其要点是:①学生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②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③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④检查其结果。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把项目课程等同于问题教学法或设计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因此。国内职业教育领域项目课程是知识学习与项目制作合为一体的课程形式。课程设计与实施上相对要复杂些。

二、“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三者的关系

(一)三者之间的联系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即具有广义项目的特点,第一,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且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第二,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利用有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三,任务要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又具有在教育领域内自己的特点。即是“项目”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扩展。“项目”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过程是以有目的的活动为核心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依据,因而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学习的过程是跨单元、跨学科的,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见图1:

图1 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三者的关系

(二)三者之间的区别:

项目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作的努力,包含了目标、计划、行动、评价,项目注重经济效益;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或者模式;项目课程是实施项目教学法所要借助的途径,包括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材(活页)等。

项目的规模通常情况都比较大;项目教学法所采取的,往往是规模比较小的,较容易控制的;或者是一个大项目的子项目。

项目教学法与项目课程一个是教学方法,一个是课程形式,二者是不同的。其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项目课程一定采用项目教学法,但项目教学法不一定采用项目课程形式。第一,项目课程一定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是一种依托项目而构建的课程形式。其教学过程与项目教学法所界定的教学过程一致。第二,项目教学法不一定采用项目课程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课程进行结合。

精心选取、设计项目: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是保证项目教学法开展的关键。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不要生搬硬套,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层次特点,同时设计和选取几个难度不同的项目,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宜的项目。

三、项目教学法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已开始广泛地开展项目教学,这是近几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调整触动了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的改革,广大教师必须寻找能够贯彻“工学结合”特点的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学突破点,最终不约而同地找到了“项目教学”。据不完全统计,以“项目教学法”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符合条件的期刊目录从2000年至2014年共有4715篇。检索发现,项目教学法几乎覆盖了职业教育的各主要专业及课程,而且相当数量的论文是以某一个具体的专业为例进行探讨,或是将项目教学法具体运用于某一门课程,进行实践探索,总结经验,这充分表明了项目教学已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项目教学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与难点,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师、学生及方法自身三个方面。

首先,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更多地体现了教师的控制,教学过程大多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而进行。而项目教学从一开始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是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在项目开展中动态生成,其教学过程和方式将随着项目的开展适当地进行改变,是灵活多变的,并非一成不变。这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不仅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投入大量的精力、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问题或情境,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跟踪、控制能力,能够及时地跟进一个个项目的进展,根据现实变化,进行评价与改进。

其次,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要求较高。随着项目开展的不断深入,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地变化,小组间的合作也有新的发展特点,因而,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对原有的目标再进行修订,新的目标在不断生成。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变换思维方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项目教学最终的成效在很多程度上依托于学生背景、学科类型及先期的知识理论储备,会因为这些方面而有所差异。

再次,学校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在不同程度上限制项目教学的开展。项目教学是依托各个不同的项目而进行的,各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周期、空间范围又存在着不同需求,因此项目教学需要的是更灵活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以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多为固定化的课时分配及授课时间,在教学设施设备、生产工具、制作材料等教学资源上也不能充分地予以保证,并且每所学校挖掘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也有限,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热情还不够,资料条件保障也未能达成统一共识、保障投入。

因此,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地加强教师项目教学理论学习,掌握项目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流程,提升教学业务技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进一步促进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制定、决策项目、实施项目,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另外,《决定》中强调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努力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作用。x这也进一步地解决项目教学在教学资源方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需要项目教学的实施与发展,也进一步地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与支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项目教学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这将成为项目教学法实施应用中努力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同亿.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88-100.

[2] 百度百科.项目的概念[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183.htm?fr=Aladdin, 2014-6-26.

[3]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8.

[4]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教育科学出版礼,2005:113.

[5] [美]巴克教育研究所,任伟译.项目学习教师指南(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5-47.

[6] [德]鲁道夫·普法伊菲尔,傅小芳译.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7]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8] 周文根.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9]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