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范文1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电气工程 培养目标 就业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我院紧扣学生就业这一核心,采用倒推思路,制定了吻合学校、学院办学背景和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一、社会竞争优势的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电力行业办学背景,源自原电力工业部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电力行业联系密切。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始终保持电力行业特色和优势,继承了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教学。具有优秀的电力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建设了湖南主网负荷中心――长株潭电网的电力系统综合模拟实验室,包括发电、输电、变电、用电、调度和控制等整个电力生产、使用和管理过程;校外建设了湖南省电力公司省优秀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电力生产控制的实际动手能力。拥有一批电力工程经验的专业优秀教师,学校先后聘请了电力行业的8名专家做兼职教授,来指导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同时大部分专业教师有电力企业的工作经历,能将电力生产和运行中的经验和问题纳入专业教学实践。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在全国各地电力行业得到了广泛好评。

毕业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在全国电力行业尤其是湖南省电力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优势,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如各省电力公司、各发电集团公司甚至中南地区人才招聘见面会都安排在长沙理工大学,每年在长沙理工大学招收一大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毕业生整体素质高、社会声誉好,受到电力系统的广泛好评。

(二)具有强弱电结合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工程实践和实验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面广泛,覆盖电气系统的一次强电和二次弱电领域。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更强调强弱电结合,弱电控制强电。为此,本专业构建了基于“大电工”概念的以“电路”“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力系统分析”省精品课程为主体的优质专业基础课程群。针对学生校外实习环节面临“只能看,不能操作”“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经费紧张”等难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新体系,组建了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采用了以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为牵引、“干中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构建了大学生电气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突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传承“铺路石精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近六十年的办学历程,近四十年的本科教育,传承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为国家电力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坚持将“铺路石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就业指导,全过程育人。新生入校,学校在入学教育中就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使他们认识到这是祖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是青年学生的正确选择。在就业指导中,学校结合上级有关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文件精神和我校校友群体扎根基层、乐于奉献而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且有所成就的特点,引导学生就业时准确定位,乐意去基层单位,特别是去急需专业人才的流动性电力建设单位就业。毕业生立足基层建功立业,弘扬“铺路石精神”:服务基层,乐于奉献,“下得去”;艰苦奋斗,善打硬仗,“用得上”;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干得好”。从近五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90%以上学生的签约单位都是在生产第一线。湖南省电力公司评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爱岗敬业,严谨务实,踏实肯干,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在业务知识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综合素质高”。

二、就业方向的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立足电力、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可在电力工程领域及其相关行业工作。就业性质主要包括:在企业、设计院、研究院(所)等从事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工程设计、技术咨询等;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策划等;在大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机构等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80%左右直接在电力行业就业,10%左右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年来一次性就业率高居97%,名列所有专业前茅。许多毕业生经过三五年锻炼后成为行业各部门的骨干力量和负责人,例如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大部分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电力行业背景,设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强弱电结合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电力系统、电气装备制造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研究开发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培养计划与就业,相关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为兄弟高校顺利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凯, 金尚忠, 孙彩霞, 等. 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5): 51-55.

[2]程明. 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 120-12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通用标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范文2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6-02

为了满足当今时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国一些高校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文章将结合当今经济的进程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人近年来在专业构建中对培养措施、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实施了一系列革新以及创新,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1 规划一套合理的培养措施

1.1 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方面的合理定位与专业的生存及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找到专业的位置,细化培养方向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分为下述三种:第一种就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基础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且后劲足,学校主要为其从事研究工作以及攻读研究生做铺垫;第二种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基础还算扎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较强,毕业后基本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一些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第三种是培养技能型或者是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基础知识基本满足工作需求,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应该算是岗位群才。上述三种类型,国家重点大学主要对第一种人才进行培养,普通的本科主要对第二种人才进行培养,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培养第三种人才为主。

通常将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锁定在:培养有一定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自动检测和仪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当代企业管理、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应用型技术

人才。

1.2 实施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

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向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联谊院校进行相关的调研,吸收消化他们的培养经验以及相关信息,还有当下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在实施此专业培养措施上予以革新。按照培养目标去培养学生需要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能力:对自然科学的基础掌握较为扎实,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外语能力;了解此专业方面的必备技术理论。要熟悉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还有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内容,同时还要掌握此专业学科的发展态势,并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

2 深化教学革新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是教学革新的框架,同样也是教学革新的基础、课堂教学是课程体系下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从根本影响教学品质。为了深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全面探索相关途径,在教学方式革新上多做功课,要注意课程调整以及内容,而且还要注重革新教学措施以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品质。针对教学内容,在充分了解此领域发展趋势的根本上,去调整革新的思路。对培养体系里的所有课程分层次的进行考虑,分析课程内容间的相关联系,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影响,对课程内容实施全面优化。将必备的专业内容教给学生,且还要注意内容的前沿性,推陈出新,将学生需要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传授给他们。删减一些课内学时,采用CAI等当代教育体系,提升教学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给出一定的空间。

3 实践教学的革新

构建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学院要构建以教授等科研主要力量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科研队伍,深化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励中青年教师主动申报一些科研活动,学校可以拿出专项费用扶持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激励且组织教师进行校内校办产业与自动化行业的产学研基地的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以及培养实践经验。

开放一些实验室,将验证实验转换成开发性的实验,且重视实验措施和最新技术相融合,很多实验都是验证类型的实验,我们要将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要让其分析实验的内在因素,实验手段以及实验结果,在此根本上,给出新的实验目标,让学生主动设计相关的实验,且实施验证,若出现问题再研究问题的原因,直到达成设想的目标,从而去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实际动手能力,让所学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大脑。明确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核心的实验内容革新体系。

4 结语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革新和实践,深化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更为广泛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位达标率已经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也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从用人系统反馈的相关信息去看,用人方对毕业生的各项能力均予以好评,且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融入到自己所在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叶树江,宋起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

科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A].第

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1.

[2] 陈新岗,张莲,刘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

才培养计划的探索[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

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2010,13.

[3] 刘金华,高红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

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

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

册)[C].2012,14(6).

[4] 宋起超,葛洪军.技术应用型本科模式下电气工程及

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5] 张永炬,杨善晓,吴志刚,雷必成.新建地方本科院

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6] 杨莉,曹一家,黄民翔,甘德强.浙江大学电力系统

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改革浅谈[A].第四届全国高等

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范文3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自动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TPI-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工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占主导性的地位,中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但是,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中国只是生产规模上的大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生产的高端产品中仍然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

近几年,国际正在掀起一轮新的工业改革浪潮,全球的工业格局将被重新打破,中国要想不在此次改革中被淘汰,必须面对挑战,实现“中国制造2025”。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能够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计划的人才,为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实现培养目标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多元整合”为指导,对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选择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讨论,优化了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下一步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基础依据。

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设计理念

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只有科学地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才能实现完整的教学目标。

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计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方向,目前其在我国的各类高校中应用时间较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课程的目标定位,自动化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上都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方面。许多院校在进行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基础课程要占到整个教学时间的70%,而实践和专业自动化操作只占到课程的29%,毕业设计的时间所占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

(2)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整个课程设置主要为实现最终教学目标。目前,我国的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课时比例没有统一标准,课时不一,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公共基础课程。

(3)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人才培养载体,内容是自动化课程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各类高校却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内容教学,而忽视了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轻术,课程内容也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先进技术的发展。

三、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1.应用型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

专业课程必须以培养“中国制造2025”为目标进行设计。确定目标,即能明确将高校学生向什么方向进行引导。必须满足工业生产一线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技术的发展,保证课程的科学性。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多元化的,自动化专业课程要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对社会中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得到调研结果为,在未来的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中本科学历学生占60%,需要大力对本科类学生进行适用性培养,在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设备维修操作及安装高工等领域是重点。

2.自动化课程设置

要加强素质类课程学习,素质类课程主要分为综合素质、服务素质和工具类使用素质。在对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大对思想理论、法律知识等的学习。在工具使用类中,要加大对计算C水平和英语水平等的培养,服务类课程中要加强对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3.专业课程开发

教学中的课程开发要具有独立的单元,对自动化内容进一步细化,表达明确。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及国际标准,满足本科层次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同时体现应用性特色。为了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定位,将其分为课程方案总目标、具体课程目标及教学模块目标,依次递进,互相配合,共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4.结构设计

确定好自动化课程后要将所有课程组成一个整体,即教学课程结构设计。确定好课程的开展顺序,第一阶段学什么,第二阶段学什么,等等。课时要按比例进行分配,即基础占比、选修占比和实践占比各为多少。

四、结语

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大幅度的增长趋势,高校必须培养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自动化专业人才,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敏强,程 明,李 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44-46.

[2]张 莲,李 山,胡晓倩,等.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03-204.

[3]马修水,钟伟红,何小其,等.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29-133.

[4]庄 严,白 晶,孙和平,等.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8(4):112-114.

[5]赵 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91-92.

[6]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116.

[7]朱晓春,陈小虎,汪木兰,等.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9):24-25.

[8]方 红,雷 霖,谭建敏.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6-7.

[9]魏立明,韩成浩,桑丹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7-8.

[10]贺廉云,王志娟.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研分析[J].职业时空,2010,6(9):72-73.

[11]贾 媛,佟 威,嵇启春.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5).

[12]杨桂花,马骏驰,刘开绪,等.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21-2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范文4

服务地方经济,开展多行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大量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导致了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缺位,从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也导致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的矛盾。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指明了方向。

根据我校专业教师对浙江省10多家企业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本专业已有建设条件及学生生源特点,打造专业特色,并且提供给学生主动选择专业方向的权利,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在制造业、汽车行业、建筑业等多个行业的电气技术与服务人员。

制造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浙江省是世界重要的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已成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46%,提供的就业岗位占1/3,财政收入占58%,出口额占93%;浙江省将围绕先进制造业建设三大产业带、十个全国制造业中心和二十个重要产业基地,实施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宁波市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存在着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生产设备大多是进口的、由计算机进行控制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企业技术岗位中,蓝领层(承担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约占70%,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术工人。企业对蓝领层的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并且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灰领层(承担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机床维护、维修人员)约占25%,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

汽车行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市场发展很快,汽车保有量直线上升,汽车售后维修保养服务市场也迅猛发展。但是目前,汽车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及数量远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水平越来越高,汽车保养维修越来越复杂,大批高科技检测与维修设备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需要大量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汽车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使用也需要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支撑。各级汽车维修保养企业急需掌握汽车电控应用技术,具备相应检测、诊断、维修、维护与保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建筑行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直很热门的建筑行业中,电气设计人才需求增加明显,未来市场依然看好。据知名分行业专业人才招聘网站英才网联旗下建筑英才网统计数据显示,建筑电气工程师需求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建筑电气行业直接紧密相连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更加深入发展,这不仅为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更为中国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建筑电气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从职场行情看,制造业仍然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

通过对地方行业的调研分析,本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具有电气系统技术应用、运行维护、分析测试、客户服务和销售的能力,能够在制造业、汽车电器、建筑电气等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产品服务等工作,具有多元人文背景,有道德、善学习、勤思考、富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围绕着上述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为主导思想,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电气控制、汽车电器、建筑电气”为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群。图1为以多方向人才培养为特点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第一层为普通教育课程,第二层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第三层为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层为专业方向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与传统高校一样,设置专业论证所需的各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主要整合的思路是“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如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设置有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程4学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1.5学分,还有模拟电子技术设计课程1学分,现在整合成模拟电子技术及实践1门课程,总学分为6,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全程在实验室小班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变频调速系统等,开设的课程为成为电气技术人员必备的课程,理论性太强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大胆删去。第四层即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而设计的方向课程,设计“电气控制”“汽车电器”及“建筑电气”三个专业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理念和本科职业教育改革特点,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努力,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实践训练、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行业技能训练、毕业综合设计5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创新及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训练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是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电子基本技能、电工基础认知、程序编程思想及计算机基础。相关的课程有金工实习、电工基本技能实习、电子基本技能实习、计算机应用软件实习、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线路辅助设计等。第二层是基本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为全面培养工科学生应具有的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科学有序的实践素质和进行科学实践研究的兴趣,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实验的操作,使学生懂得电子电路原理,掌握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基于单片机的软硬件的设计,具备基本读图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电子系统初步设计能力等,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软硬件测试能力。第三层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电气技术核心专业实践能力,如电机特性测试、电机速度自动控制方法、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能力、非电信号的检测能力、工厂电气设备控制电路分析及排故能力、基于PLC与触摸屏、变频器的系统设计及分析能力。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有维修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实践等。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最大的特色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构建。这些课程群的设计需要行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基本上以行业专家的意见为主。三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参见表1。

表1 三个专业模块课程设置

专业模块方向 课程设置 学分

电气控制

(15学分) 交流调速系统 3.0

计算机控制技术 3.0

DSP及应用 3.0

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 3.0

控制电机实训 3.0

汽车电器

(15学分) 汽车构造 4.0

汽车电子技术 4.0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3.0

汽车综合实训 4.0

建筑电气

(15学分) 智能建筑概论 2.0

建筑安防与消防工程 3.0

建筑供配电及照明技术 2.0

综合布线技术 4.0

电气识图与绘制 4.0

模块课程细分就业市场,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将来喜爱的就业方向选择一个模块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在第6学期全程在实验室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对学生进行行业能力训练。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在理念上,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明确实验教学在工科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使之重要性不亚于理论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做中学、学中做”,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维修电工实训、可编程控制器中融入维修电工考证与PLC设计师考证内容。方向课程由企业专家参与建设。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实验课时数已经占总课时数的70%左右。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班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应用。

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尝试将部分时间安排在实验室,基于Matlab/Simulink等仿真软件,通过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施全程在实验室的“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学内容围绕着“单灯闪烁、键控灯亮、流水彩灯、简易电子琴、竞赛抢答器、双机串行通信、温度计、简易信号发生器、人机交互设计”等9个任务进行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项目化练习。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范文5

1.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环节,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构建“3+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基础+实践+专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特长培养为特色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四年学习中,前三年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培养过程中,适时安排在企业进行短期见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找出理论与实际工程的差距,使学生具有初步实际工程意识。在第四年,根据专业方向培养,结合工程实际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四年一贯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分为四级:第一级为认知性实践教学,目的是专业入门和培养学习兴趣;第二级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目的是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结合的学习;第三级为课程设计教学,目的是综合技能形成和素质培养;第四级为校外实践,目的是适应专业、社会和企业。另外,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训指导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按照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2.建立一支由学校专职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集普通教师素质与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素质于一体的、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技术改造,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参与水电厂的冬修冬试,对其构造、运行及控制等方面就有更深刻的认识。聘请以企业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技术人员为主的“专家型”兼职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自身的职业经验、工厂实例和个人的成长经历,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3.建立面向工程应用实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1)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学科基础课,然后进行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电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结合笔者所在院系“新能源发电”、“电力传动与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课程群设置专门的课程建设组,鼓励由课程、课程组负责人牵头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题,以课题为依托,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改革探索,课程组中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等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进行定期讨论研究,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一旦取得成效,就以完善和修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方式,形成成果。依据“重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原则,建立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构筑先进的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协调的专业实验平台。将过去分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的实验课和实验内容整合,重新修编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并充实、更新相关实验内容,调整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实行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相结合、课程实验与独立综合实验相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材建设与选用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措施。教材建设是专业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水平、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注重教材建设、教材选用工作。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选用的教材均为国家精品教材与规划教材,且争取50%以上为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另一方面,根据专业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工程技术联合开发一批适合实用性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材,教材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为今后学生从事实际工作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4.在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电气工程专业理论、方法的理解与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实际工程基础之上,建立在掌握实际现场电气工程技术的需求与发展的基础上。在原有的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线路实习的基础上建设校内工程实践中心,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经验融于学习环境中,设立支撑活动的实践场所,使得校内实践教学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使得校内实习教学不仅促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一些基本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工程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使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湖北民族学院所处的武陵地区水电资源、风电资源丰富、电力企业众多,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支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巩固已有的电网公司、水电站、风力发电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努力与电气装备制造和研发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实现“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

5.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进行质和量评定。改变传统的结题检查考核为实践教学活动过程的多样化滚动考核。即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等形式,建立学生实践活动滚动支持的指导考核模式,以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为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工作方案和工作进度,学生分阶段确立研究目标,分阶段推进实施,教师分阶段检查督促。更重要的是,通过有规律地检查、评估整个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和学习效果,能够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6.构建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管理体制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企业实质性参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环节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才的培养模式,探索出多赢的实现途径,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创新注入原动力,从而建立能使学校满意、企业乐意、学生得益的新型管理体制。完善专业的日常教育教学体系,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搞好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还要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办法与评分标准,在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实践环节的价值,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主动地参与实践环节。总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大批专业性、高素质、懂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

7.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调动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积极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它促使学生把对任务目标的认识从外部诱因转化成内部需要。没有相应的学习、实践动机,学生根本不可能从事实践活动。由于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缺乏实践动机的学生其实践水平注定是有限的。首先,要善于给予学生适度的实践压力,使学生开始能在教师的要求下实际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其次,要善于保护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再次,要善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源于主体获得认可、称赞的内在需要。对学生来说,从一个成功实践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实践,更容易培育起他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欲望。在当前人们普遍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下,教师应把保护并促进学生实践兴趣和实践成就动机的成长,循序渐进提升工程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关注和落实的重要对策。

二、特色与创新点

1.特色(1)吸引企业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将企业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实现互动双赢。学校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同时提供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者和使用者,为学校提供资金援助,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与实践岗位,提供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校企合作实现了人员、教学场所、生产设备等的资源共享,弥补了相互间的不足。(2)充分体现“低重心”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社会,培养“肯干、实干、能干”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研究以强化基础、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充分体现学校的低重心办学定位,形成有别于其他学校、其他专业大类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创新点(1)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工程应用,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建研发平台、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及技术服务工作等方式,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产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格局。(2)建立学生广泛参与科研的活动。鼓励学生课余独立或联合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并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横向科研项目。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课题的申报程序,配备专门教师对学生课题的申报及实施加以指导,实行导师制。

三、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定位范文6

关键词:微电网;特色专业;实训基地;“三强”型人才

作者简介:井天军(1980-),男,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杨建华(1963-),男,河南卫辉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06-02

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是其人才培养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而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创新性以及不可替代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是高等学校的特质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之一。[1-4]我国高等教育通过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逐步推广国家新的发展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如何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针对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三强”型人才的培养,并与行业内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需求挂钩,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值得探索。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根据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科研开发的历史积累,在深化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正在微电网实训基地方面探索服务于我国电力行业的“三强”型人才之路。

一、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电气工程类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然而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校内实践环节设备的局限性

受到经费制约,校内实践环节的硬件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维护不足等问题,实践的方法、方式和手段无法紧跟当前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2.校外生产实习的局限性

目前受到学生人数和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限制,电力企业现场很难接受学生真正进入运行班组进行跟班实习,只能短期安排学生参观电力生产运行的基本过程,现场学习收获有限,实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不佳。此外,电力系统涵盖发、变、输、配、用电各个环节,而校外生产实习受实习现场条件、实习经费和实习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学生实习只可能了解上述某一个环节,无法从全局了解电力系统整体生产、运行、控制和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更无法进行电气设备的操作、维修和调试。这些实践环节的缺失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约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微电网的发展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

随着电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电气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案的改进,不少高等学校都在新能源发电及节能减排新形势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5,6]

1.电网的发展需要高校教学与时俱进

在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的超大互联系统的同时,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趋于下降,而且难以满足多样化供电需求。另外,对全球常规能源的逐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担忧却日益突显,环保、高效和灵活的分布式电源广受青睐。

2.微电网作为未来电网发展方向之一需要增强教学环节与之配套

为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间的矛盾,充分挖掘分布式电源为电网和用户带来的价值与效益,提出并不断发展了微电网的概念。[7]微电网作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微电网技术涉及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电力电子、储能变流控制、分布式发电控制、网络通讯和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方向内容,微电网教学需要在现有高校教学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等环节培养电气工程的“三强”型人才。[7-9]

三、微电网实验教学建设内涵

1.微电网实践教学发展应依托于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

教与学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微电网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不一定需要通过课程的形式开展,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渗透,借助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开展,避免内容重复,提要教学效率。微电网实践教学环节立足于培养当代电气工程新型技术人才,通过相关“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和“单片机原理”等核心课程的交叉,以从事微电网相关科研工作的教师为主体面向高年级本科生进行教学与课程实践工作。

2.微电网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

微电网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等汇集成小型发配电系统。从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来看,微电网从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另外,微电网是小型自治系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电网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电力系统知识学习中具有全局观。此外,微电网系统容量小,实践教学中的物质条件要求少,易于展示,便于通过操作实现互动。

3.微电网实践教学环节与电气工程其他专业方向的关系

微电网教学内容是多门核心课程的交叉点,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专门课程讲授,可能会导致多课程内容的重叠。此外,微电网教学与实践联系紧密。因此,可以通过其他课程内容的引申和渗透,从基本原理解决微电网教学难点,通过实践环节开展微电网的学习。

四、微电网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1.微电网实践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基地。借助学校“985”建设资助的电气工程创新平台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科研平台,目前已经实现在院科研教学楼顶层安装400W风电机组和5kW光伏并网发电阵列,并实现了微电网典型发电设备的数据采集、存储与调用,为微电网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另外,在院实训中心开设了电气工程实训中心,用于微电网可视化教学展示与有关实验课程。

(2)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和“863”科研项目等示范工程,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操作和维护,了解实际微电网的应用效果,区别于实验室环境,帮助学生熟悉实际环境中运行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2.微电网专题讲座

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有关微电网规划、电气设计、运行控制策略设计、实际运行案例分析等内容的讲座,帮助学生实现从基本专业知识到微电网相关知识的转化,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微电网实训课程开设

(1)光伏发电实训。选取分布式发电中具有代表性的光伏发电,开设分布式发电实训。实训中分发电资源模拟、光伏发电控制、负荷控制及系统运行分析等项目,使学生通过实训理解分布式发电因发电资源特点所产生的波动性,微电网并入主网及微电网设计储能设备的必要性等。

(2)微电网运行监控实训。采用图1所示系统结构,开发微网监测软件,集成已有气象数据、发电数据,实现界面显示直观清晰。建立微电网监测数据库,包括气象数据、可发电功率计算数据、风力发电数据、光伏发电数据及电网运行数据。

(3)微电网运行控制测试实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微电网运行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可操作的微电网实验系统试验,展示系统各部分工作原理,通过学生进行离并网切换实验、发电控制实验、并网同步实验及黑启动实验熟悉电网、储能、发电资源及负荷发生变化后对系统各部分的影响。

五、微电网实践教学与本科学生职业规划

我国大学生就业有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但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的定位,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

微电网涉及了电力系统发、变、输、配、用的多个环节,微电网实践环节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习操作掌握电力系统工作的行业特点。在教学中以微电网涉及的点为线索拓宽学生在电力系统知识方面的广度,使学生通过实践与实习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在较高专业水平上进行职业规划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就业难的信心及实力。

六、结论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特色强校的重要要素。进行特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微电网代表了电气工程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同时表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适宜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增强。同时微电网实践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黄振跃,杨泽斌,朱熀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2]张智.基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平台促学科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

[3]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

[4]谭豫之,刘为民,白菲.中国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5).

[5]顾炜莉,刘泽华,柳建祥.以节能减排意识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热力学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9).

[6]陈春香,李啸骢,梁志坚,等.“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7]严新平,李宇光,孙孝文,等.以共建合作培养“三强人才”的理念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

[8]田乃清,黄锦鹏,刘晓峰.培养“三强四好”高技能人才——以“校中船·船中练”现代航海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江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