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

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四种文体;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文言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笔者试验"学用结合、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变昔日单调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堂成今天学生表演和施展才能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课题组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表演,每组三人,一个演蔡桓公,一个演扁鹊,另一个读课文,然后抽出一组当众表演,其他同学与老师做评委,看他们是否做得正确。结果,当负责读课文的同学读完"立有间",就接着读"扁鹊曰"的时候,下面马上就有人提意见了:"'立有间'说明扁鹊在那儿站了一会儿,你应该稍微停一会儿再读后面。"当"扁鹊"指着皮肤说"腠理"的时候,又有同学说:"腠理是指皮肤的纹理,是最表面,你应当说清楚。"而当"桓候"病入骨髓,"使人索扁鹊","扁鹊"摇头走了时,马上又有人不干了:"'走'在这里的意思是'跑',而'还'是读xuán,说明扁鹊是转身就跑的,他唯恐避桓侯而不及了!"这样,在饶有兴致的表演和讨论中,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但理解了"间、腠理、还走"等字的意思,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如此几轮表演过后,本来学生花几天时间都难以完成的背诵任务一下子就轻松敲定了。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让他们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应用而认识客观世界,学好语文,提高创新能力,这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也是"学用结合、探究创新"的精髓所在。

二、诗词教学

诗词可以说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精华,是作者情到深处而发出的感叹,正所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它们常常有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感情浓厚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笔者就试用了一种以读为主的"读诗--品诗--成像--再品诗--再读诗"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教师对词牌、作者稍作介绍后,先让学生读词,初步感知词意,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词中哪些词句共同表现了作者的亡国哀思。学生很快便找出了"无言"、"独"、"寂寞"、"锁"及下阙,还有同学补充说"月如钩"也可以看出作者的那种哀愁。然后让学生观看课件,当月色如钩的夜晚,这位已成阶下囚的南唐后主,一个人形单影只地在偌大的空旷的院子里登上西楼时,那种凄清、那种哀愁便随之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再加上那哀怨悲凉的朗读,更使人平添了几分忧愁,真难怪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读词,学生们似乎都已成了那"无言独上西楼"的南唐后主李煜了。

当然,诗词中也不乏恬谈清新的田园作品。在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就采用了"诗画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诗作画,从画悟诗。如:教学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老师就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诗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画。上课时,再对那些画进行以学生为主的评析。结果,就马上有人说了:"他的画有错误,花木应该成'畦',而不是散乱无章的。"、"他的画还不足,既然是'两山排闼送青来',青山就应当与院门相对"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随着对画面的分析得到了最充分的把握,同时,学生的绘画才能、口语表达能力也无不得到了明显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说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占有一定的数量,而小说的篇幅相对来说又都比较长。那么,如何使学生学起来既不觉厌烦,又能充分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呢?笔者曾经有过"举一反三"的尝试。

例如: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读古典小说的能力,就这样安排了第一个教学环节:第一步,举例。教师示范教课文第一句:"如今且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却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教师圈出这句话中的"如今"、"授"、"至"、"却"四个词,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这几个词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猜出"如今"就是"现在";"授"就是"被任命为";"至"就是"到";"却"是"原来"的意思。第二步,归纳。举例之后,教师归纳:读书要学会猜读法,有些词初看好像不懂,但是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就不难懂了。第三步,反三。教师要求学生用猜读法默读全文,每个学生至少猜出5个不懂的词。接着,学生花了约8分钟时间独立猜读,然后教师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猜读的情况。这一教学环节只花了20分钟,学生却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提高了阅读古典小说常用的本领,花时少而效益高。

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例子"的道理,恰当地使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解决"长文"难"短教"这个问题的好办法,而且是真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好帮手,更是我们"学用结合、探究创新"的本质体现。当然,小说教学的好办法并不只此一种,例如"读教材--编课本剧--表演--评价--创新"、"看录像--说课文--比较差异--评价--创新"等教学模式都不失为可取的方法,在我们课题研究组的老师的教学中也时常用到。

四、议论文教学

议论文都是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学习这类文章,不仅要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而且要注重培养其逻辑思维的能力,加强其思维的严密性。为了真正做到这一点,笔者采用了开展辩论赛的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章立刻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原本沉闷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发表高见的场所。

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范文2

关键词:文武双修;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针对高中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来进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这一点,因此,针对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尊重个性,因势利导

学生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而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学生个性的体现。比如:有的学生协调能力好,有的学生逻辑能力强,有的学生生性活泼,有的则呈现出内向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体育教学应该摆脱过去那种只强调一味的全堂课训练的方式,而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较好地促进体育改革的发展。

二、德体齐下,全面发展

高中开展体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还要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一些竞技类的体育项目,还能使学生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在体育竞技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培养他们的荣誉感,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自我调节。由于体育课教学独特的特点,使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只要体育教师掌握体育教学的技巧,积极探寻体育课独特的教学规律,然后德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双管齐下,就能够把体育课教好,就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中外结合,文武双修

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上,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球类和田径类的体育训练外,还应该积极普及一些体育项目发展的历史知识。在学习国外的篮球、足球等项目的同时,还应该普及一下国家级体育项目,如武术、剑术等,在进行一些体育训练的同时,也使他们掌握一些理论总结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地总结和进步,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21世纪发展要求的新世纪

人才。

参考文献:

[1]辛增芬.探索高中体育教学新模式[J].体育教学,2004(6).

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范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1.前言

近些年,高职英语在很多专业中都被认定为教学基础课程,对这一层次的英语教学,虽然教育部已经制定了教学大纲以及相应级别的全国统考,但是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有些高职院校的高职英语教学往往存在忽略教学质量等的严重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的出现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

2.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不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情感因素严重的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一些情感的因素来影响学习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现阶段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除去赶教学进度外,没有时间顾忌到学生的情感需要。而由于教师无暇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就必然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感情因素的缺失,因而就会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消极的情绪。不想学英语,认为自己学不会英语,学习英语变成了一种负担。

(2)忽视英语思维的培养

英语的学习应该与思维直接关联,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应该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表现形式之一是:用汉语教英语,其结果是学生用汉语思维学习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其表现形式之二是:不让学生主动去读、去写、去听、去背、去说和去想,而只让学生听自己咋讲。

(3)采用统一的教材

因为全国各地的高职学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在同一个起点上,加上学生还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上的差异,所以采用统一编制的高职英语教材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脱节,不能切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因而就会导致学习差的学生学不会,学习好的学生感觉不够用,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够在自己原有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4)以级别考试作为教学的点评,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以国家应用能力考试为中心,一些学校甚至把是否能够通过这一级别的考试作为学生能力的标准。为了这个考试,竟提前一、两个月甚至半个学期就结束课本学习,要求学生做统考的样题,使用题海战术,而教师恰恰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引导者,教学方法及其单一

(5)缺少对学生求职英语的训练

学生求职面试,求职单位往往要求学生能用熟练的英语进行交谈,回答问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平时这方面的练习不够扎实,或者就根本没有练习,其结果就使得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英语交流能力的缺失,而使得他们与好单位失之交臂。

3.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1)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是获得语言技能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英语教学算得上是在特殊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的一种,它既为师生间提供知识方面的交流,也为师生间提供了情感的沟通。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互动,挖掘他们的“情商”。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胜任感、认同感和安全感。教师教学尊重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思考、去得出结论。尊重学生教师还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难度,利用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奖励和鼓励学生。要利用他们的好胜心理,多组织一些学习竞赛,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羞怯的心理和焦虑的情绪。要用心去爱护学生,真诚相待学生,使学生按照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可以组建英语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的形式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引导者,应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掌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前面提到,英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英语思维,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听、多背、多说和多想,用英语来学习英语,来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用英语表达他们独特的见解,在日常测试时增加主观题,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就自然而然上去了。

(3)根据高职院校不同的学生,有选择性的使用教材内容

古人有云:“因材施教”。这种教育理念放到哪个时代都很适用,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学生们应该有适合他们水平的教材,而对于水平参差不齐的职校学生来说,寻找这样的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唯一而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有选择性的使用统编教材的内容,这样就能够使所有的学生适得其所,都能够学到在自己接受能力范围内应学到的东西。

(4)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分层次施教

方法是: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分级测试,这样便可以客观的看出学生们的英语水准,然后按照不同的水平分开来教学。针对英语底子参差不齐的学生,可以采取底起步和较高起步的两种方法进行教学。而后,每过一段时间进行一次验收考试,重新划分英语水平。再按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就可以实时的按照学生的接收能力改变教学方法,从而能够使学习较差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提高。

(5)课堂教学要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外的自学活动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接复习和巩固。学生使用教科书,学习卡,光盘或是学校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问题 对策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缺乏对学生英语教学策略的引导

教师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指导几乎为零,仅有一点的也只是对认知策略的关注。学生缺乏各种学习策略,导致一些学生学习能力很差,有的甚至连独立拼读单词的能力都没有,更不要谈什么阅读和写作能力了。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平时不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运用,不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过于强调有关应试知识的传授和获得。教师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念,还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沼之中。

2.学困生被忽视

对于英语“学困生”,大部分老师的要求就是上课只要不搅乱课堂纪律就行了。教学中发现初中二年级的两极分化现象最为严重,特别表现在英语学科上,因为初一刚学英语的热情已慢慢消退,初二不仅新增加了新学科,同时英语学科本身学习的内容也逐渐加深,导致基础不牢固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直至最后放弃了英语的学习。但大多数教师对这些学生也是束手无策,任其发展。这也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成绩好的学生受老师的关注多,学习差的学生反而得不到老师的帮助,好的就更好,差的就更差。

3.教学准备不充分,缺乏对学情的研究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准备是不充分的,只是备教材和教参,即只关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所有的学生制订统一的标准要求,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它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对学生的充分思考,教师在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基础、思想状态、兴趣爱好和智力能力等,没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1.研究并理解学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把备课的重点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首先要深入地研究学生,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需要、能力水平、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其次移情地理解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尊重并欣赏不同的观点、价值观和信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偏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第三,差异地适应学生,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确保最低标准后,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一切适切性的教学,把英语课堂变为学生喜欢并向往的语言学习和活动场所。最后积极地期望学生,信任学生,看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与长处,向学生传递对他们成功的信心和积极的期待,给予学生鼓励与帮助,保证他们达到老师的期望,要更多地关注努力与进步,不过分强调成绩与位次。

2.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结合学校、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体来说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替换、补充相关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等等。如在讲授“现在完成时态”和“现在完成进行时态”的顺序,因为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现在完成时是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基础,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再如,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英语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传统的英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课堂讲解+课外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视为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英语教学耗时较多而效率低下症结所在。但实际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是否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学生这一主体参与的态度、状态和程度。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则是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只能叫自学,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没有对象,充其量也只能叫“讲演”。但在实际当中,我们的教师大多数都在“表演”,学生只是观众。实际上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实践和活动才有可能将他们学到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最终发展成语言能力。这个实践过程必然是以学生的实践和活动为中心。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练习,如pair work,group work,classroom discussion role play debate等等。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更有意义的是让我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培养他们的主人公的积极态度,这有利于师生间的和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总之,初中英语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于英语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也将是一项长期的、充满困惑和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存在着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梁承峰,张丹.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范文5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目 录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 2

2、人际关系不协调 ……………………………………………………… 2

3、自信心不足 …………………………………………………………… 2

4、早恋问题的困扰 ……………………………………………………… 2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 2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 2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 3

3、环境污染 ……………………………………………………………… 4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 4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 4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 5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 ……………… 6

参考文献 ………………………………………………………………… 7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 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

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

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

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

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 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的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

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创造,审美的能力。

(4)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

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来自各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宣传、广播、公告、板报等最后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到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班主任教育、年级段教育等各项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找出学生问题存在的根源,挖掘和开发其潜能。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研活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51-02

问题一:对学校体育教研活动认识不清,思想禁锢

许多体育老师还执著地认为,一线体育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上好课,教好书。至于体育教研活动那是教研员或者是学校教科研部门的事,跟他们没有关系。还习惯于过去体育教研活动等靠的配合层面,上面布置任务,他们执行就行,没有能够把自己融入到教研活动中去。显然,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缺乏教研主体意识。

对策:深化体育教研意识,更新观念勤学习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解放思想,继续学习,更新观念,才能重新认识体育教研活动的本质,正确定位自己在体育教研中的位置,知道教研主体就是自己,体育课堂就是实验基地。也只有主动教中研,研中教,才能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有效运用教学规律,合理解决课堂实际问题,高效转换研究成果。所以,体育教师只有勤学习,及时更新观念,深化教研活动的认识,清晰体育教研内涵,明白体育教研的价值,才能端正态度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问题二:个人教研短板,导致教研活动水平肤浅

由于体育大专院校在课程规划上存在缺陷,许多体育教师在大专院校中很少学习或根本没有学习过有关体育教研活动开展之类的课程。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体育教研活动的开展,仅仅是体育老前辈的传帮带,教研活动按部就班,中规中矩,要我上课我就上课,要我评我就评几句。虽然大家重视了,甚至倾心投入,但是整个教研活动呈现被动肤浅,水平不高,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

对策:学知不足教知困,教学相长勤反思

提高体育教研活动的水平,必须从体育教师个人的教研能力抓起,从他们的教学自我反思做起,发动体育教师教研从当下学起,在常态课上教中研,研中学,学中教。学知不足,教知困惑。知不足能反省,知困惑能自强,教学相长。对于不足困惑积极自我思考,多问为什么,怎么做,进而搜集信息分析,提出假设验证。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我们体育教师必须积极自我反思,善于在课堂中寻找发现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深刻分析,追根溯源,提出新思想和新办法并付诸实施验证,循环往复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如我们体育教师一人教几个班级的体育课,就可以开展个人的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只有这样教后思,思后教,我们的个人体育教研水平才会有所突破。当然,自我反思不仅局限于低头看自己的课堂,还有环顾其他体育教师的课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与身边同轨的同伴或其他学校同轨优秀教师进互相学习互通有无。教然后才知困,知困才会有对话碰撞的渴望,才能有效交流借鉴反思,打造精品课例。

问题三:同伴缺少对话,导致教研活动面窄

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教研活动都是体育教研组长一个人操控安排公开课、听课、评课,而其他体育教师则坐着、看着、听着。这种一言堂的教研活动无起伏、无冲突、无思维交锋,风平浪静。作为教研主体的体育教师怎么会真情投入到体育教研活动中去呢?笔者认为这是体育教师间缺少碰撞与对话造成的。由于没有碰撞,许多体育教师不能意识到自己固有的学识水平与教学经验跟现在快速更新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随着不学习在逐渐拉大。

对策:勤商榷同伴互助,三人行兼听则明

如何让体育教师们认识到自身教学的差距,同伴互助的教研方式就是最好的平台。体育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要勇于开放自我,加强与同伴的专业切磋、对话、互动和合作。如通过对话我们知道追逐跑不仅可以纵队追逐,还可以横队追逐;不仅可以一个方向追逐,还可以两个方向同时追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单杠教学,不一定非用单杠教,我们可以借助体操棒、竹竿教,既安全,教学效果又好!一些问题通过同伴互助多方交换意见,换个角度看,就会迎刃而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伴互助中对于问题应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忌人云亦云。鼓励观点交锋争鸣,忌定性评价。只有碰撞对话,问题才会越辩越明。如在评课、专题研讨等活动中,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体育教师对话与观点碰撞,更能有效交换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我们也倡导在同伴互助式的体育教研活动中,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鼓励不畏辈分,敢于较真。只有这样的同伴互助教研才会百花争鸣,面广高效,务实求真真教研。

问题四:教研缺少专业引领,导致教研迷失方向

学校体育教研活动由于缺少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体育教师理论无法提升,只能自圆其说,整个教研失去方向,始终在同一水平上反复。正是由于体育教研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停滞不前,不能向纵深持续发展,所以才造成一些体育教研活动形式化、平庸化。

对策:他山之石能攻玉,专业引领勤运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体育专业研究人员相对一线体育教师来说,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有系统的体育教育理论素养、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熟悉国内外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有了他们的专业引领,到位的指导,就能呈现螺旋上升的运行态势。比如说具有最前沿的体育教学理论与观念的学术专题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能深化体育教师的教学认识,激发他们教学中的创造性。比如说贴近体育教师课堂的各种体育教学疑难咨询、课例破析、课堂教学现场指导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直面对话,直接有效。有了体育专家的引领,体育教师对现实教学困惑才能豁然开朗,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体育教研活动也会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更加体现教研的真实与实用。

问题五:活动内容设置缺乏民主,导致高耗低效

学校体育教研活动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专家讲座培训、课例分析、自我反思、专题研讨等。然而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大统一集中进行,即所有体育教师必须全员全过程参与教研活动,没有选择,完全是被迫的、强加的。我们知道每个体育教师都是教研的主体,有各自的教研需求,如果不尊重体育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教研活动不加以区别对待,那么体育教师的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参与热情低,势必造成教研活动高耗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