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逻辑意识
一、引言
大学英语听力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已经得到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另外,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后听力占35%凸显了听力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却由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实际成效不大。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英语听力文本中考察逻辑关系识别、逻辑推理等相关知识较重,而大多数学生却在听力理解中没有逻辑意识,不具备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逻辑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对本院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阐释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意识的重要性。
二、逻辑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离不开思维,人们一方面用外部言语表达,另一方面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
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外语教学者们做了探究,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探讨逻辑思维能力在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中的作用。如张孝军在其文中提到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思维差异问题要“融入”思维差异教学,采取不同方法,挖掘深层思维差异,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应深度挖掘英语逻辑思维,以期对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有所帮助。郭剑虹则提到逻辑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他认为逻辑思维在翻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词义的确定,句式的选择,以及篇章内在关系的判定都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还对创造性的翻译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抽象概括出明确的概念,选择正确恰当的判断,达到译文最优化。董晓民倡导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与英语写作的整合应用。他认为大学生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词汇量匮乏、语言基础能力薄弱,尤其是文章重点不够突出,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听力教学应成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一个较有效的切入点。
大多数外语教学者探讨了如何在英语阅读、翻译及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在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却较少。事实上,逻辑思维的运用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本院学生逻辑意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调查学生的大学英语听力学习情况和学生对听力中逻辑思维的了解,以及便于作者后期进行实证教学研究的可行性,笔者对自己所授课的长江大学文理学院2013级两个非英语专业本科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进行初期实施。问卷以单项选择题为主,也有少量多项选择题,设置问题围绕学生接触英语听力课程的时间,对英语的兴趣,对英语听力的兴趣,对听力中逻辑思维的了解及对提高英语听力的信心等进行。
针对学生对英语听力中逻辑思维的认识和了解设置了7个问题,其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分析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听力还是感兴趣的,并且认为其很重要,但是对于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楚,在听力中运用逻辑推理的频率也很低。虽然所有学生都认为在听力理解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却对在英语学习和英语听力中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能力不了解。这一现状说明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促进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者们做出了很多探索,贾赛桃提到了激发听力学习兴趣,树立良好心态;强化英语基础知识训练;适时进行听力技巧指导;强调听与写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刘向红强调运用输入输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的启示:(一)提高输入质量,实行英语听力分级教学。(二)增加输入数量:通过阅读增加文化输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三)重视输出活动,(视)听说结合、(视)听写结合。林玲建议变“听力教学”为“视听教学”或“视听说教学”,丰富课外作业。这些方法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很有帮助,但是基于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不好,对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应该继续不断地进行,并且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尝试。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我们就必须清楚听力理解的实质,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各种因素,诸如语言、认知、文化、心理、社会认知等。1997年,G・Brown在对听力理解的性质总结中提出:“理解每一个单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及与邻近单词的关联,理解一个句子中构成主语和谓语的那些词汇,并理解指代成分所指的人或物;根据语篇的局部语境所提供的知识和背景来理解语篇内容,并对语篇中所暗含的人际、空间、时间、因果、和意图关系作出正确的推理。”这些都说明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其实包涵运用逻辑思维的实质要求。
事实上,在大学英语听力素材中,不管是短对话、长对话、短文还是复合式听写,都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听之前的选项预读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更好地听懂内容,还可以让听力方式由被动盲目接受转变为主动有针对性地听。在听的过程中,更应该理解所听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在短对话的考查中有许多涉及句子逻辑关系的理解,特别是转折关系、因果关系。而在长对话中,能主动把握对话者交谈的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短文听力中,清楚篇章的逻辑结构能全面整体地把握篇章的理解,这在复合式听写中尤为重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可以大致推测出空缺单词的含义。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研究不仅能探索培养学生逻辑意识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将这一研究延伸到对“说,读,写,译”等课程的学生逻辑意识培养的研究中,全方位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增强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孝军.逻辑思维与英语阅读技能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3]郭剑虹.逻辑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J].沈阳大学学报,2004,06.
[4]董晓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与英语写作的整合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08.
[5]贾赛桃.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7,12.
[6]刘向红.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J].琼州学院学报,2007,12.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2
1 .大学生精神健康标准:评估心理健康水平通常有四项标准:这些标准与实验有关,即根据情感和心理健康研究人员的个人经验评估其健康的标准;基于大多数正常社会的社会适应标准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适应了自然和心理条件。
2 .智力治理的统计标准,通过衡量大量正常心理特征来获得标准,将心理学与常识进行比较;这是你的行为。在以前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一种自然状态。
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人类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和个人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个人心理学包括个人倾向。在生活中,随着年龄的推移,心理过程变得不同。作为一个特定年龄和环境类别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是一个具体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关于记忆、思考和想象力。根据这些特点,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支柱和希望。它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我是一个水瓶男,拥有坚强,持久,真诚和乐观的特质,我相信人性是善良的,追求其意义并具有增长和发展的潜力,这使我无论如何我有能力不断学习这本书,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并从各种思考中找到积极的信息。同时,我必须不断提高为他人服务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和素质-我需要能够承担更多的生活责任,我需要更加关心家人,我需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得计划要越来越明确。我必须更加相信自己,尤其是我需要加强的专业素养中的“价值中立”。我深知道德标准,受教育程度等会影响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感受和经验,尽管它们经常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仍然希望我足够坚强。我可以最小化这一些功能的限制。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说对面部表情和自尊心的傲慢自大,他们常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常常发现自己不愉快,天生就是自信和执着。它看起来硬朗而无动于衷,但它的内心却是孤独,脆弱和精致的。面对任何困难的情况,他都不会屈服于头,始终如一地克服困难和障碍。而且我仍然有严重的危机感,我将继续以此为动力。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很慷慨,我周围的朋友很少看到他们在乎的东西,我喜欢表现出我独特的宽容,尊重和尊重同学。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教学方法 历史观 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一门历史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这门课,既要运用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了顺利实现这门课的育人目的,教师有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本文拟从大学生学习现状、课堂教学等方面讨论针对这门课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创新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学习与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机遇与竞争。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选择知识技能学习时,往往选择学习时间短、易于就业的专业知识,对于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观念的学习则放在了非首选位置。从大学生的课堂内外的言谈中可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方面存在以下现状:,
第一,忽视了历史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在国家高考分文理科生的招生模式下,很多理工科类的学生,在高中分科阶段就很少接触历史知识了。高考不用考历史,就成为了他们心中历史知识无用思想的来源之一;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不从事与历史学科有关的工作,也成为他们心中历史知识无用思想的又一个来源。这样,他们就主观上认为历史知识甚至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没有多少必要。他们还没有理解历史知识的社会功能。[1](P39)
第二,漠视了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忽视的情况,理工科学生群体表现比较突出。然而,对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漠视情况,则理工类和文科类大学生群体都显得突出。他们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他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他们很满足于自身的认识程度,却不理解大学阶段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水平,导致他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出浅尝则止的态度,缺乏自觉思考这门课程重要性的努力。
第三,缺少历史知识的积累。大学生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过程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及的历史知识,既表示好奇,又表示似是而非。如当问到“地主”、“买办”倒底是指称那些群体时,学生各有各的答案,甚至有的直接摇头表示不明白。对于近现代史上有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学生或是不知道,或是持不确定的态度。对历史知识涉及如此甚少甚浅,也就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类思想政治课的理解。
导致上述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知识各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代社会不良思潮风气干扰与学生自身认识局限。这足以引起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重视。要改变扭转这种状况,教师有必要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二、《纲要》课教学方法创新
大学生普遍已习惯于中学阶段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纲要》课就是历史课,自然将其排在自己专业课的后面,没有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课程看待。对此,大学教师只有创新《纲要》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的看法,进而改善其学法。
第一,采用多媒体教学。《纲要》教材内容极其丰富,理论概括性强。由于生活时代的差异,大学生对教材有时难以深入理解。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将生动的史料搬上讲台屏幕,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电结合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的丰富,增加媒体的视觉、听觉效果,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绝然不一样。
第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大学教师育人,重在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观念。《纲要》课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才能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国情国史,并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教师实施互动式教学,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学习活动。问答式、辩论式、主题发言,都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一番思考。组织设计这些课堂活动,教师才能通过学生个人的学习表现,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
第三,运用补充式教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余学习来补充课堂学习。就《纲要》课而言,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课程内容却涉及广泛。为了化解这种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纲要》教材的内容。目前,各高校图书信息资料都很丰富。学生利用这类资料的途径很便捷。这就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条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设计,督促学生课余查阅图书信息,以学生课余学习补充课内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潜在能力。
第四,影视展览现场教学法。根据《纲要》课程教材内容,教师可找到很多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影视节目与展览活动。教师通过影视教学与实地参观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当场解说历史情节画面,融教学内容于情境展示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尤其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过程的亲近感。
上述教学方法均侧重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有别于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纲要》课教师正是需要借助这些方法,培育大学生对国情历史的正确态度与积极情感。
三、《纲要》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对于面向大学生开设《纲要》课的目的,教师们都能充分理解。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学习这一课程的上述现状,令人深思。要切实结合这两个方面,教师们就要从课程教学这一途径着手。因此,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就成为教师必须面对并付诸实际的一项任务。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在于:
其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纲要》课的性质,即这一课程不是单一的历史知识讲授课,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教育课程。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程要更准确的掌握国史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国情实况,从而增强爱热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其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纲要》课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中的一门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特征,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课堂感受生动的历史知识内容。根据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比较容易地理解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
其三,有利于大学青年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就包含了对历史与现实评价与认识的历史观。提出:“历史观是史实的知识,是史实的解喻”。[2](P4)一个人有了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合理认识人生社会的复杂现象。就多数大学生而言,在本科阶段学习《纲要》课的历史知识内容,很可能就其个人一生中集中性学习国史国情的终极了。而且,社会在变,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会变化。大学阶段,恰恰是一个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成型期。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顺利完成历史观等思想道德观念的塑造,有助于个人正确对待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这不仅自身受益,还可能传播其积极效应。
总之,创新《纲要》课的教学方法,达到培育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并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正确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 (P155)
综上所述,教师从事《纲要》课的教学,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实现以史育人的目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目的,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国史国情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局面。
参考文献:
[1]姜义华、赵吉惠著:《史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生出版社,2003年。
[2]李守常著:《史学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26-01
初中历史处于尴尬局面的原因在于它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历史成为一门有魅力的学科,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再觉得历史很枯燥那?所谓,兴趣是学习知识的第一个老师,学生只有对一件事充满了兴趣,他才能主管的、快乐的去学习,而非痛苦的接受与死记硬背。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现在就将关于此问题我们在教学中的体验和探索分析如下:
一、“打好第一枪”
所谓“打好第一抢”,就是指第一节课的重要性。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忽视,有的是因为缺乏兴趣,而有些竟是因为自己的“想当然”,在第一节历史课甚至是还没有开始学习之前,他们就抱着“历史课不重要”心态,将历史直接“贬”为副科。所以,对于教师来讲,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抓住学生的心理,在第一节课中给学生一个不一样的感觉。教师要深入的讲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学习历史的意义与大家进行探讨。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要多变,如果能够把第一节课讲得妙趣横生,抓住学生的眼球,那么效果就会不一样了。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文资料,并配合影音资料的学习,这样一节多变、有气氛的课程就应运而生了。当对以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也会勾起学生的怀疑等心理,但是学生的怀疑会勾起他继续学习的欲望。因此一节精彩的第一课是决定学生是否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关键一步。
三、设置疑问
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同时经过思考解决问题后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所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也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分析的空间,那么设置疑问就是不可缺少的了。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涉及许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都应该多给同学们设置一些问题,激发他们去独立的思考。当学生不能思考清楚的时候,他会非常想求助于教师的解答,而他着急知道答案的举动也正是他对问题产生了兴趣的体现。而如果,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他就会在其中找到极大的满足和对自己的认可,同时也会收获喜悦和对历史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善于利用历史事件
历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的学科。在历史问题的探索中,我们可以产生极大的趣味性。在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里,都是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和引人关注的地方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干枯的讲解什么历史理论,也不能怪学生提不起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能够多讲解和分析一些历史事件,然后将自己想要讲解的历史知识渗透于历史故事之中,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的单调。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很多不喜欢历史课的学生可能很喜欢历史剧,就是因为历史剧中的人物、事件鲜活而又丰满。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根据讲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比如,在对《春秋五霸》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对“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和“退避三舍”等成语的讲解,这样不仅让让学生兴趣大增,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其他知识的储备。
四、丰富课余活动
在课堂上,我们根据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在课余时间,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比如,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课本剧表演、知识竞赛、历史故事会、历史手抄报、改编历史剧、参观历史遗址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体会到参加课外活动的乐趣,同时也对一段历史或一些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在历史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人物的演绎,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有一种现身历史的感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被开发,兴趣得以提高,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等能力也可以有很大的提升。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再全体学生范围内掀起一股共同学习、互相竞争的浪潮。这些活动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引发积极的思考,是课堂学习后十分有效的辅助学习方法。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5
华南农业大学近几年来全力打造了一个植物园式、公园式的生态型校园,围绕建设“五湖四海一片林”,精心打造特色的“紫荆校园”受到全国高校广泛关注。“五湖四海一片林”就是对校园内鄱阳湖、宁荫湖、洪泽湖、西湖、昭阳湖等五个湖和校园核心区、教学区、办公区、住宅区等四个较大面积的草地进行绿化、美化、香化、景观化改造,对一片林———“树木园”加以保护。从空中鸟瞰整个校园,五个湖犹如镶嵌在校园的五颗明珠,四块草地就像一片片草海,加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园为校园披上了绿色的盛装。“紫荆校园”是学校近3年来成片栽种了5000多棵紫荆花和樱花树。每年的三四月份校园鲜花怒放犹如花的海洋,吸引了大批的校内外游客到华南农业大学赏花。华南农业大学精心策划和实施的“建设‘五湖四海一片林’,打造华农人的精神家园”项目,荣获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学校中心区绿化率96.6%,绿化覆盖率54%,“紫荆校园”在南方高校大学生心中已经可以媲美武汉大学的“樱花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已经成为学校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大大增强了师生和广大校友作为学校一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她所体现出来的青春气息和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熏陶、暗示和感染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文化育人———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在校园的基本建设中既要有时代感又要注重历史的传承,特别是对一些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各种新型建筑物必须和原有建筑物乃至学校周围种种环境因素有机统一。校园内的各种老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物,体现着学校的历史足迹,反映着学校的传统,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料。这些建筑物具有凝重的历史感,以其特有的造型、色彩反映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不同时期艺术风格、体量、材料、结构、空间布局各异的特色建筑为学校营造出丰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建筑环境,是“物化”了的学校历史,体现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华南农业大学百年办学历史过程中,旧中山大学留下的一批红墙绿瓦、巨大的红色檐柱、宫廷彩绘的宫殿式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精华的结合,历经70多年后依然充满活力,她所营造的高贵、典雅的东方神韵,让一代又一代校友流连忘返。华南农业大学现代的建筑注重历史的传承,既吸收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又具有时代感,使百年老校呈现旧貌新颜。近几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新建校门牌坊、行政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改建历史建筑5号楼为校史展览馆、复建了承载几代校友记忆的红满堂,形成了新的校园建筑景观。尤其是学校着力打造“红满堂”品牌,既有高端学术报告———“红满堂大讲堂”,又有现代开放气息的网站———“红满堂校园网站”,还有面向优秀本科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红满堂计划”,让学校成为学术气氛、文化氛围日趋浓厚,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美丽文化家园,校园建设的文化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红满堂”校园文化品牌。
制度育人———完善公寓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规定了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所以管理制度本身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是一种有形的教育方式,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在学校管理的任一方面,都需要根据法律法规,认真制定出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确定学生应遵守的校纪校规。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细致地宣讲,使学生对其重要性及内容充分理解,并确立遵纪守法观念;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利用奖惩手段,使学生的优秀行为得到正向强化而继续保持和发扬,而不良行为则因惩罚的负强化作用而逐渐消退。只要制度的制定、宣讲与贯彻执行是适当的,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总的来说,制度育人应当是管理育人最主要的途径。制度育人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育人上。陈至立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后勤工作要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学生宿舍门卫、卫生、公共财物、水电、电话、网络等各项管理制度,使学生宿舍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育人的目的。
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心态史观;历史教学;个体心理;社会心理
钱秉旦先生说:“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心态史观无疑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方法论利器。
一、新的史学理论
心态史观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史学,心理史学是一门结合历史学与心理学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其主旨是以历史分析为视角,将个人、群体与社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作为新的史学范式,心态史研究为认识人的心理活动、集体意识、精神状态与其物质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方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法国年鉴学派是法国心理史学的标志,年鉴学派认为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长时段”、“总体史”的综合性研究,形成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的“全面的历史学”。年鉴学派的先驱吕西安・费弗尔认为“运用集体心理方法考察了长期支配以往人们的种种观念,揭示了一定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因此心理史学的研究,“是要揭示历史上人们的情感世界,如情感生活、希望、忧虑、爱憎、信念等。为了勾画这种情感世界,历史学家必须运用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哲学、肖像学、文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学就是一门人学”。人的本质、人的自身发展、人的能力、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人的共处与冲突以及人与各种环境条件的相互制约与影响等等,都是心理学与历史学十分关注的问题。把心态史观引入课堂,是心态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扩大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范围
心理史学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综合对某一问题在较大范围的理解和认识,正是达到理解全面、认识深化的有效途径。所以,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讲:“只要对心理学加以谨慎地应用,便没有任何理由不应当借助心理学来扩大历史理解的范围。”事实亦是如此,人们对任何问题,包括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较为广阔的范围内去理解和认识,才能对问题有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历史教学要求我们要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因为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心态,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步入近代以来的中国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生动性
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性强,有利于激感体验。然而中学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情境性较差,内容又包罗万象。关心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和三维目标之一。心理史学十分重视和关注个体和群体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状态的探寻、分析和描述,正好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引入心态史学所使用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等来创设教学情境。如:情感与情绪、想象、观念与意识、愿望与动机、性格、气质、态度、信仰、压力、气氛、社会心态等及描述它们状态的傲慢、猜疑、恐惧、谨慎、平静、喜怒哀乐、虔诚等,可以成为教学情境的关键词或提示语。让学生直觉地去感知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体验、愿望动机、观念态度、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内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梁启超曾说:“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着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什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比如晚明时代,许多士大夫排斥满清,或死或亡,不与合作,看去似很消极,死者自死,亡者自亡,满清仍然做他的皇帝,而且做得很好,这种死亡,岂不是白死亡了吗,这种不合作,岂不是毫无意义吗?若把全部历史综合来看,自明室衰亡看起,至止,原因结果,极明白了,意义价值,亦很显然。假如没有晚明那些学者义士仗节不辱,把民族精神唤起,那末能否产生还是问题呢。”这里,梁启超的“长时段”同样包含着心理结构的传承、演变过程在其中。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能性
1.历史教学现状的需要
要把历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解决学生“心里接受”的需要,大都是空话。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简言之,即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心态类试题或情境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新历史学习的视角和方法,有利于他们从“意义构建”角度来活化历史。近几年来,高考的社会史试题出现转向关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这一视角的转变,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化,那么也应该关心他们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个人或群体心态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关系。
2.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把心态史观引入历史教学,是使历史鲜活起来,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历史的演进轨迹,从而摒弃对于历史一般的抽象的说明,赋予它具体的社会心态的生动内涵,使历史像一面镜子,直观地反映人类的心灵活动和思想律动,成为人类自身的参照物。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心理学的理论不能简单推广到历史中去,也不具有普世的价值。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不能机械地套用理论模式,而应把研究客体放在特定时代情景中加以考察,避免以主观臆测研究问题的局限性。巴勒克拉夫指出:“心理分析法也许有助于解释某个历史事件对个人的重要性,但它解释不了事件本身。”历史人物的行为还受阶级、、社会环境、个人特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历史的因素绝不是单一的。另外,在重视心理分析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史事都可用心理史学来分析,因为“在心理学知识水平的当前阶段上,心理学能够为历史学作出的贡献仅限于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只能适用于历史人物、群体和部分历史现象的研究。“我们始终认为经济是最重要的,但是它并不能解释一切”。然而,正如伊壁鸠鲁所说的,“关心自己的灵魂,从来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不管怎样,新史学所作出的每一个努力和尝试都是值得尊重的,心理史学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无疑,为我们认识人类的历史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2]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
[3]罗凤礼.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