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一、高校档案的基本概念及目前现状
(一)高校档案的基本概念
高校在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管理过程中凝聚而成具有保存或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是一种不能再生的信息资源,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科研工作和教育督导评估必不可少的资料。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它包括文件资料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履历管理、优秀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记录、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学籍管理、招生与毕业就业工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声像、电子资料,记载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汇集着最原始、最可靠的大量信息。同样,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历程,是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对学校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随着高校近几年的规模化发展,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1.档案管理工作地位低、领导重视不够。随着高校在“十一五”期间的规模化、跨越式的发展,各种大型重要的会议活动、重大的实验实训建设、科研项目与改革等重要的工作内容与日俱增,相应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愈发显得重要。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院校没有明确的思考,只是简单的把档案工作看成一项基础性工作,提供查阅等服务,而没有看出这项看似基础的工作却对学校长远的决策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给予档案工作足够的重视。
2.档案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目前许多高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只是把档案工作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一项职能,而办公室工作繁多,对档案工作必然会有所“轻视”,特别是各部门的兼职档案人员身兼数职,他们最大程度上也只能按照归档范围收集档案资料,而具体的分类、录入、利用等工作无力为之,更难以专心致力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钻研。
3.资金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由于投入的经费不足,一些高校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设备、馆舍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信息化程度不高,计算机管理功能未能发挥作用,还不具备高效的检索体系。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学校受办学用房的限制,连基本的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三分开”,都很难实现。
4.档案工作的管理方式落后。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工还运用于文书的整理立卷、归档等档案管理工作中。这样就造成立卷程序和方法还有点传统,即根据文件的主要特征或文件的类型,把所形成的全部工作文件进行区分和初步组合,然后检查、调整卷内文件,拟写案卷题名,排列卷内文件并编号,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和备考表,编制案卷封面,并对案卷进行装封。这种程序繁琐,工作量大,而且因立卷人的素质、观念的差异,往往是一卷相同的档案出现不同的形式。
二、高校管理发展趋势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用观念创新助推档案管理
观念创新是推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重点要树立三种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档案工作观念。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如何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全面发展的档案工作理念。坚持高校档案建设与院系、职能部门二级档案建设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宣传,使全体师生员工增强档案意识。三是协调发展的档案工作观念,加快高校档案工作发展步伐,促进档案工作与高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二)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解放思想、树立信息化意识,熟练掌握信息化管理工具的使用。目前由于软件的限制和办公条件的约束,很多学校只是实现了档案的目录级管理,并没有实现全文存储,更谈不上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所以在保障了人员条件外,还要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得标准。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为查询者提供网上查询服务。
(三)立足于法,搞好建章立制工作
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日新月异的形势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依法治档的道路。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引进、培养人才,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四所高等院校,普洱学院,云南热带作物职业技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红河学院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1,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日益成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大学生品德人格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日趋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学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这支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的挑战
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在高校的施行,全面推进了教学管理的弹性化,多样化改革,引起了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更新,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研究的现状
1,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应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过程,西方不同发达国家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目的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这一点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是高校规模扩大和复杂化普通职能分化的必然结果,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学生工作内容体系,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在社会上享有了相应的专业声誉!其成员具有了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能力。
2,学生工作现有的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尊重教育等理念的提出,使人们开始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组织,队伍,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探索研究,努力寻求学生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学生工作的基础概念,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的专业性思考的趋势正逐渐形成,并开始指导实践。
3,学生工作及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上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学生工作者是在实践中提高,无须进行系统培训;二是认为学生工作者学历层次不必太高本科毕业足矣,无须进一步提高学历;三是认为学生工作者培养主要是提高管理能力,对提高专业知识重视不够”由于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的存在,因而在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中,长期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积累轻理论提高等现象,致使学生工作干部工作数年之后便感到自己与同期毕业的教师相比在学历上和业务上差距愈来愈大,从而大大影响了这几所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4,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按照教育部的最新规定,高校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应按1:200比例配备,由于高校学生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教师的增长速度,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增长速度又远远低于教学一线人员的增长速度。地位不高,待遇很低。学生工作人员等同于办公室一般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政治地位长期得不到落实,社会地位让很多人看不起,经济地位长期得不到提高,工作条件很难得到改善,待遇相对于教师偏低,一是工作的实际投入与经济收入不成正比,学生工作无淡季,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只要学生,学校需要,随时都可能投入,但在经济待遇上往往仅是固定的工资和津贴,基本没有额外的收入,也不太可能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经济收入。
5,学生管理工作职业化不明显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职业是个体在社会中用以谋生的工作。就学生工作规范性来讲,调查也显示,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学生工作队伍未来发展的系统考虑,导致这支队伍的发展普遍不畅,缺乏职业化发展的规范性,规范性不够主要体现在学生工作者职业归属感不强,对前途缺乏信心,由于学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实际工作多,理论研究少,学术成果更少,因此同样一起毕业留校,同样是曾经的优秀学生,但几年以后,从事教学科研的同学学术成果累累,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甚至地位在降低,如此反差让许多学生工作者心理很不平衡,觉得非常吃亏,有的同志终生都献身于学生工作事业中,但在职务职称方面总是上不去,年轻的同志看到这一现状后,也感到心灰意冷,转而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从而职业归属感缺失。
6,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缺乏,学科性不强
学生工作者认为学生工作是一门学科。虽然思想重视,但真正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的人并不多。就专著而言,大多为某些大学的学生工作论文集,学生工作手册和相关学生工作的论著等;从期刊论文而言,学生管理思想政治类文章占绝大多数,真正专业性的研究很少,足见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知识不强,学生工作研究多经验缺少理论,学生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与指导。
三,研究的意义
1,为有关部门制定高校学生工作发展方案提供参考
教师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但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还只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对学生工作岗位进行明确的职业界定,人们并未从心底把学生工作作为一项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更没有认为学生工作应该专业化。
2,学校的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献计献策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和心得,也深深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给我们工作提出的新挑,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和其他学生工作者一样,把学生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对待,不断地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也不断地探索学生工作本身的发展,如何建立学生工作专业化队伍,学生工作将向何处发展,是摆在广大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历,研究江苏省属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为促进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进程尝试献计献策。
3,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学生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研究中几所高校要加强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密切联系,推动学生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工作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对学生工作规律的认识,建立相应的学科点,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工作模式,推进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作者单位:普洱学院)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美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工作;调查;思考
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正如著名物理学院冯端院士所说:“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主战场,实验室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将各级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是高校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学校各级实验室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挖掘实验室工作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对高校实验室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存在的问题
1.1规划水平需提高
各教学单位购置的实验仪器设备仅限于本单位层面的教学科研,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着“小而全”的建设。比如不少教学单位都希望建立属于本单位的计算机机房,并尽量仅限于本单位教学科研使用,造成经费使用分散,设备重复购置,其结果就是人力资源、实验耗材的大量浪费。各教学单位、各实验室之间缺乏相互协调,不能相互使用,不能形成教学科研整体优势,难以实现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的投资效益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学单位在申报新专业之前,对人才培养中的实验课程胸中无数,新专业获批后很大部分实验课程既无实验场地,又无实验仪器设备;申报财政部专项资金时对学校整体布局、规划以及实验配套设施考虑不足,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设备买来再说,结果因为实验场地严重不足,导致新购设备长期封存,无法使用。
相当一部分教学单位实验室在规划时都是依托教研室,以某一专业、某一课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各自为政,项目封闭,资源调配很不合理。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实验室仅限于某一专业课的教学,一学年只开几次课,一次课上又只上几学时的实验,其他时间实验室长期锁着,设备使用率偏低。由于长期不用,又缺乏有效管理,致使仪器设备受到严重损害。
1.2实验室开放无法有效落实
就学校层面而言,对加强实验室资源共享与开放、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要求并不是制度空白;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也是不断下发。但到了实验室层面,出台的政策、制度落实力度就不够了,并且对于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也缺乏有效地约束机制,也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执行好坏一个样,制度的落实力度就进一步低下。
各自为政、互为壁垒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全校资源的整合和实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使得实验室开放和设备共享成为空谈。共享机制的建立就需要首先打破教学单位之间、实验室之间的壁垒,从全校的角度着眼,突破常规,展开仪器设备、实验项目等方面全方位的协作。
1.3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业务能力要加强
实验室建设,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是重要一环。目前,学校实验室各自的具体建设规划与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还是依靠所归属的教学单位。但教学单位分管实验室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大多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在实验课程安排上,实验课总是被作为理论课的附属。一些教学单位的管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责任不清,或者通通丢给实验室专职人员,绝少过问;对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系统、全方位的设计规划,不管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实验场地是否充足,牌子先挂起来再说,相关项目先上马再说。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2.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思考
2.1厘清职能进而科学前瞻性地开展工作
按照教育部实验室评估的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有主管实验室的校长并明确实验室主管部门。考虑到学校的实际,笔者建议高校实验室主管部门仍为教务处,处内部增设一个实验建设与管理中心,增加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的编制,统筹管理全校计算机机房及其他共享程度较高的实验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计算机机房重复建设、缺乏规划的问题,并从宏观的角度探索全校范围内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的道路。
实验室管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建议学校尽快调整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委员会,拨付专项经费,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充分发挥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委员在全校实验室建设重大事务中的决策作用,从宏观层面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高我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从根本上打破教学单位之间、实验室之间的壁垒。
2.2加大实验室工作经费和日常维持经费的投入
建议加大配套资金、实验室工作经费和日常维持经费的投入,从根本上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乃至延长老旧设备的服役期,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折旧率。增加实验技术管理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学校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教学单位及实验室微观层面管理的强有力的支撑。增加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境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以及有害物质的产生不影响学校的生态环境。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研室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79-01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性人才。在高等技术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研室可以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具体承担部门。它对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实践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以推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研室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院校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此时,提高质量,加强管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便成为增强这些年轻的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高职院发展的根本大计和共同呼声。这主要体现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发生的变化,主要由原来的垂直管理转变为院系两级管理,并将各职能部门和系级教研室进行了重组,各系(部)的实践教研室也应运而生。实践教研室作为独立的行政和实验教学及管理部门,与一般的专业教研室相比有其独特的管理内涵。它的横向联系,涉及到教学、科研、财务、基建、人事以及生活后勤等部门;它的管理内容包括规划、人员、设备、器材、经费、环境等诸多方面。要管好这样一个复杂体系,就要求管理工作者必须遵循系统管理的原则,在工作中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将实践教研室的工作做的更好。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研室发展策略
(一)强化队伍建设,发挥整体效能
首先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职院校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这是因为实验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其他任课教师都要长,交流也很多,他们对工作的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直接。实验教研室的教师们都应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内化为行为规范,注意在知识的传授中融入学生,与学生广交朋友,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习中存在困惑、心理上存在困扰、经济上存在困难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进行经常地谈心教育和鼓励帮助;为学生勤工俭学及学生社团活动等提供平台;为学生申报的大学生科研课题提供研究场地和技术指导。从而真正做到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化学生、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其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实验教学队伍都存在着人员配备不足、学历及职称偏低、人员组织结构不配套、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特别是实验教师队伍人员补充出现了新的断层现象。实践教研室应该用“以老带新”和“以新助老”的互助方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为每位年青同志选派一名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对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及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勤于专研业务、勤于操作实验、勤于指导学生、勤于积累资料,从而使他们尽快掌握课堂实验教学环节,熟悉实验教学规律,练就过硬的实验教学的基本功。实践教研室也应更好地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和运用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放手让他们实践和锻炼,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学会做人、育人,使得他们对本职工作更加安心、对学生教育更有爱心、对专业技术学习更下决心、对实验室管理建设更有热心,从而他们在思想上、技术上的快速成长。
(二)完善制度管理,重视档案建设
加强实践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它是协调实验室各方面工作的依据。实践教研室应根据高职院校对实验室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实验室制度管理、档案管理、仪器管理和安全管理四项基本管理职能的落实,如制定《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规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申购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制度》《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条例》、《节假日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制度》、《实验教学巡视制度》、《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实验教学课表每周上报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从而形成一整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同时教研室还应注重强化实验室人员的档案意识,建立健全必须的账册和档案,如实验室教学规划、计划、总结、各种记录等资料,要求及时记录,妥善保管。建立好实验室的账目管理,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制度管理到位,档案建设有序,不仅可以为完成纷繁复杂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可为学院的各项建设作出贡献。
(三)贴近社会发展,提高服务功能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把实践教研室打造成为对学校和社会服务的窗口,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师技术上的优势,借助实训基地和实践教研室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主动为学院相关部门提供服务,帮助解决一些技术上的疑难问题,并提供技术咨询等工作。同时要积极开展面向社会、面向行业的技术培训,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使教师队伍得到锻炼,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另一方面,应坚持参加行业实践,与相关行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行业单位的优势资源,如实训场地、实训设施、一线技术人员等,以弥补教学资源和教学人员相对不足的缺陷,这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和学生不断深入行业第一线,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扩大教师和学生与行业一线接触的机会,并逐步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专业建设紧贴市场的需求。这对于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加强实践教研室管理与建设将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实践教研室在发展过程中,只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坚持与行业实践结合,坚持创新发展,就能形成自身专业发展的优势,形成实验室建设的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技术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苏新、毕经存,实验室开放式管理的探讨与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年第5期.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现状;有效性;对策探究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以及个体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形势下,环保问题得到了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托,其能够协助环境管理人员对环境发展现状以及后续发展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环境管理、污染管治等工作提供监测数据信息。实验室质量管控的宗旨在于提升环境监测的精准性与完善性,质控体系的构建是呈现实验室监测能力的方式。本文以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为论点,做出如下论述内容。
1环境监测实验室工作现状
环境监测为环保工作体系的基础,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而环境监测数据为呈现环境现实质量最直观的载体,为了使环境监测工作运行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确保数据信息录入的详实性是基础[1]。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宗旨是为了维护与强化检测数据的精确性与准确性,质量管理可以被视为实验室分析体系的重要构成成分,其与环境样品解析工作如影随形。当下国内多数环境监测部门主动以严谨性态度贯彻落实实验室资质认定、人员持证上岗、仪器设施定期检测等硬性标准,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依然存有诸多缺陷尚未弥补,其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以突破的瓶颈。环境监测部门的职责涵盖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与企业环境验收监测等内容,实验室分析人员面对高强度的常规监测工作,疲惫不堪,这是质量管理工作边缘化现象产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多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是从现场采样室、实验室等岗位调配而来,其业务知识储量淡薄化,所以难以保证监测数据解析的整体性、可疑数据科学辨识以及质量管理活动运行质量评估等工作运行的效率。
2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对策
2.1加大实验室各项投入力度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性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力度是极为有效的对策。①在人力资源上强化对专职技术人才引进与培训力度,从而使其娴熟的掌握与环境监测数据解析相关的业务知识,对多样化标准、规范与技术手段等内容有全面性认识;②在物力上要强化对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及时的处理一些陈旧破损的仪器设备,加大对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等高新监测设备引进力度,从根本上优化现存环境监测工作的环境。
2.2强化对标准物质和仪器设备的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凭借优化多类型程序性文件的方法,达到强化标准物质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标准物质特指的是有机物质,其带有种类多样以及数量庞大化等特性,这无形中就加大了管理工作开展与运行的难度,此时监测站有必要设置质控专职人员对标准物质发放数额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信息社会中,上述目标的达成不存在较大的难度。质控人员可以在计算机数据库的协助下强化对标准物管理的有效性,这一质量管理对策的编制与执行,一方面协助质控人员对标准物数额信息有精确性掌握,另一方面也确保处理失效问题发现的时效性。对于一些高精密度、尖端型仪器设备,应该对其采取统一管理方法,监测部门设置专职人员定期对精准性与灵敏性进行检测,并做好维护及核查工作。若监测部门仪器设备类型繁多且零散化,设置仪器管理员对其统一管理是极为有效的对策。
2.3使用多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方法
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全面性目标实现的依托,其具体涵盖了与监测数据精准性与实效性相关的所有活动与措施。质量保证最大的意义在于使监测数据质量与“五性”标准相一致。监测数据的“五性”具体是指如下内容:①代表性,即样品能够呈现出环境发展的实况;②完整性,即样品与数据信息的有效性;③可对照性,不同实验室间监测方法、不同人员检测模式的对照;④严谨性,即不同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运行的同步性,以及对监测结果的再现性,同一实验室中监测数据结果的可研讨性与重复性;⑤精准性,具体是指有证标准物质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检测等。环境监测实验质量控制方法的合理运用最大的功效体现在维护监测工作稳定性与有序性方面上,同时也使实验室人员业务技能与职业素养实现同步提升的目标,此时实验室监测水平提升,监测数据精准性得到切实保障也是必然的事实。2.3.1质量控制方法一:分析方法的选定待样品项目明确化以后,科学选择分析方法是基础,方法始终是实验室监测质量分析的重点[2]。不同的分析方法在特性与适用范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若选定的分析方法缺乏精准性,其产生的影响效果是极为恶劣的,要使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得到切实保障,首选的应是已验证的统一分析方法。若选用其他类型的分析方法,做等效实验是基础,验证报告应得到上级监测站的审核批准。2.3.2质量控制方法二:基础实验对于已确定的分析方法,务必对其进行多次实验操作,借此途径对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精确的把控实验条件。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开展系列性基本实验是极为必要的,常见的有空白实验值检测、检出限的测定与校准曲线的绘制与验证,对密码样进行解析并绘制质量控制图等。(1)空白实验值的测定空白值的高低与密度,与分析方法的检测限以及检测结果精准性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干扰空白值的因素有如下几种类型,即实验用水质量、试剂纯度、试液配制质量、玻璃器皿的洁净度、精密仪器灵敏性与精准性、实验室的规整性、分析人员的技能水平与阅历等。正因如此,空白实验的重复结果应管控在某一范畴之内,通常规定平行双样测定值的相对差值低于10%。只有空白实验的测定值不高于规定值时即为达标合格。(2)检出限的测定检出限实质上就是所应用方法在预设的可靠程序中可以从零浓度检测到待测物质的下限值。2.3.3质量控制方法三: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当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可以被细化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平行样分析;②加标回收率检测;③密码样和密码加标样分析;④标准物质对照分析;⑤室内互检;⑥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⑦质量控制图等。
3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规范,量化评价质量管理工作指标标准,定期评价质量管理是否具备继续沿用的意义,最终构建出结构完善、内容完整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3]。强化对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力度,是处理质量管理模式单一化、侧重点显著性缺乏、成效微弱化等问题的有效方法,最终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运行提供支持。质量监督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在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强化监督工作内容明确性与运行规范性的有效方法,为最佳质量监督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对强化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性的意义与措施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为做好实验室建设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同时对分析方法、基础实验以及各种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要点有一个深入理解,均会使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得到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伟,池怡,周侣艳.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120+126.
[2]江文明.论维护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具体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2:109.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取得明显的进步。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开始注重发展体育科技的发展。随着体育发展具有国际性和现代性,而科技又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因此体育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水平基本可以体现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文明程度。该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和推动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我国体育事业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而21世纪属于科技的时代,因此科技能够有效推动体育的发展。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能够壮大,应该加强研究我国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从而发现体育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体育科技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举办国际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方法及结果
1.1研究对象该文对我国15个省市的150为教练员、运动员及研究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15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表145份,有效率96%。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该文课题进行研究。
1.2研究结果通过对145份有效调查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平均分数为57.26,标准差为13.52,总体评价水平尚可。
2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现状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主要发展模式是“举国体制”,即利用完全的训练体制、全运会死啊之及国家队长训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我国经济体育管理理念为一致对外,并实行训练一贯制的方针。在相应的管理措施下,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去得了金牌第一的成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去得如此好的成绩。为了促进体育科技的管理与“举国体制”相辉映,国家体委要求各地区建立科技工作管理机构,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管理的发展。各省市相应的号召,纷纷建立了体育科技相关部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体育科技事业非常重视,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信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建立,此外我国还有多所体育高等院校,为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体育科学学会及其他地方学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和课题研究。目前我国学会主要有体制研究、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等,而且学会群众表现非常活跃。
2.2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现状虽然我国人口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我国人才也相应增多,人们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都有明显的进步。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体育系统人才已经超过12万人,教练员已经超过3万人、优秀运动人员也超过2万人,而且我国体育专业技术人员也有3万人左右,绝大部分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2.3竞技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现状竞技体育领域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开展奥运科研项目研究,通过研究能够方便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到爱运会科技服务中心,还可以提高我国体育科学化训练能力,从而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在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时,要结合我国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并由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我国为了提高竞技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的发展,加强国家队科研团队的组间,以期为奥运会的科技工作作出贡献。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队科研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总局组间了体能训练、运动影响、医务监督等多个学科综合的国家队科研团队,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为了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国家体委还专门建设了重点实验室,如运动心理、运动医学、体能恢复等。为了适应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重点实验室由原本的6个,逐渐发展到34个。目前我国还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相应的平台对运动员的基本信息、身体机能、心理检测以及战术分析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促进体育科研的发展。
2.4群众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现状我国早在1979年就开始注重学生体质监测,通过对监测内容和数据的分析,为国家制定各种锻炼标准提供了依据,从而促进我国群体体育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进入全民健身时代,将科技融入到全民健身中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为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的发展,我国较为注重全民体质监测,如2000年我国急性了第一次全民体质监测,2005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民体质监测,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民体质监测。通过对全民体质监测,能够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全民健身更加科学正规化。
3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采用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举国体制”逐渐不适应我国的发展。该种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体育科技资源存在不流通,且结构科学的情况,如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建设出现重复的问题,相应的科研资料也不能良好流通,同时很多科技装备、文献及数据没有实现共享,从而导致体育科技不能良好发展。(2)体育科技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如今我国体育科技制度存在科学水平低,且没有良好的保障。通过研究可以发展,我国体育科技经费使用、奖惩等制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3)对于不同机构的划分不够明确,如行政机构与科研事业机构,它们还存在职能划分不清楚的情况。
3.2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通过调查可以发展,我国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及科研人员非常少,无法起到促进体育科技发展的作用。另外我国科研人员的学历大多数是在本科及以下,研究生、硕士、博士等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同时我国体育科技还严重缺乏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因此,目前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应该注重对高素质综合性科研人才的培养。
3.3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速,但在体育科技的投入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我国在2001年国家投入1236万元人民币。如美国在1996年成立“体育建设科学研究基金会”,有很多企业会改基金会提供经费,美国在1997年奥运会发展计划投入中高达12.42亿美元,即超过90亿人民币。德国在1993年国家投入4948万马克,即超过2亿人民币。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在体育科技发展中经费的投入非常少。
3.4体育科技发展失衡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科技发展中,更加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将大部分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的研究中,而且对于体育科技的奖励,也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中。而群众体育往往被忽视,不仅投入资金少,还得不到相应的奖励。这种发展失衡的情况会影响我国体育的发展。
3.5体育科技产业水平低我国相关体育部门对体育科技成果的宣传存在问题,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够重视,从而导致科技成果无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科研人员思想过于保守,习惯性保密。相关部门对科技成果推广的经费不足,致使无法完善起到推广作用。
4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4.1深化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应该注重将科研与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体育科技能够有效解决实际训练的问题。目前对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还不够清晰,应该从职能定位、经费划拨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促使体育科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该注重以科研机构为主体,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建立适应我国国情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要具有民主型和公开性,加强人才、资金的流动,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科研提高能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在体育科技管理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全的体系,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完善配套措施,通过考评和监督的方式,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管理制度完善。
4.2加大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体育科技人才培养时,我国应该通过提高体育科技人才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的方式,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我国还应该通过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培养组织,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发挥我国体育科研场所培养人才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教育和资源的整合。除了国内人才的培养之外,我国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激烈措施加强对国外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引进,从而提高我国体育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4.3提高我国体育科技经费的投入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所需要的经费也越来越多。如需要建立科研场所、完善服务体系、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经费,然而我国经费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支持,这种单一的经费投入方式限制了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加强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展资金来源,从而提高我国体育竞技经费的投入,促进体育科技的发展。
4.4促进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政府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性,并通过协调、引导和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促进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我国应该通过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如促进重点实验室与相关企业的联合,从而促进研发出使用市场的成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信息推广平台的方式,促进企业或其他组织进行交流,从而研发出企业需要的成果。
5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却受到管理体制、资金不足等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不断深化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多种方式资金投入渠道、注重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等能够有效存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从而提高体育科技的创新实力。
参考文献
[1]尹佳琪.我国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4.
[2]任远.我国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