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文化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文化策划范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湖北荆州;桃花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15-01
1 桃花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桃花村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约6 km处,是太湖农场管理区的一个生产队。1996年几家农户在棉田里套栽桃树收益颇丰。2001年生产队组织规模栽桃,形成了40 hm2桃园。得益于桃花盛会品牌效应的推动,目前桃花村已建成80 hm2桃园、100 hm2梨园、33.3 hm2科技示范园、6.67 hm2莲花岛屿、13.33 hm2垂钓基地及58户农家特色餐店,年接待游客规模多达150万人次。如今的太湖桃花村是一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田园认领、田间劳作及垂钓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是荆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了响应国家旅游局打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2]。有关部门先后对桃花村共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完成了“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六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广场、电信、宽带网、平整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桃花村拥有许多文化品牌,如“桃园三结义”,还有桃花节与桃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1年11月获得了“湖北旅游名村”的称号。
2 桃花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桃花村“农家乐”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产物,是以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游客到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让大量城市居民渴望到郊区乡村去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大幅度上升,这就为桃花村旅游的兴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桃花村旅游是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实施,并且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它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科学的规划,改变了落后的农村面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剩余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1]。
3 桃花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单一
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3]。桃花村顾名思义是以桃花为主,经营管理者就仅仅开展以赏花摘桃为主的旅游活动,特色单一,很难使游客二次或多次旅游。
3.2 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桃花村已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如道路没有明确的分级,仅有主干道和田间小路,主干道狭窄,只能并走2辆车,田间小路坑坑洼洼,不利于游人行走;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就在景区广场或路边停靠,造成旺季交通大拥挤;洗手间设置不够且内部设施不齐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或基本没有,缺少一些游乐健身设施;餐馆、酒家设施条件差,难以留住游客。
3.3 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及对外的宣传促销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桃花村引进资金力度不够,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大大制约了桃花村的发展[4]。
3.4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是大多数景区出现的问题,一到旅游旺季,交通不畅,人满为患。游客乱丢乱扔现象严重,乱踩乱踏,攀爬现象也很严重,导致许多树木的枯死。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很好的分配客流量,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心情。到了淡季,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让在淡季的游客对旅游区的印象大打折扣。
3.5 植物配置单一
植物配置主要是桃树和紫叶李,还有少量的樟树、桂花等,灌木就是海桐、大叶黄杨、红继木等。植物搭配单调导致桃花村的植物季节性非常明显,夏天景色迷人,秋冬季节萧条冷清。
4 桃花村旅游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是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是充分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三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对景区管理的认识,组织一些员工到相近或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去考察学习,借鉴创新使桃花村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针对乱踩乱踏胡乱攀爬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或警告,设置宣传标语,减少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游客、景点双赢的局面。招收专业管理人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5]。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修建一些宽阔的主干道,设立分级公路,减轻旺季客流量的负担。在旅游旺季可以分派工作人员免费充当导游,有意识的进行分流管理,大大减轻人满为患的局面,也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质量[6-7]。桃花村应多引入一些观叶观花植物,改善目前植物配置较少的现状。植物选择时应注意做到体现植物春华秋实的本质,无论游客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感觉到强烈的季节变化。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道路两旁的绿化,如在人工桥边种上迎春花,路旁可规划出2~3 m宽的绿化带,由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层次分明,增加绿量以达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4.3 开发新型旅游项目
桃花村的主要项目是观赏桃花和采摘活动,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季节性。旺季很旺,淡季游人稀少。开发一些娱乐活动如土壕对战、骑马游桃花村这样的野趣活动在淡季也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到来。建设农业研究基地,不光是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而且那些新型农产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5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 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7-24.
[3]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4] 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99(4):75-77.
[5] 刘爱服.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1):68-71.
乡村文化策划范文2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文化提升;策略研究
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乡村幼儿园具有先天的劣势,由于经济条件不够发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幼儿园具有自身的发展弊端,但是农村幼儿园亲近自然,更便于学生亲近自然环境,提升人文素养[1]。在乡村幼儿园管理实践中,要努力创设文化环境,提升综合管理教育水平,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提升乡村幼儿的综合竞争力,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夯实基础。
1利用自然资源,创设文化环境
从幼儿园条件来看,乡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有着本质差别。在城市幼儿园中,幼儿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娱乐和教育设施,但是乡村幼儿园并没有这些条件。因此,在乡村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就要注重利用自然资源,提升幼儿园的总体文化氛围[2]。在乡村幼儿园周边,一般都有着和谐、优美的环境,在幼儿园文化环境创设过程中,要让孩子充分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进而营造良好的自然文化氛围。在这样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心胸更加宽阔,同时心态也更加积极健康。在幼儿园管理和教育实践当中,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坚持因地制宜理念,提升幼儿园综合管理水平,争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然文化氛围,提升幼儿园综合教育水平。
2注重贴近生活,创设文化环境
在乡村幼儿园教育管理实践中,要创设提升文化环境,要从生活化角度入手,提升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生活化程度,践行“生本理念”,让乡村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的关怀与温暖,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保障幼儿健康成长。从乡村实际来看,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在外面打工,幼儿一般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缺乏相应的关爱,内心存在一定的缺失。作为幼教管理工作者,要想提升幼儿园综合文化氛围,就要营造生活化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人文关怀与体贴,强化感性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水平[3]。乡村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乡村幼儿一般很少有模仿的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幼教老师就是乡村幼儿最亲近的人,要创设提升乡村幼儿园文化环境,幼教工作者就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言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在乡村幼儿园文化环境创设过程中,幼教工作者要因地制宜,利用有限资源,通过创设“生活角”的方式,提升乡村幼儿园的综合文化氛围,通过掌握和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品德,通过让孩子参与“生活角”活动,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3挖掘乡村资源,创设文化环境
幼教工作者要创设良好的乡村幼儿园文化环境,要注重乡村自然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相比城市幼儿园,乡村幼儿园坐拥大量自然资源,是开展文化教育,提升幼儿园综合文化氛围的优势。在开展幼教工作中,大量幼教素材都能在乡村幼儿园中找到原型,比如说各种瓜果、蔬菜等等,同时也包括溪流和山川,这些在乡村幼儿园中都能找到现实素材,都是创设幼儿园文化环境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基于此,在创设文化环境过程中,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提升乡村幼儿园发展综合实力与水平,适应现代幼儿园发展需求。通过利用自然资源,乡村幼儿园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为孩子提供更具人文性、文化性和自然性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与自然亲近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最终达到现代幼儿教育目标。
4利用现代设备,创设文化氛围
乡村幼儿园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请到优秀的幼教老师,因此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因此,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要想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幼教工作者要注重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脑和网络已经实现了普及,很多乡村幼儿园也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互联网资源具有跨区域性和无限性,乡村幼儿园要想创设文化环境,提升幼儿园综合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有很多名师视频,也有很多关于幼教工作的多媒体素材[4]。在乡村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充分引入这些教学内容,可以提高乡村幼教工作综合水平,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乡村孩子的综合竞争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从幼儿园实际情况来看,乡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具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乡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乡村幼儿园有天然的资源优势,更便于孩子亲近大自然,在乡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更多地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农村幼儿园综合人文氛围,是现代乡村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农村幼教工作者创新理念,转变方式,释放文化活力,提升乡村幼儿园的总体管理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赖竹婧.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环境的策略分析———以海南省农村幼儿园为例[J].科教导刊,2013(36):162,184.
[2]谢辛兰.浅谈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J].华夏教师,2015(4):12-13.
[3]杨晓婷.如何在乡村幼儿园有效的开展游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3):93.
乡村文化策划范文3
【关键字】修建性详细规划;问题;对策
修建性详细规划还要引进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思维方式,通过全面分析经济效益,使市场经济完全契合土地规划的原理,塑造更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
1、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后续工程设计的衔接不协调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权威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因为后续的工程设计与经过行政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实力雄厚的建设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工程利润,避免后期工程设计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产生冲突,会选择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与后续项目联系更加紧密规划设计方式相结合,这样一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前瞻性和合理性就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现实当中的项目先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再进行工程设计实施的在逐步减少。在目前规划技术的管理体系当中,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其权威性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落实。进行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时,规划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到规划方案与后续工程设计的衔接问题,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步骤与后续工程的设计之间衔接不协调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核心为总平面设计图,这个总平面设计图一旦得到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尤其是其法定性特征以及行政规划的管理效力,都要严格跟进。工程的设计阶段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总平面图和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细化设计,在解决经济与技术问题时容易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产生一定的冲突。由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性和立法程序不够完善,使这个问题更加混乱,而且各个地区的采用的法规都明显的不同,因此法规要遵循的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客观上,很有调整法规的必要性。同时在现实中这些情况就导致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定操作方法。
3、修建性详细规划与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协调
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来源与地位来看,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必要产物,原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全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应该对这项法规重新进行思考。纵观世界各个地区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对城市的合理规划逐步由物质规划走向社会经济政策的转变。尤其是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管理的公共活动,制定这项规划的主体一定是政府等权威性机构,政府机构的核心工作,是解决好各种公共问题,处理好经济部门的各种利益关系。这项规划作为一项准则,主要着眼于各类建筑物与各项工程等技术层面的空间与布局之间的安排。但是这项规划实质上是集合了各种专业的建设方案计划,与市场主体的利益密切相连,应该以城市规划为依据进行管理,有利于政府部门全面处理好公共事务的原则。
二、完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思路
1、全面引进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定以资源配置为最基本的方式,以降低市场成本,增加市场收益为最终目标。就现在的城市的发展状况而言,避开现状,减少不必要的房屋拆迁量,就可以相应的减少土地的开发成本。合理选择公共设施位置,让周边更多的地块实现增值空间,同时与绿地和广场等结合起来,形成商业化的设施,就能获得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双重价值,这种手段体现了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全面的思维方式。
但是现在的个别小区在建设过程中通常存在着各种不良好的现象:在道路的一旁规划的全部都是上百米的高层建筑;在建筑物的另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多层建筑;一边的建筑是风格正统的欧美风,另一边的建筑体现着现代化的风格,没有考虑到与周边大环境的协调,这种风格的建筑只是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小区自身的发展状况并不符合常理的发展,由于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周边地段的合理规划与建设情况,使整个城市的形态显得十分零碎,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风貌,不能为人们提供出舒适的居住空间。因此,从城市发展的空间来看,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与城市整体规划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因此应该对城市整体大环境进行科学性的分析。
2、合理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审查标准,应该本着公开、明确的原则。由于地域性差别很大,各个地区都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地域性特征,结合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的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项规章制度比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更加的严格,因此,能够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但是现在很多管理部门,并没有及时公布城市规划中的有效的信息,或者有的城市规划的内容都很模糊不清,内容缺乏必要的说明,很难让人把握到精髓。因此,在对方案进行进一步审查的过程中,由于规划的双方缺乏平等的技术上的交流方式,行政管理的意见都很不统一,实质性的问题不能一次性的提出,导致整个城市规划的效率十分低下。所以对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阶段,对后续工程的设计和指导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给予明确。
尤其是与公共利益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要严格遵守这项内容,贯彻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原则。修建性详细规划更新技术层面,只要规则足够标准清晰,整个规定的管理程序公开透明,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指导,才能有利于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建设。淡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性,技术审查要更加市场化。随着工程地位的显著提高,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正在日趋下降,随着对我国控制性计划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逐步稳固,应该对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调整。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偏重于技术层面,因此其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市场为主体的特点与其十分不相适应。并且进行技术性审查与政府的行政权紧密相连,如果对行政权不合理运用,就是导致技术层面的水平严重的丧失。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由于这个部门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行政管理部门的技术业务水平,没有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因此,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技术层面的审查工作,应该效仿工程设计审查的部分做法,并且要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市场当中,全面接受行政部门的监督。
结 语
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因此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一定要严格重视在各个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扰,找出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查和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再通过科学创新的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城市合理的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规划的任务[J].城市规划,2012(29):90-92.
乡村文化策划范文4
关键词:乡镇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
2013年国家审计署公报我国地方债务余额审计结果是17.89万亿,按乡镇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中的比重约为5%-6%测算,乡镇债务为9800-10000亿元。如何处理这颗乡镇“定时炸弹”,使乡镇政府能够甩掉负债包袱,全力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财政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列举了广东佛山某乡镇注1数据为例,探讨乡镇债务的成因、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化解对策。
一、乡镇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和现状分析
(一)乡镇政府债务形成原因
1、大干快上的乡镇企业
乡镇的历史债务大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有的乡镇甚至存在80年代形成的债务,延续至今。上世纪80年代,镇办企业风靡一时,大部分企业到90年代初基本倒闭停产转让。盲目兴办企业的投入借贷,一般通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向镇级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其中大部分是信用担保,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投资风险。
2、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
现阶段我国正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正以每年超过1%速度快速增长,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45.68%,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而佛山等地区已达100%。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引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地方政府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而对于乡镇地方政府来讲可支配财力压力将会更大,远不能满足各项支出增长需要。这种情况下,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贷款,成为城镇建设主要力量。
3、现行的税收分成体系
现行税收分成体系是延续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分税制改革以后,增强了中央财力集中度,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我国在中央和地方税种上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和明确的界定。但是相对于中央和地方税收的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范围界定却比较模糊,同时我国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有着较强的管理机制,出现了将“财权上移、事权下放”的情况。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大了地方可支配财力不足的困境。
(二)乡镇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1、从乡镇债务的构成来看
2008年以来新增的乡镇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工业区建设、道路桥梁、乡镇机关设施、教育以及为企业担保和企业转制中形成的企业性政府债务。以本文列举的佛山市某乡镇为例,债务中工业园区建设占66.49%,水利工程2.1%,工业园区以外的市政道路建设占8.2%,保障性住房占3.5%,工业园区与基础设施建设占乡镇债务的绝大部分。
2、从乡镇债务的特点来看
一是时空跨度大、累计时间长且短期内难以偿还。上世纪90年代的债务占了很大比例,有的地方甚至存在80年代形成的债务,延续至今,其间由于乡镇拆并,有的债务、债权关系已不是十分明晰。二是构成复杂。包括生产性支出、公益性支出、管理费用、基础设施建设等不一而足。其特征是:负债单位的广泛性、负债结构的多元性、债务偿还的无序性、债务消化的艰巨性和债务偿还的长期性,部分债务的还款周期竟达50年。三是债务数额面宽量大。几乎是大多数乡镇有债,有的乡镇基层组织从债务的角度看几乎到了破产与瘫痪的边缘。四是债务利息高。除了银行贷款外,还有大量的集资借款、个人借款。
二、乡镇政府债务存在问题
(一)债务的总体规模不断膨胀
国家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2009年-2010年国内银行放贷非常凶猛。在各家银行竞相放贷的情况下,地方债务年均增长19.97%,直接造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快速膨胀。两年后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达到l0.7万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债务规模较大,而且审计结果并没有涵盖乡镇的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实际上,因隐形债务难以统计等原因,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实际规模要远远大于10.7万亿元。以本文列举的乡镇为例,单上世纪九十年代镇属集体企业历史欠债本金达13.8亿,2009年-2010年又借入4.65亿元,再加上基建工程欠款1.3亿,乡镇政府实质早已资不抵债。
(二)不匹配乡镇政府财权和事权加重了债务负担
从全国范围来看,分税制改革后,乡镇政府处于政权的末端,可支配财力是最差的,还款来源比较单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最为繁重,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的事权并未减少,反而有增多的趋势。乡镇政府被迫承担与其财政支付能力不符的大量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如新农村建设、义务教育、助残优抚、治安管理、医疗卫生服务等,给基层造成很大压力。
(三)隐性债务严重
账外的债务中主要以工程款的拖欠为主,主要表现在,很多以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工程多数支付首期工程款,其余款项则只能拖欠,或支付仅能维持工人工资的工程款,而拖欠的工程款按现行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在政府会计账上反映。此外,还存在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隐性债务,由于财力的限制,没有显现出来。比如,一些因资金匮乏暂未动工而又急需修建的道路桥梁等,尚未形成政府性债务,但这样的"欠债"随着修建计划的实施最终还是要体现出来。
(四)依赖土地还款的融资平台加大了违约风险
现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投向较为单一,大多用于公益性项目,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等非经营性项目或准经营性项目,项目普遍没有自偿性或自偿性不足,2013年五级审计和2011年对31个省区市的审计均表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来源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或直接由地方财政兜底。以本文列举的乡镇为例,2009年-2010年借入的4.65亿元融资项,其中以土地出让收入作还款来源就有4.01亿,的占86.23%。由于没有实质性收入来源保障,这些融资平台偿还本息主要依靠乡镇财政借新还旧,违约风险巨大。
三、乡镇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对策
(一)改变唯GDP考核的现状,建立财政收入与债务的关联性制度安排
GDP崇拜及其考核方法刺激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地方政府官员在政绩观等的驱动下,通过进行基础设施及其它投资创造GDP政绩,而大量的投资只能通过举债筹措资金,不正确的政绩导向助长了地方债务风险。建立科学的发展考核机制,建立财政收入与债务的关联性制度安排,将建设资金入预算,资金实施综合平衡,举债不能超负荷。要以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为目标,发展经济,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夯实收入基础,以建立广泛的收入来源来化解债务风险。
(二)积极稳妥处理存量债务
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妥善消化存量债务。对有经营收益性债务,应剥离政府偿债责任,由项目自身收益偿还债务。对以土地出让收入为还款来源的债务,应加强土地储备、出让和收支管理,落实还款来源。对无经营收益或经营收益不足以还本付息的公益性项目形成的债务,政府应制订偿还计划,通过预算安排落实偿债资金。
(三)构建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机制
逐步将政府性债务余额,每年新增政府性债务,当年还本付息债务及债务还本付息资金支出安排等纳入年度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管理,严格债务“借、用、还”预算结束,提高债务收支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四)建立政府性债务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必须注重实效、避免浪费。将政府性债务资金管理纳入预算绩效管理范畴,建立债务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问效机制。债务资金只能用于基础性、公益性项目,不得用于弥补当年经常性支出缺口,对市场化行为可替代的投融资领域则由市场去操作,规避财政风险的同时提高有限融资资金使用效益。
(五)建立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在建立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债务风险得以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融资筹措建设资金,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使用债务率、负债率、新增债务率等指标界定政府性债务规模。实现按需举债、量力而行,把债务规模和还债时序控制在经济以及财政可承受范围内,使债务结构、期限与地方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相匹配,避免产生风险。确定各项指标的风险区间,实现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管理,及时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乡村文化策划范文5
【关键词】乡村规划;制度化;规划实践
我国土地辽阔,乡村众多,在发展过程中,会有许多乡村逐渐消失在历史中,应当如何对待那些即将消失的乡村,应当通过何种措施将即将消失的乡村能够得以保留,使乡村的地域空间特征和文化得到传承,这是历史予以乡村规划的一个使命。
一、我国乡村规划的焦点
目前,乡村规划不在是简单“土地资源权益、以及区域内建筑的拆建问题”,在乡村规划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人民的意见,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将城市的发展成果应用到乡村规划中,从而使乡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同时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关注邻里宗亲所承载的文化,以及传承路径等问题。
现代乡村规划中包含了大量的环境生态、物质空间等问题,这在一定长度上将会导致传统的乡村规划模式与时代的发展造成了脱轨,传统的乡村规划技术和规划模式因为其目标和内涵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而难以得到落实。因此,在乡村规划方案中、价值取向、规划方法等内容应当将谁作为主体,将谁作为规划实施的重点就成为了现在乡村规划实践中的焦点问题。
二、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规划中的空间问题
乡村规划过程中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过程中因为考虑不周,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考察不足,经常将城市的空间状态直接“搬运”到乡村中,从而导致乡村原有的空间环境特点遭受破坏,使乡村丧失原有的文化和活力。乡村中的各种建筑都是居民长期生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的历史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果对其进行移植,将会形成“千村一面”的“奇观”,导致乡村失去其原有的外貌,降低了乡村的多元化特征。
(二)乡村规划中公共服务建设达不到标准
我国乡村规划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公共服务数量达不到标准,特别是在医疗、教育、购物等各个方面的便捷性,无法令人民满意。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受财力的影响,导致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乡村规划中,应当适当使居民的居住变得集中起来,从而使居民能够共享公共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在财政上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缩小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三)依赖规划实践路径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无论是相关的管理人员还是村民对规划都抱有较大怨言,多数村民为在规划过程中很多实际问题得到不到应有的解决;而相应的规划人员也经常抱怨村民在规划过程中不配合,从而导致乡村规划的经常受到制约。
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空间实践具有自身独特的机制,如果在乡村规划过程中不从内在逻辑出发,很难使规划得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解决乡村规划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健全规划实践理论
乡村的空间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人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的作用的结果,对于空间问题的解决就是对人的问题的解决。乡村的空间是人长期的行为造成的改变行程的,人在价值体系中对社会有着支配作用,价值体制是人来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思想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建立在乡村理论认知基础上,需要对乡村自身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考察,从特征入手,要了解村民价值观和乡村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乡村秩序的合理梳理,解决乡村规划中的空间问题。
(二)公共服务的建设
乡村规划实践中要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代人们愿意选择城市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中具有良好的医疗、教育、购物环境。乡村规划实践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农村人口密度小,公务设施建立成本高,效益低,但之所以要对农村进行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使农村具备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措施,如果规划后的农村,在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仍然落后,那么则是一次失败的规划。因此,在农村规划过程中,需要选取适当的空间点,依据安排完成相应的空间开发,尽量避免公共服务设施发生累积和叠加,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
(三)从机制上确保乡村规划的合理性
乡村规划被赋予了许多希望,从规划编制上来说,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主要包括:空间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与之相关的土地、资金等问题也都有待解决,看似简单的目标,在完成起来则需要通过多条路径完成,单纯的依靠村民的配合和政府的扶持很难实现最终的规划目标,而且可能会导致每一个目标都无法得到实现。
乡村规划过程中,村民的住、行与规划有着很高程度的关联,因此乡村规划中要做好空间安排。乡村规划的最终成果,对居民在住址上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使用动态图纸,从而将乡村空间规划转变成一种合理的协商机制,使村民可以对住宅地址进行自由选择,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村民空间形态与社会之间融合,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土地空间的集约应用。
乡村规划中,对于新建筑的建设应当尽量在原住址上进行,在建设前需要对建筑使用的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进行规定。乡村规划中,需要对新住宅质量、层数以及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建造技术进行合规定,禁止强制要求工期,从而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尽量通过村民的自主建设和自行选择,将人口增长和土地应用联系在一起,帮助村民判断社会、空间的价值体系,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外部因素对乡村文化空间形态造成的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规划会对农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对乡村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国家倡导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一种新型城乡关系,乡村的发展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乡村规划需要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尽量减少在乡村规划中出现的错误,从而留住“最美丽的乡村”,避免我国“美丽的乡村”消失在历史中。
参考文献
[1] 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J].城市规划学刊,2014(4):46-51.
[2]周岚,于春,何培根.小村庄大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江苏实践 [J].城市规划,2013(11):20-27.
乡村文化策划范文6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47-01
目前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规划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就逐渐的暴露出来,为此,应该科学的实施城乡规划工作,并且加强规划后的管理工作,有效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推动城乡建设,进而提高社会的经济水平,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1 城乡规划管理中的问题
1.1 相关管理工作不足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不到位,致使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地区政府由于职能和所赋予的权利的不足,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希望强化自身职能,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城乡规划,但是制定上、技g上存在许多因素阻碍城乡规划的制定,限制了规划的合理、科学性,严重影响着城乡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相关城乡规划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自身工作,明确部门责任。
1.2 缺乏相关城乡规划管理理论指导
城乡规划中,对于一些资源利用、人口集聚、土地管理和公共设施建造等问题,既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基础上完成计划、调研,又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取专业人员的指导,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但是在实际中发现,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在城乡规划中,由于相关部门和人员不够重视规划工作,城市空间整体设计与布局方案存在套用现象,这就导致城乡规划工作失去效用,使城乡发展不协调。规划工作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使规划工作过于被动,不利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指导,同时要在实地调研中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 管理监督不力
城乡规划工作的完成需要政府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做好沟通与交流,因为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每个部门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均不同,一些地区整个经营发展状态均存在差异,但是在规划设计中,擅自修改规划方案,或是存在土地违规使用情况,这些均会影响城乡规划预期目标的达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部门与规划人员的工作行为与工作意识未得到约束和规范。城乡规划工作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规划部门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或是相关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强,均会导致影响规划工作开展。
2 城乡规划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合理分配能源资源
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是个人劳作转变为集体承包,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使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另一方面是促进农村人口、土地、资源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扎效率,改变农村风貌。城乡规划中的能源资源分配问题,其一是合理分配土地,使征用土地满足办厂、建楼需求。在未完成足够的招商引资前提下,大规划征收土地用于商业发展,风险度较高;其二则是最大限度的保护地区资源,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做到保护与开发并用,保护地区基本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2.2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制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必须要以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和同理协作为前提。因此需转变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协同决策的管理机制,加强公众、各部门及各种利益团体的参与,把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和相关部门、街道等工作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通过共同、协同决策,达到部门之间相互衔接、政府需求与公众诉求良好对接的状态,这样的管理模式下,部门间能有效合作,政府可以有效地取得公众的理解,公众的诉求能及时反馈给政府,做到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无缝衔接,提高其管理能力。
2.3 提高城乡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要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中监督管理的力度,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审批工作,还包括日常的监督管理检查工作,而规划管理并非是一个部门的任务,当前城乡规划监管部门必须增强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监管力度,提升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需对城市规划监管工作进行系统性的调整,与多部门联合执法,对于各类违法建设行为要及时发现,严肃处理,还要纠正施工单位的建设过程中的偏差。一个面向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消息回馈体系,将各阶段的规划管理工作及时向社会及各相关部门公开,接受社会及相关部门的监督。其次还需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违规违法建设项目的惩处力度,对各类违法行为进行社会公布,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让全社会参与到规划监督和管理中,共同维护人们自己的家园。
2.4 完善规划管理考核制度
要完善政府部门与个人的规划管理考核制度,对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应予以明确、细化落实,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将各部门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履行和工作效能作为该部门及个人的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同时要加大对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任用的主要依据之一。纪检部门应加大对规划管理部门的督促检查中,对缺乏全局意识,不认真履行职责,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推诱、扯皮或延误工作的部门和个人要予以严肃查处,把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征求意见和建议作为拓宽部门工作考核的渠道,完善考核机制。
结束语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所以,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应该采用科学的规划管理方式,改变以往的视线狭隘的规划管理方式,大胆创新、实事求是,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水平,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顺利的实施下去,从而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