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

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范文1

[关健词]播客 广播电视编导 教师教学 学生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接受与处理信息的方式。被称为播客的网络新型传播技术正以其个性化、直观性、便捷性、共享性、开放性等优势,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播客简介

1.播客的定义及其特点

播客(Podcasting)的英文全称是Personal Optional Digital casting,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可自由选择的数字广播技术。通过播客人们可以自己制作或下载的视、音频信息, 让其他人在网络上实时收看或收听,实现信息共享。播客与博客的主要区别在于:博客所传播的信息以文字或图片信息为主,播客则传递以音频和视频为主的信息。可以说播客就是有声有色的博客,是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电台或电视台。播客的开放与共享性使得每个用户都可以免费获得自己的空间制作视音频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站上与他人分享,用户也可以选择或订阅别人提供的视音频节目并下载到移动终端。这种开放与共享的机制使得每个人即是资源共享的受益者又是资源的创造和提供者,播客正在成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网络学习方式。

2.播客的开通

如何开通自己的播客呢?以新浪为例:新浪播客是在新浪通行证(博客的登录名)基础上进行申请完成的,如果已经成功申请过博客,那么用户就已拥有了一个播客。在自己博客首页“活力地带”区,会自动生成“我的播客”。 如果还没有开通新浪博客,也还没有注册新浪通行证,在播客首页(v.blog.省略)可以直接进行播客申请。需要说明的是新浪播客限定大小是不能超过100MB,若视频超过100M,可以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压缩或切割。新浪播客支持的格式是MPEG、AVI、MP4、3GP、RM、RMVB、MOV、WMV、FLV、ASF等,如果格式不相符,使用转换工具也可以转换格式。

二、播客在教学中的作用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培养在广播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栏目和频道策划、节目编导制作、电视教材设计、节目主持、文字撰稿、新闻采访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摄、录、编等技术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技术。这个专业领域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口头讲授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达到声画并茂、有声有色。而播客的图文并茂、声画并茂的特色将大大提高这一领域的课程教学效果。

1.播客对教师教学的帮助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的最大特点是需要把教师的讲解和相应的视频作品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但是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得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堂上播放更多的视频资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播客和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播客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形成兴趣教学。例如在编导课程上教师在讲解特技拍摄之前,可事先安排学生观看教师在播客上的包含各种经典特技镜头的影视片段,让学生首先从感性上充分体会特技拍摄的魅力,形成对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教师还可以利用播客帮助学生在课下巩固所学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把电子教案在个人博客上的同时,再更多的相关播客供学生观赏评价。教师的播客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是教师或师生共同努力精心制作的各种短片,可以是往届学生的实验实习作品,还可以是精心选择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网上视频资源。第三,教师可以利用播客辅导学生自学。有时候在某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安排一些自学章节,但是这些章节的自学效果却又很难保证。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学部分的内容特点,编制成各种表达方式的章节性电视教材在播客上供学生在课下学习收看。例如在编导课上,对于电视教材编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就可以编制成表达方式为讲演型的电视教材在播客上,供学生在课下收看,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这些章节的学习效果。第四,教师可以利用播客补充教学不足。例如编导课上教师在讲解特殊环境摄像时,对于深海摄像、航天摄像等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好也只能是空口无凭。为此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进行面上的介绍,再安排学生在课下观看自己播客上的关于深海摄像和航天摄像的视频,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野。而对于虚拟演播室特技部分的教学,教师还可将一些当下流行的涉及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国内外大片的片段上传至播客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查看学生发表在自己播客上的意见和看法,获得丰富的反馈信息,和学生进行更深层次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播客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学生早已不满足于单纯地通过听教师的课堂讲授获得少量的知识。面临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急需海量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网络新宠――播客能呈现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为了配合电视节目策划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播客上上传大量优秀的电视节目供学生观摩学习,学习那些优秀节目的制作方法,体会优秀节目的制作思路。在编导课上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电视教材的摄制之前,可在播客上一些比较典型的往届学生的作品,并指明这些作品中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正式实践操作之前获得很多非常宝贵的经验。另外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在自己的播客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录、编水平。为此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的书、纸、笔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还应具备摄像机、个人电脑等一些基本的硬件设备。并做到在毕业前每人都拥有自己优秀的作品。

三、播客的其他应用

1.播客与校园网结合

校园网是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虚拟社区,将播客引入校园网不仅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还可为学生交流与共享知识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方便学生与校内或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更广阔的交流。

2.播客与课外活动结合

针对播客的内容和制作技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定期举办播客大赛。既丰富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摄、录、编水平,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又迎来了崭新的播客时代,据统计,在国外将播客应用到教学中的大学已经有145所之多。但在国内目前还没有播客在教学中得以很好应用的实例,我们应该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让集文字、声音、影像于一身的播客为广播电视编导领域的教学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晶晶,黎加厚.播客Podcasting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2.

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范文2

关键词 栏目定位 创新方向 品牌意识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Positioning and Brand on TV

LIN Ji

(Anhui TV Station, HeFei, AnHui 230066)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media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so is the TV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of TV column to column orientation innovation brand awareness,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br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s a safeguard, can b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edia era.

Key words column orientation;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brand awareness; core competitiveness

目前,正处于信息发达的时代,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电视台的竞争亦是如此。卫视和地面同时段的收视考核,压迫着各个专业的电视人,迫使他们思考着栏目的定位及走向,思考着栏目的品牌及延展。作为一个电视人,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节目创新的品牌意识、栏目精准的定位和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好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使电视栏目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将试从三个方面论述电视栏目的定位及品牌战略,以求教于方家。

1 战略定位是节目的创新方向

战略决定命运,作为一个频道要有一个精准的战略定位,而频道是由各个栏目支撑而成,落到实处就是栏目的战略定位需要精准,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就像一台摄像机的聚焦镜头,只有聚焦准确达到清晰度才能记录精彩内容。所以,在找准战略定位的同时,要延伸一系列节目的创新方向,要找准节目的发展方向,围绕聚焦的核心点,创作出符合战略定位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江苏卫视的战略定位是以情感为主,围绕着这一中心思想,衍生出的电视剧和栏目《非诚勿扰》等均以情感打动观众。安徽卫视的战略定位是“剧行天下”,围绕这一中心点,安徽卫视在电视剧、电影等多方面投入,并且每次播剧之前做足前戏,首映礼、见面会等等层出不穷。湖南台更是如此,围绕着“快乐中国”这个定位,衍生出《快乐大本营》、《快乐男声》、《快乐女声》等一系列栏目。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竞争需要的是强化你的战略定位。

强化战略定位就需要有新颖的创新方向,要有不断的创新意识,从而形成栏目自己的风格。精准的战略定位是栏目创新的方向,栏目创新是战略定位得以实施的保证。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在栏目创新方面,首先我们要想到的是“为什么创新”、“怎么创新”、“创新的核心”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想明白这些问题,才能明确方向,有的放矢。笔者认为,电视节目战略定位的创新其实就是电视人智慧、机遇、资源的重新整合。任何创新,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才是关键,首先要转换人的思维观念,绝不是主创人员关起门来空想而成,要有充分的市场调查并综合分析,要符合现在电视观众的真正需求。

2 电视栏目的定位

电视节目的播出基本上是由一个个不同的栏目组成,栏目数量越多,观众的选择权就越大,不同类型的栏目有自己固定的收视群体,不存在“通吃”观众的栏目,央视的“春节晚会”都已无法做到,更何况各个省市台的卫视和地面频道;当然也没有"博爱"到各种类型的栏目都喜欢的观众。

如果缺失了观众的认可,栏目就是失去了生命之源,我们现在有些节目编导费心费力在制作,可是观众却不买账,收视率就是无法提高。其实,这种节目的内容和观众,就像一张鼓上的两张皮,互相没有联系,没有沟通,参与节目的人乐在其中,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却索然无味。那么,如何能抓住观众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呢?笔者认为,想要吸引观众就必须有精准的定位。这就是说,要明确这档节目主要面对的目标受众、节目内容、样式、风格等等,可见栏目定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做好栏目定位需要明确思路,了解并确定受众范围,综合分析资料、预期市场环境以及对团队实力的评估才能作出正确的定位。

精准的定位是一个栏目的灵魂,是一个栏目能否拥有生命力的关键,是一个栏目品牌延展的保证。广播电视栏目的定位分为“全面定位”和“受众定位”两大类。①全面定位,要求制作流程规范,强调团队合作,整体团队有自己的风格,以独有的特色来吸引其稳定的收视群;受众定位,关键在于前期就确定了栏目的目标受众,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确定栏目的整体风格,制作出的节目针对性强,收视基本是有保证的。相比较而言,前者求稳,后者求准。安徽台播出的《加油,baby》就是这样的制作方法,节目的参与者都是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和他们的父母,大多数的婴幼童参与者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这个节目目前的收视群体非常稳定。这个节目之所以如此定位,首先是编导了解了当下的三周岁以下的低幼年龄段节目,目前在各个电视台没有竞争收视的现状,在全国卫视均属空档,另外,这部分家庭有极大的参与意识,收视目标稳定。充分的市场份额和较为固定的收视群,就是这个栏目定位的依据和基础,根据这些可以基本预期这档栏目的收视前景时非常看好的,以后的工作的就是不断改进完善和确定栏目的制作方式、风格、内容等等。

另外,在栏目定位方向上,笔者认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以年龄、性别来划分;也可以根据栏目的受众来进行划分。值得一说的有央视十套播出的《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内容可谓老少皆宜,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初入读小学的孩童,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栏目的受众在年龄上的跨度也就非常之宽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因为观看这类栏目的观众群体,只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作为铺垫,加之讲座播放过程中穿插的用精美的幻灯所作的讲座背景知识介绍,使得该栏目的收视群体的兴趣点和知识储备量得以不断增加,因而节目的受众定位也不是通常性只用年龄和性别来划分的受众定位。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中国电视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观众的需求和兴趣是栏目定位的重要标准。

3 提升栏目品牌意识

在“三网融合”已成定局之际,如何凸显电视媒介的核心地位,从而在“全媒体”时代到来之际不落人后,是摆在所有电视从业者面前的问题。②如何转换思路,电视和网络媒体结合的契机点在哪里?电视如何在众多的媒介市场中生存发展?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品牌决定未来。在品牌竞争开始成为电视媒介市场竞争焦点的时代,电视媒介想要发展,就需要不遗余力地塑造自己的品牌。品牌包括电视栏目品牌,主持人形象品牌、栏目衍生产品品牌及频道形象品牌。对电视媒介而言,实施品牌战略,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可以使观众了解该栏目的特色,从而培养忠实的目标观众,增加并稳定自己的市场份额。良好的栏目形象虽然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而一旦形成,就会以独特而深刻的感染力在观众和栏目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例如,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经久不衰,良好的品牌培养,让栏目成为定位精准的常青树。安徽台每年夏季的大型冲关类节目《男生女生向前冲》亦是如此,定位的精准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几年的栏目积累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品牌,在《男生女生向前冲》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男生女生向前冲》――亲子赛道版和《加油,baby》。

在资源整合中精心培育品牌,以品牌产品为龙头,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媒介产品的影响力、经济实力、凝聚力。有了品牌支撑,使栏目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将有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从而能长久地生存发展下去。

注释

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范文3

关键词 真实 价值 生命

一、真实性是纪录片的魅力

纪实的本质是尊重现实、记录真实。美国纪录片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文指出:“纪录片应向观众提供他们所追求的历史、场景或对前景的展望。”纪录片追求的是一种流动的灵性,而且追求合乎人们心灵节奏的真实表达,要能够启发人们去想象。

就纪录片创作本身而言,选提是决定作品优略的第一尺度。在大千世界中,选择什么材料作为纪录片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认识,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生活的创作形式。真实是它的生命,也是他的魅力源泉。一个个普通的生活,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解释生活的本质和真谛。

例如:我们看过的电视纪录片《福利院里的石奶奶》和《一个女狱警的故事》都是在众多女性题材中选出最有表现力及最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这一典型人物和事件既有社会普遍性,又有社会的典型性。通过反映不同岗位上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使人们自然联想到,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女性的平凡劳动和无私奉献才托起我们社会的进步。电视与其他宣传媒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视性。如果能让观众凭借着自己的眼睛看到现场中的人和事,看到事件发展和结果,其真实性和可信性是不言而喻的。

纪录片最根本的价值就是记录历史、记录生命。通过纪录片,你能够感到一种生命的流程,感到这个时代所特有的那种历史的痕迹。从这个角度来讲,电视纪录片与一般的电视节目不一样。他需要长时间的拍摄周期和编导对生活的深刻体验。纪录片《一个女狱警的故事》表现的是女子监狱的一名女干警多年来为教育、改造女犯人而默默奉献的事迹。从本篇创作者那里了解到,这部纪录片在创作中,多次深入女子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进行采访。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设置组织在拍摄中,发挥电视擅长表现的“现在进行时”的优势。陆续拍到了女干警的工作过程、生活片段以及巧遇到的一系列事情,构成了这部纪录片丰富的视觉素材,也为记录片的纪实性打下了基础。纪录片的纪实性还要在现场捕捉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发的事情,因此这是预先设计拍摄程序中做不可做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只能碰运气,而不需要提前预案,实际上任何一位创作者在允许的情况下都会放弃预先涉及的权利。即使有一些是受条件限制的,也要争取到机会,努力为片子提供有力的真实性素材,有说服力。

因此纪录片在现场的创作有较强的灵活性,创作者要不失良机的捕捉现场所发生的事情。采访过程中,构思好的内容要在现场实现,留有余地的部分要做现场补充,没有预见到的要现场做临时调整。不管怎么样,索要表现的都是真实地在现给观众。

二、真实是记录片的灵魂

纪录片从诞生之初便与人和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创作者要紧贴近生活,才能使其作品达到大众化和生活化,符合日常生活的审美要求。

通俗地讲,内容决定表现形式。当打开摄像机的时候便有了主观因素。拍摄者在跟踪、等待的时候总是希望会出现某情景、尽管在我们学的课程中讲到,不允许有过多的因素介入,尽管你所期望的有时候甚至远不如现实发生的更精彩感人。然而有了这种主观意识,才会在长时间的等待中抓住突然发生的你所需要的精彩瞬间。所以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你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你能够后做到的仅仅是在旁边用摄像机把他记录下来。

就像拍摄《一个女狱警的故事》时,为了增强纪实性,有时候是需要在监狱里守候,利用抓拍、偷拍、抢拍等手法,获得大量的可用素材,为以后片的视觉冲击力及说服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也使该片真是的叙事手段得到了发挥,看似平常事情中蕴含着震撼力。通过连续的记录和多视角的表现使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物体的运动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并且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和角度、多变的空间和层次,形成多变的审美效果和逼真的运动试听感觉。在拍摄家属于犯人面对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一名儿童搀扶着一位老人缓缓的走进教室,镜头从大全景慢慢推倒小全景然后跟摇到老人与儿童做的椅子上,然后又拉出到犯人和老人与儿童的全景。此时女孩从书包里拿出一张成绩单,笑着对犯人说:“这是我期末考试的成绩(全优)”,此时镜头从女孩的脸上慢慢到成绩单上,笑着对犯人说:“妈妈咱们比赛吧,你在监狱里好好改造,从新做人,争取早日出狱,我在学校里好好学习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好吗?”当镜头慢慢推倒女犯人的脸上时,给了一个特写,女烦人留着忏悔的眼泪不停的点头。这一组长镜头记录了母女见面的感人场面,也是全篇的之笔,点睛之笔。他表现出了女犯人内心的波澜――内疚、悔恨、遗憾、伤心还有无奈,一时间百感交集。女孩鼓励妈妈的话也深深的打动了观众。

其实,纪录片就是讲故事给观众看,即然是故事就要有情节、有看点,而这些免不了要有一些冲突在里面,戏剧冲突的实现就要在拍摄中去留意,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下功夫,这些都是离不开创作者的轨迹发展方向,有时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精彩。

三、把我创作技巧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

就纪录片本身而言,我认为纪录片的内容是生活现象的呈现,但如何呈现需要技巧。结构的安排也有技巧,表现手法也有技巧,这些技巧如果有一个没处理好都会对收视效果有影响,也就是说这些都很重要。

电视既是视、听同步,又是时、空一体的,基于这些因素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及时准确地抓拍到有价值的镜头,因为这些镜头很可能在此片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效果。生活中的形象是包括声音的,因此要想表现真实性,同期声的运用是纪录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极富表现力的手段。同期声能够起到传递和增加画面信息量、烘托气氛、表现环境等不同的作用,是电视中不可缺少要认真对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望长城》至今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其中“寻找王向荣”一段,焦建成与王向荣的母亲交谈,画面是王向荣的近景,而音响中除了焦建成的问话外,还有王向荣媳妇的问话、鸡叫声、幺牲口的声音等等。多层次的声音构建了一个真实的空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音响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还有我看过的片子《雕刻家刘焕章》的片尾,镜头从小巷拉出。离刘焕章家越来越远,而“咚、咚……”的凿木声却越来越响。这时本是自然音响的凿木声,经过艺术的夸张,那空灵的声音,已不仅仅是表达他凿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象征着刘焕章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这声音也给后人留有延续的余地,使人在片子结束后,仍觉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除此之外,选题是决定作品优略的第一尺度。在大千世界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为纪录片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认识,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生活的创作形式。真实是它的生命,也是它的魅力源泉。一个个普通的生活,必须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真谛。

纪录片最根本的价值就是记录历史、记录生命。通过纪录片使人能够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流程,感受到这个时代所特有的那种历史痕迹。从这个角度来讲,电视纪录片于一般的电视节目不一样,它需要长时间的拍摄周期和编导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在现场捕捉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因此是预先设计程序中所不可做到的。采访过程中构思好的内容要在现场实现,留有余地的部分要做现场补充,没有预见的要在现场做临时调整,把所表现的真实再现给观众。

纪录片从诞生之初便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创作者要紧贴生活实际,才能使其作品达到大众化和生活化,符合日常生活的审美要求。

通俗的理解,我认为内容决定表现形式。当打开摄像机的时候便有了主观因素。拍摄者在跟踪、等待的时候总是希望会出现某种情景,尽管在我们学的课程中讲道,不允许有过多的因素介入,尽管你所期望的有时候甚至远不如现实发生的更精彩更感人。然而有了这种主观意识,才会在长时间的等待中抓住突发的、你所需要的精彩瞬间。所以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你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你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在旁边用摄像机把它记录下来。

其实纪录片就是讲故事给观众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有情节、有看点,而这些免不了要有一些冲突在里面,戏剧冲突的实现就要在拍摄中多去留意,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多下功夫,这些都是离不开创作者本身的轨迹发展方向,有时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精彩。凸显的情节与瞬间会给人以共鸣,观众和创作者才会有互动。

因此可以说电视纪录片是利用声像合一的制作手段,把一个个包括现场同期声在内的影像按照创作者想法剪辑、排列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从选择拍摄对象、酝酿拍摄方案一直到后期的制作合成,换句话说就是创作者一直在讲故事的过程。采用长镜头、同期声等表现手段。用风格平淡的采访叙述,细腻平淡的镜头语言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成功纪录片的表现形式。细节的处理也是纪录片的重要环节,纪录片往往要靠精彩的细节取胜,声音的表现、特写的运用等等,这些无不撞击着观众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范文4

[关键词]编导专业 项目驱动 培养模式

广播影视媒介作为社会主体媒介,是我国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宣传工具、信息工具和娱乐工具,影视传媒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态势强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收入已连续五年保持20%的速度增长,电影市场也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广播影视加快转变、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由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对编导人才的需求相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广播影视及新兴媒体的深度合作成为影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相应地对未来编导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影视编导不仅要具备传播者所应有的人文品格和文化底蕴,还应具有突出的策划创意与实践执行等复合能力。面对行业发展对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编导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努力深化“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以项目为驱动教学的培养模式,构建学、研、产、用一体化教育教学平台,以实现行业对应用型创新编导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

一、以课题和项目带动教学,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编导专业作为一门“技术的艺术”、“文科中的理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中缺一不可的两翼,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成为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编导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以往重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轻社会需求;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面,积极探索“项目驱动教学、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运作带动和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效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强化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编导专业教学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对接。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采用项目调研——项目申请——项目委员会考核批准——项目执行——项目验收——项目总结的完整工作流程,采取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双线并举的方式,通过由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设置课程群组,组织多名教师集体授课,围绕作品创作中的各个环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实际工作环境和创作机制要求作品水准,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实现调研能力、创意能力、实践能力及沟通协作等专业能力的提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注重课题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在结合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基础与人格培养,根据不同阶段专业教学应实现和完成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设置,使课程之间有效衔接。按照课题、项目任务来组织学习内容,改变原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分离的情况,以课题、项目任务为纽带把这两类知识进行整合,将热点话题、社会关怀、文化情怀、人生信仰等渗透到课程体系内,人格培养为先,人文基础为核,为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全面训练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通过对项目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前期市场分析来提升学生的调研能力;然后在了解掌握市场和行业前沿信息及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创意和前期创作,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最后在完成各个创作环节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执行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等。

二、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在行业快速发展和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加强行业亟需的多元化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为社会培养艺术方面的普适性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为行业输送高端编导专门人才。对于特长突出、发展潜质较大的学生,组织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项目组,用适合学生特长发挥和发展的项目、课题,将有潜质的学生集中培养。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虚拟课题或承接实际项目,在项目、课题的实施中进一步激发其创作潜能。

在项目驱动教学灵活的开放式双向选择机制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进入不同项目组,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实行编导人才的分层次教育和分方向发展。教师针对学生承担不同的工作环节,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实现编导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主要以教师作为传播者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学过程在课题、项目实施运作中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互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对课题、项目的探究,在教学中体现出平等沟通、合作的特点。影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实际问题多、解决方案多等特点,根据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学生的知识盲点,随机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对知识难点进行学习分析,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解决方案进行论证比较,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学会质疑分析,发挥创作个性和特长,扩大知识辐射面。同时,完成课题和项目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前沿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行业发展相融契。以“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为特点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把被动的“传授—接受”转变为主动的“阐释—理解—知识建构”,教师和学生同是教育者和求知者。通过平等互动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以发挥,专业潜能发掘成为可能,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实现分层次教学,分方向培养,为行业输送多元化编导专业人才。

三、以市场检验教学,构建科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艺术、人文与技术,可以看做是影视教育发展的三个支点”[1],针对编导专业自身特点,在项目驱动教学的评价中,需构建人文品格、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三维立体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把学生人文品格的提升作为衡量教学的一个基础指标,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的运作实施均强调学生的人文基础与人格培养,使学生的创作和实践始终注重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其次,项目实施运作注重过程管理。针对学生个性、兴趣,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意能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将项目任务分解为实践的各个具体环节,对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进行评估,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准确和人性化;同时带动学生对项目运作的每一个阶段都主动重视、积极参与,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过程管理中,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也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使学生在“做中学”中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塑造合格的编导人才。此外,在结果管理方面采取内外结合机制,强调课题、项目成果的水准评价。内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学生交流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外部评价则以实际工作环境和创作机制要求项目水准,将作品带入市场,邀请企业或一线创作人员评价的方法,切实提高课题与项目与市场对接的契合度。

编导专业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意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注重社会责任和人文品格的高素质编导专门人才为目标,依托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运作,积极追踪行业发展趋势,使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项目驱动教学可以使编导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现具有媒体融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编导人才专业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演播室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网络化;智能化;虚拟演播室照明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电视节目制作设备,从演播室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系统,正经历着由模拟向数字化的过渡。目前,索尼、松下、JVC等公司纷纷推出了最新的数字摄、录、编设备。同时,国内外的视频公司也推出了非线性编辑及网络服务器系统,数字技术日益成熟。而学校教学资源管理与建设处一直是教育类节目的制作中心,在多媒体教学及资源制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一套适合自身需要的数字化演播系统已成为当前学校必备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其规模和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及现代远程教育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演播室系统基本结构和设计思路

数字演播室系统基本结构有两种:一种如传统模拟系统的线性结构,相应的设备换为数字设备,再加上编码与解码、复用与分离等部分;另一种是计算机网络,采用以宽带视频服务器为中心的分布式结构。虽然目前以FC网、以太网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已可以实现局部范围内的某些功能,但要建立一个全部基于多媒体的数字系统,技术上仍要提高。所以,数字演播室系统大多仍采用线性结构,系统的某些局部可以使用多媒体网络。

数字演播室总体设计思路:确保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和高可靠性,系统配置灵活,可兼容4:3和16:9格式,为将来的HDTV做好准备;在功能上,既要满足对直播的要求,又可以进行后期节目的制作,并且保证出色的图像质量;系统应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包括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通道带宽。

二、系统信号格式和接口标准

数字视频信号格式种类繁多。目前,数字电视系统以串行分量数字信号格式为主流。通过串行数字接口(SDI)可用一根同轴电缆同时传输4:2:2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数字音频和时间码。ITU-R BT601数字分量演播室标准建议和SMPTE267M分别提供了4:3和16:9两种彩色电视信号的编码方式、取样频率、取样结构的明确规定。演播室采用分量编码,亮度抽样频率选为525/60和625/50行频的公倍数2.25MHZ的6倍13.5MHZ,使样值有正交结构,便于数字处理并使三大制式在数字域内的每电视行的亮度样值数统一于720个,两个色度样值均为360个,即4:2:2格式,从而使同一格式数字录象机能记录三种不同制式的信号,并使整个数字演播室能以4:2:2格式接在一起。正是这一标准,使各种数字演播室的数字设备能连成一系统,形成一个4:2:2的数字演播室环境。

三、数字演播室视音频系统设备

(1)数字切换台;切换台是演播室的核心设备,切换台的数字化是演播室数字化的关键所在。目前,数字切换台无论在外观、操作还是内部框架结构上,均与传统的模拟切换台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切换台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起来,实现了联网操作。其输入的SDI接口不再与控制面板按钮一一对应,而是由菜单设置其对应关系;输入的视频信号与键信号也不再区分,可接入任一路SDI输入口。数字切换台具有强大的设置菜单,可对制式、格式、宽高比、各种键及特技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参数进行设置。以下是数字切换台的选型原则:采用串行数字分量电视信号格式;保证足够的直接切换的信号源;至少要有两级M/E,一级PGM/PST;有两个下游键(两种字幕叠加或主、备字幕机)可以存储某些特技效果;运行可靠性高,最好有备份电源系统;各信号源之间的自动同步;能进行软件操作,保证在面板失灵时,软件能代替面板进行正常的切换操作。切换台的选型不仅要考虑演播室的节目制作类别和容量,还应考虑后期节目制作功能的兼顾,以充分发挥作用。

(2)摄像机;摄像机是前期信号的采集设备,在视频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目前,市场可供选择的数字摄像机型号很多,各大厂家高级摄像机都采用12bit模数转换,在信号处理上采用16bit以上的数据处理,保证了更精确的伽马、拐点、轮廓校正。另外,演播室摄像机所用电缆长度最好不超过200m,超过时应用光纤,接插件要采用镀金措施,防止辐射。摄像机质量直接决定演播室的节目技术质量,因此,需慎重考虑性能、价格和需求。各厂家采取的技术不同,日本各摄像机厂采用的是16:9的CCD元件,通过改变水平尺寸以实现对4:3的兼容。在进行4:3和16:9之间转换时,由于成像面的水平尺寸不同,因此需要通过可转换镜片来弥补视角的变化。选择摄像机的最好方法是用户根据系统投入的资金将各公司的相关档次的摄像机架在一起摄取同一测试卡,对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主观感觉及摄像机的价格则优选取。

(3)视频记录设备;目前,对于串行分量数字演播室可供选择的广播级录像机有D1、D5和BETACAM DVW系列的产品。在数字演播室中,考虑到节目制作的质量以及原有大量BETACAM SP格式节目素材的直接利用,应该首选BETACAM DVW系列的录像机。近年来推出的DVCAM、DVCPRO、DIGITAL–S、BETACAM–SX等都是数字分量记录格式,但互不兼容。它们都是进行码率压缩后将数字信号记录到磁带上,这在进行简单的节目编辑和复制时,进行多次D/A、A/D变换后,信号的质量会下降,因此比较适用于新闻节目的制作。在专业数字演播室中,BETACAM DVW应作为首选。

(4)数字矩阵;随着演播室功能的增多,数字矩阵逐渐在演播室得到应用,系统中使用矩阵的目的在于:扩展切换台有限输入通道;根据节目制作需要改变监视屏上监视器的信号排布;记录设备输入源的选择;摄象机返送源的选择;提供紧急备路输出通道;为整个系统进一步扩展提供选择。目前,生产矩阵的厂家在增多,矩阵的控制也越来越方便,产品工作稳定,通道指标高,具有多种格式混合切换功能。现在生产矩阵的厂家有:索尼、飞利浦、LEITCH、PROBELL等,具体型号和矩阵大小用户可根据自己演播室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5)数字串行设备;数字串行设备指串接在数字电路中,对数字信号进行变换和存储的设备,包括A/D、D/A、数字信号帧同步机、数字台标发生器、数字视频分配器等。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采用,数字串行设备的体积比相应模拟设备大为减小,通常只是一块电路板。虽然数字串行设备并非数字演播室的核心设备,但它通常串接在系统的输入输出端口处,直接一向到系统与外部时基及相位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各种变换后信号的技术指标。

四、演播室数字音频系统

演播室音频系统包括声音接收装置、音频信号传输装置、音频信号编辑处理装置、扬声器等。广播音频将音频取样频率规定为44.1KHZ或48KHZ。而AES(美国音频工程师学会)/EBU(欧洲广播联盟)建议采样频率为48KHZ,这样做除了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数字音频信号外,也使得音频采样与视频频率之间具有简单的换算关系。有利于解决音频信号与视频信号之间的同步问题。

五、数字系统的测试

数字系统测试的是作为图象信号载体,由“0”、“1”码组成的码流。这些数据流在经过某个系统后发生的变化,及其对数码流在后级设备中的再生的影响,是数字系统测试中的重要的事情。数字系统的客观测试包括以下内容:测试数字信号的模拟指标,如信号幅度、抖动、噪声、上升及下降时间等,这些可在眼图上得到综合反映。数字指标,包括误码率、时基误差等。数字信号码流结构的测试,尤其是各种加在行、场逆程期间的辅助数据的测试。

增强测试,也即系统安全性测试,测试数字系统中画面开始走向崩溃的拐点,以及当前系统距拐点还有多少余量等。

六、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数字接口标准;数字系统各设备间通过数字信号串行数字接口(SDI)相连接。SDI接口是按ITU-R BT601-2数字分量演播室标准建议,为N制SMPCE(SMPCE259M)和PAL制EBU(TECH3267-E)采纳的标准接口。接口接受来自并行接口经过修正的10bit信号,传送比特率为270mb/s。可传送4-8路数字音频信号。用单根BNC电缆传送,最长传输距离300米。由于SDI接口还是一种新型的、采用扰码的NRII接口,因而被世界上众多数字视频生产厂家普遍采纳。对当今多种数据压缩方式并存,存在不同压缩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是十分重要的,它确保在4:2:2数字演播室环境下,使各数字演播室的不同的设备连成一个系统。SDI接口的使用也大大简化了系统内部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的转换,为数字演播室视频系统设计提供了方便。

2.定时和延时;在数字环境中并不需要准确的定时。因为数字系统的定时要求以时钟周期、毫秒、行的数量级进行度量的,而不是以纳秒级进行,而且通常不要求串行数字信号与时钟周期的时间准确对齐,这就使得在数字系统中的定时问题变得简单化。自动定时教正功能是输入电路中的自动定时缓冲器实现的,一般数字视频设备均具有这种输入自动定时教正功能。数字切换台的自动定时窗口大约是几十微秒,在自动定时窗口的可调范围内,自动定时窗口为所有输入信号提供同样的基准,这样,输入信号都有一个对称的定时窗口,若所有信号源都落在这个窗口内,自动定时的特点就能使信号锁定,并将输入信号调整到精确状态。所以,录像机都可以直接接到切换台上,这就大大简化了系统调整,减少信号之间的定时误差。

数字系统中,视频信号经过带内存储器的设备后,相对于音频尤其是模拟音频信号会产生一定的延迟。一般来说,数字录像机输出的视音频信号是同步的,切换台的时延在几行之间,而A/D、D/A、帧同步机、制式转换器等所产生的延迟一般是一帧。只要合理安排信号流程,视音频信号之间的延迟可以控制在难以察觉的范围内。如能觉察到延迟,可在音频系统输出端加接延迟器,以拉齐视音频信号的时延差。

七、数字演播室发展趋势

1.多媒体和虚拟演播室

由于数字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都是对0和1处理,使得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很好融为一体,非线性编辑、虚拟演播室,就是二者结合的产物。非线性是相对常规的线性编辑而言,它以计算机的可修改性。信号记录的非顺序性和操作方便性使得型号的插入、搜索等操作简单快速。非线性系统编辑方式由于采用编辑菜单只对记录在硬盘中的节目素材时间码进行各种记录操作而非直接对视频信号进行合成,因此在经过多次编辑之后信号质量基本没有损失。而进行线性编辑的模拟信号损失却很大,且对磁头有磨损,增加了节目制作的成本。所以非线性系统不失为进行节目制作的一种良好方式。非线性编辑系统包含了数字特技机、字幕机、编辑机、调音台的功能。经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的节目直接输出到数字分量录像机,也可以进行D/A转换后输出到传统的模拟复合录像机,更可存在硬盘中通过网络直接送播控中心播出。随着演播室数字化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录像机在传统节目制作环境中的核心地位正在被非线编系统打破。因此,数字化制作环境中,非线性编辑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虚拟演播室技术也已成为当今电视技术的热点,虚拟演播室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三维运动的或静止的场景,成功地解决了前景与背景之间的透视关系、比例关系,使合成的图像有极佳的立体效果,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虚拟演播室不仅能提供虚拟场景,还能让讲课教师走入(出)三维场景内,或者虚拟物体的后面。同样场景内的虚拟物体可运动到讲课教师的面前或周围,这一点和传统的色键抠像有很大的区别。虚拟演播室可以进行异地人物采访。利用外来的视频信号直接进入虚拟演播室系统,与现场主持人结合进行实时的、面对面的采访。在虚拟场景中,对虚拟物体(道具)的增加、删除、移位是很方便的(和三维建模软件有关),这为临时修改创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仅大大节约了演播室的制景经费,而且使演播室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2.网络化、智能化

演播室的网络化,是与计算机数据压缩、传输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按照这种技术,摄像机和话筒等前端信号获取设备会将所得图象和声音信号直接转为数字信号,并可以按照一定格式进行压缩,然后通过网络传给后继设备,当设备之间很近时,也可以选择不压缩而直接通过网络传送,使演播室网络化。一套完整的高标清兼容的演播室设备系统可以使天津电大的电视节目制作设备从模拟环境平稳过渡到数字环境,能够制作录像带vetIetItvt光盘cy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教学媒体,达到广播级电视节目数字标清的制作质量标准,提升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能力,并为将来设备的升级和扩展留有充分的空间,为将来实现数字高清制作系统奠定基础。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73页)

八、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发展及目前存在问题

虚拟演播室技术最初只是用于演播室节目的制作,但现在它的应用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出现了以虚拟演播室技术为基础的一些新技术,虚拟演播室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可制作出实际不存在的或难以制作的场景,并可以在瞬间改变场景,因此可创作出更丰富更吸引人的节目另外。由于场景的制作修改保存等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可降低节目制作费用,但它的普及和推广仍有一定的难度虚拟系数机器价格昂贵。设备一次性投资很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技术不但能节约大量制作布景的投资,而且还能省掉布景和道具的存储空间和外景场地。虚拟演播室技术本身是一项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新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日后的节目制作中它将进一步体现其优势,提高演播室的利用率。

虚拟演播室照明系统主要应用于演播室照明效果可以根据所需情境利用系统的交互功能,打开所需要的聚光灯柔光灯等虚拟照明设备,并按具体要求调整灯光的角度、亮度等等。例如当场景中只需演播室局部灯光,犹如黑暗的即可将大部分主光辅助光及全部背光关闭,只将灯光在某一区域上形成明显的定向照明效果按情节需要依次增多或减弱灯光,只展现环境的效果。虚拟演播室照明系统是虚拟演播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演播室的内涵不再是单纯运用色键的狭隘定义抠像技术进行电视节目前期合成制作。虚拟演播室照明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仅仅是虚拟演播室系统的最初探索。诸如照明效果仿真演播室功能开发应用实践等环节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发挥数字化演播室的最佳功能,都有着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党东耀.当代广播电视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

[2]杨杰等.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翁志清.数字电视制播系统[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4]王蕊.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孙景琪.数字影视技术及应用[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广播电视编导前景如何范文6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教育 专业主义 交互式新闻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讲师,西安710100一、媒介融合及其为新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这一本意更倾向于技术融合。但如今已经形成的媒介融合这一趋势包含更多――密苏里新闻学院迈克・麦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媒介融合的定义中至少要有三条线索:第一个是经济和运营目的。传媒组织都希望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广告份额。第二个是新闻报道方式。媒介组织融合不同的报道方式制作新闻产品,是为了追求最佳传播效果。例如广播台创办网站为自己的节目补充视觉信息。第三个是公众(或受众)和媒介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由公众创造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被专业媒体采用,同时正在流行的社交网络服务(如Facebook、微博、人人网等)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大大改变了公众与主流媒体之间的关系。公众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中。Jenkins教授于2005年就已经说明,从iPod的数字录影机开始,我们就已经生活在了媒介融合的时代,这个时生了很多变化,传播、讲故事以及信息技术都在慢慢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我们如何去生产信息、传播信息、消费信息和学习信息。目前,我国“三网融合”已经作为国家工程正式步入实施阶段,更昭示了一个崭新的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这一态势为新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第一,技术的挑战。媒介融合对新闻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包含两个方面,一为数字技术;二为新闻专业技术的融合,即全媒体人才。新闻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既要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和广播电视业务知识,又要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尤其是包罗万象的新媒体技术,如虚拟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合成技术、3G、Web2.0、影视编导、节目策划、摄像技术、灯光技术、非线性编辑”。特技制作技术、音视频编辑技术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在于新闻报道方式的融合,因此单一的专业技能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报道方式,记者、编辑不再是为媒体内部的某一个部门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部门进行信息的采集和。记者所制作的信息既可能被用于报纸,也可能被电视或者网站采用。

第二,知识结构的要求,公众与媒体的新关系对新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媒介融合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使得过去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媒介融合的根本点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意味着公民新闻时代的来临,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或者新闻业不需要新闻专业人才。因为,公民新闻也意味着信息的良莠不齐,杂乱无章。这就意味着新闻专业人才的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可以不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可以不做现场采访和拍摄,但却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在海量的信息里选择正确的、真实的信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进行大众传播。可见,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应对新闻生产方式的变化,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专多能。

第三,沟通能力的要求。“学习如何与社区参与者打交道,创作出高质量的报道。这是我们的毕业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也是下一个时代新闻业走向繁荣的最终方式。”沟通能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能力,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沟通能力。网络沟通能力包括利用网络进行采访;搜集新闻的能力;进行调查的能力;利用社交网站发起讨论的能力;创建网络社区作为新闻来源的能力等等。

二、新闻教育面对媒介融合的变与不变

面对已经形成的媒介融合态势,美国新闻教育已经产生了震动。少数院校因为亏损已经关闭,但大多数院校在面临生存or死亡的问题上毅然选择了市场。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带来的挑战,他们纷纷在近十年中做出相应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大都聚集在课程改革和对新媒体的利用上,如增设融合新闻、数字技术、交互式新闻课程;利用网络社区作为实训;提供双学位等。

我国的新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三网融合”的正式实施将成为媒介融合一次的催化剂。这样一来,传统的新闻教育变革成为生存的必然。但是,新闻教育哪些要变?哪些不变?将是新闻教育变革前需先解决的问题。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教育不变,但新闻教育的理念要变

什么是专业主义?简单来说,专业主义体现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其中包括(1)服务公众的意识;(2)专业自律意识;(3)遵循专业社区共享的专业标准;(4)以专业的内在因素(如服务、贡献及专业成就)为基本动力;(5)工作自主。那么对于新闻专业主义而言,则表现在,第一,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发展;第二,媒体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三,媒体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无论媒介成为什么样子,其传播新闻的功能、服务公众的目的不会变,所以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核心仍然是客观的报道新闻,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样的精神内核在新闻教育中仍然应该居于首位。

新闻教育理念简言之就是要培养怎样的新闻专业人才,它决定着新闻教育的走向。在这点上,实施新闻教育的院校应当敏锐的意识到新闻业的变化,及时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目标等做出调整。就目前来看,媒介融合要求“全媒体”人才,新闻教育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做出相应的改革。所谓全媒体人才是指掌握多媒体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非传统教育只掌握特定媒体技术、技能的人才。即需要新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国内目前大多数新闻院系已经为新闻专业开设了网络新闻等相关课程,但这种变化还只是微调,并没有将其作为未来发展趋势或教育理念来实施。仅有个别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2007年增设了“数字新闻传播”方向,“其立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客观变化,其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而早在2003年左右,美国300所新闻院校中就已经有50%针对媒介融合对课程做出了相应地调整和改革。今天,这种改革则更为全面。“忘记笔的力量吧!现如今,新闻教育的基础是键盘和摄像机”。虽然这样的口号我们不能完全苟同,但从中却可窥见出其

教育理念的变革――针对技术而言的新的新闻教育理念在美国已全面生根。因此,媒介融合时代所需要的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并具有多项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

(二)核心技能写作训练不变,但新闻教育的方式要变

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传统的新闻报道,是基于媒介融合、新媒体或者是社交网络的新闻报道,新闻写作仍然是新闻生产最重要的一环。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角度、新闻的影响力都需要通过写作来实现。新闻专业主义所包含的客观性、独立性以及自律精神更是只能通过新闻写作来体现。

目前,我国新闻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方式,主要教学力量多为实践经验不足的学院派教师,新媒体技术的掌握滞后。学院派教学方式有对新闻写作尤为重视的优势,但是不适应媒介融合带来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媒介融合要求新闻的报道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媒介方式,而是多媒体联合,如某一事件发生,先有网络以各种方式发出短消息,接着制作事件视频,撰写深度报道,多媒体全方位展开。这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应变能力、技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社区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开放、交互式的工作,边学习边实践,学会交互式的新闻报道方式,学会鉴别新闻,发起话题和讨论,训练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同时,可以进行融合新闻的演练,借助于网络平台链接视频,发表议论、推广内容、研究和搜集新闻、采访。

(三)批判精神的培养不变,但新闻教育的内容要变。

在进行信息生产的同时,新闻专业人才因为站在“船头”的特殊性,还肩负着社会的观察员、社会风向的引导者、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的任务。因此,新闻教育本身不能把新闻专业人才看成是技术员。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深度、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葆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上。通识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与批判力的路径。张力奋\认为,新闻教育以培养专业记者为宗旨,重视实务。“英国则不同,鲜有新闻专科,求诸于人文通识教育与训练。记者的学科背景极广泛,很多念的是历史、文学、经济学、政治或哲学法律科学。英国人的思路是,一旦有基本的人文学养,懂得如何独立思考分析,如何采集评估证据,甄别知识,有了基本训练,以后经过专业训练,做什么都成。当然包括当记者。”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这一论断重新焕发生命。因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公民新闻使新闻生产成为所有人都可以进行,那么新闻专业人才的存在价值是什么?那就是在海量信息中挑选新闻的眼光、发表议论的角度以及由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这些都要求具有人文精神和批判力。

在具有优秀的批判力的基础上要注意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兴盛和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只是采集与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的整合,提升其品质和价值,使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产品,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这就需要记者编辑成为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今年秋天已经开始提供新闻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这对中国新闻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启发。当然,与计算机专业的合作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社会有多少知识,我们就要多少合作的可能。因此,与院校其他教育资源的整合以丰富新闻教育的内容,是新闻教育变革的可行性方向。

参考文献

[1]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写作》.2009牟.第8期

[2]Tanner, Andrea Duh e :“Trends in Mass MediaEducation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 Preparingstudents for careers in a convergirtg news environment”.Sonya Simile; Aug2005, Vol. 5 Issue 3

[3]唐筱童:《媒体融合:锻造跨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新闻窗》,2009年,第6期

[4]《美国新闻院校改革:键盘和摄像机成新闻教育基础》,新浪传媒,省略 201 1年08月24日17:22

[5]转引自吴飞,吴风:《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