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1
体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观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现状,大多都比较偏重于田径和球类等项目的训练,而对于健美操、体育舞蹈、体操等形体训练项目的课程开展较少。而近年来,随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及实施,广大中学体育教师越来越意识到了形体在学生健康体态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因此越来越重视起了形体训练。中学生一般处于12-18岁的年龄段,这一时期是他们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可塑性,若能够在这一时期开展好形体训练,则可以矫正很多学生的肥胖、瘦弱、驼背、溜肩、鞍背、脊柱侧歪等形体问题。以下笔者就结合多年中学体育教育经验来谈谈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形体训练的作用与意义。
一、形体及形体训练概述
形体指的是人体的外在结构表现,若人体的自然形象表现出了美的形式,则就具有了形体美。具体来说,形体美包括了人的外形美、发育匀称、身体比例和谐、肌肉发达、骨骼坚强、肤色健康以及精神饱满等。形体美并非只是一种静态美,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美,因为它包含了人的形态、姿态以及气质等元素的美。一个形体优美的人更容易让他人感到愉悦、亲切,换句话说,形体美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交、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现实生活中,形体美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公关活动的成功。而形体训练就是专门针对人的形体所进行的一系列训练活动,目的在于帮助人塑造美的形体。形体训练隶属于体育训练的一部分,它是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来改变人原始的形体,使机体变得更具灵活性、表现力及控制力。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体育课程中加入形体训练内容,能够使学生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形体、气质、形象及礼仪等方面的全面改进,以及促进他们真、善、美人格的形成。
二、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形体训练的作用与意义
1、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塑造学生美的形体
中学生正处于花季年华,是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内,随着人大脑皮层的发育完善及骨骼、肌肉等的发育生长,人的速度、力量及耐力等体格素质也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正因为中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强的,所以通过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形体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体魄。再者,形体训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塑造美的形体,所以通过形体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增强体魄的同时,还能够形成美的形体,可谓“美与健康兼得”。
2、通过形体训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审美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审美呢?首先,对于人的形体来说,美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才会有“健美”一词。具体来说,所谓“健美”,一者要求身体无残缺、无疾病,二者要求肌肤红润、光滑、有弹性、有光泽,三者要求身体线条协调、匀称、有活力,四者要求行为举止文明、优雅,五者要求心灵善良、勇敢、坚韧。能够欣赏这几条美的元素的人,才是真正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的人。而通过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形体训练,正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避免学生因社会中所流行的一些弯腰驼背装酷、举止怪异当个性等不良风气而影响到审美观。
3、通过形体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形体训练虽然属于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它不仅仅具有体育运动的特点,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也正因此,形体训练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项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例如,形体操就是一种吸取了现代体操、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蹈以及迪斯科等的精华的形体训练形式,学生在做形体操的同时,可以通过聆听其缓慢抒情的背景音乐而得到心情上的愉悦和放松,从而培养优雅的气质和富有想象力的思维;而形体操中大量的种跑、跳、转动、扭摆等动作又可以培养学生热情奔放的性格。再者,由于形体训练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训练一次往往都非常累,更别说长期坚持训练了,因此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形体训练,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而以上这些,都是完美人格的必备要素。所以说,通过形体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4、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形体训练不同于传统的一些体育课训练内容,它带给学生的是对于体育的一种全新认识。形体训练并不是一种高强度、枯燥乏味的运动训练,它同时富有着极强的艺术气息,可以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到趣味和乐趣。形体训练往往需要跟随背景音乐的节拍来做动作,极其富有节奏感,可以在训练学生的形体美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学习之余的心情放松。而当学生在形体训练中体会到快乐并对其产生莫大的兴趣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形体训练,从而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意识。众所周知,现代体育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形体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形体训练,是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理论及目标的,它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发展,应当作为中学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在我国未来的中学体育教育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形体训练的重视,充分发挥出其的作用。
作者:周优优 单位:浙江省台州中学
参考文献:
[1]席姝容.论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形体训练的作用与意义[J].群文天地,2011,16:249.
[2]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 “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思想。因此,课改以后,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价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独有的、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可以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体格健壮,是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生活的基础,是智力的、非智力的情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生命的质量就要打折,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要受阻。尤其是青少年,只有身体强壮,才能精力充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对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的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长高、肌肉发达、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脂肪,使身体形态更健美。例如,教材安排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很好地锻炼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骨骼发育及身体的柔韧性等,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体能得以增强。
2.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学生不但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增强保健的意识,同时还能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可以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影响、改变着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体能,还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在平等、友爱、竞争、合作、互助的运动情境下,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学生会感受到友情、激励、赞扬、批评等,并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对抗的紧张、冒险的刺激、激励的振奋等,而这些体验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环境、乐观地面对现实、自信地对待人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挫折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还能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与成功,感受到合作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常会因为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产生烦恼,出现多疑、焦虑、压抑、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有损于健康。而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和体会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如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核心人物与协从人物的关系等。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使青少年学会自觉遵守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明白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根据社会规范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意识,如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可以使青少年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似乎体育就是运动,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技能性知识、原理和规律知识、始源性知识,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有两个特点: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技能性、操作性的知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包括认知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它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来获得。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例如,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安全运动的知识和能力;欣赏运动美的能力;与运动相关的野外生存能力;获得终身体育锻炼必须的运动技能;运用体育与健康的信息、资源、产品等为体育服务的能力等。
五、能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是良师益友,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成年居民中有67.7%的人不愿意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对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有51.3%的青少年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大多数人也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兴趣对学生发展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条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注重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十分关注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注重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所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同以往的体育课程相比有其突出的优点。它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运动技术的学科体系,而是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来组织教学。它在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注重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3
“学生座位表”的原始材料,即姓名、性别、学号、联系电话等,可由班主任提供,或者以学校教务部门的注册登记为准,体育教师将收集来的学生信息按不同班级进行分类整理,按需分配,构建适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表格式”评价体系,并付诸于实践中。
二、“学生座位表”的内容
“学生座位表”主要采用表格式和描述式相结合的形式,将学生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主要分为家校联系表、项目达成表、技能测试表和综合评定表四大类。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参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等同的评价与心理需求。
(一)建立家校联系,做到齐抓共管
完善的家校联系及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等。基于此,体育教师可将“学生座位表”进行添加设置,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份家校联系表,见表1。
表1 __________班 家校联系表
(二)定量评价内容
1.根据初中段学生(水平四)学年学习计划和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设计评价表格,见表格2。
表2 __________班 技能测试表
2.根据初中段学生(水平四)学年学习项目,表2数据评定,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各运动项目“达人”,并组建其智囊团成员,共同促进和提高该项目的发展。
(三)定性评价内容
描述性评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德育角度来讲,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能够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幸福感受;回归到体育教学中来,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由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评价体系更加准确完善。描述性评价更弥补了一些运动项目难以量化评定的不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学科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体验与快乐感受。
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五维健康观和常用“三维”目标,教师可设定积极参与奖、健康体魄奖、技能达人奖和友伴合作奖等,让学生在自评环节进行有效选择,可采用等级评定形式,比如,优秀、良好、一般等。以初中段体育课程设置为例,每月四周,每周三节课,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生。
“优势与不足”一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综合评定,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性评价,总结的同时可以写出自己的努力目标或者一句激励性话语等。见表3。
表3 __________同学 综合评定表
(说明:此表结合学生所学项目制订若干奖项,奖项可动态变化,意为评定其综合表现。)
三、“学生座位表”应用反思
“学生座位表”不仅是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名片,起到了相互熟识的作用,更是一张家校联系卡,拉近了家校、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更能发挥体育教育教学有的评价功能。此外,还反映出当下的体育课堂评价模式应多元化,“学生座位表”的构建与应用,还能促成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的转变,注重以人为本,保持与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我在构建与应用“学生座位表”时,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给实践推广带来不小的困难。
(一)“学生座位表”灵而不活,普及面不广
“学生座位表”虽然有多变、可操作性强等诸多优点,但是据我了解,其应用面并不宽广。“学生座位表”这一表格式实践模式虽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还只是局限于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在使用,很多体育教师还仅停留在“体育项目测试表”一表沿用到底的局面,这也是目前部分体育教师对教学单一评价的表现。我虽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制定出了一些可操作的表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如何让“学生座位表”花样更多、如何设计表格与内容、如何运用、何时运用,都给其推广与应用带来很多现实性挑战。
(二)“学生座位表”考验教师的表格制作能力
“学生座位表”的形成与构建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现,这就需要实践者具有一定的表格制作能力。表格制作是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教师新的技能应运而生,比如,收集、处理表格的能力、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等。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新技能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主动获取并提高的。
(三)“学生座位表”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中的功效有待提高
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集体备课 把握教材 教学方法 创新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育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让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如何实施呢?教师是关键,集体备课则是基础和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预设的成功与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障。能否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直接关系到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新课改成功与否,因此新课程理念下集体备课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新课程理念下集体备课能够帮助任课教师科学地把握教材内容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课改观和教材观,要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注重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内容并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升华为真正意义上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和处理也会不同,尤其是对教材中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教材整合与细化等方面的理解更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势必引起对新课标要求落实上的差异,甚至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更有可能造成所传授知识与新课标要求的脱节。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加强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透彻分析把握新课标,学内容、重难点、考点,形成最佳授课方案,确保课堂教学效果。要通过集体备课把传统的“死的教案”转化成“活的导学案”,以导学案教学为抓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新课程理念下的集体备课设置情境、激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集体备课能促进任课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于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课堂是一种生活,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生活,它需要和谐、交流、与学生互动。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
而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思维活跃的群体,课堂教学肯定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学科教师只有进行科学的集体备课,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确定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结构以及教学方法,周密地设计出适合教材特点、能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结构,才能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创设学生积极活跃、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有效调控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确定结构与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科学的课堂结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主动学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基本的标准,坚持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渠道。
三、集体备课能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形成决定课堂效率的优质教案
集体备课中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同,展现的教学思想各异。而教学思想是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基础,是教师调控教学进程和采取科学授课方法的依据。因此,新课程理念下集体备课能拓展教师间研讨的范围,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思想交流,阐释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以及对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的认识。集体备课活动中可发挥教师的思维优势、能力优势,集中大家的智慧,互补各自的缺点,可以发现各位教师的知识缺陷、能力思维不足等问题,在备课中努力、取其精华,努力将先进的思想体现在形成的导学案中。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可加强教学思想的整合从而有利于形成决定课堂效率的优质导学案。即“集体备课”实际上就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思想”或“他人的智慧”,教师再备课形成的个体化的导学案就是具有合作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四、课程理念下集体备课能提高学校整体学科教学质量
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同一年级不同班之间的不平衡、不同年级之间的不平衡等。造成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达成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共识,是一种教学思想理念的普及;个性化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各自的课堂实践,深化对思想理念的理解。备课组内教师可利用共同的导学案上课,导学案的质量本身就高于每位教师的个体水平,教师在这个起点上授课,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发挥、再创造,肯定会在这个基础上再突破、再创新。另外, 集体备课也是影响和带动下一年级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它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能总结经验、能优化教学思路。上一年级传给下一年级,下一级的教师可以再次修改完善,经过2—3级教师的努力,这个学校的一套系统教学方案便可基本定型。这对于学校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只有把握集体备课这一主要途径,重视集体备课的作用,切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5
习惯。
关键词:高中英语;主体;自学;口语;归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一、创设自学情景,培养主体学习思想
有人曾经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我看来,这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将来不会学习,那么将会很难适应这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社会。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自学情景,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思想,进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下面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自学情景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学习Music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我采用了任务型自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学活动。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首先,我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一些与音乐有关的词汇和句型,并介绍三位音乐家的生平及成就。等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学生在有明确的目标之后,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营造口语情景,提高主体学习意识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学习价值的体现。然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使得我们往往忽略了口语的练习,这也就是说,英语学习的一部分价值被教师无形当中忽略了。因此,教师要创设口语情景,让学生在相互练习中,逐步提高主体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对话,如:
A:Excuse me.Have you been waiting long?
B:About ten minutes.
A:Did you notice whether the number seven bus has gone by?
B:Not while I’ve been standing here.I’m waiting for the number seven myself.
A:Good. Hot today,isn’t it?
B:Yes,it is.I wish that it would rain and cool off.
……
引导学生在自由对话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自主归纳,提高主体学习热情
英语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比较多。记起来比较麻烦,并且比较容易记错,所以,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归纳,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有关状语从句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给出一定的例子解释。如,时间状语,引导词:when,after,before,since,not...until,as soon as(eg.I was about to go to bed when the phone rang)
特殊引导词:the moment,the minute,the instant(eg.I told him the good news the moment I saw him)
……
让学生通过自主总结,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逐步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建立自主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自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设有效的自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文辉.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上,2011(10).
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开发
1.高职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涵义
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三层涵义:一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 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建设既是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相应地,课程开发是高等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目前,尽管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可以说有比较明确的课程改革方向,在方法上也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具体的操作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企校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构建了运行框架。以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为主线进行设计与开发。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体系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在借鉴了了其它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3.重构教学模式
3.1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加强公共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构建公共课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结合实际需求,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加大计算机课程比例,关注专业发展。在课程上安排了《电子线路CAD》、《数字电路EDA设计》《EWB电子工作平台》等,通过计算机仿真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在必修课程里设置了《数字电路EDA设计》《单片机C语言编程》等限选课,保证计算机三年不断线。安排《电子新技术软件应用》讲座,结合企业使用软件情况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根据现场调研,我们开设了《电器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使该专业学生就业口径更宽。
以典型电子企业岗位或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电子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根据岗位需求我们构建了三级技能培训平台。分为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技能培训。把技能培训有机的统一起来,有序的完成培养任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技能培训体系,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3.2重组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它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3改造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
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内、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方法一: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的、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其中包括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方式。
方法二: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
方法三: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师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通过与企业合作,学院实训场所与企业生产情景一致,学生日常管理模式与企业一致。
3.4转变考核方式
根据各科课程特点,逐步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学习领域的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相统一。将每个学习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技能认证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测评,着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课时数与考核比重,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比例超过1:1,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结束语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实训教学体系的建立等。新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全体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树超 《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J]《职教通讯》,2001.05.
[3] 李学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