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范文1
关键词 传播学理论 教学思考 优化与整合 学习激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和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与传媒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8年的148个增长至2005年的661个,短短几年间增长了4.47倍。特别是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过去的“部门办学”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传媒相关专业教育新格局的形成。《传播学》作为这些与传媒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同样开设了传播学原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发达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成员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传播学教育在中国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传播学课程理论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一些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发表的《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副教授发表的《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等学术论文探讨了传播学教学存在的一些困境。传播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无法绕过这些问题。笔者下面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范文2
选秀冠军
今年3月1日开始,正午12点打开电视看新闻,你会发现《成视午新闻》换了一张新面孔,她就是漂亮的女主播王婵。
王婵有一张很上镜的脸,拍出来的照片相当有范儿,如果不特别说明,也许你会以为她的大片是某大牌广告。当然,她也的确拍过很多平面广告。
2011年,在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上大学二年级的王婵,参加了世界旅游小姐的比赛,获得那一年的西南赛区冠军、中国赛区亚军。作为名列前茅的旅游小姐,后续事项单上列有无数公益事业和国际活动,但王婵没有继续走下去,她对记者解释说:“那时候太小啦,面对的选择多,眼花缭乱的,但从来就没有想过要通过选秀出名,就想让自己充充电,多见识一下,再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2012年1月6日晚上,由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第一美差——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大使选拔》总决赛暨颁奖盛典在万宁兴隆大康乐剧场隆重举行,王婵在最后的“我是冠军”环节中,用诚恳而精炼的语言打动了15位媒体评审和大众评委,问鼎冠军。王婵接棒张燕,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新的代言人,畅享百万年薪,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环球促销的工作机会,由此游历了日本、韩国、泰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大三的时候,学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细分了班级,王婵被分到高级综艺班,主攻舞台主持。那时候,她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新闻女主播。
新闻主播
“因为我的专业是舞台主持,所以成都电视台来学校招新闻女主播的时候,我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去参加的,最后被选上了我特别惊讶。现在想想,大概就是因为我没有太在意结果,所以心态放松,表现出了自己的稳定和淡定。”王婵透露,进了电视台之后,台里的前辈告诉她,对于一个女主播来说,做新闻其实是最锻炼人的,做好了之后想转型主持别的领域都会游刀有余,这些话让她深以为然。虽然王婵个人更喜欢旅游和综艺,之前更多关注娱乐资讯,但由于现在做了新闻女主播,做一行爱一行的她也开始关注新闻本身。“现在就想怎么把新闻播好,我知道自己在专业上有差距,所以需要下功夫弥补。现在常常看新闻节目,对于内容、断句、语气……无不在心里反复推敲。”
王婵是典型的双鱼座女孩,别看面对大事的时候杀伐决断非常淡定,但遇到小事情反而容易慌张。“当主播有很多意外,永远不知道什么状况等着你。最糗的一次是跟现场记者做电话连线,因为信号原因,记者的连线忽然断了,我正好没戴耳麦,编导没法通知连线情况,我还在傻呼呼地一个劲儿微笑点头,急得编导隔着玻璃大喊。我常常是播着播着自我感觉良好,暗自在庆幸今天的播音没出错,却马上就说错一个字,只好悄悄掐自己的大腿。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每次一出什么岔子都特责怪自己。”
至于未来,王婵没有想好,她说先这样一步一步走好、走稳当,就像对待感情的看法,顺其自然。毕竟她才21岁,一切都才刚刚起头,不着急。
Q&A
Q:很多新闻女主播都是短发,形象干练又比较好打理,你为什么还是留长头发呢?
A:我是个保守的人,小到形象设计,大到生活态度,不敢有太大的突破,所以一直都是这个发型就没有想要改变。我只有在小学4年级剪过一次短发。
Q:大学时代参加了那么多选秀比赛,还取得很好的成绩,为什么后来会选择做严肃新闻主播?
A: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认识不同的人,学到很多东西。但人生还是需要一些真正踏实的东西,比如一份自己的事业,我觉得新闻女主播是一个值得做下去的事业。
Q:参加那些比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胆子变大了,我知道自己有语言优势、有镜头感,但内向、害羞,一说话脸就红。参加比赛之后,这些部得到了改善,所以现在才敢坐在播音室。
Q:很多选秀获得好成绩的漂亮女孩都会进演艺圈,你没想过做女明星?
A:播音主持对我来说更有意义。我没学过演艺,再说我的父母也很保守,家庭很传统,我读大学跟人家上高中一样,上班了跟人家上大学一样,每天得按时回家,被管得特别严,可能也不太适合进演艺圈吧。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范文3
我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四学生、学生会主席。作为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发出倡议的学生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一定会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对事物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我告诉记者,他们曾在学校内搞过“谁是你的偶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以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作为自己的偶像,而把雷锋、焦裕禄等冷落在一旁。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浪潮中,拜金主义思想对大学生们的冲击。现在,大学生之间互相庆祝生日已经成了约定俗成,同学之间互赠的礼物也越来越贵重,远远超出了尚无经济来源学生的承受能力。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临择业、考研等现实问题,分散学习精力,产生“60分万岁”的不良心理。
我表示,“八荣八耻”标准的提出,为大学生们的成长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清楚地告诉广大青少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他们的成长指明了方向。自从学校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以来,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践行“八荣八耻”的行动中。在一次“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为主题的讨论会上,同学们提出了数十项关于大学生怎样热爱祖国的表现。最后,大学生们达成了共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技能本领就是对祖国最诚挚的热爱。
我认为,“八荣八耻”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小学生的成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广大中小学生应以“八荣八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庸俗、低俗的不正之风,树立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表示,好的社会风气将会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健康的土壤。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为榜样,将使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与振兴积蓄力量。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范文4
一、互联网时代及其特点
互联网,又称网际网络,是网络间串联而成的庞大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的发展,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互联网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深刻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互联网不单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充满变革的新时代,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穿衣吃饭,大到航空、航天,日常生活与探索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互联网连接了每一个家庭、每个人,缩小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的距离,连接起了整个世界,使世界真正成了地球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把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平等与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等的平台,它面向所有的群体和个人开放,只要有上网的设备,连接上网络就可以在网上冲浪、游戏或者学习,都可以享受到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只要大家遵守法律规范文明上网,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地位尊卑、高下之分,大家享有共同的权利。
(二)交往与互动性
互联网时代,更加关注个体间的交往与互动。互联网连接了不同个体,大家可以便利地进行交流。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帖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论,其他人可以点赞、评论,并且可以互动、交流彼此的看法。
(三)快速与便捷性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连接了整个地球村。不同地区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出国的学子可以通过QQ与家人视频,快捷而且便利,只要有网络、有手机或者电脑的地方都可实现这种沟通。平时可以用淘宝、京东等平台进行购物,还可以在手机APP上订餐,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前很多繁琐的活动,都可以用手机轻松地解决。
二、互联网时代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也是个社会互联网化的过程。互联网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也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变革与创新,传媒公司快速发展,网络电视、网络节目的繁荣,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带动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到现在有超过150所本科高校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但是,很多高校开设播音主持类专业,却没有足够的合格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招生人数过多,生源质量下降,最终会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就业率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就有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主持专业。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人数多,但是总体素质不高。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的发展,可以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要求会更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更好的综合素质。
新兴媒体有很多,如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它们能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内容,极大丰富了媒介宣传的方式。罗宾・曼塞尔认为,“新兴媒体促进了媒体传播领域的扩展,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网络连接了整个世界,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平等地交流、沟通。新媒体的运营和发展,就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推动。这些人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执行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新媒体的兴起,也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变革。现在的电台和电视媒体,都被互联网化,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直播,观众可以参与互动。一些电视节目,观众可以参与投票、抽奖等。近几年还出现了去主持人化的现象,例如,在《中国好声音》等类型的节目中,出现了导师这一角色,主持人似乎被边缘化,只是负责串一下台词,甚至可以不用露脸。这类节目的发展是一种新的趋势,收视率都比较高。在这些新的节目形式里,话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给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和传统媒体都带来了很大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的转型,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迎接新时代的变革。
三、互联网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如何更好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全称为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很多,从中央高校到地方高校几乎都有开设。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国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并且专门成立了播音主持学院。该学校是我国播音主持、语言学等专业的重要教学基地,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应当跟上时代形势,培养目标与开设的课程更应当与时俱进,不能盲目跟风地扩招,应当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优秀学生上。这对于普通院校的管理者来说,十分重要和迫切,这些高校更应当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课程质量,紧跟时展和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基本功扎实、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有高校都要远离世俗的功利化,回归大学的本源,重塑大学精神,时刻把培养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肩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的责任。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范文5
关键词: 主持人; 素质; 形象
中图分类号: G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31-01
对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谁都希望能以最完美的形象示人,但美分两个方面,即外形美和心灵美。外形美指的是主持人的容貌、仪表、姿态、言谈和举止的美;心灵美指的是主持人的思想、情操、志趣、性格和道德的美。这里所说的主持人的形象的美,就是指外形美和心灵美和谐的统一。
纵观我国的名主持人,他们献身广播电视事业的坚强意志,他们坚持真理的勇敢精神,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优美的形象。节目主持人都要像他们一样注意雕塑自己的形象,但它是一个各种有机因素结合而形成的过程,包括着方方面面的素质和能力,而它的形成过程决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实践中,我认为主持人应具备三大基本素质:
一、政治素质
思想水平是主持人素质中的根本,它不仅是一个社会人的思想根基,而且主持人作为电视机构的代表,作为一个节目的标志,其观点、言论不仅关系到电视机构的声誉,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主持人必须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比如,《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就是因为该节目更多的关注了老百姓的生活,观众也将该节目的主持人视为“最后求助的法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节目及其主持人能否深受观众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能否以其自身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思想水准为观众服务。政治素质是前提、是根基、是一切工作的保证。
二、精神素质
主持人的美好形象往往通过人格、修养、风度、气质等状态反映出来,而这些状态都要基于良好的精神素质。这包括对生活和观众的热爱,以及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观众,主持人才能在屏幕上毫不做作的袒露真诚和质朴,也才能换来观众对主持人的喜爱。而对事业执着的追求,更能树立主持人的威信和富于魅力的形象。
1.思想。这是一个主持人雕塑形象的根本。主持人对某事某物的看法、观点,往往会对观众产生极大的导向力,这就要求其思想认识必须具有超前性、权威性,使观众认可其价值,接受其观点,从而将节目的主旨完满的传导给观众。在这方面,克朗凯特做出了很好的榜样。60年代末,克朗凯特亲自到越南实地采访越战,回国后在他的节目中发表了著名的反战见解,这一见解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促发了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约翰逊总统曾不无感叹的说:“如果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美国。”不难看出,克朗凯特以其令人信服的思想在屏幕上树立了权威的形象。
2.人格。人格的魅力对于主持人雕塑形象来说是最为持久的因素。尽管这是一种经过完善的魅力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在屏幕上的追求依然是人格的真实,是本色的流露。主持人的“真我”表现对观众是最具吸引力的,这种“真我”的表现必然将主持人完整的精神世界展示给观众,而同时又展示着人格的魅力。我非常喜爱的主持人敬一丹正是以她的坦诚、质朴、自然,给人一种毫无粉饰的真实的人物感。她在屏幕中的眼神是一种对观众的平视,是一种平等的、真实的交流。电视观众需要的就是这种目光,而敬一丹面对观众一直都是这样,这昭示着她的平和,昭示她的成熟,在报道时,她那明显可见的忧患意识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她自己首先为某一事件深深打动,忧患、喜悦之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她通过人格的素质魅力,获得了观众的信赖。还有,在北约轰炸南联盟时,主持人水均益与同行们一起奔赴科索沃进行战地采访,当观众看到水均益勇敢的站在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战地进行现场报道时,一种感佩之情油然而生,主持人那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跃然屏幕。
3.气质。离开气质的主持人不能称其为是素质全面的人。主持人的素质体现一定要有优秀的风度气质的支撑,才能有活力和吸引力。气质优秀的主持人必然吸引大量的观众,而观众对其所主持的节目也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感受。主持人的气质这一素质是由综合因素形成的,包括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文化结构、个性意志等诸种因素。它一方面具有先天性,另一方面又来自后天的修养和磨练。主持人的风度气质是伪装不出来的,完全是自然的袒露。有什么样的气质就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在屏幕上一望而知。
4.心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年轻的、阅历不深的主持人往往沉湎于社会知名度,在签名鲜花中显得有些飘飘然,走到哪里俨然以名人自居。事实上,内容远比形式更重要。主持人应该重视文化层次、知识结构、思想修养、政策水平及思考能力等因素,进行智能培养。因为只有功底扎实,我们主持的节目才能形成独特风格,才能准确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节目主持人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职业。就像一个广为流传的美国幽默所讲的那样,一位美国的电视观众指着与一位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时露面的美国总统说:“那个与主持人站在一起的家伙是谁?”诚然,主持人是容易出名的人物,此点不必讳言。人生在世都会和“名利”有所瓜葛,问题的关键是看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是视名利淡如水呢,还是看名利重如山?是孜孜不倦的追求节目主持艺术的提高呢,还是终日挖空心思在那里争名夺利?是靠艰苦奋斗和丰硕的成果取得名利呢,还是靠不正当的手段甚至出卖灵魂取得名利?古人曾说:“君子求名,得之道。”只要经过苦学苦练,办出优秀的栏目,主持出优秀的节目,大家自然有目共睹。不是有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说法吗?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从不宣言自己,但是他们那美丽的鲜花,香甜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络绎不绝的前来观赏和采摘,时间长了,树下自然被踩出一条路来。把这个比喻放在节目主持人身上是很恰当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业务素质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范文6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94-03
纪录片要求以现实素材来结构影片,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为拍摄对象,整理现实生活,对杂乱的生活发表个人的诠释、个人观点,也就是必须创作者作出自己的艺术处理,从而达到创作者的艺术要求与审美要求,这正是叙事艺术的“叙事”“故事”“叙述”的要求。事件是叙事成立的前提,是叙事的讲述对象。一个事件或长或短,或平实或曲折,创作者把情节通过媒介载体讲述,呈现给受众,受众通过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理解创作者的讲述,从而建构故事。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呈现和反映的过程,而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故事文本与故事接受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交流过程。可见,叙事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行为,这一行为是以事件、叙述者、接受者为主要要素的,文本是叙述的结果。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中,由于纪录片创作者考虑观众的收视率这一因素,纪录片创作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故事化、戏剧化叙述的倾向,使一些原本故事性不是很强的题材,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也喜欢用故事来表现。
所以说,纪录片应该是一种叙事艺术。
纪录片中采用故事化叙述影片,但是纪录片的故事并不等同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的故事,它从本质上排斥虚构,更接近生活、历史的原生态,这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内在约束与限度,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违背纪录片特有的真实性。
一、欲望对象
尹鸿定义欲望对象是“观众欲望投射的对象,是观众关怀、期待、注视的对象,是观众爱与恨、同情或仰慕的对象,是观众欣赏兴趣的直接因素”。
在欲望对象中,必须有观众的梦想、审美、价值在里面,或是观众的一种白日梦,即实现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后结构主义的电影理论在“重新阐释”精神分析学的主体与客体同化理论时提出了“镜像阶段论”,这一论述认为,婴儿在第六至第十八个月期间,开始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这时婴儿虽然自己不能行动,但通过镜子能确认自身,确认自己与自己的镜像同一,确认自己与镜中和人的区别。这就是主体对自我镜像的第一次认同,这种镜中幼儿的情境与电视观众的情境具有类似性,尽管荧幕形象不同于镜子对人像的反映,但由于纪实电影及其逼真地表现人的本貌,观众也愿意像婴儿向自己的景影像认同那样,向电影画面认同,并通过镜头录制的形象认识自我、关照自我、意识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如《龙脊》中的小学生潘能高对学习的渴望,山村困难的生活环境,乡村教师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很多所谓的城市人来说有不少相似,因为在中国,很多城市人的根都在乡村,都曾有过潘能高一样的渴望,都曾经经历过像潘能高一样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情景,因此这些相似的境遇,使人们看到自己的过去,为自己在城市生活中迷失的自我找回奋斗之根。
对纪录片而言,欲望客体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东西。欲望对象以人物为多,如孟京福、潘能高等等,那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特征才能更充分的体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呢?
第一,纪录片的人物必须具有人情味,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特征。所谓人情味就是指人的行为(包括名人和普通人)引起的兴味,使观众产生感情认同的因素之一。人情味来源于观众对他人行为的天然的好奇心,这些行为中包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反映和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人们的一定的伦理特征也是激发观众情感的因素之一,伦理特征较容易唤起观众的情感投入。但是需要讲究策略,即编导与人物之间在感情上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把自己对人物的审美与价值判断隐藏的深一点,一切都让人物自行呈现,这样观众会比较容易得就接受人物。此外,对人物伦理内容的挖掘,必须在考虑启恒久不变的因素外,还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时代变化中。如《壁画后面的故事》中教师刘玉安对陶先勇的关怀,老师蛮可以放手不管可是他却一直在支持,经历着期盼―努力―失望,再期盼―再努力,一直到最后期望彻底破灭,观众在看他,并不断的认同他,他的行为也得到伦理的认同,得到观众的赞扬。
第二,就是要让主要人物处在一种变动与变化之中。这种人物的变动与变化,或陷入一种前途未卜的冲突中,或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或受到几方面的攻击与争夺,只有这样才会使观众参与其中,关心人物的命运变化。如《最后的山神》中孟京福是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最后即意味着他处在急变的时代中,与郭宝林这样的定居族之间的代际差别;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冬天来的时候又一位鄂伦春族的老人去世了,他们这一代又离世代生活的山林远了一步;一位老人的去世,使得孟京福伤心;一棵画有山神的树被砍伐,使得孟京福神伤。他如何来寻找自我文化的身份,这也就深深的牵动着观众的心。
欲望对象是纪录片的核心,具有了这样的特征,才能在观众心里造成亲切感、认同感、紧张感、运动感,才是吸引观众不断观看下去的动力。
二、情节
情节来源于生活,尽人皆知。人,天天都泡在生活中,捕捉生活较容易,但是把生活变得生动,则比较难。这就需把平淡的生活情节转化为具有新奇性的故事。蕴含新奇的故事,并非荒诞不经,也非故弄玄虚。在陈辞中出新意,在平淡中见奇巧,常常会给观众带来意外的惊喜。
情节建构故事,纪录片的故事化需要情节的有机建构。
首先,情节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纪录片中所纪录的具体过程的过程中,其感情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积聚,受到感染。如《龙脊》中由于记录了潘纪恩因学费问题而面临失学,而他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又促使他想尽办法要挣到学费,他便去淘金,在流水与细沙之间,我们的手也似乎在触摸,我们的眼睛也紧紧的跟着,内心充满了希冀,盼着奇迹的出现,从而实现潘纪恩上学的夙愿,我们就这样急切的随着镜头等待着,那小小的一点的出现便足以让我们欣慰与满足。
其次,情节记录过程,由于事件的最终结局的不可预知,往往会使观众产生与事件平行的思考。如《小鸭子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一只小鸭子因先天不足,身材矮小,几次都未从池塘里跳出来,只能眼看着妈妈带领着其他小鸭子远远而去,。这只小鸭子能从池塘里跳出来吗?这一悬念似的情节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观众为小鸭子的命运担心。然而这只小鸭子没有灰心,一次一次的试着往上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跳上了池塘,此时观众的喜悦油然而生。生动真实的情节使观众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小鸭子的每一次失败,都倾注着观众的再一次期待,观众的心理在期待过程中获得了动态平衡,从而联想到人类自身,感受自己曾遭遇过的挫折和坎坷。
情节的逐步展现,带领观众逐渐进入纪录片的故事,“看到一个人眼睛逐渐湿润,眼角上慢慢出现泪花,与落泪者共时体验到他那难以抑制的悲伤和感动”,一点点体味,一点点深入。
三、矛盾冲突与悬念
在各类型的节目中,矛盾冲突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有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且矛盾冲突的最终后果让人捉摸不定,那么这个矛盾冲突就会变得更加鲜明有力,更加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成为足以吸引广大观众和抓住观众的一招妙计。在纪录片中,米勒曾提出“为使观众兴趣保持持久,尽量在影片中增加矛盾冲突、挑战及困难。”
矛盾冲突对纪录片来说,应该来自客观生活(事物)本身,不可以虚构,但是可以强化。创作者可以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集中化,特别突出偶发性因素,构建出一种明显的巧合,对比、因果或转折关系,常常以环环相生的方式编织出曲折跌宕的情节,以此来吸引观众。如在《生命》中,编导就是捕捉“母救女”故事本身隐藏着的许多矛盾冲突来编排故事的,比如家庭经济压力带来的矛盾,在挽救还是不挽救小张琨生命这个问题上家庭成员及其亲友之间的矛盾,在决定由双亲中的谁捐肾救女中的矛盾,最终决定由母亲捐献后父亲的不安,母亲割肾后带来的隐隐约约的惊恐和舍己救人的神圣感之间的心理矛盾,以及双亲之间不同的付出带来的心理上的矛盾,对于手术医界不同见解的矛盾,以及双亲之间不同付出带来的心理上的矛盾,手术后各方面的期盼、希望、惊恐……这些矛盾本身充满着戏剧性,然而片子正是依靠这些矛盾,才抓住了观众的心。
所谓悬念,主要是指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和期待心理,在剧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欣赏兴趣,诱导观众迅速进入剧情,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在接受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这一叙事技巧的运用,往往在常规叙事被阻断后,可以引发观众强烈的期待愿望。在故事化的纪录片叙事中悬念的作为一种增加观众观赏兴趣的方法已经被大量运用。如《壁画后面的故事》中更是将生活故事处理的结里套结,环环相扣,悬念迭生。在陶先勇能不能坚持活下去的悬念里,观众与教师刘玉安、与陶先勇的家人、还有陶先勇本人共同经历着期盼―努力―失望,再期盼―再努力,一直到最后期望彻底破灭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观众也一直在期盼着奇迹的发生,可这是客观事实,而不是纯属虚构,悬念之后,最后的结果令我们扼腕,一个生命体的离去令观众在一阵担忧之后神伤。总之,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过程不是一个直线的匀速运动,它必须是一个曲线的积累过程。
在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中,创作者不能为了故事化而摆拍主人公,把原来真实的故事拍成假的,也不能为了情节跌宕起伏,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而人为干预主人公的生活等。如果这样只会舍本求末,也是缺乏职业道德的。所以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应该以非虚构为底线。
四、故事化的叙事者
故事化的纪录片有叙事者的明显痕迹,无论是叙述行为,还是叙述态度上。有人根据叙述者对故事(人物、事件)的态度把叙述者划分为两种类型:客观叙述者和自我意识叙述者。
客观叙述者强调客观,即对外部世界的实录,消除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使其隐身于文本之中,尽量不露出叙述的痕迹,仿佛人物、事件自行呈现。正如福楼拜所说,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脸,就像上帝不该在造物中露面,你看不见他,却又能感觉到他,他处处不在,却又无处不在。叙述者竭力保持中立态度,就像观众应做的那样:忽略故事是经某种中介媒介传递的这一事实,反而相信他们看到正是现实生活所发生的。用客观画面与同期声将诸如环境、气氛、人物的言行表情等毫无遗漏的客观地呈现给观众,一般不使用人工音响、光效、解说词等。
而自我意识叙述者与此相反,往往是采用一些可传递的自我意识存在的方式让观众感知它的存在,就是叙述者在作品中明显表现出的自身的立场和看法,叙述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对叙述事件、人物,纪录片可以或多或少的表现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在陈述故事的同时,解释和评论故事。主要通过主观镜头,或摄影机的摇晃,或干预性的解说等。镜头得摇摇晃晃,会使观众马上就联想到拍摄场景或叙述者,其也正代表了创作人观察现实时的目光是融进了创作者们的较为完整的情感体验与哲理思考,不仅仅是生活本身存在的反应,而且还传达出更丰富、更具魅力的生活理想、生活意境、生活境界。指点干预的的解说词,主要是指对纪录片的叙事形式进行干预,让叙述接受者知道叙述者在讲故事。故事化的纪录片中的解说词的运用不仅不会破坏叙述得逼真性,而在其中适当运用一些指点干预则会增加真实感。自我意识叙述在故事化的纪录片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正如美国纪录片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文在批评“直接电影”时所指出的那样:“这类纪录片有时使人困惑,更时常使人为难,它们难得向观众提供它们所追寻的历史、场合或对场景的预测。”自然主义似的跟踪纪录一旦失去其内容上的新鲜感和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及故事结构的矛盾冲突就毫无价值,因此一部成功的纪录片的创作者无不是在纪录真实的同时,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纪录片《龙脊》中,潘能高边干农活边读书,潘纪恩为了上学外出淘金……再加上不同季节下的那个诗一般的镜头:山坡上的那棵小树,这不正是创作者所要张扬的一种坚韧的不拔的生存意志和面对贫穷却奋发向上的精神吗?又如其中的一个吃饭场景:天刚亮,在晦暗的屋里,潘纪恩一家围坐在小桌旁吃着早饭。黑暗让观众看不清他们吃的是什么菜,但观众却可以想象而知,潘纪恩的父母正因家庭贫困而争论是否让成绩优秀的潘纪恩继续上学。啧啧的吃饭声和着夫妻特有的争论声,画面和声音不断溢出信息和情感。平时少言寡语的潘纪恩,此时却说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话:“你们想让我以后和你们一样苦啊!”紧接着是沉默,和着啧啧的吃饭声的沉默。这短短的一分钟吃饭的场景,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贫困的现实与继续读书上学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而且还得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深化了全片的主题,表达了创作者的主观艺术情感。正如编导陈晓卿在谈到自己拍纪录片的体会时说:“与其说我想拍别人,倒不如说我想拍自己,想拍我的心。”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昌盛,现代社会的时尚与变革,后现代的工业化进程,与后现代的艺术创作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生活品味,同样也极大地影响或左右着艺术创作思潮。即使如此,受着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深刻影响的艺术创作者,仍孜孜不倦地追求创作中的神韵和品格。纪录片创作者应该建立以人为本,以观众为本,以作品为本的创作理念,深入生活,发现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真实之源,寻觅生活中的真实之趣,故事化吸引观众;纪录片创作者还应该借鉴国外电视纪实节目的运作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销售手段,推行跨媒体、跨地区、跨国界的全方位经营策略,才能掀开中国纪录片新世纪的创新篇章,才能真正凭自己的实力、自己的作品及其独特的风格和品牌走向世界、走向观众、走向未来、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