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药物分析 教学改革
在探索五年制高职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了解五年制高职的概念和学生的特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学生入学的资格为初中毕业,通过中考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或具有举办五年制高职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经过五年的学习获得高职毕业文凭。[1]虽在类别上为普通高校,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客观上要求其教学模式有别于普通高校,其教学模式不能照搬高校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等又不同于中职教育,不能照搬中职教育模式,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教学模式必须兼顾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要求,突出五年制高职的特色。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教学重点,以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为药店、药厂生产车间、医院,从事如灯检等药物分析检验工作,因此,药物分析检验所必需的各种仪器的操作,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药物分析一般是从药物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4个方面对药物质量进行控制,而前这几项内容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对于药物分析专业的高职生来说,《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的开设也应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具体的药物分析中,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训练习和《药物分析》课的学习,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综合化,从而达到掌握药物分析基本技能的目的。为此,笔者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认为药物分析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形式方面的改革,旨在探索一套适合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
1 教材改革
药物分析是各级院校药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都没有供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材,只能借用高专或者本科教材。这些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结构编排方面都体现出很强的学术研究性,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的药物分析知识,这些知识的理解需要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等知识为基础,对于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则力度不够,主要靠简单的实验。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原来的药物分析本科或高专教材无法适应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分析专业的要求。因此,编写一本适合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药物分析(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首先,应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入手,即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的学习掌握药物分析工作者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在内容编排上应进行一定的调整,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化学分析等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对接。其次,应考虑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在教材中应强化实践应用性知识而不是学术研究性知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材中应强化实践应用性淡化学术研究性。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的技能是能根据《药典》或者其他药品的质量标准的规定,合理、正确用运分析仪器对被测药物做出正确的质量评价。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一般从药物的结构入手讲述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和采用这种分析方法的原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笔记,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其理解有很大难度,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最后只有少数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勉强通过了考试(笔试),但药物分析所必备的操作技能没有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对所学专业丧失信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应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听课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或是动手记笔记,能加强对所听内容的记忆[2]。教材中的图片都是黑白的,没有立体感,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特别是药物分析的一些仪器,由于其价格因素,学校不可能提供充足的实训条件。多媒体手段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操作,其生动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在让学生间接地掌握了该仪器操作的同时也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的紧张。
2.2 课堂提问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每次新课前,教师大都要用几分钟时间回忆上次课的内容,一般都以提问方式进行,但多是面向全班学生的提问,因此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通过提问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是个别提问,课堂提问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为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我们尽量不用那些靠念书来回答的提问方式。例如,在讲授“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每一步操作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最后看屏幕上播放的溶出仪,提问溶出仪的操作步骤。对于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往往不立刻做肯定与否的评价,而是再提问另一位学生,让学生自行判断,最后教师作简单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提问方式相当于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了“药物溶出度的测定”实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抽象复杂的知识。
2.3 作业的改革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业的类型、题量都会影响到作业的效果。简单地回答一些概念、解释一些名词也可以是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人的惰性,对于这类作业的完成,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学生在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照书本抄写,更有甚者连书本都不愿翻,直接抄同学的作业。原因是这样的作业答案几乎是固定的,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有如下规律:听教师讲解,只有0.5%的内容3个月后还能记住;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有80%―90%的内容3个月后还能记住,有70%―80%的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3]因此,笔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作业的形式、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直接抄书的问答、概念题型,增加观察、分析、判断的作业类型,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不仅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制剂分析一章中“药物的含量测定”,内容多而杂且重复,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以手中的药物为测定对象,通过查阅药典,归纳其含量测定方法,并用示意图绘出其操作步骤和每一步操作所需的分析仪器。作业的完成时间为2周。对于没有查到的学生可相互讨论并请教教师。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抄写名词、概念,而是充分发挥了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查找药典中的相关内容时,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同时提高了思维和动手能力,大大激发了其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2.4 以项目教学为模式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用实际工作的需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表明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紧迫性。在项目任务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做到动作技能和实践思维技能同步训练,既知道怎样做,还知道怎样做才更好,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技术素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发展。[4]
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熟练操作药物分析仪器是药物分析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项目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分析天平的使用”时,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将课堂放到天平室,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从天平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对照实物找出天平的一些部件,然后告诉其作用和工作原理,最后逐个讲述称量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的学生不仅能准确称量,还能排除天平使用时常见的故障。在该项目教学结束时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3 学生考核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为笔试。而实践性很强的药物分析技术按照这种方式考核有很多弊端,某些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由于不善用文字表述而无法取得高分,而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背概念也能过关。这种考试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高分低能”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技能的考核,在每一个项目模块结束时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最后和理论成绩综合为最终成绩。这一考试方式的改革,也使学生更为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从而提高了其专业技能。改革后的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笔者对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大增,并且觉得学习轻松愉快。笔者将按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地升华、完善该学科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滕勇.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4.8,(9).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57-02
在青年教师大量被充实到高校教学岗位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的培养,增强其教学能力一直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1]。为了能准确地找到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我们于2012年2至3月份对我院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探寻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个人因素及制度因素,以及我院以往采取的一些培养措施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结果发现缺乏有效的指导与交流、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充裕的经费投入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2]。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部分参考了美国及日本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些做法[3,4],并结合我校实际,从2013年起,我院对青年教师培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先后有6名青年教师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3项(第四届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医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方案设计一等奖、首届中药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二等奖2项(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二等奖、首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项(首届中药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第二届中医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3等奖)。本文将就我们认为的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施的好的做法简要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一、传帮带培养工程
“导师制”培养是高校最为常用的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我院过去多年来一直采取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培养措施。主要做法为学院为每个新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指派一个教学导师,对其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进行一对一辅导。实践证明大部分青年教师对这一措施的效果是肯定的,但也有少部分青年教师反映该措施“没什么用”,主要原因有“导师不尽责”、“导师水平有限”和“督导不到位”等。为了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以及让那些确有责任心而且业务能力强的高年资教师愿意担任导师角色,我院于2013年制定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传帮带”培养工程执行条例(试行)》,该条例规定新入岗青年教师必须要接受为期2年的传帮带培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导师培养模式,一名青年教师需选配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教学导师,专业导师由学科组组长在本学科内选择学术造诣较深的高年资教师担任,而教学导师则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全院教学能力突出的高年资教师中自由选择。
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该条例对培养期内的导师职责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其中专业导师的职责主要为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包括:①制订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计划;②指导青年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③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书等。教学导师的职责主要为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具体要求做到:①督促和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教案、讲稿、教学方案设计书和制作PPT;②听取青年教师授课,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或方案;③定期与青年教师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而青年教师在这2年的培训期内要求分批做到:①自主选择听取至少120节课;②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辅书籍或专著;③撰写教案、讲稿、教学方案设计书,制作PPT;④撰写教学心得或教学研究论文等。
为了加强对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监督与考核,我们将整个培养周期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学院将对青年教师和导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青年教师和导师进行相应的奖惩。对于未能按时完成阶段规定任务的青年教师,则将该阶段顺延一个学期;对于3年后仍不能完成培养内容者,将延迟绩效岗位的晋升;而对于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学院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及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外出学习和访问机会;为了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导师自聘任之月起开始享受导师津贴,每个培养阶段结束并经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对未认真履行职责的导师,其导师津贴将被酌情扣除,程度严重者则中止其导师资格。
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教学的备课形式,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一种有效途径[5]。它能引领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规律,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及重难点,而集体备课所创造的优势互补和集思广益的良好氛围对青年教师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也是促使他们快速成长的最佳平台[5,6]。
为了使我院的集体备课形成常态,做到规范有序、可监督,我院在2014年制定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集体备课制度执行条例》,该制度除了明确集体备课的责任主体,重点规范了集体备课的组织和要求,主要包括:①学科组为集体备课的基本单位;②按时上报集体备课执行计划;③明确了备课时间及次数(要求每个学期不少于4次,每次备课时间不少于90分钟);④实施主备课人制度;⑤严格遵守备课原则(五备和四统一);⑥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等。为了使集体备课活动抓出实效,该条例还规定了集体备课开展及备课质量的检查和惩奖办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我院先后邀请了5名已退休的教学名师回学院开展集体备课公开示范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和年轻的学科组组长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些集体备课的示范和观摩,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而且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三、赛培班
“讲课比赛”和“教案讲稿评比”一直以来被当作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们前期的调研中发现这一做法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作用有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赛后缺乏后续的指导与交流,也就是说这些比赛和评比大多重视结果而对比赛的前期准备以及比赛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并不重视。为此,我院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举办“赛”、“培”结合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此类比赛和普通的比赛相比有两点重要变化:一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遴选相当数量的学生担任评委,他们和学院优秀的高年资教师一起对选手的表现进行评价;二是为了改变以往教学比赛“重赛轻培”的弊病,我们要求比赛的评委不仅要为参赛教师打分,而且要求他们写出每个选手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进行整理汇总后反馈给各参赛教师,从而使教师能在参赛之余,收获评委们对提高其教学能力的中肯建议,这对他们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举办比赛培训班。近年来,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越来越多,为了能让我们的教师从比赛中收获比名利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们每次都会对我们的选手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培训,培训一般遵照一下流程进行:“挑选院内院外的优秀教师组成专家教导团队―青年教师做课堂教学展示―教导团队指出其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青年教师修正教学行为―再次课堂教学展示―再次给出改进意见―继续对照修正”。实践证明,此法可在短期内让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突破,如参加我校教学标兵预赛的12位选手经过此类培训,有8人最终闯入教学标兵比赛的决赛环节,占整个决赛人数的50%。
四、开展教学法专题讲座
为了增强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教学法讲座。其中《PPT的合理应用》的讲座主要介绍PPT制作的主要原则、方法和课堂教学的应用诀窍,以期提升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十年教改――回顾与思考》讲座的目的是让青年教师对教学改革有一个理性认识;《教学方案设计书的撰写》的专题讲座则让青年教师们明白“好的课堂教学质量都是设计出来的”;此外,为了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先后给青年教师做了《PBL教学法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形成性评价探析》、《中医原创思维》的专题讲座,重点向青年教师介绍以学生为中心的形态、优势、基本特点和目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内涵;中医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以及养成途径;形成性评价的定义、目的和特征;PBL教学的定义、组织方式和注意事项等。这些讲座的开展,使得一些青年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尝试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支持,这对提高他们的教学改革热情,提升教学能力起到非常正面地激励作用。
五、学生及同行评议
为了检查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为了督促青年教师加大精力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学生和同行评议进行了规范。首先修订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听课记录表》,首次将启发式思维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提供探究或交流的机会纳入考察范围。然后,青年教师每学期需接受2次学生和同行按照此听课表进行的匿名评议,该评议重点指出青年教师讲课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意见,院部将评价结果汇总整理后形成《基础医学院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反馈表》,统一反馈至教师本人,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第二次评议时,将第一次调查中学生反映比较严重的问题作为整改条项进行再次调查,查看教师的改善情况。目前,这一做法得到大部分老师的欢迎,认为对他们修改教学行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教学反思
在过去三十多年,起源于美英等国教学反思潮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界[7]。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借以提高教学水平[8]。教学反思可分成三种水平,即:技术合理性水平、实用行动水平和批判反思水平[9]。目前,我们对教师教学反思的要求集中在技术和实用层面,主要要求他们做到对教学技能、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思。此类反思每年做一次,要求青年教师在独立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后,根据学生及同事对自己的教学评议,并观看1~2节本人课堂教学的视频,查找自身在教学方法、技巧方面的不足,并制定出改进计划,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七、频繁的交流学习
作为一个相对处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院校,与外界尤其是发达地区的高校进行有效而频繁的教学交流,是带动我院青年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积极践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两年间先后邀请5名海外高校教师、6名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比赛的获奖选手、5名兄弟院校金牌教师到我院进行示范教学和集体备课;同时我们也积极支持本院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先后选派30余人次参加高等院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讨会、全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观摩、慕课和微课制作培训班、教学名师教学技能培训班、教学成果奖推广会、中医院校课程创新教与学研讨会等。使我院青年教师经受了一次次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洗礼,坚定了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决心。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野进一步开阔,教学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大多数青年教师能够理性剖析自己的不足,相互之间多了交流,少了浮华和吹捧,更多的是观念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青年教师热爱教学、钻研教学的氛围初步建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受制于目前高校绩效制度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在整个培养工程中存在应付现象;部分学科组组长责任心不强,导致其学科组组织的集体备课有流于形式的倾向;由于学校对青年教师培训的经费有限,因此在教学交流方面尚不能满足所有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愿望,更谈不上建立稳定的青年教师外访机制。所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着力解决的难点,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些措施扎实有效的推进和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能够打造出一支“理念先进、业务上乘、敬业奉献、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对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J].中国高教研究,2008,(6):52-55.
[2]孙有智,刘霞,刘春花.中医基础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及影响因素调查.首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一),2013,9.
[3]张瑞.美英德日四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模式[J].高教观察,2006,(5):52-53.
[4]胡建华.日本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1,(6):108-110.
[5]王锦,黄瑞萍.通过集体备课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41-42.
[6]许文,李心群.集体备课是提升医学微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1,33:190.
[7]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0-34.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3
在此活动设计中,教师根据大班幼儿数概念与表征能力的发展特点,以“猜猜乐”的游戏为基础,融入数量、图形等数学知识,引导幼儿以多种形式来表征图片信息。在活动过程中,围绕活动目标,教师在出示图片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并采取竞赛的机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进行数概念表征。
一、了解与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了解与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与新的知识和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本活动设计中,教师很好地关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一是幼儿对游戏中出示的图片内容的认知经验,二是幼儿对游戏形式与规则的已有经验。
首先,从图片内容的选择来说,教师选取的图片包括西瓜、长方形、正方体、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明珠塔等。从自然界幼儿喜爱的动植物到常见的生活用品,从幼儿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到幼儿可能游览过的建筑物,每一张图片的选择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幼儿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进行多元表征提供认知基础。
其次,幼儿十分熟悉“猜一猜”的游戏形式与规则。教师曾组织过“你来描述我来猜”的类似游戏,在此基础上,教师增加了小组抢答这种幼儿熟悉的竞争环节,幼儿十分喜爱这种活动形式。不仅如此,幼儿也已经充分掌握这一游戏规则,这有效避免了幼儿因不了解规则而影响游戏进程的情况,幼儿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图片信息的多元表征上。
二、按梯度呈现数、形结合的材料
出示图片的先后顺序,即实物(图1)——平面图形(图2)——立体图形(图3)——建筑物(图4),显示出了由易到难的梯度。其中幼儿对熟悉的实物的特征最容易概括。表征平面图形时要涉及角、边这样的抽象概念,表征立体图形时还要涉及面的概念。随着难度的逐步增加,幼儿的已有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在描述的过程中,幼儿的表征能力也得到了体现与发展。例如,当出示东方明珠塔(图5)这张图片时,一个幼儿的描述是:“它是一种建筑,它是由三个球组成的。”因为教师选择的材料能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到东方明珠塔这一建筑物中所隐含的数量信息——是由三个球体组成的。因此,幼儿便能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很快地概括出东方明珠塔的主要特征,其他幼儿也能马上猜出来。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材料,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事物形象结合起来,帮助幼儿提升表征能力。
梯度也体现在图片数量特征的差异上。在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的环节中,教师所出示的图片只反映事物本身,幼儿只需描述事物的具体特征。到了小组抢答环节。图片内容加入了数量上的变化,游戏的难度增加了。除了建筑物之外,不论是实物还是图形,在数量上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幼儿不仅要描述图片所呈现的事物的典型特征,还要表征事物的数量。这样的设计能够为幼儿的多元表征提供多种可能。在活动中,有的幼儿用拍手、跺脚、眨眼、点头、说出象声词等方式来表征数量;有的幼儿还在自己身上寻找表征数量的方式,如翻帽子、提衣角、拉拉链,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描绘性表征的方式。
三、重视充分而积极的语言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教师应扮演好多重角色,在活动中贯彻“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帮助幼儿主动地结合已有经验,获得新的经验。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在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多元表征的。例如,幼儿尝试用拉5次拉链的方式表征数量“5”,却忘记数动作次数了,教师便及时给予鼓励,说“重新来,没关系”。这不仅能让负责猜的幼儿明确表征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培养了提供信息的幼儿的表征能力。当连续几个幼儿都是通过拍手、跺脚这样的身体动作来表征数量时,教师就引导幼儿思考:“你们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表示数量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立刻伸出五个手指,用简单明了的手势表示数量5。教师也竖起大拇指,积极地给予幼儿肯定:“这个信息很准确。”有了可迁移的示范,幼儿的思维明显活跃了起来。有幼儿在表征6个长方形的数量信息时,用身体摆出数字6的样子,其他幼儿一眼就看明白了。幼儿将数量的概念与字形结合,用肢体语言对数字符号进行表征,实质上反映了幼儿思维过程的转换,同时也是对数量实际意义的理解与应用。教师通过积极的语言交流。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征数量,加深了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
附:猜一猜(大班) 袁放/执教
目标:
1.根据图片信息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表征数量。
2.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集体游戏的乐趣。
准备:
PPT(演示文稿),记分牌。
过程:
一、了解游戏规则
1.产生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题同是“猜一猜”。大屏幕里藏着许多秘密,要请你们来猜一猜。
2.了解游戏规则。
师:请一个小朋友做猜的人,这个小朋友不能看大屏幕。其他小朋发坐在座位上,要认真仔细地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但不能把看到的这样东西的名称直接说出来,每人只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它的特征,为猜的小朋友提供信息,猜的小朋友根据提示猜答案。如果猜对了,猜对的小朋友要感谢提供信息的小朋友。
二、掌握游戏玩法
1.一名幼儿上来背对大屏幕作为猜的人。
2.出示PPT,画面上有向日葵(无数量关系),请猜的幼儿根据其他幼儿提供的信息说出答案。
3.出示PPT,画面上有三只蚂蚁。猜的人不仅要猜出是什么,还要猜出它的数量;座位上的幼儿不能直接说出数量,可以用动作、声音等表示。
4.再次游戏,强调规则:每人只能提示一句与所猜事物信息相关的话。
5.对幼儿掌握规则情况进行小结。
三、开展抢答游戏
1.交代要求,体验规则。
师:接下来要分两组进行比赛,规则是:两组从排头开始轮流排队上来猜;每组代表抢猜,先猜到的队加1分;在提示信息时直接把事物名称说出来的队算输,给对方加1分;由排头在记分牌上翻牌。
2.游戏。
(1)按实物-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建筑物的顺序由易到难地出示图片,鼓励幼儿可以从物体的显著特征上进行描述,在表征数量时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征方式。例如,八个西瓜、六个长方形、五个正方体、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明珠塔等。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4
Abstract:Multi-intelligence theory is introduced。Basic teaching modes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areput forward。Requirements on using these modes are expounded。
Key words:multiple intelligences;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1、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教学观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智能的表现也有差异。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包涵的智能主要有:
语言智能:主要指能否对化学概念、原理、符号、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等进行正确而简捷的表述。
空间智能:主要指学生在认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以及在化学实验中对仪器的组装、试剂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除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智能不仅指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抽象的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空间构型的观察与理解。
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模仿能力。比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模仿过程,其次才是思维过程。
音乐/节奏智能:化学学科中音乐/节奏智能的核心是指对声音的敏感力。例如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中,一会发出”咝咝”的响声,一会发出爆鸣声,同时伴随着着火燃烧的现象。
人际关系智能: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化学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化学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潜能。[1]
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看,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也就是说不论是何种课型,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2]
2、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设计
在多元智能理论下,通常认为作为课的教学设计,都应符合下述设计模式:
设计体现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目标群;
对学生原有智能水平以及强项与预期学习目标差
距,设计能消除目标差的学习内容;
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策略;
根据选定的教学策略,设计合适的方法和媒体;
预期反馈信息,设计相应采取的对策;
设计能体现本课学习目标”智能展示”评价。[3]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落实上述设计模式。
2.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65%左右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一方面是构成现代社会普通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学习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等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因此,元素化合物课成了化学课的课型中最重要的一类课。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属于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却难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长久。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符合下面三个要求:
2.1.1
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叙述性材料为主,故显得知识点分散,记忆量大。应及时对知识进行向比较、纵向联系,将之联线结网:(1)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中心,合理展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例如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习宜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则应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的学习。(2)要抓住性质重点。物质的存在、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直接相关。而事物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3)帮助学生明了物质之间相互衍变的关系。各主族元素的学习若不构建好各主族元素单质与其主要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网,有机化学的学习若不抓住”醇—醛—酸—酯”之间的衍变关系,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仍是无序的。应该将这些线索或明或暗地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2.1.2
以实验为基础创设学习情景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如果离开实验、模型或其他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学生是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的。他们只能是死记硬背,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容易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现象”,导致知识杂乱、混淆。如果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为此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功能:首先,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第二,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4]
2.1.2 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必要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主题。因为只有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最终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5]
2.2 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
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都是抽象概括性比较强的知识,比较难理解,但对它们的学习又十分重要。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反映,概念学习实质上是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有关概念学习的理论认为概念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概念名称;
概念属性(关键特征):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
概念例证:同类事物的正例和反例;
概念定义: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
以上四部分构成了概念整体。在概念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对概念的分析。根据学习心理理论,概念的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指学生从大量同类事物中,通过辨别、概括,抽象出其本质属性。由于概念是通过大量处于下位的具体例证概括抽象形成的,因此这是一种上位学习。”概念同化”指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的概念,这是一种下位学习。[6]它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上位结构,并且上位结构越巩固清晰,新的下位概念就越容易被同化。
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是概念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学习所要求的学习条件和心理过程不同。[7]概念形成要求有足够的正、反例证,通过辨别、发现和抽象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同化则要求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材料的有关概念,学生要在辨别新概念与原有上位概念的异同中产生新概念,并将新概念存入更新了的概念网络。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当学习者具备较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认知能力时,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更多地被采用;而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缺少必要的相关知识时,概念的学习则更多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
根据上述概念学习的理论以及大量的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化学概念(或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符合下述设计要求:
概念(理论)教学要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化学事实(实验、标本、模型或数据图表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重视概念建立过程的教学。要注意运用准确、简明和逻辑性强的语言,抽象化学事实与化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分析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
要通过正反例证的分析以及对概念的内涵、外延、条件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要在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及时通过概念的运用,巩固概念。并在后续学习中发展概念。
在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中,不应该停留在”结论加习题”的层面上,应提倡过程教学,因为建立概念或规律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分析、推理、抽象和归纳,还能从中体会并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品质。否则,尽管学生也能解答习题,但化学教学给予学生的,不是如何”学化学”,而是”考化学”而已。
2.3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知识教学设计
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是两类不同的教学内容。但两者又有许多相近之处: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都是以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为基础的,都必须遵循和反映客观的化学事实;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书写都是中学化学要培养的重要化学基本技能,属于课程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它们的教学都具有明显的技能教学特征,因此教学设计应多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正是这些共同点的存在,研究者往往把这两部分在表面看似不相干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放在一起进行讨论。[8]高中化学计算类型繁多,化学用语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但都可纳入技能教学的范畴。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符合下面几个要求:
2.3.1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开展范例教学
技能学习最宜采用范例教学的方式,而”举例说明”是范例教学最通用的方法。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若离开了具体的实例,只是由教师将枯燥的方法、规范和步骤进行罗列,则不管教师表达如何清晰,学生也是不得要领的。因此,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以”范例教学”为中心。开展范例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举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及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举例必须精练、典型;第三,所举实例的呈现顺序要经过合理的安排,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发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尽量使呈现序与学生认知序产生”共振”。
2.3.2 通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化学计算与化化学用语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过程和方法”,通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这是针对当前一些教学上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目前较为普遍的通病
是在分析例题时重步骤、规范而轻原理、过程,对于在背后支撑这些具体步骤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例如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的概念等等,往往只在讲步骤前作为原则提一提,讲解例题时并没有认真分析,概念和原理成了游离于教学主体内容以外的东西。事实上,它们应该成为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教学的主线。虽然这两部分知识的学习都有明显的技能学习的特征,但这种技能是一种以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为特征的心智技能,不能把它等同于以动作模仿为特征的技能。那种只重视具体方法步骤的教学是建立在培养技能模仿层面上的,虽然这么做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但并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体会化学的思想,也不利于学生解决与之相关的稍为复杂的化学问题。
以上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其具体要求。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加以落实、执行,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努力才会更理性、更有成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2):9-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查有梁.课堂模式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4):43.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10-211.
[5]解守宗.中学化学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107-109.
[6]高 文,钟启泉.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110-112.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5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给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或蕴涵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促使学生主动产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惯性,培养学生各种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因“千米”这一较大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可在课内直观演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往往显得较为模糊,以致出现用“千米”来作旗杆、楼房等物的高度单位。为加强直观正确认识,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跑一跑的方式来理解“千米”的大小。通过1千米跑步的方式来认识“千米”,这一深刻的感性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在教学中,我用平分一张纸、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两个积相加)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在前面学习某些知识时适时逐渐地进行渗透。在学习数的认识时进行渗透,如24=20+4,要让学生理解后会说:24是由2个十、4个一组成,20与4这两个数的和是24。这样就为学习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进行了渗透。再如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及早地不断地进行渗透。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开始有目的地渗透简单一步应用题结构的知识。如,讲“3”的时候,先拿出两辆汽车的图形,又拿出一辆汽车的图形,接着演示说:“停车场原有两辆汽车,又开来一辆,停车场共有几辆汽车?”然后,让学生学着说。这里不是单纯讲“3”,还使学生对一步应用题是由两个条件、―个问题构成的基本结构有个初步的印象。
3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概念
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等。
3.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小学生认识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①270÷30=(270×____)÷(30×2)15600÷1300=156÷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②根据63÷9=7,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630÷90= 6300÷900=63000÷9000=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③填空:
(1200×4)÷(400×____)=3
(1200÷5)÷(4000____)=3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33-05
一、引言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为,课堂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有效了,职业学校教育就有效了。职业学校有三种课堂教学,一种是在教室里进行的课堂教学;一种是实验室课堂教学;还有一种是实习工厂(或者车间)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提高上述三种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反观当下的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无效”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的更痛苦,而且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我们进行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变“无效教学”为有效教学,变痛苦的学习为轻松的学习呢?探索、总结和推广有效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没学到东西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比如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某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学生都能独立设计制作成品服装,这种教学就算有效教学了。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提高,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所有的行为,它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目的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的语调等。
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教学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总结迄今关于有效教学的论述,以下四点是被大家都认同的有效教学的特点。当然,除此以外,不同性质的课肯定会有一些体现其有效性的特点,那个另当别论。
(一)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研究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正确的教学目标必定是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心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得到了什么,即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所学的内容。
美国的哈罗和辛普森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他们提出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目标。就动作技能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使学习者掌握的动作技能包含需要运用并协调骨骼肌肉的运动,就像体力活动中的操作、操纵和构造,如果把技能的学习分解为模仿、控制、精确、连接和自动化等环节的话,那么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要求是不同的,分述如下:模仿阶段是先向学生展示可观察的动作,然后让学生当众模仿,在这个阶段,希望学生观察并重复演示过的行为;控制阶段要求学生执行由书面或口头指导所选择的行动;精确阶段要求学习者执行动作时独立于视觉上的榜样或者书面的系列指导,要熟练的重复动作,动作更加精确;连接阶段要求学习者协调一系列相关动作,建立适宜的序列,精确地、有控制地执行动作,同时还要保证速度并把握时机;自动化阶段要求学习者高度熟练地执行所教技能或行为;迁移阶段学习者能够自觉改变动作流程以符合新的问题情境的要求。概括起来,操作课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学习者能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二)充分的教学准备
充分的准备指教师为确保一门课程或一堂课有序进行而对教学做的精心谋划。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活动,不是随意的活动。要做充分的准备。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来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教师上课前精心备课、周全地计划和组织教学,可以减少教师授课后用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相反,教师上课前没有周密的计划,在开始上课后花在课堂管理上的时间就会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也就经常处于不能集中到教学内容的状态。充分的准备有这样一些作用:首先,由于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学内容,找到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这样就能比较好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上课前的充分准备也包括对学生的了解,由于教师事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和需要等有细致的了解,在教学中就有可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再次,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可以减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无关事件的发生对正常教学过程的干扰。
充分的教学准备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具体说来,包括在研究分析一门课或者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目标、难点和重点;规划开展教学的具体模式,如课的结构、采取的教学方法或师生互动的方式;预想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提供完备的教学条件,包括教具、图片、材料等。
(三)清晰的讲解
语言讲解是职业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活动,不管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还是技能课概莫能外。因此,讲解是否清楚就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因素。清晰的讲解就是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清楚地传达对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牢固的掌握和顺利的应用或迁移。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技能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增进其知识、培养技能。如果教师能够很清晰地讲解,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做到清晰的讲解的教师一般表现为如下特点:告诉学生这一堂课的目标是什么?为学生提供与即将要学的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以前已经了解的内容;开始时检查与本次课学习任务有关的先前学过的内容;缓慢而又明确地发出指令;知道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要求适应学生的当前水平或略高于当前水平;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解释内容。
(四)周密细致的组织
周密细致的组织指教学实施时保证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教学准备与教学组织是密切相关的,教学就是根据确定或准备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是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然而,如果教师准备了一门课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其他所有教学材料,但不善于组织或者对教学疏于组织,那这堂课肯定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尝试性的过程,无论怎样周全的教学计划也难以预料复杂、动态、变化、不确定的教学过程,以外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修改教学计划,重组课堂教学,灵活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周密细致地、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减少教师上课时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五官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干扰程度,使学生聚精会神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保证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周密细致的课堂教学组织表现为: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合理安排教学讲授和辅导、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解释学生的疑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注重课堂管理,防止课堂干扰,减少课堂教学中断,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三、介绍三种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必须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之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验证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的基本途径。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其“中介”性质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演绎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是从一种教学思想(或理论)假设出发设计一种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实验检验证明其有效后,然后确立并推广这一教学模式的方法。归纳法是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形成教学模式。我们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职业学校概念、规律和技能教学的教学模式,下面就对这几种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适用条件等进行阐述。
(一)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是在参考借鉴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ll)的“概念获得模式”和其他的一些概念教学模式内容,以及通过参与和反思概念化的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式包括七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图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
1.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心理倾向。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与要讲授的概念有关,可以是与概念相关的生活实例、资料,可以是一些例子,也可以是用以明示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组合)的先行组织者等。在概念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阐明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寻找其本质属性界定某一概念。
2.呈现例子,分类归纳
教师选择一些肯定性例子(具备概念所有属性的例子)和否定性例子(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概念属性的例子),然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把相似的归为一类,并找出其共同属性(即归类理由)。如果低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强,则可以先呈现肯定性例子,让学生提取其中的共同属性,再呈现否定性例子,剔除非本质属性,引起学生对本质属性的注意,加强对本质属性的认识。
3.提出概念假设
当学生把所有的属性都罗列出来后,要求学生给这组例子取一个名称,思考如何用这些属性来表述这个名称,此时教师不要对任何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说。
4.呈现例子,检验假设
同样呈现一些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提出的假设判断是否所有的肯定性例子都能归到概念组中、概念是否已包含了所有的本质属性,必要时可以将一些属性添加到概念中。
5.概括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展示全体学生提出的概念属性和概念假设,要求学生共同提取该概念所包含的所有本质属性,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概念,然后再现概念的规范表述。
6.应用概念,巩固理解
可以呈现一些比较复杂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分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符合该概念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7.反思概念化过程
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激励学生回忆、反思、讨论自己概念化的过程,如“请回忆一下你们得出这一定义的过程,你们是怎么确定其主要特征的”,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如果在上述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过程中的师生活动可用表1来概括。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中的那些具有明确属性的概念,这个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高,有大屏幕投影设备和一台计算机的教室基本满足教学条件(讨论口头进行,分类、提出假设可用纸代替),但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选择准备好肯定性和否定性例子以及一些复杂的、似是而非的例子。可以用判断、举例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是否已理解、获得了该概念,进而验证教学效果。
(二)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
学习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规律,此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专业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包括六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
1.情景导入,明确问题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现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提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的专业概念和规律,确定解决问题的概念和规律。
3.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猜想、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猜想,而不要求计算、证明,但是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的长短则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设定。
4.共享方案,评价筛选
当学生已提出足够多的方案时,让小组成员汇报小组提出的方案。教师收集、汇总学生的方案,并把全部方案展示给全体学生,选出其中不同的方案后,让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可能的方案,进一步筛选出可能方案。
5.计算证明,验证假设
让学生对剩下来的可能方案用严密的计算和证明的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也可以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来表征最后的方案。
6.汇报总结,反思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方案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演示该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要求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专业方法。
如果在该模式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见表2。
此模式适用于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中的与职业、生活有关的内容的传授,理想的条件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设计软件等专业探索工具,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使用Word、计算机、设计软件、网络交流讨论工具等。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模拟问题解决来进行评价。
(三)动作技能教学模式
技能是一组有目的活动的复杂范型,这种活动要求对习得的信息进行操作和协调。动作技能的范围很广,小的像用电脑打字,大的如在太空驾驶宇宙飞船等都属于动作技能。虽然不同的动作技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操作工具、动作复杂程度与执行环境,但是动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却是没有差别的,不外乎技能学习者应该知道如何完成一项工作,知道在何时进行工作,并且能够采取适当的策略执行与修订计划。简言之,动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习者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学习者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完成正确的动作高效地达到目的。(见表3)
细究起来,有效教学的特征不止四个,有效教学模式也何止三种。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只要被教师掌握了,而且适合要教的内容、适合教学时的条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可能是有效的。当我们在这里强调教学模式之于有效课堂教学重要性的时候,并不是忽略创设供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D・R・Cruickshank et al.教学行为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18.
[2](美)A・J・哈罗,E・J・辛普森.教育目标分类学(动作技能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