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范文1
一、高等教育学校贫困生资助简述
1、资助流程。在本世纪初我们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意见》的管理办法,连同《意见》下发的还有具体配套实施办法。贫困学生申请国家补助的流程一般如下:学生通过国家建立的贫困学生入校绿色通道进入到大学以后,会得到国家贫困等级的认定然后是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高校申请助学金然后经过国家系统的资格审理,发放助学金,然后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然后将助学资金发放给受资助学生,最后就是后期的跟踪管理系统。
2、现存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在技术技能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贫困学生资助的“奖、贷、助、勤、补、减”等方面的国家资助,但是在实际的资助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技术不足。贫困资助信息的管理方面,高等教育资助工作的分工较为分散,资源之间不互通,在高校贫困生认定方面的工作不足,造化成立一些国家资过于集中的现象。并且教育资助部门与高校之间关于贫困生补助方面的沟通较少,在出台了相关资助体系后,有的高校不清楚资助渠道和方法,很难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受补助办法。我们国家在资助人员排比方面基本是2500:1的比例配比,但是在高校实际专注于贫困学生补助的人员是达不到这个比例标准的,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高校学生大量的扩招。
二、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1数据库建立方面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做为数据库,在系统输入中依照“学生――困难学生――困难等级认定――国家资助”这样一个程序进行。将学生的基本信息输录在国家高校贫困资助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缓解因多表连操作带来的资金压力,还可以保证在最简单的系统程序下进行贫困学生资料录入国家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2、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现阶段高校、学生以及管理部门对资助管理系统的现实需要,可以尽可能的将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功能拓展出来。然后在来商定整个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该如何进行设计,具体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设计如下图所示:
然后在学生信息管理子程序下分别输入信息导入、信息编辑、查询统计以及信息输出等;在贫困生管理子程序下分别输入贫困生申请、贫困生审批、统计查询以及信息输出等;在资助项目管理子程序下分别输入学生资助申请、系部审核管理、院校审核管理以及查询统计和信息输出设计;在系统维护子程序下分别输入用户权限、系部信息管理、以及院校信息管理、和学期信息管理还有资助项目管理、学籍状态管理、贷款金额管理等等程序的编程设定。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组成都包括用户表、角色表、院校表、系部表、资助项目表、学生表、以及学生家庭成员表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表最后还有资助管理表等表格。在所有的表格设计中主要包括用户姓名、编号、身份验证、联系方式以及基本情况说明等等。
2.3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实现
1、在学生浏览查询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模块。在学生浏览查询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模块中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贫困申请的界面,待申请提交之后,所提交的贫困申请经认定确认之后,学生浏览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模块会出现勤工助学岗位、对应工资以及勤工助学岗位退换申请以及相应的岗位查询功能。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网页的首页:主页方面的编程设计主要以相关的新闻资讯浏览为主,在后期的网页维护中,一定要做到网页信息的及时更新,新的资助管理以及资助申请的流程一定要在首页进行简单明了的说明。在家庭贫困教育资助申请的网页:合乎网络法律以及实际情况的学生直接按照身份证件号码以及原始密码登录就可以整成的进行到申请界面。在界面的左边,通常情况下都是功能选择区域,有学生的信息补充维护、教育资助申请以及退出界面的设定。在申请动作进行中,只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填写之后得到国家受困资格认定之后,才可以进行教育资助的具体申请。在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方面,国家出台了一定的认证标准,譬如,学生个人的每月生活费低于一百五十元可以认定为特别贫困学生,这类学生的某些家庭成员身患重症,在医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经费,以至于为学生在受教育方面感到被动。或者学生属于军烈属或者政府和社会特许的优惠特定学生。或者学生是孤儿、单亲家庭,都可以申请国家贫困补助。每月学生的个人生活费子啊一百五十元到两百五十元之间,并且出现家庭成员有人残疾、生病举债以致于家庭经济困难,入不敷出着可以享受国家中等贫困生补助。
2、在系部管理人员浏览查询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模块中。系部家庭困难学生审核:系统的系部管理人员在这一步骤阶段,可以查阅学生申请教育资助的具体信息,在页面职能方面需要安排有“打印”工程的程序输入,方便打印使用。初次之外还有相应的贫困申请人数以及等级划分的数据显示,直观的数据显示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汇报,数据分析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完成了相对合理的贫困学生情况分析。这个系统的设置帮助规范了国家高校学校贫困资助管理,使得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3、在院校管理人员浏览查询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模块中。在院校管理人员浏览查询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模块中,主要为院校管理人员呈现的界面,是关于全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文件、以及贷款金额还有相关通知等等,在这一模块中,所有的程序设计都是为了方便院校管理人员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能够统筹所有关于贫困学生申请的具体以信息。
关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1987年以来,教育部(国家教委),财政部就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等五项内容。2005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学生资助中心,重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各项政策,对全国各个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了规范指导。近几年,国家还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陆续实行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要求将高校学费的10%用于助学基金,各个高校根据具体情况设立若干勤工助学岗位等等,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资助体系。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并大力贯彻落实,目前基本实现了应助尽助的工作目标,切实保障了广大贫困学子“学有所教”。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统一
制定贫困生认定标准是高校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没有宏观的全面把握和认识,没有制定多层面、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对贫困生认定仅凭某一方面标准,如《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经济困难证明等。[1]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差异较大,所以对贫困的认定标准有很大地偏差。目前,这类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也引起了不少关注,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为家长文化素质低,不懂得如何办理相关手续,无法获取这类证明;而有些家庭通过私人关系,轻松获得此类证明,反而使一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享受了国家资助。另一方面,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较多个人主观意识。现在许多高校在贫困生认定时,均采取各二级学院拟定贫困生资格名单,而二级学院中认定贫困生资格的主要工作人员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他们的判断力、观察力和决断力毕竟有限,很难保证认定过程中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还有一些高校采取民主评议来认定贫困生资格,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一般不少于年级(或班级)总人数的10%,让生活在贫困生身边的同学们参与认定工作,确保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学生碍于情面,经常投出“人情票”,甚至有的贫困生通过贿赂这些评委,为自己拉票。有的评议小组为了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采取“学生轮流分年受助”,“轮流坐庄”的形式认定贫困生资格。这些客观原因都影响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认定工作带来许多难度。
(二)真正惠及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单一
在我国很早就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完善,现在基本形成了由“奖助学金类、助学贷款类、困难补助类、学费减免类、勤工俭学类、社会资助类”的六大体系。奖助学金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助学贷款类主要包括: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其中,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力度和规模最大,是助学贷款的主要内容。困难补助类主要包括:特别困难补助和、临时生活补贴。学费减免类主要包括:全额减免与部分减免两类。社会资助类主要包括:企业奖学金、慈善基金和扶贫帮困专项基金等。
可是在现实操作中,贫困学生受助的主要形式就是奖助学金类的资助。就助学贷款类而言,许多贷款的金融机构觉得手续繁琐,影响他们放贷的积极性,也为了回避风险,在办理贷款时设置了许多条件,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2]对于困难补助类的资助,如特别困难补助,各高校在资助对象资助对象上的选择主要是“特困生”,这样地资助范围较小。而在许多高校中,能够全额或者部分减免学费的学生也是较少数。目前,各个高校引进的社会资助也比较有限。所以,虽然我们的资助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却不够健全,还不能够使全部地贫困学生受益。
三、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
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切实规范地方职能部门的认证程序,强化责任意识,采取公开、透明的认定流程,做好认定材料的备案工作,方便高校查询核实,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提供依据。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对影响认定标准的各项指标,如各地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生家庭详细情况等,应积极地与地方职能部门沟通,力争制定出最结合实际的评定标准。另一方面,切实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尽可能通过密切联系学生,观察学生的衣食住行,调去参评学生的手机通话费用清单、银行资金往来清单等等,多方面的去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减少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盲区,建立动态的贫困生信息库,做到“能上能下”,帮助更多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除此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参与评议的学生干部或普通学生严格要求,杜绝“人情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参与评议的所有成员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和举报制度,严格处理、拉帮结派和轮流坐庄等不良现象。
(二)健全资助体系让更多贫困学生真正受益
针对目前真正惠及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单一的情况,首先,需要不断加大国家助学贷款的力度,降低一般商业助学贷款利率,简化办事程序,真正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其次,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密切联系,多方筹集资金,根据当地经济生活水平,建立长期性的困难补助。第三,高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出台相应政策,为愿意到偏远地区和艰苦岗位上工作的贫困学生减免学费。第四,增设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通过与校内、校园周边租用校属场地从事经营生产的企业、商铺签订雇佣协议,为贫困学生争取更多勤工助学岗位。第五,各高校应积极寻求多种资助渠道,吸纳社会慈善资助,与企业签订培养定向人才协议进行有偿捐助。
[参考文献]
[1]陈月文,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的问题与对策,时代教育,2009,(7)
关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范文3
目前,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后,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还是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清,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心育工作正常开展,而且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最佳的途经就是借助各级活动的开展,帮助心育教师了解相关理论,掌握辅导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定位
我们所指的三助活动,是组织教师开展“一对一” 结对活动,分别与53名特困生结成“大手拉小手,爱心育春蕾”的对子,做好“生活上资助、学业上辅助、思想心理上帮助”为主的三助工作。而提到的贫困学生则是因病致贫、因残致困等导致上学费用无法落实,难上学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就学问题和心理问题,此类学生为在农村比较普遍的贫困学生。
实践
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我们主要通过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努力实践三助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一)了解学生特点,铺垫工作基础化。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贫困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表现上外显为 冷漠、孤僻,部分学生表现出、胆怯、羞涩,与他人交往情感闭锁,在平时表现出竞争意识不强。
从调查来看,农村贫困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环境对贫困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对贫困学生心理的影响,农村社区环境对贫困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以及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二)设立助学基金,帮困助学经常化。
1、起始阶段:以学校减免为主的帮困助学。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实施之前,学校领导就看到了这些需要照顾的特困生,体会到了他们渴望能与同龄人一起入学的强烈愿望。学校把贫困生就学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与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同研究、一同规划、一同部署。在自身经费十分紧张的状况下,努力减免一些特困生的学杂费。不让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2、第二阶段:以基金资助为主的帮困助学。
如何让贫困学生得到更有效、更长远的经费保障呢?学校于97年3月5日举行了首届“帮困助学献爱心”捐款仪式,成立了校“红领巾基金会”。在连续十年的爱心捐款活动中,“红十字基金会”一共收到近17万元的捐款。
为用足用好助学基金,有的放矢地资助给每一位特困生,我们试着建立“一申请、二联系、三审定”的制度,严格确定对象,严格按规定标准资助。“一申请”就是由学生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写明家庭情况、经济来源、困难原因和要求;“二联系”就是由学校组织召开特困生座谈会,了解特困生的家庭现状及困难原因,由各班班主任对本班的特困生进行一次家访,实地了解困难情况;“三审定”就是在与村联系、核实情况的基础上,由校红十字会牵头协商,提出资助名单,报校领导集体讨论确定资助额度,从而帮助每一位特困生解决书杂费等难以上缴的后顾之忧。
3、当今阶段:多种资助形式相结合的帮困助学。
近年来,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让那些因缴不起书费的学生也能像其他儿童一样读书成了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学校每学期都会收到一些扶贫资金,对此,我们可以把其与基金会的资助有效结合起来,加大扶助的面和资助的力度,逢年过节时给特困生送上压岁钱和书籍之类礼品。
(三)结成“三助”对子,资助工作针对化。
在“三助”活动中,老师们除了给特困生予以资助外,更可挑起学业辅助、思想帮助的重任。在学业辅助上,对特困生实施“三优先”:优先提问、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在活动中,老师们可针对特困生思想心理的差异,开展“说悄悄话”、“心乐园信箱”、“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学校也给每位结对教师发放“师生结对手册”,里面有:①学生基本情况;②各科教师对其的评价及分析;③结对老师开展辅导的计划、措施;④学业辅助、思想帮助的记录;⑤每学期开展活动的小结等。教师开展“三助”活动的情况,也列入学校师德考核评优的指标之中。
(四)建立成长档案,成长过程跟踪化。
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成长袋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老师了解特困生的情况,检查工作实效,而且更有利于特困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了解到周围的每一个人对他的付出、关爱。这也是一种感恩的体验,也是一种有效地激励特困生好学上进的手段。为了跟踪落实“三助”工作,学校试着给每一位特困生建立“成长档案”,里面除了“特困生资助情况登记卡”、“师生结对手册”,还可将特困生每学期的综合素质报告单、各类奖励、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事件记录及分析,以及学生平时好的作业、作品等放入成长袋。
关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17-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普及型、平等性、融合性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给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子女提供接受教育和增长知识的机会。近年来,随着学校预科生的增多,来自于民族地区学生数量也在增加,而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相差悬殊,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跨地区读书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关注预科贫困学生,做好预科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将有助于实现助困育人的长远目标。
一、民族高校预科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预科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学校培养的预科生来自于全国13个省市,既有来自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又有来自于内陆沿海地区的学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许多不均衡的现象,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也大相径庭,各区域对“贫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在预科教育工作中,很难有明确的界限来划定贫困生的统一标准。因此,在开展实施资助工作中,只能依赖于预科学生在开学之初携带的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有的地区学生来到学校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份贫困证明,这些贫困证明的资料都是学生单方面出示的,难免会出现一些虚假现象。因此,学校会根据学生出示的证明,做好进一步的确认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逐一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核实。这样一来,加大了工作时间和成本,而且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分布广泛,贫困人数较多,开展贫困资助工作难以周全。有的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把贫穷看成是一种耻辱,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明明经济困难,但在公开场合却花钱很大方。还有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国家的这种资助政策了解甚少,缺乏一种争取意识。因此,有很多贫困生得不到资助。以上这些都是实际存在、却难以一步解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预科贫困生的资格认定。
(2)预科贫困生很难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虽然说民族预科属于民族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只是其特殊的阶段或预备形式。另外,预科贫困学生具体可以享受国家哪些资助政策,《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教育部2005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规定》,都没有明确规定,只笼统地规定参照正规在册普通高校学生。预科学生的学籍具有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因此,在各学校开展预科教育管理工作中,预科教育学院很难为贫困生争取国家助学贷款。
(3)资助方式的无偿性。目前针对学校民族预科贫困生提供的资助政策有“奖、助、补、勤”。学校奖学金、困难补助、2014年开设的预科国家助学金都属于无偿性资助。同时,由于预科国家助学金金额大,对其他非贫困学生也是一种潜在的利益诱惑,往往会引发非贫困生对助学金的申请,容易助长学生投机行为,导致日常资助工作产生不公平的现象。有的学生会有心理依赖,在之后的每次资助工作中,会出现“等、要、靠”的思想,也增加了日常资助工作的难度。这些无偿性资助使得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帮助,但是资助过程缺乏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同时强化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弱势意识,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怪像”也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4)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民族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学生日常生活困难的一种良好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各岗位还能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各大民族院校勤工助学岗位供给较少,只能满足一小部分贫困学生的需求,由于预科贫困生来自于边疆民族地区,综合素质相对本科生较差,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而在这有限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中,导致预科贫困生很难得到勤工助学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助学的目的。
(5)缺乏对预科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当下,高校有关部门的资助工作很多仅限于物质资助,普遍存在着只“助困”不“育人”的现象,缺乏与之配套的心理辅导。预科很多贫困生来自于边疆农村地区,由于其生长环境与内地大学生活环境的差异,很多同学自尊心强,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家庭贫困,担心被其他同学瞧不起,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课上、课下,学院和社团等活动中,都表现得极其不积极。他们自卑心理较强,担心自己比不过其他学生,总是特立独行。因此,对贫困学生团结互助、友爱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二、完善高校预科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科贫困生认定体系。第一,要保证学生提供的生源地证明材料和家庭经济调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通过与申请人家庭所在地的相关职能部门联系,证实材料的真实情况。同时,加强对生源地证明材料弄虚作假的惩戒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规范生源地的认证工作。第二,增加对贫困生认定后的关注力度,通过班委、宿舍同学,调查了解其日常经济状况及消费水平情况,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合作,对申请人每月在学校食堂消费情况做分析。另外,学校每年寒暑假举行辅导员家访活动,对贫困学生的家庭进行实地走访,了解贫困学生家庭实际状况,切实保证贫困资助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分配给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
(2)让预科贫困学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在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中,助学贷款被认为是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的最有效方法。然而预科贫困学生始终无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因此,国家应从立法上明确预科生身份和地位。预科阶段的贫困生在政策上的困境强化了其经济上的贫困,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在法律、法规上明确预科生的身份、地位及待遇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国家可以通过专门立法、细则解释等途径对现行民族预科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据加以补充和完善。
(3)拓宽预科贫困生勤工助学渠道。预科贫困生多来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于本科生基础差,学习任务又重,预科贫困生刚来学校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与本科生竞聘勤工助学岗位不具有优势。因此,学校拿出专门经费,开设勤工助学岗位,让预科贫困学生投入到勤工助学岗位工作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增加了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机会。学校根据相关政策所提供的贫困资助是有限的,而作为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来增加自己的经济来源,有利于克服心理依赖性,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意识。
(4)加强预科贫困生的心理和精神资助。学校对于预科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注重经济方面,更应该注重心理和精神资助。首先,应该培养少数民族预科贫困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帮助学生摆脱心理负担,正确对待贫困。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利用少数民族预科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让贫困生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宽松的感知与支持环境。第三,加强对预科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沟通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预科贫困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加强贫困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三、结束语
民族院校预科贫困生相对较多,针对这样的特点,需要有一条特殊而有效的资助途径,要借助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各方面的力量。国家应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社会给予理解关爱,学校给予高度重视,贫困生要提高自身素质。总之,民族高校预科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工作者不断探索。要探索出一条资助贫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预科贫困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精神富裕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扶助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9).
[2]张广君.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关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范文5
一、基本状况
自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以来,我校切实做到及时、全额将经费发放到每一位受助学生手中,无一遗漏。困难幼儿生资助状况:2020年春秋两季我校资助幼儿困难生共计10人,每人500元,计5000元。每次资助经费全额发放到学生家长的手中,由学生家长全额领回。
二、主要做法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对家庭经困难学生进行评议和认定,对贫困生助学等进行认真的评选,帮忙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牵头,各班班主任宣传资助政策,让困难学生申请。最终由教导处全面负责联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分管领导监督和检查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及时检查学生资助经费、学生资助工作经费以及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配备的落实状况,监督学生资助经费的使用状况。
2.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组。负责建立制定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和资助体制、建立家庭经济困学生档案。做好资助经费的统筹和分配,对各班上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名单与申请进行审核、认定,并及时将评审结果上报学校评审领导组审定,认真收集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及扶助工作的意见和推荐,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3.同时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财务人员和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班级评议认定工作小组由副组长具体组织,负责传达学校有关资助工作的精神,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把握资助工作的政策和精神,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初步的审核,并民主评议认定,及时向学生资助中心带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整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材料。
4.上榜公示,公开透明。贫困学生确定后,为了使该项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对贫困学生名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张榜公示,并公示举报电话及信箱,主动理解广大师生及社会的监督;同时,由班主任组织各班进行讨论,征求学生意见。公示期间,未收到任何举报信息。
按照市局学生资助工作文件要求,每学年对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摸底,认真规范建立贫困生档案,规范管理公示原材料,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及电话监督。
三、存在问题
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历来严格按照程序、规则进行操作,以公正、公开、透明为原则,受到了家长、社会的肯定与好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资助工作职责大、任务重、环节多,财务上更是不容丝毫差错, 工作上分工合作的问题,学生资助工作一方面需要直接与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打交道,受助资格的认定等等都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关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中致贫;资助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0
一、“高中致贫”概念的界定
目前,虽学术界研究高中教育的文献相对较多,但明确提出“高中致贫”概念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主要通过学者们对有关教育致贫的研究来理解“高中致贫”的含义。
比较早对教育导致家庭贫困进行讨论的是王成新和王格芳,他们在研究关于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中提到了教育导致贫困,在农村因为教育所产生的消费成本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因素之一,但是没有明确界定“教育致贫”的含义。随后,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余世华在“因教致贫”原因探析的研究中,解释了“教育致贫”的含义。他指出,教育所导致的贫困表现为教育成本的投入与家庭经济收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贫困。
本文所研究的“高中致贫”属于因教成贫,是指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为了使子女能够接受高中教育,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教育中去,由此造成的家庭贫困现象。
二、“高中致贫”原因探析
造成“高中致贫”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进行讨论。
1.家庭层面
家庭既是“因教致贫”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造成“高中致贫”的推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低、家庭受教育子女多以及家庭父母的教育观念落后等。
家庭收入低是造成高中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查海波对安徽省的一个贫困县进行了调查,他指出2004年一个学生完成一般高中或职业高中三年的学业需要支付9000元~11000元的费用,这相当于一个农民两年半的全部收入。王善迈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对于收入最低的5%和10%的城镇家庭而言,供养一个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需学杂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70%和31%~56%。这些数据都可以表明高中阶段的学费对有些家庭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
家庭多子女现象与家庭贫困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在落后贫困地区,大部分人还没有完全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受一些传统思想比如“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有些地区家庭多子女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在这种落后贫困文化的影响下,又受到了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有些家庭为了改变子女贫穷的命运,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上学读书,需要支付的教育费用随着子女受教育数量的增加必然增多。
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观念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受主体价值观念的支配。古语有“寒门出贵子”“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如今社会也提倡“知识改变命运”,这说明教育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意义重大,是贫困子女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有些家庭存在着对优质资源盲目追求的现象,同时对教育的预期收益抱有过高的期待,这种思想上的贫瘠强化了教育致贫的根基。
2.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主要是学校收取过高的教育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乱收费的现象等。
学校教育的全部费用构成其成本, 根据成本分担的原则和教育的特殊属性, 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必须部分地分担成本。高中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其不断上涨的学杂费和上万元的高额择校费, 导致一些家庭陷入经济贫困。
同时,高中学费支出只是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的一部分,很多家庭还要支付杂费、食宿费、择校费和交通费等,有些学校还出现了一些乱收费现象,这些费用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所以,高额的教育费用成为“高中致贫”的潜在因素。
3.政府层面
政府不是导致贫困的直接原因,但是由于一些政策上的原因,也是造成“高中致贫”现象难以回避的因素之一,这些因素包括政府对资助资金投入总额不足、资助制度不健全、资助标准偏低等。
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方面的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制度才刚刚建立。
当前普通高中的贫困生资助主要还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政府财政资金、学校和社会资助是提供资助的三大主体。其中政府是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是实施资助的主力,这几年虽然加大了力度,但其投入远远不足以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需求。
现有的学生资助制度也存在问题,比如王善迈等人在其研究中就提到了高中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调查组通过对甘肃、湖南以及江苏三省的高中资助政策进行分析,发现高中资助比例比较低,政府并没有拿出额外的资金来建立高中学生的奖助贷学金,而且各省的资助政策在设计上存在问题,有些资助与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不相符。
三、政策与建议
1.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加强政府财政责任
政府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财政应保持充足性和公平性,努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适当增大对高中学校的扶持力度,增加对高中贫困生的资助额度,从而尽量保证学生可以享受到有质量的高中教育,真正实现政府有力提供教育服务的财政责任。
2.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
在经费的筹集上,真正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使教育投入得到保障。特别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投资中去,逐步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捐赠的高中学生助学基金。加快建立高中学费减免制度,健全高中助学贷款和延期支付学费的制度。
3.收费标准保持稳定
市、县各类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应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把读书交费的“门槛”降低,禁止乱收费现象,让相对贫困家庭的子女读得起书。
4.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提高助学金使用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可有效避免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拿着乡镇出具的贫困证明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的现象。一是学生自己写申请,说明家庭基本情况;二是通过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审 核;三是学校做好贫困生家访工作,实地调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四是及时发现那些性格内向、需要帮助但不愿申请资助的同学,以免因为贫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5.重视并做好贫困学生及家庭的精神疏导工作
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走出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阴影,全面提升家庭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成新,王格芳.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与根治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