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1

摘 要 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为例,通过文献调研、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变化特点,调查了当前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概括了他们实施体育新课改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得出了较为重要的结论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完善高中体育新课改的方法与途径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 绵阳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新课改 现状

一、前言

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在改革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10年四川省绵阳市也开始实施高中体育新课标。从我国各省市开展的情况来看,新课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然而,绵阳市在实施新课改时是否顺利,教师在上课时是否遵循了新课改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课改的五个领域目标,新课标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及变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本文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对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实施新课改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高中体育新课改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绵阳市的南山中学、绵阳中学、普明中学、实验高中、绵阳一中这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课改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新课程改革的文献和国内外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文献。

2.访谈法

走访了成都体育学院数位课改方面的专家,以及绵阳市五所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及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3.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4.比较分析法

对五所条件不同的学校实施体育新课改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改的变化特点

1.明确了课程性质

在课程性质方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本课程的三个特性,即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1]。新课标全新定位了课程的性质,从三个特性不难看出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更加全面了。

2.全新的课程理念

体育新课改全新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第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第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第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1]。

3.课程目标的改变

新课改将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2]。这一目标的确定将为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4.教学内容的改变

新课标要求新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3]。改变以前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

5.学分制的实施

新课标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高中三年学生必修11个学分。其具体学分分配如表1:

表1 体育与健康学分分配表

必修必选 学分 学时 必修选学 学分 学时

田径类项目 1个 18个 田径类项目

共9个

共162个

健康教育专题 1个 18个 球类项目

体操类项目

水上或冰雪类项目

民族民间体育

6.评价方式的改变

体育学习的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4]。新课标改变了原有的评价方式,按五个领域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过程评价综合判定,这样就能准确、全方面地评价每个学生。

(二)绵阳市五所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现状

1.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目标、理念的了解程度

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目标等方面的把握和理解,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而通过对几所学校的老师进行访问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表示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比较清楚,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对课改的目标、理念等不是很清楚,更有一部分老师不知道,这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非常不利的。

2.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实施情况

新课改要求把学生感兴趣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以适应时代要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在统计时发现,几所学校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充满乐趣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依旧如初。

3.课程具体目标的实施情况

新课改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具体地分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希望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从表2可以看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25%左右的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目标,而大部分老师还是不能转变旧的教学目标模式,致使新的课程目标形同虚设。

表2 五所学校的体育教师运用新课程目标的情况表

南山中学 绵阳中学 普明中学 实验高中 一中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6人 6人 4人 2人 2人

海德洛特的教学目标 13人 14人 10人 8人 5人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 1人 3人 2人 无 1人

运用新目标所占比例 30% 26% 25% 20% 25%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2

摘 要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新课标改变了传统课程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中学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三维健康观 创新意识

一、研究目的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提高,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中学生应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系统了解甘肃省中学生在新课标下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旨在为我校今后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走访了甘肃省天水、定西、陇南等市的中学体育教师,对新课标下中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访谈。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二)文献资料法

参阅了CNKI上发表的有关文献资料,并查阅相关理论著作。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实施带来的可喜局面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新课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突破口。与过去相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尤其技术教学时学生能主动听、主动练。

2.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积极性得以伸张:中学新课标的实施给了体育教师更大的空间,教师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调动。过去,由于体育没有文化考试的压力,一些教师只需依据教学参考书和课本进行授课。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二)在新课标理念下,大力提倡和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

1.全面的身体训练应坚持:人体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所以体育教师不应只片面地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技能,而应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其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学会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学会对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习惯。

2.技能指导。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强烈,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

3.坚持实践。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习惯。

4.学会制定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倡导与培养体育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体育运动往往没有规律,很难持之以恒,所以制定一个严格的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是实现体育生活方式最重要一步。

(四)学会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自由组合互相交流,学习,纠错,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五)学会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加学生间交往。

四、结论与建议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卫生习惯。只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得到强化,其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才能主动,才能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并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健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对社会、对自身都将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3

关键词:学校体育;模块选项教学;问题与原因;解决办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模块选项教学是反映一个地区新课改实施效果最重要的指标。模块选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模块选项教学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本文探讨了六盘水地区高中阶段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1.存在问题

1.1对体育课程性质、教学理念的误解

有人就将其片面的理解为“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体,认为体育课程性质消弱或者改变,体育的目标方向随之发生改变,相应的实现手段和内容也应当改变,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能再集中在身体认知上,而应当以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或者至少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1],这种认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身体练习时间的减少。《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兴趣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门运动技能。但是部分学校将“以学生为本”解读为“以学生为主体”,迁就学生的主观意愿,将“满足学生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抛弃具有显著提升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取而代之选用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的教材作为必修内容,如表1所示:

从六盘水市19所高中学校开展模块选项教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六盘水市地区,模块选项教学的工作做得不好。在调查的19所学校中,其中有12所还持“等待、观望”态度,没有一点实施的行动;4所学校已经在部分班级内进行尝试,而全面开展的只有3所。

1.2 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需求错位

体育模块选项教学给予地区、学校更多的自,各地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允许学生在某个系列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学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去学习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实际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校限于场地设施、师资等资源缺乏,导致同一模块不同层次的内容出现设置重复,或者仅在教学手段、练习方法上稍作变化的问题,如表2所示。在7所学校中,提供给学生选择项目最多的是篮球、排球、田径,其次是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对于网球项目,还没有一个学校开展。由于运动项目的传统性很强,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就导致了学生不得不在相对枯燥的氛围内打转。

模块选项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在选项的设置上,却没有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具体表现为:学校开设项目较少,基本集中于田径、篮球、排球、和健美操项目,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一般学校都规定了必修项目、男女生限选项目,学生选择范围小;即便是学生依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一部分学生要么因为班级人数太多,要么因为开班人数不足,只能换项。违背意愿的做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模块选项教学的初衷不能实现。

1.3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开展不均衡

在六盘水市地区,对于体育模块选项教学还没有全面得到实践。在对7所学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高一至高三都开展的只有2所,其余的只有在高一或高二年级中开展如表3所示。

而且,被调查的7所学校中,对于“选课”形式,在全校进行选课的只有1所学校,年级内进行选课的2所,班级内进行选课的2所,“二课锻炼”的只有2所学校。

2.原因解析

2.1对基层体育教师关注的缺失

模块选项教学的提出,其实是对一种文化的倡导。“一种文化要成为一种普遍遵循的方式,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就必须自觉地对旧有文化否定才能实践,否则人只能处于客体地位”[2]。体育教师年复一年用同样的教案,教同样的内容,这种几乎不加变化的工作方式形成职业经验,而且这种职业经验足以让他们应对职业生涯。新的模块选项教学方式对习惯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师来说意味着工作方式的颠覆,同时也意味着自身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的解构和重塑。教

师职业经验与模块选项教学的错位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提高。一方面,一些项目饱和的教师不得不开设自己不熟悉的项目;另一方面一些项目因没有相应专项教师而不能开展。从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来看,虽然也进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但是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与现实需要仍有较大差距。而处于基层的一线体育教师,出于种种原因,自发、主动地进行课程的探索与改革显得热情不够、信心不足。而上级部门安排的新课程培训却又多集中于课程改革的技术层面,缺乏观念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

2.2体育器材、场地设施不足

六盘水地区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仍然难以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从表4中不难看出,在19所学校中,认为体育器材充足的只有1所,而体育器材、场地短缺或非常短缺的有4所以上,基本满足上课所需和勉强应付上课的占绝大部分。体育器材和场地的不足,给体育选项教学带来很大麻烦。

2.3学生频繁换项

布鲁纳对兴趣与学习重要性的阐释是模块选项教学的理论基点。根据体育兴趣的中心趋向性: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对户外活动有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广泛的活动兴趣会慢慢趋向于一个中心兴趣,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初中阶段及前后的5年时间中[3],也就是说高中阶段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兴趣的不稳定性,主观上有换项的意愿。模块选项教学的实施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条件,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不同模块不同水平间自主选择。适当的换项不会对教学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学生换项频繁或者换项学生人数过多,就会产生学习内容出现重复和间断的问题。

2.4 过分强调体育安全

学校、体育教师担负着教学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由于模块选项教学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组织的松散性,从模块的设置到体育课堂的教学,体育安全问题备受学校、教师的关注。如果一所学校具有开展某项课程的条件,而且该项课程也颇受学生欢迎,但该课程安全系数相对不高,或者安全防范条件过于复杂,那么该项目会被学校舍弃,这进一步缩小了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同时,由于部分学校将安全责任推卸给体育教师个人,“安全第一”的认识主导了体育教师日常教学安排,体育教师为了减少因安全事故所承担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教法上处处以安全为出发点,降低要求、降低难度,从而影响了体育室外课正常的教学。

2.5目标体系的软化

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行动的调试过程,行动的调试应以改革目标为参照[4]。高中模块选项教学的目标由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形成一种递进关系的目标体系。其中领域目标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构成,是整个目标体系的核心,在目标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5个目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标的特色,但也正是这2个方面缺乏比较客观和成熟的评价指标,很难通过量化的手段评定,是地道的“软”目标。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非某个学生特别突出,否则一般教师都会一视同仁,可以说这2个目标没有起到甄别、评价、指导的作用。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相对应的另外3个目标,因为有具体的评价指标被称之为“硬目标”,如运动参与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评定,身体健康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技能根据技术规格、水平。然而在这3个硬目标中,新课标又提出“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之类的要求。这其实是弱化了硬目标的指标评价作用,其性质由“硬”变“软”。

3.优化措施

3.1 吸纳基层体育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自上而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下的一种从属行为,并非源自体育课程实践主动性改革。由于从属性质,在改革的依据上多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为指导,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又多以文化课现实为依据。文化课中存在的“教材中心”、“学科本位”等问题在体育课中反而不明显。现实的偏差是导致模块选项教学诸多问题的产生原因,因此在选项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模块的制定者、决策者,应深入到体育教学一线,亲身体会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吸纳基层体育教师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的设计中来,这是完善体育模块选项教学的基本要点。此外,一线体育教师也应结合模块选项教学实践,主动探索模块选项教学理论,为模块选项教学的调试提供理论支持。

3.2完善基层体育教师再教育机制

在模块选项教学中,基层体育教师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但是中学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限制了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当变革要求体育教师以新的观念、新的教育方式去思考和教学时,基层体育教师更能体会到再教育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大对基层体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使基层体育教师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性质,明确模块选项教学的目的、意义。

3.3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明确体育安全责任关系

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课与其他科目相比属于高危项目。体育的学习、练习伴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是不能因为体育活动的危险性就因噎废食。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加大体育安全防范措施才是明智之举。另外,对于备受学校、家长、体育教师关注的体育事故责任问题应该事先寻求法律专家咨询,各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安全为基础明确各自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史曙生.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62-664,667.

[2] 邓国良.体育新课程改革阻力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6):113-116.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57-01

体育课与其他课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初中体育课程需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学。授课的主要内容是传授与体育运动相关运动技术、技巧和技能,教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经常性锻炼的习惯。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教学方法上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技术、技能,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实施、运作上要注意精讲多练的方法应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我有几点体会,来和同仁们一起分享。

1.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体育课上,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可采用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学巧练,达到自我锻练、自我体验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运动,可引用韵律操或舞蹈等形式进行,让师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跳起来、舞起来、笑起来,并在欢快的气氛中调节肌体、放松身心。使学生在欢乐、团结、成功的喜悦中结束课堂教学。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生上球类课时,学习兴趣远远超过其它项目,而这项运动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课堂上我们教师注意到了这些,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进行,就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

2.发展学生体育课上的反应能力

体育游戏因具有文娱的特性,能够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体育教学中一般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我首先选择了一些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奋性的游戏 ,并注意强调游戏的规则和方法,使学生能由静止的状态逐渐地过渡到兴奋。如课中设计游戏“贴膏药”,“大小西瓜”,“正反口令”,“通过封锁区”等,还可在慢跑 中加入“侧身跑”,“后踢腿跑”,或者慢跑中的“听数报团”,“拉网捕鱼”,球类中的“圆圈追传球”,“运球过杆”等。同样是跑。但它更加注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将开心还给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了各器官的惰性,使机体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再如游戏“两传一抢”,教师注意观察两位同学传球情况,又要注意抢新球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暗示或指出崐一些隐蔽动作,以便使传球传得准,接球接稳,抢断积极,位置合理。体育游戏的目的是服务于体育教学,因而在体育课上选择或编创体育游戏时应以教材为根据,思索教材与游戏的互相关系,选择能配合教材相关游戏施行教学。因而,作为辅助练习的游戏,选择一定要科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经过积极引导来激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好感和兴趣。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5

中专体育师生关系个性成长

中专体育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岗前培训。随着体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为了使体育教学改革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新课改背景下改进中专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新课程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但没有对课程内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提出了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要求,这就赋予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大的权利,要求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制定中去。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需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这一任务无疑将落到体育教师身上。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客观存在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更谈不上独立地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因此,尽快更新体育教师教育观念,培养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的意识和欲望,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素养成为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二、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由于体育教师对原有体育教学大纲的依赖,以致很难从以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因此,在新课标中不规定具体教学内容一时难以适应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可以通过控制学习内容,体现程度的差异,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情况提出不同的掌握要求,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对教材理解上的差异而造成重复学习的局面。例如,技巧、武术、体操等可编制不同水平的多种套路供选用,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也可以提出套路中应有的动作、要素由教师自编组合,这样可以充分保证不同水平目标的衔接,避免重复,也降低了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时选择教材的难度。

三、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是最积极的一员,应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把学生当做朋友,真心相待,开诚布公,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学习自然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引导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人际关系要做到疏而不远、严而不板、活而不乱。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自我调整,要善于利用课堂上所有的活动内容、形式等创设平等、民主、公平、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形成稳固的师生感情,那么,教师的教学计划与策略、教师的组织活动就会易于开展,学生的学练就会变得十分容易,课堂上就会产生和谐共鸣的气氛,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现代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是导演,教师所有的编导与制作都应围绕学生而展开,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与练习中去,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要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彻底摆脱那种教师为主的填灌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调控学生,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疏理学习思路,处理学生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与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好一个导演,才能真正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把学生当成课堂真正的主人。新课程改革使体育教学从形式上看像是变得更为简单,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主实施选项教学,但从教学的本质来说则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个性、能力、基础等各异的学生在一起健康、愉快地学与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年龄特点,找出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年龄差异,合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与同学沟通,学会相互合作,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或与同学合作掌握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让体育学习过程变得愉快而简单。

五、提高教学方法和体育课组织形式

1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目前,中专院校体育教材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加之教师受体育院、系培养师资教学模式及长期以来竞技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上形成了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作为不变的程序。这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以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忽略了学生如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造成学生离不开老师,不会自学。学生不会自学,就无法在课余时间里继续进行体育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在体育教学中应多采用游戏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足够的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刻意营造一种学习思考的气氛,坚持“启发式”教学,如采用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少讲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这样既符合中专生个体的需要和心理特征,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知识、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2组织形式

传统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管得的太严,统得太死,组织形式单一,整个课堂气氛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中专学校学生来源不同,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上,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素养及个体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积极采用分层次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评分标准。这样就可以使全体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6

1.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不足的情况。“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是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引领作用及“应试教育”的惯性,大部分的学生都面临着应试升学的压力。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对语文、数学等科目高度重视,对体育与健康课则重视不足,常出现体育与健康课时被占用、体育活动开展不足等现象,对体育与健康教学产生不良影响,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受到限制。

2.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不同,它的主体是一个目标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教师以目标为指引,结合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定。但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多按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授课,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致教学内容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缺乏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生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比较多见。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与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思路不相符。

3.教学场地与器材配置不足。实施体育课程标准、开展体育教学,必然地需要相应的场地与器材。一直以来,教学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投入的增大,场地器材配置情况有所改善,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当前中小学更存在着体育场地、器材普遍没有国家标准和没有安全认证,体育器材与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脱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严重缺乏等突出问题。

4.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观念老化。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国家加快了体育教师的培养,但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现象还是较为多见。仅以广东省为例,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标准》,2011年全省尚缺体育教师14866名。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观念、角色、方法、知识都应进行相应的转变。但在一线体育教师中,思想保守、观念老化者不在少数。有研究者对北京市民办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对两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了解的体育教师只占全部体育教师的50%。不了解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则无从谈起了。

5.农村学校有更多的困难。在教育领域,城乡差异明显。在家长观念、体育投入、师资素质、教师待遇方面,农村学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农村学校不落实课程标准,伪造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现象较普遍。

二、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建议

1.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坚决落实。两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较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课程设计思路都有重大改变。特别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与选择方面,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一线教师充分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开发、选用适合本地条件、学生情况的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服务。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一线体育教师应认真领会课标的精神,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计划与工作方案,并按计划与方案开展教学。

2.建立监督体系。实施计划与工作计划是必要的,但是工作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重要的是如何付诸实施、具体落实。为此,建立严格的“督查督办”制度是必须的。监督体系应由校长或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监督的目的就是检查课标实施计划与方案,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督促老师认真上课,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监督体系应迅速作出反应,调动学校的各种力量与资源,予以解决。

3.大力开发课程资源。要想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场地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时间资源等。学校与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将重点放在场地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上。

4.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最终都要体育教师在每一节体育课中予以落实,才能产生效果。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成败。针对当前的体育教师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体育师资力量,使之适应新的要求。一是尽快补足所缺的教师,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加强体育师资建设,高校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改进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无论是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还是将来体育教师的培养,都要调整课程体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鼓励跨专业学科的学习;重视师范技能、创新能力培养。

5.加强宣传与教育,更新家长观念。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从来不仅仅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学生家长对此也负有重要责任。但学生家长都成长在按体育大纲授课的年代,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与健康水平的提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诸如“不生病即是健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是学校和体育老师的责任”等。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全社会的健康知识与体育价值的宣传与教育,更新家长的观念,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对学校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在不少的学校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建立了家校沟通平台。学校、体育教师可应用此平台,与家长交流体育知识,提醒家长督促学生参加课余锻炼。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