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策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是封闭的,不但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已经认识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只有开展综合性学习才能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制约,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设下限制。首先,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缺乏开放性,多数教师以考试纲要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在教学设计时给教师提供了限制。同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得不安排学生进行反复机械化的做题,这就缺乏了教学的开放性。

其次,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通常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就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获得的认知不够深刻,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解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善于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以《奇妙的克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不再按照教案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与交流自己对克隆的理解和认识。此时,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引导学生联想到电影、小说中的情节,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克隆的认识,并提高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深度地阅读理解。通过有效的问答,教师将初中语文课堂打造为师生交流的场所,符合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总的来说,目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当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较多问题。这就促使众多教师改革思想,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与交流,使综合性学习得到发展与建设。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文2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追求物质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美术培养应该从小着手,然而在高中教育中,高中美术课程应该加强研究性学习,本文中,笔者就关于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探讨

现代的高中教育更加重视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这六门高考涉及到的科目,高中教育不应该是应试教育,要使高中生在高中学习中快乐的成长,高中美术教育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美术作为一种艺术,不仅能够陶冶人们情操,培养人们审美观点,还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下面笔者就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一、关于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为基本目标的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高中美术课程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能够加强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使高中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之间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二、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高中教育普遍都存在着面对高考这一问题,高中教育无法抛开高考这一问题,这就导致了高中生对于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这六门高考涉及到的科目过分重视,因而就忽略了美术教育。高中教育无法抛开应试教育这一大的背景,是造成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程不够重视的直接也是重要原因。

(二)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地域局限性

目前在进行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中,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没有普及到全国范围内,这就导致了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地域局限性。近些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江苏以及一些大城市中,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比较普遍,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里面展开,并且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中,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很好的展开,有些城市即使展开了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城市的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陈旧思想还没有转变。因此,笔者认为,现代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地域局限性。

(三)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存在认识模糊问题

目前,人们对于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一些人的眼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大学阶段的工作,并不是高中阶段涉及的内容,这些人认为,高中阶段的教育,为学生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这些人的这些观点,增加了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难度,因此,他们还是主张进行应试教育,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分数上面。这从根本上说明了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存在认识模糊问题。

三、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一)提高全社会成员对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水平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对应试教育十分关注,就是因为看中了应试教育背后巨大的物质利益。在当今社会,人们看重的是人的创新能力,而不是看其死记硬背了多少知识。在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人们以往看重应试分数的做法会逐步被市场的创新效应所更新。在市场竞争中,考试型人才与创造型人才的能力不同,市场收益也不同。如果创造型人才的能力凸显,财富激增,人们必然会以关心物质利益的心态去关注研究性学习。从我国的情况看,要使它变成社会的主流意识,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我国目前和今后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形势严峻,我们在时间上耽搁不起。为此,需要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模式及其指导思想逐步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与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提高全社会成员对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水平。

(二)确立多主体、多元化、动态化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应破除简单的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评价标准,代之以基础知识掌握水准、创新思维能力、发明能力和发现能力等多元评价标准,确立多主体、多元化、动态化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标准。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开展的美术课程研究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

在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中,应适当加大美术课程研究性问题的比重,减少单纯的识记性试题的数量。对于中考和高考的选拔考核,除了要考查学生的中考和高考成绩外,对学生在初中或高中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及学习成果或重大的发明创造也应予以重视和考查,按一定的规程给予评分,把这种综合评定作为中考和高考的录取标准,以有效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介绍了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找出了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建议,对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雄.网络环境下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03)

[2]招清.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01)

[3]王芳.研究性学习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法;探究问题法

应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已成为趋势。本文顺此大势,拟就对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内涵,近十年来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进展,所存在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涵义

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最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地。它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探究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提供了自我探究的方法,具有研究性。

2 .自主创新性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提出问题、设计与实施方案,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有自主创新性;

3 .开放性和实践性

它要求学生放开思维、多维实验、大胆研究、积极讨论、勇于实践,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教授高中数学既要以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为主,又要鼓励学术探究、创新。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难题。

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在相似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常采用变相灌输的方式以促使学生记住结论。对于新教材中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F、检验与论证的过程,往往浮于表面,这大大削弱了应有的学习效果。

我们要看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恰恰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展开,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思想相结合也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也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上的高境界。只有将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才能比较容易实现。从而才能促进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解决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单调教学、教学理论与课堂脱节、课堂氛围不活跃等问题所提出的方法。同时也恰巧符合课改的要求。目前,课改已在我校高中阶段全面推开,这对所有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两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方法一:创设情境法

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设x、y为常数,且x≠0,y≠0,研究函数f (a)=ax+y/a的奇偶性.虽然本题并没有涉及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学生熟知的正比例函数f(x)=kx(k≠0)与反比例函数f(x)=k/x(k≠0)的和。这题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便可根据此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述问题感兴趣,通过探究、合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问题。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用、游戏、设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僵化的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方法二:探究问题法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学习的数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思维,使得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说到底,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过程。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排除障碍,多次试错,最终实现问题解决。

例如,在学习函数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问题。如知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f(a)满足f(a+2)=f(a),则f(1)+f(3)+……+f(99)= 解法如下,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f(a),则 f(0)=0,满足f(x+2)=f(x),,故其周期为2,则f(1)+f(3)+……+f(99)=0+0+。。。+0=0。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使得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四、结语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值得我们重视与探讨。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应与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在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取得短期成果;又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实践力,培养兴趣,实现长远发展。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现在还存在诸多困难。以上的两种方法是笔者在一线高中数学教学中总结的,希望广大教师能发挥传统与创新的优势,积极交流借鉴,让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长吉 《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曹一鸣 《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学数学2003,8.

[3]崔允t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广州市第十二届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习材料汇编》2006、8.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研究型课程也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广大教师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笔者试就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境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再理解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内容既可以是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科综合、交叉性的;既可以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也可以是偏重文献研究和思辨的。即便是同一主题,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视角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学习者以足够的思维空间。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趋势,是一个理性的价值趋向,它有力地回答了校本课程向何处去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1)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2)立足现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双向性”,既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成长,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形态迥异、独具特色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培养的成效性、实施过程的规律性和实施方式的灵活性。

研究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首先。基础性课程是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基础、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识。如果离开这个基础,片面强调研究性课程,必将削弱课程结构的主体功能,使研究性课程丧失物质来源,从而最终丧失其生命力。

其次。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研究性学习又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的研究能力和方法,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最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互作用,渐进发展。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依从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这“三课程互联体”的关系,那么,这三类课程的学习就会是一个在层次上逐级提高、在量上逐步扩大、在质上逐级升华的统一体。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好几年的发展过程,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深入、健康地发展。

1对研究性学习定位把握不准。对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它是指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中,坚持这一观点的教师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向研究周期短、内容适合的学科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必要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理由是:(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否则,教师容易沿用习惯的课堂学科教学方法。(2)即使各门学科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3)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所以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开设研究性课程。

其实,在实践中这两种观点并不互相排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形态。

2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理解不透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3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充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时间,指导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有关文件学习不够,思想与知识也准备不足,结果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

(1)教师思想准备不足。随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降低,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把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时越位,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创造性与自主性受到扼杀,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人文、社会多种学科领域。我们的教师多数或许是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能手,但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知识上仍然准备不足,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适应当前课程开设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指导能力。

4不重视研究性学习,拒绝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多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把研究性学习当作单纯的学科教学来看待。还停留在过去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之中,担心开设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特别是担心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的人认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搞研究性学习难有作为,成效不大。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了某些学科的正常课时外的补充课,成为一种科普活动或兴趣小组等随意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或者培养尖子生的课堂。

5过度提倡研究性学习。与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相反,过度重视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和正常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甚至用新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课程相对立,没有认识到必须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课程的优势结合起来。

三、构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良好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需要学校、教师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中,在考试的超常压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能否根本改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否达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否愿意去搞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差、研究能力低、缺乏成功体验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研究性学习?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课题。

1要从转变观念人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2要进一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各地要有组织地进行师资培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4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各级教研部门也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评估,各校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各地、各校可有侧重地先试点,后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个别班级开展实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绝不可一开始就一哄而上,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影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表现为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研究性学习。

2.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学生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料子,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研究性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3.研究性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有的学生怕麻烦,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问题或困难吓倒。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遇阻而受挫,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5.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较差,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6.在小组性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导致无收获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所提的要求过高,学生因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受挫。

2.教师为求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求快,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以至在质的方面“夹生饭”,学生因没有学习成功感而受挫。

3.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所用方法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学因素,使得学生受挫。

三、鉴于上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拒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研究性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一开始训练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深,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性学习,以求质的发展。

3.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5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4.既要放手也要引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探究性教学中提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这种放手绝对不是放羊。放羊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受挫。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者和帮助者,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受挫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文6

尹后庆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采用的是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概念,并已将这一学习活动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一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

作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第二期工程中构建的新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提出问题、材料收集、信息处理、实验比较、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的崭新课程。其内涵与教育部采用的“研究性学习”概念完全一致。

本文是在狭义上使用“研究性学习”概念的。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即“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却可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其中非常突出地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固然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也需要生成一系列的智慧能力和生存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人不仅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还要不断提高生存的质量。《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你不可能从仅仅改变外部生活条件中找到幸福,正是人们学会控制内心的经历,他们将能够决定他们生存的质量。正因为如此,至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把教人做事的教育发展成为教人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越来越引导人们从关注人在外在的物质生活走向关注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

“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某种程度上都与忽视情意目标有关。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确认,那么,“研究性学习”已不能像其它课程那样,以老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记忆、背诵知识、提高认知为目标,不是“教书”,也无法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去衡量它的全部价值。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就必须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

学习活动应当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

现实的教育常常以书本为中心,是以学生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

改革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二是设立一个独特的领域“研究性学习”,这个领域的特点决定了它特别能够体现教育培育完整的人的价值,不仅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尚有一定困难的今天,即使在学科领域的教学改革已经达到理想状态的未来,它将依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开放性是实现这一特性的保障。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实现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

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不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构建课程的模式,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的一种途径。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在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从“研究性学习”以上三个特点分析,“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也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是以学生实践并取得直接经验和体验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延伸或附属,而是与其它课程并存和互补的课程。

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评价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系到设立“研究性学习”的意图能否实现。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也很复杂,需要通过实践逐步梳理出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是一旦有了基本思路和方法,如果教学中又简单化、程式化地操作,又将失去“研究性学习”中鲜活的生命价值,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首先不是方法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在此基础上艺术地运用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手段去推动学生作为整体人格的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其成果呈现形式的。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如何善于发现和发扬这些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用传统的统一的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生,把许多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体验和创造表现扼杀在统一的教学要求之下,是“研究性学习”评价最关键之处。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多重的,必须有相应的评价,需要关注的有三个方面目标的评价:认知、能力和情意。就知识的学习而言,知识是多形态的,既有结构化、原则化的知识,也有非结构性、非原理化的知识,认知目标的评价不只是记诵知识内容,而要关注对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学会知识的运用(它不仅是能力目标,实际上也应当是认知目标)。就情意目标的评价而言,体验性目标必须在评价中体现,比如成就感、自尊感的体验。然而评价的多重性已经够复杂了,更何况有耐性方面,比如心理体验是难以用外在的形式得以体现的,更难以用传统的划等打分的方法去评判其价值。如果仅以论文得奖来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进展,这也只能体现部分成果,大量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体验,逐步地在感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格正在发生变化;大量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基础、技能、价值态度有了自我提升,但还远远没达到可以论文得奖的程度,然而这样的价值也应当得到积极而正确的评价。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的培养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现有的教师队伍既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个人发展的一次机遇。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举生主动探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正因为现有的教师队伍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和更新,“研究性学习”也为教师的更新、提高提供了机遇。凡是经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的教师不同程度地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激发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唤起了教学工作的灵性,大大提高和深化了教师对教育工作内涵的理解。有的教师甚至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使他体会到,教育是师生在学习中相互启迪和提升的过程,其中有无穷的内涵和奥秘有待探究。假如教师的谋生需求和人生价值追求能够聚集在同一点上,那么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也将是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的潜能将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当然教师的提高和更新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培训,比如案例培训,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我们不要对任何学校的初步实践,横加评判,相反要鼓励实践,在对实践的案例剖析中逐步理解和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种种特性和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