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

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文1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主体;乡村精英;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67-02

20世纪末,治理一词才逐渐为大家所了解。学术界关于治理的概念和定义是这样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一方面体现公共权力的多元化,政府,非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自身都可以作为权力的主体。另一方面,各治理主体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的关系。而乡村治理界定了治理的主体和范围,很多学者对乡村治理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党英国把乡村治理看作一种制度和系统,涉及选拔优秀干部,变更政府行政规程、监督政府廉政建设等,是多个乡村主体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管理乡村事务的自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将村民纳入乡村治理的管理体系融合多方力量对乡村进行共同治理的过程;吴克伟认为,乡村治理主要是运用公共权威对乡村社区进行组织管理,构建乡村秩序,推动乡村发展。简言之,乡村治理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的调控、引导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增进共同利益,实现农村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乡村治理的定义和概念的不同解读,实质上都包含了以下的共同点: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条件,国家,政府,社会组织能够获得广大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尤其是能够吸引社会与乡村精英参与管理。第二,治理主体能够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理方式化解矛盾和危机,做出实质性的工作,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第三,乡村治理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现代化农业,使占9亿人口规模的广大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而不是阻力。

二、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和困境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进程,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乡村的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治理,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先从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出发加以分析,试着探究新的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三农问题,政府打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口号,在乡村治理采取村民自治的模式,设立村民委员会,民主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鼓励,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乡村治理又面临着新的危机和困境。

1.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缺陷。联产承包制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主要制度,虽然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对比之下,小规模,小户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因此出现很多空心村现象,很多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了妇女、老人和儿童,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乡村正在被遗弃,急需发展农业现代化来弥补小规模生产的缺陷。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留守儿童数量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资源闲置,城市拥挤,资源紧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为农村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只有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发挥农村的潜力。所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村的资源很丰富,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农业发展未形成大规模产业时,政府应该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尝试,养殖业,畜牧业,零售业,旅游业等防止产业单一化,并给予指导和培训。近年来,很多乡村的旅游产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旅游产业可以带动交通运输业,饮食,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给予合理的指导和鼓励,让农民动起来,让农村活起来。

2.城乡二元现象严重。二元现象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障碍,若不尽快解决,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将会停滞不前,甚至中断。城市居民、发达地区居民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加大,会引起农村居民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社会不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埋下隐患。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二元现象的重要手段,仅靠农村本身的力量来促进农村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乡村治理不应该走单纯的“以农治农”“以乡治乡”,乡村与城市在发展模式、生存习惯、生活方式,自然环境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乡村治理离不开城乡的统筹发展。城乡的统筹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统筹城乡发展,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第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的是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简陋,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加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第二,统筹城乡文教卫生事业,城市的文教卫生事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文教卫生工作由于先天的薄弱更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与卫生工作要依靠国家政府的监管,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农村居民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家门口就医,加深农村居民对乡村的归属感。第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让农村居民能够免除后顾之忧,聚精会神搞建设。

3.乡村治理主体存在缺陷,治理资源匮乏,主要包括治理主体单一,农村精英流失。民主建设需要重点加强,要听取多方意见,完善农村选举提拔制度,现在的农村治理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农民处于被动地位,农民积极性低,导致农村公共事务瘫痪,乡村不能作为一个整体齐心协力搞建设。

治理主体单一,农民民主政治素质亟待提高。很多农村中的党委书记连任很多年,农村居民对农村选举比较冷漠,参与民主建设的热情也比较低,这就使得干群之间隔膜加深,不容易团结起来干大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自主意识,不能够较好地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发挥主人翁作用。还要积极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引进社会资金和管理经营体制,为乡村建设积累经验和资金。

乡村精英外流。乡村精英在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不是盲目夸大精英的作用,而是重申人才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贺雪峰指出,精英在农村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一方面对国家的政策有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与普通村民联系密切,所以农村精英是沟通干群关系的桥梁[2]。我们知道华西村、的乡村治理奇迹,我们在想到华西村的时候就想到了吴仁宝,的发展离不开王宏斌,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农村社会,无论多特殊的情况,精英的角色都对农村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农村经济状况差,农村精英流失严重,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思想的人更愿意去城市打拼,不愿意留在村里担任干部或留在村里发展,精英人群的流失是信息、知识、观念、技术的流失,如何吸引精英人群来建设乡村,减少精英人群流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村担任干部,即我们说的大学生村官,在部分地区有了一些影响,但具体情况与预想相差甚远,很多大学生因为农村的条件太差,只是挂名,并没有实质的工作和乡村建设的热情,村民只知有大学生村官,却不知姓名,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乡村精英急需回归。

三、乡村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在当前情况下,乡村治理的推进需要做出如下调整。

首先,最重要的是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主体多样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使得乡村发展可能性增多。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村民自身都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村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完善的干部选拔、培训、激励机制,从全局考虑,为村民的利益着想。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养,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履行自己的义务,享用自身的权利,提高乡村民主建设水平;要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得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可以借鉴这些组织的管理体系,以及吸收农村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的乡村治理将呈现由乡村主导到市场主导转换的趋势。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继联产承包制后的又一大变革[3],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及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将有着长远的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整合和调整,提高乡村的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要转变只有第一产业的传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最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产业发展刚刚开始,各方面逐渐起步的时刻,政府的指导和政策倾斜是必需的,政府应在乡村治理上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各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我们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寻找规律,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治理情况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不同,我们只能先从紧要处着手,然后逐渐铺展开来。同时寻求多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文2

【关键词】土地整治;乡村治理;管理办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象征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宁。那一抹黄土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财富的源泉,同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和乡村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农民们最最关注的土地问题。在乡村治理土地中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难题:如乡镇建筑用地扩张导致可利用土地减少;乡村环境日益恶化导致土地资源的品质下降;调整乡村的农业种植结构最终导致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减少。所以土地的整治利用与乡村的治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们要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土地,促进乡镇管理。

现在人们对农村的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VanHuylenbroeck指出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全力投资于农村的改革或土地整治工程,用以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土地整治在于农村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的生产,乡村治理在于农民们的生产生活及乡村的发展进步,所以土地整治和乡村发展是攸关整个国家“三农”甚至“四农”问题的全局策略。为了解决当前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加强土地整治管理和乡村治理研究,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布局,用以完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全局。

1 土地整治

1.1 土地整治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指治理低生产率、空闲、不合理使用的土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方法策略,是对各类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开发的总称。土地整治实际上是由最新道路、灌溉设施和其他辅助服务体系构成的集中空间,是对农村整体布局的优化配置,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支撑乡村的全面发展。

1.2 土地整治的目的

土地整治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争取把土地治理、村庄改造、新农村建设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用以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1.3 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国家实施土地整治的必要性,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1)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基石,它是关乎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所以当前的土地利用形势日益严峻,开展土地整治的行动迫在眉睫。现在,我们的耕地利用形势迫切,粮食生产质量失去了保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开展土地整治行动。因为土地的利用会给人们带来巨额的利润,这样就导致了社会对土地的迫切需求,从而造成了建筑用地增加而农用耕地减少的局面。土地使用的现状要求我们迅速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加强土地协调管理,确保农用耕地不至于减少并且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土地的物尽其用。

(2)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土地整治的现实效果和预期的收益度充分表明了应当立即开动土地整治项目。土地的管理利用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关系到生态平衡的大问题,同时也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通过实施“五个统筹”及其相关的土地政策,土地整治使得农用耕地和建筑用地达到了总量的动态平衡,实现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及其基础设施薄弱和乡镇环保的意识增强,这就要求土地整治项目的立即实施。

(3)开展土地整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的国家现状是人多地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会要求我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转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也就是进行土地整治。在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还要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真正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公共服务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所以,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管理,就要转变乡村的经济发展方式,用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活水平,优化利用土地资源。

2 乡村治理

2.1 乡村治理的概念

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管理活动,它包含了政府统治,村民自治的治理方式;法定制度,村规民约的治理条例。同时在乡村治理中,要求政府和农民们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从传统的乡村治理类型来说,有文化治理、经济治理和法律治理这三种。其中文化治理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经济治理要依靠利益相关性的基础;而法律治理建立在国家强制力的基础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日趋薄弱,文化治理越来越不稳固,经济治理也不再可靠,摇摇欲坠。同样的,在农村法律治理中,其存在的强制性无法展开。

2.2 乡村治理的变革

乡村治理的模式变革“必须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做起”,这是最基本的操作平台。土地是最最重要的资源,它为人类提供着物质财富,影响着乡村治理的变革。土地是根本,所以土地制度的变革肯定会影响其他制度,乡村治理必须从土地制度变革开始。土地所有制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还是有效管理土地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上有重大贡献。因此,要在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制度的变革,这样才能顺利进行乡村治理的改革。

3 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相结合

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提高农用耕地的生产率和产出率,提高了土地质量,优化了农村产业模式,而乡村治理改善了农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了产业形势一体化。把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土地整治是基础,乡村治理是保障。所以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本为主,指标为辅,标本兼治”的方针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和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所以在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把握好农民和土地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国家的安定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与评估.农业工程学报,2012(07).

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文3

【关键词】村庄 善治 公共财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治理秩序或者乡村系统的相对稳定,以村庄治理秩序为载体,需要相应的经济资源集聚机制为基础。当现代市场社会的核心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产业化利益的时候,以广大小农为对象的村庄治理,必然会与公共资本―“公共财”密切相关。那么,村庄要想达到善治状态,即“通过治理以实现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①,这块公共财应该是多少?从何而来?用向何处?在缺乏公共财的传统农区村庄,是否有可能重新生成公共财?地方上有无这样的经验性探索?这正是此文需探讨的。

公共财,是村庄善治可持续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乡村经历了一个对于小农村社制度的去组织化过程,其既有自治平衡结构支离破碎,大多数村两委缺乏集体收入;另一方面国家面临经济危机,财政紧缩,对乡土社会治理欠缺充足的投资。于是,乡村劣治便出现了。在缺乏集体公共资金的情况下,以前是以三提五统的方式,通过向农民摊派治理成本,来维持对乡土社会的治理。

自2005年起全面免去农业税之后,又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治理问题,即自上而下地给钱,才能形成对上负责的乡村治理。税费制度取消,变成了由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省两级承担对农村公共开支责任,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其结果是:谁给钱我对谁负责,上面给钱,我村两委就变成了只向上负责,但是上面的指导并不必然与村庄内在的具体需要合拍,甚至未必从村两委干部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出发……发展下去,基层治理不但要以钱为手段,而且成本不断增加,也难以做到有效和实事求是。

例如,你要求我建立党员活动室,哪怕每一天都锁着门我也建了;你要求建立电脑室,我也建了;有了电脑室还得有一台电脑,我再给你增加一份审请报告;此外,还得有人管电脑,再增加一份钱。按照现有的这套自上而下的体系,任何一项所谓的治理都必须拿钱。这些钱并不意味着增加成本同时其功能也增加。这是今日乡村治理所出现的机制性问题。

无论是农业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问题,还是免去税费之后的新问题,其实质在于:乡村治理需要公共资本―“公共财”。在基层,有财才有政;有私财则有私政;有公财则有公政,才会增强基层治理活力,形成相对持久的公共治理,强化以广大小农为基本立场的村庄善治。

公共财正是公共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我们曾经对村级收入与村级有效治理的相关性有一个经验性判断:以浙江湖州为例,一些村两委由于土地出租金以及门面房等第三产业收入,使得村级收入能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以上,这样的村庄能够维持良好的村级治理。无论村两委是谁当政,也勿需考虑村干部的能耐、水平如何,也不必看它有多少老党员、好干部,只要有充足的村级收入,便能形成有效的治理。因为就算村民不出资,开办村里活动还是有收入可以维持。完全空心、空壳的村庄,彻底将集体财产分干净、没有任何收益的村庄,在广大村民生老病死等各种杂事问题的处理上,谈不上构成起码的村级治理,不管上级是否给足了村两委启动资金。基层治理主体弱化的问题,本质上是基层公共财缺失的问题。农村基层党建有的能维持,有的瘫痪,区别主要在于有钱与否:没钱便管不了事,发挥不了作用;村里有地租或者经济林收入,便有实力来应付各种复杂治理问题。

在传统农区,利润从农业不断流入二、三产业的经趋势下,如何形成基层公共资金增量?这块公共资金,其主要的逻辑关系,只能是内生型的,即生于基层用于基层。假如其主要逻辑已经变成了外生型的,即取之于上级,村两委便只想着对上负责;那么便难以杜绝应付、投机等对待小农的现象。但薄弱的基层总还要有辅助的、引导性的条件或者环境支持,为了区别于“等靠要”的外生型逻辑,可称之为外发型逻辑。

公共财的“内生型”逻辑

公共财的“内生型”逻辑,源于村两委主导的社区综合合作社。十多年来,当代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以村两委主导的农民合作为纲,形成区别于分散小农的组织化主体,以有组织的农民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乃至文化活动,形成乡村治理的良性结构,为乡村善治形成有价值的机制性探索。其中,关键在于,形成村两委主导的综合性农民经济合作社,以其经济活动的内部化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以第三产业内部服务于第一、第二实体产业的形式,生成一块用于良性治理的村庄公共资金。以这块公共财,服务于村庄社会、文化、教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务,以形成乡村善治。

为什么说需要村两委主导的社区综合合作社呢?首先,在农村基层,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行政村是最适合的基础性单元。因为村民自治委员会本是建立在村庄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民自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展村庄各种服务工作,本就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内的工作职责。其次,虽然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大多数不是村两委主导下的合作社组织,因缺乏体制内的资源和条件借用,能实质运行的并不多,服务能力强、信誉好的生产型合作社就更少,群众信任度不高。形成小农立场的乡村治理,这样的组织系统管理,本质上是在一定的经济财产占有、生产、分配、服务基础上的社会管理。要强化小农立场的乡村治理,以村两委主导的农民综合合作社为组织载体,提振农民组织,形成农民群体的主体性人格;重建乡村系统,形成农村地域范围的主体性实体,可能实现这一点。

如何在第一、第二产业无利、微利的传统农区,形成一块旨在促进乡村良性治理的公共资金?分散小农只能产生处于生计线上的家户资金,并不能产生公共资金。单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只能产生合作社成员资金,何况假如不借用村两委的体制内资源条件,其变异的可能性极大,存在着不可持续的生存风险。村两委具有体制内动员力;农民经济合作尤其是金融合作或其它服务业合作,相对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李昌平认为,发育村社“内置金融”合作是村民主体性发育的根基。村社有了“内置金融”,农户土地承包权就可以抵押贷款了,村两委和村民综合性合作组织就有了心脏和血液,内生之动力就会自发生成。杨团认为:以村庄为基础单元的综合农协―合作社要办信用部,在合作购销功能上增加合作金融功能,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综合农协的农技推广、村容和环境治理、老年人照护与儿童教育等社区服务和文化开支,都是农民合作组织通过规模化、社会化的经济服务获得的收入。

以兰考县南马庄村两委主导的农民生态合作联社发展为例。从2004年起成立至今有11年了,合作社的小杂粮、大米产业的推广发展,村留守妇女、返乡青年创业,均可以成员身份从合作社的资金互助部进行12‰的借贷。资金互助部服务于小农生产发展,加工实体也返利于成员,给大家带来利益。迄今,南马庄的资金互助达1000万,每年产生的利润,为社员承担其生活用电费;也为老年人协会进行捐赠支持公益事业;还为6个月~15岁的合作社成员子女购买保险……以金融合作为核心把小农组织起来,合作社资金互助部资金的绝大部分,从农民的农业收入、打工收入中来,其利润又回馈于农民,为农民的文化福利、社会福利买单。在这种村社内部良性循环的模式中,会培养一批公心的组织带头人,形成信息业、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好方式。

再以胡寨村村两委主导的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发展为例。发展了10年的胡寨村综合合作社以紧抓各种服务来聚人气。在农业经济上,合作社做种植、养殖、加工等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种子、农资、销售等服务;还直接搞资金互助,现有100多万互助资金直接服务于社员的资金需求,还以其自身利润用来支撑村庄幼儿园的发展,以及村庄老年协会、腰鼓队、广场舞的社会文化需求。正是因为村庄综合合作社的发展,在村两委班子选举时,合作社出面组织人参与选举相当顺利。对于村民而言,离开了村两委主导的合作社,产品没办法加工;农产品不知道卖给谁;蔬菜怎么种,技术上没办法掌握解决;农田没办法进行水利灌溉……离开了合作社的农民组织,无法更好地生产、生活,于是大家的心就凝聚在一起了。

总之,兰考以南马庄、胡寨为代表的合作社发展都是村干部领办的综合型合作社,属于政社合一,体现了村社血地缘关系与党政体制内资源有机结合的合作社成长规律。其共性在于:采取的是村两委主导的“合作金融+实体产业+公益服务”的程式:首先指的是一种“内部化”的经济机制,即以村社为边界的农业、加工业和农村金融业三业并进,能够内部化收益互补并降低外部风险的经济;其次,在村社文化共同体层面上,即以“内部化”经济收益为保障的维系村社文化共同体的公益服务。正是种方式,小小村社成为再造农民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基本场域。

公共财的“外发型”逻辑

公共财的“外发型”逻辑,源于政府涉农部门及涉农企业为主的社会参与力量。多年来的一个共识是:任何外部参与力量进入乡土社会面对分散小农的时候,会有不可克服的高成本交易。这里所说的社会参与力量,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涉农企业、社会公益机构、个体行动者力量等。只有克服了与分散小农之间高成本代价的社会参与才是有效参与,只有克服了与分散小农之间交易成本过大的治理才叫有效治理。亦即,尽管小农村社内生力已损其根,外发力量再猛烈、再强大,也只能属于外发的、辅的力量,也得在发育和弘扬内生力并尊重其为主体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外在环境条件的作用。

显然,小农社会在目前强势的城市市场力量目前,并不能自行组织起来,仅以残存的村社资源力量,也很难形成像样的农民组织。“内置金融”、“综合农协”,均要发育农民内生的主体性组织力量,采取“外发促内生”的方式使改善外部政策、经济、社会条件或者外部力量适当介入,以促使合作力量组织起来的内力发展的办法。这里,强调乡村治理所凭借的经济增量的增加以及内在的综合性合作组织的创建。早在基层做乡建试验的时候,笔者就提出“外发促内生”的动员模式。今天再来提“外发促内生”,是想更为强调产生公共资金的动员机制。“外发促内生”的外发力,主要来自于不失灵的政府涉农部门,以及有效的新型企业。在中国国内经济面临结构性矛盾―劳动力,产能和金融“三大过剩”压力的宏观背景下,在广大村庄内部化降低外部风险的机制普遍削弱的情况下,会有不失灵的政府部门参与经验,以及有效的新型企业出现吗?

有两例正在成长中的经验性探索,一是小额信贷公司经验;一是政府涉农部门―县级农委会的经验。例一:北京宜农贷小额信贷公司的“爱心金融+协会或合作社+农民”模式,作为“无形之手”,为有利于乡村善治的农民组织提供了经济动力。宜农贷作为北京宜信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公益理财助农平台,致力于促使社会上有爱心的出借人,通过宜农贷的高科技网络平台,直接将富余资金出借给那些远在中西部地区需要资金支持的农村借款人。借款人及宜信均不以盈利为目的,每年象征性收取1%的宜农贷管理费和2%的借款人爱心回报费,使受益方承担起创造价值的责任。宜农贷以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以及宜信公司的理财业等的内部收益互补机制,在青海、宁夏、陕西等多个省份自治区的20余个贫困农村地区,进行公益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的探索。其中一个有价值的经验是:宜农贷会给合作的协会或者合作社注入几十万、上百万的社会爱心资金,以参与资金互助所得来的大部分利润(合作社向借款社员收1分2,给宜农贷和借款人3厘,剩下9厘成为合作社的利润)留在持小农立场的合作社内部,助其成长壮大。2015年4月20日,宜农贷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兰考县,推出“宜信―谷雨”战略,决定在兰考已注册的700余家合作社中推广“爱心金融+协会或合作社+农民”模式。在资本化时代金融产业异化于实体产业的大背景下,以合作社为平台扶持农民组织化发展的经济试验,作为一种“可持续扶贫”的创新公益模式,是在尝试解决普惠制金融与小农社会治理关系的大难题。

例二:江苏射阳农委会发起的“联耕联种”体制创新,作为“有形之手”,指导服务到位,为乡村善治提供了政府部门不失灵的好经验。2013年起,江苏射阳县农业委员会在全县发起了联耕联种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即在平原地区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村两委引领和农业部门服务,带动专业合作建设,把农户组织起来,使农民破除田埂、进行有组织的家庭合作,有联耕联种、联种联管、联种联收三种基本形式。三年内,联耕联种带来了节本增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大农机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还促进了集成技术的运用,破解了适期播种难题,带来了粮食稳产增产;实现了秸杆全量还田,有利于化肥农药减少使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中央农办调研认为,联耕联种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经营制度,是土地不流转也可实现规模经营的新路子,适合约占全国耕地近三分之一的6.2亿亩平原宜耕耕地的传统农区。②

联耕联种的诸多调研材料大都强调其经济体制创新作用。实际上,其实施和推广,至少属于县级涉农部门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灵验的典型;同时,它又成为改善乡村治理的一个良好契机,为小农立场的乡村善治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在小农打交道过程中普遍失灵的背景下,射阳县农委会为什么不失灵?原因在于他们认识到,中国有2亿多农户,小规模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民仍占大多数并将长期存在,分散的农户完全可以通过联合,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所以,不需要走以土地流转让大户发财而促发土地流转纠纷问题祸乱乡村的路子。首先,在射阳县农委办的县级顶层设计下,全县村组干部以行政组织为强有力的抓手,把分散农地集中起来,进行组织、协调和安排,将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其次,村组干部在组织协调过程中,通过引导甚至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将村里农机手、农资大户等组织起来,利用联耕联种之机,可以大力发育集机耕、机收、育秧、条播、植保、开墒、烘干等业务的综合合作社组织,构建农民组织与市场相配合的多元社会化服务结构。这里面,有商机,有利润,有增量的公共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ZDA064)

【注释】

①张金明:“地权变动下的乡村善治理念与机制创新”,《农业工程》,2013年第1期。

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文4

一、依法履职,农经任务获得了新发展

近几年来,各级农经部分在党委当局的指导下,适应农业和乡村经济开展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开辟立异,仔细履职,任务成果明显,为乡村变革和开展做出了积极奉献。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依法增强乡村地盘承包及流转治理。近几年来,各级当局及营业主管部分仔细贯彻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地盘承包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地盘承包法>施行方法》,并接踵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地盘流转、妥帖处理地盘承包胶葛、不变完美地盘承包关系的标准性文件,完成了从依托行政敕令向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改变。经过起劲,地盘承担保理程度分明进步,全省乡村地盘承包合同签署率达96.27%;乡村地盘承包胶葛获得妥帖调处,化矛盾于底层,据我厅查询计算,本年上半年,全省发作地盘承包胶葛32029件,经过调停处置29570件,仲裁处置157件;乡村地盘流转获得推进,全省地盘流转总面积达806万亩,个中耕地67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35%。金堂、双流引见了很好的经历,遂宁的蓬溪、射洪获得了很好的理论结果。

(二)具体维护农人正当权益。近几年来,从标准农人担负治理,到乡村税费变革再到具体作废农业税,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全省农人人均担负由2000年的124元下降到2002年的75元,再到2007年的49.9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获得落实,已有五年没有呈现因农人担负过重激发的恶性事情。为顺应乡村情势转变,依照中心和省委、省当局的一致摆设,把农人担负监管重点实时转向涉农收费,并将地盘征用、惠农政策落实等归入任务日程,拓宽了监管面。涉农收费价钱公示制、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准则、农人权益义务监视卡准则,以及担负监测、告发、反省监视、案件查处等日常监控制度逐渐完美,完成了监视治理任务标准化和准则化,农人正当权益获得有用维护。三台县以前的农人担负是比拟重的,经过构建减负长效机制,获得很好结果,资料曾经发给人人。总之,各级农经部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担任的立场,积极参加和推进乡村税费变革等乡村综合变革,为乡村经济开展和乡村社会不变,做出了应有的奉献。

(三)乡村集体资产和财政治理标准化建立稳步推进。近几年来,制订完美了财政、资产、审计等方面的规章,指点集体经济组织树立健全治理准则,使村社财政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乡村集体财政和资产治理标准化建立正在稳步推进。上一年底计算,全省50767个村中,有村组管帐人员51209名,个中获得《管帐证》的22265名,占43.8%。执行管帐集中办公的乡镇1518个,占33.7%,触及16579个村;执行管帐委派的乡镇231个,占5.1%,触及2545个村;执行管帐托付署理的乡镇1632个,占36.2%,触及19892个村。

(四)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指点任务逐渐增强。多年来,省委、省当局高度注重,有力地推进了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的开展。各级农经部分在家庭承包运营准则不不坚定的根底上,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准则,克制坚苦,遍及加大了任务指点力度。截止2007岁尾,全省共有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10593个,成员到达515.21万名,带动农户530.75万户。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中,农人专业协作社4427个,个中曾经执行农产物出产质量规范的协作社2012个,树立了农产物质量平安追溯准则的协作社237个,注册了商标的专业协作社422个,经过无公害农产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等各类农产物质量认证的专业协作社3697个。2007年,专业协作组织一致发卖农产物73.33亿元,一致购置农业出产投入品31.41亿元,固定资产净值累计到达11.92亿元。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省开展农业和乡村经济的一支主要重生力气,有力地推进了农业财产化运营和乡村经济的开展。在专合组织开展方面,乐山市起步早,开展较标准,成效明显。

二、顺应情势,充沛看法农经任务面对的新要求

跟着乡村变革和开展的纵深推进,乡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时展现。一是开展现代农业对农经任务提出新要求。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商品化,偏向是集约化,目的是财产化。要顺应开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就要不时立异与之相顺应的农业出产运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因而,促进乡村地盘流转、开展适度规划运营,加速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进步农业出产组织化水平,是新期间农经任务的重点。二是农人权益维护日益紧迫。跟着城市化、工业化历程的加速,占用农人集体地盘、乡村生齿迁入城镇、乡村社会融入城市历程不成逃避;根本农田维护、被征地农人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证等问题,成为各级指导关切、社会各界存眷、广阔农人关怀的大事。三是减轻农人担负机制需求进一步健全和完美。单个当地指导对减负任务的长时间性、复杂性和艰难性看法缺乏,思维有所涣散;在城乡统筹开展进程中,当地求开展的要求过于急迫,一些根底性工程如新村规划、旧村革新、兴办公益事业等都需求很多投入,农人担负呈反弹趋向。四是农经部分本身建立需求增强。从全省的状况看,有的当地农经机构被撤并、农经步队被减弱、农经本能机能被弱化。截止2007岁尾,共有县、乡农经机构3369个,但不少是虚设。县级农经人员1545人,乡镇8068人(个中约60%是兼职),均匀每个乡镇1.82人;按岗亭性质分,事业人员7808人、占96%,公事员175人、占2.2%,其他85人、占1.8%。从各地反应和我们查询的状况看,除了少量乡镇当局设置农经岗亭,录用一些公事员从事农经任务外,大都乡镇的农经干部在乡镇事业单元的公益性效劳本能机能岗亭竞争中保存了事业编制,兼职从事农经营业任务,这就形成农经任务依法行政、履职坚苦的场面。

农经任务在面对诸多问题的还,也面对新的课题。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加速开展义务,将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化”思绪之一。奇葆书记和巨峰省长对农业开展定位提出了明白要求,就是要在确保粮食平安的前提下,鼎力开展特征效益农业,推进农业财产化,构建现代农业系统。要开展现代化农业,没有地盘流转、集中,规划化运营就是空论,各级农业部分,尤其是农经部分要在开展现代化进程中,解放思维,改变观念,不时探究立异地盘流转、集中的新形式,不时总结完美农人专业协作社开展的经历,为农业现代化开展供应政策支撑。

三、克意进步,推进农经任务迈上新台阶

在新情势下做好农经任务,推进农经任务迈上新台阶,必需解放思维,克意进步,科学掌握农经任务面对的新要求,准确处置好五个关系:一是处置好不变与变革立异的关系。不变是根底,是确保广阔农人群众好处的根本前提,是顺畅完成各项农经任务义务的需要前提。农经任务一直与乡村的不变和变革立异严密联络在一同,跟着工业化、城镇化历程的加速,我国社会构造发作了严重转变,处理分歧好处群体之间的矛盾,构建乡村调和社会,促进农业和乡村开展,成为农经任务的主要内容。二是处置好维护农人权益与开展出产的关系。维护农人权益和开展出产实质上是一致的,必需统筹。只要出产开展了,才干为增收打下坚实的物质根底;只要收入添加了,才干从基本上调动农人的积极性,完成广阔农人群众的久远好处和权益。三是处置好律例政策建立和贯彻落实的关系。乡村变革的深化和乡村经济的开展要求我们必需要注重法制建立。近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地盘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人专业协作社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地盘承包法>施行方法》等司法和配套律例接踵出台,乡村运营治理的各项任务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格式正在逐渐构成。我们要把精神更多地投入到抓贯彻、抓落实上来。四是处置好治理和效劳的关系。中心提出扎扎实实推进效劳型当局建立,把公共效劳和社会治理放在愈加主要的地位。农经部分切近底层,切近农人,要依照中心的要求,起劲完成治理与效劳有机连系,在依法抓好治理的根底上展开效劳,在效劳中施行治理,经过效劳强化治理,在立异治理中提拔效劳。五是处置好本身建立与增强部分共同的关系。农经任务眉目多、义务重、责任大。我们必然要摒弃传统观念的局限,加强大局认识、立异认识,审时度势,在抓本身建立的还,本着有利于维护农人群众的权益、有利于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农经任务开展的准则,积极自动地增强与有关部分的协调、沟通、共同,经过树立诸如“联席会议准则”、“结合发文”、“结合反省”等互动共同任务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农经任务。

(一)以完美乡村地盘承包关系为中心,立异地盘流起色制,开展地盘适度规划运营。要实在完美地盘延包后续任务,加速推进承包运营权证的发放,树立健全地盘承包运营权注销准则,增强地盘承包档案标准治理。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探究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新机制。指导农人以地盘承包运营权入股组建协作社,协作社自立运营或流转给专业化出产企业、业主集中运营,完成地盘的规划化、集约化、专业化出产,不时提拔地盘收益和经济效益。金堂县转龙镇的“大、小集中”形式值得借鉴,其做法首要是以地盘承包运营权入股,组建地盘股份协作社,执行“按股分红、一致运营”的方法,施行地盘运营“大集中”,当前,该镇已引入龙腾、金福、金辉公司等农业财产化企业在仙人桥等村流转2200余亩地盘,成片开展蚕桑1000余亩,开展桑园鸡1200余亩,带动农户新种桑3000多亩,估计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按照协商互利的准则,由镇、村、组牵头对局部农户承包地盘按规划运营趋向交换重组,变零散涣散为相对集中,施行地盘运营“小集中”,该镇仁和村8组施行地盘交换重组,把本来295块旱地酿成了目前的27块,由本来的83块稻田酿成了目前的27块,新增耕地1.8亩,引进业主开展以蚕桑为主的种养殖业及林下综合开拓200亩,带动20亩以上规划运营的农户5户。遂宁市已建地盘流转协作社114个,入社农户17545户,成员总数61571人,集中运营地盘面积48691.3亩。探究地盘承包运营权股权化,指导农人以地盘承包运营权的悉数或局部折价入股,作为企业的投资,接纳“保底收入、红利分红”的方式来一起开展农业和乡村经济。有前提的当地树立流转效劳中间,建立地盘流转平台,对地盘流转的供求信息进行汇集和,承受农户托付流转地盘,指点出让方和受让方签署合同,树立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档案,促进地盘的顺畅流转,完成作哈副省长提出的耕地流转目的。还,还要研讨加速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的详细办法,双流县连系乡村产权准则变革试点任务,应用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典当向乡村信誉联社借款获得了打破,该县宗富枇杷栽种专业协作社等四家协作社应用本社社员141亩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向乡村信誉联社典当借款融资100万元,为农人出产运营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成都会组建成立了市乡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对地盘承包运营权等乡村产权的流转展开担保营业,确保地盘流转和规划运营正常有用进行。与此还,还要持续推进乡村地盘承包胶葛仲裁试点,妥帖处置乡村地盘承包胶葛,化解矛盾,实在维护乡村社会不变。

(二)以贯彻施行《农人专业协作社法》为契机,促进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开展。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特征农业现代化路途的主要内容。我们要紧紧掌握时机,加速促进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的开展。一是仔细履职。各级农业部分要把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上升到现代农业准则建立的高度来看法,把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作为建立现代农业的大事,列入往后的重点任务内容,实在抓紧抓好。要严厉依照《农人专业协作社法》和川府发[2008]5号文件付与农业行政主管部分的职责,仔细担任地做好农人专业协作社的各项任务,要实时向本地党委、人大、当局报告请示有关任务,争夺指导注重。要牵好头,服好务,自动增强与开展变革、财务、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分的协调沟通,构成各方面支撑农人专业协作组织开展的合力。二是制订搀扶政策。各级农业部分要自动与相关部分协分配合,制订出有利于促进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加速开展的搀扶政策。我厅预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尽可能会优质粮食财产工程、农业规范化、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乡村适用人才培训、科技示范场等各类农业财务专项和根本建立项目,托付有前提的农人专业协作社施行,开拓有当地特征的名特优农产物,开展特征效益农业。积极展开农人专业协作社产物直接进入城市大型超市、在城市树立连锁店、直销店等试点任务。积极接纳支撑、补助等方法,普遍发动和组织有前提的农人专业协作社参与有关农产物买卖洽商会、博览会等运动,协助农人专业协作社开辟产物市场。探究与有关金融机构结合授信等方法,协助处理农人专业协作社借款难的问题。探究经过农人专业协作社展开农业保险的有用方法,协助农人专业协作社防备化解市场风险和天然风险。三是标准开展。要以贯彻施行《农人专业协作社法》为契机,以示范项目建立为载体,重点依托省、市、县三级任务平台,展开培养“农人专业协作社示范社”运动。各市县依据本地优势财产或特征财产,连系分歧财产开展状况,每个市县每年要培养“农人专业协作社示范社”3—5个,省上从市、县级示范社中每年择优培养100个省级“农人专业协作社示范社”,做大做强一批财产根底牢、运营规划大、质量平安优、品牌效益高、出口才能强、效劳设备全、带动农户多、社会结果好的示范专业协作社。四是搞好立法调研。“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人专业协作社法》施行方法”正紧锣密鼓进行立法调研,下一年争夺出台。各市州要展开响应的调研任务,为“施行方法”的出台献计献策。总之,全省上下齐心合力,到达作哈副省长提出的新建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的要求。本年,恰当时分再专门召开一次农人专业协作社建立经历交流会,评选表扬一批开展相对标准的农人专业协作社示范社。

(三)以避免农人担负反弹为重点,逐渐完美农人担负监视治理长效机制。2007年,全国农人担负呈现了税费变革以来的初次反弹,作为农人担负监管部分,对这个景象要惹起高度注重。起首要健全农人担负监管的长效机制。在首要指导负总责,相关部分齐抓共管的任务运起色制根底上,重点完美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钱和收费“公示制”、乡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人权益义务“监视卡制”、涉农案(事)件“责任追查制”等五项根本准则。要持续对农人担负较重、问题较多的县(市)展开综合管理。要会同有关部分深化展开对重点范畴的专项管理,集中抓好农人建房多收乱罚、乡村中小学乱收费、向农人专业协作社乱收费等三方面的专项整治。农人担负反省准则,不时进步反省质量,重点督办查处因修路强行向农人集资分摊、变换方式向农人乱收费和平调、调用农人各类补助赔偿款等三类问题。还增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查询、指点和监管,在政策界线内指导农人经过“一事一议”改善本身的出产生涯前提。有前提的当地可以选择试点,探究树立以当局津贴资金为指导、筹补连系的村级公益事业建立投入机制。

(四)以完美乡村财政治理标准化为抓手,积极推进乡村底层党风廉政建立。鼎力推进财政治理常常化、标准化、准则化,具体落实财政公开和民主办财准则,做到真公开和常公开,是增强乡村党风廉政建立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加大施行财政公开的任务力度,进步公开质量,务必使农人群众称心。积极推进乡村底层党风廉政建立。要夯实根底任务,增强行业规范建立,推进各项集体资产和财政治理准则、任务流程、财政帐簿报表、资产台帐、档案治理的标准建立和普及。本年争夺创立全国第二批乡村集体财政治理标准化示范单元9个;还,我们正在积极筹措,每年展开100个省级乡村集体财政治理标准化试点。各市(州)、县也要制订规划,接纳有力的办法,完成作哈副省长提出的到2012年财政治理标准化的村到达80%以上的目的。

(五)完美机制,进步才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增强农经任务,不变农经步队,是各级党委、当局增强农业和乡村任务的详细办法。《国务院关于深化变革增强底层农业技能推行系统建立的定见》(国发[2006]30号文件)中明白指出:“乡村运营治理系统不再列入底层农业技能推行系统,乡村地盘承担保理、农人担负监视治理、乡村集体资产财政治理等行政本能机能列入当局职责,确保实行好本能机能。”这证实中心对农经任务极端注重、农经任务十分主要。各市、州要积极与有关部分沟通、协调,多报告请示状况,多反映问题,实在理顺农经任务体系体例,确保乡村地盘承包、农人担负监管、乡村集体资产及财政治理等各项任务在乡镇有机构承当,有专人担任,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关于农经总站参公治理的问题,厅党组长短常注重的,正在积极做任务。

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文5

关键词 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建构;西咸新区

中图分类号 X7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48-02

2014年1月6日,陕西西咸新区正式获批,其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然而,西咸新区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着体制障碍和管理瓶颈。要想破解必须寻找全新的治理方式。

1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1 指导思想

1.1.1 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构建既是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之一,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来源,两者的目标具有根本一致性。农村污水治理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治理形势,将治理目标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满足农村居民污水治理的各种需求,改善家庭生活卫生状况,提高自身居住环境质量,保护区域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民生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2]。

1.1.2 美丽乡村建设思想。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与应有之义。农村污水自身特点、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特点以及农村污水治理资金与治理技术能力的不足,要求克服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障碍,建设具有西咸特色的治理模式。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应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条件与政策环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

1.1.3 “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是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以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为契机,加强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有利于推进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农村污水治理来改善家庭生活卫生状况和提高自身居住环境质量,这也正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1.1.4 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式和路径: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要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相适应,要尊重农民意愿,在科学引导乡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以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要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治、农村河道整治、农村水环境整治紧密结合。

1.2 基本原则

1.2.1 随机制宜原则。在加强国家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宏观调控的同时,要给予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业务主管部门更多的自,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务实地开展本区域的治理工作。一方面,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治理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具体工作上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创性地搞好农村污水治理。

1.2.2 能级分布原则。能级分布原则主要是针对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而言的,是管理组织的能级结构优化的根据,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组织的能级必须按照层次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不同能级的主体应被授予不同的权力,实现不同的利益;不同专业岗位的能级必须动态对应[3-4]。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机构设置应当体现管理的能级分布原则,确保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3 管理动力原则。环境保护中的管理动力分为激励和惩罚2种。在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实践中,刺激应以实现治理目标为标准。对不仅完成已有的目标,而且于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有较大贡献的行为予以超常正刺激。对近期目标有贡献,而对中、远期目标无益,甚至有害的行为,不予以刺激或予以负刺激。另外,激励措施与手段要符合新区农村污水治理的实际需要,惩罚措施与手段要健全、可行。

1.2.4 管理反馈原则。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要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措施和目标,且需要不断调整和反复修正。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信息反馈机制,以确保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而且需要农村污水治理决策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2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建构的制度条件

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文6

[关键词]农民 组织化水平 乡村 治理结构

在我国,农村居住分散情况十分普遍,农民原子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民相互分离,处于散漫的低组织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农村现实情况,人们常常用“一盘散沙”来形容。然而,农民的这种低组织状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理解为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再造的过程,针对当前的社会理想、国家目标或现代化导向,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农民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农民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得二者之间能够有高度的契合,能够实现顺利的对接。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农民如何形成一致行动的能力与国家力量相配合实现国家目标并获取自身福利的实践过程”。而农民与国家、市场高度契合、顺利对接、形成一致行动能力的结合点就是农村组织化的社会基础。

一、当前农村组织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组织化的社会基础。尤其在农村,要在尊重农民权利、保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之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因为“现代的个体都是权利主体,它们之间因权利而平等,彼此之间的联系只靠契约建立。为了实现权利,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和普遍的社会交往成为必需”。。然而,在我国,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仍然比较低,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我国农村社会,非正式组织的数量少、种类单一。有学者把我国农村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认为“在我国农村社会,正式组织包括乡(镇)党委、乡(镇)政府、村支部、村委会等;非正式组织则主要包括宗(家)族组织、宗教组织、农民自发的维权组织以及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然而,就我国广域的农村社会和庞大的农民数量而言,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的数量显然很少,组织种类也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第二,从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的发展趋势上看,一些组织出现衰微趋势,而一些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不稳定、不成熟。首先,就农村社会中的宗族组织而言,虽然宗族组织和宗族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仍会在以后很长时间影响基层农村社会,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民工潮的出现,因为农民再也不会被固定在生他养他的血缘和地缘社会,宗族势必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千年基础”,因此,宗族会不断地瓦解,不断地浑蚀其固有的劣根性。其次,对于农民的维权组织来说,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它为维护农民的权益而成立,一旦所要求的权益得到解决便自行解散。至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它产生时间短,所以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成熟,而且数量也很少。只有宗教组织在农村社会迅速复兴,填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农村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人教人数不断增加,但即使这样,宗教组织也没有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组织。

第三,就正式组织而言,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组织的治理效能不理想,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功能。首先,从国家与社会层面上看,由于农村实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以及国家在农村推行“乡政村治”,农民开始自我管理,实行村民自治,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逐步分离,尤其在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以后,村民自治组织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撑,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已经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其次,从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运行机制来看,“村两委”相互掣肘,影响村级组织的有效运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样,“村两委”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就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在这个问题上,抱怨是双重的,党支部方面认为村级直接选举削弱了党的领导,村委会方面认为组织法不落实”。加之“组织体系的制度化水平不够,组织运作的规范性、统一性、灵活性还都很差”,因此,“从改革之初到现在……一套真正体现乡村经济社会内在要求的组织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起来。……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并没有带来组织体系的适应性提高,也没有有效地保障乡村社会经济的协调运行”。。最后,从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组织与村民的关系上来看,农民对村级组织的疏离感加剧了。“从乡村生活的观察出发,我们没有办法得出基层组织对于农民的服务越来越好、农民对于基层组织越来越亲的整体判断。相反,农民和基层组织的疏离感加剧了。”这已经被一项“农民对村组织、村干部的信任程度”的调查所证实。

从一些数字可以看出,村民对村组织和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主要集中在“有点不可信”和“有点可信”之间,村民并不怎么信任村干部和村组织;更严重的是,在农村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一些村干部腐败、不检点的行为也引起了农民的极大不信任甚至是反感。因此,村干部和村组织在村民中的威信并不高,其管理活动依靠的不是权威而是权力。农民对村干部和村组织的不信任,大大地阻碍了“村两委”组织功能的发挥和乡村治理的效能。但是,“客观地说,基层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强大而积极的,但比较而言,在治理方面的努力就差强人意。或者说,目前的基层组织体制,如果说在动员和组织经济方面是有效的,那么在改善乡村治理方面,是基本不相适应的。所以,改善乡村治理,首先要反思和检讨的,是改造基层组织体制”。“基层组织改革必须有大动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在的任务是要再造基层组织体系”。再造农村社会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二、农村(民)组织在农村基层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创造了非常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要在现有的农村经济政策的空间里改造基层农村社会基础,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在农村社会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这有利于促进基层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首先,在基层农村政治建设上,农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成长,有利于农民利益表达和民主参与过程的有序化、制度化和对国家权力社会监督的机制化。从民主管理的角度看,农民组织可以平衡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制约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防止强势群体侵犯农民权益,“必须让社会中的主要利益团体联合参与政府组织,以此来防止任何一个利益团体可能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利益集团”。。从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格局的深刻变动,农民的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纠纷,就需要农村有相应的解决机制。而单个农民的利益表达和诉求就显得“软弱无力”,在整个政治参与体制中处于劣势;而且,作为单纯原子化农民的政治参与,容易带来政治参与的失序和低效,需要农民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建立与国家政权的联系通道。从农民组织的公益性来看,它会更多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关注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统筹社会各方,兼顾弱势群体,发扬民主,实现社会公平。广大农民应该组织起来,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结成各式各样的农民组织,集中农民意见,代表农民利益,和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以增强农民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博弈能力。

其次,在基层农村经济发展上,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向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转型;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经营的有序竞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组织。应该把原子化的农民个体结成代表农民权益的组织,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也可以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社、农民互助协会等形式,参与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贸易和流通体系建设中去。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电话、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工具在农村的使用,农村市场服务型中介组织发展很快。这些中介组织在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便捷服务,有利于农民r解市场信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规模,避免盲目生产}在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在基层社会和文化建设方面,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对于农民个体来说,一方面,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以及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控制的减弱,使得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产生对各种社会组织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农民自发结成各种组织,如生产帮扶组织、特困户救助组织、儿童上学接送组织等。这些农村社会组织在社会互助、公共援助、社会福利、情感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进行生产,大多数农村家庭很难备足各种农具,很难具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或因家庭劳动力不足等原因,程度不同地需要各种农村组织的帮助。除了在物质利益方面需要实际帮助以外,农民在体育、卫生、文化和精神等方面还需要组织实体,以便于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卫生活动、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农民的社会情感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精神信仰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组织的各种活动,不乏有迷信活动、非法宗教活动以及违法活动。所以,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婚育观,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既然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那么,就应该给予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组织相应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在基层社会的活动,提高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的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水平。

三、国内有关乡村治理理论和农村(民)组织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影响

国内理论界对于乡村治理理论的研究以及乡村治理的模式和路径选择,大多是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视角出发,立足于解决乡镇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而很少有专文从尊重农民的权利、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的视角,提出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影响,而这恰恰是解决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所在。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在于改造农村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农民的联结和组织方式。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组织化水平低、农民居住分散以及农民群体具有散漫性的特点,乡村治理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各种农民组织,再造农村基层组织化的社会基础。理由是:

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各式各样的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使这些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心,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治理,实现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一方面,社会中分散的利益按照功能分化的原则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到政策形成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从这种制度化的参与机制中,国家权力获得了稳定的支持来源(合法性)和控制权”。在经济上,这些组织参与基层社会的经济管理,可以把乡镇政权从繁重的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切断了乡镇政府作为“谋利性政权人”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上,这些组织参与乡村社会的政治民主建设,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样,乡镇政权可以从传统的政治管理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而它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是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而是调停者、中介人甚或裁判员”。这样就切断了上级政府可借以利用的压力型体制的通道。在社会文化建设上,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可以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互助活动,实现农民的自我教育、相互合作和相互援助。这样,乡镇“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了网状管理系统”。乡镇政府与农民组织及其他社会主体就能以平等的身份,通过对话建立合作关系来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

从国家对农村社会政治整合的转型来看。由于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工业支持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农村战略,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整合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以农业税费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为标志,国家对社会的整合开始由“汲取式整合”向“供给式整合”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维护农民的权利和自由,保护农民权益,对农村社会应该采取新的整合方式,挖掘基层社会的内在潜力,为乡村社会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提供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借助于国家、市场和社会等外在力量的推动,使农村社会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具有坚实的社会组织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组织在基层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的各种权利,以便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乡村治理。

显然,上述的治理结构必然涉及到乡镇政权改革的未来走向问题。从现有的对未来乡镇改革的各种观点来分析,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乡镇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在实际生活中,乡镇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一方面反映出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数量庞大、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所形成的黏滞性给治理带来难度;还因为我国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到现在也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而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理顺乡村社会的各种结构和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随着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新的政策、措施会不断出台,各种新的情况也会不断产生。所以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调适过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所采取的立足于解决乡镇现实问题的乡村治理路径,都难免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因为随着一个问题的解决,难免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同时又产生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问题,就要寻找产生乡镇问题的根源:农民组织化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