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成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建设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建设成效

实验室建设成效范文1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教学;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70-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引进、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心以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为主体,面向我校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实验教学,对我省食品科学类专业开放,满足食品科学以及生物、作物、园艺、动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专业开设食品加工类和微生物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食品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创建由“专业实验、生产训练、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1.构建了“五模块五层次”专业实验。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研产紧密结合特色,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素质高和特色鲜明的食品科学类专业特色的优秀人才,对原有的24门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按照专业技能培养要求进行整合、优化、创新,构成5个独立的专业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实验(自学)、基本技能实验部分、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网上拓展组成的“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由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独立设课,独立教学,独立考核。 

2.生产训练。校内外教学基地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训练有以下四原则:“专业对口原则”——实习教学的地点能满足实习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专业技能基本训练的要求;“就地、就近的原则”——校内有教学实习基地的优先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校内无实习基地的应就近选择实习教学地点;“先进性原则”——选择设备工艺较先进、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对学生实习较重视且有一定指导学生实习能力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单位;“稳定性原则”——为了保障实习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实习地点应相对稳定。 

3.科技创新。以毕业论文设计、参与教师科研、申报各级各类创新项目、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主要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情况、利用率 

1.主要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情况。中心现在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1650.08万元,现有仪器设备2047台(套),购置和更新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4台(套),万元以上设备246台(套),中心建成的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食品分析检测实验室和多功能饮料生产线实训实验室等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能够满足目前教学需要。 

2.利用率。中心实验室面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全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的仪器专人管理、预约使用,仪器设备利用率较高,设备完好率100%,仪器使用率达到100%。 

3.自制仪器设备。坚持将科学研究融入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设备,中心教师自制和改造仪器设备20台(套)。 

4.维护维修。仪器设备维护和维修经费充足。维护维修经费保障分为日常维护维修经费和设备大修经费,日常维护维修经费由学校按定额拨付,由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安排使用,中心每年列仪器设备总资产的5‰作为专项维修经费,设备大修经费由实验教学中心向学校申请,专款专用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及时维修,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仪器完好率达100%以上。 

三、环境与安全(实验室用房、环境、安全、环保情况等) 

1.实验室用房。实验教学中心使用面积5242.0平方米。为了便于统筹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的不同特点,中心下设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食品机械实验、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创新实验平台等功能实验室。 

2.实验室环境。中心配有计算机设备的实验室,全部使用专用地线和防雷电装置。所有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络均可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相关实验室的地面和所有实验台、凳、架均耐酸碱腐蚀,符合技术要求。精密仪器室安装有空调、除湿等设备,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人性化的环境条件。 

3.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实验中心安全责任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和中心建立了安全检查和督察制度,专门指派安全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登记。对有毒、易燃、易爆等物品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①走廊设有实验知识展板、安全通道指示牌和防火警示等各种标识。②实验中心配有由防强酸、防强碱、阻燃等功能材料制作的实验台,实验台与实验台、实验台与墙之间间隔达1.5m。③建立了药品室,集中管理药品,避免药品的流失。④仪器设备高度集中的实验室(如大型精密仪器室)均设置防火防盗设施,并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条例,确保其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⑤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养成科学而良好的实验习惯。⑥实验室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员。

四、主要教学成果 

近年来,获得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持教改项目20项;发表教改论文37篇,出版教材与专著20部,自编实验教材8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门,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15门。拥有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3个,建设了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4个。 

学生省级、校级科技创新项目154项,近3年指导学生118篇;12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其中2人获得省级优秀论文;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9项,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项,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项,“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学生创新大赛1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1人,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1人。良好的实验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较高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食品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考研率达30%。 

中心人员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级科研项目29项,到账经费3864万元。发明专利授权5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 

本中心长期注重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湖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及湖南省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产学研”密切结合良性互动是湖南农业大学的重大办学特色,得到教育部2001年、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 

中心在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校园艺园林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农学院、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等学院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次来本中心交流经验。中心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邵阳学院、长沙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校培养了大批师资,提供了食品类实验室建设资料和经验。 

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开展交流,如先后有英国萨里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菲律宾新比斯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的教师来到本中心进行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易有金,陈雪,李宗军,王远亮.农业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20(6):62-63. 

实验室建设成效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校外实践基地

引言

信息产业及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大量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但高端软件开发人员匮乏一直是我国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发展的阻碍,国内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延用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不够的问题,同时缺乏训练所需的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产业界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较大的脱节,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当前IT企业的工作需求[1]。软件工程专业要求学生要具有软件工程的相关工程理论,掌握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的有关技术,同时具备软件开发与项目组织管理能力。针对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国内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思路进行不断的探索[2]。

1校外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1实践基地的建设

建设校外专业实践基地是高校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熟悉工作岗位的桥梁。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高标准、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在基地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项目开发中,检验理论学习中的算法及算法实验的性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企业发现在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2]。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最后半年全部入驻基地参与项目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由软件开发集训和综合项目开发两个环节组成,学生在合作基地体验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开发真实的企业级的软件项目,进行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实训,使学生在软件项目开发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

1.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提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⑴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软件工程专业在国内各类本科院校中均已开设,该专业的理论教学得到重视,但实践教学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其效果不佳。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缺少软件开发完整案例,更没有机会去参与开发一个软件项目。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太需要参与或独立开发一个中小型的软件项目。⑵校外基地的教学条件可以弥补学校教学条件的不足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涉及多种软件与硬件设备。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很快,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般的地方院校对软硬设备的更新完全跟不上软件行业的发展。同时,受到课程教学的周期性影响,有些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比如有的实验设备可能一个学年中只使用几次。采购这些设备从利用率来说就存在一定浪费[3]。⑶软件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众所周知,软件行业属于实践很强的行业,软件开发技术发展十分讯速,相关的工作设备、开发工具、设计方法更新很快,一般几年前的理论、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在流行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所取代,而要掌握新的技术只有学习与实践。相比其他行业,软件行业的实践显得更重要。⑷学生在企业基地可以学习到行业内最新的开发技术与工具、设计方法企业应用的技术常常是行业中的主流技术,相比学校的课程应用的技术更先进,而且软件行业的最新技术、开发工具、设计方法经常也是软件企业发明创造的,行业内的最新技术也不是由大学或非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发明的;相比一般的本科院校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软件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比较熟悉精通;因此,本科院校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应该要有更多的机会去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能让毕业生在真实的开发环境进行实践训练,使毕业生在毕业时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通过对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接触了解,才能了解行业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才能发现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的差距,并以企业的要求为指引,加强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高校增强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引进企业的技术与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⑹实践基地有助于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一般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以后进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所以在教师的学习与工作经验中比较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都存在一种“先天不足”,只有通过企业培训或去企业挂职工作让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产品开发及生产流程,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⑺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科学管理,为企业节约人工成本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高等院校的职能之一,同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也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服务社会的方式,学校通过基地可以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学生毕业以后进入本地的企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合作企业可以通过基地发现优秀的人才,学生在基地实践学习也可以为企业降低一定的人力成本。

1.3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⑴学校对校外基地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校企合作基地是双方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的互利合作,企业没有免费为学校提供基地的义务,现实是很多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就缩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管理资金,或者只投入了先期的建设资金,后期投入的维护与管理费用严重不足或没有,投入不足会导致基地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影响实践教学效果[5]。⑵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不了学生实践的需求软件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一般规模都较小,小型的软件企业通常只有十几人或几十人,中型软件企业也就一百人左右,由于规模与教学场地的限制,使得企业很难能一次接纳全部的实习学生,通常一届学生需要多个实践基地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⑶校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部分院校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在与企业建立基地签了协议后就没有任何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实习采用“自主实习”,实属“放羊式”的走过场,学生只要找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在实习证明上盖章就证明完成了实习,这种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是背道而驰的[6]。

2校外实训基地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2.1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实训不只是在企业提高开发能力,由于学生置身于不同于学校的职场环境,从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是从需求分析到设计,最后到开发测试的全过程的参与,学生在全过程中学会了规范代码开发及文档编辑格式,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会通过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规范个人行为,熟悉不同技术岗位的开发流程和不同岗位的职责。学生在基地会珍惜实习的机会,慢慢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学会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经过实训基地学习的学生不只是学习了软件开发的技能,而是从知识、沟通、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做了综合素质的整合,这是对学生大学期间各种能力的一次综合锻炼。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毕业生适应IT企业,走向社会提供一个试验检阅的场所,通过实训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2.2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在基地经过专业训练,项目开发能力得到提高,熟悉了项目开发流程和主要开发工具的应用,以及项目的组织管理等。对IT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以及各类岗位对员工技术方面的要求有所了解。提升了与同事、客户、上级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了毕业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3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毕业生在基地经过开发企业真实项目的锻炼,提高了实践工程能力和综合能力,如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经过校外基地的锻炼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提高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率。

3软件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体会与建议

3.1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本科院校作为承担国家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要真正意识到校外实训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要将校外实践教学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校外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样的高度,以校外基地实训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2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新模式

校企合作要在利用各自的优势与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双赢,要以发展的视野立足长远的眼光看待合作,在合作顺利、稳定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更广阔深入的合作。如专业共建和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订单式”、“定向培训式”、“顶岗实习式”等。①“订单式”培养,就是企业根据行业内的企业及企业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培养,企业与学校就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技术、教学实训等方面进行合作,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嵌入企业的相关特色课程,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课程授课教师,以工学交替的方式在学校与用人单位开展教学,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到签订就业的用人单位就业。②“定向培训式”,企业采用“订单式”培养有困难的,可以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培训方与院校合作,为企业培养一线所需要的人才并为企业提供人才输送服务,我们称它为“定向培训式”。③“顶岗实习式”,是用人单位和院校直接合作,企业在对实习生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后,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该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由于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所以对用人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

3.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师资水平

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时间和学分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满足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的需求,现在的实践教学包括校内的课程实验、课程实训等;校外的毕业实习等,综合性、设计开发性的实训较少,没有能像企业一样的综合性强、实用性较好的实训项目,在学分方面实践教学的学分很少,一般只有几个学分,故应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师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校参与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的教师,另一部分为合作企业参与指导学生的企业技术骨干或工程师,两类教师都有各自的优势,对于校内教师应该要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对于企业工程师,主要是要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实验室建设成效范文3

【关键词】城市消防 远程监控 系统设计

近些年,我国城市中的火灾发生率逐年攀升,这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优化城市消防水平,提升消防效率,下面笔者将对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1 城市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1.1 远程监控系统整体架构

远程监控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化通讯网络连接建筑中的火灾报警系统,借助于视频监控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实时监测所有联网点的报警情况的集中管理设备。利用该系统可以随时接收、查询和处理所有火灾信息,从而为消防部门提供数据进行火灾处理。远程监控系统一般由监控管理中心、通信网络与传输设备三部分组成。监控管理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信息查询系统、通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维护系统和报警受理系统;通信网络主要是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也可以两者并用;传输设备指连接火灾报警系统,监控设备状况的信息传输设备。

1.2 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

1.2.1 为联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通过联网的用户,可以运用该系统查询一段时期内的火灾报警情况、消防设施故障、消防设施配置和基础资料等信息。此外,也可以通过系统了解该单位消防设备的检查、维修、保养和维护记录,以及消防培训、演练等工作的录入和查询。

1.2.2 便于消防部门查询信息

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帮助消防部门更好地行使其监督权,包括联网单位的火灾报警情况、设施维护保养情况,以及开停机的记录。利用这样的手段,能够促进消防部门对城市消防工作的了解,提高防、救火能力。

1.2.3 精确定位火灾位置等信息

在联网用户中,远程监控系统一旦发现有报警,可在报警20秒内收集相关信息。在报警系统的用户终端,会迅速将火灾的发生时间、建筑、楼层,以及平面位置等信息准确显示在消防部门这个端口。当确认了报警火灾,信息会立刻传输到119火警指挥中心。

2 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的构成要素

构成远程监控系统的六大要素主要包括,用户服务子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信息备份上传子系统、网络传输子系统,以及报警受理子系统和发送机。如图1所示,为该监控系统的流程图。

2.2 系统要素的设计

(1)关于用户服务子系统设计,就是通过与该区域的电力信息子系统共用一个服务器,运用公共互联网的形式将消防设施设备的运行信息发送给其他互联网。

(2)信息查询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设计的一种信息搜集平台,连接着用户子系统与监控管理中心,平台接收并储存所有信息,用户或者消防部门进入系统查询。

2.3 系统设计的关键

2.3.1 消防控制主机联网技术

在这一技术领域,目前较常使用的几大品牌有爱德华、海湾、奥瑞那和依爱等,且主机报警信息输出接口基本都采用的是串行通讯口的方式。由于该系统必须依靠互联网进行主机联网,为了统一不同硬件的接口,所以必须要设计开发出合适的硬件平台才能满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同的数据通讯协议实现联网报警,再编制对应的接口软件以符合信息的格式。例如,爱德华ESRT3,该系统主机的串行接口标准是RS-232的形式,且设置了与外部设备的通讯协议。

2.3.2 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技术

硬盘录像机和视频矩阵是该系统的主要结构,在保证了局域内部联网的情况下,实现了系统用户与远程监控系统的专网联网。这里以硬盘录像机为例,网络浏览器与软件开发包指令访问是它的两种访问形式。这两种,网络浏览器访问形式较为简单,但是功能也比较单一。

3 远程监控系统的特点

3.1 扩展性

基于该系统采用了较为灵活的业务逻辑,这也使得系统本身具有了很好的扩展性,主要表现在功能方面。该系统无需修改代码,就能组建多层次、不同类型的监控中心,使监控中心可以在特定范围和级别内组成有机的网络。例如消防行业中心和省级中心等。

3.2 兼容性

远程监控系统对其使用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充分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对各种主机通讯协议和数据形式的兼容,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兼容造成的信息丢失、传输短路等疑难问题。

3.3 先进性

该系统采用了当前国际较为先进和成熟的技术,包括系统的软、硬件和整体结构等,这从本质上就提升了系统的起点,为城市消防安全提供了最可靠的技术保障。

4 结束语

远程监控系统对城市消防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能提高火灾预警能力,同时还优化了消防信息的传输,对及时采取火灾救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消防的水平将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薛学杰.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1):46-47.

[2]卜程.消防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实现路径[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6):85+87.

作者简介

顾俊华(1987-),男,湖北省汉川市人。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广播电视台从事信号监控方面(消防、安保、码流信号监控)工作。

实验室建设成效范文4

关键词:潜课程;显课程;校园英语助学

潜课程研究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些学者就开发教育中的潜课程达到“教书育人”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旭东,1994;任友群,龙文静,2001;蒋述卓,2004)。纵观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从学校宏观层面角度提出如何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少数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潜课程文化因素。而实证材料的研究极为罕见。本文在对潜课程的相关理论梳理后,重点探讨以“校园英语助学”为形式的潜课程建设。

一、背景

通常所说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him)。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书面教材的课程,叫做潜课程或隐性课程。

潜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um或implicit curriculum)这个术语最初由杰克逊在《课堂生活》(1968)一书使用,用来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应该关注隐性课程,并获得一个校园环境的全面视图。 美国学者布卢姆认为,潜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对人才成长而言,潜课程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它不是显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实实在在、作用巨大的教育和学习形式。教育的功能,一方面要通过显课程来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潜课程来实现。显课程和潜课程是互为一体的一个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往往是成功学习的条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不够主动、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需求调查分析

为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高职院校规定了早自习时间。但这种自习不像中学管得那么严,又不似本科院校那样由学生自由安排。早自习的管理上没有正式课那么严格。所以早自习的学风存在诸多问题。而良好的早自习学习对学习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就如何提高早自习英语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许多班级希望得到英语专业学生的辅导,同时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希望能够有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将平日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既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又服务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应运而生。

三、“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描述

“校园英语助学”是以潜课程和“学生为中心”理论为依据,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习惯、态度、行为和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心,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主要任务是由专门教师培训和指导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早自习时间里到非英语专业班级负责英语领读及答疑,以使助学和被助学者养成主动、认真、刻苦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使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助学工作来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锻炼和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助学,深入到我院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中去,了解工科学生的学习及相关专业情况,实现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相互依托、渗透,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与强化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重点的正式英语课程不同,“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认真、刻苦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行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监控和评价办法成为“校园英语助学”的难点,为此, “两队两制”成为该潜课程的有力保障。

第一,建立“助学队”及其制度。召开学院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动员大会,发出关于组建“校园英语助学队”的通知,并说明“校园英语助学队”工作的意义、条件和要求。在同学们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面试,挑选语音、语调好,工作认真、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了“校园英语助学队”。为了保证质量,每学期进行队员更新,将工作中表现欠佳的学生淘汰,挑选新的队员。队员由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后挂牌上岗。

为使助学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助学效果,专门制定助学制度。其主要内容具体规定领读的形式、内容、领读的纪律以及领读队员的定期交流及反馈,还包含教师对领读队员的定期培训和对助学队员的奖励等。

第二,建立“早自习检查队”及其制度。为加强对校园英语助学的管理,在组建“校园英语助学队”的同时成立了教师“早自习修检查队”。教师“早自修检查队”由教师自愿报名,挑选工作认真负责的英语教师组成。主要负责以下三方面工作:

(1)“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前的指导、培训工作。如挑选领读材料、培训和指导领读、答疑能力。

(2)“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过程的监控工作。与助学队成员一起下班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助学队的成员集中,了解工作状况。包括与被领读班级学生的配合情况。让他们谈助学体会,取长补短,帮助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后的评价工作。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早自习的效果,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指导。

实验室建设成效范文5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网络教学

Abstract:The web-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refers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structional content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of web-base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teaching process. The contents of web-based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volve the text of each chapters and related media resources , which is a dynamic web site. We can also organize some learning activities through the web site beside display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 general, the web-based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cludes teaching contents, related resources, testing exercises, questions and answers, negotiation and discussion, students' works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Key words:school administration; web-based curriculum; web resources; web-based teaching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管理网络课程建设是通过网络表现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称,[1]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两个部分。

一、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管理学以学校管理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回答如何根据学校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选择适当的办学策略,优化组合学校的资源,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等问题。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为此,我们对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资源整合。整个课程设计既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又有大量的生动的案例、试题与参考资料,从而使得该网络课程既可以满足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可以供没有基础的学习者自学,以达到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如图1所示,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课程信息和课程学习使课程目的、计划、大纲、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课程资源库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国内外同行的著作等中西交融的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并提供大量的政策法规、政府文件、研究论文、教学参考资料、相关网址等;案例库、学习论坛、试题库和课程管理分别具有提供实际例子、学习交流、在线测试等功能。在对上述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下列工作。

(一)更新和调整教学基本文件

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要求很高的学科,这门课程的建设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的建设中,力求推陈出新,在课程内容方面着眼于高要求,结合学科的研究动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重新对以往教材进行整合,并加入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独立完成了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创作,并根据时代和学科发展更新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图1 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整体结构

在更新和调整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系统性、现实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校管理学的教学基本文件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现实性是指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要面向学校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实际服务;创新性是指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应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反映学科发展的动态,并有创造性的见解。新教学大纲规定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行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数字化处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内容

本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原则,我们把新开发的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

(三)收集、归类、整合相关的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

我们收集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了归类和整合,课程的每个章节都配备相关的习题、教学参考资料、政策法规、相关网址和研究论文等等。首先,在资源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注重收集和整合与学校管理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性论文,又有生动的案例,既有声音又有图画,使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充分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收集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声音、动画、图片,如一些专家的视频讲座,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生动化,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所具备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优势。另外,把学校管理学教学活动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了整合,在音频、视频、学习资源的拍摄、收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转贴于 其次,我们进行了各种功能和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建立如下功能和资源库。

文献资料库:各种报刊、期刊、专著等有关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学校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资料、热点研究资料;

案例库:国内外学校内部各项具体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包括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美育工作、劳动技术教育工作、总务工作等,并分析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习题库:涵盖该课程各章节内容的习题资料;

试题库:包括从基本理论到管理实务等要求学生掌握的各方面知识,用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试评价和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检测;

学生作品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各项作业、论文和实践总结等。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资源的整合严格遵照华南师范大学“求实”工程和《教育部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认定标准》的要求,从文稿的创作,到资源的收集,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力求规范,完美。网络课程的结构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内容安排人性化,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处理,把教学内容与多种媒体形式整合、教学活动与网络技术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

利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优势,根据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重新进行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体现了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注重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二是注重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是指,一方面,利用网络课程优势,全面呈现学校管理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高度综合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揭示学校管理的本质、矛盾,研究影响学校管理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探索优质、高效管理学校的思路与方法,课程教学要着眼于研究世界管理科学的最新理论进展,最大限度地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学体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把学校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面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校管理训练;另一方面,在系统呈现的基础上,课程教学还要根据社会和学校改革的形势与现状,对学校管理进行分解式的重点讲解,把改革中突出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便说通论透。通过这种分解式研究,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新的、现实性的问题,并结合学校管理的特点遴选和充实现有的学校管理理论。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应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指针对学校管理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运用的教学模式。它由一系列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境选择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组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些方法包括指导自学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法、现场观察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案例分析是学校管理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领悟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专题研讨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个专题发表见解,互相启发,共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把学校管理学中的一些比较枯燥的内容进行简化和活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多种方法的合理组合下,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学校管理环境中。在丰富和活跃的课堂中,学生理论研究和实际领导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索性思维得到了开发,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探究学校管理问题的兴趣日益浓厚,开始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管理实践活动,并开始学习撰写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论文。

图2是“学校人本管理的理念与实现”课例的教学结构流程图。在这个课例中,笔者运用了重点讲授、网络自学、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等方法。

新的教学方案结合了网络教学便捷、灵活、资源共享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精选案例等等资源,更加系统、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力图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这时,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学生成为主体,他们的教学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师生通过开展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探索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新途径。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影响,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讲演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知识信息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学生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是学生认知的途径。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法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的合理融合,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完整的体现。网络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和意义建构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更是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培养。

实验室建设成效范文6

【关键词】两美;浙江;启示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又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十分丰富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浙江赢得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建设美丽浙江,是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是我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一、两美浙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层次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经济转型升级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资源要素紧缺,浙江的河流、泥土、空气涌现不同水平的污染。河流污染、雾霾天、食物平安危机等经济发展的不良“副产品”,成为影响百姓获得感的热点问题。

二、两美浙江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树立最科学的理念。什么样的理念算是美丽美好意义上的科学理念?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清醒的认识、负责的态度、科学的理念、坚定的意志。清醒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家园。以“重整河山”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治水治污为突破口,既打出转型升级新天地,又取得生态文明新进展,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二)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追逐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往往最后一刻被利益最大化驱使占了上风。这个时候只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终身追究制出台后,企业将不再纠结不清于一时的蝇头小利;当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后,政府将不再压力山大于唯GDP的指挥棒子。浙江始终严把生态红线,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管理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明确提出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实质性改革举措。

(三)实现绿色发展,持续打好转型进级组合拳。环保无疑是“美丽浙江”建设的主阵地。当前要以“五水共治”为龙头,加强水环境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突出重点流域、重点河段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要以治污降霾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建立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机制,以耕地和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专家们认为,在“两美”浙江建设中,要紧紧扭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真正打造浙江发展新优势。环境问题根子在产业,要充分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通过标准引领、准入监管、减排推动、整治促进、执法监督等措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切实以“两美”浙江建设为契机,真正把经济发展转到质量、效益上来。

(四)实现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产,发展绿色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推行绿色生产,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完善落实“河长制”,深化“五水共治”成果;深入实施大气、土壤、海湾污染防治,推进城乡垃圾收集、分类和处理;加快养殖业转型提升,减少面源污染。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展绿色经济,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制造和综合服务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及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着力提升景区品质,推动乡村旅游业转型。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培育养老、养生、健康等生态经济新业态。

倡导绿色生活,积极培育和弘扬绿色文化,强化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制度,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监督体系,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让绿色生活成为浙江百姓的时尚与潮流。我们要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妆点生活,把绿色转化为浙江的“软实力”。

(五)实现绿色发展,保持“山水人田湖”协调发展。“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上的一次崭新飞跃,即赋予大自然以人格意义上的生命尊严,又给予大自然以光辉层面上的人性关怀,同r作出对大自然以有机统一保护的庄严承诺。这一思想的提出与传播,必将对全国乃至全球各国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具有广泛而长久的实践意义。浙江在贯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的决策部署方面,提出完善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增强对资源环境管制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六)注重生态建设更要注重人文建设。“两美”浙江建设需要形成精神动力、思想基础和文化条件。专家们认为,要培育和激发全体公民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投身于生态建设中,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新局面;要推动养成与“两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在全社会树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生态心理、生态道德;要在全社会传播生态知识,(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开展多形式、多层次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为目标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提升全省人民群众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诚信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展开;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加快步伐;各类主题文明行动蓬勃开展,文明出行活动深度推进、文明旅游活动影响广泛、文明用水活动广泛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全面展开。

三、结语

从“两富”浙江到“两美”浙江,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的是浙江人民在建设富饶美丽家园、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日益进取、永无止境地对科学发展实践探索的锲而不舍和对理论的精益求精。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好更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以贯之地抓,一届接着一届地干,为最终建成美丽中国的样本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