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应用;教学设计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切实提升课程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强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以此全面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任务。应用合作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下更加深入地获取知识,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应用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将竞技与体育知识巧妙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制订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拟定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在体育合作学习活动中,还需要确立有效且合理的合作形式。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要事先对教材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拟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发展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之对应的学习任务,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前期制订教育方案,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教学目标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科学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据此制订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2.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指导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应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推进学生的发展。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不太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其运动能力也比较差。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就需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观念的形成,进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及体育锻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时,教师合理融入合作学习方法,结合全新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3.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制订合作学习活动目标时,必须保障目标的形象化,此处提出的形象化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前,依据个人的学习需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制订形象化的学习任务,将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应用到合作活动学习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在体育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强化了身体机能,进而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并乐于参与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体育合作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

三、发挥教师在合作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准确的调控与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诸多内容都需要教师予以关注。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需要事先简述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自主解析知识,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需要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可能避免学生学习思路出现偏差的问题。在开展体育合作活动时,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合作活动,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王洪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英.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4(10):95-96.

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设计;高中体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59-1

教学有效性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追寻的目标,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率的决定法宝。针对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摆在眼前的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另辟蹊径,尝试从高中体育教学设计入手,为高中体育教学打开一个新思路。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剖析

教学设计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树立整体的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起点和重点,将教学内容以有序、优化的方式进行排列、讲解,以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作为一项利用系统方法统一规划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主要以优化教学程序,预计教学效果为主,为整体教学提供思路和蓝图,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快速掌握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幅度地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升,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人文教育。

二、优化高中体育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1.突出设计主体,发挥设计优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为学生灌输高中体育知识,完全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致使在制作教学设计时,混淆设计主体概念,很难取得最终的设计终点。而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习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教师向学生单项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首先明确设计的主体,将学生放在主体性地位,一切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了解和假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准备状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的准备状态主要指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状态以及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技能。教师在设计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确定教学设计内容的侧重点,找到设计的起点和终点,既满足学生的基本知识诉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节。例如:在设计“体操类运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以及身体发育状况。高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但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基本已经定型。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针对体操类运动的教学,教师的设计要尽量以平缓和简易动作为主,避免一些高难度的体操动作。

2.明确设计目标,促进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是整体教学设计的引领者,决定着教学设计能否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一般以定位教学意义,调节教学节奏,激励教学动力,检测教学结果,评价教学效率为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知识、方法与情感的三方面融合,建立情感、价值、态度之间的维度,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情感的教学维度旨在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带来兴趣、快乐以及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价值的教学维度不仅强调教学目标设计本身为学生带来的知识价值,更在于深厚的人生理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构建;态度的教学维度强调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社会的认知态度,思想态度和情感态度。合理的认识和明确教学设计目标的意义,可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设计“武术运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设计的重点关注在中国传统文化武学知识的熏陶上,增加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升学习动力,激发学习潜能。

3.强调活动设计,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强、操作性灵活的学科,在活动设计方面应尽可能地扩展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锻炼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得从传统教学只注重教学知识和教学内容的方面上转化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同时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的积累和技巧的掌握。同时,针对活动的设计也要循序渐进,有强有弱。从课堂初始的热身活动,到课堂中激烈的活动强度,以及在课程结尾处的舒缓放松。每一环节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的协调力,以免出现活动设计与实际实施之间的差距。在活动设计内容方面要有丰富的活动形式,既包括传统的竞技比赛,还包括新颖的课堂随机小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挑战学生的学习潜力,达到设计活动的合理目标。例如:在“田径运动技能”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状态,穿插竞技比赛,诸如中长跑竞赛、接力赛、短跑竞赛等。在课堂中后期时间段,教师要设计一些趣味竞技游戏,缓解学生的紧张状态,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诸如:答问题赛跑、两人夹球跑、三人协作跑等。

三、总结

优化教学设计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将实际教学与教学设计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2009(11).

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文3

一、对初中《 体育课程标准 》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解读

1.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刚进入初中的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项目了解较少,掌握的体育技能有限,喜欢从事的体育项目不多,导致他们运动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要让他们在体育课中发挥出主体作用不是件易事。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初中体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意识,要努力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去学习体育技能。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通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才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 体育与健康 》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阶段是人的青春期,也是身体、心理及各种能力快速发展、形成的时期。初中《 体育与健康 》课程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力。

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初中学生生长发育存在不均衡性,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性,而一些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的完成又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保障,因此,在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体育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初中体育教学设计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学生参与体育课内容的选择、器材的制作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初中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在体育课教学设计阶段可以听听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广泛了解体育项目及相关的知识,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使体育课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带有娱乐性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叫学生制定符合他们特点的比赛方法及规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自己制定的规则下进行比赛,收获别样的快乐。一些可以自制的简单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可安排给学生动手制作,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也是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

2.让学生参与体育游戏设计

初中体育教师多用游戏内容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一些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游戏运动是学生特别乐于参加的,对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设计体育游戏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体育游戏的选择、设计中来。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实践的空间,让他们完成体育课游戏内容的设计,在游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体育实践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

体育实践是体育课的主体部分,设计时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又要体现体育课多元化的功能。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这部分设计时要思考的问题。

设立不同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体验成功的动力。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身体素质、技能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体验到体育技能学习的快乐,而且能增加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有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就可根据与自己相应的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学习评价,这既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也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诠释。

教学方法的设计。体育教学方法包含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学。[1] 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 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避免自己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要促使学生在进行讨论、探究下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体育课中能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依据之一。

《 体育课程标准 》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设计要求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大胆地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要创造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他们完成。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体育课全面育人的功能。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558000)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文4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1]。而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2]。因此,长久以来,体育在学校课程中,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身体教育课程。再者,体育课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运动习惯最直接的课程,学校体育的开展是否实施得当,将会影响学生往后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愿及投入程度。若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划行为理论预测老师的意图,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去从事运动,进而培养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计划行为理论起初在20世纪时,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社会行为的理论,其主要是被运用到测量人民的投票行为上,主张行为的完成或成功,是经由个人意志所控制,也受部分非个人意志因素的影响,例如受到机会或者是资源等不同因素所影响。近年来,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许多领域当中,主要是用来预测人类的行为与意图。许多研究都证实计划行为理论适用于预测各种行为意图。教师的行为意图似乎是可以被预测的,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容轻忽的。国内的研究中多数着重于从事运动的动机,很少对于体育教学进行论述,期待未来的研究或许能多着力于预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行为意图。

 

一、计划行为理论的定义

 

1.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属于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TMA)与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衍生[3]。主要目的是在于了解及预测个人的行为,其主张行为的完成与成功主要受个人意志控制,是一个解释人类行为决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另外,个人采取的行为意图会由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两项因子所决定,主观规范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行为态度则有正、负向两种评价。但Ajzen认为人类的行为有更多的情形是受到其他外在客观的环境因素所影响,而并不是完全由意志所操控。为使理性行为理论对人类行为有更多的预测及解释力,将架构加以延伸并提出修正,除了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外,又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项[3]。

 

(1)行为意图

 

行为意图就是个人想要从事某项行为的倾向程度,亦即个人行为选择在决定的过程之中,经由引导而产生是否要采取此行为的某种程度上的表达。换句话说,也可称之为个人所欲从事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subjective probability)[4]。因此,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图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

 

(2)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人在进行某一特定行为的状况下,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个人知觉中重要的他人或团体,认为他应不应该采取某一特定行为的压力[5]。

 

(3)行为态度

 

在理性行为理论中,决定个人行为意图的有两个因素,分别是个人本质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其中个人本质的定义是“个人对其所从事之特定行为中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人、事、物或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评价,反映了个人对人、事、物的好恶感觉。态度与行为越具体特定,则其间的相关程度就会越明显。态度会影响行为一直是许多行为研究者一贯的立场[6]。根据上述得知,行为态度可能是影响行为意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个人对于某特定行为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个人赞同与否的倾向。因此,当个人对某一行为所抱持的态度越强烈,则从事该行为的意图就可能也越强烈。

 

(4)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人准备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可以控制的程度[3]。它取决于三个因素:能力、资源与机会。当个人认为自己具有从事特定行为的能力、机会或资源越多时,所预期的阻碍就会越少,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会越强。反之,当人们缺乏能力、资源或机会去执行一个特定行为,或个人过去的类似经验让他预期执行该行为是困难、受阻碍的时候,人们就不太会有很强的意图去执行该项行为。先前的理性行动理论学者认为,行为的态度以及社会所给予的规范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的心理特质,是由“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所构成的,他们共同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意图,进而去影响个人的行为。而计划行为理论则是以理性行动理论为基础,再加上“知觉行为控制”这个因素来加以补强,在行为决定的过程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三项因素可能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意图;或者,行为态度可能直接影响行为意图;也可能由主观规范来主导行为意图;亦或是透过感受到的行为控制因素去改变行为意图。综合所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项因素彼此可能相互影响,也可能独自对行为意图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体育教学设计

 

计划行为理论应用在体育教学上,举例来说,假设体育教师秉持着身体活动量对学生是很重要的态度,那么当体育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会有一个强烈的意图将身体活动量纳入他的教学活动中,会从这样的一个积极态度去影响意图,进而去影响其教学行为。许多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态度、行为及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对学生学业成就、人格适应、生活适应、成就动机及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且教师期望也有自我应验效果。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态度足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到进行活动,无一不受到教学态度的影响。

 

而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的主观规范,会影响体育教师是否从事体育教学的意图,也可能会影响体育教师的行为态度。举例来说,教育部以“健康第一”为当前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意图,就会因为这个特定的状况去调整教学内容;也可能透过这个特殊的状况,先去影响教师本身的行为态度,再去影响老师的教学意图,因此就可能会影响整个体育教学行为。教师的角色功能与地位是社会既定的,“教师”这一角色在教育系统及整个社会结构中,是担任教学与辅导的工作。其角色功能是在履行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所交付的教育任务,完成社会责任;社会对教师有角色期望,“教师”这一角色,社会上总期望他有某种行为表现,如学生表率、具有学科专门知识、相当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有效从事教学与辅导工作等,以表现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教师在师资养成过程中或在职任教阶段中,透过与他人的互动,从他人的行为表现知觉到他人对自己角色的期待,经过自我的过滤、解释、修正,逐渐发展形成自己对教师角色的知觉,据以表现自己的教师专业角色行为。

 

体育教师的教学意图除了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影响之外,也会受到知觉行为控制所影响。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外,教学资源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能力除了教师本身的专业,专业知能、教学实务经验都算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会因为老师的背景变项不同而不同。教学资源也是会影响教师教学行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制度的要求、学校组织环境、教学资源及学校行政等方面。换言之,当教师觉得自己在从事体育教学时的能力、资源或机会越多时,相对的进行体育教学时的阻碍就会减少。因此,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知觉行为控制就会越强,就越会有很强的行为意图去执行体育教学,或者直接反映在体育教学行为上。

 

综上所述,一位优秀的体育教师,须扮演好身为“体育教师”的角色功能及社会上赋予其的表率角色之外,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专业素养,运用教学资源与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达到有效教学。因为体育教学行为是一种不断调整与改变的动态过程,要在众多因素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找出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且针对该因素去探究与反省,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效。

 

从文献探讨中发现,计划行为理论能有效预测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效,而教学成效又与学生的学习成效息息相关。若将计划行为理论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成效来预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能发生的教学行为,对于教师的教学自我评估及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情意和技能学习应能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能透过计划行为理论,协助预测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前针对教学计划进行检视,并进一步研究拟定出一套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需求以达到教学目标。再者,体育教师在行为决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项因素彼此相互影响,也可能独自对行为意图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受哪项因素影响较深,进一步去探讨其关联性,对于整个体育教学行为的预测会有成效。

 

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新课标理念下,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施行)》,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这些技能中包括了教学设计技能。由此,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了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是实施体育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对该领域的尝试性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学设计以及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问卷调查法和咨询法

对2010年参加云南省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竞赛的70名中小学青年教师展开体育教学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并对该次比赛的评委专家以及部分比赛课指导教师开展了相关咨询,以获得课题研究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支撑。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的检验,发放问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97%,有效率100%。

1.3数理统计法

收集、处理和统计调查研究中获得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问卷所得数据均使用

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处理。

1.4逻辑推理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归纳演绎,形成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认知情况

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成为教学设计者的角色比例为92.6%。这

说明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已深刻意识到体育教学设计对贯彻体育课改新理念,实施体育课标,达成课程目标,落实体育教学对学生教育、教养和发展功能的重要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和方法体系的学习需要则达到了100%。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和方法等的急切需要与教师在此方面实际能力的缺失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表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认知”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内容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一般不太需要不需要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36(52.9%)12(17.6%)15(22.1%)5(7.4%)0学习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原理与方法。48(70.6%)20(29.4%)000 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者的适应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依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角色的内涵和能力提出切实的要求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帮助老师们强化设计意识,发展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着眼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训练,尽快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2.2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

0表2详细呈现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对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分析能力持肯定的达85.2%,持否定的为14.8%;对体育教材分析能力需要持肯定的达100%;对学生学情分析能力需要持肯定的达98.5%,持否定的为1.5%。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常需要具备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能力。相对来讲对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分析略差一些,这反馈出少数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对教师“为何教”、学生“为何学”的问题关注不足。对体育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的需要都很高,表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十分明确分析体育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增强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了解,还要结合具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加强前期分析能力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教学要素设计、完整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设计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学会设计科学性、实效性、创新性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寻求充足的依据。

2.3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基本要素设计的需求情况表3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各要素设计的需求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表3中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的需要情况:其中需要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8.5%;需要掌握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8.5%;需要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7.1%。这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基本要素设计能力的需要水平都很高。究其原因:第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已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向和灵魂,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引领着其他教学要素的设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从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方法和表达方式上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等特点,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第二,中小学体育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设计适合教材特征、学生学习实际和实际教学条件,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涵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学媒介等。第三,中小学体育教师明确了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规划完整、有序、高效率的体育教学过程。因为,优质的体育教学过程设计是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组织的有序,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运动负荷的适宜控制,教学密度的良好安排,教学节奏的控制和教学管理高效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要素的设计还缺乏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尤其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型适应性不足。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学习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的变化,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策略、过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借鉴优秀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经验。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多运用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并通过设计实践检验和反哺教学设计理论,逐渐形成科学性强,操作性优,实效性好的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

2.4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撰写能力的需要情况表4中小学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案编制能力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通过表4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教学方案编制能力的需要状况如下:体育课结构和顺序的设计、体育教学时间的设计、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设计均达需要的为100%;体育课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均达98.5%;体育课密度的设计为97.1%,教学主题的设计为94.1%。体育教学方案编制是基于前期分析和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基本要素的教学设计成果的编制,是体育教学设计成果形成的中心环节。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中的方案编制能力的要求极高。究其原因,完整教学设计方案是体现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终极成果,是体现教师教育思想,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物化而又直观的教学文本,是一堂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预期方案。能够充分展示每一位设计者理解体育课标,结合教学对象实际,优化体育课的结构、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个性化地设计教学主题,灵活地处理、驾驭教材;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创造性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科学规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能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能力是体现教师体育设计能力的核心部分和显性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学习和熟悉教学方案编制的要素、步骤和方法,并尝试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需要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和设计方案竞赛等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能力。

2.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评价的需要情况表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评价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表5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需要率为97%,而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需要率为100%,这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需要很高。无论是对体育教学设计中评价环节的设计还是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评价都需要。体育教师应认真领悟体育新课程有关评价的改革要求,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应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个性化的设计评价标准、灵活运用评价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改进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在教学实施前和实施后,体育教师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因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仅仅是一个框架,一个思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忠实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而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总之,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解和尝试性运用体育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通过体育教学设计实践强化教学过程中评价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案评价的要素、步骤和方法,逐渐提高体育教学设计评价的实践操作能力。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者”的角色需求较来越高,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急切需要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3.1.2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常需要知道体育教学设计前需要重点分析哪些要素,以及如何有效地展开分析,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现实依据。

3.1.3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要素的需要水平较高,因为这几大要素的设计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展开个性化和创新性设计的重要方面,是教学设计能力的核心环节。

3.1.4体育教学方案编制是基于前期分析,以要素设为导向,形成教学设计成果的过程,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关键环节;

3.1.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案的评价设计的需要度较高,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而教学方案的评价则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3.2建议

3.2.1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他们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强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监控教师教学设计工作的常态化和实效性。

3.2.2全面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关教学设计能力的需求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有效途径,增加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2.3教师自身要善于更新教育教学的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结构,结合实际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过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

[2]王丽君.系统化体育教学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月:105―107.

[3]焦敬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86.

[4]苏正南.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J].体育与科学,2003年11月:67.

[5]庞志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 ――基于新课标生成教学的思考[J].辽宁体育期刊,2008.3.

[6]王玉江, 陈秀珍.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与提高的建议[J].教育探索,2007年 05期

体育教学教学设计范文6

一、中学体育课的教学特点

目前,中学体育课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体育教学侧重于练习和方法讲授

当前的体育教学是体育老师讲述理论、技巧和方法,老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模式。这种单向度的教学模式中,侧重学生的反复练习和演练。作为体育教师,通常是将学期课程计划设置为若干教学板块,分别围绕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和演练。在每节课的开始之前,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热身,然后进行简单的理论讲述和示范,之后便进行反复的联系和实践。围绕每个体育项目安排几个课时后紧接着进入下一个体育项目,依此类推,循环往复。从而完成一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体育课能学习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巧,但由于课程设置的紧凑和客观硬件环境的限制,深入的学习和演练的开展较为困难。

(二) 体育教学条件取决于学校软硬件设置

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活动设施是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需要保证充分的学校硬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场地有限,常常造成不同班级在同一场地上体育课的现状,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充分开展。体育器材较少,使教学示范和练习受到了限制。活动设施的单一和不足,使举行大规模的体育比赛受到现状,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此外,学校的软件设置也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对体育课的支持与否都成为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部分地区和学校由于对体育教学缺乏充分认识,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因此造成体育教学中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不足,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 体育教学侧重通识教育

体育教学侧重通识教育,即体育教学以大多数学生的基本需求为主,主要讲授基本的体育技能和方法,而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个性化教育难以充分开展。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基本现状,体育课对于经受激烈竞争和学业压力的中学生而言,体育课往往成为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的“放松课”。除了少量的体育特产生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体育成绩由于未列入高考成绩的考核当中,未能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因此,目前体育课的教学侧重通识教育,即给大多数学生教授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不断强化练习,达到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增强体魄,塑造意志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设计的难点

结合前文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侧重理论讲述和方法演练,教学内容侧重多数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学条件主要取决于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校的支持和重视。体育课教学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体育课在当前升学教育中的尴尬地位使当前的体育教学设计面临一些难点,具体体现在:

(一)重实际演练轻理论学习,体育理论学习不足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部分老师和学生观念认为体育课侧重于运动和练习,而对体育理论的学习意识较为单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理论的讲述较少,从而使学生对体育理论学习缺乏。在体育教学设计中,缺乏教学团队对体育理论教材的深入研究和讨论。体育理论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环节,也是体育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前提,理论学习和研讨的缺乏使当前的体育教学设计偏向于实践练习和演练,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较为单一,不利于体育理论和精神的传承。

(二)教学模式单一,差异化教学开展较难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体育教师的教学侧重讲述基本的体育技能和示范。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未充分展开,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差异化的教学模式,特色的教学模式未充分进行。从而使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创新开展较难。

(三)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面临制约

在当前的高中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成绩并未计入高考成绩。体育课因此成为繁重学业压力下的一门“副课”,课程成绩的高低与否并不影响学生升学教育。体育课程的角色和地位“尴尬”造成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制约着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支持和重视,造成体育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展受到制约。从而使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和有效提升面临局限。

三、体育教学设计的技巧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体育课教学设计需要深入研究,明确问题,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实施方案,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学设计的技巧如下:

一是加强体育理论的研究,建立团队备课和理论研讨机制。体育理论在实践中不断的变化发展,需要体育课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开展体育教学,加强体育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开展对体育教材的研讨,尝试将先进的体育理论和方法讲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尝试团队备课机制,通过团队备课,开展“头脑风暴”,完善教学防范,促进合作教学,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