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1

论文[摘 要]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审计线索、内容和范围、技术方法、标准和准则,同时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对现代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完善审计内容。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和运作难以做到完全了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是以手工审计为主。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从国际审计发展来看,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有专门的条款来详细规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程序、技术等;从具体国家来看,美、日、英等国都制定和出台了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和标准。目前我国审计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审计人员标准、质量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针对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过去手工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准则中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除了对使用过程中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外,抓好电算化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事前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只有切实加强抓好事先审计,才能确保系统设计、开发、运转达到预期标准,在协调和密切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联系中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首先,在保证会计与审计各自职能标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应用和分析水平,在事前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审计过程中避免会计与审计两者间程序设计、开发及操作方面不协调状况的出现,防止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再进行改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监督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保障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审性以达到会计管理需要应有的质量。 

4.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一是,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直接决定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的高低,需根据审计实际操作情况增加审计审核窗口,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规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及稳定性进行审查,了解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个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规定、系统工作环境是否完善等。第三,为保障获得正确的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必须实现对财务软件的所有模块及相应流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观察,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方式。 

5.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实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审计工具的积极作用,自觉通过参与培训或自觉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采用专业软件实现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等各项审计内容。其次,可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会计专家、审计专家及计算机专家等组织专门小组,加强各种通用、专用审计软件和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各类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尽快研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以满足实际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要。第三,借鉴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电算化审计软件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逐步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6.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人员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不论是从系统的复杂性还是信息处理的综合性,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具备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知识,能够进行有效的系统分析、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等等。特别随着我国电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审计人员要切实认识到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挑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在电算化条件下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提供更为客观、真实、准确及有效的审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胡晓翔,李宗快: 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09,15 

[2]李想:浅谈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及其对策[j].中国商界,2009,7 

[3]黄淼: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面临问题[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1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2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和运作难以做到完全了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是以手工审计为主。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从国际审计发展来看,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有专门的条款来详细规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程序、技术等;从具体国家来看,美、日、英等国都制定和出台了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和标准。目前我国审计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审计人员标准、质量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针对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过去手工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准则中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除了对使用过程中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外,抓好电算化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事前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只有切实加强抓好事先审计,才能确保系统设计、开发、运转达到预期标准,在协调和密切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联系中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首先,在保证会计与审计各自职能标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应用和分析水平,在事前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审计过程中避免会计与审计两者间程序设计、开发及操作方面不协调状况的出现,防止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再进行改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监督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保障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审性以达到会计管理需要应有的质量。

4.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一是,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直接决定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的高低,需根据审计实际操作情况增加审计审核窗口,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规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及稳定性进行审查,了解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个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规定、系统工作环境是否完善等。第三,为保障获得正确的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必须实现对财务软件的所有模块及相应流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观察,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方式。

5.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实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审计工具的积极作用,自觉通过参与培训或自觉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采用专业软件实现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等各项审计内容。其次,可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会计专家、审计专家及计算机专家等组织专门小组,加强各种通用、专用审计软件和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各类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尽快研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以满足实际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要。第三,借鉴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电算化审计软件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逐步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3

摘 要 本文对会计电算化及其特征讨论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会计电算化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指出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审计以及内部控制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会计理论 会计实务 审计 内部控制

一、绪论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人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会计作为一个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过程的改变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

(二)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工作影响

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问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线索的改变

由于会计实行电算化,使审计线索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将会中断甚至消失。

(二)审计内容的改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三)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了。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传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是以计算机以及数据传输和通讯设备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完成从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验证、分类、登记、计算、汇总、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会计从手工处理到电算化处理,表面上看是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影响了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手工会计系统下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最初起源于内部牵制,即为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业务分管责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内部牵制的范围得到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数据的采集、存贮方面比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更多样,手段上更快捷;在核算形式上比手工会计系统更省时省力;在数据传输方面,更方便;账簿的概念已被抽象化;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出现了新的特点。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人员操作工作的内容和权限,规定了操作密码设置及操作流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保证了有关设备的保养,确定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方面都作了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定了档案内容,保管人员及权限,管理方法及要点等。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会计电算化符合手工会计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自身的独有的特点,大力推进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资金风险,并且还可以推动其他各项管理。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更对我国会计电算化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效益原则。消除一切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春.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对策.会计之友.2006(3).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4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单位都实现了会计工作电算化,因此会计电算化审计也就应运而生了。会计电算化审计是计算机技术和审计工作相融合的过程,是指对电算化会计所形成的信息系统的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被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为对象,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通过对系统内部控制、应用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对其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等进行的审计。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1.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错误的程序处理有关的会计信息,此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对其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控制功能等进行审查。

2.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后,手工记账方式下的记账凭证、明细账、总分类账及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传统的审计线索减少,造成审计线索缺乏,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能适用于会计电算化。

3.降低审计风险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二)传统审计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工作需要。

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主要靠手工完成工作底稿,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靠手工计算分析,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因此,传统审计方法在操作技术上有局限性,效率不高,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趋繁重的各项审计任务。

二、现阶段如何科学发展电算化审计工作

当前形势下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算化审计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使电算化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电算化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从法规制度上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

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规制度是进行电算化审计的标准,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现阶段应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从而使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有规可循。转(二)以人为本,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才。

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需要掌握电算化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现阶段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使其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同时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三)转变理念,更新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方法,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电算化审计工作中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1.加强对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对数据文件的审计来评价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因此工作中应加强对数据文件的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查,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做出合理的评价。

2.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是手工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很难保证会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及时、准确。所以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具体应注意:是否按照有关会计电算化规范的规定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规范;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是否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不同岗位财务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是否内容和权限明确;计算机操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相互保密的制度,有自己的操作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措施;机房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数据文件是否具有备份措施等等。

3.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5

摘 要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深具影响,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新管理理念,重视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以全新的方法去建立一套适合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准确。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而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单位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随着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的发展,使事业单位传统的内部控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应针对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以全新的方法去建立一套适合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为单位经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一、会计电算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

1.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减弱。手工会计系统通过职能的分割与人员的分工形成严密的内部组织控制,错漏或舞弊的行为不易发生。会计电算化具有工作的自动化、程序化特点,各种手续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统一执行,破坏了应有的职责分工,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大大减弱。

2.内部控制内容增加。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增加了不少新的控制内容,如电算化硬件的配备、维护、管理的控制;软件的购置、安装、调试、维护,以及修改、升级、软件更换控制;电算化会计主管,系统管理员、软件操作员的岗位责任控制,以及会计电算化操作控制;会计数据存储保管档案的管理控制等。

3.存储介质发生变化。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会计数据用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直观性较强,不同的笔迹可作为控制的手段,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其勾稽关系较为明确;而电算化信息系统中,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介质上,笔迹、印章等易于辨认的线索已无处可寻。且磁介质很容易被改动,并且数据改动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4.安全控制难度加大。会计电算化中数据的安全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如: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存储数据的磁性介质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数据遭到破坏、篡改或泄露;使用、维护人员的错误或疏忽;利用计算机舞弊和犯罪;计算机病毒侵入等。加上计算机犯罪具有很高的智能性和很大的隐蔽性、危害性,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安全控制的难度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5.对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了挑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对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和线索、审计技术和手段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产生极大影响,手工审计方式已不能进行有效的审查,达到审计目的。

二、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1.提高认识,重视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建设。《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负责,建立、实施并完善内控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的制度保障,因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层的主要职责之一。单位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新管理理念,重视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以确保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准确。

2.建立健全一整套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管理制度。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的核算与管理的要求,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定,明确操纵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明确会计人员的奖惩办法。杜绝并防范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带来的各种内部控制风险问题。

3.加强系统安全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确保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其主要措施包括:人员接触控制,即未经批准和授权的人员不得随便接触、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确保资源的正确性;环境保护控制,即为了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防止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应对计算机运行环境加以切实保护;网络安全控制,可通过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控制,同时健全病毒防控制度,强化安全教育,有效提高病毒防范能力。

4.强化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管理及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评价,指出其薄弱环节,提出改善意见,促使加强事业单位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参加系统开发过程,了解核算和审查中的程序设置,提出改进措施,防止存在漏洞。二是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是否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者错误的账表处理应要求及时调整。三是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避免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内部审计可通过计算机外部审计法、编程验证法、计算机联网审计法等实施审计,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5.加强会计队伍自身建设。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实施内部控制系统人员的素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除了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当的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加强会计队伍自身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可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其会计电算化业务水平、操作技能、职业道德水准及综合业务素质,使会计人员的素质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事业单位更好地防范控制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6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1.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错误的程序处理有关的会计信息,此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对其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控制功能等进行审查。

2.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后,手工记账方式下的记账凭证、明细账、总分类账及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传统的审计线索减少,造成审计线索缺乏,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能适用于会计电算化。

3.降低审计风险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二)传统审计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工作需要。

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主要靠手工完成工作底稿,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靠手工计算分析,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因此,传统审计方法在操作技术上有局限性,效率不高,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趋繁重的各项审计任务。

二、现阶段如何科学发展电算化审计工作

当前形势下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算化审计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使电算化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电算化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从法规制度上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

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规制度是进行电算化审计的标准,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现阶段应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从而使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有规可循。

(二)以人为本,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才。

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需要掌握电算化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现阶段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使其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同时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三)转变理念,更新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方法,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电算化审计工作中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1.加强对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对数据文件的审计来评价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因此工作中应加强对数据文件的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查,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做出合理的评价。

2.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是手工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很难保证会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及时、准确。所以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具体应注意:是否按照有关会计电算化规范的规定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规范;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是否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不同岗位财务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是否内容和权限明确;计算机操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相互保密的制度,有自己的操作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措施;机房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数据文件是否具有备份措施等等。

3.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利用会计软件更正账簿数据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会计人员可在审计前对会计数据做随意更改,审计部门应根据需要调整常规下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为有效防止人为调账、账外账的现象发生,在审计前可以不用预先通知审计的时间、目的和内容,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