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地理教学 阅读 创新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活动停留在肤浅阶段,难以深入;在讨论问题时,往往启而不发,进展缓慢。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教学模式较陈旧。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取得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应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提纲阅读法

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掌握,可建议学生采用提纲阅读法。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二)地图阅读法

地理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地图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理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习题阅读法

所谓习题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教师选编习题的能力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辨对错,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地理课本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地理课可以通过让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本知识,做课前学习笔记,然后教师加以指导,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总之,以学生阅读为主的教学模式,把阅读作为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通过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多样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地理思维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

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F606.6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基本概念

近些年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它不但是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所应达到目标的抽象的范围,同时它也是建立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工作。所谓的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就是指财会人员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信息搜集和筛选,之后将这些信息中有用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内部的人员,这样就制定了具体的财务工作的目标了。而如财务报表的各类要素、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财务报表信息的披露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和确认等概念都是要为实现这个财务会计目标而服务的。现阶段这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目标这个问题始终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因此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工作也还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但是所有的研究人员对于财务会计目标中包含的内容的意见是统一的。所以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必须同时具备稳定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先进性,企业才能良好的运转,才能确保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是科学并且合理的。另外,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环境也是会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产生影响的,所以我们应不断的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并掌握其变化的规律,从而真正掌握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会计目标。

二、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要有足够的必要性

(一) 拓展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企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所制定的,财务会计目标也正是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部分,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丰富财务会计理论的内涵,同时也为会计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鉴于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是要滞后于财务会计实务的研究工作的,这对财务会计实务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创新型的会计理论对于研究财务会计目标是有足够的必要性的。

(二)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工作,可以逐步的明确财务会计实务的发展方向,同时它对我国的财务会计实务的发展也是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的,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时,务必要制定财务会计目标,这样就能使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得到发展,对于我国的财务会计实务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三) 做好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理论水平,这也是缩小我国财务会计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方法。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坚定的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我国在各个方面都也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技术。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体系相对来说是很成熟的,这对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自身的特点,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我国的财务会计工作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研究

(一) 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主体要更加的多元化。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的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在我国当前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需求群体以及非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需求群体这两部分组成了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而根据企业的规模的大小,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企业的经营生产的特点,企业的产权结构的差异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同就可以分出多个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群体了,在企业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需求者群体的侧重点就是不同的,并且这些需求群体对财务会计信息要求的特点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这样才能很好的满足我国当前形势下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多层次和多元化的需求。

(二) 企业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财会人员。一个企业只有培养出了具有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个企业才能真正的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创新。企业任何的财务会计活动都是由财会人员执行的,所以财会人员具备很好的创新意识就是很重要的了,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而如果企业的财会人员根本就不具备创新的能力,那就也根本不可能对会计目标进行研究创新了。因此企业应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财会人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和会计信息系统职能的有机结合。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财会人员,在执行日常的财务会计活动时才会将创新工作放在首位,才能够很好的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基本概念、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应要有足够的必要性以及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国企业的内外部的经营环境与世界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进行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研究时,只有在结合时展的潮流和趋势的基础上,再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大胆的创新,这样才能为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而只有当企业的领导及时的掌握了这些准确的财务会计数据,他才能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从而确保企业才能够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并且继续快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剑 .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创新目标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 ,2012.

[2]杨满平.试论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J].财经论坛 ,2009.

[3]张绯绯.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

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转型;技术创新;政府支持

一、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市场拓展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最主要的载体。“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博弈的目光逐渐从国际政治、军事等投向经济领域的竞争。继而,发展国内优势产业,拓展国际市场便顺利成章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由此,产业竞争力也就成了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二、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产业竞争力的现状,提升的方式,路径的选择都源于最根本的理论依据。综观现有分析成果,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一般理论分析。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其中古典贸易理论主要指两个重要的国际分工理论,即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新古典的贸易理论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中心展开,还出现了把市场营销学的内容引入国际贸易领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出现,解释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实现了从不同产业间贸易过渡到同一产业内部矛盾的解释。

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重要发展。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没有进一步探究。

三、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产业竞争力理论之所以得到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根本原因与宏观微观两个市场的变化有关。讨论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必然得从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性展开讨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80、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高新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其飞速发展对国际产业竞争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买方市场的形成呼唤产业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全球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买方市场的形成对产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内,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是必要的也是颇具成效的,从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产业实力逐年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的重要表现大力的促进了经济增长等明显成绩中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长期处于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产业比较优势战略转变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现有的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和比较有利的生产条件基础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从产业层面看,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

综上,我国尽管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束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不高,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加以进一步提高。

四、中国外向型经济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实现该转化的主要途径:一是不能放弃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提升中国比较优势是实现转化的基础因素;二是把握关键环节,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转化的技术条件;三是发挥政府作用是实现转化的重要条件。

(一)积极提升比较优势是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

我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附加值低,已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原有的产业规模,很容易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通过提升比较优势,既保留了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又能创造出竞争优势产品,还为我国引进技术、产业机构升级积累了资金。

(二)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转化的技术条件

1.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技术创新是主要推动力。

我国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在世界排名较低,技术创新落后是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着眼于技术创新带来的贸易利益。

2.利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

通过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确立高技术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群参与国际竞争,为企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转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发挥政府作用是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转化的重要条件

1.政府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职能转变,尽快建立起市场化、法制化的外贸管理体制,实现企业自营进出口权依法登记制度,建立合理的进出口税收体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消灭腐败交易、提高交易效率,为经济主体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

2.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植产业发展。引进外资、先进技术、高科技产业进入国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对高技术产业应实行产业政策倾斜,使其最终成为竞争优势的产业,成为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3.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规范信贷市场、资本市场、汇率和利率市场,创造良好有序的产业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洪斌.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D].浙江大学,1998(12)

[2]洪银兴.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06)

[3]李晓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4)

[4]鲍晓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财贸经济,2001(04)

[5]杜朝晖.从比较优势到动态比较优势[M].经济纵横,2003(08)

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范文4

    在当代大量的“隐”证面前,传统中医学辨“证”将很难下手,必须由单一的辨证施治发展为既能辨证义能辨“隐”施治,才能使中医学开辟另一片河山,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笔者提出了辨“隐”施治的伞新概念。

    1隐性疾病大量存在的临床流行病学依据

    可以概括地说除急性或暴发性疾病、意外伤害以外,几乎大多数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良恶性肿瘤、免疫紊乱性疾病、慢性中毒等均存在较长的无症状期,比如原发性缓进型高血压,约30%的患者在发生并发症前为“无症状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早期(化学性糖尿病)为“隐性”健康状态。

    2辨“隐”施治新概念的提出

    传统中医辨证施治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所谓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法则的过程。因此,传统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必须取决于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症状群)或体征(体征群),否则就没有对象可辨。问题是,当代许多疾病处于以下情况:(1)有症状但无体征;(2)有体征但尤症状;(3)只有个别症状或个别体征;(4)既无症状,也无体征,但有实验室检查改变。其中(1)(2)(3)町称为疾病的部分“隐”证状态;而(4)则为疾病的完全隐证状态,在传统四诊面前完伞露不出“庐山真面目”。因此,笔者提出的辨“隐”施治新概念是指:对于当今大量的部分隐证性或完伞隐证性疾病,中医学仍能结合传统四诊方法和现代器械检查结果(器诊)加以辨“隐”得证或辨病,进而合理有效施治的过程。所以传统中医依靠四诊(望、闻、问、切)辨证,现代中医要辨“隐”证则要达到依据“五诊辨证(传统四诊+器诊)”。

    3辨“隐”施治的新方法学体系——五诊合参

    有充足症状和体征的疾病仍可按传统的中医诊病方法:四诊合参进行辨证施治,而部分证或完全证性疾病或疾病隐性阶段必须打破以症状为重心的四诊格局而发展新的辨“隐”施治方法学体系——五诊合参,这是中医现代化的阶段性发展之路。当跨过辨“隐”施治的新台阶使中医学发展找到新突破口之后,义町以反过来在有充足症状和体征的疾病中探索四诊合参与五诊合参的比较研究,促进器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但器诊辨证是当的中医学的难点、空白和系统工程,有待加以创新、研究和发展。

    4中医辨“隐”施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中医辨“隐”施治的必要性和町行性,本文以原发性高血压病为例加以说明,并借此推而广之。

    4.1中医辨“隐”施治的必要性

    研究发现高血压病流行病学中有1/3患者为无症状性,这种高血压病就中医辨证分型来说目前还是空臼(经检索结果)。中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必须走现代化、理论重构或创新之路。因此,要打破中医辨证以依赖症状为中心的格局,就无症状性高血压而苦,必须探索用体征和辅助检查(生化、代谢、影像等)作为辨证分型的依据,以用来完善中医对高血压病辨‘证施治的新体系。然而这就需要研究辨证标准、分型标准、如何命名等目前李白的问题,这将对高血压中医辨证防治起巨大推动作用,也将促进中医辨“隐”证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故有迫切的立题必要性。

    4.2中医辨“隐”施治的可行性

    中氏辨证有症状的高血压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对其进行阴阳、虚实的辨证,而阴、阳属性主要来自对症状和部份体征(舌、脉象)的“取类比象”和按阴、阳、虚、实概念的分类归属。

    就无症状性高血压而言,施以牛化、代谢、影像学检查后与有症状性高血压的异同在于:(1)无症状,因缺乏对症状的阴阳属性判断;(2)有舌、脉象和其他体征_口,查,这方面无差异,可以做体征的阴阳、虚实判断;(3)生化、代谢、影像检查结果为新的,暂无标准的既非症状亦非体征的元素。由此可见:(1)项由于缺乏判断源可以舍去不用,(2)项相同是可以保留按图索骥的,(3)项是有待创新的,而如何将(2)、(3)结合整体考虑也是有待创新的,如何制定(3)项所有结果判断标准也是有待创新的。

    因此,只要制定出每项检查指标结果阴阳、虚实的概念和标准,就能按中医辨证原则进行工作,按阴阳五行学说要领对检查结果进行归类,因而研究可行,但必须在实践中反反复复验证和修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中医辨“隐”施治的重要意义

    5.1辨“隐”施治面向中医学自身发展和突破的重大需求

    中医学辨、征施治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良好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尤其是没有结合现代化的检测如人体生化、代谢、影像学等方面的技术,对于有症状疾病的诊治,中医不利用这些检查结果已显得资源利用障碍;对于尤症状性疾病。一向重点依赖症状的中医辨证将很难下手,即使有现代技术检测的生化、代谢、影像结果摆在面前,中医学目前尚不能回答这些“隐性改变”的机制和辨“隐”(实际可能是隐中含显、含证)施治。冈此,中医学要现代化,要突破停滞的局面,就迫切需要解决辨“隐”施治这一问题,这应该是中医学发展必须争取的另外半壁江山,故无症状性疾病利用单纯体征和生化、代谢、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辨证分型和标准的研究,进而观察其不问疗法的效果,这是中医学科自身发展的症结和渴求,是有益的探索,也是当前国家在医学方面的重大需求。

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48-03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教学,而且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显然,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及现状

1.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历史证明,教学方法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就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梁,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然而,从国内有关教学理论的文献来看,很难找出对教学方法完全一致的界定。笔者现将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归纳如下:在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把高校教学方法定义为: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薛天祥认为:高校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徐辉认为:大学教学方法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的技术、技巧、程序、策略或方法的综合。不难看出,对于高校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外乎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高校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枯燥”、“守旧”、“灌输式”、“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等问题的现状,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改革建议。有研究者总结: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教学方法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照搬国外比较成功的教学法案例来全盘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二是不善于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满足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脱离教学实践。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对教学方法创新没有客观的认识,较为普遍的是认为:教学方法创新,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对此,潘懋元先生指出“高校教学方法并无绝对优虐之分”、“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寻求剔除所谓不好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或剔除传统方法而采用现代的方法,而是寻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观念,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学生情况等来选择在达到目标时最合适的方法。”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关于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识比较薄弱;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是批判的部分采纳,而是全盘否定;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也正是高校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和现状。

3.国外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做了详细介绍。涉及到美国探究式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引进了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的经典教学方法。专家学者还总结了很多有突破性创新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学科中,并且提供了大量学科论著,涵盖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具有借鉴作用。提出了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让学生也参与教学。对中美两国大学普遍的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对日、美、俄三个国家的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总之,这些研究都是力求在教学方法的观念上有所突破,方法上有所创新,对以后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很多研究者也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自身的问题、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及教学改革的需要等方面。

1.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趋于多样化,既要培养基础宽广、博学多才的通识人才,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面向专门领域、工作熟练的技术精英。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选取正确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则要求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2.高校教师自身的问题。有人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学术水平,而教学方法并不重要,认为高学术水平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目前,许多高校教师是并非都是出身于师范院校与专业。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他们学习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其实,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同样研究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所以,高等院校也应该注意教师的教学方法。

3.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很多研究者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是因为存在以下弊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偏重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研究能力。

4.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如何将直接决定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还是衡量教师水平的一大指标。离开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教学论”将会枯竭。

由此看来,对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革和创新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只有使教学方法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工具式作用。

三、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措施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形势下,改革高校教学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探寻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地、有效地调配高等学校中的人、财、物以适应高等学校内部的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过程。对于高校的管理,同时也是重视教学方法创新的,但大多数只是放在了文件上,在实践中却缺乏必要有效的措施。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只有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地结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阻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因素和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途径,还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关系。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问题,等等。针对此类问题应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如协调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高校应及时对教师研究创新教学方法等科研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做到从基层抓起,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都有要求。这里面也包括树立教师创新意识。只有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每个教师必须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用以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强素质修养。同时,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尤应注重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的学习。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将知识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当面临教学困难时,教师要冷静思考并总结,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这样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

3.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但也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高校应该树立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动性。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甚至超过教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是指导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型的合格人才。

4.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技术在科学技术产业下诞生,它的应用标志着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具直观性。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成了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种选择。现代教学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改革了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育任务。

5.发挥高校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高校教学名师有名声、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艺术、教学成就,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受人敬仰。高校教学名师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具体有如下作用: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促使高校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意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接受名师的授课经验或心得,对教学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教学名师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氛围,使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所以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良好途径是发挥高校教学名师的作用。

四、小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教学方法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教学工作本身极富创造性,“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不断的实践、摸索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高校应该鼓励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和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教学方法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趋势。

参考文献:

[1]王逸,朱少英.高校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J].高教研究,2006,(9):32-33.

[2]王义遵.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国高等教育,200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邓军,李菊英,谢自芳.浅论现代大学教学方法[J].大学教育科学,2007,(1):68-70.

[6]孙丽芝.解读困惑―高校课堂教学问题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理论创新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教育;探索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突出,我国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高校建筑类人才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还要适应并认同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而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进行支撑,保证自身的长足发展。

一、建筑企业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1、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是市场和环境的挑战,还有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在国际上,许多跨国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而这些跨国公司一般也拥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在不断发展自身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形成自身鲜明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够在日益突出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能够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建筑企业最主要的生存基础是其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品牌效应在如今的企业竞争中屡见不鲜,建筑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建立自身的企业品牌,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创造一种最具优势的品牌。一种健康优秀的企业文化,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一种良好的企业形象,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形成一种无形资产,帮助建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3、能够建立一种永续性企业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建筑企业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能够奠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个建筑企业想要不断发展,想要几十年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发展出一种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一个自我约束与自我创新的永续性企业。

二、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高校对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单一,理论与实际无法完美结合,使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导致学生在进行岗位变迁时暴露出其适应性差的缺点;其次,建筑类学生的工程训练没有达标,学校更加注重的是理论学习,导致教学与工程实际产生严重脱节,实践性薄弱,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高校的建筑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学校没有将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缺乏思维表达能力。上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出了我国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建筑企业的要求,无法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高校建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国际工程高等教育接轨,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高校如何培养实用性建筑类人才

1、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

培养建筑类人才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不断的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理论,并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高校还应不断更新现代工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高校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交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2、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类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不断加强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当增加实践课,让学生多多参与实践,使学生将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建筑类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建筑行业最新动态,还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

3、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育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建筑类高校应当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到一些建筑类的科研项目,并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到一些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保证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始终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建筑类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对于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高校在进行建筑类人才培养时,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外,更多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广媚,杨留位,石华.建筑学专业的个性化教育与实践——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