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1
探索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广电媒体乃至整个媒体业界永恒的主题,然而在一片“新媒体”的浪潮中,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接触到更多是各种概念性的新媒体论文或者方案集成商提供的支撑“新媒体”架构商业技术方案,更多关注在“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上。新媒体是一个完全开放甚至充满恶性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最终商业架构固然必须研讨,但却已经不是最终的重点,支持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生存的,是对开放新平台的适应以及对差异化形态的融合。
在此提出几点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1.从制度上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垄断优势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
发展新媒体或者全媒体平台,一定要依托甚至垄断现有广播电视台的优势资源,甚至垄断传统广播电视台利用新媒介的传播渠道。新浪微博、腾讯、土豆、优酷、天涯等,都具有新媒体属性,但是他们对我们来说就只是新媒介。通过新媒介传播本台优势内容创收不是不可能,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对于我们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媒体资源,甚至我们的主持人、我们的节目内容在新媒介平台上传播甚至同非本台新媒体合作时,一定要慎重。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介,但是绝对不能依靠非本台自主的新媒介。要趁我们还有一定地方垄断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将这个优势转嫁到新媒体平台。因此,对于涉新媒体、新媒介业务的推广、合作,应尽早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作。
2.从政策上启用熟悉具有广播电视特性的新媒介平台的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运用新媒介是发展新媒体的基础。传统广播电视的工作方式未必适合新媒体的新工作要求,甚至传统广播的技术支撑人员在也未必适应于新媒介领域的专业要求,同理,新媒体比较模糊的概念和低门槛也造就了一批不了解广播电视特性的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同样未必适合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工作。传统媒体从业者对新兴媒体理解的不同以及新兴媒介从业者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不同理解,导致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差异,传统媒体业务在新的媒介上传播,急要培养或者发展复合型人才。专业是一道比较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思维的定向将极大影响我们在利用新媒介时的思维方式。应该从政策上启用或者引入熟悉新媒介平台或者符合新媒体、了解广播电视运作特性的专业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3.以创新的思维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内容
新媒介是一个多态多线的复合形态,其传播形式不受传统线性传播形式的局限,传统媒体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介进行创新融合。比如在一些节目上,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电视节目直播结束前将观众引导到互联网(甚至手机电视)上继续直播进程,这就是利用非线性平台拓展线性平台的节目时间,利用传统电视和网络的特性跨媒体协作在特定时间内执行更多任务。再比如手机APP的应用完全可以将广播的伴随性同手机的实时双向互动的特性有机结合,实现互动、数据统计以及包括验证、上传、支付等伴随性应用在内的业务支撑。
4.以战略的角度评估新媒体业务拓展中利益的取舍
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资源整合其实也涉及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以现在的广播电视台来说,几个传统媒体之间的影响力还是有高低的,涉新平台就更不用说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期。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涉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其相互获得的利益肯定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在直接利益上,同自主新媒体的合作甚至还不如同开放平台上的其他新媒体平台合作来得有效率。可是站在大台角度,台内应该促进更多的合作,一致对外。如果大家都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没有大台思维,没有团队协作、助攻的思维,没有从战略角度扶植新平台的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自身的拓展能力运营,新媒体业务平台的拓展必将举步维艰。
5.从推广的角度促进实体化、媒体化运营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新媒体的便捷、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运营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涉新媒体业务的运作,要形成统一品牌,实体化、媒体化运营。要以内部合作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和曝光率。要以将新媒体的弱势媒体影响力同传统的强势媒体影响力有机结合,促进涉新媒体的“媒体”属性。
6.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
用何种模式运作新媒体以使它符合利益最大化和促进行业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起了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关注,关于新媒体发展与运营的研讨会也层出不穷,采用何种运营模式与运营机构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密不可分,作为地市一级广播电视台,涉新媒体平台在业务拓展时,都会有机会引入一些有实力或者专业的合作伙伴,在新媒体这个本身就运营、创收弱势的平台上,还会涉及向第三方“分一杯羹”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只要是有利于新媒体品牌的建立或者新媒体业务的推广的合作,要善于利用短期利益推进新媒体业务或者平台的推广,只有让合作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平台,才是有商业运营价值的平台。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科技时代;新兴媒介;发展
中图分类号: TN8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2(b)-0000-00
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所带来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其中最受影响的当属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科学技术的改进,使得新兴媒介大量出现,这就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众所周知,媒介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依据,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出现了广播,广播的出现使得报纸行业逐渐没落;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又一次的进行了改进,这时出现了电视,电视的出现很快的取代了广播,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那么试想一下,在新科技时代背景的今天,新兴媒介的出现是否会取代广播电视是,这是目前最主要探讨的课题。就主流媒体的发展,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再对科技时代下的广播电视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主流媒体的发展回顾
在世界的发展中,出现的最早的媒体就是报纸。报纸的出现是依据造纸术的改进以及活版印刷术的发展而出现形成的。在此后的发展中,人们将造纸术与活版印刷术相结合,在纸张上进行信息的印刷,由于纸张具有携带方便和易于处理的特点,所以报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播。报纸这一早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易于保存和可以进行反复阅读,其文字的深刻含义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锻炼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得人们可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报纸这一媒体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信息传递的不及时,往往在事情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报道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得人们不能够及时掌握到最新的信息。
而广播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成果。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定律的提出为广播的形成和出现奠定了基础。在随后各种电磁理论的发展中,人类开始意识到用无线电进行通讯。无线电通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使得人们进行远距离的对话和信息传播,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只能够进行电码符号的传播,并不适用于任何信息的传播。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无线电传播打破了这一局限,无线电可以用来进行声音的传送和接收,这就象征着广播的诞生。而广播的产生使得人们了解事情的渠道变得更加的宽泛,同时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进行报纸阅读信息的习惯,其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广播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是利用声音来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样就信息更具有生动性,而且对受众的文化要求也有所降低,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的熟悉了这种新媒体,甚至每个人都会随着携带收音机,随时随地对各地的新闻事件进行收听了解。与报纸相比,广播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而且内容简明扼要,对人们的文化要求较低,使得人们越来越青睐于这种新型媒体,渐渐的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报纸这一传统的媒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广播也具有其局限性,虽然其传播信息的速度比较快,但是传播的内容在长时间后就会慢慢消失,不利于保存,使得受众不能够进行二次阅读。
相比于报纸和广播来说,电视的诞生时间较晚,基本上在20世纪电视才开始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佐里金发明了光电管,运用电子束进行自动扫描,从而形成电视画面,这一伟大的发明,使得电视的出现成为了可能。人类媒体行业中电视的出现起源于英国,英国的贝尔德发明制造了人类文明文明史上的第一台电视,此举象征着电视媒体的真正诞生。在随后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的进行电视节目放松,这意味着电视行业的起步。在随后的世界发展中,电视行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二战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1956年,磁带录像机的出现,使得电视节目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电视节目中的优秀片段被大量保存,使得人们可以进行二次读取。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声音和图像相融合,使得人们在进行信息收听的时候,观看到生动的画面,在这一点上,其具有独特的优势,瞬间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卫星传送影像的新模式。人们通过卫星接收电视信号,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的联系加强,电视节目中的信息涵盖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咨询,使得世界人们开始进行了解和沟通。
可以说,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人们可以更加快速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咨询,实现了不出门了解天下事的愿望,渐渐的人们开始大规模的采用电视媒体进行信息的读取,广播媒体主流地位被取代。
二、媒体新旧之间的关系
如今的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传递促进了时代的发展,而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单一的媒体发展时代,信息的传递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就上述的主流媒体发展历程来看,新媒体的出现不能够完全的取代传统的主流媒体,其只是对传统的主流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得传统的媒体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1.广播与报纸将的挑战与生存
广播的出现对报纸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广播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占据了媒体的主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报纸的发展。但是广播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而大大消减了新闻的严肃性,在这一方面广播不如报纸。所以,在当时,广播虽然是居于主流地位,但是严肃性的新闻信息传播依然要依靠报纸。在当时的社会中,广播的出现只能说是打破了报纸的垄断地位,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拓宽,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但是不能够笼统的认为广播电视取代了报纸媒体。
2.电视冲击广播的发展
电视出现之后,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因此被人们所推崇,而且电视信息传播利用卫星传送,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的快捷,使得人们快速了解信息的愿望进一步实现。广播面对电视的挑战,可以说广播消弭了一段时间,但是其随后又重新崛起。在经过创新改革之后,广播形式得到了改进,在媒体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信息时代里,各类媒体凭借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分别占据着不同的传播市场份额。没有哪一类媒体能够说绝对被新媒体所取代,但是原来一种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却再也无法出现。
三、科技进步的新宠儿――网络与新媒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西方社会开始发展。特别是1996年,在美国政府提出建立“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口号后,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得到了迅猛而长足的飞跃式发展。网络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和开通,传播信息速度的提高,电子信息的便于搜集、整理、复制和存储,上网资费的下调,个人电脑器材价格的下降,使得网络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工具,而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信息爆炸”时代。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显然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挑战有些估计不足,甚至是茫然不知所措。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电脑的普及,网络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大为下降。网络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画面等所有现行主流媒体的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在传播某项信息时,网络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信息传播符号。
网络的优势不仅在于传播速度,更在于它采用的是一种全息的传播方式。同时,网络的这种信息传播,还是一种开放式的传播。广大受众在相对被动的、长时间接受传统媒体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之后,发现了一种可以参与并控制的传播媒体,显现出了对网络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一时之间,公众的眼球被最大程度地吸引到网络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也愈来愈大,个性化表达的自我意识日趋加强。网络的这样一种极强的参与性,恰好符合当下人们对自我意识凸显表达的时代需求。
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产物。而新媒体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已有媒介的形态而言的。新媒介的形态处于不断变化和延展的过程之中。就现阶段而言,新媒体是指任何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的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媒体。其典型特征是数字化基础上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和创新,通常具有互动性。新媒体的主要形态,包括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
四、广播电视媒体面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
传媒所使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观念,使得信息以多种样态和更加便捷的方式,传播到人群中去。在现今社会,没有哪一种媒体可以独霸天下,正如拥有了电灯后,并不妨碍蜡烛继续传播光明,不同的媒体在不同的地区、人群中拥有着不同的关注度。因此,一个基本的观点可以确定: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所完全取代,但是新媒体会分割已有媒体的受众占有率。
电视媒体所作的传播作用仅仅是提供节目预告和选择样本的参考作用。而这一点恰恰是体现了电视缺乏互动和选择性的劣势,也是传统的广电媒体应对新媒体时,底气最不足的一点。广播电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
1.改变传播观念,切实为受众服务
广播电视从业者应该切实意识到,一场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已经开始了,原有的“魔弹论”传播观念时代的优越感不应该再有了。媒体的竞争,说到根本,就是节目内容的竞争。制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受众为本的观念应该深刻地进入每一个广电从业者的心中。这种受众为本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必须要从节目的策划、实施、制作以及最后的包装上全盘考虑。只有做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节目,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受众。“三贴近”不是空头的政治要求,而是实实在在的节目制作理念。
2.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开启网络电台、电视台的新空间
广播电视应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是指各级广播电视台应该正视网络的便捷性等优势,开设各电台、电视台的网站,既可以宣传广电自身的品牌效应,便于受众进一步了解广电媒体,又可以将本台的精品节目上传,进行节目的二次售卖,供受众选择和点播,反复收看。这就弥补了广播电视线性传播中,节目内容只能收听收看一遍、大量优秀节目浪费的缺陷,同时也把对节目的选择权交给了受众,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赢得了节目多次播放的新空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新华网已经开通了自己的“新华视频”板块,其中大量优秀的视频节目,已经开始吸引人们的关注。
3.调动群众参与到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中
随着摄像技术和录音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个人音像作品的制作。网络上许多个人视频以及“播客”的出现,都充分说明了现代人对影视制作技术的熟练,以及自身对个性化表述的强烈述求。广电媒体要认识到这一现状,努力发动受众参与到各类节目的制作中来。例如,组建本台的群众DV记者组,让普通人拿起手中的摄像机,像新闻工作者一样,报道新闻。这类举措,既能够充分补充电视台的节目来源,又能最大程度调动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受众不但接收到了信息,还亲自参与了信息的制作,能够吸引较多人关注节目内容。同时,广电媒体应注重媒体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走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具体问题。结合节目的制作和媒体活动的展开,拉进传者与受众的距离,密切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使受众产生一种“我的媒体”的内心认同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科技时代下,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却能够说新兴媒体已经完全的取代了广播电视媒体,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播电视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自身的创新,积极接受新媒体的挑战,从而改进自身的不足,在赢得受众支持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口碑,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从而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飞. 网络条件下的广播电视发展的分析[J]. 民营科技. 2010(04)
[2] 郑d. 略论媒介多元化下的电视发展[J]. 东南传播. 2009(01)
[3] 王春莉. 三十年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概念[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2)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3
新媒体概念简介及其传播特征
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在此之前产生的其他媒体而言的。然而,新媒体并不是无限相对的、无法解释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个时代都有相应新的媒体产生。因此,我们以相对狭义的观念来诠释今天的新媒体,新媒体实际上是一个“点对多”传播的电子媒体群,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在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基础上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①比如互联网、手机、移动媒体以及其他数字信号传输介质等。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可以以信息的传受者、传播的内容等进行分析说明:
信息发出者。新媒体的信息发出者包括通信网络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SP和CP)、信息终端用户三类。其中,通信网络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是信息的主要发出者,居于信息流的主动地位。信息终端用户主要是信息流的消费者,虽然也反馈一定的信息,但不占主动地位,相对处于信息流的低势位。
信息接受者。新媒体的信息接受者囊括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电话广播、移动媒体用户,总数庞大。ITU的《宽带的降生》报告显示,世界互联网用户中十分之一是宽带用户。世界各国都已经制定了旨在推动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发展计划,全球数字电视的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全球有10亿电视用户,14亿台电视机。②从理论上讲,凡是电视机和通信网络用户都是新媒体的潜在用户。从潜在用户数量上看,新媒体远多于传统媒体。
信息内容。大多数传统媒体内容的传播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看上去只是一些内容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另外,新媒体的内容传播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博客是最显著的例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20世纪90 年代中期由于网络的出现拉开了新媒体发展的序幕。新媒体正在改变大众的活动空间、节奏和态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为世界第一。据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到2007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突破25亿,增长率为20%。③美国得克萨斯州的IMS研究公司的《全球移动电视市场全面分析报告》中指出,由于DVB-H 等技术的推动,到2011 年,手机数字电视市场的增速将每年超过50%,手机电视用户将达到5亿人。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预测,随着3G 牌照的继续发放,中国基于流媒体的手机电视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10年用户市场规模将达到745万户。而基于无线数字广播的中国手持电视用户也将获得高速发展,预计2010年将达到2219万户。④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无论是在用户数量还是技术手段上,都在以不可预测的迅猛势头侵占着传媒领域。
正如科技革命推动未来一样,媒体科技革命对媒体业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像人类历史上具有革新意义的信息技术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无线电广播推进人类文明一样,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介的变革始终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的力量,由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所推动的发展不可抗拒。需求决定供给,符合先进社会需要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而难以取代,其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不可动摇。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对于一种媒体而言, 只有大众化才能主流化。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方向。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中有独特优势,新媒体凭借技术和渠道优势也占据强者地位;在新的竞合环境下,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
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目前新旧媒体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建设新旧领域的内容和通道,但未必能在两个领域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未来的媒体应是二者的融合发展相结合,广播电视发展新媒体可以积极主导广播式的新媒体,积极支持通信式的新媒体。两者融合的途径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一、开展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新媒体业务。电台、电视台开办自己的网站是传统媒体向新领域进军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一是搭建了一个新的传播平台,把一部分网民纳入自己的受众群体。网络的发展使电视部分受众流失,现在广播电视办网也使部分网民回归,扩大了有效覆盖。二是能够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通过台网互动和多媒体的经营过程,使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得到充分、复合性的使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银河网络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了国际在线,中央电视台主办了央视国际。银河网络日均浏览量已达10万人次。⑤国际在线以43种语言向全球广播,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央视国际对中央电视台的12套节目实现了网上同步直播,并对400个栏目的主要内容实现了图文视频上传,提供直播、点播、下载、搜索等业务,将打造成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视听互动功能的综合性网络新媒体。⑥
二、积极主导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优势,一是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使用广播通道,可以节省投入资金,并能提供高质量的电视信号。二是费用相对比较便宜,适合大众消费。三是接受终端多样,包括手机、数码相机、MP3、MP4、掌上电脑、笔记本、7 寸以下小屏幕便携式的移动终端、火车、轮船、飞机上的接受终端等等,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四是利用无线通讯网面向高端人群开办手机电视服务,提供点对点、个性化的交互服务。多媒体广播业务是多种媒体的共同结合,由于各种媒体各有特点和优势, 因此多种媒体的互补可能更好地实现强强联合。国内广播收听率、电视收视率、互联网访问流量在一天24 小时内不同时间段体现出不同的流量变化,三者的高峰时段(7点、15点和21点)交错出现,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组合实现互补。2006年9月6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DAB广播式手机电视业务,除转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2套节目外,还转播中央一台及北京一台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三者的融合包含了电视内容丰富、手机携带方便和广播覆盖面广、可移动接收的多种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
三、发挥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优势与通信网络合作开展业务,主要是IP电视和手机电视。IP电视能够提供比传统电视更为丰富的内容,更加专业、个性化的服务,在高端用户中有较大市场与增值潜力。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向央视国际、上海文广集团、广东南方集团和浙江广播电视台四家媒体发放了开办IP电视的营运执照。上海文广集团于2005年4月与哈尔滨网通合作启动了IP电视的试验,有关数据显示现在用户已经超过10万。2006年9月上海文广集团又与上海电信电视在上海市推行IP电视,用户已达12万,成为大陆IP电视用户规模最大的城市。⑦此外,电视与手机的结合是填补与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费用的不断降低,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手机电视可能带来较单一媒体更优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长。现在中央三台、上海文广集团、北京电视台、广东南方集团、重庆电视总台、江苏广电局、山东广电局、云南电视台等广电媒体陆续获得利用通信网络开办手机电视业务的许可证。⑧但即使是国内发展最完备的上海数字手机电视项目,目前信号的覆盖仍然较为欠缺,需要发展的是终端的普及和渠道的成熟。手机电视发展两年来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图像质量不高而费用过高。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亿,市场需求非常大,手机电视的前景非常可观。
发展新兴媒体,不论是以哪一种方式,都必须以数字化为基础,以不同媒体的合作、融合为前提。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目前政策性、体制性的壁垒仍然是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主要障碍。广播电视媒体自身是公益性、非企业性的,目前与其他媒体实现深层次的融合仍有困难。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互联互动、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 释:
①卓伯棠:《新媒体将取代传统媒体》,《当代电影》,2007(4)。
②[美]ITU、刘成编译:《国际电信联盟报告:全球电信业呈现新格局》,中国电信出版社,2004年。
③《2007-2008年中国手持电视市场调查研究报告》,October.10.2008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9-0040-02
在各种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组织不断开展联合,媒介融合已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向广播、电视、通信等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传统媒介手段的界限已不复存在,新型媒体终端一统江湖的局面已初见端倪。而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需求逐渐细化,促进了多媒体融合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发展和扩大,以往的媒介受众已从大众分化为分众,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趋势,多媒体的融合恰恰能满足媒介受众对各种信息元素的全面需求。
1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提出,其意义是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即将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手段、移动通信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是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等各种媒体组织间的文化、操作、战略等方面的联盟,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报刊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互联网行业所采用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先进的卫星、电缆等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数据、语言、现象等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共同呈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联、呼唤作用日益增强,媒介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各种媒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各行业媒介内容制作、传播、接收等工作中,数字摄像机、数字压缩、非线编辑、数字分配矩阵、数字微波、节目复用、数字调制调解技术、数字机顶盒、数字视频音频接收器、数字视频存储器等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设施广泛应用,传统的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单一媒介形式逐渐向视听多媒体终端形式转化,过去只具备单一服务功能的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等可以同时承担其他网络职能,从而实现了媒介产业发展潜能和空间的不断扩大。
2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现状
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工作中,广播电视媒体起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在现今广播电视行业中,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的立体化、多层次发展使其自身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独占鳌头。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开放、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广播电视行业正经历着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过度的重要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专业化运作方面,各地广播电视行业通过将各种媒介手段加以整合和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媒介融合事业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网络电视这种形式的发展问题,大部分网络电视台刚刚建成,运营方式还很不成熟,由于资金问题而造成投入成本不足,无法完全实现独立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其它机构、单位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已脱离了过去那种传播内容和形式统一、集中的媒体环境,思想观念更加解放。而由于受到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单一传播方式和习惯的制约,许多信息和媒介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今宽松舆论环境下广大受众对节目内容和传达信息的个性需求,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中,普遍采用的服务方式是节目受众被动地接受广播台以及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无法对节目播出时间、节目内容等进行自主选择。而随着新型广播电视网模式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用户参与度的加强成为可能。在新型广播电视网工作模式下,用户可自由选择想要收听、收看的节目,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安排决定收听、收看节目的时间和方式。网络广播电视节目的电视化呈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专属化成为可能,形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受众的分众化趋势。同时,节目的收听率、收视率以及用户体验满意度也能直接决定节目制作的未来走向。这种节目播出方式,能实现节目制作与节目受众的进一步互动以及节目的多元化,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网络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在电视机上的终端显示方式,用户可在电视屏幕上用遥控器对网络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选择。这种方式,通过互联网视频手段实现网、台互动互通,丰富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形式,从而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化领域的领路人,美国各大网络电台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示范。美国的各大广播电视网自己投资制作各种电视剧、真人秀、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并在电视网和电视频道上共同播出,获得了极佳的收视效果和良好口碑,如大家熟悉的《生活大爆炸》、《权利的游戏》、《破产姐妹》、《纸牌屋》等,不仅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取得成功,在各大电视台收视榜单上也名列前茅,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与互联网手段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不仅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广播电视行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4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娱乐工具之一,而网络是实现讯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终端融合是将这两种方式的信息传播作用和文化导向作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借鉴新媒体的形态要素改造传统媒体内容,以实现多终端传播。使用了新的技术,如果观念不转变,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生产旧形态的节目,或者将旧形态的节目嫁接到新技术平台上、链接到网络上,实现旧形态节目的网络到达,只是使旧节目有了网络接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和网络传播。移动网络时代,需要具有移动网络传播特性的内容。随着媒介终端的多样化和新型化,内容形态要不断革新,适应多种新媒体的传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改造内容形态,开发新的盈利模式。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的互通互联,广播电视除了具有实现节目传播的传统功能,还应当提供其他形式的生活服务。在未来的网络电视行业发展趋势中,电视线上交易将成为电视媒体手段的主要实用之一。用户通过遥控器操作电视屏幕来选择缴费项目,完成水电煤气等各种生活消耗的费用缴纳,机顶盒与银行建立用户信息对应、保障机制,帮助用户管理、处理缴费工作。新型广播电视网通过与互联网、电信网络的信息、数据互通,形成跨网服务工作体系,实现电视机与电视机、电视机与电脑之间的文件、音频、视频的传输。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下,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给内容生产者和媒介传播者带来新的信息、内容和数据,实现多次传播,带来开发盈利的方式和途径。
5结束语
在新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日益发展、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信息消费终端的个性需求为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媒介方式的融合以及内容和终端的各种融合是所有传媒行业演变、改革都必将经历的演化过程。在各种先进媒介方式和手段大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要谋求发展就必先打破传统媒体界限的藩篱,以产业政策、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为依据,进行全面升级和转型,才能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雯雯,徐书婕.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瓶颈及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2015(3):29-32.
[2]张晓菲.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J].当代传播,2015(5):68-70.
[3]庞井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2):1-9.
[4]王长潇.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选择与拓展[J].国际新闻界,2011(12):11-16,119.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
0 引言
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精神文化领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媒体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播电视媒体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进行节目和内容的创新是必然选择,编导作为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灵魂,进行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只有编导具备了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实践创新,推动广播电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播出效果,此外,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对整个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工作,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需要我们能够在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添加一些时代性的元素和创作性的元素,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新颖性。众所周知,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其真正的意义是要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运用,提升节目的创新和价值性。只有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不断的发现和挖掘节目的创新点,才能制作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
2 实践创新对广播电视编导素质的要求
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现创新工作也对电视编导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电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学会创新思维和理论知识的融合,运用融合后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广播电视节目的实践工作。而如果专业理论知识不够的,会直接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实践创新就是用创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使得广播电视节目更具有创新力和吸引力,所以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素质非常重要。
2.1 提高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敬业和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也就是进行广播电视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具体的就是要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技能、端正编导的作风,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本身作为一种综合的品质,对于整个广播电视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所以提升广播电视编导职业素质,更好的帮助广播电视编导进行实践工作创新。
2.2 坚持与时俱进
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需要编导站在时展的前沿,准确的把握时展的特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只有广播电视编导在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广播电视实践工作满足和迎合时展需求,推动广播电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另外,与时俱进另一个要求就是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进行节目主题的选取时,能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节目主题的把握,掌握新时代下最先进的素材,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新鲜性和时代感。
3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有效方法
3.1 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编辑意识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准确定位,只有明确节目的目标定位才能把握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方向,准确的定位也是赋予节目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生活作为节目制作的源泉,我们要做好生活中的观察工作,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真实的、高水平的节目素材。但是素材的寻找和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盲目创新的,这种情况只会适得其反,创造出来的节目和作品只会偏离广播电视工作的方向,也达到不到应有的节目效果,满足不了受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3.2 注意生活细节,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问题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想要吸引观众的眼光,满足观众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就需要把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要求广播电视的内容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而广播电视编导更是要进行思维方式转化,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实践创新工作需要创新思想的指导,进行思维方式转变作为思维创新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好指导实践创新,而且一般来说从问题反方向进行思考,往往会获得新的发现,有助于新形象的创立。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做好生活细节的留意,善于用逆向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和作品的思考,打破节目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3.3 激发新动机,将经验理论与直觉灵感相结合
广播电视节目编制的过程也就是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过程,做好节目的编制需要进行经验理论和直觉灵感之间的结合,所以想要实现节目的实践创新,经验理论和直觉灵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实践过程中做好推陈出新,提升电视节目的观赏性。推陈出新也就是在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迸发的直觉灵感。实践创新工作的源泉是观众的需求,只有广播电视编导将观众的需求作为实践创新工作开展的基础,持续保持创新活动的旺盛,才能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工作。
4 小结
广播电视编导在我国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编导在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起到一个调和的作用,只有具备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编导才能做好实践创新工作,所以,开展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工作,对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居红楠.探讨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J].科技展望,2015,25(11):241.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媒介融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005-02
随着十的召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健全的重要性,更在这个向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转型的我国政府的发展中日益凸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作为引导社会舆论、构建社会公共空间的现代媒介广播电视,其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更是势在必行。本文以当下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为视角,旨在探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建构的利弊,以及如何利用好媒介融合的契机建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及对应的路径。
1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的优势背景
进入21世纪后,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广播电视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发动机,其广泛应用与网络传播等迅速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主流趋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也受到该洪流的诸多有利影响。
1.1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理念的强化提供推力
从传统媒体间的融合到媒介元素间融合乃至传播内容、传播载体的融合,媒介融合的各种形式、形态无不冲击着受众对于一个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需求。公共服务的概念在我国也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在此背景下,更是强化了本身的服务理念。树立协调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的基本取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公共服务先行相一致,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政府职能要求。
1.2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信息的多元化奠定基础
无论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的渠道,还是支撑公共服务体系的各类信息传播的渠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都实现了信息丰富、渠道多种、技术多样的多元化特点。正是通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与高普及率的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等试听新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交叉与融合,促使音视频资源、网络信息承载量、各媒体信息供给量的巨幅增加以及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上的极大丰富与多元。基于媒介融合,原来的一种信息传播途径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原来的一种服务方式可以在更多途径上得到实现,这种巨大信息量以及供给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的趋势,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准备条件。
1.3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形式与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自然随着数字化进程、新业态的产生而对服务形式、以及服务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服务形式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不仅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区域广度、覆盖面及便利程度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媒介融合,可以实现受众从体系的接受者向接受者与创造者并存的转变,使得服务体系更人性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一定背景支持。
2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挑战
媒介融合这一变革,在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带来全新机遇与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新的境况与挑战。
1)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和大势所趋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技术、财力与法制等支撑保障系统脱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建立,必然面临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而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而媒介融合的快速性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假设速度、服务内容的供给薄弱以及对位服务的严重不足和服务条件的滞后性产生了鲜明的反差对比。由此而带来的体系建构的技术支撑、财力支持保障体制以及相关公共服务法规制度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软硬件发展不同步,在体系建构的实践中便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支撑保障系统。
2)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和大势所趋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舆论监督系统完善的要求更为迫切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对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关注最多的几个问题包括体系建构的长效机制、服务体系均等化的实现以及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规制问题等,随着媒介融合的迅速展开,包括以上问题在内的各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都受到更广泛的监督监管。所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的舆论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就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与挑战。
3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基于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策略研究
针对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巨大压力、重重机遇与全新挑战,为了更好的建立健全该体系,在其建构过程中便要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抓住重重机遇,并且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契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系的真正价值所在,为我国政府由重经济发展向重服务转型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建构策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服务理念起到的强化推力功效,推进产业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服务理念,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引导和鼓励社会其他机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或有偿公益服务等形式,加上市场机制与政策调控来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丰富体系建构的内容,提高体系公共服务的效率。
二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基础作用,缩小城乡服务的距离,逐步实现均等化。
既然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有所促进作用,则可以利用其广泛性与舆论监督作用,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的今天,以优势带其他,以城促乡,借着媒介融合,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服务资源,加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丰富的步伐,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成就逐步匹配,缩小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为城乡提供服务上的差异性与距离。
三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服务形式多样与质量提升创造的条件作用,完善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健全其发展的制度保障。
借助媒介融合促进了体系建构的形式多样化与质量提升的推动,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如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构,解决职能配置空转现象和公共服务的人员配置与编制分配不到位的局面,强基固本,使得无论是职能配置还是管理体制,都落到实处,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四是从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新境况发现契机,加大技术发展投入、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并加强法规制度完善。
既便是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导致体系建构中的多种脱节,但从中发现问题并在新境况中寻找发现新契机、带来新思考,如怎样发展技术水平,如何建立筹资渠道以及怎样根据公共服务的长效、常态、高效运行的需要来逐步完善法规体系,慢慢拉近与媒介融合的速度,提高与大环境相匹配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能够稳步发展完善。
五是从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高压力转为动力,加强体系评估监管力度,健全舆论监督系统。
一个完善的舆论监督系统,能够大大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效性,一个有约束力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使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的科学规范。可以通过不同级别指标的设置来评估内容、公平、效率、渠道覆盖及影响力等,对体系建构起到督促作用,为体系的良性发展起到监管效用。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有良性的影响也有全新的挑战,利用优势影响思考挑战带来的机遇,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媒介融合策略的,与此同时,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路径也随此呼之欲出。在强化服务思想,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下,丰富服务内容投放,扩大覆盖范围以减小城乡服务差距,完善体系运行的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支撑与相应的服务法制建设,做好评估监管系统,体现舆论监督效应,最后逐步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一系列体系构建目标。
也许,媒介融合只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中一个看似微弱的影响因素,起到的推力作用尚薄,但由媒介融合这个大趋势、大背景连锁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及效果,却不得不承认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的一剂强行针,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作用。如果加以好好利用,取其积极影响,克服或变压力挑战为完善的契机机遇,则在以民为本,重视为民服务的中国政府进行积极转型与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借以此文庆十及两会的召开,新一届政府的成立。
参考文献
[1]袁正领,魏蕾.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1).
[2]胡正荣,李继东.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62.
[3]赵力平,洪永和,童欣.遵循广播电视规律 服务人民群众需求 创新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视听纵横,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