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学;计算机应用;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及深入,学校学生的组织结构正在逐年发生变化,因此,学校的教学难度越来越大,教师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目前,在一些大、中专职业院校中,为了使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多学科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并适应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呢?本文主要是针对职业教学中计算机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进行的探讨。
1.目前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时代。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对我国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今社会我们正朝着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的方向迈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大多院校虽然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并利用多媒体授课,但是,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际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将进行一次彻底的教学改革,以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
1.1计算机应用的教学现状
大多职业院校在应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仍离不开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已经针对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所进步,将多媒体教学融入现代教学方法中,但是,在毕业生就业时还是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岗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
1.2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应用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授课内容枯燥无味,大部分专业课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理论知识多于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大多职业教学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长时间未能得到解决。
因此,面对以上问题首先是要更新传统观念,并充分利用计算机这种神奇的工具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正确引导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处理好专业培养目标与计算机教学之间的矛盾。在近几年的社会招聘中,大多企业都都把计算机作为选择和评定人才的必备条件。我们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习为目的,明确计算机的真正用途,在教学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们真正掌握计算机这门学科。
2.计算机适应社会发展的思路及方法
2.1根据社会需求发展教学
计算机教学是一个高科技的学科,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科研成果出现,既然属于电子信息化,我们不应该守在陈旧闭塞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吸取先进的知识,为教学和社会服务。另外在教材上,我们也应该有所创新,不应该让这种陈旧的知识来阻碍我们的发展,对教材应加以更新,并且教材知识一定要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要结合社会的发展编入新知识。另外对于编入教材中的知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侧重和筛选,不能只寻求新颖而忽视了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才能适合教学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2.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校也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普及计算机知识,争取培养一批具有优良的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才是培养适合社会人才的关键因素。
2.3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
在应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应该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动脑,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和实验,让学生愿意去学,最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的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1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令小部分学生不适应,他们仍然以来应试教育以及填鸭式教育,新的改革模式反而会造成他们的学习下降。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极力引导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并明确学习目的,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3.2教师坚持原有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好的方面应用于教学中,但是,我们必须认清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教学需求,明确新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合教学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发挥好课堂教学作用。
结语 总之,计算机在职业教学中的目的也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社会输送更好的人才。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及减轻企业的压力,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惠琴,王惠姣,刘玉群.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 孟富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革的几点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3-07-10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范文2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机构设置现状
1.电化教育与电教中心
“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中,电化教育真正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78年至现在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期间中央和各省市的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成立,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电化教育工作机构――电教中心,并积极购置电教设备,开展电化教学。从此中国的电化教育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2.计算中心及网络中心等机构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校纷纷购置大批微型计算机建设起了计算机实验室。由于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面极宽,各系部专业都要开相应的课程,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需求量很大,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率,将计算机实验室统一规划和建设,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中心)。应当说,早期的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中心的管理模式属于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它归属于实验室系列管理,而当时电教中心已经是独立的管理模式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得到发展,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将作为一种媒体进入教学领域,所以计算中心和电教中心作为两个工作职能不同的机构而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不可能将计算机实验教学纳入到电化教学的范畴中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高校中的计算中心已经是不亚于电教中心的专门工作机构,完成计算机实践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工作任务,其人员在规模上也超过了电教队伍,特点是队伍较年轻化,业务素质高,掌握计算机技术。
90年代中期以后,Internet异军突起,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世界进入了网络信息的时代。作为教育主阵地的高校,纷纷兴建自己的信息网络,校园网建设成为各高校的首要议题。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成,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工作机构――网络中心。网络中心的队伍更加年轻,业务素质都很高,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今天,除了网络中心以外,有些高校还专门设置了CAI中心或多媒体教学中心等机构。都是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大力发展而产生的。
机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教育与教学中来,如多媒体教学以其卓越的多媒体教学功能,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而传统的视听教学则逐渐在萎缩,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电化教育的应用模式也呈现了多样化,特别是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了。于是在学校中三个中心的工作内容逐渐接近,并且出现了工作范畴的交叉。电教中心申请建设多媒体教室搞多媒体教学,计算中心搞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要上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建设管理校园网,电教中心管理电视教学网,并且也要上多媒体综合信息网络;三个中心都在搞计算机CAI、多媒体课件,以及三个中心都要抢远程教学等等。于是。大家都在争现代教育技术的地盘,大唱“三国演义”。
多头管理以及工作范畴出现交叉,使得各个部门不能准确地各负其责,很多事情大家都管又都不管。难以协调。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建设等方面也难于做到统一的、长远的规划,给相关职能部门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按三个中心的机构设置,并给予他们一个比较准确的工作定位的话,那么一般会理解为:电教中心管电化教学(仍然是常规视听媒体为主,并包括宣传教育工作),计算中心管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也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中心管校园网和远程教学等等。显然,对电教中心的工作内容来说,比较常规、陈旧、需求逐渐萎缩,不利于发展,即使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难名副其实!
集中管理与职能定位
关于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范畴,电教理论界已争论很久,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方向是一致的,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过去我们不曾注重的学习过程的设计等内容。现在看,不管是视听媒体也好,还是计算机媒体也好,或是信息媒体也好,它们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学媒体,都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就应该集中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麾下。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国家教育与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骨干和导向的作用。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从机构调整人手,本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统一管理、避免“多中心、小而全”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状态下良性发展。将现有的电教中心、计算中心、多媒体中心、网络中心等机构撤销,合并重组为一个新的机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合并后的队伍趋向年轻化,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解决了过去电教队伍人员老化,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工作的合并,使得更多的人得到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优胜劣汰。
新组建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具有管理职能的教学单位。其教学职能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推进教育与教学的现代化。管理职能是制定并执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学以及其他宣传教育如校内电台、电视台的管理等等。当前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机构的工作任务
根据高等教育和高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必须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否则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就会失去它的作用
和地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机构的工作任务也将围绕这个中心全面展开。
1.转变观念,将工作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转变观念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界定的范畴规划今后的工作。要从过去只注重教学媒体技术的应用,转变到既注重媒体技术、又注重教学过程设计;要从过去单纯的教学服务型,转变到参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教改型。具体说就是要深入到教学中去,与任课教师一道,参与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此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能否持续发展,其关键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加强队伍建设可采取培训和引进两种方式,主要是培训。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培训,内容主要由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方法、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软件设计技术等等。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的教学设计、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二是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业务技能的培训,强化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引进,就是要引进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队伍。
3.大力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建设
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继续巩固电教常规媒体的阵地。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长处。这样就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大力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建设
软件包括电教音像教材和计算机CM、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近年来,传统的音像教材逐渐向课堂上插播用的音像教材。并向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制作工作一定要抓起来,并且需要建立一个擅长于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工作队伍,共同开发教学课件,以便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社会教学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师的教育和学习。网络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
网络环境下《工业革命》的教学片段。
下面以《工业革命》一章节为例,说明在社会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自制的《工业革命》课件(事先制成放在计算机上),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肖像和机器工具,如瓦特、史蒂芬逊以及蒸汽机、火车机头、早期的汽船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2.确定目标与主题
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工业革命,就是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了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
(2)掌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试比较研究美、法、德国等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3)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搜集资料、自主探索
明确了本章节的学习要点,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探索)。
4.网上协作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协商讨论交流。
教师要考虑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提问来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阅读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觉和现有知识质疑,参照他人的学习过程来完善自己,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5.网上小结
协作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结。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后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
这种学习模式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研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分析:
1.深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方面,根据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帮助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建构。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2.教师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范文4
一、计算机教学目前的状况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以传授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的知识技能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重视不够。学生认为“理论课没有用,软件操作课跟不上潮流”,教师则觉得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软件操作过程中没有新意。本来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法是很好的方法,但实践中,却变成了实例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笔者曾在CorelDraw课程上实验过:讲画笔工具是曾按书上例子画个蓝色的杯子,并特别叮嘱,上机时画什么都可以,但大多数学生画的还是杯子,而且其中只有三个不是蓝色的。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平面图像设计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由此必须使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掌握创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工具性和广泛应用性,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和其他学科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技术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科教学中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迫切。但创新教育没有现有的模式可套,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以指导计算机教学实践。
二、创新能力的要素
1 计算机信息量度。信息和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原材料。在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最新信息,充分利用信息产生新的创新、新的生产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2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也可以简单说成创新的欲望,是指对创新有关的信息及创新活动、方法、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培养创新意识可以激发创新动机,产生创新兴趣,提高创新热情,形成创新习惯,增强创新欲望,进而塑造敢想敢说、不迷信权威、不畏艰险的创新精神。
3 创造思维能力。从一定意义上,创造力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其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相关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基本成熟。在我校使用的《创新能力教程》中着重分析的就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方法。
4 创新技能。主要指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技法以及把创新构想转化为事物的操作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应用创造性思维,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以上三方面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开几门课、举办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要把创新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创新学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必要课程,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和运用主要是在他学习和从事的专业领域。因此,一定要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进行创新教育,即计算机创新教育。
三、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 实现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的方法。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规律,结合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特点,依据计算机创新能力的构成,提出计算机创新教育的几种方法: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充分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度。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关键就是把“传道、授业、解惑”改造成“传信(信息)、授业、质疑”,教师在课堂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注意对相关领域的情况进行简介,课后作业中增加创新作业项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网络或相关书籍资料学习并解决问题。比如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介绍了树形结构的算法和应用,创新作业可以设为“树形结构的应用和局限研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将抽象课程与软件编程实际相结合,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知识传授是学生进行探究前提和基础,创新作业的交流和教师对创新作业的及时反馈和总结不仅是进行计算机创新技能培养的关键,更是创新精神塑造的关键。
(2)通过计算机发展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冯・诺依曼到图灵和比尔盖兹,计算机的发展史本身就是计算机的创新史,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如“计算机不能处理汉字”的预言、图灵前瞻性的思想等。但是现在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还没有相关的教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将相关知识引入教学,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分析其创新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敢想、敢于质疑。
(3)创新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是按照建构主义的思想,在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技术,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和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的基础上,以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应用软件课程大多使用这样的教材,但实践中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学生只会“照猫画虎”,不会“举一反三”。所以教学中必须强调创新任务的应用,同时充实“学材”,让学生多看多学,另一方面将课堂任务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联系,将课堂任务作为子任务来完成,时时强调创新。
(4)拓展课堂,积极开展课外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术报告、参加竞赛活动、进行专题项目研究等方式,营造创新活动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过程是检验和修订学生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创新项目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的管理和评价。因为创新教育没有现有的模式可套,需要教师花费比传统教育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补充学科最新信息、整理创新实例准备创新任务和素材等,更要花时间对学生的创新作品进行辅导和总结。学校要充分认识并认可教师的相关工作,技术将教育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将创新作业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中。
(1)创新作业。将创新作业纳入授课计划,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创新作业的指导和总结计入教师工作量。
(2)建立创新档案。由教师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作业、课程设计中的创新项目情况计入学生的创新档案,作为创新学分评定的依据;教师的创新项目或创新教学成果可计入教师考评系统。
(3)增加课程设计课时。在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环节,针对一门或者相关几门课程进行设置,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研究。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范文5
【摘 要】 如何将网络环境的优势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是社会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总结了网络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并提出了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社会教学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师的教育和学习。网络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
网络环境下《工业革命》的教学片段。
下面以《工业革命》一章节为例,说明在社会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
1.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自制的《工业革命》课件(事先制成放在计算机上),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肖像和机器工具,如瓦特、史蒂芬逊以及蒸汽机、火车机头、早期的汽船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2. 确定目标与主题
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工业革命,就是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了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
(2)掌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试比较研究美、法、德国等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3)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搜集资料、自主探索
明确了本章节的学习要点,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探索)。
4. 网上协作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协商讨论交流。教师要考虑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提问来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阅读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觉和现有知识质疑,参照他人的学习过程来完善自己,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5. 网上小结
协作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后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
这种学习模式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研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分析:
1. 深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方面,根据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帮助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建构。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教学设计;要点分析;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TP311.13-4
如今,人们的信息需求量骤增,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方便,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有效信息,有很大的难度,数据库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信息系统的关键,数据库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多年的发展探索中,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数据库技术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但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急需解决。
1 数据库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不合理。数据库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教学中,通常会将课程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基础部分,以原理为主;二是设计部分,主要是初步的应用;三是应用部分,即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基础的进一步提高。但许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开设此课程时,都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理论教学,而对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有所忽视,致使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时难以融会贯通,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2 缺少实践练习。计算机技术最终的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据库同样如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实用性,但很多实验课教学做的并不到位,如实验课课时有限,且考核较少,难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以至于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
1.3 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水平对数据库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在课堂教学或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英语关键词,如Asc表示降序,Primary key表示二维表,Index表示索引,Alter表示修改,Function表示函数。部分英语较差的同学,由于不能准确掌握这些关键词的意思,很容易加大操作的难度,甚至出现失误。
1.4 教师疏于知识更新。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相应的知识也很容易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当前所需和学生自身特点对教材内容教学优化重组。然而不少教师并没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过于依赖课本,再加上实践经验的缺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数据库教学内容的设计
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关系代数、关系数据库、SQL以及数据库设计等,在此以《数据库系统概论》为例,对其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2.1 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对数据库有个初步了解,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同时运用各种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其实用性,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三级模式和二级映像是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另外简单介绍了一些以往的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等,主要是使学生更完整地了解数据库的发展史。
2.2 关系数据库。该部分的学习重点有两部分,一是关系的完整性,在讲解时,补充后面“系统篇”中数据库完整性的内容,上机操作时则另学生接触SQL Server,同时对数据库管理工具中对于数据完整性的定义方式加以了解;二是关系代数,是学习的难点,尤其是除法,很多同学都难以掌握,也是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地方。除法较为复杂,涉及新概念象集、代数运算等诸多内容,所以经常把它放在最后学习。关于除法,可按照一定顺序来掌握,先分清属性集,然后找象集,再找投影,最后做除法。
2.3 SQL。SQL,即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这部分使用最多,也最为重要,其中的查询、删除、更新等基本操作,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尤其是查询功能使用颇为频繁,需不断加强练习。SQL的查询很是复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保证学生能够在某些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产品上实际应用,并能够通过检查判断自己的查询结果是否准确。实践课上,对索引和试图比较重视。
2.4 关系数据理论。这部分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在逻辑设计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库模式,教材中对1NF、2NF、3NF、4NF及BCNF几种范式做了简单介绍,难点在于针对已经给定的数据库,如何进行规范化的分析。有一点需明确,即规范化程度应根据实际所需来设计相应的数据库模式,并非越高越好。
2.5 数据库设计。主要涉及设计问题,最好引进几个综合性的例子,对其仔细分析,同时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能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巩固。
3 任务驱动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此任务为核心,在强烈动机的驱动下,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既定任务。该方法可分为设计任务、实施任务、效果评价三个部分。
3.1 设计任务。以“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例,由老师设计任务,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将此项设计具体化,细分为以下几个任务。
(1)系统登录。登陆界面是进入系统之前的界面,只有符合要求的用户才能进入,用以保护学生信息的安全,主要体现的是系统的安全性而后保密性。
(2)基础信息管理。主要有图书的类别、位置以及读者的类别、信息管理等,操作中需要对数据模型进行分析,需要创建新的数据库,辨别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差异,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使学生熟悉掌握分析储存数据的能力。
(3)图书管理。主要是针对图书信息的记录管理,如图书入库的查询管理,库存报警及上下限的设置等。实际操作包括创建新的数据库,对触发器的应用,简单的查询统计等,进而提高学生对数据库的实际操作能力。
(4)学生管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借书证的办理,新读者需要借书证才能借阅管内图书,主要是学生的姓名、院系等基本信息;当学生离校后,借书证就失效了,须将其注销,将读者的信息删除;学生由于管理不当,可能会丢失借书证,挂失后,管理员将其信息改为挂失状态。
(5)借阅管理。该模块主要是管理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信息,在用户借书时,需将图书和图书证编号同时记录,并包括借阅和归还日期等;归还图书时,图书编号和图书证编号要和借阅时保持一致,同时删除借阅记录,并将数据记录到借阅历史。
3.2 任务实施。该部分是教学重点,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令学生自主学习。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创建新的数据库,二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调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法,既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聆听他人意见,拓宽思路,特别是综合性较强或难度较大的任务,小组学习法非常适合。在研究性学习中,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种方法更能锻炼个人和小组的专业能力,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创新探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对数据库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效果评价。此环节也尤为重要,教师综合多种因素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在鼓励支持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除了教师评价,还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
4 结束语
数据库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相应的教学也更受重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戚斌.高职软件专业数据库教学设计[J].成功,2011,23(8):173-175.
[2]张伟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J].内江科技,2010,23(10):143-144.
[3]梁玉华,张玲,李永晓.《走进数据库》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9(2):109-110.
[4]肖年志.预设精彩的课堂教学――《走进数据库》教学设计点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24(2):183-184.
[5]李占宣.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26(12):139-140.
[6]李莹.浅谈数据库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0(5):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