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的优势和劣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业的优势和劣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业的优势和劣势

美业的优势和劣势范文1

因此,加快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既是学校艺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广大农村学校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教育落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其具有独特的教育背景、环境、人文等,在这里也有着城市中小学校所无可比拟的优势。正确客观地分析农村美术教育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我们克服从事相关工作时产生的畏难或盲目乐观情绪,从而更快的推进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工作。农村地区普遍文化底子薄,文化氛围不浓。发展美术特色教育的重要性,一开始并不能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不少教师认为,搞美术是不务正业,会严重影响到文化科的教学;不少学生认为,学美术没有出路,没有奔头,艺术生低人一等。发展特色教育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我们一方面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另方面为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我们在做好宣传发动的前提下,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得到美的熏陶。我们多次聘请汕头市、澄海区美术界名家到学校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现场指导,开阔学生的眼界;开辟画廊展示学生作品,举办画展或艺术节(每年举行一次);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自己绘制壁画、出版黑板报以美化校园,为学生展示美术才能提供场地,提供机会。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美在生活中,艺术就在自己身边,并不神秘,增强了学生学好美术的自信心,不断壮大美术队伍,现在,全校共有300多位学生参加美术兴趣活动。必须大力发展美术特色教育,已成为全体莱中人的共识。

优势一:学生与大自然更亲密

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里有高山,树林,小溪和一望无际的庄稼,城里孩子的环境是高楼,汽车,人造的公园和长长的马路;农村孩子的玩伴是鸡,鸭,猫,狗,牛等,城里孩子是动画书,变形金刚,自行车等;农村孩子常常可以钓鱼,捉螃蟹,放放羊;城里孩子只能看电视,玩玩具,逛逛街。农村孩子与大自然更贴近,更有感情,更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美术的手段表现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优势二:课程资源更为丰富

新课标将现行的美育分成几大板块,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广大农村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很多,就我所处的江淮地区而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树叶粘贴画、彩绘鹅卵石、竹雕、根雕乃至原木原石的生肖印、稻草人、剪纸、纸浮雕、沙雕、生动的小泥人、陶艺的设计与制作、贝壳项链、农村特色的服装设计、搭配与展示等等。就这一点,我想足可以令城里的孩子们望“农”兴叹。我们有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还怕上不好美术课吗?

优势三:民间艺术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民间艺术,例如:山里孩子都会编竹篮,陕北的娃儿们都会剪窗花,维族少女生来会跳舞等。例如我校,地处山边,有大量的树林和竹林,有不少家长和孩子都会用竹子编各种生活用具和玩具,有的还会根雕呢。我们这里的学生在手工编织等课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优势四:新课改更贴近生活、寓教于乐

农村的美术课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她让学生走出严肃沉闷的课堂,走近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生活即学习,学习亦即生活。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学习而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试举一例,在《色彩的对比》一课,书中列举出荷花色彩渐变的图片。一些学生跑到校外荷塘边仔细地观察、揣摩,有的甚至还采回荷花叶片,在上课时使用,所以他们在接受该课的新知识时就表现得很积极、很迅速,更容易掌握。

然而与此同时,农村中学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条件状况令人担忧,也就是本文所指的劣势所在。

劣势一: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这里所说的传统观念主要有两个观点:观点一,忽视美术课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总认为美术课是偏门、副科。甚至于有些学校随意占用每周仅有的一节美术课,出现争课抢课的尴尬局面。观点二,学生们不能从狭隘的美术理论中走出来,总喜欢把美术课与绘画等同起来,有时竟会出现学生问老师今天应该画什么的问题。

劣势二:经费紧张,教具和学具落后。

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紧张是通病。很多美术教师除了手边仅有的教科书和两盒彩色粉笔外,没有辅助教学设备、图片资料等,更别说美术室等专用设施。老师上课只能像讲故事一样,学生们总认为老师只说不做,无真才实学。学生普遍家里较穷,买不起美术用具。很多用具根本没见过,更别说亲自尝试,他们也象听故事一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厌烦,从而对美术课失去信心。

劣势三:美术教师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师资偏弱,而各师范院校培养的美术教师又较少,农村的专业美术教师更是少得可怜。绝大部分学校的美术课均由其他任课老师兼代。试想一下,这些缺乏专业知识的美术老师只能画饼充饥,敷衍了事。虽然有了美术课,但学生往往学不到新的知识。

劣势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

美业的优势和劣势范文2

法国五联合时装品牌规划机构指定中国地区中方规划总监;F.I.T法国时装工业学院的VMP系统强化培训中方代表人;是欧洲第一大、全球第四大广告公关公司PANAMA时尚行业中国区引导和推广人。曾为TRUSSARDI、ESPRIT、意大利瓦伦蒂诺、HUGO BOSS、意大利GIORGIO ARMANI等中外服饰企业提供过优秀的解决方案。

温州市以服装、鞋革、眼镜、打火机、剃须刀等五大支柱产业为代表分别与北京当代商场、南京中央商场、广东广百集团、大连大商集团、合肥百大集团等中国五大著名商场签订了“名品进名店”合作共赢协议。“名品+名购”的时代是否真的到来?是否标志着渠道品牌运营商时代的来临?

温州的这种“名品+名购”模式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是渠道建设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比如ITAT、海澜之家的模式。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温州品牌不等于名品,法派、红蜻蜓、康奈,这些在温州本地的知名品牌不能代替名品的概念。

“名品+名购”的优劣势分析

笔者认为温州的“名品+名购”模式,劣势多于优势。先来分析下劣势:

1、温州不等于名品,温州品牌≠名品。温州作为产业集中群走过的发展之路大致分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假冒畅销品牌产品,到上世纪90年代创建自身品牌,到了本世纪初扩大生产,到现在的转变渠道网络。这样的历程符合市场经济效应,不管是温州的鞋服企业,还是打火机企业,都是从这条道路走出去的。

2、走专业市场路线定位不准。国内的专业市场基本以批发为主,名购的形式是否可以走得通还是一个未知数。消费者定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如何甄选消费者?名购招牌下的名品们如何避免产品同质化?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品牌企业深思熟虑。

3、品牌附加值低。笔者认为国内很多品牌生产型企业自身并没有建立名品店的概念,往往不是不想建立,而是不知道具体该如何操作。对于“法派”这样品牌附加值较高的品牌经营型企业来说,进驻到了名购模式的专业市场,是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还是淹没在普通品牌之中,对于品牌未来发展之路,势必要重新选择。

4、与原有渠道的关系处理问题。“法派”这样的名品集体进驻商场,势必会对原有渠道产生影响,同一商城2个同样的品牌,是否其中一个变相以消化库存为主呢?从品牌长期建设来看,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式。中国本土品牌的根基建设还不稳定,效仿国外精品店、工厂店的操作模式,在消费者忠诚度不高的前提下,潜在风险非常大。

5、供应链太长。通过行业协会或商会的形式将品牌捆绑到一起,形成所谓的名品,再通过与地产商或者商场合作的模式,在特色街、步行街等地开设专营店,曾经被普遍看好的ITAT就是走的地产商与生产商合作的道路,但是最终结果又是怎样呢?在此,笔者不得不担心温州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是否可以把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运作良好,建立起来真正的名购效应。

“名品+名购”的优势体现在:扩大了销售渠道,由外贸向内销转化,由生产型企业开始向品牌经营型转化,占领内销市场,打响品牌知名度。由此,笔者认为,在走专业市场路线的前景下,法派、红蜻蜓、康奈这样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品牌,如果继续参与到以批发为主的专业市场中,对品牌自身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建议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名品在名购不成熟的条件下,谨慎行动。

“名品+名购”的前景

通过以上优劣势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分析出“名购+名品”形势下最核心的问题,供应商供货如何保证?通常情况下,品牌进商场之后的调换货都是由品牌自己承担,但是在名购的招牌下,货品产生的调换配发问题,是依旧由企业来承担还是由名购来承担?名购作为品牌效应该如何保证货品的品质?温州品牌集约化进驻商场、专业市场、步行街、特色街这些地方,笔者认为,在已经成熟的商业地段,它们很难拿到好的位置,以名购为招牌的本土品牌优势就荡然无存。在新开业的不成熟地段虽然可以拿到好的位置,但是商圈人气不够,也很难带动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无法达到规模效应。

在供应环节,温州名购如果可以控制产品风格、产品质量、供应商供货方向、多品牌运营管理,那么“名品+名购”的形式,必然是可以成功,并且可以真正做到强强联手,打造出真正的创新型渠道模式,并由此获得利润。在渠道网络方面,不妨从三、四线城市做起,达到规模效应之后再逐级向一、二线市场靠拢,通过生活馆模式来区分产品层次,做到市场专业化、定位精准化、产品差异化。这样,我们的“名品+名购”模式才是有希望,有前途的。

大零售商时代下的“名品+名购”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品牌与商场之间,由矛盾到整合的过程。纵观世界百货业,大而全的商场模式必然会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生活馆、街铺、SHOPPING MALL、网购等模式,商场最终将向自我买断货品方式转型。

在这里笔者要强调一个观点,品牌不等于名品,二者千万不能混淆概念。泛品牌化趋势蔓延的今天,品牌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塑造出富有个性,同时又能反应品牌文化的产品定位,成为每个品牌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产品的个性定位将通过产品基调和基因来体现,它是最不易被竞争品牌模仿的“法宝”,也是品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塑造产品的个性,将使我们的品牌更为富有竞争力和持久力。

比如美邦在上海的标杆性店铺,就是将企业文化与个性定位融合,达到了名品效应。美邦的这种产品操作模式,就服装行业未来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和发展性的,是符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必然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然,有美邦如此雄厚实力的品牌经营型企业,在中国来说还是为数不多的,要想完全效仿美邦,对很对品牌企业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回过头来,我们看以产业群或者说品牌规模化为渠道的销售方式,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连卡佛模式。连卡佛作为亚洲知名的专门店,旗下拥有大量的设计师品牌,成功缔造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它的渠道费用可以说是非常低廉,以自身名购效应提升了品牌形象,达到名品效果,在终端以主题形式进行拓展,成功将品牌的价值概念进一步从产品辐射到渠道,进而拓宽市场,达到了品牌与商场的双赢。

但是来看我们的“温州名购”,是否可以成为一个百货行业的明日之星?是否真的可以成为渠道零售的亮点?我们拭目以待。

美业的优势和劣势范文3

关键词:企业文化;融合;企业合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67-02

企业文化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出现得比较晚,由于受到“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层大部分关注于企业的硬件设施,而很少注意到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企业内部的人文文化,简单地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现在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忽略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企业文化的提出主要来源于受到的日本经济奇迹的刺激,而引发的日美比较管理研究热潮。在这股热潮中,许多学者对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定义: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即各个职能部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自觉达成的目标共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给出了企业文化的广义和狭义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符合自身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单指企业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综合。综合上述观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和各个职能部门在长期的融资、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中培育形成并自觉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更加具体地表现为一种经济文化、管理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

中国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这是中国企业的基本情况。于光远从世界企业的角度给出了企业竞争的三种方式,并进行了分类:三流企业竞争靠产品、二流企业竞争靠服务、一流企业竞争靠文化。

一流企业的文化是不能在任何形式、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可为的,特别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部分。在这种理念下,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炙热化的背景下处于三流向二流的靠拢的境地,国字号企业处于二流向一流企业转化的状况。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企业文化代表性的企业。如从1994年一直位列《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宣扬自身的“忠良文化”,成为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髓,创世界一流”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纵观世界,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形成了三类企业文化:(1)战略导向企业文化:以企业战略为基础,为企业战略服务,围绕企业战略要求进行企业文化理念等的建设。在这种导向中,战略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要求战略能够对企业的文化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2)市场导向型文化:企业文化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绕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控制力进行,在为市场和销售服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在这种导向中,要增强市场意识,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企业的行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并且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市场意识,增强服务观念。(3)绩效导向型企业文化:在进行企业文化重构的时候,将绩效引入其中,以绩效为目标,根据绩效的要求来对员工进行要求,绩效成为文化建设的引导,一切工作围绕企业绩效进行而形成的文化。

从逻辑上来看,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市场导向型企业文化一般都是绩效导向型市场文化。但是反过来并不一定成立,因为绩效导向型企业文化所讲的绩效,可以由战略的指引、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降低自己的成本来获取,手段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简而言之是多对一的对应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多对一的对应关系中无论哪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特点、历史属性和发展方向,而且每个企业也会因为发起人的不同形成自己必然的个性。这种个性必然衍生出企业的各个方面的“精神”,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精神”变“物质”进而增加企业实力与潜力。但是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企业的个性 “精神”在企业的扩张—并购中并不希望被彻底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那么在并购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升华这种“精神”,成为了企业之间并购之前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作为“战略性无形资产”是一种“精神”,要想发挥其作用必须与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人性优势”有机结合。并购过程中,更要把被并购方有机结合起来:

1.在并购前我们可以运用判断企业优势与劣势的头脑风暴法来初步结合。通过这种“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可以初步形成企业在并购中企业文化价值的“个性”的不变和文化的升华的方案:(1)文化优势(并购)—文化劣势(被并购);技术优势(并购)—技术劣势(被并购);人性优势(并购)—人性优势(被并购)。(2)文化优势(并购)—文化优势(被并购);技术优势(并购)—技术优势(被并购);人性优势(并购)—人性劣势(被并购)。(3)文化优势(并购)—文化优势(被并购);技术劣势(并购)—技术优势(被并购);人性优势(并购)—人性劣势(被并购)。

2.并购前后的抽样和方差分析。并购前企业必须充分地采用抽样的方法对本企业的人员从领导到职员进行抽样,其中对一职员采用随机抽样,对领导采用角色抽样。

我们选取来自人大经济论坛的一组数据:

利用SPSS软件做一下方差分析:

美业的优势和劣势范文4

【关键词】维持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 成熟大公司 新建小企业

一、引言

新建小企业尤其是靠自有资金创建的小企业,常常对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较小预期利润的未来产业充满着困惑,因此,在企业未来发展途径的选择上较成熟大企业受到更多的束缚。按照熊彼特的创新引致长期增长的观点,新企业可通过创新战略来达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据阿玛尔・毕海德研究,由于财务和组织的严重束缚,新建小企业在创新类型的选择上也具有不同于大公司的特征(见表1),新建小企业的活动往往集中在大公司不愿从事的少投资、低技术水平、低利润、高风险的领域。事实证明,破坏性创新往往是新建小企业的最佳创新选择。

二、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破坏性创新”一词首先是由克里斯坦森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一书中提出的。他将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做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而将立足于低端市场并对主流市场具有破坏性的创新称为破坏性创新。这里的“破坏”是指对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规则和主流市场中在位企业的优势竞争地位的破坏。从创新与市场的关系看,破坏性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1、非竞争性。所谓的非竞争性,是指破坏性创新并不是与现有的主流市场竞争者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满足新的现有的主流产品的“非消费者“来求得生存与发展。这种破坏性创新不会侵犯现有主流市场,而是使顾客脱离主流市场,进入新的市场。

2、初始阶段的低端性。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立足的市场基础大不相同,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据以立足的是低端市场,而维持性创新往往占据的是高端市场。也正是因为其低端性,才使得它被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者所忽略,采取破坏性创新的新进入者才能够避开现有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成长壮大。

3、简便性。简便使得使用者变得更为广泛,并使产品的价格更为低廉,这为破坏性创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同时,简便也使得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者对破坏性创新不屑一顾。另外,操作如果过于复杂将不利于创新在产业中的扩散。这一特点实际上指出了破坏性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基础。

4、顾客价值导向性。破坏性创新要能够帮助顾客更好地完成其所需要的工作。这表明了破坏性创新的价值所在,即帮助顾客增加附加价值,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缺少这一点,破坏性创新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三、成熟大公司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劣势

尽管成熟大公司具有资本充足、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成熟的协调机制等优势,但其资源分配程序的设计和完善是为了支持持续性创新,在面对破坏性创新时却几乎无法做出回应。克里斯坦森称之为动机不对称,这是创新者困境的核心内容。成熟大公司实施破坏性创新主要有四方面的劣势。

1、市场营销劣势。制定具有预测性的营销方案,需要了解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产品的环境,这一环境是由消费者需要完成的工作的功能性、情感性、社会性等方面构成的。但很多成熟大公司的销售渠道是根据产品类别而不是根据消费者需要完成的工作类型来建立的,这种渠道结构大大限制了创新者将产品集中于需要完成的工作上的灵活性。

2、组织结构劣势。不同的创新模式对组织的要求不同。一般而言,成熟大公司的组织结构适于渐进的维持性创新,具备其所需要的严格操作流程和紧密的正式组织,同时还具备其所要求的很强的制造及销售能力。而破坏性创新则要求企业具有宽松的操作流程和松散的组织形式,以适应目标市场动态的个性环境及特殊要求。

3、观念劣势。Gilbert和Bower从认知论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企业面对破坏性创新的态度和行为。他们指出,一般而言,当组织面对威胁时,其反应不仅具有侵略性而且强硬,此时企业通常会采取如下行为:维护现有的商业模式,反对新的商业模式;不惜一切花费大量的投资;强化现有组织的权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管理者担心这种威胁会影响到自身的现有市场地位和既有竞争优势。

4、文化氛围劣势。破坏性创新从本质上讲具有非连续性、跳跃性,是企业及其产业中革命性的变革。从投资前景看,破坏性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低预期利润,这些特点决定了成熟大公司开展破坏性创新必然面临其文化上的障碍,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的既有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培育而积累起来的并会沿着既有的路径继续发展下去,而既有文化的作用是有利于维持性创新的。

四、新建小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优势

相比较成熟大公司的劣势,新建小企业在实施破坏性创新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动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成熟大公司对于服务的市场和提供的服务往往有自己的原则,对这些原则的坚持使他们具备了宝贵的技术和商誉,但成熟大公司对原则和长期战略的执着容易造成市场刚性,也导致了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但随机而动的新建小企业却能灵活调整营销策略以缓解这种局面,灵活制定对于成熟大公司破坏性的营销渠道以捕获大公司忽略的机会市场。

2、适应性调整的组织形式。新建小企业放松了那些因大公司必须遵守规则而产生的限制,“因为它们不那么官僚,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组织中刻板、生硬的层级关系,而这会扼杀许多大胆的尝试”;它们还可以比较轻松地维持“一种高度兴奋的激情”,因为“挑战、人员和潜在收益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详尽的审核和权衡制度可以使成熟大公司将对创新风险的承担从对创新活动的筛选、评估和实施中区分开来,但也限制了它们对高度不确定性的破坏性创新的能力。而新建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市场调研,也没有更多经验或依靠严格的流程对风险进行评估、筛选,因而会更迅速作出破坏性创新业务设计和投资决策。

3、文化氛围优势。为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成熟大公司总是设法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和规范的员工;而新建小企业一般不太强调团队和组织文化氛围,具有独特个性和聪明才智的个人无需束缚于固有文化。同时,新建小企业往往还没有形成一套复杂完善的管理规范体制,不适应成熟大公司文化和组织要求的不同背景和气质的人才也就往往成为新建小企业的雇员。

五、新建小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模式

尽管新建小企业在开展破坏性创新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但要想通过破坏性创新来实现持续的增长,还需要解决几个战略性的问题。Thomond等人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过程出发,完整而又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四个模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过程。

1、机会的识别。这是形成创意并将创意转变成被识别出的机会的过程。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获得创意来源:展望未来或思考未来可能的情境;反映过去;感知现有环境,包括组织外部和内部的环境。机会识别的作用是使用这些刺激物去形成创意并将创意转化为机会,提供给组织一些机会的组合,这些机会的组合有潜力在未来成为高度激进或破坏性的创新。

2、机会的发展。指进一步发展已被识别并有潜力成为破坏性创新的机会。破坏性创新业务的发展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组织如何构建自身并驾驭其生态环境以传递其商业化破坏性创新的计划。新建小企业比成熟大企业更易处理这一问题,因为小企业的组织机制利于信息的传递,而在多层级结构的大公司,内部信息传递往往发生扭曲;二是必须对目标市场和破坏路径给予特殊的关注;三是组织必须具有灵活性的机制以恰当地支持和分配资源。

3、形成解决方法。指选择具有破坏潜能的典型业务,制定产品和服务发展项目,作出长期投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早期的资源集中在建立合适的结构以传递潜在的破坏性创新。为此,企业生态环境必须能够支持必需的结构性和基础性的变化,并对目标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

4、进一步开拓。指选择具有传递破坏性创新潜能的商业化产品,建立新的营销和分销渠道并为破坏性创新的实施作出长期投资决策。对主流市场的成熟企业而言,现有的领先技术或商业运作模式是其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失去了这一技术或运作模式则其竞争优势就不复存在。而破坏性创新恰恰以有别于既有技术或商业的模式来弥补现有主流的技术或模式,这就动摇了现有市场成熟大公司的竞争优势赖以存在的基础,摧毁了现有的产业竞争规则。现有市场的成熟企业如果赞同破坏性创新,等于放弃了自身的优势,而忽略破坏性创新又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丧失先机,因而陷入了破坏性创新的战略困境。而新建小企业由于不具备既有优势,财务和人力资本上的束缚也有助于使新建小企业的创新远离对主流产品和工艺的取代之路。同时,企业家个人缺乏必要的资源去直接挑战现有的秩序,而拥有资源的大公司却不愿从事会降低现有收入(如利润)的破坏性创新。因此,破坏性创新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新建小企业立足并谋求长期发展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 田红云、陈继祥、田伟: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2).

美业的优势和劣势范文5

1.1 优势(Strengths)

(1)航线经营格局稳定。2003年,经中韩两国交通部门批准,上海—仁川海运航

线从客货班轮运输转为集装箱班轮运输。目前获得该航线经营权的船公司共有5家

,其中,中资船公司2家,韩资船公司3家,中韩船公司具有平等的经营地位。该

航线准入门槛较高,经营格局较为稳定。

(2)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自建交以来,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保持快速稳定

发展。1992年建交时两国双边贸易额仅50亿美元,2005年突破亿美元,2010年突

破美元。近年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韩两国经贸往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合作仍然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2007—2011年,

我国连续5年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和进口来源国的地位。中韩

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为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航运发展政策优惠。2009年,我国对在洋山保税港区内注册的航运企业从事

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实行免征营业税的政策;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对重

点航运服务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中地方税务留存部分实行前3年补贴100

%及后3年补贴50%的政策,并给予注册企业不超过其注册资本20%的奖励;2012年

1月1日,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正式启动。

1.2 劣势(Weaknesses)

(1)航线运力总体供大于求。从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的出口箱量来看,一

般每年的4月、5月及9月中旬至次年春节为该航线的旺季,其余时间为淡季。201

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旺季时该航线单周平均出口箱量为左右,单周最大出口箱量

为;淡季时单周平均出口箱量为左右,单周最小出口箱量不足。从市场运力来看

,目前该航线每周有6班船从上海港直达仁川港,总运力约,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

均存在运力过剩问题。

(2)航线进出口箱量不平衡。从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的货流分布来看,上

海港自仁川港的进口箱量明显少于上海港至仁川港的出口箱量。目前部分船公司

通过回程挂靠我国大丰港或韩国大山港等港口来增加箱量。该策略虽然能够缓解

进出口箱量不平衡的局面,但也带来一些新问题。例如,船公司回程挂靠大丰港

后,虽然大丰港自仁川港的进口箱量增加,但大丰港至仁川港的出口箱量几乎为

零,造成大丰港空箱积压,产生后续调箱费用。

1.3 机遇(Opportunities)

(1)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随着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六期工程基本建成以及长江

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航道全线贯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

段。与此同时,上海港的通关能力、集疏运体系、综合物流服务水平等不断提升

,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线加挂上海港。201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创全

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并连续2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

设带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发展。例如,上海周边的苏州地区汇集上

千家韩资企业,浦项、三星、LG等均在当地设有生产基地;武汉、九江、芜湖、

镇江、张家港等长江沿岸地区都有发往仁川港的货源。借助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

心的优势,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能够更好地满足长江沿岸及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航运需求。

(2)仁川港加快发展步伐。仁川港邻近韩国首都首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近年

来,该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上升,2010年为190.3万TEU,2011年达到198.3万TEU

,2012年的目标为212.0万TEU。仁川港现有8个码头和49个泊位。为接纳超大型集

装箱船,韩国正积极建设仁川新港,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30个泊位。2009年建成

的仁川大桥连接仁川港集装箱港区、仁川国际机场和内陆交通干线网络,使仁川

港的海陆空运输网络更加发达。另外,该港腹地正在加紧建设占地面积2的综合物

流园区。仁川港集疏运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的稳定发展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挑战(Threats)

(1)韩国经济增长放缓。2011年第四季度,随着欧元区经济危机进入危险阶段,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恶化,风险急剧上升。韩国银行2011年12月9日公布的《2012年

经济展望》报告显示,韩国2012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7%,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

低点。韩国经济增长减速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初露端倪。2012年1月,中韩双边

贸易额为166.2亿美元,同比减少2.8%,其中:韩国对我国出口贸易额为98.0亿美

元,同比减少2.3%,自2009年8月以来首次下降;韩国自我国进口贸易额为68.2亿

美元,同比减少3.5%,自2009年11月以来首次下降。

(2)周边港口竞争激烈。釜山港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上海—釜山

航线班期密集,最多时1天有4~5班船,运力供给远大于需求。2011年9月,海丰国

际投入2艘集装箱船参与经营该航线,导致货源竞争加剧,运价持续下滑,甚至出

现负运价。此外,距离仁川港约的平泽港也是仁川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长锦商

船曾经独家经营上海—群山—平泽航线,当时该航线运价坚挺;自2011年4月天津

海运开通宁波—上海—平泽航线后,我国出口韩国的货源竞争明显加剧,运价也

一路下滑,目前甚至比釜山线的运价还要优惠。

(3)未来航线市场开放。在最近一次中韩海运会谈上,两国就未来2年内不开放

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的经营权达成一致;但是,从长远来看,该航线的经

营格局能否长期保持不变还是未知数。目前有部分船公司将上海港和仁川港作为

其长航线的挂靠港。例如,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A.P.穆勒-马士基集团旗下的新

加坡MCC运输公司提供上海港往仁川港和光阳港的周班运输服务,这势必对目前已

经供大于求的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市场造成冲击。

(4)国际油价持续攀升。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燃油成本占船舶营运

成本的比例不断提高,导致船公司航线经营压力上升。

2 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经营策略

根据SWOT分析法发挥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遇、回避外部挑战的

策略制定原则,可得出优势-机遇、劣势-机遇、优势-挑战、劣势-挑战等4种策略

,其中:优势-机遇策略指发挥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劣势-机遇策略指利用

外部机遇来弥补内部劣势,将劣势转变成优势;优势-挑战策略指发挥内部优势,

回避或减轻外部挑战所造成的影响;劣势-挑战策略指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挑

战。

2.1 优势-机遇策略

(1)发展综合物流服务。船公司应当利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仁川港打造

综合物流园区和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契机,从传统海运服务向综合物流服务延伸,

从而更好地满足货主需求。例如,仁川港新建成的仁川大桥在仁川港与仁川机场

之间建立便利的交通连接,船公司可以借此发展海空联运的陆上衔接运输业务,

并进一步向“门到门”运输发展,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

(2)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船公司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对航运企业的优惠政策,降低

经营成本,增加经营利润。例如,2009年,上海部分航运企业将注册地迁至洋山

保税港区,从而享受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2.2 劣势-机遇策略

(1)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出口货源。近年来,中韩两国贸易

和投资往来的重点逐步向我国华东地区转移,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

成为韩国在我国最大的投资区域。船公司应当通过口岸与当地货主积极接触

,加强对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的市场宣传,吸引上海周边及长江沿岸地区

出口韩国的货源汇集至上海港,从而提高航线出口装载率。

(2)积极开发来自仁川港的进口货源。仁川港是韩国首都圈的门户港,腹地优势

明显。占韩国总货运量40%的南洞、富平、朱安、半月、始华、首尔、坡州等7个

国家产业基地,以及60多个地方产业基地和1万多家制造企业的货物均通过仁川港

进出韩国,而且在仁川港装船的韩国货物有70%发往我国。船公司应当通过其在仁

川港的与当地贸易商和货主积极合作,加强揽货力度,充分挖掘进口货源,

扩大进口市场份额。

2.3 优势-挑战策略

(1)以优质服务吸引客户。航线竞争不仅是运价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运输

安全和船期稳定是客户感受班轮运输服务的重要方面。船公司应高度重视船舶安

全管理,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航次班期的稳定和准点,以优质服务满

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扩大客户群。

(2)加强港航协作。港口码头是航运服务的重要节点。船公司需加强与港口码头

的协作,以获得更大的经营优势。例如,货物截关时间的限定、船舶靠离码头的

安排、装卸设施的调度以及港口优惠费率的制定等都需要通过加强港航协作来实

现。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黄海定期船社协议会是负责协调中韩集装箱班轮

航线事务的民间协会。该协会鼓励公平竞争,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并为航线经

营者和政府部门搭建沟通平台。船公司应充分重视协会的作用,通过协会的协调

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从而提高航线整体竞争力。

2.4 劣势-挑战策略

(1)保持市场运力稳定。在市场货量稳定的条件下,运价与运力之间具有反比关

系。如果市场货量有限,而运力不断增加,必然会加剧船公司对货源的竞争,从

而导致运价下行和收入减少。在目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船公司更应当保持航

线市场运力稳定。

(2)实施灵活有效的运价管理。船公司应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和调节市场运价,实

施灵活有效的运价管理。例如,针对运价不敏感客户、运价敏感客户、长期合作

客户、年度签约客户等加强市场细分,根据客户特点和货量规模实行不同运价。

(3)控制和减少燃油成本。燃油成本是影响航线经营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

油价是造成高燃油成本的主要原因,船公司应及时掌握上海港和仁川港的油价,

合理选择加油港,以降低燃油成本。此外,从船舶节油角度考虑,应尽量采用经

济航速并加强设备维修保养。船公司可以对船舶油耗进行跟踪,并制定节油奖励

办法,以提高船员节油积极性。

(4)从竞争向竞合发展。面对外部的各种挑战,航线经营者只有从竞争走向竞合

,共同把市场做大,才能获得稳定的利润。一方面,航线市场竞争应当建立在共

同提升航线盈利能力的基础上,例如,船公司可以在黄海定期船社协议会的协调

下采取稳定基本运价、增收附加费等措施;另一方面,竞合还体现为优势要素的

互补,例如,船公司可以在班期、舱位等方面开展合作,采用舱位互换策略,扩

美业的优势和劣势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 金融专业 双语教学 SWOT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使得英语成为金融领域中使用越来越普遍的工作语言。推行金融学专业若干主干课程的中英文双语教学,可以训练学生在金融领域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并根据工作场景和业务沟通对象的需要,在中英文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是培养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懂得英语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也多次发文鼓励相关高校在金融学专业率先进行双语教学。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通过多种渠道突破了师资、教材、教学支持政策等制约金融学双语教学的障碍因素,培养了大批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金融人才,取得了学校、学生、金融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多赢的效果。然而,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种种原因金融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普遍滞后,这不仅加大了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还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金融学领域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接触理论前沿

民族地区高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如果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可以直接将金融学学术研究较为深入和金融业较为发达的英、美等发达国家最新出版的教材引入课堂,可使学生直接学习精通国际主流的金融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和专业知识,感知金融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发展的趋势;学生还可以掌握最新的统计数据、系统的国外文献资料、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这样民族地区的高校就可以和国内知名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和国内知名高校之间的差距。

(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英文原版教材的英语语言地道纯正、表达准确规范,直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创造了一个实际的英语语言交流环境和沟通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金融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其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在中英文双语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持久的英语解说和互动交流,使学生不断熟悉金融学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方式和运用途径,再加上对专业知识本身的理解,学生们就可以逐渐以双语形式掌握金融学的专业知识。此外,英、美等国出版的原版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性化特征,非常注意教材的方便易用,特别重视编者与读者双方之间的沟通互动。在内容体系的编排上,除了编写的主教材外,许多原版教材还配备了完整的教学辅助材料,包括配套的习题集、学习手册、教师教学指导手册等,甚至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供编者与读者互动沟通,这些辅助材料的广泛运用,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三)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高校的排名

为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2001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第八条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强调要在金融学等国际性较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2008年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批准了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并给予每门课10万元的建设经费;2008年教育部把双语教学的规定纳入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明确规定外语授课时数要达到总时数的50%,课程数目要多于课程总数目的10%。民族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开展顺利,那么在教育部最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就可以提高总分数、升自身的排名、吸引较好的生源,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力位置。

二、民族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

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方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能够客观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或者地区现实情况的方法。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在制订双语教学规划时,应对其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威胁因素(Threats)有清醒的认识。SWOT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出最佳的发展策略,它是任何一个组织在制定发展策略时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下部分将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内部和外部环境对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进行评估,找出其优势和劣势、分析其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行动路线,从而为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平稳起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可以借鉴内地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高校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民族地区高校可以以上述高校金融专业的模式为模版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2.金融专业的教师的英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教育部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硕士项目的推进,民族地区高校金融专业教师的学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师的英语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初步满足了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要求。

3.金融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金融作为经济核心的功能逐渐得到大家的公认,金融学专业也成为当今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虽然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属于二本院校,但金融专业却成为二本院校一本分数线招生的专业,因而民族地区金融专业学生的素质较高,英语程度也较高,可基本满足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