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经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商务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商务经济学

国际商务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虚拟实境学习法;国际商务谈判;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23-03

“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心理学、社会学、商务礼仪、民俗文化等内容的综合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大多数本科院校经管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此课程,并将其作为经贸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然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既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商务人才吻合。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和谈判实力的进阶,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实践中,已有不少教为了改进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采取模拟谈判法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赵青松,2013;罗艳秋,2014;张弘,2015)。但是,模拟谈判只是虚拟实境学习法中的一种,而且受到学时及场地的限制,很多教师组织的模拟谈判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对局面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因此,有必要基于虚拟实境学习法的基本理念及方式,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虚拟实境学习法的基本思想及实现方式

虚拟实境学习法可谓根深蒂固、历史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每个社会中对现实进行模拟的原始活动。个体在一个结构严谨的支持性环境中获得知识,然后将其迁移到一个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可有效弥合学习情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戴维斯、阿伦德,2014)。虚拟实境学习法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戏剧情节、模拟和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比现实情境,虚拟情境由于其可以被人为调控、可多次重复、随机改变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安排少数学生充当具体分配的、明确界定的角色并将其涉及的问题或者事件表现出来。如可以安排学生以货物买卖为中心进行角色扮演,其中一人充当顾客,另一人充当卖主,还可以视情况需要为他们增加相应的辅助角色,如随行者和雇员。然后设计不同的情境让角色进行相应的表现。

戏剧情节可用于演绎更复杂的情境,可以视作几个的角色扮演内容的连续。如在上述角色扮演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情节的复杂度,引导学生完成第一幕“讨价还价购买”后,继续进入第二幕“使用中出现质量问题要求赔偿”,第三幕“面对面协商赔偿事宜”等,让内容更加富有戏剧性,冲突更加多样。为了有效推动戏剧情节,可以使用角色互换、替身、独白、边走边说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模拟和游戏可以让虚拟实境更加突出和复杂。虽然游戏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而模拟更强调基于学习目的的人际互动(或者人机互动)。在高等教育中,模拟比游戏的应用更加广泛。以模拟为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预留一定数量的实践学时,针对商务谈判的各种类型进行情景设计及角色安排,并明确模拟活动的规则,记录下模拟活动的全过程,并就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及评价。

总体而说,上述三种实现方式在所需时间、准备工作、实施重点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虚拟实境学习法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方面,由于“国际商务谈判”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通常为32个学时或者48个学时。另一方面,虚拟实境学习法为我们提供了包括角色扮演、戏剧情节、模拟和游戏多种操作方式。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掌握包含谈判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商务礼仪、文化习俗等多个要点并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根据虚拟实境法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结合近年来我的教学实践经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见图1。

一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课程学时及内容特点,统筹安排合适的虚拟实境学习方式。五邑大学“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共有48个学时,包括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践学时。笔者通常在32学时的理论学时中通过角色扮演、戏剧情节在课堂上对部分内容如商务谈判的探测、磋商、成交策略等进行针对性练习,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16个实践学时作为整体安排在32个理论学时结束之后,采用模拟谈判的方式让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商务谈判的整个流程加深认识。接下来,根据内容的安排进行细致的资料、素材准备。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讲到磋商的策略,笔者会预先准备好一些样品,如杯子、衣服等,并做好这些样品的基本背景资料,挑选部分学生分别担任推销员和顾客,然后让他们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背景进行交易磋商。在模拟谈判的过程中,提前准备好包括货物贸易、交易赔偿、技术转让、融资等多种类型的谈判背景材料,并预先告知学生谈判的流程、时间安排、规则及评价标准,准备好需要的摄像器材,安排好协作的学生。

二是有效引导教学实施过程。基于虚拟实境法的教学过程顺利实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是角色扮演的管理者,需要为扮演者指明角色特征、扮演的要点,同时认真关注角色扮演者的情绪变化及观察者的反应,及时做出引导和调整,在角色扮演结束后组织参与者和观察者进行过程分享交流,并对角色关系、角色冲突等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扮演过程给出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建议。

戏剧情节比角色扮演更加复杂,在利用戏剧情节推进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戏剧情节推进的节奏和方向外,还需要协调好参与表演与不参与表演的学生,组织表演者分享不同场景下自己的感受,并引导观察者参与讨论。

游戏和模拟环节,教师应该先明确游戏和模拟的内容和规则,告诉学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及时指导并在实践环节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分享、讨论。笔者在课堂上选择的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扎特曼教授设计的谈判模拟训练作为学生进行谈判游戏的素材,拿出2学时供学生进行演练和讨论。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在上课之前,首先告知全班学生谈判游戏的背景、规则及操作方式,迅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抗,然后明确游戏过程的评价标准并要求分组后的学生首先组内确定高中低谈判目标和对应的谈判策略,接下来提示学生进入双方对抗环节,时间大约为25分钟,并要求各组记录下谈判进行的过程细节。最后预留30分钟时间挑选几组学生跟大家交流谈判前的准备和谈判过程中的想法并对谈判结果进行评价。

模拟谈判是虚拟实境教学法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多数科任教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鉴于模拟谈判对于此门课程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此环节笔者亦进行了十分细致、周密的安排。实施的具体步骤是,教师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精心挑选模拟谈判双方的背景材料,并分别设置各个案例的模拟谈判目标。通常在课程教学开始挑选6―7个案例,类型涵盖货物贸易、技术转让、融资租赁、委托、工程承包、违约赔偿等,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在模拟谈判开始前4周,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确定角色分工。通过组内多次讨论、调整保障模拟谈判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模拟谈判实施前2周,指导学生就模拟内容撰写商务谈判策划书,以便参加模拟的学生可以提前对谈判过程及程序了然于胸,能够较为流畅地呈现出不同内容的谈判过程、技巧和要点,保证谈判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模拟谈判前一周,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模拟谈判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价,并及时通过组内提前模拟进行细节完善。最后,到了模拟谈判周,教师提前交安排好负责摄像、计时及评价的人员,并交代其他作为观众的同学需要着重观察、思考的内容,并密切关注参与模拟谈判的双方在现场的表现,灵活处理场上情况。为了学生之间更好地对照比较,通常每一个案例占用两节课的时间,由两组学生(每一组均有甲方和乙方)依次进行两场模拟,不仅便于参加模拟的学生可以参照另一组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谈判过程及细节安排,也可以为场下观摩的学生提供谈判思路、策略、节凑等全方位的对照、启迪。在所有的模拟过程完成后,教师会针对模拟谈判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利用所保留的模拟视频材料引导学生集中观看、点评,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现场重新实践。通过不断尝试探索新的方式,优化模拟谈判的环节设置,达到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 “不出课堂,却能接触课堂以外的世界”,“在课堂中进行谈判实践”。

三是建立适宜的教学评价标准。不同于传y的理论教学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法,基于虚拟实境学习法的课程教学应兼顾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学生的总成绩由基于对理论知识评价的考试成绩和基于对实践能力评价的成绩构成。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就告知学生实践环节在成绩评定中的份额及计算方法,并在后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科学计算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得分。笔者通常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各占50%的成绩核算方式,前者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的概念、理论、谈判理念、策略等。实践操作部分由穿插在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戏剧情节和模拟谈判构成,分别按照得分标准计算每个环节的分数,然后进行加总得到这一部分的成绩。最终成绩由上述两部分折算而成。

三、应用虚拟实境学习法的常见问题

虚拟实境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状态下掌握知识点,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

1.教师方面。由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且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局限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组织实施虚拟实境学习法时,教师如何突破自身实践能力的欠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做好“四导”(韩丽娜,2010)。一是注重引导,在学生参与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并防止表演过程的失控。二是做好指导,实时监控场上的变化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进行及时的提点。三是要有效疏导,化解学生在人际互动、冲突碰撞中的情感困惑。四是当好“领导”。教师要统领全局,细致、认真地带领学生做好从准备阶段到实战阶段再到总结阶段的各项工作,尤其要在情景的设计、过程的掌控及总结点评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确保虚拟实境学习法能落到实处并卓有成效。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是一种挑战。

2.学生方面。一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有的学生比较积极,参与度高;而部分学生则比较被动,回避甚至抗拒在大众面前表现自我。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虚拟实境法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问题。 二是学生普遍社会经验欠缺,对于实境中的商务活动、商务角色所知甚少,不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该如何正确地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对虚拟实境学习法感到茫然。三是模拟谈判环节容易失真。通常教师会提前交代谈判的背景和目的,并协调好谈判的对手,学生为了临场表现更好,私底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模拟,甚至有部分学生会提前写好台词,然后临场模拟就变成了照着台词演戏,虽然过程可能会比较流畅,但是“秀”的成分太重,显得十分生硬。

3.教学条件方面。要想虚拟实境学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实境”的营造十分重要。然而,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必然受到教室环境的限制。一是教室的环境与商务环境差距差异大,学生不容易进入状态。二是教室的音响效果会影响参入者和观察者在模拟结束后的互动交流。

四、完善虚拟实境学习法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交流、赴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另外,可以考虑引进企业内具有实战经验的人员作为课程指导教师,他们可协助专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2.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一是为学生创造机

会,增加社会经验和阅历。改变传统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走马观花的模式,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扎根企业,真正了解、熟悉实际的业务技能。二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关注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及日常冲突的解决思路和方式。三是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如模拟谈判大赛、跨境电商业务大赛等,在赛事训练及实战中提高专业技能。

3.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以尽量接近实际生活中商务环境为标准建立一个专供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的谈判室。谈判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资料准备区、沟通交流区、临时会议区、正式谈判区等。硬件设施包括一套会议桌椅、资料柜、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录像机、无线耳麦等。模拟谈判室使谈判情景更加真实,可以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操作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掌握商务谈判相关知识,达到更好的情景模拟效果。

参考文献:

[1]韩丽娜.浅谈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以推销技巧课

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2]罗艳秋.论《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模拟谈判的组织

与实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3]詹姆斯・R.戴维斯,布里奇特・D.阿伦德;陈定刚译.高效

能教学的七种方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张弘.模拟实训教学法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研究

[J].高等教育,2015,(8).

国际商务经济学范文2

1 商务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差别,是要“培养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英语技能,掌握一定的商务经贸知识,能从事涉外文秘、对外贸易、商务活动的应用性英语专业人才”(李丰华,2005)。本院是一所与外语为特色的独立学院,我院的商学系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加大商务英语技能的培养,培养具有双向技能的国贸人才。

2 《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本文由收集整理教材介绍

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培生教育集团出版的market leader 和powerhouse系列教材,并将其打造为《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包括《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体验商务英语视听说》、《体验商务英语语法》。《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在体验中学习商务英语,进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该教程一共分为4册,第一册和第二册共计12个单元,第三册分为16个单元,第四册是14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由一个与商务相关的话题展开,分为以下七个部分:starting up,vocabulary,reading,listening,language review,skills and case study. 第一部分starting up通常是导入性的话题,可以作为课堂的热身训练供师生共同讨论,大部分是由一些音频内容构成,全部来源于真实的商务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商务场合;第二部分vocabulary介绍该单元该商务话题涉及到的商务词汇;第三部分reading中的阅读素材大部分来自于近年《金融时报》等财经文章,具有时效性,并且语言精炼地道;第四部分listening的音频资料是真实的企业家访谈或真实的面试片段;第五部分language review是基本语法知识的复习;第六部分skills是锻炼在特定的商务场合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配有几个场景供学生练习;第七部分case study案例分析以真实的商务交际场景为参照,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使用所学语言知识,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交际活动中。

3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课程是为商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大一和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此,仅以国贸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例。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已经具备基础的英语知识,并且同时在学习《大学英语》。其实《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中涉及的的语法都属于初高中阶段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做习题的准确度和速度都比较高。阅读部分涉及的文章都源于财经报刊近年的文章,具有时效性,虽然新颖,但是不难理解。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的难点在于对他们极其陌生的商务英语词汇,这些单词量不同于大学英语,口语交际中不常有,高中阶段也没有学习过,但是这些词汇确实学习商务英语的入门词汇,并且可以为今后的双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商务英语词汇是大一和大二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打基础的重要内容。

4 教师的教学体会

通过使用教材《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经过了5个学期的教授之后,我认为本教材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生动的素材,以往的商务英语教学,由于缺少真实的商务活动,商务活动与英语教学很难充分地融合,如今学生可以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现代商务的现状,以达到体验商务中学习语言、提高上午交际能力的目的。

本教材包括热身训练的听力,来源于真实的商务对话,使学生完全融入到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口语部分的讨论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该单元的主题词汇。阅读部分的文章来源于财经报刊,具有时效性,语言简洁、鲜活,易于理解。语法部分的练习属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即便个别同学语法基础薄弱,也可以通过本次复习温故而知新。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掌握熟练商务文体的运用。

总体来说,学生是在体验中学习商务英语,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但是其中也有个别学生英语基础差,他们在阅读和语法两项表现的比较认真,在案例分析中,依旧欠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课程教授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开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体验商务英语》课程作为商务英语的核心课程,对于提高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英语实践能力及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上教师多侧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如英语能力、商务技能、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但是受传统考核模式的制约,考试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内容的考核,忽略了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课堂教学中推进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要国贸专业的学生真正地会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会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老师则充当引导者的作用。

首先从词汇入手,商务英语词汇是商务英语的基础。传统的词汇教学一般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先讲解每一个单词的释义,然后短语,接着就是造句子练习。所以学生往往认为单词就是记下老师讲的笔记,课下再背下来,长期下来,学单词仅仅剩下背单词一个任务。尤其商务词汇对于学生来说记忆起来更不容易,所以很多同学就干脆以“太难背”为借口不背单词。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模式,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可以将每个单元中和商务术语相关的词汇留作预习作业,由学生去查它们的读音、释义以及对应的中文概念,再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解出来,这样学生不仅会真正地掌握了这个单词,还学会了商务术语。

其次,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无疑是一项难点。带着问题去精听是锻炼听力的好方法,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找到答案之后,在难点的地方由学生来复述原文的某些难点句子,这样,听力材料中的内容就变成自己的知识了。

国际商务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就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5

[中图分类号]G717;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提质增效的阶段。打开各类招聘网站和亲临各种人才招聘会的现场,能够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场面。以前人头攒动的现场招聘会现在只有少数企业还在坚持参加,而随着网络的全覆盖和网络使用率的爆炸式发展,网络招聘和网上求职已成为当下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首选,这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带来的转变。信息时代,就业领域的另一个变化还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以前传统的工业生产领域还是时展的第三产业,无不与网络技术挂钩,所以,在就业岗位具体职位的需求和人才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以前企业人才招聘只需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需要用到专业对口人才,而现在大部分企业招聘信息都出现了大量需求网站管理、网络客服、网络营销、信息数据分析等新兴岗位,这就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升级。而这一变化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而言,是一大机会,有利于促进就业,是推动就业主动性的一个有力趋势。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与网络时代同步发展的时效性。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由此,引发了就业结构和总量的巨大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影响到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各行各业已经开始不同程度地进行网络融入,新兴领域的异军突起必然导致大量的人才缺口,所以,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把握好发展的契机,以就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调整和改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力求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1 电子商务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

分析近三年电子商务专业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可得出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重点为网络营销、网络客服及运营、计算机等方向,其中通过调查还发现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电子商务的就业方向为:移动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等。

通过网上招聘岗位要求和人才现场招聘会等渠道,得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其具有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基础知识,具有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

2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也在不断进行,理论上说,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会特别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近几年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其就业率远低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也给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困扰。职业院校从发展定位上说,应该是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就业领域应该是比纯理论型的学术型毕业生更加具有就业市场的优势,但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尽人意。

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还发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具有不太高的就业率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并不是特别贴近,严格来说,就是学校专业教育的知识部分比较是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这对于职业学校来说,算是很大的资源浪费。职业院校努力人才培养,就是希望能够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本领和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资本,事实却是毕业生的工作领域几乎不需要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者是需要重新根据岗位进行再次学习。

3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电子商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可参考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互联网、电子商务相关的就业岗位所占比例最多,但还没有达到主流趋势。

通过进一步研究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发现电子商务R笛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岗位,具体如图2所示。其中,因为学生就业的岗位不太集中,分布比较零散,笔者从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程度出发,具体有几类,第一类是电子支付、电子技术类的,比如银行的后台运作(网络运作)、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等岗位,第二类是商务方向的营销和策划,比如网络营销(含国际贸易)、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等,第三类是服务领域的,比如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呼叫中心的电话营销、电子商务助理等文职的工作。

4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是为了给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力资源,人才培养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的质量和层次也在不断变化。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根据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定位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方向上而言,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需要培养、掌握现代商务管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及管理、网络维护、网络营销及调研的技术性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好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学生应用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电子商务操作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取决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立足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情况,并在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构成、各门课程间的比例以及课程如何进行组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立足点是网络商务专业课程内容安排的基础,其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紧密相关。因此,要结合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的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还是为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服务的,只有通过就业了解专业对接岗位的具体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我国经济社会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的新常态下,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发展牵动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更新。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专业对接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蓝本和依据,学生在校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就业综合水平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慧.电子商务新型就业岗位与职业规划分析[J].电子商务,2013(11).

[2]朱克炜.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8).

[3]魏昶,刘宝.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J].中国商贸,2015(1).

国际商务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文化特质;课程群;项目教学法

有关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规定最早出现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依照专业设置目的,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明确的区别: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学类专业,而国际商务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而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国际商务专业由目录外专业变为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变化不大,仍归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

这种区别是必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体化、全球化,企业从全球不同地区寻找生产和服务来源,从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和质量差异中获得收益,并形成从材料供应、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到市场营销的价值链。因此,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变革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企业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国际企业管理的学科特征明显区别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强调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和进出口业务管理,需要学生掌握深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学科特点更倾向于应用经济学。

但是,在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如何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所区别。首先,很难想象一个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一无所知的毕业生能适应国际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总是包含大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次,国际商务强调商务环境研究,如东道国社会环境和作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指标,国际商务环境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规避途径等。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能力恰恰代表了一种高水平的综合经济分析能力,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贸易理论课程。

这种培养方案设计从原理上来讲并没有问题,因为教育部有关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的规定也透露出这种意图:虽然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但作为培养更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在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却被划分为经济学门类,与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同属于经济学学科。这说明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的角度看,随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学科建设的侧重点也从以管理学为主转向以经济学为主,高水平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与拓展性的经济学理论。

从我国许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专业的学科特色在减弱,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乃至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相似,偏向经济学知识、弱化管理学技巧,注重贸易实务操作、忽视跨文化管理的倾向非常明显。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良好的国际企业管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国内外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教育的现况,就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进行探讨。

一、注重“文化特质”培养,提升跨文化管理意识

虽然我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已注意到其管理学科的属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与能力,但并未拉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距离,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笔者检索了国内多家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发现有两个趋同性特点:(1)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多数高校均强调“英语能力”“贸易业务运作能力”“通晓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培养内容。我们认为,这种实务操作能力很难保证毕业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商务专门人才。(2)课程设置趋同,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几乎没有区别。绝大部分院校的主干课程都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英语能力模块,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和技能模块。从课程设置上看,很难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所区别。

由于国外大学并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以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专业统称为“国际商务”“国际管理”“全球管理”等。除了强调基本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为了体现管理学特征,国外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均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特质”。例如:马歇尔商学院全球管理专业简介中就提出,此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分析能力;沃顿商学院认为从其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培养计划中将培养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强调“文化特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了管理的实质,因为管理受文化的制约,文化给人以认同感,特别是在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方面。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就认为:管理是文化的产儿。一方面,人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道德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也是根据文化的变化而演变;另一方面,就管理实践而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也随文化的变化而改变。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则更为深刻:管理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管理以文化为基础并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本身也是文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国内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应该在培养计划中包含更多的“文化特质”类课程,如《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乃至《西方文化史和思想史》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毕业生适应跨国公司多元企业文化的能力,保证学生具备充分的文化沟通能力,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完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

国际商务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经济贸易等专业性内容,更涵盖金融、管理、法律、物流、外语、信息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并随着现代国际商贸领域的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课程,更新学生知识。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牛津大学就针对现代学科范围重叠交叉、出现边缘学科的情况,开始允许学生选择多学科同时学习。例如:同时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哲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位考试等。现在牛津大学的50种课程群中,有26个课程群是合并几种学科而成的,称为“综合性课程群”,这种做法被欧美等国的大学普遍仿效。近20年来,美国的高校成立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多学科的教学。

在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学科建设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比如,可以按照国际商务战略研究、作业过程和实务技巧将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商务战略包括国际商务环境研究、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国际商务竞争战略、国际商务组织战略4项内容,下设《管理学》《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心理学》等课程,构成“基础性课程群”,着重夯实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作业过程包括国际生产与技术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4项内容,下设《质量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实务》《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等课程,构成“作业性课程群”,着重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针对国际企业管理的作业能力;实务技巧包括商务英语能力、贸易操作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分析能力4项内容,下设《商务英语(中、高级)》《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出入境检验检疫》《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构成“实务性课程群”,着重强化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贸易操作、商务交际能力。通过从“战略设计”“作业过程”到“实务技巧”的多个连贯课程群,完善本专业学生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

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分类方法来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群体系,只要课程群能够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提供跨越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那么课程群建设就真正达到了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目的。

三、推广“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法,增强国际商务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教育中非常普及。这种教学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外部真实世界作出贡献,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性教育。从教学原理上看,项目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种模拟职场环境的学习情境,以某个具体的国际商务项目作为引导,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沟通协调、业务操作和学习创新能力。例如:在美国一些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紧密结合外贸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和防范外贸中的各类风险,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工商管理系创办了各类咨询中心、学生超市、旅行社、训练中心等教学实践场所,由课程责任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并且提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参与同一项目的研发。

针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采用下述原则在国际商务教学中落实项目教学法。(1)开发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国际商务岗位需求为原则,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结构来看,每个单元可设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介绍各相关国际商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第二个模块是相关项目所要求的内容体系。(2)项目化教研课题。针对项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研课题,并对课题完成、应用状况建立考核制度。(3)“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制订国内外进修资助计划,培养具有现代国际商务知识、业务技能优秀、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并建立项目化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4)创建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创造国际商务项目职场化工作环境。如包括谈判室、跨国企业管理中心、涉外综合服务大厅等部分。(5)实施“八步法”项目教学流程。8个步骤分别是:了解各类国际商务岗位要求、开发项目化课程、项目化教研课题、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评析项目教学效果、按修正后的课程体系与项目化课程再次展开项目教学、再进行总结和评价、聘请专家组对项目组的成果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志娟.对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

[2]邱璐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软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1).

[3]吴建,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2).

国际商务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09-02

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合作企业资源等优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学生发展、管理支持等方面对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会通、融合,以提高中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外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学术研究融合、中外学生融合,并具体体现在中外学校共建专业、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中外课程相兼互补、学术研究交叉融合、学生活动中西荟萃等方面。

一、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国际商务专业,首先面临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标准的问题。本研究在调研大量国际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国际商务人才就业的职业和岗位情况,以及国际国内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定位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道德与职业操守;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善于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无障碍工作的国际商务人才。

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个别课程或个别资源的融合,因此,应从专业人手构建系统化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打好语言基础阶段。刚入学的本科中国学生,通过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平台,按照学生志愿加英语成绩选拔的原则,组建英语实验班,即国际商务班的培育班级;国际交流学院按照一定的语言标准招收国际留学生。第二阶段为夯实专业基础阶段,时间段为1—3学期。这一阶段以双语课或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形式开设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主要任务是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英语能力。在第3学期结束时,按照英语成绩和学分绩点并参照学生志愿,选拔进入国际商务班的学生,组建国际商务班。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4—6学期,这一阶段开设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专业全英文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商务礼仪等专业限选课程。该阶段,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比例达到85%,并为学生提供赴中国香港或其他地区国际企业实习实践、赴海外游学、短期交流以及参加2+2等合作项目的机会。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阶段为多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7—8学期。通过赴国际企业实习以及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学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构建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下,构建了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中外学生、学术研究融合等四个方面。

1.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商务人才知识能力特征分析以及借鉴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构建包括三个层次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一是中方教师教授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二是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经济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三是外籍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

在融合式课程体系架构下,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授课教师的优势,形成三种中外教师授课模式。一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负责教材中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籍教师负责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专业发展动态和跨文化的专业问题。比如,微观经济学采用了“中教”(51学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中教”(30课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二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讲授中方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讲授外籍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比如,国际市场营销采用了“中教”(22学时)+外教(22学时)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为主,中方教师担任助教,负责批改作业、答疑等辅助环节,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课程。

除了共同教授课程,中外教师还发挥各自优势,根据中外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和特色课程。比如,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中方教师,为每一年度到北京联合大学访问的美国夏令营学生开设中国经济、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等专题讲座;为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中国当代经济问题、中国文化等课程。国际交流学院的外籍教师也为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国外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2.融合的师资队伍。由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学术水平高、双语教学能力强的中方专业教师,以及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外籍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项目教学团队,并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全力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一是聘请外国专家培训教学团队;二是选派教师境外进修;三是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研讨与培训活动;四是有针对性地对外籍教师开展培训。为了让外籍教师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和本校的教学要求,尽快融入教学团队,项目组对外籍教师进行了有关中国文化、法律、教师规范、学生的特点等内容的培训。融合后的由中外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开阔了视野,教学团队中的中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融合的中外学生。为满足中国学生对英语多元文化学习的需求,以及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为统一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标准,积极推动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一是同一年级的学生的双语和全英文专业课融会在一个班级共同上课,统一课程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二是实践资源共享,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专业实践环节,如中外学生共同赴韩国LG电子进行专业实践等。三是中外学生共同参加学术讲座,并将出勤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四是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通过中外学生的融合,近两年来,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中国学生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高于工商管理普通班,2009年高出10.6个百分点;2010年高出23.68个百分点;融合培养后,国际商务班赴国外交流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在外企就业的学生2008年前为零,2008年以后陆续在国际型企业就业或在一般企业中从事外向型工作。2011年,学生先后在美国史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IBM(中国)、外企服务集团、克莱蒙德高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及就业。融合前,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双语课程受学生英语能力的限制,无法实现英语考核专业课程;融合后,实现了用英语考核融合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下成长的一批优秀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外合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留学生也受益匪浅,其语言能力以及在中国语境下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融合的学术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国际、国内学术资源,实现学术资源共享,本研究注重激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项目组还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商务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经贸英语;课程设置

一、《经贸英语》课程描述

《经贸英语》是我院在2004年开设的针对英语(国际贸易)方向一(下)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国内尚属较新。因为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一般到三四年级才会开设专业课。很多其他高校开设要么是浅显的商科知识介绍,要么是商务写作或外贸函电。由于我院培养学生的目标和特点,即“双高”“两强”,要求学生不仅英语语言功底扎实,更要学习一些比较专业的商科知识。所以我院结合本院办学特色和现实情况,针对本系国际贸易方向的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该课程的定位是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为学生们将来三、四年级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要学习商业文本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要求他们掌握一些商科基础知识。具体而言,通过阅读、讲解,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会掌握基本专业术语、学会运用简单工具分析案例并介绍给他人、了解商务语篇的特点和风格。其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观点陈述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辩论能力:在讨论和演讲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就某一观点做5分钟以上连贯陈述;要求学生能提出鲜明的主题、充分发挥主题、熟练运用逻辑推理、掌握正确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授课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对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商务环境、国际运输、合同、支付、保险、营销等基本知识进行概要简介,为学生后期更深入学习某一具体课程打好基础。

二、理论基础

根据学习者需求有准确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在所有的商务活动中,其中最重要的沟通特点是其目的感(Mark & Christine:1995);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学习者需求紧密相关,因此在设置此课程前有必要分析学生的需求、之前课程设置的情况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基于西方人力资本学分析来考察加拿大等国中的移民、劳工语言和其工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主要观点认为: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语言使用具有经济学本质的因素: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许其潮:1999)这实际上就对商务英语在学习中的课程安排提出了要求:如何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具体到商务英语的社会需求,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商务往来越来越频密,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商务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阶段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习英语的人懂得使用这门语言,而具体到商务场合则有可听懂单词而不明白整体含义的困境。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正是对商务英语缺乏学习和认识的结果。商务语言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人们对商务英语的使用完成会议、电话、谈判、讨论等工作,从而取得经济效益;商务英语在劳务市场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取得经济效益。但现实的情况是精通外语又懂一、二门专业或精通一门专业并熟悉一门外语的复合型毕业生却为数不多。因此,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专业方向目的性较强时,所培养的人才就能适应市场需要,其市场价值随之升高,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大;反之则低。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经贸英语课程的反馈及成果。根据其他教师、辅导员及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了解的情况,绝大多数同学对用英语学习商务知识都是抱有浓厚兴趣的。另外在笔者对所教授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三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73.7%(76人中56人)能够适应以英语为载体的专业课程教学的难度(其中5人认为很难,51人认为一般);这说明本课程的难度基本上比较适中,大部分内容都能为学生所理解、消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课程的理解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只有14.5%的学生认为不明显);同时,学生对课程中词汇和术语的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只有14.5%的学生认为不明显);在回答本课程的学习是否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术语的名称和定义、进而促进贸易课的学习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非常有帮助(82.9%认为有帮助,其中明显40人,一般23人);88.1%的同学认为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进而促进贸易课的学习;69.7%的同学认为本课程对本学院传统英语技能比赛商务英语讲介大赛有帮助,比赛的实际结果也印证了这一事实:本课程自2005年在英语(国贸、金融)两个方向的学生中开设。综合商英学院在英语(国贸、金融)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的具体情况(在商英学院的教学目标中,一二年级的学习重点是解决语言问题、提高英语水平;三、四年级的重点是学习商务知识)以及学生对问卷的反馈来看,学生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与经贸英语的开设有很大关系。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在开设本课程当然尽管大多数同学认为本课程对他们就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把握不是很好;学生的期望与实际学习之间仍然有一定差距,如他们希望学习到一些特别实际的操作技巧,而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一些基本知识。这和本课程的定位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笔者认为,大学本科层次的教育着重点应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不是一味专注于具体知识的灌输。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不可能将某一领域具体知识全部掌握,因此如何学习以及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反而是更为重要、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外阅读严重不足,而本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的介绍只是基本的知识介绍,如希望比较深刻理解内容,则需进行更多相关内容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就现实中某一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运用新学的知识而增强对理论或抽象概念的理解。

五、相关后续课程介绍

如前,本课程为准备性、介绍性课程,它与后续课程关系何在?商英学院自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在商英(国际贸易)开设的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营销学原理、财政学、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等。与这些课程相比,在本课程中需要学习的一个章节,在后续课程中成为需要学习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多数使用原版的全英教材。之前学生对相关商务知识和分析工具的掌握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在他们深入学习这些较为深入、复杂的商务课程之前开设一门基础性、介绍性课程极其必要,可以让他们对最基本的商务术语、语言特征、语篇特点有基本了解,从专业词汇与知识背景层面为学生未来更深入学习提供必要准备;而部分学生出于对商务英语的兴趣,如能去阅读相关材料、进行相关练习,无疑将非常有利于他们后续学习,如此可极大节约学习时间和精力,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与语言经济学的主张不谋而合。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设立《经贸英语》课程是有其必要性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经贸英语》与其他相关商务课程如何更好协调(周瑞琪:2009年7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进行课外相关材料的阅读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一一改进。

参考文献:

[1]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ark Ellis and Christine Johnson,199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莫再树.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J].外语界,2008(2).商英学院08版教学计划.

[3]许其潮.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35~38.

[4]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1999,(4).

[5]袁俏玲.再议语言经济学[J].外语教学,2006,(5).

[6]张忻.语言经济学与语言政策评估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7]周瑞琪.商务英语教学中课程设置的实验研究――以“经贸英语”和“国贸实务”关系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