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1

Marketing to different Asian communiti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for framing advertising messages, and for purchase intent

文化对于购买意向有着怎样的影响力?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针对印尼四个文化群体和两种广告方式(一种是道德性广告,另一种是不道德性广告)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并通过深入访谈,基于分析模型得出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针对文化保守群体开展广告活动时,企业必须持谨慎态度。当文化保守群体不喜欢某个广告时,他们对此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意向较低。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变量因素,比如如果文化保守群体认为某个广告不道德,他们对广告商的态度,也会成为决定他们购买意向的重要因素。而在更为宽容的文化中,上述这些因素,包括广告是道德性的还是非道德性的,都不会对宽容文化群体的购买意向产生明显影响。

本文还发现了一个“通用途径”(Universal Paths),与广告及企业相关的因素都通过这个途径影响人们的购买意向—无论是文化保守的群体还是更为宽容的文化群体,同时与广告的道德性无关。

在营销实践中,管理者应该对广告信息进行测试,测试广告信息是否能够赢得目标群体喜爱,因为广告的喜爱度将影响购买意向。此外,广告的道德性,以及消费者对广告商的态度等,这些变量因素通过“通用途径”对购买意向产生影响。

电影品牌景观

A View to a Brand: Introducing the Film Brandscape

本文通过调研,希望建立一套电影品牌理论体系,并且阐述与社会文化相关的手法在品牌建设中的实用性。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以便解释企业如何更好地打造电影品牌景观(Brandscape)。为了让电影品牌景观概念清晰易懂,本文以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s)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入手,以便透彻地解释电影中的品牌象征意义。基于当代电影和市场消费研究,本文涉及的领域包括市场营销、品牌建设、消费者研究、文化和电影研究。

本文通过调研指出,电影都标有所有权的标志,因此可以标上其他图文符号以宣传品牌,从而降低品牌建设风险。而特定的电影品牌景观可以视为一个限制性的网站,其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平台,让电影品牌与各种互为关联的商业品牌发挥协同效应。

本文构建了一个电影品牌建设体系,尤其适用于主流商业片。这一营销和品牌建设体系突出了一点,即必须将品牌置于广阔的品牌景观中,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如何看待品牌以及各个品牌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只有跳出这个主要的关系模式,才能客观地思考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对于品牌的意义。

了解电影景观概念及其理论,有助于营销者更好地利用电影宣传提升自己的品牌。尤其是掌握了电影景观的尺度,营销者和品牌建设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思维方式,进而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

时尚品牌体验维度:基于品牌资产架构的一致性

The dimensionality of fashion-brand experience: Aligning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approach

体验是时尚品牌营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探讨时尚品牌如何进行体验营销,本文确立了时尚品牌结构,将时尚品牌建设进行概念化描述,以便展示时尚品牌与认知、情感和行为相关的体验,同时保持品牌资产架构的一致性。

本文剖析的三个案例都来自于韩国。在调研的过程中,侧重于对时尚品牌体验量表的研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本文指出,影响体验量表的因素包括品牌认知度、品牌表现、品牌形象、客户判断、客户感受和客户品牌之间的共鸣程度,涉及认知、情感、行为和体验四个领域。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方便

伴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迅速崛起,并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也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崭新而又重要的工作。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网络信息与新闻共享平台,它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1]。但是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十分必要,本文探讨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1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特点

1.1网络传播的优点

一是信息量巨大。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克服传统版面限制的障碍,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接收到海量的信息有效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二是信息传播具有时效性。某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只要把信息上传,人们登录网站就可立即了解新闻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三是网络结构的多样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技术,网络传播新闻运用多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当前的信息传播更加生动,更好的吸引受众。

1.2网络传播的缺点

一是网络信息缺乏真实性。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将一些虚假信息到网上,不但损害了受众个人的利益,还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声誉。二是网络新闻重量轻质。当前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多数信息空洞浮夸,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受众无法获取有效信息。三是经常发生法律纠纷。当前我国关于网络新闻规范的法律还不健全,很多网络行为缺少罚款的约束。同时,不合理转载损害原创新闻传播者利益的的现象十分常见,还有个人信息的曝光。

2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网络新闻是舆论的引导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在传播途径上存在单向性,且新闻传播者的活动具有组织性和集体性,所以在舆论引导方面有较好的保证。但是网络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其舆论引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通过网络新闻传播的途径,新闻传播方的地位变得主动,人们具有广泛的言论自由,他们积极在网上新闻和言论,并与其他人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并且这种交流采用的是匿名的形式,这使得很多人忽略社会责任,甚至肆意传播一些不良言论,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其次,在当前发达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新闻的虚假性得不到保障。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得海量的网络新闻。但是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许多网络媒体为了一己私利而职业道德缺失,将道听途说的虚假言论在网上误导受众,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3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措施

3.1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

网络新闻为一些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加强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首先要采取措施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

3.1.1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

当前网络新闻传播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相对缺少相关的专业培训,确保新闻真实性与可靠性的意识不够强。所以在日常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及责任心,为净化网络环境奠定基础。

3.1.2建立严格的网络新闻审稿制度

当前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过程缺少严格的审稿制度,许多媒体为了争得发稿先机,对所获的的稿件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就发表出来,这就为虚假网络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在实际新闻传播时要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记者、编辑充分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从源头行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为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

3.2用合理的评论方式引导舆论

3.2.1利用网络新闻评价实现现在潜在舆论的健康转化

所谓潜在舆论,是指在相当数量的受众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性意见,它决定了新闻受众的预存态度或立场。网络新闻作为一种广泛的传播途径,利用利用网络新闻评价实现现在潜在舆论的健康转化,能起到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网络新闻评价是一种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传播方式,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及时将某些良好的情绪转变为鲜明的间接,逐渐把人们的潜在舆论引向健康的发展方向,对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3.2.2利用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形成舆论主流

网络新闻评论多数是个人见解和意见的表达,夹杂了个人的情绪,所以经常无法形成舆论共鸣。要合理利用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把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的媒体评论相结合,并形成对接和互动,使社会主流观念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宣扬。当然还要注意从人们感兴趣的内容和角度入手,保证舆论引导的可信性,这样才能形成舆论主流。

3.3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

受众媒介素养决定了其对新闻信息的鉴别能力只有掌握正确使用媒介知识和技巧,提高个人信息免疫力,才能抵制虚假信息的不利影响。在当前的网络时代里,人们不能一味追求个人的感官刺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自觉汲取有用的信息。

3.4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监控技术

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目前要抵制错误舆论和虚假信息,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在进行网络传播时,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有效预防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攻击等不良网络事件的发生,从而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4结语

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既要立新,又不能废旧。从现实的实践来看,一些传统的舆论引导还是有效的,既要务虚又要务实,既要有明确的对策,更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总之,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了,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两面性,采取相应的措施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变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逐渐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扩展开来。电视新闻节目一直都是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媒介的出现使电视新闻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媒介融合在新闻传播方式发展的过程中迫在眉睫。在媒介融合的要求下,电视新闻节目需要转变自身的传播方式,积极应对新媒介的挑战,从而使电视新闻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在挑战中形成新的发展理念。

一、电视新闻释义

所谓的电视新闻,指的是从电子科技的角度来向观众传递社会信息的一种方式。人们从电视屏幕中来观看电视新闻,并了解电视新闻对于新闻信息的解读。电视新闻采用图像、声音等方式来表现出需要传达的新闻信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镜头进行剪辑和设计,并配以精彩的新闻解说来吸引观众的目光①。正是由于电视新闻对于新闻信息的生动报道才能够使人们愿意接受新闻,并分辨出新闻的真实性。

二、新闻传播方式

人们所熟知的新闻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传统媒体所引导的采用电视以及广播等形式传播的新闻。传统媒体时代,很多人为了能够接触更多的社会信息,就会定时聆听广播节目或者是订阅报纸。不少媒体在新闻时也会采用新闻会的形式。很多时候,其在新闻的过程中都会经过系统的营销和策划,以便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加快速度。另一种新闻传播的方式是依托着新媒体而诞生的②。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很多新的媒体形式随之出现。人们从网站或者是社交平台中了解到新闻信息,并在微博或者是微信中新闻信息。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传播速度上的差异。新的媒体依靠着互联网传播,人们经常会从网页中浏览信息,而新闻信息就在该种环境下传播出去。新媒体的出现转变了新闻传播的形式。传统的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更为被动,其需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需求来信息。而新的媒体则是在了信息以后,由受众群体来主动选择自身所需要的新闻信息。

三、新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媒介融合的现象。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通常时间,新闻节目都会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来吸引受众群体的关注,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来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群体之间的关系③。人们既能够了解新闻信息的具体事件,又能够参与到新闻信息的讨论当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新闻信息的观点。电视新闻一直秉承着传统的新闻传播思想,认为新闻报道应该遵从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在节目中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电视新闻的该项原则获得了国家以及受众群体的肯定,电视新闻在该种坚持下为社会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气氛。在新媒介的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也需要获得发展的空间,并顶住新媒体的压力,其在传播方式上做出改变。但电视新闻在其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却依然没有改变原则,保持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并积极对新闻信息作出最为客观的评价。电视新闻也应该转变自身的传播方式,积极借鉴媒介融合过程中其他媒体的传播方式,从而加快自身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促使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扩大。电视新闻还需要扩充自身的传播内容,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转变新闻信息的内容。目前,人类社会在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电视新闻只要能够抓住新闻的关键点,就能够找出向人们分享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在新媒介融合的影响下也开通与观众的互动平台,并在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的新鲜趣闻以及观众所关注的新闻热点问题。

四、电视新闻传播变革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要想保持不落后的态势,需要借鉴媒介融合的各项优势。首先,电视新闻需要加强信息的组合。对于电视新闻来讲,其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关注新闻事件,主要的原因在于电视新闻所收集的新闻素材对观众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值得受到大量的传播④。在该种环境下,电视新闻应该抓住该项优势,在对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格外的严格。信息组合是媒介融合形势下一种新的筛选信息的方式,有效的信息组合能够使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电视新闻顺应信息的发展和变化,积极管理新闻信息的筛选,并考虑其传播的速度和应用的背景。在将零散的信息组合起来以后,就能够形成新的具有一定影响能力的新闻信息。新闻信息还应该创新自身的表达形式。传统的电视新闻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会采用图像等单一的画面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反而忽略了文字对于新闻信息传播的作用。在新媒介的影响下,电视新闻应该意识到文字的重要性,对需要传播的新闻信息进行细致的文字编排,从排版的方式上让观众感受到新闻的重要性。电视新闻在对新闻信息进行排版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具有联系的新闻都放置到一起,并对该类信息进行组合。该种形式的排版不仅给观众以干净整洁的印象,还能够激发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联想性和求知欲,从而使观众对新闻信息更加关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已经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做出改变和创新。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电视新闻应该更加客观、公正,并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

结论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4

谈到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技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不得不从新闻传播教育自身的双重属性――新闻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新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谈起。就前者而言,新闻教育通向职业,培养的是职业人;对于后者来说,新闻教育重在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媒体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冲击需从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相对于传统媒体,从技术的角度讲,网络的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内容创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传播主体的地位被颠覆,受众的反馈几乎同步进行。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现在需要倡导“干中学”,而非拘泥于传统的“学会再干”。新闻传播教育要顺应发展,适度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加强技术性内容,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尤其是多媒介融合的能力。新媒体环境下,就新闻传播人才而言,新闻专业素养不再局限于掌握一般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它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具备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新闻生产与制作上,能够掌握不同媒介的特性与技能,为市场提供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新的媒介传播手段和平台来传播新闻作品与信息。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一些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已经尝试采用跨学科的培养模式,淡化新闻院校专业系别建制,打破原有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的设置界限,让各专业教学之间实现更多的交叉互动,通过学科融合促进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然而,无论是增量改革还是跨学科合作,要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单靠新闻传播院校孤军奋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和新闻业界的联系,双方合作,共同培养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

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的目的都在于为社会培养传媒人才。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传统媒介出现萎缩,发展速度放缓,传媒产业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新的行业方兴未艾,其他产业对具备新闻传播素养的人才需求日增。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转变人才培养目标,除了为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还可以为网络媒体乃至政府和企业等输送复合型人才。

然而,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全部内容,新闻传播人才也不是传媒技工,无论媒介生态如何变化,新闻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依然是新闻内容。这就涉及到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二重属性:新闻传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

新闻传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是一所大学、一个院校的全部要义,完成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只是处于文化生产链条的最底端。如果说,传统社会信息匮乏,那么现代社会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海量的信息,容易使人懒于思考,乐于盲从,削弱人的主动性和想象力――这才是对人的精神自由的最大威胁。作为大学教育的新闻传播教育,更应是一种完整人的教育、自由人的教育,它着重培养人的四种能力:

人格养成。尤其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正确的道德观,这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新闻传播教育在把学生培养成职业人的过程中,不应该忽略其作为大学教育更为根本的目标:关注人本身,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即使基于实用,它也是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因为它不仅关系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职场,还对其进入职场之后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人格的养成需要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文历练,即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于新闻传播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个体而言,培养人文内涵有助于提升新闻敏感度和思维能力;就行业而言,用人文精神烛照新闻伦理,能够保证新闻产品作为文化产品的精神品质。人文让我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丰富多彩中感悟到生而为人的意义,它让我们富于同情心与正义感。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够怀抱高尚的新闻从业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在新媒体环境下,重视对新闻专业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有助于纠正不良信息所导致的价值观偏差,从而更好地尊重新闻伦理,遵守职业规范,培养爱岗敬业的新闻从业人才。

历史感。具备历史感的人,不仅能够跨越时间维度去看事物,将事物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观察;还能区分重要与琐碎,辨别永恒与短暂。新的媒介生态环境虽然降低了媒介的准入门槛,却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闻敏感度和洞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者的时代,公众参与表面上丰富了媒介内容的来源,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媒介素养、对新闻的认知等参差不齐,如何整合信息以创造出更有见地的内容产品以获得社会的认可,便成了新闻人的必备素质。对于历史感的养成,人文是基石,缺少了人文积淀的新闻人很难把握繁复信息背后的新闻本质和规律,新闻报道也容易浮于表象;缺少了人文修养的新闻学生则可能缺乏对网络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

读写能力。无论技术的发展让传播变得如何快捷,形式变得如何花哨,就目前来说,优质内容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依然无可替代。哪怕是以网络和手机通讯为代表的新媒体,也强调内容的充实、丰富和新鲜。读写能力的养成,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就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经典,尤其是人文经典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兼备地理的广博,阅读这一方面的经典著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仅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感。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5

电视新闻价值的概念界定

电视新闻价值从属于价值体系中的新闻价值体系,在对此概念进行定义时的前提条件是概念所处的系统位置必须明确,同时位于上一级的主概念即新闻价值的概念必须确切、清晰。那么这两个条件具备吗?

有关新闻价值概念的表述是一件早有定论却又争议颇多的事情。其间,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新闻价值”一词产生时社会拥有的大众传播手段仅限于报刊一种,受此限制,新闻价值与新闻报道价值在概念上几乎属于同义语。问题是,新闻价值与新闻报道价值在概念体系中毕竟存在主属关系,两个不同级别概念的混合必将因内在的不可兼容性而导致表述上的误差,随着大众传播方式的不断增多和改进,这些误差也就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目前,在国内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类似的表述还有: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显然,这些表述都没有涉及传播价值。换言之,新闻是否被传播并不影响它客观存在的价值。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将离开了传播就失去价值的电视新闻价值概念置于新闻价值体系中的第二层概念中,上述新闻价值定义将因不能充分涵盖二级概念而出现残缺。细究起来,出现此问题的根源还应追溯到至今仍未统一的新闻定义名下。以两种最有影响的新闻定义为例,其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简称为“事实报道说”;其二,“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简称为“客观事实说”。可以看出,这二则表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引入传播因素。第一种说法强调了未经传播的事实不构成新闻的观点,而第二种说法则强调了新闻不受传播与否而客观存在的观点。将不同的新闻定义植入新闻价值概念中势必会产生不同的对新闻价值的理解。仍以上述新闻定义为例就必然会出现下述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其一,未经传播的新闻价值为零;其二,未经传播的却为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社会事物仍具有相应的新闻价值。如果按照概念定义的科学逻辑进行判断就会发现,“客观事实”说比较符合对新闻概念的恰当定义,而“事实报道说”则似乎存在着将第二级概念拉入上一级概念的嫌疑。显然,这里出现了一个系统概念定位不明的问题,由于定位不明而直接导致了定义的混乱。按照这一思路继续发展,则新闻价值的下属概念就应该分解为新闻报道价值、新闻宣传价值、新闻广告价值、未经传播的新闻价值、禁止传播的新闻价值等类型,而电视新闻价值则应处在新闻报道价值属下的第三级位置上,与之相并列的便是报刊新闻价值、广播新闻价值、网络新闻价值等类型。新闻价值有了这样的定位和定义,就可以在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范畴内为电视新闻价值定义――以电视传播为载体并能够为公众所认知的新闻价值。

电视新闻价值的属性认识

目前关于电视新闻价值属性的论者甚少,能够看到的相关论述大多限于对新闻价值的属性阐述。比较常见的如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五要素说或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的六要素说。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问题呢,笔者认为,仍然是缘于电视新闻价值在新闻价值体系中定位不明而造成相关属性也难以分清的状况。如前所述,在新闻价值体系中电视新闻价值处在新闻报道价值属下的第三级位置上,与之并列的是报刊新闻价值、广播新闻价值及网络新闻价值。这些名称不同的概念因存在共性特征而被归类于同一个上级概念之中,又因各自所独有的个性特征而有区别地并列在一起。在进行属性认识时就必须将这些概念的共性及个性特征完整、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揭示此概念的本质内涵。按照这一思路,电视新闻价值属性便应该在传播效应、认知效应及受益效应等方面展开。与之相对应的属性则包括显要性、时新性、关联性、实用性、趣味性、资料性和时效性、广泛性、普及性、相对真实性、相对客观性、便捷性等。由于这些属性存在特征差异又可以把它们分为电视新闻固有价值和可变价值两大类。电视新闻固有价值是指那些拥有新闻共性特征的、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属性,它包括显要性、时新性、关联性、实用性、趣味性、资料性等。电视新闻固有价值是任何新闻报道都必然具有的原始属性,它的存在同传播方式没有关联。由于电视新闻价值的社会用途和社会作用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实现,又由于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传播机构和传播者的筛选以及传播载体自身的限制而不能完全实现其固有价值,于是出现了可变价值。新闻可变价值是指那些拥有新闻个性特征的、受到人为限制的新闻价值属性,它包括时效性、广泛性、普及性、相对真实性、相对客观性、便捷性等。在现实社会中。电视新闻固有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未被认知的新闻不能实现它的价值,因此电视新闻固有价值只是一种理论化的非现实性存在;电视新闻可变价值是能够被认知的新闻价值,是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存在形态。类型的不同造成了两种价值属性的不同。所有属性的集合便形成了完整的电视新闻价值属性。

电视新闻价值的定量

价值定量是促成价值有效实现社会用途、发挥社会作用的必经程序,未经定量或定量不准的价值必将减弱其社会用途的实现和社会作用的发挥。同理,为电视新闻价值定量就是促成电视新闻价值有效实现社会用途、发挥社会作用的必经程序,在此过程中,确切的电视新闻价值定义及属性确认就成为电视新闻价值定量的基本标准和依据。

没有定性的社会事物也就无法定量。因此,我们是在为处于新闻价值体系中的新闻报道价值类的电视新闻价值定量,在定位清楚的前提下才能对电视新闻价值属性的基本元素实施量化。

价值基本元素的存在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此类元素在它存在的同时便具备了相应的价值分量,这个量也可以被视为该元素的固有价值量。但是,电视新闻价值的社会用途和社会作用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实现。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传播机构和传播者的筛选以及传播载体自身的限制而不能

完全实现其固有价值,于是出现了可变价值量。可以这样认为,可变价值量就是固有价值量扣除各种人为损耗后的实际价值量。因此,衡量电视新闻价值大小的过程就是对其固有价值量和可变价值量的确认过程,也是对这两种价值量所含基本元素的量化过程。

电视新闻固定价值的量化:

显要性。因新闻事实本身所具备的重要性和知名度而存在的价值属性,如重要或知名人物、重大事件、有组织的重大社会行为、生存环境、异常事物、重要时间或地点、重要发明或发现等。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这些价值要素越丰富、要素自身所具备的显要性越大,则新闻的显要性越强。

时新性。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限定也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备的基本价值属性。新闻事实的时新性不存在高低、轻重、远近、大小之类的可分解价值要素,但存在时态要求。新闻事实必须是正在发生或最近发生的社会事物。

关联性。新闻事实被公众关注的程度或对公众影响的大小,关注程度或影响范围越大则关联性越强。新闻事实的关联性受地域、种族、文化、时间、利益、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认知差距。认知差距直接规定着新闻事实关联性的强弱。

实用性。新闻事实本身所具备的能够对公众产生指导、教育、启发、参照、运用、帮助等作用的价值属性,这些作用越大,新闻的实用性就越大。

趣味性。新闻事实本身所具备的能够为公众猎取新奇、满足欲望、寻找欢乐、追求刺激提供素材的价值属性,如财富、性、战争、奇人奇事、竞赛、演出、冲突、犯罪、隐私、感官刺激等。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这些价值要素越丰富、要素自身所具备的趣味性越大,则新闻的趣味性越强。

资料性。新闻事实本身所具备的能够为未来社会提供参考、借鉴、依据等作用的价值属性。

电视新闻可变价值的量化:

相对真实性。新闻经过传播后仍留存在新闻事实中的那些固有价值元素的总和。价值元素保有量越大,新闻的真实性越强,新闻的可变价值就越高。由于因传播方式带来的新闻真实性的损耗不可避免,所以任何新闻报道所提供的新闻的真实性都是相对的,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真实的新闻。在新闻传播领域,由于存在着因传播方式不同而带来的新闻真实性差别。因而出现了将这种差别作为量化新闻可变价值的重要依据。换言之,不同的传播方式规定着新闻可变价值量的大小。电视新闻由于采用光电技术记录并传播新闻,从而,一方面提供了新闻发生现场能够真实展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为公众提供了视、听、思维同步进行的新闻认知方式。这种因技术进步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促成了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那些价值元素最充分的展现,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并直接提升了新闻价值的含量。

相对客观性。新闻经过报道后留存在新闻事实中的那些固有价值元素的总和,价值元素保有量越大,新闻的客观性越强,新闻的可变价值就越高。由于因报道带来的新闻客观性的损耗不可避免,所以任何新闻报道所提供的新闻的客观性都是相对的,现实中不存在绝对客观的新闻报道。新闻客观性的损耗受两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其一为报道手段;其二为报道能力。任何新闻报道手段在展示新闻发生的场景和进程必须采用局部或片段累积的方式,而不能完全展示新闻事实发生的那个完整时空及完全过程:新闻报道者因存在报道角度、报道技巧、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保证新闻客观性的完整存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闻的相对客观性是一个专属性极强的名词,它同宣传或广告中所指的相对客观性存在很大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新闻的相对客观性完全排斥了主观意图在先的新闻选择格式,从而确保了新闻事实中的那些固有价值元素在传播过程中只有量的减少而不会出现质的扭曲。由于报道手段和报道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的客观性,因而它也成为量化新闻可变价值的重要依据。换言之,新闻报道手段和报道能力直接规定着新闻可变价值量的大小。电视新闻由于兼容了新闻报道的所有手段,从而具备了将新闻客观性推向无穷大的潜质,并因此而成为最具客观性的新闻报道手段。

时效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以时新性为标志的新闻固有价值元素对新闻的传播速度提出要求,传播速度越快、公众尽早获知新闻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新闻的可变价值量就越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大多受传播方式和报道程序的制约而与新闻的发生时间出现差距。时间差的大小规定着新闻时效性的高低。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方式的问世,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已从原有的过去时态发展至过去时与现在进行时并存的阶段,新闻时效性向现在进行时态的全面过渡将是新闻固有价值得以提升的必然之举。由于电视传播方式拥有强大的传播优势,从而使电视新闻时效性在新闻传播领域绝对领先,电视新闻可变价值量的展现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速度优势。

广泛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有效传播范围。新闻的有效传播范围越大,获知新闻的公众人数越多,新闻固有价值元素被认知的可能性越大,新闻的可变价值量就越高。新闻报道的广泛性受传播方式的限制而与实际社会空间存在差距。空间差的大小规定着新闻广泛性的大小。电视传播方式凭借先进、强大的技术优势已经从理论上将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扩展至百分之百。目前,正在向极限覆盖靠拢的电视覆盖率已经促成电视新闻的广泛性得以迅速扩展,电视新闻可变价值量的展现也将最大限度地获得空间优势。

普及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被公众认知的程度。新闻报道被公众认知度越高,获知新闻的公众人数越多,新闻固有价值元素被认知的可能性越大,新闻的可变价值量就越高。新闻普及性受报道语言的形式限制而与现实中的认知程度产生差距,认知差的大小规定着新闻普及性的大小。电视新闻由于兼容了新闻报道语言的所有形式,从而具备了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向受众传播新闻的手段,并因此而大大突破了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认知困境。基于同样的理由,电视新闻可变价值量的展现也因此而最大限度地获得了认知优势。

便捷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被公众认知的方便程度。新闻报道被公众认知的过程越便捷,手段越简明,公众对这些传播工具的依赖度越高,新闻固有价值元素被认知的可能性越大,新闻的可变价值量就越高。新闻报道的便捷性受传播工具的限制而与公众的认知欲望产生差距,欲望差的大小规定着新闻便捷性的大小。先进的电视传播方式和不断改进的电视终端接收工具,促成了电视新闻便捷性的大幅改观。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便捷性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展现出来,电视新闻的可变价值量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大的提升。动态地看待电视新闻价值定义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新闻播音;播新闻;说新闻

现代社会,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获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在广播电视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中,我们既可以听到“播|”,如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各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也可以听到“说”,如各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听到说、念、播,如,现在流行的一些读报节目。

一、关于新闻节目播报方式的特点

人们的语言可分为说、念、播三种语态,这三种语态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性不同而已,只有把握好与节目内容形式相对应的语态,才能把节目内容更好地传达给观众,要把握好新闻播音主持的语态,就要先了解各种语态的特征。

“播”新闻是由编辑加工处理通讯员来稿、记者采写的稿件和选编的报纸、通讯社稿件,再由播音员口头播出的这些新闻稿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和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等。播新闻要求语言朴实无华、咬字准确清晰、语音简洁明快和语调平稳顺畅。其形式上具有严肃性,不允许播音员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的观点进入新闻播音当中。

“说”新闻是指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的口语化表述方式。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很快为内地电视台新闻节目所竞相效仿,像央视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卫视的“1818黄金眼”、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其充分展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以一种平等、轻松、接近口语的表达样式进行新闻的播报,给人明快、新鲜、轻松的感觉,表现为新闻故事化、语言口语化、内容平民化。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言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也就是说,“播”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语言、用气、吐字发声、语句组织提炼、基调节奏把握等各项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业务要求。而“说”新闻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播报,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它表现出的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说”新闻表现为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

在大众传播领域与“播”者相比,“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其在人际交流领域中的传播优势。

“说”新闻这种方式与“播”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主体只能依据新闻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报”的内容要靠即兴发挥,通过新闻播报方式的口语化处理,使受众听起来轻松、亲切、自然,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

二、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传播者

播新闻是播音员坐在播音室出画面宣读或报告新闻。要求作为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以字正腔圆的吐字发音、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达和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新闻播报。在东方卫视“2009华语主持高峰论坛”上,赵忠祥认为“新闻播音员应该有气壮山河的声威,有永不疲惫的状态,不卑不亢。我非常不同意说新闻,因为说新闻不是一个严肃的电台、电视台传播应有的手段。我主张说着播,而不是播着说,你可以用说话的语言、神态,但绝不是随意说、啰嗦地说,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给人新闻信息”。

说新闻是主持人通过“说”的形式对所传达的信息做出评论、解释或说明,“说者”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与观点。主持人在荧屏镜头、广播话筒前像日常谈话一样,通过主持人轻松随和的语调、自然得体的举止等给受众以亲近感、信赖感,改变了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方式,取代了播新闻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播音方式。作为说新闻的节目传播者,主持人应该传递哪些信息,信息是否得到有效的传播,这些都对主持人的“把关人”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出身曲艺的演员纷纷加盟于说新闻的队伍,如央视“社会记录”的阿丘曾是一位小品演员、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的周志华曾是一位滑稽演员等,他们在调节气氛、调动观众情绪方面往往强于科班出身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但容易出问题的是他们主持节目时表演的成份太多,而新闻节目的目的与相声小品节目的目的特性是不同的,这需要说新闻的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新闻节目时更要做到有的放矢。“说”新闻的“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组织编排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捕捉新闻热点的能力、切中新闻要点的洞察力、现场即兴评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质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说”的过程中还必须灵活有序地处置各类信息,既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又不失传播者应有的原则立场,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感受与受众心理上的沟通,鲜明而到位地体现创作主体在节目中的驾驭、主导作用。

新闻之“要”指的是新闻的重要性,也就是新闻的价值。在每天发生的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只有那些有一定重要性,对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有较大影响的事情才会被采录为新闻向受众报道。一组新闻中,不同的消息新闻价值有高有低,甚至同一条消息的不同段落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播音员在播音的时候,既要把每一条新闻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又要对不同的新闻加以区别。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对每条新闻平均用力。为此,播音员要用新闻的专业眼光去审视每条消息对当地政府行政、百姓生活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明确了每一条新闻的价值,播音员就可以在播音时对不同的消息在力度、速度、态度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区分和处理。对价值高的新闻语速略慢、声音铿锵,对价值一般的新闻语流轻快、声音平和。这样,收听了整组新闻的听众既听到了大量的信息。又听清了重点的内容。会对这组新闻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新闻传播的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当然,栏目的风格、定位、受众层面等相关因素也决定了采取何种播报方式。只有恰当的播报方式完美地融合在节目当中,才能为其注入强劲的生命力、展示出栏目的内在魅力。

三、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受众

播新闻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喉舌功能,通过播音员严肃、客观、公正的播报,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收听,拥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如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在全球覆盖超过7亿观众,每天傍晚六点黄金时段在东方卫视直播,时长一小时。它以时政综合类信息播报为内容,第一时间聚焦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第一时效、全球视野和零距离现场的资讯报道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成为除央视外人口覆盖率最高的地方卫星电视频道。但在播新闻长久以来沿用的“宣传腔”和浓烈的播报氛围里,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产生一种排斥、逆反心理,甚至部分播报内容过分强调宣传,违背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基本原则。“说”新闻个性较鲜明,突出的是媒体的民生为本的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受众心理距离拉近,交流性强,保持了人际交流的传播优势。说新闻中由主持人去“说”、去“聊”、甚至是“侃”,所以会更有趣味、更轻松、更亲近,因而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说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节目“我播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挑选当日新闻话题,邀请受众使用电话、手机短信等进行参与,表达各自的观点,这样不仅吸引了受众的兴趣,而且也汇集了更多的观点,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同时主持人更容易与观众实现互动,无形之中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新闻的价值也更容易得以体现。但说新闻地方性色彩较浓,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涌现了一大批地方的方言新闻节目,如浙江卫视的“阿六头说新闻”、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温州电视台“百晓说新闻”、宁波电视台的天然“讲大道”等。虽然方言类新闻节目在各地区收视率较高,但部分“说”新闻节目不够严肃,而且方言不是每个人都能听的懂,使其受众群体的规模和范围大打折扣。尤其是有些说新闻过分追求娱乐性,过度强调“生活化、口语化、贴近感”,一味迎合受众,有损媒体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四、方式各异 殊途同归

播新闻和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报方式的两个分支,各有所长,同时又难以避免地具有自身局限性,但它们之间是可以互补的。毋庸讳言,新闻事业改革以来,为了适应各种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出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口味的新闻播报形式。随着这些变化,也必然要求传媒的新闻播报样式要适应时代新的需求,适当调整新闻播报形式中“宣读”与“日常用语”的比例,使新闻传播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两种新闻播报方式应该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