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建筑设计;创意核心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鉴于国内高新经济及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下,对于城市环保工作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绿色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行业的核心,绿色创造性地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感及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关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核心放在绿色结合创意和设计上,建筑性能发挥到极致,才能真正实现最好的绿色环保设计结果,实现建筑设计对现代化城市的创造建设意义。

1、建筑设计的绿色创意

1.1 绿色建筑环境影响

大多办公建筑坐落在繁忙喧闹的城市环境中。城市环境可为办公建筑绿色设计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便捷的公共交通可减少建造、使用过程的运输、交通能耗;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为若干建筑共用,可提高使用效率,节约建设成本。城市环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城市热岛效应增加了建筑制冷负荷;城市绿地面积有限,街道交通粉尘污染严重,进入室内的新风需净化处理;交通噪声严重,对声环境要求高的办公建筑需做专门防噪设计;城市基地面积往往较为紧张,受城区规划、交通条件、周边建筑制约较多,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较多因素,无法完全根据可持续性因素进行设计。

1.2 保持了建筑特色

绿色创意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帮助建筑物保持自己的建筑特色,尤其是在一些民族形式建筑或特色民居建筑上。我国当前的建筑过于产业化和标准化,没有相应的民族特色,导致现在人们逐渐远离中华民族朴素的民家生活。采取绿色创意,将创意融人到建筑设计中,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特色,给建筑注人生命力。例如我国的云南民居设计。绿色创意在进行民居设计时将云南的当地风土人情和建筑设计结合,提高了民居的特色,成为云南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3 提高建筑的吸引力

绿色创意将建筑物和创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创意对建筑物的融人,将创意的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发挥到最大。建筑设计要建立在创意的基础上才能富有生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绿色创意可以将建筑的魅力发挥到最大,从本质上提高了建筑物的吸引力,给建筑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实现了建筑设计的飞速跨越。

2、绿色创意的局势

我国当前的绿色创意行业正在飞速发展,绿色创意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核心,成为我们工作的中心。但是整体上我国的绿色创意整体上还有很大的不足,与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不足。我国建筑事业在当前整体上发展良好,但是一些工程项目中严重缺少创意。例如在业主建筑中,政府主要将建筑进行居住设计,将建筑物死板化条,对建筑物进行一致的建筑。这样建造的建筑物根本没有任何特色,很难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我国整体上在绿色创意建筑设计中没有占取主动地位。我国人口众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在这种局势下,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较多。

3、绿色创意的指导原则

绿色创意将相关的建筑生物技术和建筑创意技术全部结合在一起,将人文理念、环境理念、能源节约理念结合在一起融人到了建筑设计中,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绿色创意是一门高融合的技术学科,将多门学科交叉,以建筑为主体建立了完整的价值和理论体系。它对绿色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开拓了建筑设计的新纪元。

3.1 生态关键

生态关键原则是绿色创意的关键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绿色创意主要将生态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将生态放在建筑设计的第一位,实现绿色环保建筑设计。相关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对目前的生态技术进行了解和应用,对生态建筑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细致地了解,确保能够实现绿色创意的改革和完善。生态化建筑要将生态、建筑完美结合,运用整体的生态材料对建筑物进行建设,增强建筑效果。

例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摩天农场。在进行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将生态第一原则合理地运用到建筑的整体中,将粮食带到了城市的中心。摩天农场对高地阳光进行了充分利用,采用生物原理,将农场中的相关废物进行资源重新利用,减少了废物的排放。这种农场还将农作物产生的氧气和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合理转换,降低了城市的污染,实现了绿色生活。

3.2 创意核心

进行绿色创意的核心指导原则为创意原则。相关人员要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意,将建筑物的整体和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运用相关的创意,实现元素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将创意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步骤,将生态放在建筑设计的关键地位。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创意将新型能源、文化品质相结合,实现创意的合理化、智能化。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也要逐渐增多,这样才能实现建筑的与时俱进,让建筑设计充满时代气息。绿色创意行动将环保和创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建筑设计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实现了绿色创意在建筑业的高效运用。这种运用适应了当前时代的发展,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例如英国的地下五星级酒店,这座酒店建设在英国地下,减少了对建筑面积的要求。相关的建筑事务所将酒店的全部设施进行地下建设,减少了不必要的土地开发。通过这种创意性研究,建筑师将全部的限制条件进行摒除,将创意合理地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中,实现了建筑效益的最大化。该创意性建筑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周围对交通的需求,减少了对当地民居的影响。

相关的设计人员要对社会各界的创意信息和创意设计进行了解,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细致的问询,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真正将创意灵活运用。通过开发相应的资源优势,采用高科技对技术资源进行完善,确保实现高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提升设计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

3.3 绿色景观

在大规模新型社区的建设面前,我们感到了一些隐忧:某些社区高速而大规模的建设,却忽略了保留建设用地优越自然环境,只是简单反映用地的坡向、水体等形式元素,而不是保护用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内涵;社区景观中美轮美灸的人工元素占据绝对优势,社区环境却显得冷漠且将居住用户隔绝于自然界之外;社区环境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恰当的体现等等。

如何才能通过规划设计使功能的目标与环境的目标同时达到且相互促进?如何在新的社区延续社区本身所沉淀的历史文化。

此次建筑工程中建筑设计项目总体规划设计是本着人文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尽量保留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和融入自然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区。本地块在绿化景观的设计中充分的考虑了原有地形地貌及绿化植被的因素,在良好的规划下腾出了大片的中心花园,为大面积的园林水系等设施的设置提供了保证,在风格、色系上契合主楼建筑群,将绿地景观有机的整合进小区之中,不但将绿化景观作为建筑的延展,更将绿化景观将整个小区的建筑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个建筑群和谐、融洽、亲切,以体现高档住宅的格调。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范文2

关键词:室内微环境;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遭受着破坏,而我们只能创建室内微环境来改善正在恶化的环境问题,微环境的设计研究同样可以应用到大环境当中去,人类未来的生存道路上一定会将改善环境作为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现今人们特别重视新房的装修,而市场上的装修材料当中大多含有很多对人体有毒的化学物质,科学证明,绿色植物可以将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三氯乙烯等有毒物质吸收到体内转化成氧气释放出来,所以室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构建的室内的绿色生态不光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对人类的身体非常有益。所以,室内微环境中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研究成果将会有益于人体以及构建生态平衡。

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室内微环境中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要考虑的元素有很多,特别是就人和植物来说,都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暂时性的,所以,设计的环境要符合人和植物的生长条件,比如说空气流通。植物要想很好的生长吗,必须要在流通的空气条件下,才能做好呼吸作用,完成植物体本身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同一环境下要放置有限数目的绿植,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适合才好,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绿色植物放置在阳台上,并且时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是流通着的,有利于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于室内绿色植物的生长,空气流通是室内微环境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和研究的必要条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就是可以长久有效的有利条件。

二、温和自然的光照才适合植物生长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就是可以在各自的生命活动中各取所需,人类生存需要的氧气,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都是各自为了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的产物,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可以将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三氯乙烯等对身体有毒的气体吸收,在植物体内进行一系列生命活动将有毒气体转换成氧气并释放出来,清新的氧气正是人类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所以,正是因为双方可以各取所需,所以才会和谐相处,也就为室内微环境的绿色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为了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就应该将微环境建在有阳光的地方,或者设计的微环境中的光照条件刚好与阳光的光照强度相同,才能保证植物在室内微环境绿色生态中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有植物的室内,其光照一定要温和,自然,起到阳光的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室内微环境室内绿色生态的建设是放在阳台或者是有窗户的房间里的窗台上。

三、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是关键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非常重要的关乎室内微环境能否长久有效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室内微环境要尽可能的符合室外的环境,拟造出一个与室外光照、温度、湿度相同的室内微环境,才能完成绿色生态建筑的建成。植物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植物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它们可以将浇在土里的水分慢慢吸收,传导到叶片上,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将周围的空气变得湿润,湿度也就增加了,室内的空气就不会变得那么干燥。北方冬天气候寒冷,近几年新兴了一种取暖方式――地暖,这种取暖方式的一大缺点就是密闭的空气当中,由于温度一直居高不下,空气不流通,室内的湿度就越来越低,室内环境越来越干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室内创建一个绿色生态的微环境,利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改善室内环境,增加湿度,这就是建设绿色生态微环境的作用,也是保持室内温湿度的条件,在微环境中,这就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循环,给植物浇水,就相当于一个室内加湿器,改变了室内的湿度,因为室内植物的光合作用才使室内原本密封的空气变得清新起来。合适的温湿度就是室内微环境绿色生态环境的提供和要被提供的条件。

四、选择适合的家居配饰

创建室内微环境绿色生态环境不只是要考虑人与绿色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和谐关系,还要考虑视觉美感,这才体现了室内微环境的设计理念,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原则不同的植物和盆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既能符合人的视觉效果,又能符合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一般,室内绿色植物较多的房间,选择家具时建议原则木质家具,木质家具更能体现原生态之美,符合室内微环境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主题,所以客厅一般建议摆放米兰、龙血树、仙人掌等具有净化空气作用的植物,而卧室则适合摆放晚香玉、紫茉莉、丁香等具有驱虫杀菌的观赏植物。家里的窗帘、床单则适合选出那种适合室内植物的颜色,暖色系较佳。所以选择适合自己所选植物的家居配饰是很重要的,搭配得当的摆放可以给人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

总之,室内微环境绿色生态环境的设计与建筑需要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环保精神,只有将绿色植物与人的生存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日益改善现有的恶劣环境,才能重建我们的美好家园,而创建室内微环境绿色生态环境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第一步。创建绿色生态的室内微环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它的创建需要适宜的温度,自然的光照,合适的湿度,流通的新鲜空气,和搭配得当的家居配饰,这是创建室内微环境绿色生态的先决条件,只有,人们重视绿色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培养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适合自己房间且能够真正体现绿色生态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慧秋.浅议绿色生态住宅[J].当代建设.2002(03)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范文3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设计思路

1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建筑环境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暖通、建筑、电气等多个专业,由于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模也在日益增大,导致建筑环境设计项目更加复杂。

2建筑环境设计的新观念

2.1模糊概念

模糊概念和精准概念是属于对立的关系,模糊概念中没有清晰的界限。模糊概念是艺术品质中的一个重要特性,通过艺术形式给人们展现模糊性,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建筑环境设计更具内涵。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利用模糊概念可以将建筑环境的复杂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朦胧美展现出来,从而更好的满足公众的环境需求,将空间的景观更好的表达出来[1]。

2.2生态理念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理念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建筑环境设计中,一味的选择个性化和豪华的设计风格,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相处不和谐。而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建筑环境设计中,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在环境设计中通过对空间环境的合理配置,有效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在环境设计中也突出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美学观,让人们在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们可以更好的尊重环境和自然,在打造优美建筑环境的同时可以确保生态平衡。

3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利用

3.1空间组合

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空间组合包括对比设计、流动处理、序列组合和过度引导等多种形式。空间对比设计是运用明暗对比、高矮对比、大小对比、形状对比、虚实对比等各种组合形式来增强环境设计的表达效果。例如在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做到虚实比例的恰当,尤其应该留意环境设计的虚处,让人们看到建筑的同时可以产生无限的联想,从而产生意境,达到环境设计之外的虚境。流动处理就是利用空间的起承转合来增加建筑环境的流动感,例如在建筑物的外部环境中,在入口处留下空白的空间,充分利用封闭的空间和开敞的空间的对比以及光影的变化来营造出流动变换的艺术效果。序列组合是按照特定的内容组合合成序列,例如动物园按照动物的品种来安排设计。过渡引导是一种处理空间的重要方法,例如柱廊、檐廊等的运用。

3.2空间分隔

空间分隔就是将建筑中的大空间分成多个小空间,空间分隔又包括实隔、虚隔以及渗透等手段,例如在公园里,通常通过植物、景观、建筑、山石等将整个大空间分为若干个小空间。例如图1,在居民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就是根据不同的功能将整个大空间分隔成很多个小空间。虚隔主要是将交通隔开,而并不隔断人们的视线,让人们可以隔圆相望。实隔是从视线上和交通上同时隔断,例如密林、天井的设计等。渗透是在不同的空间之间通过艺术手法处理透和围的关系,例如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等,不仅丰富了建筑环境设计的层次感,还增加了趣味性[2]。

3.3空间改造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色彩对室内空间具有改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规划的功能和空间调整的功能。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色彩的搭配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不同来进行规划,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倾向,在进行室内空间改造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倾向,从而更好的实现室内不同区域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同时还更加经济方便,最后需要对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调色,使不同功能的色彩与整体空间的色彩进行有效的结合。家庭住宅中的卧室,私密性比较高,如果选择鲜亮的色彩,会使人的精神处于亢奋阶段,不利于人们的休息,所以应该选择淡雅的色彩。针对办公区域,需要保持人们的头脑清醒,同时集中人们的注意力,所以可以选定纯度较低的活跃色彩,绿色和蓝色就是很好的选择,可以保持人们大脑的活跃。对于餐厅来说,可以选择橘黄色等暖系色彩。

4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色彩效果

4.1色彩烘托

在环境设计中,色彩发挥最大的作用便是烘托作用,尤其是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中,色彩不仅会影响建筑环境的整体效果,也会影响建筑的整体造型。合理的搭配色彩可以将色彩和室内的空间协调,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空间的设计面积,从而影响人们的视觉感,改变人们视觉中的空间大小。色彩不仅可以装饰建筑物本身,也可以装饰用户的心情。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就可以充分利用色彩调节人们心理的原理来进行设计,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调节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3]。使用黄彩的搭配,可以营造一个温暖活波的居住气氛,让人觉得心情明朗,给人带来华贵的感觉。红色系列给人温暖、大方的感觉,紫色给人高贵、烂漫的感觉,给人一种神秘感,绿色系列给人自然、清晰的感觉,可以使人心情愉悦。

4.2色彩调和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还应该注重色彩的整体调和性。背景色是室内设计需要考虑的最主要问题,一般背景色的选定应该考虑到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室内设计的背景色包括了天棚、地面和墙体的颜色,所以背景色的设计在选用了这三者的颜色之后,还应该考虑这三者颜色的协调与否,注重的是整体协调,而不应该过于重视某一个方面的背景设定。地面合适的色系不一定适合天棚或者墙体,所以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也不应该过于使用某一种色系。家具色彩同样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具色彩的确定和背景色的确定是一样的,应该服从整体,家具色彩的搭配应该和室内设计的背景色相协调。在确定了整体装修的背景色之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装修色彩,室内设计的装修色彩主要包括门窗颜色、通风孔、壁柜和墙裙等地方的颜色使用,装修的色彩应该是和家具色彩以及背景色彩相协调的,在选定装修色彩的时候一般不建议根据自身的喜好在确定,而是更应该注重其与整体的协调。

4.3色量运用

色量是指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的面积和用色的纯度。色彩具有调节光线的作用,而不同的色彩调节光线的力度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色彩的反射率是不一样的,其中白色的反射率最高,在70%-90%之间,其次就是灰色系的反射率,最后是黑色,黑色的反射率在10%以下。在进行建筑室内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楼房和房型的不同用途来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使用不同的色量达到不同的效果。对于建筑的外部环境来说,色量的运用以简单为主,彩度以淡雅为主,明度以明亮为主[4]。

5建筑环境设计的艺术风格

5.1情感表达

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还应该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情感元素是艺术的生命,但是情感艺术是无法精确的表达出来的,所以需要借助艺术形式将情感更好的表现出来。不同的室内空间由于色彩搭配的不一样、空间造型的不一样以及功能的不同都会给人不同的情感感受和心理体验。空间的整体感应该和进入这个空间环境的人们心理定势产生积极的情感融合,只有这样人们在进入这个空间环境之后才能产生愉悦的情感。如果环境的设计和人们的心理定势相违背,那么人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甚至会感到压抑和讨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所有元素在进入人们的感觉系统之后,构成了人的感官体验,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认知是由听觉、视觉、嗅觉等共同完成的,通过动态的组织空间设计元素让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让人们感受到更好的艺术魅力。

5.2审美取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个人的丰富性慢慢就转化为物的丰富性,人们在追求新奇、个性化的东西,最终都会转化为物的形态,也就是说物是人们需求的载体。设计师往往和用户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对用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出更高的重视。由于人们的主体审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用户的差异化、个性化越来越明显,设计者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已经不能将其看成为自己个人的表演舞台,室内环境设计已经不能是设计师的自我表达[5]。用户的审美价值取向受到文化、生活经历、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只有这样环境设计出来的最终效果才能与用户的审美取向相和谐,从而被用户接受和感悟。

5.3地域风格和传统元素

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情,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巧妙的运用地域文化,不仅可以突出设计师建筑环境设计中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同时还更统一获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可以让外地的人们感受到当地的独特文化。通过开敞通透的布局,可以让建筑形式更加轻巧优雅,表现出一种和谐统一、自然的意境。在建筑风格中,还可以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如图2,就是兼备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设计图。文化具有非常强的传承性,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传统元素,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利用传统元素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元素进行复制和模仿,而是通过对传统元素的转化和重构,对其进行重新诠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重新的演绎和创新[6]。

6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环境是指室内空间环境、物理环境、视觉环境和建筑物周围环境等,从自然方面看,应该是客观环境和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融合,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属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物形状、色彩和风格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为了设计出更符合人们审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师需要不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环境的设计水平,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徐伟.环境艺术中的模糊性思维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24-125.

[2]李抒音.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艺术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3,21(8):9-11.

[3]金娟.建筑环境中的色彩艺术设计研究[J].文艺生活,2012,32(8):215-216.

[4]于洋,刘剑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34(05):93-95.

[5]周成广.域网建筑协同设计平台安全性与适用性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36(2):16.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范文4

现阶段,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的居住环境却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而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要求,因此,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建筑作为一个存在于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同时,也要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得到充分的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2.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相互关系

文化、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历史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人们对建筑强调自然环境的同时,人文环境因素也逐渐浮现。只有在充分理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才能设计出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可持续的作品,满足现在人们日益提高的建筑要求。

2.1建筑应与环境相融合环境和建筑二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和建筑本体的匹配性、融合性,环境和建筑的完美融合,使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使两者在风格、文化、形式上达到高度一致。

2.2建筑应与环境相协调建筑以其所处的不同环境为基础进行设计,而环境同时也依据建筑风格的不断演变而动态反映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所以说,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之间,我们所追求的协调并只是单方面的体现在表面形式的相同或相似,更在于它们两者之间的结合。

2.3建筑与环境互为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的意识最初来源于对周围可感知环境的一种感觉,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自我感觉。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改变环境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从最初的同一性关系向对象性关系转变。建筑环境设计无外乎也需要遵循这种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变过程。

3.当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要求

随着时展,建筑环境的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促使他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以人为本是重点。建筑与环境的品质直接关乎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好坏,绿色建筑设计只有在先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注重环境因素的影响,否则,这个建筑注定是失败的。二、与当地地理、气候相关。在进行建筑环境的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应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合理地评价,从而分析其基地地形起伏、坡向、植被、地表状况、人工设施等对基地日照、温度、风和湿度条件的影响,在综合了解当地气候条件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三、营造舒适的空间层次感。对人们居住的环境进行空间划分很重要,有效的界定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更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划分的顺序通常是公共区域到私密区域的逐步过渡,以实现空间层次的有效衔接。在居住环境设计中,栅栏、树丛、假山、水系等景观成为现代建筑中不得不考虑的影响因素,打破传统、单调空间布局的束缚,实现空间层次的渗透、融合,以增加空间的层次动态感,给人以感官享受的同时愉悦身心。

4.如何体现可持续的建筑环境设计

环境与建筑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在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下,也铸就了建筑环境的设计的可持续性。建筑是静止的,但却为其动态发展提供参考,建筑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的最直观的能动关系就是外部环境四季、昼夜的交替变化。建筑室外景观相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是一个宏观的观察,它是最先进入人们感知领域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这个建筑物的印象;建筑室内是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和心理感受。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始将工作、生活环境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室内,室内园林是在现代社会自然环境退化、生活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新生的产物,也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而追求更高生活品位的必然,科技发展对这一生态景观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绿色是处于高度程序化生活环境下的人们与大自然关联起来的枢纽。

4.1关注自然环境以水景与植物种植为例。水景在建筑环境中基本上是以点、线、面的形态存在。以点的形态存在于环境中的大多以水喷泉、装饰泉、沐浴泉及近代水雕塑喷泉瀑布的形式表现,它的布置特点是倾向于建筑群体空间的中心位置,以便形成视线或观赏的焦点,以其多变的形象外观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而河道则是以线的形态在城镇、街区及建筑物内穿越,将建筑空间联成一个整体;有些建筑物、建筑群体或城镇濒临湖海水面,以宽阔的水面作为整体背景,并以水体进行衬托,使建筑物可以充分的融入大自然中。以合理的植物种植为衬托。当阳光照射在房屋附近的地面或道路上时,地面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热量储存场所,从下午一直到晚上,树木都在对热量进行着调节作用,首先是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热能量,当中午的温度下降至存储能量的温度以下时,再将热量进行释放。树木在防止周围环境吸收热量的同时,还通过蒸发蒸腾作用对一个区域进行制冷。由此可看出,树木的栽种对于建筑环境来说有利,树木对空气也有净化作用。

4.2借鉴成功经验

4.2.1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对于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诠释得很到位,他所倡导的“有机建筑”将这一融合很好地反映在了实质性的建筑物上。其中,流水别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亚里士多德认为,各部分的展现效果在经过合理的集合后,它们所释放出来的往往比它们自身效果要大得多。达•芬奇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人不应当只从一个物体的表面来评价一个物体的好坏,有时候,恰恰是因为它的残缺,使它跟周围环境结合之后却表现出了极致的美。这些论述表现在建筑环境美的方面,同样适合。有些时候,单个建筑看上去可能并不完善,但融入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之后,再加上周围环境的衬托,反而会提升整个群体的质量。

4.2.2日本的成功案例日本建筑师在体现自然美的基础上,将建筑设计得独具匠心。日本传统建筑观念认为,建筑与自然景色不可分割,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利用水平的线条和朴素的材料,以求做到建筑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因此,日本的建筑通过以大面积的窗口、阳台和长廊,把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而著称。在选用天然材料时,对材料的自然属性十分讲究,通过将不同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等经过合理的结合方式来达到丰富细部处理的目的。对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多采用木材、竹材等材料,实现围护结构与采光和通风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目的。在这一自然观的驱使和引导下,他们建造的房屋并不是独立与于自然之外的部分,而是一种开放的、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和谐生活方式。

4.2.3中国的成功案例顺从自然且依附于自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价值观取向。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以及佛教的出世之境,三者的相互糅合,赋予了中国美学思想更加丰富、深沉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佼佼者,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从室外空间的格局布置效果可以看出,建筑与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相互映射的多层次的空间效果,人与自然之间的独特关系使园林更具抒情性,在传统观念下的朴素建筑环境设计,充满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尊重的情怀。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体现在建筑上多表现为群体建筑之间的搭配,例如四合院。作为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之一,它的布置格局无一例外的都是由几个不同的建筑单体围合成一个单元的建筑体,将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尽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北京,有很多类似故宫、颐和园等的建筑群,它们所蕴含的是完整而清晰的空间思想观念。戴念慈大师所设计的阙里宾舍位于山东曲阜,完全采用传统的中国样式并加以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宾舍融于原有环境之中,达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和谐的内在美。中华文明关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理解,有其独特的一面,正如中华民族一贯推崇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中华民族自古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中国历史亘古不变的真理。

5.结语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核放射性材料,空气,环境。

中图分类号:X5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Explore on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Green Building because of Radon

GUO BaoshengCHEN HuagangYUAN Fugui

(Guang Dong Bai Yu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direc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Green building environment. But the nuclear radioactive radon can greater influence the indoor Air Quality.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hazards of rad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Green Building, explore on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Green Building because of Radon. Proposed a method for a change of indoor air quality,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to design of Green Build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Nuclear radioactive material,Air,Environment.

引言

根据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绿色建筑环境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只有坚持绿色建筑环境的建设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绿色建筑环境是我国的必走之路。在我国实现绿色建筑环境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优质的室内空气。因为我国家庭人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好的室内空气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身体新陈代谢畅通,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不好的室内空气,可以使人心情郁闷,情绪急躁。特别是空气中如果有核放射性氡气,将会严重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因为,核放射性氡气被呼吸到人的体内,将会损害人的各个器官,使人得各种疾病和癌症,所以消除室内空气中氡气对人的危害是绿色建筑环境的必然要求。

2绿色建筑环境

2.1绿色建筑环境的发展

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人们把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人们把绿色建筑环境的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首要条件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世界各国开始研究和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环境开始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制定和建立了许多有关绿色建筑环境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特别在一些经济发展的省份,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简单的居住,开始对室内外的居住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虽然发展很快,但建筑已经脱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给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以前建筑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后果和危害。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发展建筑,不能对建筑环境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实现所谓的经济高速发展。建筑产业是消耗资源和环境最多的,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在政策和经济上要大力支持绿色建筑环境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希望自己生活的场所应该有一个好的室内外的绿色环境。在我国,现在已经有28个省制定了绿色建筑环境发展的激励措施。。

2.2绿色建筑环境对室内空气的要求

绿色建筑环境要建立在环境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要使建筑物、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统一和谐。绿色建筑环境要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首先要保证建筑物室内空气的质量,一个好的室内空气是绿色建筑环境的基本要求。从绿色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内涵来看,室内空气质量是全生命周期的重要元素,在整个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室内的空气质量都在发挥着效能,并且在不断的变化。要保持建筑物室内优质的空气质量,必须使建筑物室内空气不受到甲醛等有害物的污染,特别是核辐射氡气的危害。

为了更好的了解居民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的情况,我们对广东省200户居民的室内空气氡气含量、甲醛含量和室内空气对流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表1.室内放射性氡气含量调查表

室内氡气含量Bq/m 0~50 51~100 10~150 151~200 >200

户数 12 64 75 43 6

所占比例(%) 6.0 32.0 37.5 21.5 3.0

表2.室内甲醛含量调查表

甲醛含量(mg/ m) 0~1 1~2 2~3 3~4 4~5

户数 122 38 23 10 7

所占比例 61.0 19.0 11.5 5.0 3.5

表3.室内空气情况调查表

室内空气对流情况 好 较好 中 差

户数 45 64 72 19

所占比例 22.5 32.0 36.0 9.5

从我们室内空气质量的调查情况来看,室内空气的流动性较好以上的占了54.5%,较差的占9.5%;有61.0%的住户室内空气中几乎没有甲醛,有30.5%的住户甲醛含量很低,只有5.5%的住户甲醛含量在3~5%,甲醛含量较多;室内放射性氡气情况就不太好,有6户住宅室内空气的氡含量超过了200 Bq/m,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氡含量在151-200 Bq/m的达到了43户,占21.5%,这一类家庭的居住条件已经是很危险了,一定要进行防治,否则就有可能患病或者得癌症,只有38.0%的住户放射性含量较低。所以放射性氡气是危害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核放射性材料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住宅建筑 ,低碳设计 ,节能 , 智能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worsening of, and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Low carbon mode is the most economical society directly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the economy, low carbon design for buildings, it should start from the overall thinking, explore building system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big system widely relevant contact, then for all levels of the form factor, determines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strategy.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location, material selection, internal environment design, external environment design fou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of low carbon design elements, aims to effective design gimmick to control the environmental adverse effect, eventually build a low energy economy healthy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of the building.

Key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 low carbon design, energy saving, intellig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目前而言,随着建筑业日益增多,节能减排低碳社会已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而一个经常被人们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与工业领域。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2010年举办的“新浪乐居创新论坛”上,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联合新浪乐居向在场的近千名业内人士低碳住宅技术体系,得到很多房企的认可和支持。该体系主要是分为八个部分: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以及增加碳汇。低碳建筑体系的八个部分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而低碳设计能否实现将直接影响低碳用能、低碳营运低碳用材正常进行。可见低碳设计在真正实现低碳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实现低碳建筑需 低碳设计做起。

通常在低碳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整体思维出发,探索建筑系统与环境大系统之间广泛相关的联系,然后针对各个层面的构成因素,确定相应的设计策略。虽然每种设计策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体现了低碳建筑的主题。本文主要从整体设计出发,针对住宅建筑的低碳设计中的选址、选材、内部环境设计、外部环境设计四方面的设计要点进行逐一去探讨。

1 建筑选址

1.1 利用城乡自然生态体系,构筑山水城市

低碳建筑,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是要研究建

筑物旁的植被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他们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都可以通过根据大自然原有的生态环境来设计我们生活、居住的场所,从而提高建筑旁边的环境质量

1.2 区域城市建筑环境整体发展

从个人角度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 格莱泽和卡恩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克劳福德和弗伦奇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其次,建筑的开发首先应紧密结合当地城市整体规划和布局,避免出现三年建,两年拆的现象。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项目施工过程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建筑物拆除会带来大量建筑垃圾,现行建筑材料可回收性极差,造成了大量碳的放量。所以选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规划,尽量保证建筑物的自然寿命。

2 建筑选材

2.1 主体结构

提倡采用钢结构体系取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国外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耗能量,为钢结构建筑的1.2倍,其耗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钢结构建筑的1.4倍。可见钢筋混凝土建筑对地球环保有很大的杀伤力,钢筋混凝土建筑构件的断面大,要消耗大量的砂石水泥和水,导致国土流失。最后当其寿终正寝,拆除解体时,其废弃的渣块屑又难以回收再利用,造成环境的大负荷,拆解中的扬尘再次冲击环保。

2.2 材料选用

中国每年大量的能耗中,40%是建筑能耗,要真正实现节约能源,要建造可持续建筑; 低碳的建材对低碳建筑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要减少排放,二要节约能源。所以要通过低碳设计来实现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建材和绿色建材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保持一致的,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绿色建材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则是减少碳的用量和排放。它更符合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3 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3.1 声光环境设计

天然采光方面,整栋楼的设计为了增加日照时间,可以设计成波浪形或弧形。每个房间要考虑窗的面积及方位。设置反射光板或光导管等天然光导入设备,建筑内装修可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通过这些手段保证获得足够的室内光线,并达到了一定的均匀度,由此减少白天的人工照明,节省照能耗。夏季要有可收放的遮阳篷在夏季尽可能减少不需要的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门窗设置还要有利于自然通风,带走热量冬季又有利于太阳光进入。

针对声环境设计来看,设计师应考虑将卧室设置在背向噪声源的方向,这样可降低噪音30dB,有时可能和采光冲突,这就需要合理布局。采用隔音窗也能显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宅区沿路适当栽植绿色植物,对降噪也有一定效果 在实际的声环境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孔吸声材料,用亥姆霍兹共振原理组成的吸声构造 理想的做法是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进行音质设计,已达到人性化的温馨环境。

3.2 水热环境设计

低碳建筑讲究节水,并且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 低碳建筑采用的节水方法有:选用有良好节水型供水设施;安装收集雨水装置,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处理污水。小区景观用水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全局一并考虑。热环境的实现尤其重要,小区的热供应应满足居民的舒适度的要求,并能实现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夏季空调的室内适宜温度为22~27℃,冬季供暖的室内温度宜在20~24℃。可采用制冷取暖生活用热水联合供应的热环境技术。

4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4.1 绿化设计

首先,应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绿化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达成统一。其次,将建筑与绿化复合,做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 建筑与绿化覆盖结合。再次,这种设计方式是一种人性的方式去解决 建筑与城市的生态问题最后,这种方式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整合。绿化是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脱离地面而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整体;同时,由于这种空间的连续性,建筑的可达行增加了,人们也能够从一个外部环境轻松地进入建筑的上部空间,并享有这份空间提供的视觉与心理上的轻松愉悦。

4.2 智能系统设计

利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实现低碳建筑的目标,前景广阔 一方面是发掘现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节能降耗潜力,如通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对建筑环境参数及空调、地热、给排水、照明、电梯等机电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运行,减少设备开启台数和运行时间,节约电能,减少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通过建设方便快捷的信息设施系统和信息化应用系统,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进行信息交流和应用,减少人们出行的交通压力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紧密跟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智能化技术在环保生态设施和系统中的应用。

5 结束语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最具节能降耗潜力的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具有对建筑设备进行测量监视和控制的功能,不仅保证各类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可靠,提高效率,降低运行费用,而且能改善环境,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杰,张新元.浅谈绿色低碳建筑――住宅节能设计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