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体育游戏 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体育 儿童心理

1.儿童心理发展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希望,儿童健康的心理是以后成长为国家栋梁的前提。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学龄前期的准备是人经历的极其重要的阶段。心理教育要从学龄前儿童开始,继而接受学校教育,在教育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并使其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这是每个国家都希望做好的。在我国更是这样。我国当前教育的总目标是:体育与智育、德育三者并重,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体育活动是儿童的主要活动,他们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学习和成长,并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儿童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知难而上。

2.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体育与心理是两个不同却密切相联的概念。体育运动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对于学前儿童起的作用更大。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儿童年龄越小,身体活动的能力就越成为他一切行为的基础,学前儿童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肯定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极为重要。如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增强学前儿童的竞争意识、独立表现意识、群体意识等。同时在体育运动的带动下,学前儿童也会产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还可以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在身心的发展中起很大的作用。体育游戏是游戏的分支,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是一个非凡的教学过程,这对儿童尤为重要。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水平等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能使他们接触大量的游戏材料和新鲜的游戏内容和方法,通过听、看、练来了解游戏的方法,经过大脑的理解和自身的身体练习来完成游戏,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身体锻炼的基础上达到了对儿童的全面的教育。

从教育界40年代以来就已经重视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天生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在身心的发展中起很大的作用。体育游戏也是游戏的一个分支,以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浓厚娱乐气息和鲜明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研究表明,儿童参加适宜的体育游戏既可以促进他们社会技能的提高及其社会性发展,又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通过体育游戏带来的愉悦体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缺乏运动所导致的身体问题,体育游戏的工具性也可以用来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体育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3.儿童体育游戏应注意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

由于儿童注意力特征,对其进行教育训练要具有一些方法和原则。家长老师要利用儿童不随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不断变换刺激的方式,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儿童注意的中心常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因此较长时间的活动训练尽量避免。儿童的注意范围狭窄,教师在训练的单位时间内不能呈现多个刺激。加强示范,示范想要儿童做的活动,并且用语言提示,以多种感觉方式将要做的活动展现在他们眼前,这样有助于儿童知道让他们集中注意的信息。使用奖励法,既用词语称赞或其他强化刺激增加所希望的注意行为出现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希望的注意反映出现后,要立即给予奖励。

4.体育游戏对儿童具有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它不仅增强体质还有助于儿童理解和懂得他周围的世界,在幼儿园里分小组进行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语言能力增进感情,学会与人交往。体育游戏不仅是儿童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也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水平等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能使他们接触大量的游戏材料和新鲜的游戏内容和方法,通过许多听、看、练来了解游戏的方法,经过大脑的理解和自身的身体练习来完成游戏,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身体锻炼的基础上达到了儿童的全面的教育。

体育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品质。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游戏者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体育游戏以它特有的趣味性使他们愉快地、心甘情愿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大部分的学龄前儿童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在游戏中,大多数儿童则能专心致志,表现得很耐心和细致。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提高儿童的有意行为并逐渐巩固起来,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好品质。

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它不仅能促进骨骼肌肉的功能得到改善,锻炼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还有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因为体育游戏中的内容能使儿童的全身各器官系统都得到了活动,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体格,端正的体态,游戏过程中总伴随快乐和满足的情感,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和享受,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王玉珠,方秋丽,孟宪菊.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幼儿体育教育[N].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5]雍世仁,张亚平.体育游戏与快乐体育跚[N].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4):92-96.

[6]陆平.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1999 (1).

[7]彭玫,李海燕.兴趣对培养儿童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影响[N].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

[8]彭清.关于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1997(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成长文:童话中的美好

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促进其社会适应。教育往往是互动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成长了家长,即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性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须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因为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成人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7岁只需11~12小时。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其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中自尊感稳定与学年初期,应着重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总概括为: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也影响着身心的发展。如随着城

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氛围。氛围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氛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

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正影响例子

一个男孩子懂得“一个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在吵着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男孩很感动,当他听说姥姥60岁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折了60只纸鹤。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礼物都送完后,他把纸鹤窜起的花环戴到姥姥的脖颈上,并轻吻了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二)负影响例子

六岁女孩被祖母关进鸡笼致手脚退化,并失语。她未被关进鸡笼时,会说话,活蹦乱跳;他在竹块编制的鸡笼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没衣服穿,饿哭时靠邻居丢点土豆或红薯进鸡笼充饥,且鸡笼里没碗;他的妈妈已死,爸爸出门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岁,他说:“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亲),更想不到笋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侣已死去在和别人谈恋爱、她只关心她会自己不会坐牢、她还嫌给女孩洗衣服麻烦。

无论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健康方面来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觉得舒心,无疑是正面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更需要实际行动。让我们相信,播种爱,收获爱。

五、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

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

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五)手拉手——反馈检验

1、帮孩子开启“我能行”大门。卢勤把“我能行”归为六种力量:一是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赏识的目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三是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学会用发现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边;四是评价的力量——你真棒。评价是一种力量,适当的评价能生发出一种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学会与人合作市成功的开始。六是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人。

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检验。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和能力;乐于同人交往,如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情绪饱满愉快,如对事物能够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活泼,如心情开阔、天真、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够悦纳自己,如自信心强,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有良好的适应性,如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年龄相一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总体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家长的角色。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和重大事项上必须由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职教师,讲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向孩子介绍“旅行”路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5-269.[/M]

[2]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05).a,411-412.b,422.[/M]

[3]张瑞芳.纵观我国学前儿童家教的历史和现状[EB/OL].

[4]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09).a,7-23.b,31—44.[/M]

[5]卢勤.好父母好孩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04).a,6-20.b,139-151.c,201-219.[/M]

[6]宋宁等.班级心理教育手册:幼儿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05).4-6.[/M]

[7]郑晓边.心理变态与健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6.[/M]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因素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77

Abstract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 individual growth, and it is the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and move towards the society.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left behind family determines that the family factors have special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 on th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 parenting style, atmospher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left 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review,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s longitudinal study and research in certain limitations,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directio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family factors; mental health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留守儿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主要也分布于农村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中的孩子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杨国才等人在2012年统计相关文献时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占总量的59.27%。多数研究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方面,其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或仅在认知、情绪的维度上存在差异。

2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起始点。布朗芬伦娜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不仅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具有关键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因素主要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单位、所在地、家庭结构等方面。内部因素则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包括家庭功能、气氛和环境、教养方式等。

2.1家庭结构

对父母外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导致儿童的内、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均发生恶化,且通过配对的实验处理组发现,若父母不外出,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尽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不同监护类型却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监护类型主要分为单亲看护、隔代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及叔辈看护几种。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

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较少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监护类型,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和冲动倾向上;同辈监护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常处于“无人求助”的状态,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学习焦虑;儿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因而母亲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和恐怖感较少;隔代看护的儿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时常采用恐吓等方式,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恐怖感;叔辈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焦虑水平较低,但在过敏倾向上得分较高。与父母看护的普通儿童相比,隔代、母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水平和孤独倾向较强。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普通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比留守儿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中父母监护、关爱和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所致的结论。

2.2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抚养孩子的方法类型,是其理念、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达的综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家庭系统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对各种监护类型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着影响,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看护方式的影响不同。

通常情况下,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对心理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他们的拒绝则产生负向作用。具体而言,在隔代和父辈监护的儿童中,支持温暖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见的隔代监护较多地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较多不良人格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与溺爱型完全相对的严厉拒绝的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也为负性。父亲干涉在单亲监护中具有消极作用,而父亲惩罚、母亲偏爱对父辈和单亲监护的儿童具有积极作用。在同辈或自我看护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不如其他留守类型的儿童那么显著,但母亲拒绝和父亲温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2.3家庭功能

父母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原因,而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程度约为对普通家庭儿童影响的两倍。过往研究常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三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描述。

留守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儿童。亲子相聚的间隔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不周、监护不力,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下降,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其中家庭亲密度的解释力更大。无论什么类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儿童的孤独感,能够预测其社交焦虑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气氛

现有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提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常模,而高水平冲突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害怕。父母亲外出后,家庭内部的教育和抚养环境发生了改变,儿童所获得的父母关爱减少、家庭气氛变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气氛可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水平负相关,对经济状况的自评为中等以下的儿童,其抑郁心理的检出率最高。大量研究发现留守家庭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的身心健康状态越好,恐怖感越轻,总焦虑水平越低。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的学习和人际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倾向得分之间呈负相关,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和总焦虑倾向的得分之间负向相关。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3.1 研究内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对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幼儿的研究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时机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亲子分离时儿童的年龄越小,语言及认知功能发展尚不完善,在未来的成长中,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的影响越大,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因其亲子分离的状态而受到较大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留守儿童已经不仅出现于经济落后地区,而研究区域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及边远地区,较少涉及城镇留守儿童。

3.2 研究方法单一,纵向研究较少

现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问卷,访谈法和其他的方式较少,间接限制了研究对象及范围。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及理解表达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此外,评估因果关系的唯一方法是进行事件前后的纵向研究,而现有的研究多为一次性或横断比较研究,甚少有长期纵向研究,难以准确反映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长期影响,以及其影响随时间推移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3.3 研究角度单一,应用研究少

留守儿童正处于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战略。现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特征、现状、影响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应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具实际应用性,或尝试考虑从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实际可操作的建议和贡献。

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抑郁感的影响――基于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批准号:15C0886

参考文献

[1] 薛静,徐继承.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2:375-377.

[2] Wu, QB., Lu, DP., Kang, M. (2015). Social capital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parental migration. Social Science& Medicine,132,270-277.

[3] Tom a, R., & Jenaro, C. (2015).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omania: Anxiety and predictor variables.Psychological Reports,116(2):485-512.

[4] 袁宋云,陈锋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231-235.

[5] 王井云.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7:125-128.

[6] 凌辉,张建人,易艳.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674-678.

[7] 袁博成,金春玉.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1564-1566.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心理咨询;游戏治疗;儿童;游戏治疗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2-04

心理分析大师S.Freud曾经说过,个体的心理发展深受其早期经验的影响。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初始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对个体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问题在学前儿童身上往往不会表现得很突出,所以家长对它的重视程度较低。事实上,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对我国2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因此,要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让儿童健康成长,在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儿童心理咨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主要是以语言交流来展开心理咨询的,但是儿童的语言发展尚不完善,他们不能充分而准确地用语言表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过幸好儿童热爱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有丰富而真实的内心表现和行为反应,因此。以游戏为媒介。利用儿童的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心理援助的“游戏疗法”就成为一种适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新型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方法。

一、游戏治疗的定义及分类

从达尔文开始。人们就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进行了大量研究,也给游戏下了种种不同的定义。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同时。由于各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不同,以及研究角度和实验对象不同,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相继出现。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游戏的性质、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持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家都同意儿童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认为游戏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运动技能的发展,而且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虽然研究者对游戏的定义没有一致的说法。但是关于游戏治疗的定义几乎一致。他们都认为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手段或媒介来进行心理治疗。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治疗师可以借此解除儿童的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有的研究者认为,游戏治疗就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治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

由于游戏治疗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它被广泛使用。关于游戏治疗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参加治疗人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个别游戏疗法(一名治疗师面对一名儿童)和团体游戏疗法(一名治疗师面对五、六名儿童);根据游戏活动的程序化程度,可以分为自由游戏疗法(让儿童随便玩)和限制性游戏疗法(如让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特定角色);根据游戏疗法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不同,可以分为精神分析类的游戏疗法、儿童中心游戏疗法、行为主义类的游戏疗法等。

二、游戏治疗的相关理论

1 分析性游戏治疗

分析性游戏治疗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S.Freud,他将其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于儿童游戏治疗之中。S.Freud虽然没有系统地论述过儿童的游戏,但是他在论述其心理学观点时曾涉及游戏治疗理论。他认为,游戏受快乐原则的驱使,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使儿童受压抑的消极冲动得到发泄。在游戏治疗中,Freud把游戏看作是症状化行为,并很自然地将游戏用于他对儿童的心理分析之中。此后。Freud的女儿Anna和学生Klein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儿童的实际治疗。

A.Freud和Klein最早将游戏引进对儿童情绪困扰的治疗。她们都相信,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游戏可以取代语言式的自由联想。为儿童提供通往潜意识的途径。她们的差异在于.Klein十分强调在游戏中揭示儿童的潜意识。她用游戏和玩具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虑,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通过解释将儿童的一些无意识的体验变成有意识的体验,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决情感上的问题。A.Freud则强调游戏能够帮助儿童与治疗师之间建立正向情感联结,以便治疗师进入儿童的世界。她不直接解释具体的游戏行为,认为不一定每个游戏行为都有象征意义。她只是在与儿童建立友好关系时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幻想,然后分析这一想法背后的意义。

2 发泄性游戏治疗

一些学者在A.Freud和Klein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主动式游戏治疗”理论,主张为儿童设计种种不同的游戏,安排儿童进入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场景。1938年,David提出发泄性游戏治疗法。主张设定场景和选定玩具来重新激起儿童焦虑反应的经验,以便儿童发泄痛苦及紧张的情绪。他认为,儿童之所以会产生问题行为,是因为儿童内心有一种动力和能量。这种能量由于社会规范、道德良心而受到压抑。当能量积累到一定限度时,个体便开始出现情绪问题,而当个体通过行为将情绪问题表现出来时,能量便会消失,情绪问题随之得到解决。游戏之所以具有治疗的功能,是因为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释放累积起来的能量。因此,治疗师不必探索儿童的潜意识,不需要了解能量是由什么造成的,只需在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时想办法消除儿童累积的能量,即可矫治儿童的行为问题。

发泄性游戏治疗包括主动型治疗和被动型治疗两种类型。提出主动型治疗的学者认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媒介,在判断儿童情绪困扰的原因所在后,治疗师可以主动设计游戏方案,引导儿童重新经历产生情绪问题的事件,以主动的姿态宣泄压抑的能量,所以,这种宣泄能量的游戏都有特定的处理对象。主张被动型治疗的学者则认为,以上做法的局限性在于从成人的角度去揣测儿童的想法。无法确定揣测的准确性,因此治疗师应该是被动的,没有必要设计特定的游戏,只需为儿童提供游戏场所和材料,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由表达,自然地宣泄和抒绪。

3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arl Rogers扩展了关系治疗的一些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非指导性游戏治疗。Virginia Axline则将非指导性游戏治疗运用于实践。他们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改变别人,人是由源自自己内心的力量所改变的。因此,他们并不重视如何安排游戏,而是强调治疗师的工作是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儿童提供一个无条件接纳、无条件包容的环境,让他们发挥内在的自主力量,然后自己作出改变。Axline认为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时应坚持八个原则:(1)治疗师必须

和儿童建立友善的关系。(2)治疗师必须接受儿童真实的一面。(3)治疗师在和儿童相处时要具有宽容的态度,让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治疗师要能敏锐地辨识出儿童表现出来的感受,并以能够让儿童领悟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回馈给儿童。(5)治疗师必须尊重儿童,承认儿童拥有能够把握机会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6)治疗师不要企图用某种方法来指导儿童的行动或谈话,而应该是跟随儿童。(7)治疗师要知道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治疗进度不能太着急。(8)治疗师应该作出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的目的是要让儿童知道他在治疗中应该担负的责任。Axline提出的八个原则,除第八条原则外,都是从Rogers提出的治疗师必须具备的无条件正向尊重、同情心和真诚等三个态度衍生而来的。

4 行为取向治疗

行为取向治疗是一种由行为主义理念发展而来的行为矫治方法。与以精神分析理念为基础的游戏治疗不同,提出行动取向治疗的学者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塑造的,行为后果对行为本身又有强化作用。关于行为取向治疗没有一个一致性的理论。有的只是在行为基本原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种种技术,例如系统脱敏法、代金券制度、厌恶疗法以及适用于儿童心理治疗的角色游戏扮演技术等。角色游戏扮演是一种很方便的示范技术。治疗师和儿童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治疗师扮演儿童或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人。这种方法常常用来帮助儿童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三、游戏疗法的实施技术

1 游戏治疗室的建立

治疗室面积以25m2~30m2较为适宜。一般不超过40m2。若游戏室太小,儿童在活动时会受到束缚;若游戏室太大,儿童可能会产生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治疗室内应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治疗室设施一般包括一个用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沙坑,包括沙子、铁锹、小翻车等;一些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发泄攻击性和其他情绪的打击乐器,如鼓、铃等;一些锻炼儿童平衡能力的游戏器具,如滑梯、蹦蹦床等;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玩具以及用于儿童自我情感表现的绘画工具等。

2 游戏治疗方式的设计

游戏治疗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治疗目的制定。例如,让儿童玩电动火车可以观察儿童的手指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让儿童弹钢琴可以观察儿童的手指、大脑、身体配合的协调性;让儿童玩弹子游戏机可以观察儿童的注意力和操纵能力。每一次治疗中进行什么游戏,每项游戏进行多长时间.治疗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游戏治疗要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表,一般每周安排1~2次。刚开始时游戏时间可视情况略为缩短。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加,再逐渐延长时间,每次时间以1~1.5小时为宜。游戏时间一旦确定,就要固定下来,不能随便更改或取消。为了保证游戏能顺利进行。游戏治疗中应有一些必要的规则或限制,使儿童明确自己的责任。制定规则时要保证让儿童能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表现自己,不能因催促或时间不够而使儿童产生焦虑,进而影响游戏的顺利开展。治疗师对儿童在游戏治疗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表现都要保密。治疗师应对游戏治疗的过程作连续记录,以观察儿童的发展变化及治疗效果,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游戏治疗的成效主要与治疗师对儿童的态度有关,治疗师要无条件地尊重、理解儿童,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这是游戏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让儿童进入游戏室,使他产生被许可的感觉。愿意表达他的全部感情及内心体验,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3 观察与记录

进入治疗室之前,治疗师要观察亲子分离的状态,记录儿童的不安程度。在游戏过程中。治疗师要观察儿童是否主动接触玩具。此外。治疗师还要观察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游戏种类及次数、儿童的语言表述是否清楚以及儿童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不同语言表达。

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十个方面:(1)儿童参加活动的兴趣、动机的强弱变化。(2)亲子分离状况。(3)游戏疗法构造。(4)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高低的变化。(5)儿童与治疗师的关系。(6)攻击性,即儿童破坏玩具的倾向性的高低。(7)治疗师对儿童活动是否有限制及儿童是否理解这些限制。(8)儿童的情感、情绪表现。(9)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注意力。(10)儿童适当的语言表现。

四、游戏疗法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1 游戏为儿童问题行为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主要是以语言交流来展开咨询的。然而,受儿童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咨询师通常无法通过儿童的语言去理解儿童的行为及其对应的内在心理状态。但是通过游戏疗法.治疗师能够根据游戏场景去洞察儿童的潜意识。还可以了解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特长,比如通过魔方游戏可以了解到儿童精细动作的能力和对事物反应的灵敏度,拼图游戏则能反映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和记忆能力等。另外,儿童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反映其情绪状态,治疗师发现有些情绪失调儿童的游戏模式往往比较刻板、混乱,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偏差。

2 游戏治疗促进了儿童情绪的发展

游戏治疗可以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儿童常常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愉快情绪,将生活中的快乐感受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儿童也可以在游戏中把不快的情绪发泄和诉说出来。游戏培养了儿童表达情绪的能力,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在游戏治疗过程中,儿童在每一个游戏中获得的小小的成功都能令他们感到满足和欣喜,这对缓解儿童的紧张心理,改善恐惧、忧虑、害羞、冷漠、退缩、攻击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是十分有利的。

3 游戏治疗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在对自己身心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某种判断。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自我评价的发展对幼儿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生活适应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目标指出“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高度的独立性和责任心,他们愿意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任务,并以旺盛的精力创造性地完成,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一个人自信心的形成是与自我评价密不可分的。

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能力产生于学龄前期。学前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听到成人对别人和对自己的评价,并从这些评价中获得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体验,进而模仿成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最后才逐渐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由此可见,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于学习阶段,而且它具有依从性、局部性、主观性等特点。影响幼儿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有:(1)成人的评价。儿童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评价自己的重要依据,如有的幼儿评价自己是个好孩子,是因为“爸爸、妈妈”说他是好孩子;有的幼儿说自己不是乖孩子是因为“老师常常批评我”,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依赖于成人的评价。(2)幼儿的认识水平。幼儿的认识尚处于较低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单一,或没有具体依据,如有的幼儿说自己是“好孩子”但说不出自己哪些方面好。(3)幼儿的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如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别人的绘画作品比较时,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老师故意画的不好),总是评价自己不如对方,而与其他幼儿作品比较时,则总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

童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阶梯。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和教师接触最多,教师是幼儿最可信赖的人,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自我评价影响最大。再者,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言谈举止,有意无意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比教师的评价影响更大。因此,在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正犹如“一车两轮,一鸟双翼”,只有家园携手,共同合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多给幼儿提供评价及自我评价的机会,锻炼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本身就是一种“镜像自我”的评价,是主体将自我当作一个客体进行审视,做出判断的过程。因此,如果多给幼儿一些参与评价的机会,不仅可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还可以通过模仿成人的评价,比较自己与成人的评价,学习如何评价他人,练习社会比较,最终提高自我评价能力。首先,教师应多开展各种活动,让幼儿进行评价自己和别人。如“绘画比赛”、“讲故事比赛”“评好孩子”、“评红花”等活动,甚至可以是在每次做操后、区域活动后进行评价。其次,家长在家为孩子设立“红花栏”,让其有机会对自己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要求幼儿做个“小小评论员”、“找榜样”等等,评价所看到的一些人与事。如在上幼儿园路上看到有人闯红灯,就让孩子说说这个人做的对不对,应该怎么做等等,教会幼儿学习社会性比较,取长补短。

二、引导幼儿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评价,知道评价要有依据,帮助丰富幼儿的评价语言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而且评价也比较笼统单一,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比如在家评红花的时候,往往这么说:“我能得红花,因为我很乖”、“今天我表现不好,还要努力”等等。因此,每次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时,家长要求幼儿说出具体的理由,比如“今天我吃饭速度比以前快了,也没有挑食,所以能得到小红花了”、“我今天在幼儿园发言大胆,声音也响亮”、“我做的还不够,今天为了争玩具和别的小朋友打架”等等。多次要求后,孩子就会知道评价要有依据,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

在幼儿园里,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评价活动时,要引导幼儿从各个具体方面入手进行评价。如在绘画活动《金色的房子》中,教师引导幼儿“看哪张画上的房子画的很平稳,不会倒塌”,这是让孩子从绘画的形象上去评价作品;“哪张画画的最满,摆的地方看起来又很舒服”,这是让孩子从构图是否丰满、合理去评价作品;“哪张画的颜色鲜艳均匀”,这是让孩子从涂色方面去评价。

三、创设各种机会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注重个别指导,教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因此,成人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要结合幼儿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使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特别是要注意给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也能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乐趣。幼儿园可以多开展一些例如“介绍自己”、“我能……”“今天我做小老师”、“自我竞赛”、“我又学会了……”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促进自我强化,不断进步,逐渐懂得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也有部分孩子还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存在自负和自卑等不健康心理。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回家后老贬低嘲笑其他同学。对此,家长要通过故事、谈话等活动进行教育疏导,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孩子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某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需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在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上,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双方协调同步,才能收到“一鸟双翼齐飞,一车两轮快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劲松.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中华儿科杂志,2006,(1).

[2]华道金.儿童自尊感的人格教育价值及其保护与培养.2006.

[3]杨丽珠.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心理健康,2005,(1).

[4]林运清.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4).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结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核心能力”进行的研究,均强调“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排他性”。本文中“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即指在了解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能够科学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游戏活动,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环境创设,将综合性的知识内容生活化地贯穿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等方面的能力。

(二)与学前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均紧扣住“核心能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各高校而言,“专业核心能力”是每一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内涵。“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服务于相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性”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与前期准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践巩固与检验。

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及提升策略

作为职前幼儿园教师培养“沃土”的学前教育专业,其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及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还要能科学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本文将对照《标准》中学前教育核心能力相关内容,与《丽江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核心课程选择与设置、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确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选择一般都是各种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儿童服务相关的单位。这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以及卫生与保健知识等,具备相应设计与组织五大领域活动的专业技能,具备处理其他事情的综合素质。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七项专业能力。但因专业核心能力具有“排他性”,以及学前教育的特殊性———突显幼儿园工作保教结合、游戏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方式及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所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意义,幼儿园教师的核心能力应该聚焦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在《标准》中,与之相应的“核心能力标准”分别是:第一,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第二,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即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即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方案》对“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不同维度划分。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学教育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能设计并组织幼儿活动、能创编幼儿舞蹈、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会朗诵优秀儿歌、会讲优秀儿童故事、会唱优秀的幼儿歌曲、会跳儿童舞蹈、会弹一手好琴、会画一幅好画、会写一笔好字、会制作幼儿玩教具等。对比分析《标准》与《方案》中关于“核心能力标准”的目标及内容,发现核心能力目标与范畴均存在差异。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突显“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在《方案》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第一,“环境的利用与创设”方面,在《标准》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与幼儿互动完成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中则未将该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仅强调“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更多侧重于“职业核心能力”。第二,“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方面,因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等,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学习是贯穿其一日活动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阶段教育的一大重要特点,所以,“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之一。而《方案》中,并未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培养作为其专业核心能力其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方面,《标准》中强调,支持和引导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方案》中既没有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也未将其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而是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忽略了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这一大特点。可见,《标准》中强调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紧扣住“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而确定能力目标及内容范畴,比《方案》中相应内容更加全面,这可为新版《方案》修订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选择与设置核心课程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核心课程设置,它决定着是否能够为选择相应专业内容提供依据,决定着是否所有的课程内容均能科学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中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等开展。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也必须围绕“核心”展开,即所谓核心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西安工程技师学院为例》一文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内容。基于此理论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培养准学前教育教师的持续性学习能力,尤其加强以各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为基础,培养每一位学前教育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同时,因为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即将面对的工作的复杂性,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置《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还要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等课程,以培养准学前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承受能力。经对《方案》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班级与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等。在《方案》中核心课程更多地围绕着每一位准学前教育教师即将面对的幼儿及幼儿教育进行设置,忽略了在《标准》要求下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秉持“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仅仅要遵守基本的职业准则与规范,还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与细心等,这就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是身心健康的。尤其是近年来虐童事件的出现,更应该让我们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所以说,在《方案》的制订中可以参考《标准》及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应该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它将很大程度上为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解决心理困惑。

(三)丰富核心能力评价方式基于对“教育评价”内涵的了解,可以将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的理解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满足社会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程度所作出的判断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评价分类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第一,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方面,根据《方案》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周期,应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年内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是否均达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进行阶段性评价。在毕业前,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毕业综合考试,主要测评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体的技能项目,如舞蹈、钢琴、手工、简笔画等是否能够达到考核标准。第二,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方面,每一门理论课程的考核均属于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通过对实践课程环节———见习、实习、课堂实践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反馈等均属于实践评价。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理论、实践考核都可作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达到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重要评价依据,是检验《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与设置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尺,尤其是各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是对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很好衔接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