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基础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基础概述

电工基础概述范文1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基础施工;技术;深基坑

中图分类号:TU753文献标识码: A

土木工程的基础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对施工场地的平整、基坑的开挖与回填等等。通常情况下,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体量大、工期紧、施工条件复杂等影响因素,而且还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本文中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对基础施工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1基础工程施工的控制要点

1.1基坑的开挖与建设

1.1.1基坑的开挖

基坑开挖作为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必要环节,关系到地基工程的质量。通常来说,在施工场地放线后就可以进行基坑的挖掘了。基坑开挖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解决好这些难题,也就保证了基坑开挖质量。而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是掌握基坑施工要点,尽量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在施工中出现质量缺陷。

1)合理选定基坑开挖方案。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在正式开挖基坑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先对施工现场进行考核,然后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相关要求规范的前提下,制定并选择出一份合理的、可行的基坑施工方案,为后期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2)开挖方式选择分层开挖,开挖深度要做好严格的要求。基坑工程开挖中,最合理的开挖方式是分层开挖。实际施工时除了要按照施工要求严格控制开挖工艺以外,还要对基坑的开挖深度进行严格要求,全面杜绝超挖现象发生。同时,为了确保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在开挖基坑时必须选择适当的支护体系对基坑进行处理,防止基坑坍塌危害施工人员的安全。

3)如果选择人工开挖法开挖基坑,要格外重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务必要在开挖过程中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以免基坑上部结构倒塌,给基坑结构的整体稳固性造成影响。另外,开挖基坑下层结构时,要严格遵守施工规范,预留下一层土层结构,以方便后期基坑的整修。

4)做好基坑水平标高、边坡斜度的复检。基坑水平标高、边坡斜度等对基坑质量有一定影响,所以在施工时必须保证标高、斜度等数据的可靠性,基坑水平标高等工作设置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复检,为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5)做好基槽的修帮。基槽修帮是基坑的重点施工工序之一,必须做好严格的质量控制。基槽修帮要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做好充分的情底工作,要确保基槽的尺寸与设计规范相符合,为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1.1.2基坑的质量检验

必要的质量检验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基坑开挖完成后要对基坑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基坑的尺寸与图纸设计是否一致,基坑的挖掘深度是否合理。同时,也要重点检验基坑的受力部分是否稳定,如墙角、承重墙下、基柱等。另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地下水勘探,确保地基的建设不会受地下水流动的影响,从而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1.2地基的局部处理与加固

由于地基建设的土壤地质环境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建设环境应该采用不同的建设手法和加固手法,尤其是对于比较特殊的地形和地质,要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就要进行必要的处理,防止沉降、断裂等现象的发生。对土壤地质的处理也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难点。

1.2.1松土的处理

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松土或淤泥的时候,应该将其全部挖除,直到出现坚硬的老土,同时要采用与坑底土壤压缩性相近的土料进行必要的回填,加固基坑底部。当附近有较多地下水或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部时,要设置必要的防潮层或者在基坑底部利用钢筋、混凝土等建筑必要的圈梁进行结构的支撑,防止沉降的发生。

1.2.2砖井或土井的处理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如发现砖井或土井,就要对其进行回填,要选用与井底土壤压缩性相近的土料进行回填,以确保回填效果。必要情况下,要进行井壁的拆除,并夯实基底,以保证基底不会发生沉降。

1.2.3局部硬土处理

由于基坑在进行挖掘过程中,不同地质对其有不同影响,因此,在基坑挖掘过程中如发现硬土层或旧墙基等,要进行相应的挖除,并在缝隙处进行回填,防止地基建成后出现沉降。

1.2.4“橡皮土”的处理

“橡皮土”是地基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对工程地基影响较大的问题,通常在这种土质上用夯实机进行夯实不仅达不到很好的改善效果,甚至会使土质更加松散、柔软,造成后续施工问题。因此,针对这种土质,就要利用砂石和混凝土进行回填、夯实,从而增加土地承载力。

1.3排水环节处理

为了更好的对施工面进行控制,必须做好土方量的优化,对场地限制的控制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对土壁支撑系统进行优化,对坑槽边缘的土方材料、机械设备等进行分析。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土体干燥是施工关键因素,需要做好排水工作是施工的前提保障。施工排水一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明排水法,利用疏(疏干积水)、截(截住水流)和抽(水泵抽出引流坑底水)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种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即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周围设置滤水管,抽走多余水量,从而使得地下水位在坑底标准下。这种施工技术不但可使基坑土体干燥,还可防治流砂问题,改善施工环境,但仍需注意的是,降水前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避免建筑物沉降倾斜、倒塌、附加位移、开裂。

1.4填土和压实技术

土木工程应该严格根据现场地质情况,设计填方边坡,并选择适宜填筑方法与填土,保证填土水稳性与强度。应注意:砂土、碎石类、含水量符合要求的粘性土作为填筑土料;淤泥、膨胀性土、冻土、有机含量超过8%、硫酸盐含量超过5%土等不能作为填筑土。土木工程施工压实方法一般包括:碾压法、振动法、工具压实法,以及最常用的夯实法等,如果采用不同土壤填筑类型,应注意土壤透水性分层放置,透水性小土壤应在上方,并注意不可混合使用不同类型、混合不均一的土壤。

2提高土木工程基础施工质量的措施

2.1重视工程前期勘查工作

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必要地质勘查,研究勘察报告十分必要。勘察报告中要包括施工场地的地质、水文情况,有必要的要考虑到工程周围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制定有效的施工进度计划和事故预防措施。首先,要对工程建筑的使用要求、建筑特点、建筑功能等进行调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对工程周边的地质、水文进行勘查,确定勘查项目和目标。其次,要搜集相关建筑资料,包括建筑风格设计要求、建筑材料要求等,特别是对复杂地质的勘查更要注意。此外,还要重视对钻孔的布局、深度、数量的勘察,确保钻孔的设置合理,从而满足设计要求,防止地基建成后出现沉降、断裂等。

2.2确保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整个工程的实用性、建设风格、建设功能,并且综合工程现场的实际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等进行图纸的设计,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也要进行严密考察、设计,以防止损坏。另外,设计人员也要充分整合勘察报告内容,综合考虑设计内容,当设计中存在问题时要及时与建筑方进行沟通,并进行必要的试验,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在工程施工中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沉降、倾斜、断裂等问题,应立即停工,并联合相应人员对工程进行研究,采取必要的修缮措施,将工程损失降到最小。

2.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首先施工单位应建立企业管理平台,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一体化动态管理体制。在土木工程基础施工前,应明确工程目标,根据施工现场的作业情况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及人员,加强生产教育,给施工人员灌输施工质量及安全意识,在施工现场应安排监督管理人员。

3结语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土木工程建设越来越趋向复杂化、多样化、功能化,在土木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确保地基平稳、地基基础工程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工程设计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要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考察、合理布局,提高建设质量,只有不断完善建设方法和设计方法,提高工程质量,才能促进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硬件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涤.浅析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2]周凤伟.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总结[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电工基础概述范文2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摇篮,由于中职院校专业技术性极强,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应运而生。本文首先提出一体化教学改革在中职院校开展的重要意义,并以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专业为例,分析目前电类专业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一体化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中职院校;电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职院校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职院校领导开始重视起一体化教学在中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而言,其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传统的刻板教学方法更是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让电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中职院校教师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电类技术的积极性。

1一体化教学改革在中职院校开展的重要意义

1.1一体化教学适应了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大纲要求

近年来,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开始开展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改革大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和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和“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建立了“以能力本位,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改革正是符合了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大纲要求,在中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2一体化教学满足了社会岗位的人才需求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摇篮,技术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对此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提出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体化教学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导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到岗位工作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1.3一体化教学是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诸多中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教师紧抓课堂教学的质量,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了一套符合电类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对中职院校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提升。

2电类专业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抽象乏味,不易理解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的特点,导致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不易学。同时《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主要涵盖的内容是安全用电、室内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低压配电装置、架空线和电缆、直流稳压电源等操作技能和电路基本物理量、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电与磁、交流电路、电容器、变压器等基础知识,知识的专业性极强,对于初学者的学生而言,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2.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分离

在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对电类专业教学时,教学方法较单一,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把理论和实践人为分离,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同时理论知识学习课时要多于实践操作的教学课时,枯燥乏味、冗长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调动起学生对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3欠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是主要得执行者,但是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在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指导和培训,很多教师只擅长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并不过硬,大大影响了这类教师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的质量,更是不利于中职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全面推广。

3电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举措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针对以上对电类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将困扰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摆脱困扰,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可以看出中职院校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一条符合中职院校电类专业学生特点的一体化教学,具体如下:

3.1整编符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材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通常都是分段式的教学模式,然而中职院校采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对于《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中许多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都有赖于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演示实验、实物展示、技能训练等内容,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接近1:1。如在教《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电工器材,不能光讲白炽灯原理,而是要增加对节能灯、LED照明等现代化的新光源应用进行深入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都要进行分类和整合,教学计划中可以设置教学项目,每个项目设置若干的任务,然后把所学知识内容综合起来,如在学习电动机,主要以电动机为教学主体,通过知识链接,可以让学生了解磁与电、单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方法技能”介绍了识读电动机铭牌、安装(折装)小型电动机、电动机的维护和检修等技能方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教学知识内容要与时俱进。

3.2创新多样性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方式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坚持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将电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起来,通过多样性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更高的技术能力,更加适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室建设的实践应用中我们体会到,只有让学生能充分接触实物实验、实训,才能达到通过实验、实训帮助学生理解电工理论知识,掌握电工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操的成功体验过程中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部分实训室的管理宜由统一的上课管理结合对学生开放的课余管理结合,使学生能在其感兴趣的时候及时动手体验。电工基础技能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打破一间实训室就能满足所有技能实训的设计思路,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达到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求为目的,当然要结合各校的实际,做出最为实用的方案,才能使《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真正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3培养一支符合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往往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要更高一些,一体化教学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不仅仅能够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将电类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转变为电工技能,知识与实践的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从而成功塑造更加符合电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对此,对于培养这种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中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首先,要引进双师型教师,要到各大高校区聘请专业化教师,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壮大学校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电类专业的教师在寒暑假到电类专业相关企业进修参观和学习,大量的专家讲座、各类的在职培训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再次,要加大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沟通力度,实现二者的互融式教学。从而加快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程。

4结语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目前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中职院校领导应该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和中职生的特点,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统一结合的教学举措,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漏洞,从而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电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职生毕业后更快的从学生转变为职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韦国期 单位: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毕银彦;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2期*

[2]马俊芳;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年20期

[3]翁雪平;职高电工专业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5期*

[4]刘志伟;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尝试与反思[J];《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08期

电工基础概述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培养模式;电工技术;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16-02

一、前言

面对新世纪全球科技生产力的快速飞跃,社会对掌握高新技术和实用生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各类高职院校正是国家培养各种高、新等实用型生产人才的重要基地[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生活快速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急迫需求,高职院校的授课方法和教学内容应该自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授课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应加入实用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教学内容,并着重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乐于动手和善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尽可能的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基本用人要求。

二、转变思路,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电子、机械、电气等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面向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掌握本专业领域方面基础技术知识,同时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事机电、电气等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调试、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企业生产管理与产品营销的高级专业型人才[5]。

目前,高职院校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课程信息量偏大,但相应的教学学时越来越少;②课程内容繁难滞后,与市场需求日渐脱节,缺少形式生动、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理解和接受特点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手段;③理论和实践教学上仍以传统理念和方式为主,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④在总课时的分配上,理论课时较多,而实践应用课时少;⑤课程考核方式上,理论比重大而实践小。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在帮助和督促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说到实际应用则谈不上。而其中的实验内容也只是简单的集中训练了本门课程中必备技能的要求,内容缺乏内在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更谈不上开放性和职业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达不到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6]。

三、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改革教学内容

1.精简课时,拓展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总课时减小的情况下,我按具体专业的不同将《电工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压缩和拓展。大胆舍弃科目交叉的重复内容,简化繁琐的理论推导,在有限的课时资源下,重点讲解实践项目内容,尽量在相关章节引入本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到实际应用范例与理论相配合,使各专业学生能更清晰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开阔视野,在亲自实践中发掘自身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2.加强与各专业课程的衔接

高职教学中《电工技术》属于专业基础课,学生在高职学习的较早阶段便开始了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这门课时一般还无本专业意识。因此,教师应将《电工技术》教学内容紧密、巧妙地融合于各专业各门课程中,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7]。例如:在讲解计数器的功能及使用时,可利用数控机床电机测速装置原理举例,既加深了学生理解计数器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了其应用的价值,并可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想到其它的计数器可能的应用方面。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也要求教师熟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和具有扎实的实践知识。

3.教材内容的编写采用项目制思路

教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重要位置,教材的质量及选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我所在的高职院校中,我采用以项目教学编写为特点的新版教材。在教材的每个教学章节,都配合以相应的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通过这些项目的完成,让学生对知识在实践方面的应用有了切身的体会。我在日常的授课时严格检查和评估项目化教学进度和效果,并作为自己教学质量成果考查的主要内容。在教材实际使用了几个学期后,我感觉自身提高了理论和项目一体化教学的能力,能自己独立编写相关的实验、实训教材,这为我将来编写出适合其它各工科专业使用的《电工技术》教材,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

我认为作为一名高职专业课教师,学生的基础水平普遍较弱,如何设法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提高学生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努力讲好绪论部分,努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要学习的课程有个大致了解,学这门课能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将来可以做什么,向哪个方向发展,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关于教学内容和方式,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验证相结合,课内听讲与课外观察相结合,动手实验与实训相结合的指导原则。采取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讲——演——练——评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2.讲练融合,加深所学理论知识

教师应对课堂上所要讲授的基本公式、重要原理、重点内容和难点用心体会,精心设计教学顺序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在重点处要不惜时间的讲明白、讲透彻。要重视教师讲与学生练的有机结合,每次课都要尽可能的留足够时间让学生练习有关课程重要知识点的习题,这样既可使学生巩固和加强了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感觉,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具体情况,适时的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知识点迈进。

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有效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处理实际问题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良好素质,使自己的学习自信心得到强化,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在高职《电工技术》的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工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甚至科技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知识量大、面广、有些则抽象难懂,教师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是《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的特点。在讲授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时,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将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能增大学生知识获取的信息量,也易于其理解和接受。如在讲授抽象晦涩的PN 结形成过程时,教师可先结合图例详细描述,再演示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在有限时间内增加了老师教学信息量,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的缓解了课程学时少与教学内容较多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方便学生的学习。教师也可通过邮件、建立交流群或专门的答疑平台,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对问题较多的知识点,也可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尽量不让一个学生因为一个知识点不清楚,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赵国铭.谈在高职电工课中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1):68-69.

[2]王继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及成效探析[J].科技信息,2011,(1):637.

[3]沈爱莲.高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79-85.

[4]蒋宗元.职高《电工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126):56-57.

[5]汤承江,董立占,梁军生,赵维范,刘春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 2010,9(13): 83-84.

[6]张雪莲,潘铁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30):170-171.

电工基础概述范文4

摘要:本文指出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最后简要介绍了下一步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电工技术基础;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57-02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理论部分和电机部分,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我校《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等专业。由于我校的就业特色,上述非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也多从事与电力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该课程对上述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电工技术基础》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指出了我校《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系统梳理了我校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和措施;最后指出了后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电工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直流电路、线性一阶动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其中直流电路和线性一阶动态电路部分理论性较强,任课老师教学中较为重视,不断以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类公式的推导和验证,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与工程实际紧密相关,但教学过程中重视不够,学生反映不能很好地理解授课内容。此外,对实验部分重视不够。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技术课程,课程虽然现安排有14个课时的实验,主要是电路理论部分的验证实验,而和学生就业后紧密相关的异步电动机部分目前尚没有开展实验。教师规定实验内容,讲述实验原理,给出实验电路和数据记录表格,学生只需依照电路进行接线并记录测量数据,整理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模式导致大部分同学觉得实验课很轻松,“依葫芦画瓢”,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也没多大兴趣,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主动权,更别提探索新问题了。这也和我们的教学目的大相径庭,因此对电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无从下手,需要很长的适应期,甚至会产生以前学习的知识完全没有用处的想法。

2.课时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本课程内容涵盖了电路理论、电磁场和电机等课程部分内容,但近年来上课学时已经压缩至6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50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能兼顾不同章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单一。《电工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基础课程的理论要求,也有专业课程的技能要求。目前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以黑板板书的方法为主,讲授基础理论部分板书有其优势。但是对于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而言,内容较为抽象,也较难理解,采用板书的形式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此时应采用辅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加以阐述。

4.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学生到课率降低、不及格率增高的现象。到课率一般在60%―80%之间,尤其是正弦交流电路和电动机部分,部分学生反映听不懂。影响学生学习本课程积极性的因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大环境影响,手机充斥课堂,使得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其次,由于本课程不是非电专业学生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生自身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并且认识不到本课程对其将来就业的重要作用;最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5.成绩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考试基本上还是理论考试为主,验成绩占到10%,并且按照实验报告给出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对实验存在消极应付的情况,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没有体现出实践知识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参考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验,在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改革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内容所占的比例。直流电路部分是基础,这部分内容仍采用板书教学,夯实基础。线性一阶动态电路与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授课中只讲基本概念,不再以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类公式的推导和验证,压缩该部分内容的授课学时。正弦交流电路和电动机部分,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此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等多种手段,强化讲解,考试中加大考核比例。在授课过程中,对定理和结论不再强调详细的数学推导,而着重从物理概念出发,说明其原理、规律和适用情况。课堂上主要精力放在讲清原理、理清思路、传授方法和补充新的科研新成果方面,加大课程的信息量,不再过度强调解题技巧。对一般内容应避繁从简,对重要内容或问题要阐述透彻,保持理论深度,详略得当,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例如讲授一阶动态电路三要素部分内容时,只是简要介绍三要素方法的来源,告知学生是通过微分方程的求解得到的,而要把重点放到三要素的应用上。此外,要结合变电站分闸放电现象的视频,将暂态过程的概念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这部分内容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的。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了与就业紧密相关的内容的讲课时间,为实践环节提供了时间保证,缓解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2.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直流电路部分内容为基础,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夯实理论基础。而对于其他部分内容,采用板书结合多媒体的形式。正弦交流电路与电动机部分,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种授课方法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的真实材料,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变为简单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电工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树立工程实际观点,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1]。原有的实验安排为14学时,7次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即教师讲授实验内容,学生按照实验内容接线,动手验证定理内容。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改革了部分实验内容,将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功率因数提高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教师只是协助指导,具体电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分析,并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探求规律、学习知识的意识,对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我校电力学科的实验资源,补充异动电动机的实验,并专门组织学生参观和观摩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4.改革成绩考核方式。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的学生成绩计算包括三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60%)、课后作业成绩(25%)和实验成绩(15%)。由于课程课时较长,采用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方式会造成学生放松平时学习,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因此,改革后在课程进展到过半时,进行一次期中考,以加强过程监督。这就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主动学习,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应付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实验成绩所占的比重,由10%提高到20%。实验考核的方式不再是按照以往根据实验报告的好坏给定成绩的方式,而是采用随机抽取一次实验的方式,按照实验的好坏现场打分。这就促使学生重视实验,从而锻炼其动手能力。

三、取得的成果及后续的工作思路

本文指出了《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上述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到课率和及格率得到了提升,考试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电工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性教学方面等多个环节,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在后续的工作中,将尝试在电工学考试中引入开卷考试,以及加大综合设计实验的比例等措施,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文艺.机械类电工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机电技术,2012,(8).

收稿日期:2016-12-01

电工基础概述范文5

关键词:输电线路;传统紧线;施工方法;准备工作;具体步骤

0 引言

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电力线路是电力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输电线路是发电厂向电力负荷中心输送电能及负荷中心之间相互联络的线路,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远,线路电压等级高,是电力网的骨干网架。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220kV输电线路新建、改建工程越来越多,而线路紧线施工是架空输电线路施工中的主要工序,它的任务是将导线及避雷线,按设计的紧线应力(弧垂)架设于组立的杆塔上。

本文将对传统的紧线施工技术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导线带张力紧线。改进后的紧线施工方法具有过牵引小、划印准确的优点,使用效果较好的特点。

1 传统紧线施工方法分析

1.1 传统紧线施工方法

在110~220kV送电线路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采用的紧线施工方法是通过卡线器使导线与紧线设备相连,一般用一牵一方法通过绞磨收紧导线,当导线弧垂满足设计值时,作业人员在杆塔上进行高空划印,在导线挂线孔的垂直下方导线上缠黑胶布划印;再将导线回松,根据组装好绝缘子串长度切割导线长度,然后压接耐张线夹并挂上绝缘子串;将紧线引绳通过卡线器夹在导线上,将导线用木棒、铁丝将绝缘子串和金具绑扎在牵引绳上,通过绞磨收紧引绳线挂在杆塔横担上,见图1。

图 1 传统施工方法挂线示意

1.2 传统紧线施工分析

传统施工方法, 由于所挂紧线滑车悬挂点低于杆塔横担挂线点, 而且耐张绝缘子串和金具在紧线时,不能全部拉直达到设计值,往往呈松弛状态,因此过牵引长度较长,过牵引力较大,若超出设计值,容易发生断线事故,这对紧线施工中极不安全;同时由于裁减导线长度时应减去绝缘子串和金具长度,因此测量误差较大, 导致紧线后导线弧垂达不到设计值要求,特别是220kV双分裂导线施工时,两子导线弧垂误差很大,不符合线路施工技术要求;若要重新调整弧垂,又必须将导线放下,重新进行挂线工作,使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增大。

2 改进后紧线施工方法

针对传统紧线方法的弊端,在原有紧线方法基础上,借鉴500kV线路带张力挂线方法,总结出一种新的导线带张力紧线施工的方法,下面就以220 kV输电线路垂直排列双分裂导线(2×LGJ300)的施工为例,介绍带张力紧线在施工中的应用。

2.1 紧线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1.1 紧线前技术要求

紧线一般是以设计给定的耐张段为紧线段,耐张段一端的耐张杆塔用来紧线操作,称为操作塔,另一端耐张杆塔用来挂线操作,称为锚线塔;紧线的准备工作就绪后,锚线塔已挂好导线,并把导线展放到位,按要求打好耐张杆塔临时拉线及做好横担补强措施;对导线进行全面检查,损伤已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在耐张段弧垂观测档处绑好弧垂观测板,同时用经纬仪观测已架设好的仪器,交叉跨越处及沿线工作人员联络信号通畅。

2.1.2 紧线工作现场布置要求

1)紧线所用的设备和工器具按最大牵引力选定,质量合格完好,且按要求布置好,处于待命状态。

2)紧线方法采用单线紧线法即一线一紧的方法,每根导线配备一套牵引设备,双分裂导线紧线共用采两套牵引设备,

3)按图纸把组装好的绝缘子金具串挂到紧线耐张塔的横担上,牵引绳的一端连接到调整板中间孔U型挂环上,牵引绳另一端经过起重滑车、紧线滑车、导向滑车后,连到机动绞磨上,其现场布置见图2。

图 2 紧线牵引布置示意

4)紧线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分工,交代岗位职责,任务、联络信号及所需注意事项。

5)在交叉跨越处及有余线处均需设置专人监护,且需保证联络通信畅通。

2.2 紧线工作的具体步骤

1)分别开启机动绞磨,开始时先分别交替收紧余线,检查各处的情况,无异常时继续收线。

2)当相分裂一根子导线接近弛度要求值时,指挥员应通知牵引机械的操作人员,转换到低速档,缓缓进行牵引,以便弧垂观测。

3)在一个紧线段内,应先使观测弧垂的值比相应温度设计(或计算)的标准值略小,然后使回松的值比标准值略大,待导线稳定后再观测弧垂,如此反复一二次后再收紧,使弧垂稳定在标准值内。

4)另一根子导线的弧垂观测同上。

5)可通过机动绞磨机调整双分裂导线,使同相内两分裂子导线弧垂一致。

⒉3 高空划印及挂线

1)当导线弧垂符合要求后,应立即进行划印。

2)高空作业人员做好安全措施后,沿着牵引绳走到卡线器附近,在导线上划一个记号,用钢卷尺量出从划印点到调整板U型环挂孔的距离为L1,再将导线缓缓放到地面。

3)设耐张线夹钢锚内侧至钢芯压接管底的距离为L2,则计算出来的实际下线点长度L=L1-L2。

4)在地面量出导线长度L,做好记号,在记号两侧用小铁丝绑扎好,切割导线下料。

5)按规定要求将耐张线夹压接好,装好防振锤,将卡线器夹在距钢锚约1m的位置,该段导线应采取措施保护好, 按紧线的方式接好牵引钢丝绳即可准备挂线。

6)当快接近挂线点时,高空人员做好安全措施,慢慢地沿着绝缘子串爬出,将导线耐张线夹钢锚通过U型挂环挂在调整板上。

7)松牵引钢丝绳,待导线稳定后,再观测导线弧垂是否变化,若有变化,可通过调节调整板挂线的孔位来满足要求。

电工基础概述范文6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教学改革 系统设计

2010年,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首个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出,我院以此为契机,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颁布并实施了《乐山师范学院“教改实验班”实施办法》,每个年级都成立“卓越工程师创新实验班”。2012年,我院积极申报了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着积极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具体目标,我们探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院的开课计划,学生应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完成《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因为在此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所以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把握不好理论课的学习重点。

课前没有好好预习,上课时没有理清老师教学的思路,单纯地指望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章节的重难点。

2.部分学生上实验课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几个基础验证性实验,但是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正确地解决,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综合设计性较强的一些实验。

3.学习中没有进取精神。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很多学生都习惯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举一反三。

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1.把握教学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字电子技术》的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简单的数字电路是教学重点。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往往通过PPT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学会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我们将《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从小规模的门电路和触发器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中规模的编码器、译码器、计数器等。

为了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尝试在理论课上穿插一些数字电路的软件分析和设计。例如,当讲到用二极管构成时,我们虽不能把实验台搬上讲台,但可以在课堂上用Multisim或Protues软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并进行现场仿真,让学生在理论课上就直观地了解电路的构成并且学会分析。

2.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做实验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已有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掌握独立搭接电路的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利用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传统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偏多,大多数实验都只需要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搭接电路,通过在实验箱上进行验证从而掌握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但是这种方法往往让学生印象不深,收获不大。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性地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比如一学期的总实验个数是8个,可以做4个验证性实验和4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通过做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学会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搭接电路并进行验证。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强化软件仿真,引入虚拟实验内容。

实验课不应局限在单纯的数据测量和记录上,更应该侧重于学生能够对电路的性能进行比较及现场仿真,分析电路的故障,从而进行电路结构的改进。尤其是有部分实验由于灵活性强,只能在软件上完成。我们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在拿到题目的前一周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设计方案和步骤,自行选取器材,设计实验电路。为了保证成品的正确率,我们要求学生在设计好电路之后先进行软件仿真。待软件中电路的所有功能都能实现后,再进行实物的装配和调试。

4.改革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都是老师给出一系列题目,要求所有学生在一到两周内完成自己所选题目的电路设计、装配和调试。在教学改革中提倡学生自拟课程设计的题目,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独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用等到教学实践周再布置任务,可以在学期中期就布置任务,由学生自由组队完成课程设计的题目。

三、达到的成效及发现的问题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比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提前感知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今后的教学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组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时候有懒惰情绪,经常照抄同组人的实验结果。上理论课之前有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导致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强化。我们还将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力求让这门课程的教改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王振义,王勇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2(9):184-185.

[2]何金儿,刘一清.改革《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8-10.

[3]刘芳.浅谈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纵横,2010(21):126-126.